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语言模型在神经眼科中应用的多中心评价
1
作者 王子荀 张晓玲 +7 位作者 贾洪强 魏瑞华 王宇航 范珂 祁艳华 谢学说 魏世辉 李志清 《眼科新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810-815,共6页
目的评价人工智能(AI)大语言模型(LLM)生成的与神经眼科相关典型临床问题的答案,并利用客观评价及专家评估的方式多维度探究神经眼科相关问题在LLM上的表现。方法多中心、随机、横断面试验研究。从神经眼科疾病定义、病因、临床表现及... 目的评价人工智能(AI)大语言模型(LLM)生成的与神经眼科相关典型临床问题的答案,并利用客观评价及专家评估的方式多维度探究神经眼科相关问题在LLM上的表现。方法多中心、随机、横断面试验研究。从神经眼科疾病定义、病因、临床表现及体征检查和治疗及预后4个角度选取30个神经眼科领域相关典型问题,分别使用Deepseek、文心一言4.0、豆包及Kimi 1.5四种国内开源LLM输出答案文本,采取客观评估法定量分析;同时采取专家评估法,由三位眼科专家分别对120个答案文本进行量化评分。根据问题回答的完整性、准确性和专业性及相关性和实用性分别制定3级、5级及4级李克特量表。选取其中表现最佳的LLM,观察在4类问题中该LLM是否存在表现差异,由另外三位专家评估各LLM是否可以替代真实世界医患沟通。结果在客观的汉语文本阅读难度分析中,4种LLM的总字数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在4种LLM中,Kimi 1.5表现最出色,其完整性最高分(3分)、准确性和专业性最高分(5分)、相关性和实用性最高分(4分)的频率分别为61%、29%、41%。Kimi 1.5在神经眼科疾病定义、病因、临床表现及体征、治疗及预后四个方面的问题中表现较为一致,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中文LLM在神经眼科临床应用中具有较大的潜力,Kimi 1.5在完整性、准确性和专业性及相关性和实用性方面表现较其他LLM出色,但仍无法代替真实世界医患沟通,未来需要探索AI+医师的新型诊疗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眼科 人工智能 大语言模型 应用评价 多中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孟德尔随机化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研究中的应用与展望 被引量:2
2
作者 李筱荣 任邵杰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共4页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眼部并发症,也是导致成人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DR的复杂病理机制及其与其他代谢紊乱的紧密联系,探索其病因并开发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手段成为公共卫生领域的紧迫需求。孟德尔随机化作为一种新...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眼部并发症,也是导致成人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DR的复杂病理机制及其与其他代谢紊乱的紧密联系,探索其病因并开发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手段成为公共卫生领域的紧迫需求。孟德尔随机化作为一种新兴的因果推断方法,通过利用遗传变异来推断暴露与疾病之间的因果关系,能够有效控制混杂因素和逆因果关系的影响。本述评旨在介绍孟德尔随机化及其在DR病因探索中的应用和研究进展,同时分析当前研究的局限性与未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孟德尔随机化 单核苷酸多态性 因果推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对眼底疾病影响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庞雪艺(综述) 曹云山 张琰(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0-86,共7页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疾病,与青光眼视神经病变、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等多种眼底疾病密切相关。OSA影响眼底疾病的主要机制与间...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疾病,与青光眼视神经病变、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等多种眼底疾病密切相关。OSA影响眼底疾病的主要机制与间歇性缺氧、交感神经系统激活、全身氧化应激以及炎症反应有关,但具体机制仍待进一步探索。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可改善OSA患者眼底症状,并降低疾病进展的风险。因此,临床医师需要认识到OSA与眼底疾病之间的相关性,了解其对眼底疾病的影响,进而实现对OSA引起的眼底疾病的早诊断和早治疗,降低视觉受损和致盲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青光眼视神经病变 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视网膜静脉阻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度近视伴轻度干眼患者与非干眼患者FS-LASIK前后视觉质量变化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刘晶 赵少贞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61-465,共5页
目的对比分析高度近视伴轻度干眼患者与非干眼患者飞秒激光辅助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前后视觉质量的变化。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对照研究。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3月在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行FS-LASIK的高度近视患者70例... 目的对比分析高度近视伴轻度干眼患者与非干眼患者飞秒激光辅助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前后视觉质量的变化。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对照研究。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3月在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行FS-LASIK的高度近视患者70例(70眼),将有主观症状且标准干眼症状评估(SPEED)得分小于10分、泪膜破裂时间(BUT)≤5 s以及裂隙灯显微镜下未发现眼表损害体征的患者纳入轻度干眼组,共有36眼;将无干眼主观症状且5 s<BUT≤10 s以及角膜荧光素染色阴性的患者纳入非干眼组,共有34眼。采用西班牙Visionetrics公司的双通道视觉质量分析系统(OQASⅡ)获取患者调制传递函数截止频率(MTF cut off),模拟对比度视力VA100%、VA20%、VA9%(分别代表对比度为100%、20%和9%时的模拟光学视力)。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进行随访,记录患者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BUT、MTF cut off和模拟对比度视力,计算有效性指数和安全性指数。有效性指数=术后平均裸眼视力/术前平均最佳矫正视力,安全性指数=术后平均最佳矫正视力/术前平均最佳矫正视力。对所测得的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术前性别构成、年龄、等效球镜度、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周、1个月、3个月,两组患者组内及组间有效性指数和安全性指数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周,轻度干眼组患者BUT较术前缩短(P<0.05),术后1个月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术后3个月较术前延长(P<0.05);术后1周、1个月、3个月,轻度干眼组患者MTF cut off均较术前提高(均为P<0.05);术后1周,轻度干眼组患者VA100%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术后1个月、3个月均较术前提高(均为P<0.05);术后1周、1个月,轻度干眼组患者VA20%和VA9%与术前比较均无明显变化(均为P>0.05),术后3个月较术前提高(均为P<0.05)。术后1周、1个月,非干眼组患者BUT均较术前缩短(均为P<0.05),术后3个月BUT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术后1周,非干眼组患者MTF cut off较术前降低(P<0.05),术后1个月、3个月与术前比较均无明显变化(均为P>0.05)。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轻度干眼组患者BUT均短于非干眼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前轻度干眼组患者MTF cut off、VA100%、VA20%、VA9%均低于非干眼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周、1个月、3个月时两组间MTF cut off、VA100%、VA20%、VA9%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与非干眼患者相比,FS-LASIK并未导致高度近视伴轻度干眼患者术后总体视觉质量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近视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干眼 视觉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屈光状态儿童应用盐酸环喷托酯滴眼后1 h内等效球镜度与瞳孔直径达到稳定所需时间及变化幅度的相关影响因素 被引量:3
5
作者 金成成 裴茹霞 +6 位作者 杜蓓 王希莲 刘桂华 金楠 韩丁 刘琳 魏瑞华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946-951,共6页
目的探讨不同屈光状态儿童应用盐酸环喷托酯(cyclopentolate hydrochloride,CH)滴眼后1 h内等效球镜度(spherical equivalent,SE)与瞳孔直径(pupil diameter,PD)达到稳定所需时间及变化幅度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9月首次于天... 目的探讨不同屈光状态儿童应用盐酸环喷托酯(cyclopentolate hydrochloride,CH)滴眼后1 h内等效球镜度(spherical equivalent,SE)与瞳孔直径(pupil diameter,PD)达到稳定所需时间及变化幅度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9月首次于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视光门诊就诊,拟诊断为屈光不正,需要进行睫状肌麻痹验光的患儿56例100眼。根据末次测量的SE将患儿分为3组:(1)近视组(40眼):SE<-0.50 D;(2)正视组(29眼):-0.50 D≤SE≤+0.50 D;(3)远视组(31眼):SE>+0.50 D。在第一滴CH滴眼前和滴眼后1 h内,由同一名研究人员分别应用自动电脑验光仪(精度0.13 D)和红外瞳孔计(精度0.01 mm)监测SE和PD的动态变化,每5 min监测1次,共计13次。通过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确定不同屈光状态组SE与PD达到稳定所需时间;通过方差分析比较不同屈光状态组SE和PD变化幅度差异;通过Pearson双变量相关分析寻找SE及PD变化幅度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近视组在第一滴CH滴眼30 min之后(包括30 min),SE峰值与各观察时间点SE测量值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差值均不超过0.04 D;正视组在第一滴CH滴眼30 min之后(包括30 min),SE峰值与各观察时间点SE测量值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差值均不超过0.13 D;远视组在第一滴CH滴眼35 min之后(包括35 min),SE峰值与各观察时间点SE测量值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差值均不超过0.07 D。总体上,95眼(95%)在第一滴CH滴眼后1 h内SE峰值与SE在第一滴CH滴眼后35 min时的测量值之间差异不超过0.25 D。近视组在第一滴CH滴眼后55 min内(包括55 min),PD峰值与各观察时间点PD测量值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但在55 min时差异(0.07 mm)无临床意义;正视组在第一滴CH滴眼后55 min内(包括55 min),PD峰值与各观察时间点PD测量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但在55 min时差异(0.05 mm)无临床意义;远视组在第一滴CH滴眼后55 min内(包括55 min),PD峰值与各观察时间点PD测量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但在55 min时差异(0.06 mm)无临床意义。总体上,86眼(86%)在第一滴CH滴眼后1 h内PD峰值与PD在第一滴CH滴眼后55 min时的测量值之间差异不超过0.10 mm。Pearson双变量线性相关分析显示,SE变化幅度与眼轴长度(r=-0.445,P<0.001)、年龄(r=-0.225,P=0.024)均呈显著负相关,与末次SE(r=0.543,P<0.001)、初始SE(r=0.297,P=0.003)均呈显著正相关,与性别(r=0.113,P=0.262)、眼压(r=-0.142,P=0.158)均无相关性。PD变化幅度与初始PD(r=-0.583,P<0.001)呈显著负相关,与年龄(r=-0.008,P=0.933)、性别(r=0.005,P=0.957)、眼压(r=-0.139,P=0.167)、眼轴长度(r=-0.020,P=0.843)、末次PD(r=-0.003,P=0.979)均无相关性。本研究全程未观察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CH用于6~15岁儿童时,SE早于PD达到稳定。睫状肌麻痹验光无需等到瞳孔充分散大,可在第一滴CH滴眼35 min后进行。CH对于年龄小和远视的儿童睫状肌麻痹作用更强,对于初始瞳孔越小的儿童瞳孔散大作用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环喷托酯 等效球镜度 瞳孔直径 相关影响因素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近视研究院(IMI)关于不同年龄段近视患者的管理和研究热点解读 被引量:2
6
作者 魏瑞华 李昊儒 +2 位作者 隋金沅 石欣睿 杜蓓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17,23,共6页
日益上升的近视发病率已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国际近视研究院(IMI)自2015年成立以来,2019年、2021年已陆续发表近视防控相关系列白皮书,推进全球范围近视防控的科学管理及临床研究等一系列问题。2023年IMI发布了第3系... 日益上升的近视发病率已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国际近视研究院(IMI)自2015年成立以来,2019年、2021年已陆续发表近视防控相关系列白皮书,推进全球范围近视防控的科学管理及临床研究等一系列问题。2023年IMI发布了第3系列近视防控白皮书,本文就IMI第3系列中对于儿童、青年成人以及近视领域新近热点研究方向的重点内容作一解读,以期有助于相关领域工作者了解不同年龄段近视患者的管理及研究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近视研究院 儿童 成人 近视防控 脉络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视防控措施干预下的脉络膜厚度与血流变化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7
作者 隋金沅 李昊儒 +1 位作者 林芳 魏瑞华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903-907,共5页
近视呈现高发性、低龄化趋势,高度近视人数逐年上升,安全有效的近视干预措施是近视防控的重中之重。研究发现,低浓度阿托品、角膜塑形镜、重复低强度红光等治疗方法具有相对可靠的疗效,能够为近视儿童提供多种防控方案的选择。脉络膜作... 近视呈现高发性、低龄化趋势,高度近视人数逐年上升,安全有效的近视干预措施是近视防控的重中之重。研究发现,低浓度阿托品、角膜塑形镜、重复低强度红光等治疗方法具有相对可靠的疗效,能够为近视儿童提供多种防控方案的选择。脉络膜作为眼底重要的解剖结构,与近视的发生发展机制息息相关,脉络膜相关参数可能成为衡量近视防控效果和监测近视进展的重要指标。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脉络膜厚度和微循环参数得到了精准量化。探索各类近视干预措施下脉络膜的变化,有助于临床医师对不同患者进行个性化治疗方案的设计,对近视防控的管理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现就不同近视防控措施干预下的脉络膜厚度与血流变化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防控 脉络膜 阿托品 重复低强度红光 角膜塑形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视视盘结构及生物力学改变与视神经病变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8
作者 张侠 孟子琪 +1 位作者 李昊儒 魏瑞华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818-822,共5页
随着近视发病率逐年增加,近视相关视神经病变已经成为视力损伤的一大重要原因。但其发生及发展的机制尚处于初步探究中。大量研究表明,近视进展过程中常伴随出现视盘结构的改变,这些改变可能与视神经损伤密切相关。随着眼轴的增长,视盘... 随着近视发病率逐年增加,近视相关视神经病变已经成为视力损伤的一大重要原因。但其发生及发展的机制尚处于初步探究中。大量研究表明,近视进展过程中常伴随出现视盘结构的改变,这些改变可能与视神经损伤密切相关。随着眼轴的增长,视盘受到机械性拉伸,导致其形态、生物力学及血流发生改变,进而可能诱发视神经病变。本文总结了近视患者巩膜结缔组织重塑,盘周萎缩弧,视盘的倾斜、扭转,筛板和盘周巩膜缘的变薄等病理生理性组织结构及生物力学改变与视神经病变之间的关系,希望为早期发现及预防近视相关视神经病变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视盘 生物力学 视神经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F-κB信号通路在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9
作者 张利民 邹刚 +3 位作者 孙硕 杨千惠 刘勃实 李筱荣 《眼科新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825-829,共5页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老年人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湿性AMD(nAMD)占AMD所致视力丧失90%以上。nAMD病理特征为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及视网膜慢性炎症,涉及氧化应激、补体激活、促炎细胞因子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过表达,但单纯...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老年人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湿性AMD(nAMD)占AMD所致视力丧失90%以上。nAMD病理特征为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及视网膜慢性炎症,涉及氧化应激、补体激活、促炎细胞因子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过表达,但单纯抗VEGF疗效有限。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通过经典与非经典途径,调控免疫、炎症、凋亡及血管生成相关基因表达。在nAMD中,NF-κB信号通路被氧化应激、补体片段等激活,诱导促炎及促血管因子的表达,促进CNV形成。抑制NF-κB信号通路可降低炎症及血管生成,改善实验性CNV。因此,深入解析NF-κB信号通路在nAMD中的分子机制,有望发现新的联合治疗策略,提高疗效并减少抗VEGF耐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NF-ΚB信号通路 氧化应激 炎症反应 血管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近视研究学会(IMI)近视防控研究白皮书解读 被引量:64
10
作者 魏瑞华 鹿大千 +1 位作者 金楠 杜蓓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701-713,共13页
国际近视研究学会发布了一系列近视防控研究白皮书,主要涉及近视的定义和分类、近视干预、近视相关临床试验及仪器、行业准则和伦理考量、临床管理指南、近视的正视化和近视的实验模型以及近视的基因学等一系列内容。本文对上述系列白... 国际近视研究学会发布了一系列近视防控研究白皮书,主要涉及近视的定义和分类、近视干预、近视相关临床试验及仪器、行业准则和伦理考量、临床管理指南、近视的正视化和近视的实验模型以及近视的基因学等一系列内容。本文对上述系列白皮书涉及的临床相关内容进行介绍及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近视防控 国际近视研究学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使用0.1 g·L-1阿托品对青少年近视患者泪液分泌、泪膜稳定性及睑板腺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7
11
作者 张侠 贺美男 +2 位作者 刘琳 史千惠 魏瑞华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95-197,202,共4页
目的 探讨长期使用0.1 g·L-1阿托品对青少年近视患者泪液分泌、泪膜稳定性及睑板腺形态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2021年12月至2022年3月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视光门诊及近视防控门诊的青少年近视患者120例120眼作为研究对象。... 目的 探讨长期使用0.1 g·L-1阿托品对青少年近视患者泪液分泌、泪膜稳定性及睑板腺形态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2021年12月至2022年3月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视光门诊及近视防控门诊的青少年近视患者120例120眼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使用阿托品将患者分为两组:试验组60例60眼,患者规律使用0.1 g·L-1阿托品滴眼液24个月及以上;对照组60例60眼,患者仅配戴单光框架眼镜且近6个月内未使用人工泪液等药物。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眼表疾病指数评分、泪河高度、侵入性泪膜破裂时间、非侵入性首次泪膜破裂时间、非侵入性平均泪膜破裂时间、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等指标;并进行睑板腺形态评估,包括睑板腺缺失率和睑板腺弯曲腺体个数。结果 试验组患者眼表疾病指数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泪河高度、非侵入性首次泪膜破裂时间、非侵入性平均泪膜破裂时间、侵入性泪膜破裂时间、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患者上、下眼睑的睑板腺缺失率及总睑板腺缺失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患者上、下眼睑的睑板腺弯曲腺体个数及总睑板腺弯曲腺体个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长期使用0.1 g·L-1阿托品不会影响青少年近视患者基础泪液分泌、泪膜稳定性和睑板腺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托品 睑板腺 泪液分泌 泪膜稳定性 非侵入性眼表综合分析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网膜母细胞瘤诊断和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2
作者 崔雪皓 李筱荣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634-638,共5页
视网膜母细胞瘤(RB)是儿童最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常严重影响患儿的视功能、生活质量甚至生命安全。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RB的诊断与治疗取得许多新的突破,有效地提高了RB患儿的保眼率及生存率。除了传统的影像学、眼科特检等检查外,... 视网膜母细胞瘤(RB)是儿童最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常严重影响患儿的视功能、生活质量甚至生命安全。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RB的诊断与治疗取得许多新的突破,有效地提高了RB患儿的保眼率及生存率。除了传统的影像学、眼科特检等检查外,基因诊断近些年来在临床上广泛开展。本文将重点对RB的诊断及治疗的新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母细胞瘤 基因诊断 基因治疗 化学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代谢记忆”与线粒体功能相关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媛媛 李筱荣 邵彦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005-1008,共4页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由糖尿病导致的严重致盲性眼病。多项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体内存在“代谢记忆”现象,但其相关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在DR的发病和进展过程中,高血糖环境下氧化应激使DR患者视网膜细胞中线粒体DNA(mtDNA)拷贝数异常发...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由糖尿病导致的严重致盲性眼病。多项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体内存在“代谢记忆”现象,但其相关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在DR的发病和进展过程中,高血糖环境下氧化应激使DR患者视网膜细胞中线粒体DNA(mtDNA)拷贝数异常发生突变,其修复系统同时遭到破坏并形成恶性循环,造成体内活性氧(ROS)过量生成、氧化还原稳态破坏和细胞凋亡等现象发生。由于mtDNA可以进行独立复制并遗传给下一代,同时表观遗传学修饰也会影响与DR发病机制相关基因的调节。在DR发生发展过程中,明确线粒体损伤和“代谢记忆”现象的发生机制对DR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线粒体转移技术的出现将有望打破“代谢记忆”现象,为此类疾病的治疗开辟新的途径。本文就其相关研究及发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 代谢记忆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氧化应激 糖尿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吊顶灯辅助照明技术在巩膜扣带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晶劼 刘勃实 李筱荣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814-818,共5页
随着玻璃体切割术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医生倾向于选择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但是对于年轻的、视网膜裂孔存在于下方或周边的患者,巩膜扣带术仍是最佳选择。吊顶灯技术最初应用于复杂的玻璃体切割术中,在广泛照明下... 随着玻璃体切割术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医生倾向于选择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但是对于年轻的、视网膜裂孔存在于下方或周边的患者,巩膜扣带术仍是最佳选择。吊顶灯技术最初应用于复杂的玻璃体切割术中,在广泛照明下,玻璃体及视网膜病变情况清晰可见,同时吊顶灯对玻璃体干扰较小。目前,许多国内外眼底病医生开始尝试在吊顶灯辅助照明下进行巩膜扣带术治疗RRD。由于其可以在直视下进行放液、冷冻及裂孔查找与定位,术后视网膜复位率较高,并且眼内感染及切口渗漏等并发症非常少见。因此,吊顶灯辅助照明技术让眼底病外科医生重燃对巩膜扣带术的兴趣,避免玻璃体切割术在RRD中的过度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吊顶灯 巩膜扣带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浓度和给药频次的低浓度阿托品短期使用对儿童眼部安全性的影响
15
作者 贺美男 弭宝月 +4 位作者 祝颖 刘琳 张子瑜 杜蓓 魏瑞华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74-482,共9页
目的评估不同浓度和给药频次的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短期使用对儿童眼部安全性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双盲临床试验方法,连续纳入于2020年12月至2022年1月在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就诊的近视或近视前期儿童72例72眼。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 目的评估不同浓度和给药频次的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短期使用对儿童眼部安全性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双盲临床试验方法,连续纳入于2020年12月至2022年1月在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就诊的近视或近视前期儿童72例72眼。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受试者随机分为0.01%阿托品组、0.02%阿托品组和0.04%阿托品组,每组24例24眼。对所有受试者采用自动电脑验光仪行电脑验光,采用综合验光仪测量主觉验光,采用非接触式眼压计测量眼压,采用光学生物测量仪测量眼轴长度,采用推进法测量调节幅度(AMP),采用瞳孔仪测量瞳孔直径,采用标准对数近视力表测量33 cm处的近视力,采用Keratograph 5M行泪液评估并进行眼表疾病指数(OSDI)问卷调查。各组受试眼分别双眼点1滴0.01%、0.02%、0.04%阿托品滴眼液后每10 min测量1次瞳孔直径,至3次瞳孔直径不再变化时,测量各组眼部参数记录为单次用药后数据。各组受试者分别使用对应浓度阿托品滴眼液每晚1次,用药后1周测量眼部参数;随后0.01%阿托品组及0.02%阿托品组用药频率改为每日早晚各1次,0.04%阿托品组保持每晚1次,1周后测量眼部参数。均选取右眼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各组用药前后瞳孔直径、AMP及其他眼部参数变化。结果0.01%阿托品组、0.02%阿托品组和0.04%阿托品组用药前瞳孔直径分别为(5.59±0.48)、(5.35±0.76)、(5.65±0.43)mm,单次用药后瞳孔直径分别为(7.00±0.68)、(7.17±0.58)和(8.40±1.71)mm,连续用药后1周分别为(6.67±0.62)、(6.56±0.65)和(7.60±0.69)mm,连续用药后2周分别为(6.96±0.49)、(7.04±0.53)和(7.60±0.36)mm,3个组用药前后不同时间点瞳孔直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分组=9.430,P<0.001,F时间=156.620,P<0.001)。0.01%阿托品组、0.02%阿托品组和0.04%阿托品组用药前AMP分别为(12.94±3.02)、(13.25±2.81)和(13.42±2.60)D,单次用药后分别为(11.62±2.61)、(11.53±2.06)和(9.64±1.93)D,连续用药后1周分别为(11.14±2.61)、(11.33±2.33)和(8.30±1.18)D,用药后2周分别为(9.99±1.81)、(8.72±1.25)和(8.76±2.12)D,3个组间AMP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分组=2.800,P=0.063),用药后不同时间点AMP均较用药前降低,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61.400,P<0.001)。各组受试者等效球镜度、眼压、近视力、眼轴长度、首次泪膜破裂时间、平均泪膜破裂时间、泪河高度和OSDI问卷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分组=0.030、0.630、1.420、0.580、0.140、0.120、0.340、0.142,均P>0.05)。用药前后不同时间点等效球镜度、眼压、首次泪膜破裂时间、平均泪膜破裂时间、泪河高度、OSDI评分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12.560、4.730、4.720、5.220、3.720,均P<0.05)。结论不同浓度阿托品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瞳孔散大及AMP下降,且浓度越高越严重,同时,增加阿托品给药频次,瞳孔散大及AMP下降程度也会加重,但并未发现不能耐受的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托品 用法和用量 瞳孔直径 调节幅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衣康酸二甲酯对树突状细胞分泌促炎因子以及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小鼠辅助性T细胞17的影响
16
作者 王加利 杨超 +3 位作者 陈思思 张开朗 魏瑞华 粘红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46-349,共4页
目的探究衣康酸二甲酯(DMI)对树突状细胞(DCs)分泌促炎因子的作用,并初步研究其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AU)小鼠光感受器间维生素A类结合蛋白1-20(IRBP_(1-20))特异性辅助性T细胞17(Th17)的影响。方法分离C57BL/6J小鼠双侧股骨和... 目的探究衣康酸二甲酯(DMI)对树突状细胞(DCs)分泌促炎因子的作用,并初步研究其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AU)小鼠光感受器间维生素A类结合蛋白1-20(IRBP_(1-20))特异性辅助性T细胞17(Th17)的影响。方法分离C57BL/6J小鼠双侧股骨和胫骨得到骨髓细胞,利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白细胞介素(IL)-4将其定向诱导分化为骨髓来源的DCs。诱导分化6 d,将细胞分为DMI组和PBS组,分别用250μmol·L^(-1)DMI及等量的磷酸盐缓冲液(PBS)预处理3 h后,每组加入100μg·L^(-1)脂多糖(LPS)刺激24 h。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两组DCs中促炎因子IL-6、IL-1β和IL-23 mRNA相对表达量。采用IRBP_(1-20)、弗氏不完全佐剂及结核分枝杆菌H37RA主动免疫小鼠构建EAU模型,免疫后13 d,将分离的EAU小鼠脾脏及淋巴结T细胞与PBS或DMI处理的DCs在含有IRBP_(1-20)的培养基中共培养,并向Th17方向极化。流式细胞仪检测共培养细胞中Th17细胞比例。ELISA检测共培养上清液中IL-17水平。qRT-PCR检测共培养细胞中维甲酸相关核孤儿受体γt(RORγt)、IL-17、IL-23R和GM-CSF 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qRT-PCR检测结果显示,DMI组DCs中IL-6、IL-1β和IL-23 mRNA相对表达量均明显低于PB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DMI组共培养细胞中Th17细胞比例明显低于PB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LISA检测结果显示,DMI组共培养上清液中IL-17水平明显低于PB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MI组共培养细胞中IL-17、RORγt、IL-23R和GM-CSF mRNA相对表达量均明显低于PB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DMI能够抑制DCs中促炎因子IL-6、IL-1β和IL-23的表达,进而负向调控IRBP_(1-20)特异性Th17细胞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衣康酸二甲酯 树突状细胞 辅助性T细胞17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晶状体倾斜和偏心及其影响因素——基于CASIA2的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姚玲 林松 +2 位作者 蔡洋 温凯 孙靖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731-735,共5页
目的运用新型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成像仪CASIA2观察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晶状体倾斜及偏心的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选取2020年4月至2021年5月于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就诊并接受白内障手术的310例(310眼)年龄... 目的运用新型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成像仪CASIA2观察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晶状体倾斜及偏心的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选取2020年4月至2021年5月于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就诊并接受白内障手术的310例(310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运用CASIA2的晶状体分析模式测量晶状体倾斜与偏心,并对其作描述性分析。采用单因素线性回归分析及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患者晶状体倾斜及偏心与影响因素的关系。纳入分析的影响因素包括:年龄、糖尿病史、眼轴长度(AL)、中央角膜厚度(CCT)、房水深度(AD)、晶状体厚度(LT)、Alpha角及Kappa角。结果纳入310例(310眼)白内障患者,年龄(68.8±8.5)岁,晶状体倾斜度为(4.97±1.59)°,偏心量为(0.21±0.12)mm。晶状体倾斜方向为颞下方,偏心方向为颞侧。其中,晶状体倾斜度>7°者占10.3%,偏心量>0.4 mm者占7.7%。单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晶状体倾斜度与晶状体偏心量、年龄、AL、Alpha角及Kappa角均有相关性(均为P<0.05);而晶状体倾斜度与糖尿病史、CCT、AD、LT均无相关性(均为P>0.05)。晶状体偏心量与年龄、倾斜度、Alpha角及Kappa角均有相关性(均为P<0.05);而晶状体偏心量与糖尿病史、AL、CCT、AD、LT均无相关性(均为P>0.05)。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晶状体倾斜度与晶状体偏心量、AL及Alpha角均有相关性(均为P<0.05);而晶状体倾斜度与年龄、糖尿病史、CCT、AD、LT及Kappa角均无相关性(均为P>0.05)。晶状体偏心量与倾斜度及AL均有相关性(均为P<0.05);而晶状体偏心量与年龄、糖尿病史、CCT、AD、LT、Alpha角及Kappa角均无相关性(均为P>0.05)。结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晶状体朝颞下倾斜、向颞侧偏心。在晶状体倾斜度较大的眼中,偏心程度更重。晶状体在短AL眼中及Alpha角大的眼中倾斜程度更重。白内障术前应综合考虑晶状体倾斜、偏心情况及AL、Alpha角等影响因素,合理选择功能型人工晶状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晶状体 倾斜 偏心 CASIA2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Myc抑制剂10058-F4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小鼠模型Th17细胞比例及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玉玲 赵璐 +3 位作者 杨超 陈思思 魏瑞华 粘红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29-433,共5页
目的探讨c-Myc抑制剂10058-F4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AU)小鼠模型光感受器间维生素A类结合蛋白1-20(IRBP 1-20)特异性辅助性T细胞17(Th17)细胞比例及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取健康C57BL/6J小鼠(8~10周龄)6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 目的探讨c-Myc抑制剂10058-F4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AU)小鼠模型光感受器间维生素A类结合蛋白1-20(IRBP 1-20)特异性辅助性T细胞17(Th17)细胞比例及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取健康C57BL/6J小鼠(8~10周龄)6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EAU组,每组3只。EAU组小鼠腹腔内注射350 ng百日咳毒素,单后足和脊柱两侧皮下注射含150μg IRBP 1-20、0.8 mg结核分枝杆菌H37RA和弗氏不完全佐剂的乳化剂以诱导EAU模型;正常对照组小鼠不给予特殊干预。免疫后13 d,行间接检眼镜检查并通过小动物视网膜成像系统可视化检测小鼠眼底炎性病灶,HE染色观察视网膜组织病理学改变,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T细胞和眼球组织中c-Myc mRNA的表达。将EAU模型小鼠T细胞分为对照组和10058-F4组,10058-F4组T细胞加入50μmol·L^(-1)10058-F4,对照组T细胞不给予药物干预。培养6 h后,洗去药物,将两组T细胞与IRBP 1-20(10 mg·L^(-1))及骨髓来源树突细胞共培养,同时加入20μg·L^(-1)白细胞介素(IL)-23(Th17细胞诱导条件)。采用qRT-PCR检测c-Myc、维甲酸相关核孤儿受体γt(RORγt)、IL-17A、IL-17F和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mRNA相对表达量,ELISA检测共培养细胞上清液中IL-17含量,流式细胞仪检测共培养细胞中Th17细胞比例。结果本研究EAU组小鼠模型建立成功。qRT-PCR检测结果显示,EAU组小鼠T细胞、眼球组织中c-Myc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85±0.37、2.31±0.47,较正常对照组(1.01±0.02、0.99±0.05)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7、0.008);10058-F4组T细胞c-Myc mRNA相对表达量为0.57±0.03,明显低于对照组(1.04±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ELISA检测结果显示,10058-F4组共培养细胞上清液中IL-17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10058-F4组共培养细胞中Th17细胞比例为(17.97±0.91)%,明显低于对照组[(22.50±0.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qRT-PCR检测结果显示,10058-F4组T细胞RORγt、IL-17A、IL-17F、GM-CSF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52±0.11、0.51±0.06、0.58±0.15、0.75±0.03,明显低于对照组(1.01±0.01、1.00±0.01、1.02±0.02、1.01±0.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c-Myc抑制剂10058-F4可显著降低T细胞中c-Myc表达水平,抑制Th17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RORγt表达及效应细胞因子IL-17A、IL-17F、GM-CSF的产生,负向调控IRBP 1-20特异性Th17细胞免疫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辅助性T细胞17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 c-Myc抑制剂 10058-F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诺贝特对干燥综合征小鼠Treg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
19
作者 郭星艺 粘红 +3 位作者 王颖 李娜 党维钰 魏瑞华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14,19,共5页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激动剂非诺贝特对干燥综合征小鼠Treg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将14只15周龄雄性NOD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非诺贝特组,每组7只。模型组小鼠给予标准饲料喂养,非诺贝特组小鼠予含0.3 g·...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激动剂非诺贝特对干燥综合征小鼠Treg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将14只15周龄雄性NOD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非诺贝特组,每组7只。模型组小鼠给予标准饲料喂养,非诺贝特组小鼠予含0.3 g·kg^(-1)非诺贝特的标准饲料喂养。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8周进行泪液分泌试验及角膜荧光素钠染色。治疗后8周收集小鼠泪腺组织,HE染色观察小鼠泪腺病理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小鼠泪腺中叉头状蛋白P3(Foxp3)及白细胞介素(IL)-10 mRNA相对表达量,流式细胞仪检测脾脏中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比例。结果与模型组相比,治疗后4周、8周非诺贝特组小鼠角膜荧光素钠染色评分均显著降低(P=0.003、0.001),泪液分泌量均显著增加(P=0.016、0.000)。组织病理学观察发现,与模型组相比,治疗后8周非诺贝特组小鼠泪腺组织淋巴细胞浸润面积百分比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非诺贝特组小鼠泪腺中Foxp3及IL^(-1)0 mRNA相对表达量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2、0.008);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发现,与模型组相比,非诺贝特组小鼠脾脏中Treg细胞比例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结论非诺贝特可以明显缓解小鼠干燥综合征干眼症状,其机制可能与增加Treg细胞比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燥综合征 非诺贝特 干眼 NOD小鼠 调节性T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