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质量分数0.1%和0.3%玻璃酸钠滴眼液对FS-LASIK术后干眼泪膜稳定性及视觉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22
1
作者 郑晓红 赵少贞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73-379,共7页
目的研究质量分数0.1%和0.3%玻璃酸钠滴眼液对飞秒激光辅助的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FS-LASIK)术后干眼泪膜稳定性及视觉质量的作用。 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的FS-LASI... 目的研究质量分数0.1%和0.3%玻璃酸钠滴眼液对飞秒激光辅助的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FS-LASIK)术后干眼泪膜稳定性及视觉质量的作用。 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的FS-LASIK术前无干眼、术后1周出现干眼的患者60例60眼,其中轻度干眼患者和重度干眼患者各30例30眼,均取右眼进行分析,患者通过随机数表法随机给予0.1%或0.3%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在术前、术后1周(点药前和点药后15、30、60、120、180 min)、1个月和3个月使用眼表疾病指数(OSDI)问卷调查、视觉质量分析系统Ⅱ(OQASⅡ)、Keratograph 5M眼表分析仪、角膜荧光素染色等方法进行评估。比较分析FS-LASIK术后3个月内干眼患者局部应用0.1%和0.3%玻璃酸钠滴眼液后泪膜光学质量的动态变化,并分析眼部不适症状(OSDI评分)、非侵入性平均泪膜破裂时间(NIBUT avg)、角膜荧光素染色等参数随时间的变化。结果轻度干眼患者不同时间0.3%玻璃酸钠组较0.1%玻璃酸钠组更能改善OSDI评分(F组别=10.913,P=0.003)和角膜染色(P=0.027)。与术前相比,轻度干眼患者0.1%玻璃酸钠组和0.3%玻璃酸钠组术后1周点药前和点药后多个时间点基础客观散射指数(OSI)均显著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个月和3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重度干眼患者0.1%玻璃酸钠组和0.3%玻璃酸钠组术后1周点药前总OSI较术前显著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46、0.060),0.1%玻璃酸钠组点药后总OSI明显下降,点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总OSI较术前显著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47、0.017);0.3%玻璃酸钠组点药后15、30、60、120 min总OSI均较术前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总OSI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46、0.667)。轻度干眼患者NIBUT avg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2.290,P=0.022),0.1%玻璃酸钠组和0.3%玻璃酸钠组术后1周点药前NIBUT avg均较术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点药后NIBUT avg稍增高,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0.3%玻璃酸钠组术后1周点药后60、120、180 min NIBUT avg较术前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3个月时仍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结论0.3%玻璃酸钠较0.1%玻璃酸钠更能显著改善FS-LASIK术后轻度干眼患者眼部不适症状和角膜染色,0.3%玻璃酸钠会引起泪膜稳定性及视觉质量的短期波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酸钠 干眼 飞秒激光辅助的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 泪膜 光学质量 动态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piview~眼表面干涉仪辅助的中老年人干眼症状与体征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3
2
作者 孟珠 宋建军 +4 位作者 杨柳 赵少贞 张琛 杨瑞波 黄悦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43-146,共4页
目的应用Lipiview~眼表面干涉仪辅助分析中老年人干眼症状与体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85例(170眼)55~80岁中老年人为研究对象,进行快速干眼评估问卷(standard patient evaluaion of eye dryness,SPEED)调查,Lipiview~眼表面干涉仪进... 目的应用Lipiview~眼表面干涉仪辅助分析中老年人干眼症状与体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85例(170眼)55~80岁中老年人为研究对象,进行快速干眼评估问卷(standard patient evaluaion of eye dryness,SPEED)调查,Lipiview~眼表面干涉仪进行泪膜脂质层厚度及其波动性测量和不完全眨眼比例检查。采用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干眼症状与泪膜脂质层厚度、泪膜脂质层厚度的波动性及不完全眨眼比例之间的关系。结果SPEED评分为(6.13±4.60)分,泪膜脂质层厚度为(74.88±21.16)nm,泪膜脂质层厚度的波动性为4.47±3.40,不完全眨眼比例为0.62±0.36。SPEED评分与泪膜脂质层厚度呈负相关(r=-0.823,P=0.000),与泪膜脂质层厚度的波动性呈负相关(r=-0.268,P=0.018)。泪膜脂质层厚度的波动性与泪膜脂质层厚度呈正相关(r=0.339,P=0.030),与不完全眨眼比例呈负相关(r=-0.303,P=0.008)。SPEED评分与不完全眨眼比例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中老年干眼的症状与泪膜脂质层厚度及泪膜脂质层厚度的波动性三者之间存在着相关性。不完全眨眼比例与泪膜脂质层厚度的波动性之间存在着相关性。而中老年干眼症状与眨眼频率及不完全眨眼比例无明显相关性。Lipiview~眼表面干涉仪是一种有效的干眼诊断辅助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眼 眼表面干涉仪 泪膜脂质层 眨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度近视蛋白质组学研究及展望 被引量:1
3
作者 薛敏(综述) 任新军 李筱荣(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119-1123,共5页
高度近视是全世界低视力和致盲眼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并且有着日渐严峻的形势,已造成严重的经济和社会负担,然而其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随着生物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寻找高度近视动物模型和患者组织中... 高度近视是全世界低视力和致盲眼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并且有着日渐严峻的形势,已造成严重的经济和社会负担,然而其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随着生物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寻找高度近视动物模型和患者组织中差异表达的功能蛋白质,以期获得与高度近视相关的特异性生物学标志物,为探索高度近视发病机制、诊断方法和治疗措施提供新的思路。本文就高度近视的临床特点、蛋白质组学研究内容及策略、高度近视蛋白质组学在模型动物眼组织和患者血液、晶状体、房水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分析蛋白质组学技术在高度近视研究中的突出优势和已有成果,从功能蛋白视角探索高度近视的病理机制,为开发具有治疗价值的特异性分子药物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病因学 蛋白质组学 综述 高度近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散光矫正型与非散光矫正型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视觉质量比较 被引量:3
4
作者 蒋元丰 田芳 +1 位作者 步绍翀 张红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31-439,共9页
目的评价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联合散光矫正型多焦点人工晶状体(ART IOL)植入术后的视觉质量,并与非散光矫正型多焦点IOL(ReSTOR IOL)进行比较。方法采用队列研究方法,纳入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于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 目的评价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联合散光矫正型多焦点人工晶状体(ART IOL)植入术后的视觉质量,并与非散光矫正型多焦点IOL(ReSTOR IOL)进行比较。方法采用队列研究方法,纳入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于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联合ART IOL植入术的患者39例50眼和联合ReSTOR IOL植入术的患者32例41眼,分别作为ART组和ReSTOR组。对比2个组患眼术后3个月时的裸眼远视力(UDVA)、裸眼中视力(UIVA)、裸眼近视力(UNVA)、最佳矫正远视力(CDVA)、显然验光、离焦曲线、对比敏感度(CS)、调制传递函数截止频率、二维斯特列尔比(SR)、客观散射指数、不同对比度下OQAS值(OV 100%、OV 20%、OV 9%)、总像差、总低阶像差、总高阶像差、球差、彗差和三叶草像差。结果术后3个月,ART组和ReSTOR组的UDVA分别为(0.07±0.09)LogMAR和(0.09±0.12)LogMAR,CDVA分别为(-0.01±0.07)LogMAR和(-0.01±0.07)LogMAR,UIVA分别为(0.23±0.11)LogMAR和(0.22±0.13)LogMAR,UNVA分别为(0.11±0.15)LogMAR和(0.06±0.11)LogMAR。ReSTOR组的UNVA略优于AR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85,P=0.040)。ART组和ReSTOR组的平均焦点深度分别为(4.12±0.79)D和(4.24±0.95)D。ART组术后残余散光为(0.32±0.31)D,较术前角膜散光的(1.27±0.40)D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209,P<0.001)。ART组在明视6、12和18 c/d,明视眩光12和18 c/d,以及暗视3、6和12 c/d空间频率时的CS值略低于ReSTO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不具有临床意义。ART组的SR和OV 20%值分别为0.14±0.05和0.55±0.24,略低于ReSTOR组的0.17±0.06和0.66±0.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12,P=0.048;t=-2.557,P=0.043)。ART组在5 mm瞳孔直径下的总像差和彗差分别为0.88(0.59,1.13)μm和0.21(0.13,0.30)μm,高于ReSTOR组的0.58(0.47,0.74)μm和0.10(0.08,0.21)μ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073,P=0.038;Z=-2.101,P=0.036)。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联合ART IOL植入可以在矫正术前角膜散光的同时为患者提供良好的全程视力和主客观视觉质量,但暗光下或中低空间频率的解析能力略弱于ReSTOR IOL植入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 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 多焦点人工晶状体 TORIC 视觉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角膜缘松解切开术矫正白内障术前散光对角膜曲率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刘洋 赵少贞 +1 位作者 杨瑞波 刘慧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40-344,共5页
目的观察角膜缘松解切开术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对角膜散光的矫正效果,以及其对角膜前后表面的中央曲率、周边曲率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院诊治的白内障患者35例35眼,患者术前角膜散光均≥1.0 D,行角膜缘松解切开术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吸... 目的观察角膜缘松解切开术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对角膜散光的矫正效果,以及其对角膜前后表面的中央曲率、周边曲率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院诊治的白内障患者35例35眼,患者术前角膜散光均≥1.0 D,行角膜缘松解切开术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所有患者均在术前及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进行眼科常规检查,包括术眼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进行显然验光,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测量角膜前后表面中央3 mm范围内的最大曲率、最小曲率,同一子午线上角膜前后表面周边7 mm范围最大及最小曲率。比较患者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UCVA、BCVA、中央及周边角膜前后表面曲率的变化。结果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的UCVA及BCVA与术前比较均显著提高,术前UCVA>0.5占0%,BCVA>0.5占8.6%,而术后3个月UCVA>0.5占42.9%,BCVA>0.5占77.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相比,最佳矫正柱镜度数和角膜散光均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前表面角膜中央和周边曲率与术前相比,早期均是陡峭轴曲率呈减小趋势,扁平轴曲率呈增加趋势,之后稳定(P<0.05),中央陡峭曲率FK2减少了(1.06±0.66)D,周边陡峭曲率FPK2减少了(0.76±0.50)D,中央平坦曲率FK1增加了(0.33±0.28)D,周边平坦曲率FPK1增加了(0.35±0.26)D。角膜后表面中央及周边曲率与术前比较有变化,但没有明显规律性。结论角膜缘松解切开术矫正白内障术前角膜散光是安全有效的,松解切开术会引起角膜前后表面中央曲率和周边曲率的变化,且前表面中央曲率变化对角膜散光的影响较大,后表面曲率变化对角膜散光的影响很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 角膜缘松解切开术 角膜曲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飞秒激光辅助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泪膜及角膜知觉的变化 被引量:17
6
作者 周龚莉 张红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22-226,共5页
目的比较飞秒激光辅助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与2.2 mm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后泪膜及角膜知觉的变化。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于2015年3—7月在武汉爱尔眼科医院纳入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53例53眼,根据患者自愿选择的白内... 目的比较飞秒激光辅助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与2.2 mm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后泪膜及角膜知觉的变化。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于2015年3—7月在武汉爱尔眼科医院纳入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53例53眼,根据患者自愿选择的白内障手术方式分为飞秒激光手术组和同轴微切口手术组。飞秒激光手术组26眼,接受飞秒激光辅助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同轴微切口手术组27眼,接受2.2 mm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患者均随访3个月。收集术后7 d、1个月、3个月2个组术眼上方及中央角膜知觉阈值、Schirmer试验值、非侵入性泪膜破裂时间(NIBUT)及患者主观干眼感觉评分值,比较各组术眼在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各项测定指标的差异。结果各组术眼手术过程顺利。术前及术后7 d、1个月、3个月2个组上方角膜知觉阈值、NIBUT值、同轴微切口手术组的Schirmer试验值及飞秒激光手术组的主观干眼感觉评分值均出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2个组中央角膜知觉阈值、飞秒激光手术组的Schirmer试验值随术后时间的延长总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同轴微切口手术组的主观干眼感觉评分值随着术后时间延长逐渐增加,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上述观察指标均接近术前水平,但同轴微切口手术组的主观干眼感觉评分值仍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2.2 mm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相比,飞秒激光辅助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术后早期对泪液分泌的影响更小,术眼干眼症状更轻微,术后眼表舒适度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秒激光/治疗应用 白内障/手术 泪膜 干眼 角膜知觉 前瞻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表微生物群及其与眼表疾病的关系 被引量:3
7
作者 孙晓雯(综述) 黄悦 张晓敏(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038-1042,共5页
眼表直接暴露在外部环境中,容易受到各种抗原和病原体的影响,眼表微生物群参与免疫耐受、代谢和上皮屏障功能的调节。微生物组成在维持健康和疾病发生中都起着重要作用,微生物分布失衡可能导致某些疾病的发生。体内微生物的组成主要是... 眼表直接暴露在外部环境中,容易受到各种抗原和病原体的影响,眼表微生物群参与免疫耐受、代谢和上皮屏障功能的调节。微生物组成在维持健康和疾病发生中都起着重要作用,微生物分布失衡可能导致某些疾病的发生。体内微生物的组成主要是细菌。在微生物组学研究中,最初主要集中在胃肠道、口腔、鼻腔、皮肤和泌尿生殖道5个部位。随着16S核糖体核糖核酸基因(16SrRNA)高通量测序及宏基因测序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的发展,眼表细菌群落与疾病的关系成为研究热点。眼表不同部位细菌群落的分布有一定差异,菌群存在也具有垂直分布的特点。年龄、性别、地理环境等因素对眼表菌群的组成和功能有一定影响,眼局部重复使用抗生素可增加眼表的耐药菌群。不同类型的干眼、角膜炎、睑缘炎等眼表疾病与眼表菌群的改变有一定关系。本文主要就正常眼表菌群的组成、分布、影响因素及眼表菌群与干眼、角膜炎、睑缘炎等眼表疾病的关系进行综述,以期为眼表疾病发生机制的研究提供新的认识,同时为眼表疾病的治疗提供指导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组学 细菌 干眼 角膜炎 睑缘炎 眼表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觉障碍患者病因分析及不同类型助视器的应用评估 被引量:2
8
作者 杜蓓 林娜娜 +2 位作者 胡志城 韩丁 张红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522-526,共5页
目的分析视觉障碍的主要病因,探讨视觉障碍患者在助视器辅助下的视力改善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6年12月在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就诊的视觉障碍患者797例进行病因分析、视觉评估和助视器验配... 目的分析视觉障碍的主要病因,探讨视觉障碍患者在助视器辅助下的视力改善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6年12月在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就诊的视觉障碍患者797例进行病因分析、视觉评估和助视器验配。6个月年后随机选取400例患者进行随访,就助视器的应用效果、日均使用时间以及弃用原因等问题进行评估和分析。结果797例视觉障碍患者前三位的致病原因分别为高度近视、先天性眼病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在远用光学助视器的辅助下,患者的远视力水平能得到显著改善;66.30%的患者每日使用助视器的持续时间并不多,仅为偶尔使用;在使用效果评价中,助视器验配的总体有效率为86.92%,其中电子助视器有效率明显高于其他近用光学助视器,并且电子助视器的使用效果评价也是最好。在助视器弃用的研究中发现,视力差、使用不方便和不会使用是常见影响因素,其中视力差是主要原因。结论高度近视已成为导致视觉障碍的主要疾病;专业的助视器验配能够大大提升患者的残余视觉状态以及助视器应用的有效性。在应用过程中,大多数视觉障碍患者因眼部疾患的原因并不会长时间持久地使用助视器,但只要在特定情况下助视器能够满足患者的视觉需求,即可有效地发挥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障碍 低视力 助视器 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溴芬酸钠滴眼液对碱烧伤诱导大鼠角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5
9
作者 高奕晨 路晓晓 +4 位作者 张彩杰 牟芃玥 吕瑛 褚晨晨 赵少贞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71-179,共9页
目的探讨溴芬酸钠滴眼液对碱烧伤诱导的大鼠角膜新生血管(CNV)的抑制作用。方法健康清洁级成年雄性SD大鼠192只,任意取172只大鼠通过碱烧伤法建立右眼CNV模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CNV组、模型对照组、溴芬酸钠组和氟米龙组,每组43只大... 目的探讨溴芬酸钠滴眼液对碱烧伤诱导的大鼠角膜新生血管(CNV)的抑制作用。方法健康清洁级成年雄性SD大鼠192只,任意取172只大鼠通过碱烧伤法建立右眼CNV模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CNV组、模型对照组、溴芬酸钠组和氟米龙组,每组43只大鼠43只眼,其余20只大鼠40只眼为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模型对照组、溴芬酸钠组和氟米龙组于造模后第1天分别给予PBS、溴芬酸钠滴眼液及0.1%氟米龙滴眼液连续点眼21d。造模后每日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各组大鼠角膜、前房及CNV生长情况,并于造模后1、3、7、14、21、28d行裂隙灯显微镜照相,计算CNV面积比率;于造模后7、14、28d每组制作眼球石蜡切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角膜中CD45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A的表达;取实验眼角膜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角膜组织中环氧合酶(COX)-2及VEGFmRNA含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角膜组织中COX-2及VEGF蛋白含量。结果造模后1d,各模型组角膜水肿、混浊;造模后7d,角膜水肿持续加重;造模后14d,角膜混浊、水肿程度逐渐减轻;造模后28d,CNV组、模型对照组有白斑形成,溴芬酸钠组和氟米龙组有角膜云翳。造模后7、14、21、28d,溴芬酸钠组和氟米龙组CNV面积比率均较CNV组和模型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时间点溴芬酸钠组与氟米龙组CNV面积比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织病理学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造模后7d,各模型组角膜上皮变薄,基质层水肿增厚,胶原纤维排列紊乱,VEGF-A阳性表达;仅CNV组及模型对照组存在少量CD45阳性炎性细胞浸润。造模后14d、28d,各组角膜上皮角化,基质水肿逐渐减轻,均未见炎性细胞浸润,CNV组、模型对照组角膜中央可见CNV。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造模后7d,CNV组、模型对照组角膜COX-2及VEGFmRNA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溴芬酸钠组和氟米龙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ELISA检测结果显示,造模后7d、14d,溴芬酸钠组COX-2及VEGF蛋白表达量明显低于CNV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模型对照组和溴芬酸钠组角膜穿孔发生率均为10%(1/10),氟米龙组角膜穿孔发生率达30%(3/10),各造模组前房积血发生率为10%~30%。结论溴芬酸钠滴眼液可抑制大鼠碱烧伤后CNV的形成与发展,这一作用可能是通过调节COX-2表达、减轻炎症反应和抑制VEGF产生介导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新生血管 碱烧伤 溴芬酸钠 环氧合酶-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眶急性炎症的病例分析及鉴别诊断 被引量:7
10
作者 朱利民 何彦津 林婷婷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649-653,共5页
目的分析表现为眼眶急性炎症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期为该病患者的鉴别诊断及治疗提供帮助。方法从2008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因眼睑红、肿、局部疼痛并伴有功能障碍而就诊的患者中选择临床资料完整的23例(24眼),其中男12例12眼,女11例12眼... 目的分析表现为眼眶急性炎症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期为该病患者的鉴别诊断及治疗提供帮助。方法从2008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因眼睑红、肿、局部疼痛并伴有功能障碍而就诊的患者中选择临床资料完整的23例(24眼),其中男12例12眼,女11例12眼。对其病史、临床特征、影像学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逐一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感染性炎症10例11眼,其中眼眶脓肿5例5眼,眼内炎2例2眼,急性泪囊炎1例2眼,额窦黏液囊肿1例1眼和蝶窦炎伴眶尖综合征1例1眼,病原体主要来自副鼻窦;非感染性炎症9例9眼,其中炎性假瘤7例7眼,干燥综合征1例1眼和甲状腺相关眼病1例1眼;肿瘤4例4眼,其中非何杰金淋巴瘤2例2眼和眶鼻沟通性恶性肿瘤2例2眼。患者平均发病时间:感染性炎症为10.0 d,炎性假瘤为34.0 d,干燥综合征发病为25.0 d,甲状腺相关眼病为7.0 d,恶性肿瘤为140.0 d。所有病例均有眼部急性或亚急性炎症表现,但严重程度和侧重点不同,而影像学检查具有鉴别诊断的价值。治疗方法依据明确的诊断各不相同,在诊断未能明确时,推荐首选及时、足量的局部使用和全身抗生素治疗,同时甘露醇降低眶压,保护视功能。抗生素治疗无效的病例,联合应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行诊断性治疗;明确的眼眶肿瘤酌情联合手术综合治疗。根除病因后感染性炎症通常不易复发,炎性假瘤复发率高,恶性肿瘤预后差。结论眼眶急性炎症常常表现为眶蜂窝织炎,但是病因学诊断复杂多样。综合分析病史、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进行鉴别诊断,给予恰当的治疗是避免眼部组织功能损害的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眶 感染性炎症 炎性假瘤 眼眶肿瘤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飞秒激光辅助的白内障手术对2型糖尿病患者术中房水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周莉 张红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786-789,共4页
目的检测合并2型糖尿病的白内障患者行飞秒辅助的白内障手术时术中房水中前列腺素E_2(prostaglandin E_2,PGE_2)、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 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 目的检测合并2型糖尿病的白内障患者行飞秒辅助的白内障手术时术中房水中前列腺素E_2(prostaglandin E_2,PGE_2)、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 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浓度,并探讨其和术后糖尿病黄斑水肿(diabetes macular edema,DME)的关系。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将在武汉爱尔眼科医院接受飞秒激光辅助的白内障手术112例(112眼)患者纳入本研究,并按是否合并2型糖尿病分成两组:糖尿病组61例(61眼),对照组51例(51眼)。在飞秒激光步骤完成之后立即收集2组房水样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检测房水样本中PGE_2、IL-6、IL-1β、TNF-α及VEGF的浓度。术前及术后均使用OCT检测并比较2组患者的黄斑中央区厚度。结果糖尿病组房水样本中PGE_2浓度为(87.4±12.1)ng·L^(-1)、IL-6浓度为(39.7±6.6)ng·L^(-1)、IL-1β浓度为(59.2±7.2)ng·L^(-1)、TNF-α浓度(6.3±1.0)ng·L^(-1)、VEGF浓度为(274.1±40.4)ng·L^(-1);对照组房水样本中PGE_2浓度为(67.6±9.4)ng·L^(-1)、IL-6浓度为(24.8±5.7)ng·L^(-1)、IL-1β浓度为(27.1±5.3)ng·L^(-1)、TNF-α浓度(3.1±0.5)ng·L^(-1)、VEGF浓度为(189.7±17.6)ng·L^(-1)。糖尿病组房水样本中的PGE_2、IL-6、IL-1β、TNF-α及VEGF的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为P<0.01)。房水样本中PGE_2、IL-6、IL-1β、TNF-α及VEGF的浓度释放与年龄、性别、激光固定时间及激光作用时间均无相关性(均为P>0.05)。糖尿病组术前黄斑中央区厚度为(142.5±7.6)μm,术后为(166.5±13.6)μm,术前术后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术前黄斑中央区厚度为(139.4±10.2)μm,术后为(156.2±7.0)μm,术前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飞秒激光辅助的白内障手术中糖尿病患者术前术后黄斑中央区厚度均未发现明显差异,且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术后黄斑水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秒激光 白内障 糖尿病 房水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的氧诱导小鼠视网膜病变模型及其评价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爱华 孙靖 张红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108-1112,共5页
背景视网膜新生血管是多种视网膜血管病变的共同病理改变,探讨其发病机制对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IR)模型是研究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常用的动物模型,但在实际造模过程中存在动物死亡率高、成模率低且不稳定等缺... 背景视网膜新生血管是多种视网膜血管病变的共同病理改变,探讨其发病机制对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IR)模型是研究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常用的动物模型,但在实际造模过程中存在动物死亡率高、成模率低且不稳定等缺点。目的对传统的OIR造模方法进行改良,建立方法简单、模型稳定、成模率高的小鼠OIR模型。方法将80只SPF级1周龄C57BL/6J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OIR组,每组40只。正常对照组新生鼠与哺乳母鼠共同在正常空气环境下饲养,OIR组小鼠于出生后2天(P2)每2窝合笼饲养至鼠龄P7时。将2窝P7小鼠与1只母鼠放人含体积分数80%氧的氧氮混合气体的氧箱中饲养5d,然后放回至正常空气环境中饲养,另1母鼠在正常室内空气中饲养,每日更换放人氧箱的母鼠,评价指标包括成模率、母鼠死亡率和幼鼠成活率。OIR组和正常对照组分别取P12、P14、P17、P21小鼠各10只。5只小鼠行心脏异硫氰酸葡聚糖(FITC)荧光素与质量分数4%多聚甲醛的PBS混合液灌注,制备视网膜铺片,评估各组小鼠视网膜血管分布。5只小鼠双眼行组织病理学检查,计算视网膜中突破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数目。结果正常对照组母鼠和幼鼠成活率为100%。OIR组2只母鼠出氧箱后死亡,幼鼠生长情况良好,母鼠成活率为85.7%,幼鼠成活率为100%;所有OIR组小鼠均出现视网膜新生血管,造模成功率为100%。视网膜铺片显示,正常对照组P14小鼠视网膜血管由视盘向四周均匀分布,视网膜血管发育基本成熟。OIR组P12小鼠视网膜后极部出现无灌注区;P14小鼠视网膜后极部可见大片无灌注区,周边部出现新生血管;P17小鼠视网膜血管区与无血管区交界处可见大量新生血管形成和荧光素渗漏;P21小鼠视网膜周边部可见少量无灌注区,新生血管明显减少。正常对照组各鼠龄小鼠视网膜内界膜连续、平整,仅少数切片中出现突破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OIR组P12小鼠少量血管内皮细胞突破内界膜,P17小鼠血管内皮细胞核数达到高峰,P21小鼠仅见少数突破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OIR组P14、P17、P21小鼠视网膜突破内界膜的内皮细胞核数分别为(11.44±2.01)、(31.24±1.50)和(9.23±1.12)/切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相应鼠龄小鼠的(0.27±0.14)、(0.30±0.11)和(0.32±0.16)/切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7.90、61.30、40.70,均P〈0.05)。结论采用母鼠交换、80%的氧氮混合气体环境喂养及幼鼠合笼喂养建立OIR模型的方法操作简单,造模期间母鼠死亡率低,能构建出稳定、典型的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新生血管/病理 视网膜病变/氧诱导 氧/毒性 动物模型 血管生成 近交系 C57BL/6J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uippel样因子6经活化转录因子4通路对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的调控作用 被引量:8
13
作者 田芳 赵今稚 +8 位作者 滕贺 黄亮瑜 刘勋 苏睿虹 高美子 张晓敏 李筱荣 东莉洁 张红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81-186,共6页
目的以活化转录因子4(ATF4)为靶点,探讨Krüppel样因子6(KLF6)调控紫外线B(UVB)诱导的晶状体上皮细胞(HLECs)凋亡的分子机制。方法HLECs系(HLE-B3)进行常规培养,采用脂质体转染法将构建的真核表达质粒pEGFP-C2-ATF4转染... 目的以活化转录因子4(ATF4)为靶点,探讨Krüppel样因子6(KLF6)调控紫外线B(UVB)诱导的晶状体上皮细胞(HLECs)凋亡的分子机制。方法HLECs系(HLE-B3)进行常规培养,采用脂质体转染法将构建的真核表达质粒pEGFP-C2-ATF4转染HLECs作为UVB+ATF4转染组,并用能量密度为20 mJ/cm2的UVB照射细胞;未转染的ATF4细胞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和Hoechst染色法观察ATF4对HLECs细胞形态学的影响。将培养的细胞分为KLF6转染组及相应空质粒对照组,小干扰KLF6(siKLF6)组(转染pSilencer-KLF6质粒)及相应的空载体对照组(转染pSilencer空质粒),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中ATF4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将培养的细胞分为4个组,联合空载体组HLECs联合转染pEGFP-C2空载体和pSilencer空载体;KLF6+pSilencer空质粒组HLECs联合转染pEGFP-C2-KLF6和pSilencer空载体;小干扰ATF4(siATF4)+pEGFP-C2组HLECs联合转染pEGFP-C2空载体和pSilencer-ATF4;KLF6+siATF4组HLECs联合转染pEGFP-C2-KLF6和pSilencer-ATF4,各组细胞均暴露于UVB 200 s,采用ELISA法检测上述各组HLECs凋亡值。结果正常对照组培养的HLECs大小均匀,排列整齐,细胞核呈卵圆形,数量多且完整;UVB照射后部分细胞核固缩,细胞间隙增大,少数细胞出现核分裂;UCB+ATF4转染组细胞数量减少,多数细胞出现核固缩和核分裂。UVB+ATF4转染组细胞中ATF4蛋白表达条带灰度明显强于UVB+空载体组,ATF4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99±0.06和0.13±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13,P〈0.01)。KLF6转染组细胞中KLF6和ATF4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高于其空载体对照组,siKLF6组细胞中KLF6和ATF4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明显低于其空载体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ELISA检测显示ATF4转染组HLECs凋亡值为1.37±0.11,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0.31±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034,P=0.001);KLF6+pSilencer空质粒组细胞凋亡值明显高于联合空载体组,siATF4+pEGFP-C2组细胞凋亡值明显低于联合空载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2);KLF6+siATF4组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KLF6+pSilencer空质粒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KLF6通过活化ATF4促进UVB诱导的HLECs凋亡,ATF4基因沉默可使细胞凋亡值明显降低,因此ATF4可作为KLF6调控HLECs凋亡的靶因子,也是KLF6调控LECs凋亡的主要生物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uippel样因子6 Kruppel样转录因子/代谢 活化转录因子4 晶状体上皮细胞 晶状体 细胞株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