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肿瘤疫苗联合节拍化疗对小鼠乳腺癌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史业辉 周立艳 +3 位作者 魏枫 于津浦 贾勇圣 佟仲生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489-492,共4页
目的:研究新型肿瘤疫苗联合节拍化疗对晚期乳腺癌小鼠模型的治疗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以小鼠乳腺癌细胞系4T1接种Balb/c小鼠建立模型。利用含高迁移率核小体蛋白1(high-mobility group nucleosome binding protein 1,HMGN1)基... 目的:研究新型肿瘤疫苗联合节拍化疗对晚期乳腺癌小鼠模型的治疗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以小鼠乳腺癌细胞系4T1接种Balb/c小鼠建立模型。利用含高迁移率核小体蛋白1(high-mobility group nucleosome binding protein 1,HMGN1)基因的重组质粒转染4T1细胞,制备瘤苗。小鼠皮下接种4T1细胞,随机分成生理盐水对照组(NS组)、吉西他滨节拍化疗组(MET组)、瘤苗组、节拍化疗联合瘤苗组(联合组)4组。观察各组小鼠肿瘤生长及不良反应,并检测肿瘤局部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s)的Foxp3表达及肿瘤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的变化。结果:联合组肿瘤体积明显小于MET组及瘤苗组(P<0.05),与NS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发现,联合组与MET组小鼠肿瘤局部浸润Tregs的Foxp3表达及肿瘤MVD明显减少(P<0.05)。各治疗组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HMGN1基因修饰的新型瘤苗联合吉西他滨节拍化疗在乳腺癌小鼠模型治疗中疗效显著且耐受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疫苗HMGNl 节拍化疗 调节性T细胞 FOXP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阴性乳腺癌肿瘤新抗原相关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朱晔(综述) 佟仲生 赵伟鹏(审阅)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35-141,共7页
三阴乳腺癌作为乳腺癌的一种独立临床病理类型,具有总生存期短、恶性程度高、侵袭能力强及早期复发率高等特点,目前治疗仍以化疗为主。新抗原是由体细胞DNA突变产生的肿瘤特异性抗原,在免疫治疗中与疗效和预后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肿瘤新... 三阴乳腺癌作为乳腺癌的一种独立临床病理类型,具有总生存期短、恶性程度高、侵袭能力强及早期复发率高等特点,目前治疗仍以化疗为主。新抗原是由体细胞DNA突变产生的肿瘤特异性抗原,在免疫治疗中与疗效和预后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肿瘤新抗原的研究有望进一步揭示免疫治疗的机制,近年来已经成为肿瘤领域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肿瘤新抗原的鉴定识别、新抗原与免疫治疗的关系、新抗原疫苗及在三阴性乳腺癌中的相关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新抗原 三阴性乳腺癌 免疫治疗 肿瘤疫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粒体融合素基因-2与肿瘤 被引量:9
3
作者 周立艳(综述) 邱梅清(综述) +1 位作者 贾勇圣(审阅) 佟仲生(审阅)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35-738,共4页
线粒体融合素基因-2(mitofusin-2 gene,Mfn-2)是作用于线粒体外膜的一种增殖抑制基因,在维持线粒体的形态、功能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Mfn-2在细胞信号转导、能量代谢、增殖及凋亡等生命过程中的作用日益显现。而肿... 线粒体融合素基因-2(mitofusin-2 gene,Mfn-2)是作用于线粒体外膜的一种增殖抑制基因,在维持线粒体的形态、功能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Mfn-2在细胞信号转导、能量代谢、增殖及凋亡等生命过程中的作用日益显现。而肿瘤发生与细胞过度增殖及凋亡不足等密切相关,因此,如何抑制肿瘤细胞的过度增殖和促进细胞凋亡已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Mfn-2通过多条通路参与多种肿瘤传代细胞系的增殖和凋亡,其表达异常或功能缺失可能是肿瘤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Mfn-2在许多肿瘤组织中低表达,且表达情况与肿瘤病理类型及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提示其有可能是新的抑癌基因;同时,Mfn-2过表达与喜树碱、放线菌酮(cycloheximide,CHX)等化疗药物联用具有协同作用,提示具有成为化疗增敏靶点的潜力。本文就Mfn-2的功能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及其治疗学意义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融合素基因-2 肿瘤 信号通路 基因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71例肿瘤姑息治疗多学科会诊临床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欧阳华强 潘战宇 +7 位作者 张新伟 赵路军 肖建宇 刘方 史业辉 邢文阁 宫立群 权曼曼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2期1103-1107,共5页
目的:分析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肿瘤姑息治疗多学科专家协作组(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的工作概况,评价MDT模式在肿瘤姑息治疗领域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1日至2015年3月31日参加本院肿瘤姑息治疗MDT会诊的371例患者的... 目的:分析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肿瘤姑息治疗多学科专家协作组(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的工作概况,评价MDT模式在肿瘤姑息治疗领域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1日至2015年3月31日参加本院肿瘤姑息治疗MDT会诊的37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基本特征、MDT决策执行情况,并对部分姑息治疗方案进行疗效评价。结果:全组患者401例次共获得318(79%)项治疗建议,其中293项为姑息治疗建议。MDT为119例疼痛患者提供了合理化镇痛方案,对95例患者提出营养治疗意见,对36例患者采取了抗焦虑抑郁药物治疗。有效随访到的374项MDT决策,全部执行者273项(73%),部分执行者49项(13%),总体执行率86%。执行MDT决策的患者,在疼痛控制、营养状况改善及与抑郁相关的躯体症状缓解方面均优于未执行者(P<0.001,P<0.001及P<0.01)。结论:肿瘤姑息治疗多学科会诊能为患者提供规范的个体化综合治疗建议,执行MDT决策有助于改善癌症患者疼痛、营养障碍及焦虑抑郁等症状,值得进一步完善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肿瘤 镇痛 姑息治疗 多学科会诊模式 多学科团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白菊内酯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8
5
作者 徐惠君 佟仲生 +1 位作者 贾勇圣 陈悦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985-1988,共4页
小白菊内酯是中药野生甘菊的主要提取成分,它是倍半萜烯内酯的主要成分,过去主要用来治疗偏头痛,发热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近年来研究发现,小白菊内酯在多种肿瘤中通过不同机制发挥抗癌作用,并且研究发现小白菊内酯可以增强化疗药物和... 小白菊内酯是中药野生甘菊的主要提取成分,它是倍半萜烯内酯的主要成分,过去主要用来治疗偏头痛,发热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近年来研究发现,小白菊内酯在多种肿瘤中通过不同机制发挥抗癌作用,并且研究发现小白菊内酯可以增强化疗药物和放疗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性。因此小白菊内酯成为抗肿瘤药物的研究热点。本文主要从小白菊内酯的药理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进一步推动小白菊内酯在抗肿瘤作用中的研究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白菊内酯 肿瘤 分子作用机制 药理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产替吉奥片剂在恶性肿瘤患者中的生物等效性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王晓蕊 王蕊 +4 位作者 董国雷 郝春芳 李淑芬 史业辉 佟仲生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1期1643-1647,共5页
目的:研究国产替吉奥片剂在恶性肿瘤患者体内的生物等效性。方法:采用多中心、开放、随机、双周期交叉试验设计,29例恶性肿瘤患者分别口服替吉奥片剂或替吉奥胶囊(S-1),2个周期间的清洗期为1周。多点采集血样,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质谱联... 目的:研究国产替吉奥片剂在恶性肿瘤患者体内的生物等效性。方法:采用多中心、开放、随机、双周期交叉试验设计,29例恶性肿瘤患者分别口服替吉奥片剂或替吉奥胶囊(S-1),2个周期间的清洗期为1周。多点采集血样,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质谱联用法测定替加氟、5-氟尿嘧啶(5-FU)、吉美嘧啶(CDHP)和奥替拉西(Oxo)的血药浓度,采用Phoenix WinNonlin 6.1药动学软件进行药动学参数分析和计算。结果:受试者口服受试制剂和参比胶囊后,血浆中替加氟C_(max)分别为(2 080±601)ng·mL^(-1)和(2 050±615)ng·mL^(-1),AUC_(last)分别为(25 300±10 900)ng·h·mL^(-1)和(24 600±11 600)ng·h·mL^(-1);5-氟尿嘧啶C_(max)分别为(161±73.5)ng·mL^(-1)和(166±79.9)ng·mL^(-1),AUC_(last)分别为(829±506)ng·h·mL^(-1)和(824±415)ng·h·mL^(-1);吉美嘧啶C_(max)为(351±141)ng·mL^(-1)和(334±143)ng·mL^(-1),AUC_(last)(1 570±914)ng·h·mL^(-1)和(1 550±868)ng·h·mL^(-1);奥替拉西C_(max)(68.4±62.4)ng·mL^(-1)和(56.2±39.9)ng·mL^(-1),AUC_(last)(243±185)ng·h·mL^(-1)和(241±172)ng·h·mL^(-1)。AUC和C_(max)经对数转换后进行方差分析及90%置信区间判断,替吉奥片与S-1胶囊C_(max)几何均值比的90%置信区间为75%~133%,AUC_(last)几何均值比的90%置信区间为80%~125%;T_(max)无显著性差异(P<0.01)。本试验剂量下替吉奥片剂和S-1胶囊耐受性良好,无严重不良事件。结论:替吉奥片剂与S-1胶囊在人体内具有相似的体内过程和药代动力学特征。符合生物等效的相关要求,可判断替吉奥片剂与S-1胶囊具有生物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吉奥片剂 替吉奥(S-1)胶囊 液相色谱-质谱-质谱联用 生物等效性 药代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生素E衍生物生育三烯酚抗肿瘤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7
作者 王忱 佟仲生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4期2410-2412,共3页
维生素E是一种具有抗氧化作用的脂溶性维生素,由两大类结构近似的化合物组成:生育酚(tocopherols)和生育三烯酚(tocotrienols)。近年来的文献报道,生育三烯酚具有较强的抗肿瘤活性,可以在体外及体内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肿瘤细胞... 维生素E是一种具有抗氧化作用的脂溶性维生素,由两大类结构近似的化合物组成:生育酚(tocopherols)和生育三烯酚(tocotrienols)。近年来的文献报道,生育三烯酚具有较强的抗肿瘤活性,可以在体外及体内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因此,我们对生育三烯酚抑制肿瘤生长及相关分子机制的一些文献进行综述,为其未来在肿瘤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育三烯酚 体内抑制 三阴型乳腺癌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乳腺癌细胞 抗肿瘤活性 结肠癌 生育酚 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HL1基因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何丽宏 史业辉 +5 位作者 贾勇圣 贾岩 张菊萍 周立艳 王芳 佟仲生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4-76,共3页
CHL1(close homologue of L1)基因是神经细胞粘附分子(cell adhesion molecule,CAM)L1基因家族中的一员,既往的研究认为,CHL1基因作为神经识别分子,主要参与调节神经前体细胞的增殖和神经元亚型的特异性分化。近期的研究发现,CHL1基因... CHL1(close homologue of L1)基因是神经细胞粘附分子(cell adhesion molecule,CAM)L1基因家族中的一员,既往的研究认为,CHL1基因作为神经识别分子,主要参与调节神经前体细胞的增殖和神经元亚型的特异性分化。近期的研究发现,CHL1基因参与了对细胞生长和迁移的调节,影响了多种人类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本文拟对CHL1基因在肿瘤中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L1基因 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croRNAs参与肿瘤干细胞的调节
9
作者 张菊萍 贾勇圣 佟仲生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7-22,共6页
肿瘤干细胞存在于多种类型肿瘤中,并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肿瘤干细胞和胚胎干细胞在生物学特征上存在许多共同点,如自我更新,多潜能性分化等等。然而,肿瘤干细胞和胚胎干细胞又存在很大差异,主要表现在耐药性、致瘤力和转移活性... 肿瘤干细胞存在于多种类型肿瘤中,并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肿瘤干细胞和胚胎干细胞在生物学特征上存在许多共同点,如自我更新,多潜能性分化等等。然而,肿瘤干细胞和胚胎干细胞又存在很大差异,主要表现在耐药性、致瘤力和转移活性上。肿瘤干细胞在临床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然而其分子水平上的调节机制尚未被完整揭示。作为内源性非编码小RNA的一部分,miRNAs在细胞发生发展的调节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大量研究表明,miRNAs参与肿瘤干细胞的调节,并参与肿瘤的发生与进展。探索miRNAs在肿瘤干细胞基因表达调控中的作用及作用机制,有助于肿瘤特异性生物学标志物及治疗靶点的确定。本文就miRNAs与肿瘤干细胞调节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NAS 肿瘤干细胞 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铁代谢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0
作者 路灿 佟仲生 贾勇圣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86-389,共4页
铁是机体不可缺少的元素,在细胞呼吸、能量代谢及DNA转录和修复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其具有潜在的毒性而受到相关蛋白的严密调控,如铁转运蛋白、铁蛋白和转铁蛋白等。肿瘤细胞常表现为对铁的需求增加,使人们认识到铁代谢... 铁是机体不可缺少的元素,在细胞呼吸、能量代谢及DNA转录和修复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其具有潜在的毒性而受到相关蛋白的严密调控,如铁转运蛋白、铁蛋白和转铁蛋白等。肿瘤细胞常表现为对铁的需求增加,使人们认识到铁代谢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铁代谢相关分子因此成为肿瘤研究中新的突破点,本文就肿瘤铁代谢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铁转运蛋白 转铁蛋白 铁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哌柏西利治疗失败的晚期乳腺癌患者后续治疗生存获益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敏 史业辉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0-75,共6页
目的:探讨哌柏西利治疗失败后HR+/HER-转移性乳腺癌(metastatic breast cancer,MBC)患者使用化疗或内分泌±靶向治疗生存时间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8月至2022年12月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接受哌柏西利治疗但发生进展的... 目的:探讨哌柏西利治疗失败后HR+/HER-转移性乳腺癌(metastatic breast cancer,MBC)患者使用化疗或内分泌±靶向治疗生存时间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8月至2022年12月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接受哌柏西利治疗但发生进展的133例晚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无进展生存时间(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及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结果:72.2%患者接受哌柏西利治疗前曾行解救化疗,66.2%患者在解救治疗三线及以后使用哌柏西利,67.7%患者哌柏西利进展后接受化疗,69.2%患者哌柏西利进展时远处转移器官数目多于3个。内分泌±靶向治疗组和化疗组患者的中位PFS分别为3.2个月和4.9个月(P=0.017);中位OS分别为18.2个月和21.5个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9)。多因素分析结果未见影响PFS及O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真实世界中多数HR+/HER-MBC患者在哌柏西利进展后选择化疗作为解救治疗方案,但内分泌±靶向治疗的PFS、OS长于化疗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R+/HER2-转移性乳腺癌 哌柏西利 进展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帕替尼治疗晚期难治性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23
12
作者 王晓蕊 汪旭 +2 位作者 史业辉 王忱 佟仲生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5期769-772,共4页
目的:评价阿帕替尼治疗晚期难治性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6年11月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经病理学确诊为晚期三阴性乳腺癌,既往接受过两线以上化疗后疾病进展(progressive disease,PD)... 目的:评价阿帕替尼治疗晚期难治性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6年11月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经病理学确诊为晚期三阴性乳腺癌,既往接受过两线以上化疗后疾病进展(progressive disease,PD)、服用阿帕替尼500 mg/d治疗的8例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接受2个周期以上治疗后评价疗效,观察PD时间、有效率、临床获益率及不良反应。结果:8例患者共接受平均4个周期的治疗,经过中位随访时间为8(4~11)个月,其中部分缓解(partial remission,PR)4例,疾病稳定(stable disease,SD)3例,PD 1例;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为87.5%(7/8),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为50%(4/8),平均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为4.2个月。不良反应为手足综合征(3/8)、骨髓抑制(4/8)、高血压(2/8)、蛋白尿(3/8)、咯血(1/8)、恶心(2/8)、乏力(2/8)等。结论:阿帕替尼在三阴性乳腺癌的治疗中可获得一定的疗效及生存获益,且安全性好,不良反应可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分子靶向治疗 阿帕替尼 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多原发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14
13
作者 郑希希 贾勇圣 +2 位作者 史业辉 李淑芬 佟仲生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219-223,共5页
目的:探讨乳腺癌多原发癌(multiple primary cancers,MPCs)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5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226例乳腺癌MPCs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方法分析其临床... 目的:探讨乳腺癌多原发癌(multiple primary cancers,MPCs)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5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226例乳腺癌MPCs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方法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226例中74例(32.7%)为同时型MPCs,152例(67.3%)为异时型MPCs。在第二原发恶性肿瘤中甲状腺癌最常见,为90例。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84.75(4.1~384.5)个月,226例患者的3年及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1.7%和82.9%。乳腺癌MPCs患者的病理特征以肿瘤负荷大(65.5%vs.34.5%,P=0.005)和ER受体阳性(76.1%vs.23.9%,P=0.046)多见,异时型MPCs更倾向于高龄人群(62.4%vs.37.6%,P<0.001)。无淋巴结转移(95%CI:0.341~0.932,P=0.025)和异时型MPCs(95%CI:0.033~0.220,P<0.001)患者预后佳。结论:甲状腺是最常见的第二原发肿瘤,肿瘤负荷大及ER受体阳性患者易发生乳腺癌MPCs,高龄患者易患异时型MPCs,有无淋巴结转移和MPCs的类型是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原发癌 乳腺癌 临床病理特征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膦酸盐治疗乳腺癌骨转移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7
14
作者 谢晓娟 王忱 +2 位作者 贾勇圣 刘晓东 佟仲生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3期1132-1137,共6页
目的:探讨乳腺癌骨转移患者的临床、病理、治疗及预后因素。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13年4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183例至少接受6个月双膦酸盐治疗的乳腺癌骨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双膦酸盐类型分为帕米膦酸二钠组、唑来膦酸组... 目的:探讨乳腺癌骨转移患者的临床、病理、治疗及预后因素。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13年4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183例至少接受6个月双膦酸盐治疗的乳腺癌骨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双膦酸盐类型分为帕米膦酸二钠组、唑来膦酸组及帕米膦酸二钠序贯唑来膦酸组,探讨骨转移的特点、骨相关事件(skeletal-related events,SREs)、治疗及预后特征。结果:胸椎和肋骨为骨转移的常见转移部位,骨转移至发生首次SREs的中位时间为4.2个月,51.9%(95/183)患者发生SREs,累计SREs事件数达167次,其中110次(65.9%)发生在骨转移后1年内,SREs类型以骨放疗为主。患者在不同双膦酸盐药物组的SREs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83例患者骨转移后的中位生存期为43.1个月,激素受体状态、无病生存期、是否合并内脏转移及脊柱转移与否是乳腺癌骨转移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结论:胸椎和肋骨是乳腺癌骨转移的常见转移部位,SREs主要发生在骨转移后1年内并以骨放疗为主。激素受体阴性、无病生存期短、合并内脏及脊柱转移是影响乳腺癌患者骨转移不良预后的独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骨转移 骨相关事件 双膦酸盐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uminal B型晚期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10
15
作者 郑雅方 贾勇圣 +1 位作者 郎荣刚 佟仲生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63-168,共6页
目的:探讨luminal B型晚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因素。方法:收集2008年6月至2013年6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206例luminal B型晚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及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206例患者中HE... 目的:探讨luminal B型晚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因素。方法:收集2008年6月至2013年6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206例luminal B型晚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及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206例患者中HER-2阳性型54例(26.2%),HER-2阴性型152例(73.8%)。其中HER-2阳性型患者中Ki-67>30%为57.4%(31/54),较HER-2阴性型的55.9%(85/152)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HER-2阳性型患者中无病生存期(disease free survival,DFS)<36个月为79.6%(43/54),较HER-2阴性型的65.1%(99/152)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06例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25(2.1~85.0)个月,是否合并内脏转移、一线解救化疗疗效、是否行解救内分泌治疗是luminal B型晚期乳腺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结论:luminal B型晚期乳腺癌患者中,HER-2阳性型中的Ki-67指数比HER-2阴性型更高,且更易在3年内发生复发、转移。合并内脏转移、一线解救化疗时病情进展、未行解救内分泌治疗是影响luminal B型晚期乳腺癌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分子分型 复发 转移 治疗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亚型转移性乳腺癌转移特点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7
16
作者 苗培田 佟仲生 +1 位作者 郝春芳 张萌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28-231,共4页
目的:分析不同亚型转移性乳腺癌(metastatic breast cancer,MBC)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生存状态,探讨乳腺癌的不同亚型与转移部位特点的关系。方法:收集2002年1月至2004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422例MBC的临床资料,回顾... 目的:分析不同亚型转移性乳腺癌(metastatic breast cancer,MBC)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生存状态,探讨乳腺癌的不同亚型与转移部位特点的关系。方法:收集2002年1月至2004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422例MBC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各不同亚型组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生存情况。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取P<0.05为差异统计学意义。结果:截至随访日期,422例MBC患者共有186例死亡,5年生存率为55.9%。骨、肺、肝是乳腺癌最常见的远处转移部位,转移情况依次分别为179例(42.4%)、173例(41.0%)和139例(32.9%)。发生脑转移的患者共78例(18.5%),其中导管A型(luminalA)12例(7.0%),导管B型(luminal B)型6例(9.7%),HER-2过表达型11例(15.9%)及三阴乳腺癌患者(triple negative breastcancer,TNBC)49例(40.8%)。各亚型5年生存率分别为luminal A型67.4%,luminal B型66.1%,HER-2过表达型53.6%及TNBC型34.2%(P=0.000)。结论:骨、肺和肝仍是乳腺癌最常见的远处转移部位,HER-2过表达型和三阴性乳腺癌患者较其他亚型预后差,并容易发生脑转移,而发生脑转移的乳腺癌患者,无论哪种亚型均较发生其他部位转移者预后差,探索新的更有效的治疗手段将成为今后的研究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转移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阴性对小肿块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晓东 汪旭 +2 位作者 贾勇圣 王蕊 佟仲生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578-582,共5页
目的:分析小肿块(直径≤1 cm)乳腺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了解其生存状态,探讨三阴性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本院收治的312例直径≤1 cm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比较三阴性乳腺癌及非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复发转移... 目的:分析小肿块(直径≤1 cm)乳腺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了解其生存状态,探讨三阴性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本院收治的312例直径≤1 cm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比较三阴性乳腺癌及非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复发转移及生存情况。结果:312例直径≤1 cm乳腺癌患者纳入研究,三阴组及非三阴组5年DFS分别为81.4%及90.5%(P=0.038),5年BCSS分别为84.7%及93.7%(p=0.047)。以淋巴结状态分组比较,淋巴结阴性患者中,三阴组及非三阴组5年DFS分别为82.8%及94.1%(P=0.033),5年BCSS分别为85.0%及96.1%(P=0.019)。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阳性患者复发转移风险增高(HR=3.721,95%CI:1.743~7.941,P=0.001),死亡风险亦增高(HR=3.560,95%CI:1.521~8.330,P=0.003),三阴性患者复发转移风险增高(HR=2.208,95%CI:1.028~4.742,P=0.042)。结论:淋巴结阳性及三阴性是影响直径≤1 cm乳腺癌患者DFS的独立危险因素,淋巴结阳性是影响BCSS的唯一独立危险因素。淋巴结阴性三阴性乳腺癌组较非三阴组预后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阴性乳腺癌 肿瘤大小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HER-2靶向治疗乳腺癌在研临床试验进展 被引量:3
18
作者 佟仲生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3期630-634,共5页
目前抗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阳性乳腺癌临床研究关注不同机制下靶向药物的联合、靶向药物与内分泌治疗联合、双靶向药物与化疗药物联合,目的是为未来抗HER-2临床治疗指明方向。本文着... 目前抗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阳性乳腺癌临床研究关注不同机制下靶向药物的联合、靶向药物与内分泌治疗联合、双靶向药物与化疗药物联合,目的是为未来抗HER-2临床治疗指明方向。本文着重介绍国内外在研的Ⅱ~Ⅲ期临床试验,同时介绍有较好应用潜能的靶向药物,主要包括新型小分子靶向药物、单克隆抗体靶向药物、单克隆抗体偶联物、双靶点药物联合治疗、靶向药物联合内分泌治疗、靶向联合化疗、曲妥珠单抗皮下注射制剂、HER-2肿瘤疫苗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靶向治疗 HER-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光敏剂联合阿霉素对乳腺癌细胞增殖及周期的影响
19
作者 冷玲 林列 +1 位作者 陈平 佟仲生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4期1416-1419,共4页
目的:研究新型光敏剂叶绿素衍生物(Chlorophyl derivative4,CPD4),联合阿霉素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及周期的影响,初步探讨联合用药的作用机制,为临床开辟新的治疗方法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以人乳腺癌MCF-7细胞系为研究对象,新型光敏... 目的:研究新型光敏剂叶绿素衍生物(Chlorophyl derivative4,CPD4),联合阿霉素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及周期的影响,初步探讨联合用药的作用机制,为临床开辟新的治疗方法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以人乳腺癌MCF-7细胞系为研究对象,新型光敏剂和乳腺癌传统化疗药物阿霉素(ADM)联合给药。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ADM组(2个浓度组分别预处理24小时、48小时)、光动力效应组、联合用药组细胞凋亡率和周期分布;流式细胞仪分析ADM(20ng/mL)预处理24小时、48小时对细胞平均荧光强度的影响以及ADM预处理24小时、48小时后加入CPD4 1.5μg/mL孵育不同时间细胞平均荧光强度的变化。结果:联合用药组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单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光动力效应可造成MCF-7细胞G_0/G_1期阻滞,低浓度ADM预处理后G_2/M期细胞增加,联合用药时G_2/M期细胞升高。ADM预处理MCF-7细胞24小时、48小时细胞平均荧光强度与对照组荧光强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DM预处理MCF-7后能增加光敏剂CPD4进入细胞的量,在CPD4孵育2小时细胞平均荧光强度最强,且ADM预处理48小时组>预处理24小时组>对照组。结论:ADM预处理MCF-7细胞后能够增加光敏剂CPD4进入细胞的量;光动力效应联合ADM具有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动力效应 阿霉素 凋亡 细胞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光敏剂CPD4对人乳腺癌细胞体外光动力杀伤效应 被引量:2
20
作者 乔柱 陈平 +3 位作者 佟仲生 张斯文 林列 李淑芬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230-233,共4页
目的:研究新型光敏剂叶绿素衍生物4(chlorophyll derivative,CPD4)对人乳腺癌细胞系T47D和MCF-7体外光动力杀伤效应,并对机理进行初步探讨。方法:采用激光共聚焦荧光显微镜结合荧光探针标记技术观察光敏剂在细胞内分布及亚细胞定位;将... 目的:研究新型光敏剂叶绿素衍生物4(chlorophyll derivative,CPD4)对人乳腺癌细胞系T47D和MCF-7体外光动力杀伤效应,并对机理进行初步探讨。方法:采用激光共聚焦荧光显微镜结合荧光探针标记技术观察光敏剂在细胞内分布及亚细胞定位;将终浓度分别为2.5、2.0、1.5、1、0、0.5μg/mL的CPD4加入到T47D及MCF-7细胞培养皿中,孵育2h后用670nm半导体激光治疗仪照射,光剂量为10J/cm2,照毕,继续培养24h后采用染料排斥实验测定细胞的存活率。流式细胞仪Annexinn V-FITC/PI双染法检测细胞死亡方式和凋亡率。实验分为四组:空白对照组、单纯光敏剂组、单纯细胞光照组,光敏剂-细胞光照组。结果:光敏剂CPD4可穿过T47D及MCF-7细胞膜进入细胞,分布在细胞膜及胞浆中,线粒体是其亚细胞分布的主要位点之一。光动力组中光敏剂浓度分别为2.5、2.0、1.5、1.0、0.5μg/mL,T47D及MCF-7细胞死亡率分别为(76.77±6.41)%、(40.5l±7.28)%、(38_4±5.35)%、(17.08+0.52)%、(11.16±0.28)%、(81.67±1.53)%、(69.67±4.51)%、(45.33±4.73)%、(17.67±2.52)%、(12.00±2.00)%。Annexin V—FITC/PI法检测PDT作用24h后凋亡率分别可达36.80%及40.90%。结论:新型光敏剂CPD4分布在人乳腺癌细胞T47D及MCF-7的细胞膜及细胞浆中,线粒体是其亚细胞分布主要位点之一;光敏剂CPD4对人乳腺癌细胞T47D和MCF-7具有良好的光动力杀伤效应,呈现量效关系,诱导细胞凋亡是其主要杀伤方式。线粒体途径促进细胞凋亡可能是其光动力杀伤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敏剂 CPD 乳腺癌 光动力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