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唑来膦酸在早期乳腺癌中的抗肿瘤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
作者 张丽娜(综述) 杨艳芳(综述) 顾林(审校)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6期1005-1007,共3页
早期乳腺癌在接受辅助治疗(化疗和内分泌治疗)时均会对患者骨密度造成不良影响,加速骨丢失。第三代双磷酸盐—唑来膦酸其作用机制是抑制破骨细胞介导的骨质重吸收,主要用于恶性肿瘤骨转移引起的高钙血症。唑来膦酸-弗隆辅助协同试验(ZO-... 早期乳腺癌在接受辅助治疗(化疗和内分泌治疗)时均会对患者骨密度造成不良影响,加速骨丢失。第三代双磷酸盐—唑来膦酸其作用机制是抑制破骨细胞介导的骨质重吸收,主要用于恶性肿瘤骨转移引起的高钙血症。唑来膦酸-弗隆辅助协同试验(ZO-FAST)显示唑来膦酸在早期乳腺癌辅助内分泌治疗同时使用不仅可有效防止骨质丢失,还具有明显降低肿瘤复发的作用。奥地利乳腺癌和结直肠癌研究小组-12(ABCSG-12)试验结果同样表明唑来膦酸在联合内分泌治疗时可显著降低患者的疾病进展风险和死亡风险。除此之外,临床前实验和临床试验也证实唑来膦酸联合化疗也具有协同的抗肿瘤作用。唑来膦酸联合新辅助化疗降低复发(AZURE试验),对于绝经5年以上和年龄>60岁的人群,辅助化疗加唑来膦酸显著减低疾病进展和死亡风险。在ABCSG-12试验中同样发现对于年龄>40岁的患者,唑来膦酸可明显降低复发风险,而年龄≤40岁患者却未在唑来膦酸的治疗中获益。这些结果表明唑来膦酸在雌激素低水平(自然的或治疗后结果)的早期乳腺癌患者中易于发挥抗肿瘤作用。目前对于唑来膦酸的最佳剂量和持续时间尚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确认,相信随着相关临床试验结果的公布可以提供更充足的证据来支持唑来膦酸在早期乳腺癌的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乳腺癌 唑来膦酸 骨转移 抗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AR-β2基因在乳腺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2
2
作者 许旭 孙敬岩 +3 位作者 顾林 张丽娜 张宇 付丽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85-89,共5页
目的:检测视黄酸受体β2(RAR—β2)基因在不同乳腺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探讨RAR-β2基因与乳腺肿瘤的关系,分析其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乳腺浸润性癌、导管上皮重度不典型增生、腺纤维瘤各40例及20例... 目的:检测视黄酸受体β2(RAR—β2)基因在不同乳腺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探讨RAR-β2基因与乳腺肿瘤的关系,分析其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乳腺浸润性癌、导管上皮重度不典型增生、腺纤维瘤各40例及20例正常乳腺组织中RAR-β2的表达情况。RT—PCR法检测乳腺浸润性癌、导管上皮重度不典型增生、腺纤维瘤及正常乳腺组织各20例RAR-β2的表达水平。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RAR-β2阳性表达主要位于细胞核,RAR-β2蛋白在乳腺浸润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30.0%)明显低于正常乳腺组织(95.0%),Χ^2=26.30,P〈0.05。RAR-β2蛋白在乳腺重度不典型增生组织中阳性表达率(17.5%)低于乳腺癌组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乳腺浸润性癌组织中,RAR-β2表达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临床分期、腋下淋巴结转移状况、组织学分级、病理学类型以及ER、PR表达状况无相关性(P均〉0.05)。随访结果显示,28例RAR-β2阴性乳腺癌患者中3例发生内脏转移,而12例RAR-β2阳性患者仅1例发生骨转移。RT—PCR结果显示,RAR-β2在乳腺癌、导管上皮重度不典型增生、腺纤维瘤及正常乳腺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5.0%(5/20)、35.0%(7/20)、85.0%(17,20)和100%(20/20),乳腺癌组织RAR-β2mRNA明显低于正常乳腺组织(Χ^2=30.43,P〈0.001)。结论:RAR-β2可能在乳腺癌的发生过程中发挥抑制作用,并且可能在乳腺癌发生的早期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视黄酸 免疫组织化学法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内源性逆转录病毒K包膜蛋白在乳腺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1
3
作者 耿姗姗 赵晶 +2 位作者 顾林 许旭 刘红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2期1286-1289,共4页
目的:检测人内源性逆转录病毒K(HERV-K)包膜蛋白(env蛋白)在不同乳腺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表达水平与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探讨HERV-K env蛋白的表达与乳腺癌预后的关系。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HERV-Kenv蛋白在95例乳... 目的:检测人内源性逆转录病毒K(HERV-K)包膜蛋白(env蛋白)在不同乳腺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表达水平与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探讨HERV-K env蛋白的表达与乳腺癌预后的关系。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HERV-Kenv蛋白在95例乳腺癌组织、30例乳腺良性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x^2检验用于分析HERV-K env蛋白的表达水平与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HERV-K env蛋白的阳性表达主要位于细胞浆,该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多呈强阳性或中度阳性表达,而在乳腺良性肿瘤组织中多呈阴性或弱阳性表达。HERV-K env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88.4%)明显高于乳腺良性肿瘤组织(4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HERV-K env蛋白的表达水平与乳腺癌的某些预后因素存在相关性。在HERV-K env蛋白表达阳性的乳腺癌患者中,该蛋白的表达水平与肿瘤大小、临床分期、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目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与ER的表达状况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P均<0.05),而与患者的年龄、组织学分级以及PR的表达状况无相关性(P均>0.05)。结论:HERV-K env蛋白在乳腺良性肿瘤中多为阴性表达,而在乳腺癌中多呈阳性表达,并且可能与乳腺癌的发展及预后相关,该蛋白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水平可能是一种判断乳腺癌预后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内源性逆转录病毒(HERV-K) 乳腺肿瘤包膜(env)蛋白 免疫组织化学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代测序检测乳腺癌易感基因在乳腺癌发病风险预测及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4
4
作者 吴楠 于津浦 +5 位作者 赵晶 赵洋 穆坤 张军 金钊 刘俊田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0期1024-1028,共5页
目的:通过二代测序技术筛选乳腺癌易感基因突变位点,探讨其对乳腺癌风险预测、临床干预及预后指导的意义。方法:采取2013年11月至2015年7月272例就诊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的乳腺癌患者146例、高危人群71例及健康者55例3组样本的外周血,... 目的:通过二代测序技术筛选乳腺癌易感基因突变位点,探讨其对乳腺癌风险预测、临床干预及预后指导的意义。方法:采取2013年11月至2015年7月272例就诊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的乳腺癌患者146例、高危人群71例及健康者55例3组样本的外周血,采用二代测序技术进行DNA检测。采用Amplicon方法筛选BRCA1、BRCA2、PTEN、STK11、TP53及BAP1全外显子区域有价值的突变位点,分析3组的基因突变发生率及乳腺癌患者易感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经筛选获得177个突变位点,去重后共得到67个突变位点,其中包括50个单核苷酸突变(single nucleotide variants,SNVs)、8个无义突变(nonsense mutation)和9个插入缺失突变(insertion-deletions,In Dels)。3组突变位点中31个突变位点收录于Ex AC数据库,40个突变位点收录于Clin Var数据库。本研究中21个新发现的突变位点在Ex AC、Clin Var或db SNP数据库中均未提及。统计分析发现85.1%(57/67)的突变发生于乳腺癌患者及高危人群中,且突变阳性乳腺癌患者有较高的淋巴结转移率(P=0.010)及病理分期(P=0.002),致病性突变的乳腺癌患者的肿瘤家族史(P=0.005)及三阴性乳腺癌比例(P=0.009)均高于非致病性突变者。结论:乳腺癌易感基因突变位点在乳腺癌风险预测、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价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代测序 乳腺癌易感基因 风险预测 临床干预 预后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年龄≤40岁的乳腺恶性叶状肿瘤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 被引量:2
5
作者 李洋 宋艺璇 刘红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3期675-680,共6页
目的:探讨年龄≤40岁的乳腺恶性叶状肿瘤(malignant phyllodes tumors,MPTs)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20年10月188例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乳腺MPTs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年龄≤40岁和年龄>40岁分... 目的:探讨年龄≤40岁的乳腺恶性叶状肿瘤(malignant phyllodes tumors,MPTs)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20年10月188例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乳腺MPTs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年龄≤40岁和年龄>40岁分为年轻组54例和年长组134例。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Kaplan–Meier法、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年轻组乳腺MPTs患者5年和10年无复发生存(recurrence-free survival,RFS)率分别为55.8%和46.6%。年轻组患者的肿瘤直径>5 cm占59.3%(32/54)、年长组的占35.8%(48/134),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1);年轻组患者的手术切缘<1 cm和术后化疗的比例分别为50.0%(27/54)和20.4%(11/54),较年长组的35.8%(48/134)和7.5%(10/134)高(P=0.048,P=0.024);年轻组中的患者行肿块切除术且保证手术切缘≥1 cm与乳腺全乳切除术相比,R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10)。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P=0.034)和手术切缘(P<0.001)是影响术后RFS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年龄和手术切缘影响乳腺MPTs预后,年龄≤40岁患者较>40岁预后更差,对于年龄≤40岁患者在保证手术切缘至少1 cm情况下行肿块切除术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恶性叶状肿瘤 年龄 无复发生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皮间质转化在乳腺癌内分泌治疗耐药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
6
作者 王彤 王依琳 崔琦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968-972,共5页
乳腺癌是全球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和主要的癌症。据统计,约70%的乳腺癌为激素受体阳性型,内分泌治疗是此类型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而内分泌治疗耐药往往导致患者治疗失败和死亡,是亟待解决的临床难题。过去二三十年间,上皮间质转化(... 乳腺癌是全球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和主要的癌症。据统计,约70%的乳腺癌为激素受体阳性型,内分泌治疗是此类型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而内分泌治疗耐药往往导致患者治疗失败和死亡,是亟待解决的临床难题。过去二三十年间,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被证实是癌症转移的关键事件,并且与肿瘤耐药相关,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EMT在乳腺癌内分泌治疗耐药中发挥关键作用。本文综述了EMT和乳腺癌内分泌耐药的关系并深入探讨了相关的分子机制,以期为逆转乳腺癌内分泌耐药提供新的思路和潜在的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内分泌治疗 肿瘤耐药 上皮间质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曲妥珠单抗在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新辅助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5
7
作者 刘君 杨艳芳 顾林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6期1065-1068,共4页
曲妥珠单抗是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的特异性抑制剂,在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新辅助治疗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大规模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证实,新辅助化疗联合曲妥珠单抗与单纯化疗比较能... 曲妥珠单抗是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的特异性抑制剂,在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新辅助治疗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大规模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证实,新辅助化疗联合曲妥珠单抗与单纯化疗比较能显著提高病理完全缓解(pathologic complete response,pCR)率。在曲妥珠单抗联合化疗的基础上加用拉帕替尼较单用曲妥珠单抗可大大提高pCR率。蒽环与非蒽环类化疗药物均可作为曲妥珠单抗的联合用药,内分泌治疗也可作为雌激素受体阳性患者的联合用药。pCR是曲妥珠单抗新辅助治疗后生存获益的独立预后因素,HER-2转阴而未达到pCR的患者为不良预后因素。本文将对曲妥珠单抗在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新辅助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妥珠单抗 新辅助治疗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乳腺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5岁以下乳腺癌患者保乳术与改良根治术比较及保乳术预后因素观察 被引量:63
8
作者 郭雪 魏丽娟 +3 位作者 郑磊 贾志龙 丛义滋 刘俊田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3期1362-1365,共4页
目的:比较年轻乳腺癌患者(年龄≤35岁)保乳手术及改良根治术后疗效,并对保乳手术的患者进行预后相关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至2006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并分别实施保乳手术(71例)及改良根治术(70例)的年轻乳... 目的:比较年轻乳腺癌患者(年龄≤35岁)保乳手术及改良根治术后疗效,并对保乳手术的患者进行预后相关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至2006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并分别实施保乳手术(71例)及改良根治术(70例)的年轻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比较两组的局部复发及生存情况,并分析年龄、肿瘤大小、淋巴结情况、组织学分级等因素对保乳患者生存情况的影响。结果:所有患者随访时间12~156个月,中位时间56个月。保乳组:局部复发5例,远处转移8例,死亡7例;3年无瘤生存率94.4%,5年无瘤生存率78.9%,总生存率90.1%改良组:局部复发3例,远处转移6例,死亡5例;3年无瘤生存率95.7%,5年无瘤生存率82.9%,总生存率92.9%;且对两组进行比较后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对保乳组患者进行预后相关因素分析,切缘阳性与局部控制率、无瘤生存率、总生存率相关(P均<0.05);淋巴结转移与无瘤生存率、总生存率相关(P均<0.05)。结论:年轻乳腺癌患者的保乳手术与改良根治手术在局部复发及远期生存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尤其是对于早期年轻乳腺癌患者,保乳手术是安全的,且局部控制尚满意,切缘阳性、淋巴结转移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轻乳腺癌 保乳手术 乳房改良根治术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新辅助化疗方案治疗乳腺癌近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51
9
作者 杨俊娥 陆苏 刘红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405-408,共4页
目的:本研究对比观察多西他赛联合表柔比星加/不加环磷酰胺(TE/TEC)两种新辅助化疗方案治疗乳腺癌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2009年3月间本院收治的174例Ⅱ、Ⅲ期的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依据患者术前接受新... 目的:本研究对比观察多西他赛联合表柔比星加/不加环磷酰胺(TE/TEC)两种新辅助化疗方案治疗乳腺癌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2009年3月间本院收治的174例Ⅱ、Ⅲ期的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依据患者术前接受新辅助化疗的方案将其分为TE组及TEC组,两组患者均在术前接受2~4个周期化疗,并在术后完成剩余化疗周期。TE方案:多西他赛(DOC)75 mg/m^2,第1天静脉滴注,表柔比星(EPI)60 mg/m^2,第1天静脉滴注;TEC方案:多西他赛(DOC)75 mg/m^2,第1天静脉滴注,表柔比星(EPl)60 mg/m^2,第1天静脉滴注,环磷酰胺(CTX)600 mg/m^2,第1天静脉滴注。以上方案均21天一个周期。结果:全组总有效率80.5%,其中TE组有效率77.4%,低于TEC组(84.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8)。TE组pCR为6.5%,低于TEC组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04)。TE组和TEC组主要不良反应均为中性粒细胞减少、脱发、恶心呕吐、贫血、肝功能异常、心脏毒性。TEC组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明显高于TE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结论:在Ⅱ、Ⅲ期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中,TE与TEC的3周方案近期疗效相近。但两组在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方面有显著性差异,TEC方案的发生率明显高于TE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新辅助化疗 多西他赛 表阿霉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7例25岁以下女性乳腺癌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15
10
作者 张艳琦 张丽娜 顾林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4期1548-1552,共5页
目的:探讨年轻患者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治要点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至2010年1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77例25岁以下女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并对患者年龄、是否哺乳期、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手术方式... 目的:探讨年轻患者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治要点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至2010年1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77例25岁以下女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并对患者年龄、是否哺乳期、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手术方式、分期、免疫组化指标及治疗等因素与预后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Kaplan-Meier法比较生存差异,组间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果:77例患者平均年龄(22.94±1.94)岁,均经病理组织检查确诊。随访中27例患者出现复发或转移,其中18例患者因肿瘤复发转移死亡。中位总生存时间为39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为36个月,Ⅰ、Ⅱ、Ⅲ、Ⅳ期患者的3年生存率分别为100%、92.44%、59.97%、0,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86.84%、59.97%、0。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手术方式、病理分期及雌激素受体状态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是否为哺乳期、PR、HER-2、p53、分子分型、化疗、放疗与预后无关。多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情况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年轻乳腺癌发病率低,其生物学行为、病理及预后等方面有其特点。淋巴结转移情况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与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是预后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年轻 诊断 治疗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中BAG-1 EGFR和PARP-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7
11
作者 王荣荣 刘晓 +3 位作者 陆苏 顾林 向荣 刘红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3期866-871,共6页
目的:观察乳腺癌组织芯片中BAG-1、EGFR和PARP-1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指标的相关性,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159例组织芯片中乳腺癌和癌旁组织点行BAG-l、EGFR及PARP-1蛋白检测,同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指标的相关性... 目的:观察乳腺癌组织芯片中BAG-1、EGFR和PARP-1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指标的相关性,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159例组织芯片中乳腺癌和癌旁组织点行BAG-l、EGFR及PARP-1蛋白检测,同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指标的相关性。结果:乳腺癌组织中BAG-1、EGFR、PARP-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5)。BAG-1蛋白表达水平与年龄、肿瘤部位、淋巴结转移数目、临床分期均无明显相关性,但与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ER、PR和HER-2表达以及分子分型有关(P<0.05);EGFR蛋白表达水平与肿瘤大小、临床分期以及分子分型有明显相关性(P<0.05);PARP-1与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数目、ER表达以及分子分型有关(P<0.05)。119例病例中BAG-1蛋白表达与EGFR、PARP-1蛋白表达无明显相关性,但在三阴性乳腺癌(TNBC)中BAG-1蛋白表达与PARP-1蛋白表达呈正相关(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AG-1、PARP-1蛋白表达和分子分型是影响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AG-1、PARP-1蛋白表达是影响乳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乳腺癌中BAG-1、EGFR和PARP-1蛋白高表达提示其可能参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BAG-1、EGFR和PARP-1高表达可作为乳腺癌诊治和预后的生物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免疫组织化学 BAG-1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聚ADP核糖聚合酶-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神经内分泌癌32例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7
12
作者 张印春 齐立强 +2 位作者 付丽 范宇 顾林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8-21,31,共5页
目的:探讨乳腺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3年1月~2010年7月收治的32例乳腺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特征、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结果:32例乳腺神经内分泌癌均为女性,均以无痛性乳... 目的:探讨乳腺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3年1月~2010年7月收治的32例乳腺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特征、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结果:32例乳腺神经内分泌癌均为女性,均以无痛性乳腺肿物就诊,发病年龄36~76岁,(平均58.3岁)。病理检查具有神经内分泌癌的形态学特点,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突触素(synaptophysin)阳性率为54.5%(6/11),抗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阳性率为83.3%(20/24),嗜铬素A(CgA)阳性率为93.75%(30/32),ER阳性率为84.375%(27/32),PR阳性率为68.75%(22/32),C-erbB-2阳性率为9.375%(3/32),P53阳性率为18.75%(6/32)。随访时间7~91个月(平均30个月),除1例患者因全身多发转移死亡,1例患者出现骨转移,1例出现肺部多发转移,均带瘤生存外,余皆无瘤生存。ER与PR之间呈正相关关系(P<0.01),且阳性表达率较高;ER、PR均与P53呈负相关关系(P<0.01、P<0.05),P53阳性表达率较低。单纯乳腺神经内分泌癌与伴有其他类型癌的乳腺神经内分泌癌相比,在TNM分期中二者具有明显的差异,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13例伴有其他类型癌的乳腺神经内分泌癌均为高级别的TNM分期,而19例单纯乳腺神经内分泌癌却均为低级别TNM分期。结论:乳腺神经内分泌癌是一类少见的特殊类型乳腺癌,病理形态复杂,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神经内分泌指标是确诊该病的可靠依据。综合治疗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延长无病生存时间。本研究提示乳腺神经内分泌癌多为雌孕激素依赖性乳腺癌,可接受内分泌治疗。单纯乳腺神经内分泌癌的TNM分期相对较低,不易发生淋巴结转移,预后较好。仍需大样本长时间随访观察以得出有关乳腺神经内分泌癌的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可靠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 神经内分泌癌 临床病理特征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保留乳腺方式治疗副乳腺癌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6
13
作者 刘晓 桑晓旻 刘红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453-455,共3页
目的:探讨采用保留乳腺手术方式治疗副乳癌的相关注意事项及预后。方法:收集从2003年9月至2013年6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副乳腺癌患者23例,分析采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副乳腺癌的术前检查、术后治疗及预后。结果:采用保留同侧乳腺... 目的:探讨采用保留乳腺手术方式治疗副乳癌的相关注意事项及预后。方法:收集从2003年9月至2013年6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副乳腺癌患者23例,分析采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副乳腺癌的术前检查、术后治疗及预后。结果:采用保留同侧乳腺手术方式的10例患者术前均行乳腺相关检查,证实双乳未见恶性病灶。术后3例行放疗,接受放疗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放射性皮炎的发生。随访至2013年10月,2例出现骨转移。13例采用乳腺癌根治术中1例出现肺转移。结论:副乳腺癌确诊时,如双侧乳腺未及异常,可采用保留同侧乳腺治疗副乳腺癌的手术方式,术后放疗应注意放射性皮炎发生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乳腺癌 保乳手术 放射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2例乳腺浸润性乳头状癌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1
14
作者 耿姗姗 许旭 +1 位作者 顾林 赵晶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349-352,共4页
目的:分析乳腺浸润性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影响腋窝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00年4月~2008年1月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科收治的72例乳腺浸润性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影响浸润性乳头状癌腋窝淋巴... 目的:分析乳腺浸润性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影响腋窝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00年4月~2008年1月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科收治的72例乳腺浸润性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影响浸润性乳头状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因素。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率显著性检验,Cox比例风险模型用于单因素、多因素分析,评价各因素对预后的影响。结果:72例乳腺浸润性乳头状癌的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89.7%、83.7%。肿瘤大小及病程长短与浸润性乳头状癌腋窝淋巴结的转移存在相关性。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ER、PR的表达状况及治疗方法的选择是影响乳腺浸润性乳头状癌预后的相关因素。Cox多因素分析则显示仅治疗方法的选择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乳腺浸润性乳头状癌是一种多发生于绝经后妇女、预后较好的浸润性特殊型癌,其治疗方法的选择对患者的预后有重要影响,该类型乳腺癌应在个体耐受的情况下行手术联合其他治疗方法的综合治疗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浸润性乳头状癌 临床病理特征 预后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EGF 在三阴性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5
15
作者 杨艳芳 刘君 +1 位作者 姜战胜 顾林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439-442,共4页
目的:探讨VEGF在三阴性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7年11月至2008年6月间560例乳腺癌,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肿瘤组织VEGF的表达状态,分析其与各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以及在三阴性乳腺癌中的表达... 目的:探讨VEGF在三阴性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7年11月至2008年6月间560例乳腺癌,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肿瘤组织VEGF的表达状态,分析其与各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以及在三阴性乳腺癌中的表达和预后作用。结果:乳腺癌患者中VEGF的阳性表达率为36.1%(202/560),其中三阴性乳腺癌中阳性表达率为45.0%(49/109),明显高于非三阴组33.9%(P=0.031)。VEGF的表达与患者年龄、肿瘤部位、病理类型、肿瘤大小、淋巴结状态、病理分期、组织学分级和p53状态均无明显相关(P>0.05),但在低年龄组(66.7%vs.41.7%)、淋巴结转移组(51.1%vs.37.1%)和p53阳性组(51.8%vs.34.0%)方面发现VEGF表达有增多的趋势。三阴性乳腺癌VEGF阳性者较阴性者易发生复发和转移(23.9%vs.9.7%),3年无疾病复发率明显低于VEGF阴性组(76.6%vs.90.3%,P=0.044)。结论:VEGF可以作为三阴性乳腺癌影响复发的预后因素之一,有可能成为三阴性乳腺癌靶向治疗的研究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EGF 三阴性乳腺癌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男性乳腺癌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6
作者 崔芳 陆苏 刘红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1期1071-1074,共4页
男性乳腺癌(male breast cancer,MBC)是一种少见的恶性疾病,有关治疗及预后的大型临床研究较少,目前对其多依据女性乳腺癌(female breast cancer,FBC)治疗。尽管男性乳腺癌与女性乳腺癌有较多相似之处,但二者仍存在较大差异,主要表现在... 男性乳腺癌(male breast cancer,MBC)是一种少见的恶性疾病,有关治疗及预后的大型临床研究较少,目前对其多依据女性乳腺癌(female breast cancer,FBC)治疗。尽管男性乳腺癌与女性乳腺癌有较多相似之处,但二者仍存在较大差异,主要表现在对激素的依赖性及对激素治疗的敏感性不同。男性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用药选择及用药时机仍存在较多争议,对常规内分泌药物耐药的男性乳腺癌患者的其他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将就近年来男性乳腺癌药物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男性 雌激素受体 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他莫昔 芬芳香化酶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两癌间隔时间对ER PR HER-2表达一致性及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9
17
作者 庄新荣 刘红 王彤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777-780,共4页
目的:分析两癌发生间隔时间对双侧原发性乳腺癌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及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表达一致性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66例双侧原发性乳腺癌(bilateral primarv breast cancer,BPBC)患者的病理资料,按... 目的:分析两癌发生间隔时间对双侧原发性乳腺癌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及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表达一致性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66例双侧原发性乳腺癌(bilateral primarv breast cancer,BPBC)患者的病理资料,按照两癌发生的间隔时间进行分组,侧重分析不同组内第一原发癌与第二原发癌ER、PR、HER-2表达的一致性及两癌间隔时间对BPBC预后的影响结果:BPBC第一原发癌与第二原发癌的ER、PR、HER-2表达呈正相关,两癌间隔时间≤12个月的BPBC双侧ER、PR、HER-2表达密切相关(P<0.05),而两癌间隔时间>12个月的BPBC双侧ER、PR、HER-2表达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癌间隔时间≤12个月较>12个月发生者远期生存率低,预后差结论:12个月内发生的BPBC两癌在ER、PR、HER-2表达方面具有较高的相似性,远期生存率较低,同异时性BPBC以12个月划分更能反映两癌之间的联系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 雌激素受体 孕激素受体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留乳房手术治疗老年乳腺癌112例 被引量:4
18
作者 贾志龙 丛义滋 +2 位作者 郑磊 魏丽娟 刘俊田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9期1090-1093,共4页
目的:分析老年乳腺癌保留乳房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及预后,进而探讨腋淋巴结清扫术在老年乳腺癌中的意义。方法:对1986年12月~2006年12月在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行保留乳房手术治疗的112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患者年... 目的:分析老年乳腺癌保留乳房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及预后,进而探讨腋淋巴结清扫术在老年乳腺癌中的意义。方法:对1986年12月~2006年12月在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行保留乳房手术治疗的112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患者年龄均≥60岁,均接受乳腺癌局部广泛切除术,其中59例同时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即保乳手术。结果:51.8%(58/112)的患者合并其它疾病。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的临床N_0期患者中,30.6%(15/49)的患者累及腋窝,仅2.0%(1/49)的患者淋巴结转移数>3枚。中位随访31个月(7~288个月),保乳手术组与局部广泛切除术组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4.0%和82.8%(P=0.703);10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0.9%和55.0%(P=0.38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其中临床触诊腋淋巴结阴性患者中49例行保乳手术,36例行局部广泛切除术,术后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4.7%和84.9%(P=0.795),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保乳手术组与局部广泛切除术组5年复发率分别为3.7%和8.2%(P=0.258)。结论:保留乳房手术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适用于老年乳腺癌患者。腋淋巴结清扫并未明显增加老年乳腺癌尤其是临床触诊腋淋巴结阴性患者的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乳腺肿瘤 保乳治疗 腋窝淋巴结清扫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44~+/CD24^-细胞在乳腺癌组织中比例与乳腺癌远处转移关系 被引量:5
19
作者 王斌 熊健 只向成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555-558,共4页
目的:旨在探讨CD44+/CD24-细胞在乳腺癌组织中的比例与乳腺癌远处转移之间关系。方法:随机选取2003年1月至2004年10月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确诊的乳腺癌患者60例,并将其分为30例转移组及30例非转移组(对照组)。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染色... 目的:旨在探讨CD44+/CD24-细胞在乳腺癌组织中的比例与乳腺癌远处转移之间关系。方法:随机选取2003年1月至2004年10月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确诊的乳腺癌患者60例,并将其分为30例转移组及30例非转移组(对照组)。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染色技术检测60例患者石蜡切片中CD44+/CD24-细胞在乳腺癌组织中所占比例,分析其与远处转移之间关系。结果:转移组与对照组中CD44+/CD24-细胞在乳腺癌组织中所占比例具有显著性差异(χ2=11.334,P<0.05)。骨转移中CD44+/CD24-细胞在乳腺癌组织中比例有显著性差异(χ2=9.250,P=0.01)。CD44+/CD24-细胞在乳腺癌组织中5年无瘤生存期比例有显著性差异(χ2=8.058,P=0.005)。结论:CD44+/CD24-细胞在乳腺癌组织中所占比例与乳腺癌远处转移密切相关,特别是骨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44+/CD24-细胞 乳腺癌干细胞 远处转移 骨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表观遗传学角度探讨RAR-β2基因在乳腺癌发生中的作用 被引量:3
20
作者 许旭 孙敬岩 +2 位作者 顾林 刘红 付丽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3期1326-1329,1333,共5页
目的:探讨视黄酸受体β2(RAR-β2)基因在乳腺癌、乳腺癌前病变组织中的表达改变,分析其表达情况与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的关系。方法:采用半定量RT-PCR和甲基化特异PCR(MSP)方法检测120例乳腺肿瘤组织中RAR-β2基因mRNA表达情况及其启... 目的:探讨视黄酸受体β2(RAR-β2)基因在乳腺癌、乳腺癌前病变组织中的表达改变,分析其表达情况与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的关系。方法:采用半定量RT-PCR和甲基化特异PCR(MSP)方法检测120例乳腺肿瘤组织中RAR-β2基因mRNA表达情况及其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去甲基化药物5-氮-2′-脱氧胞苷(5-aza-2′-deoxycytidine,5-aza-dC)处理乳腺癌细胞系MCF-7和T-47D,分别检测RAR-β2 mRNA表达改变和甲基化状况。结果:在mRNA水平上,RAR-β2基因在乳腺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阳性表达率较正常乳腺及腺纤维瘤组织显著降低(P<0.05)。MSP结果显示,20例正常乳腺组织均未发现RAR-β2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60例乳腺癌组织中,27例(45%)检测到RAR-β2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40例乳腺癌前病变组织中,14例(35%)检测到RAR-β2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20例腺纤维瘤组织中,2例检测到RAR-β2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乳腺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RAR-β2基因甲基化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正常组织(P<0.05),乳腺癌组织甲基化发生率与癌前病变组织无显著性差异(x^2=0.99,P>0.05)。RAR-β2基因表达和甲基化水平之间存在负相关(P<0.05)。5-aza-dC处理后,MCF-7及T-47D细胞系均出现RAR-β2基因再表达,MSP法检测证实基因发生了去甲基化。结论:DNA甲基化是乳腺癌中RAR-β2基因表达调控的一种重要机制,RAR-β2启动子甲基化引起的基因表达下调可能与乳腺癌的发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视黄酸受体 DNA甲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