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linatumomab治疗不同年龄段新诊断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李雪源 周卢琨(综述) 冯四洲(审校)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58-263,共6页
近年来,鉴于Blinatumomab在治疗难治/复发性(relapsed/refractory,R/R)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 cell-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B-ALL)及微小残留病变(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阳性B-ALL中的良好效果,各国学者对其在B-ALL早期... 近年来,鉴于Blinatumomab在治疗难治/复发性(relapsed/refractory,R/R)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 cell-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B-ALL)及微小残留病变(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阳性B-ALL中的良好效果,各国学者对其在B-ALL早期治疗中的作用开展了广泛研究,Blinatumomab作为儿童B-ALL患者巩固治疗或强化化疗的替代治疗有堪比标准化疗的疗效;其作为早期巩固治疗或联合化疗/靶向治疗,可显著改善成人B-ALL患者预后,尤其是Blinatumomab联用第3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TKIs),可减少费城染色体阳性(philadelphia chromosome-positive,Ph+)B-ALL患者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的依赖;对于老年患者,Blinatumomab较化疗更为温和、安全及有效;KMT2A重排婴儿B-ALL尚无有效疗法,现有研究初步证实,Blinatumomab有望在此类患者的治疗中取得突破进展。本文对Blinatumomab在新诊断B-ALL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林妥欧单抗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宏基因组二代测序在血液病患者感染病原体检测中的应用
2
作者 周欣悦 徐春晖 冯四洲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51-356,共6页
血液病患者作为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之一,粒细胞缺乏的发生率高、持续时间长,感染是常见并发症且可出现多种病原微生物混合感染以及罕见病原微生物感染[1-2],相当部分患者感染症状不典型,感染病灶不明确,使得血液病患者感染病原微生物的... 血液病患者作为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之一,粒细胞缺乏的发生率高、持续时间长,感染是常见并发症且可出现多种病原微生物混合感染以及罕见病原微生物感染[1-2],相当部分患者感染症状不典型,感染病灶不明确,使得血液病患者感染病原微生物的诊断变得困难[3]。临床传统病原微生物检测方法往往耗时长,阳性率低,且检测病原微生物的种类有限,限制了其在血液病发热患者感染病原微生物诊断中的作用[4]。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作为一项新兴的病原微生物检测方法备受关注,具有耗时短、灵敏度高、病原检测范围广、受抗微生物药物应用的影响小等优点[5-6]。本文对mNGS在血液病患者感染病原微生物检测的应用进行综述,为其在这领域更好的发挥作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宏基因组二代测序 血液病 病原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胎盘组织及其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细胞外囊泡对造血干/祖细胞的维持作用
3
作者 刘英杰 王晨 +1 位作者 程涛 程辉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2025年第5期1499-1506,共8页
目的:探讨胎盘组织及其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细胞外囊泡(EV)对成体造血干/祖细胞(HSPC)的支持作用,以优化HSPC培养体系。方法:从小鼠胎盘组织及胎盘间充质干细胞(MSC)中提取细胞外囊泡(分别命名为PL-EV和PL-MSC-EV),并设置浓度梯度(0、1... 目的:探讨胎盘组织及其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细胞外囊泡(EV)对成体造血干/祖细胞(HSPC)的支持作用,以优化HSPC培养体系。方法:从小鼠胎盘组织及胎盘间充质干细胞(MSC)中提取细胞外囊泡(分别命名为PL-EV和PL-MSC-EV),并设置浓度梯度(0、1、10、50、100和200μg/ml)与3000颗成体骨髓LKS^(+)细胞(lineage-c-Kit^(+)Sca-1^(+))共培养72 h。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共培养后LKS^(+)细胞的比例,并利用集落形成实验评估其自我更新及多向分化潜能。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共培养72 h后,10μg/ml及以上的PL-EV浓度组中LKS^(+)细胞比例显著增高,其中10μg/ml组的LKS^(+)细胞绝对数量最多(899±171颗),且LT-HSC(LKS^(+)CD135-CD34-)的比例最高(0.67%±0.07%)。在PL-MSC-EV共培养体系中,1μg/ml组的LKS^(+)细胞绝对数达到峰值(1011±99颗),但LT-HSC的比例较低(0.15%±0.05%)。对比两种培养体系,10μg/ml PL-EV和1μg/ml PL-MSC-EV对LKS^(+)细胞的增殖效果最为显著,且两者间无显著差异。集落形成实验显示,PL-EV培养体系中,1、10μg/ml浓度组LKS^(+)集落形成数量较空白对照组无显著统计学差异;而在PL-MSC-EV培养体系中,1μg/ml组的LKS^(+)集落形成能力最强,当EV浓度高于10μg/ml时,集落形成能力均显著下降。结论:PL-EV和PL-MSC-EV能够有效维持HSPC的生长和功能,其中PL-MSC-EV在保留LKS^(+)细胞干性方面表现更佳,展现了其在优化HSPC培养体系中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盘 间充质干细胞 细胞外囊泡 造血干/祖细胞 体外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