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术前及术中2次应用康柏西普辅助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7
1
作者 梁泽玉 陈松 +3 位作者 何广辉 王俊华 高翔 武斌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62-167,共6页
目的对比并分析术前1次、术前及术中2次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intravitreal injection conbercept,IVC)辅助玻璃体切割术(pars plana vitrectomy,PPV)治疗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患者术中及术... 目的对比并分析术前1次、术前及术中2次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intravitreal injection conbercept,IVC)辅助玻璃体切割术(pars plana vitrectomy,PPV)治疗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患者术中及术后临床指标的不同。方法回顾性随机病例对照研究,依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将确定为严重PDR患者并需行PPV治疗的158例162眼纳入研究。依据IVC次数分为3组:A组为单纯PPV组48例50眼,B组为术前1次IVC组61例63眼,C组为术前及术中2次IVC组49例49眼。3组患眼临床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 0. 05)。所有患眼手术操作均由同一名术者完成,统计并分析3组患眼的PPV手术时间、术中严重出血率、术后玻璃体内积血(postoperative vitreous cavity haemorrhage,POVCH)发生率、术后不同时间POVCH发生率、术后不同程度POVCH发生率、术后1个月与3个月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术后1个月与3个月BCVA提高率。结果 B组、C组的PPV手术时间[(87. 85±12. 37) min、(88. 45±13. 66)min]及术中严重出血发生率(12. 70%、12. 24%)均低于A组[(91. 02±17. 90) min、34. 00%](F=24. 709,P <0. 05;χ~2=11. 330,P <0. 05); C组术后3个月内POVCH发生率及严重出血程度均低于A组、B组(均为P <0. 05); C组术后POVCH出血程度均轻于A组、B组,C组术后1个月BCVA均高于A组、B组,C组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BCVA提高率分别高于A组及B组(χ~2=14. 038,P <0. 05;χ~2=11. 076,P <0. 05)。结论 PPV术前及术中2次IVC可有效降低PDR患者术后短期(1个月)内POVCH的发生率,减轻POVCH出血程度,改善PDR患者术后视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康柏西普 玻璃体切割术 玻璃体内积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离性垂直斜视合并分离性水平斜视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6
2
作者 郝瑞 赵堪兴 +4 位作者 王嘉星 陈霞 郭新 张伟 朱丽娜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119-1119,共1页
关键词 分离性水平斜视 分离性垂直斜视 临床观察 分离运动 注视眼 斜视角 间歇性 对称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对称区域折射型多焦点人工晶状体与可调节型人工晶状体的临床效果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田亚宾 马忠旭 +1 位作者 黄婉荣 马瑶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157-1160,共4页
目的对比植入非对称区域折射型多焦点人工晶状体(multifocal intraocular lens,MIOL;SBL-3)与可调节型IOL(accommodating IOL,AIOL;Tetraflex HD)后的视觉质量。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在我院诊断为单纯性白内障,并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 目的对比植入非对称区域折射型多焦点人工晶状体(multifocal intraocular lens,MIOL;SBL-3)与可调节型IOL(accommodating IOL,AIOL;Tetraflex HD)后的视觉质量。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在我院诊断为单纯性白内障,并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术的患者26例(38眼)为研究对象,其中植入SBL-3 MIOL者18眼为MIOL组,植入Tetraflex HD AIOL者20眼为AIOL组。术后1个月、3个月分别检查患者裸眼远、近视力,最佳矫正远、近视力及远视力矫正下近视力,3个月时使用视觉质量分析系统评估患者斯特列尔比率、调制传递函数截止频率(MTFcutoff)值及客观调节幅度。采用SPSS 18.0分析数据。结果术后3个月时两组患者间裸眼远视力及最佳矫正远、近视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MIOL组裸眼近视力及远视力矫正下近视力分别为(0.245±0.079)log MAR、(0.279±0.074)log MAR,均优于AIOL组的(0.303±0.094)log MAR和(0.339±0.077)log MA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3个月时,视觉质量分析系统测得MIOL组和AIOL组斯特列尔比率值分别为0.19±0.29和0.15±0.05,客观调节幅度分别为(2.72±0.49)D和(2.19±0.49)D,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非对称区域折射型MIOL与AIOL在视觉质量方面具有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 可调节型人工晶状体 非对称区域折射型多焦点人工晶状体 视觉质量分析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醇对成年小鼠视皮层眼优势可塑性的再激活作用及其机制
4
作者 李新宇 闫怡静 +1 位作者 金燕娇 史学锋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99-506,共8页
目的探讨肌醇对成年小鼠视皮层眼优势可塑性的再激活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取出生后第60天(P60)雄性SPF级C57BL/6J小鼠32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单眼形觉剥夺(MD)组、肌醇组(给予正常小鼠肌醇灌胃)和MD+肌醇组(给予M... 目的探讨肌醇对成年小鼠视皮层眼优势可塑性的再激活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取出生后第60天(P60)雄性SPF级C57BL/6J小鼠32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单眼形觉剥夺(MD)组、肌醇组(给予正常小鼠肌醇灌胃)和MD+肌醇组(给予MD小鼠肌醇灌胃),每组8只,其中MD组和MD+肌醇组于P60行右眼MD。各组小鼠均饲养至P64,分别进行双眼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检查,测量P100波振幅和峰时,计算眼优势比值,即对侧同侧比(C/I),评估眼优势转移情况。另取24只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MD组和MD+肌醇组,每组12只,分别从2个组小鼠视皮层中提取RNA,进行转录组学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再取6只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MD组和MD+肌醇组,每组3只,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差异表达基因细胞通信网络因子1(CCN1)、脂肪酸结合蛋白7(Fabp7)、半乳糖凝集素3结合蛋白(Lgals3bp)的表达变化。结果P-VEP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MD组、肌醇组和MD+肌醇组右眼P100波振幅分别为(89.04±19.87)、(83.04±9.42)、(88.14±21.75)和(61.75±15.42)μV,P100波峰时分别为(102.40±5.64)、(101.50±8.26)、(101.33±8.66)和(111.30±7.17)ms,C/I分别为2.38±0.17、2.35±0.22、2.41±0.31和1.65±0.24,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844、2.221、16.634,均P<0.05),其中,与正常对照组、MD组和肌醇组相比,MD+肌醇组右眼P100波振幅显著降低,P100波峰时显著延长,C/I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正常对照组、MD组、肌醇组和MD+肌醇组左眼P100波振幅和峰时总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249、1.356,均P>0.05)。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MD+肌醇组小鼠与MD组相比,有93个基因表达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与视觉可塑性相关的基因CCN1、Fabp7和Lgals3bp的差异表达尤为显著。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MD+肌醇组CCN1表达显著降低,Fabp7和Lgals3bp表达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7.561、9.237、12.710,均P<0.001)。结论肌醇能有效激活成年小鼠视皮层眼优势可塑性,并可能通过调节CCN1、Fabp7和Lgals3bp等特定基因的表达介导这一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醇 弱视 成年 眼优势可塑性 单眼形觉剥夺 初级视皮层 小鼠 转录组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眶神经纤维瘤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任明玉 赵红 +1 位作者 孙丰源 唐东润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685-688,共4页
目的探讨眼眶神经纤维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应用CT、B型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和MRI协助诊断,结合辅助检查制定手术进路,切除肿瘤并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诊断眼眶神经纤维瘤的14例中,主要以眶部肿物、眼睑肿胀与眼球突出就诊,眼... 目的探讨眼眶神经纤维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应用CT、B型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和MRI协助诊断,结合辅助检查制定手术进路,切除肿瘤并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诊断眼眶神经纤维瘤的14例中,主要以眶部肿物、眼睑肿胀与眼球突出就诊,眼部表现与影像学表现多样化,部分伴有全身表现。2例有并发症,3例有遗传史。其中局限型3例,弥漫型8例,丛状型3例。在手术治疗中,5例经外侧开眶,9例经前路开眶。结论CT、B型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和MRI等现代影像学技术,在诊断眼眶神经纤维瘤与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中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眶 神经纤维瘤 影像学 手术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皮肤白化病患者TYR基因突变筛查及临床分型 被引量:2
6
作者 王犁明 韩瑞芳 +2 位作者 应铭 郝朋 李宁东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905-909,共5页
背景 眼皮肤白化病(OCA)是由于先天性黑色素缺乏导致的眼、皮肤、毛发部分或全部色素缺失的一组遗传性疾病,可分为OCA1~7型,其中TYR基因(TYR)突变可引起OCA1型.OCA具有明显的遗传和表型异质性,突变基因的分子诊断有助于对OCA患者... 背景 眼皮肤白化病(OCA)是由于先天性黑色素缺乏导致的眼、皮肤、毛发部分或全部色素缺失的一组遗传性疾病,可分为OCA1~7型,其中TYR基因(TYR)突变可引起OCA1型.OCA具有明显的遗传和表型异质性,突变基因的分子诊断有助于对OCA患者进行分型并进行分子发病机制研究. 目的 对OCA患者进行TYR基因突变筛查,分析基因突变类型与临床表型之间的关联性. 方法 于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纳入10例OCA患者,观察并记录患者的临床表现.采集所有患者及1例患者直系亲属的外周静脉血各3 ml,提取基因组DNA,采用PCR法进行扩增,然后行TYR全基因序列分析,包括TYR基因的全部5个外显子编码序列及外显子5'端和3'端与内含子拼接部非编码区序列.结果 10例OCA患者的毛发呈白色或红棕色,皮肤呈白色,虹膜不同程度的色素缺少.患者最佳矫正视力为0.05~0.2,部分患者合并眼球震颤.直接检眼镜下眼底呈晚霞样改变,黄斑结构缺失.全TYR基因测序发现,例1患者携带复合性杂合突变体c.832C>T(p.R278X)和c.1217C>T(p.P406L),其父母分别为第4外显子P406L杂合突变和第2外显子R278X杂合突变,患者为OCA1A亚型,其表型为白发和白色虹膜;例3患者携带c.1265G>A(p.R422Q)和c.1217C>T(p.P406L)复合杂合性突变,表现为OCA1B亚型,表型为头发红棕色,虹膜为灰黄色.其他8例患者未携带TYR基因突变体. 结论 TYR基因突变是导致OCA1型的主要诱因,OCA1A亚型表型的患者毛发和眼部全部色素丧失,OCA1B亚型为部分色素缺失.OCA的突变基因不同,可能是遗传和表型异质性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皮肤白化病/基因 碱基序列 基因突变 表型 酪氨酸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病毒性角膜葡萄膜炎58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郑曰忠 时冀川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809-811,共3页
目的探讨疱疹病毒性角膜葡萄膜炎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方法及其预后。方法收集2003年1月-2007年12月疱疹病毒性角膜葡萄膜炎患者58例,均为单眼发病;其中男39例,女19例;年龄16~63岁,平均(38.5±12.9)岁,依据其临床资料... 目的探讨疱疹病毒性角膜葡萄膜炎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方法及其预后。方法收集2003年1月-2007年12月疱疹病毒性角膜葡萄膜炎患者58例,均为单眼发病;其中男39例,女19例;年龄16~63岁,平均(38.5±12.9)岁,依据其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对其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和视力预后进行分析。结果58例患者中有16例伴发角膜实质炎,12例伴发树枝状角膜炎,9例伴发带状疱疹病毒感染;31例(53.4%)患者眼压升高。经过2~4周的抗炎及抗病毒治疗后,54例(93.1%)患者角膜虹膜炎症消失,眼压降至正常,视力恢复。3例(5.2%)患者因角膜云翳致视力减退。1例患者(1.7%)发生角膜穿孔,最终因角膜变性和粘连性白斑而致盲。结论病毒感染可导致角膜葡萄膜炎和小梁网炎,并引起眼压升高,通过积极抗炎和抗病毒治疗,可迅速控制炎症及眼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膜炎 角膜葡萄膜炎 疱疹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关键期单眼形觉剥夺对V1区神经元树突棘密度和形态学的影响
8
作者 闫怡静 陈宇欣 +4 位作者 黄梦琦 孟欣 潘萌 顾宇 史学锋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07-512,共6页
目的探讨视觉发育前关键期单眼形觉剥夺(MD)对小鼠初级视皮层V1区神经元树突棘密度和形态学的影响。方法选择出生后第14天(P14)已睁眼的SPF级雄性C57BL/6J小鼠2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MD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MD组于P14行右眼... 目的探讨视觉发育前关键期单眼形觉剥夺(MD)对小鼠初级视皮层V1区神经元树突棘密度和形态学的影响。方法选择出生后第14天(P14)已睁眼的SPF级雄性C57BL/6J小鼠2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MD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MD组于P14行右眼MD 4 d后饲养至P18,对照组同等条件下饲养至P18。所有小鼠均经心脏灌注后断颈取脑,切片进行细胞膜荧光探针1,1′-二十八烷基-3,3′,3′-四甲基吲哚羰花青高氯酸盐染色标记,采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进行成像,观察并比较对照组与MD组小鼠两侧V1区神经元树突棘密度和形态学的差异。结果对照组左侧、对照组右侧、MD组左侧和MD组右侧V1区神经元树突棘总密度分别为(7.57±0.25)、(7.42±0.25)、(6.54±0.18)、(7.51±0.29)个/10μm,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818,P<0.05),其中MD组小鼠左侧V1区树突棘总密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左侧和MD组右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个组小鼠两侧V1区神经元4种类型树突棘分布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295,P=0.002),其中MD组左侧V1区4种类型树突棘的分布比例与对照组左侧、对照组右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83)。2个组小鼠两侧V1区神经元丝状伪足型树突棘密度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53,P<0.05),其中与对照组左侧V1区相比,MD组左侧V1区丝状伪足型树突棘密度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个组两侧V1区神经元细长型、蘑菇型和短粗型树突棘密度总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1.760、2.618、1.749,均P>0.05)。结论视觉发育前关键期行MD可引起剥夺眼对侧V1区树突棘总密度下降及构成比例显著改变,主要表现为丝状伪足型树突棘数量减少,提示异常视觉经验可引起视觉发育前关键期视皮层突触数量和结构的可塑性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 初级视皮层 树突棘 前关键期 单眼形觉剥夺 结构可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黑素在视觉发育中的作用
9
作者 王宵(综述) 郝瑞(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67-570,共4页
视黑素是一种G蛋白耦联受体,在光谱中对波长480 nm蓝光敏感,是除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外,哺乳动物的第三类光感受器。视黑素主要位于内在光敏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树突和胞体,将接收到的视觉信号投射到大脑的非视觉区域。视黑素参与体内昼... 视黑素是一种G蛋白耦联受体,在光谱中对波长480 nm蓝光敏感,是除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外,哺乳动物的第三类光感受器。视黑素主要位于内在光敏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树突和胞体,将接收到的视觉信号投射到大脑的非视觉区域。视黑素参与体内昼夜节律、调节睡眠、调控褪黑素的释放和警觉性等。在眼部发育中,视黑素在参与瞳孔的对光反射、调节视网膜多巴胺的合成、影响屈光发育和近视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然而,视黑素在抑制近视发展及多巴胺参与视黑素光调节过程的作用目前还尚有争议。在今后的研究中,观察视黑素表达相关的细胞参与视觉发育是否存在不同的调控机制,可为控制近视的进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本文从视黑素与视觉发育的关系、视黑素与昼夜节律的关系以及视黑素参与调节视网膜多巴胺合成3个方面就近些年来对视黑素在视觉发育中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黑素 昼夜节律 多巴胺 视觉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柏西普辅助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手术的临床疗效及组织病理学观察 被引量:20
10
作者 师留坤 杨瑾 林锦镛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019-1024,共6页
背景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是眼部缺血性疾病引起的继发性青光眼,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如贝伐单抗、雷珠单抗治疗NVG是安全、有效的,但康柏西普的治疗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 目的 观察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联合小梁切除术及... 背景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是眼部缺血性疾病引起的继发性青光眼,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如贝伐单抗、雷珠单抗治疗NVG是安全、有效的,但康柏西普的治疗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 目的 观察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联合小梁切除术及全视网膜光凝术治疗NVG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 前瞻性、干预性病例研究。连续收集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于天津市眼科医院确诊的NVG患者26例27眼,其中25眼先行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再行小梁切除术及全视网膜光凝术,分别于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点行最佳矫正视力(LogMAR)、眼压及相关治疗手段的检测,观察术后并发症,对术中所得小梁及虹膜组织行光学显微镜及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2眼行眼球摘除术,术后眼球组织行光学显微镜观察作为病理对照。 结果 术后随访至6个月时,行玻璃体腔注药联合小梁切除术的25眼眼压从(48.8±10.2)mmHg(1 mmHg=0.133 kPa)降至(18.0±4.3)mmHg,抗青光眼药物使用数量从3.0(3.0,4.0)降至0.0(0.0,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最佳矫正视力(LogMAR)从2.0±0.9提高至1.5±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1眼眼压≤21 mmHg,手术成功,4眼手术失败。行玻璃体腔注药后光学显微镜下可见虹膜表面新生血管明显消退,虹膜前基质层可见薄壁血管;透射电子显微镜下可见虹膜前基质层血管数量减少,可见闭塞或空腔血管,血管内皮细胞变性。 结论 NVG患者行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可使虹膜表面新生血管回退,并发症减少,联合小梁切除术及全视网膜光凝术可有效控制眼压及保存视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康柏西普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小梁切除术 组织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浸润式A型超声法与Lenstar光学生物测量仪在不同类型白内障眼测量的晶状体厚度值的差异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9
11
作者 薛文琛 宋慧 汤欣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121-1125,共5页
背景白内障是全球致盲眼病的主要原因,手术是目前治疗白内障的主要手段,因此术前参数的精准测量对提高术后视觉质量有重要意义。目的比较浸润式A型超声与Lenstar光学生物测量仪对不同类型白内障晶状体厚度(LT)进行测量时结果的差异... 背景白内障是全球致盲眼病的主要原因,手术是目前治疗白内障的主要手段,因此术前参数的精准测量对提高术后视觉质量有重要意义。目的比较浸润式A型超声与Lenstar光学生物测量仪对不同类型白内障晶状体厚度(LT)进行测量时结果的差异,分析两种检测方法的一致性,探讨超声测量在对不同类型和不同核硬度的白内障患者进行LT测量时是否需要改变声速参数。方法采用诊断试验可靠性评价方法,分别应用浸润式A型超声和Lenstar光学生物测量仪(Lenstar测量仪)于2013年9月至2014年5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对130例143眼单纯白内障患者进行LT测量,按照白内障类型不同分为核性白内障组50例60眼、后囊下性白内障组40例40眼和皮质性白内障组43例43眼;核性白内障组患眼根据Emery核硬度分级标准亚分为Ⅱ级核白内障14例20眼、Ⅲ级核白内障17例20眼和Ⅳ级核白内障19例20眼,采用配对t检验法对2种方法测量的LT值的差异进行比较;采用Bland—Altman图对2种测量方法的测量值进行一致性分析。结果浸润式A型超声法对核性白内障眼测量的LT值为(4.85±0.39)mm,明显高于Lenstar测量仪的测量值(4.74±0.37)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20,P=0.004),2种测量方法间对后囊下性白内障眼和皮质性白内障眼测量的L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015,P=0.316;t=1.275,P=0.209)。浸润式A型超声法对Ⅱ、Ⅲ、Ⅳ级核白内障患者测量的LT值均明显高于Lenstar测量仪的测量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75、2.378、2.383,均P〈0.05)。浸润式A型超声法与Lenstar测量仪在后囊下性白内障眼测得的LT值一致性较好,95%一致性界限(LoA)为-0.21-0.18mm,而在核性白内障眼和皮质性白内障眼中2种测量方法测得的LT值一致性较差,95%LoA分别为-0.64-0.43mm和-0.50-0.41mm。浸润式A型超声与Lenstar测量仪在Ⅱ、Ⅲ、Ⅳ级核白内障眼测得的LT值一致性均较差,95%一致性界限分别为-0.31-0.22mm、-0.32-0.24mm和-1.09-0.62mm。结论浸润式A型超声法与Lenstar测量仪在测量不同类型白内障的LT值时存在一定差异,浸润式A型超声法测量值较高,提示浸润式A型超声法测量不同类型白内障LT时不能简单地使用统一的平均声速参数,采用浸润式A型超声对具有不同核硬度的核性白内障患者进行LT测量时也应当考虑改变声速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测量/仪器 白内障/诊断 白内障/超声波检查法 光学设备 晶状体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视眼像差与人眼客观焦深的关联性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明栋 王雁 赵新恒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47-353,共7页
目的探讨低、高阶像差与人眼客观焦深的关联性及影响客观焦深的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选取2022年2—4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屈光手术中心就诊的近视及散光患者76例152眼,其中男41例,女35例。采用iTrace视功能分析仪手动选择3、4、5和6 ... 目的探讨低、高阶像差与人眼客观焦深的关联性及影响客观焦深的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选取2022年2—4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屈光手术中心就诊的近视及散光患者76例152眼,其中男41例,女35例。采用iTrace视功能分析仪手动选择3、4、5和6 mm 4个扫描直径,对患者的全眼低阶像差和高阶像差进行测量,同时直接测得患者在该瞳孔直径下的客观焦深。采用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评估不同瞳孔直径下客观焦深与低、高阶像差之间的相关性;对不同程度近视和散光人群及不同瞳孔直径、眼别、性别间的客观焦深进行比较。结果客观焦深与总低阶像差在3、4、5、6 mm瞳孔直径下均呈正相关(r_(s)=0.380、0.317、0.385、0.519,均P<0.01)。客观焦深与离焦(近视度)在3、4、5、6 mm瞳孔直径下均呈正相关(r_(s)=0.377、0.323、0.403、0.512,均P<0.01),与像散(散光度)仅在瞳孔直径为6 mm时呈正相关(r_(s)=0.255,P<0.05)。3、4、5、6 mm瞳孔直径下不同近视程度组客观焦深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6.440、7.370、9.990、16.930,均P<0.05),其中不同瞳孔直径下高度近视组客观焦深均明显高于低度近视组,6 mm瞳孔直径下高度近视组客观焦深高于中度近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客观焦深与总高阶像差在3、4、5、6 mm瞳孔直径下均呈正相关(r_(s)=0.911、0.807、0.733、0.677,均P<0.001)。在各项高阶像差中,客观焦深与总彗差在3、4、5、6 mm瞳孔直径下均呈正相关(r_(s)=0.727、0.557、0.620、0.487,均P<0.001);与垂直彗差在3、4、5、6 mm瞳孔直径下均呈正相关(r_(s)=0.439、0.405、0.553、0.400,均P<0.001);与水平彗差在瞳孔直径为5 mm和6 mm时均呈正相关(r_(s)=0.308、0.308,均P<0.01);与三叶草像差在3、4、5、6 mm瞳孔直径下均呈正相关(r_(s)=0.344、0.443、0.316、0.330,均P<0.01);与球差在瞳孔直径为4、5和6 mm时均呈正相关(r_(s)=0.321、0.310、0.428,均P<0.01)。3 mm与4 mm、5 mm与6 mm瞳孔直径下客观焦深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1、0.004)。不同散光程度之间及不同性别、不同眼别之间客观焦深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人眼客观焦深大小主要与高阶像差中垂直彗差和三叶草像差以及低阶像差中离焦量具有较强关联性,水平彗差和球差仅在瞳孔直径较大时与客观焦深相关性较强;此外,瞳孔直径较小(3 mm)或较大时(6 mm)明显影响客观焦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像差 视觉质量 客观焦深 低阶像差 高阶像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MILE与LASIK矫正低中度散光效果的矢量分析和比较 被引量:15
13
作者 张佳媚 王雁 +3 位作者 陈晓琴 李晓晶 徐路路 窦瑞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32-437,共6页
背景小切口角膜微透镜取出术(SMILE)术中无准分子激光虹膜跟踪技术,故矫正散光的效果存在争议,了解其矫正近视散光的效果将对临床有-定的指导意义。目的探讨SMILE与飞秒激光辅助的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FS—LASIK)矫正低中度... 背景小切口角膜微透镜取出术(SMILE)术中无准分子激光虹膜跟踪技术,故矫正散光的效果存在争议,了解其矫正近视散光的效果将对临床有-定的指导意义。目的探讨SMILE与飞秒激光辅助的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FS—LASIK)矫正低中度近视散光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设计。纳入2013年12月至2014年7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分别接受SMILE的患者51例95眼及同期接受FS—LASIK的低中度近视散光患者40例69眼,SMILE组与FS—LASIK组间术前球镜度、柱镜度和等效球镜度(sE)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眼于术前及术后1d、1周、1个月、3个月均检查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并进行显然验光、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眼压测量及角膜地形图测量。利用矢量分析法计算2种手术方式术前及术后残余散光的分布情况,并选取矫正指数(cI)、成功指数(IOS)、误差角(AofE)和变平指数(FI)等指标评价散光的矫正效果,以安全性指数、有效性指数作为评价视力恢复程度的指标,对2个组间疗效指标的差异进行比较,对术前Kappa角与各参数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SMILE组术后球镜度、柱镜度和sE分别为(0.003±0.106)、(-0.063±0.126)和(-0.029±0.101)D,FS.LASIK组分别为(0.112±0.212)、(-0.091±0.142)和(0.067±0,198)D,SMILE组术后球镜度和SE均明显低于FS—LASIK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4.328、-3.197,均P〈0.05)。矢量计算结果显示,SMILE组术后以顺规散光为主,而Fs.LASIK组术后则以斜轴散光为主,SMILE组术后cI和FI均明显低于FS—LASIK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051、-3.126,均P〈0.05),SMILE组术后cI略低于1,而FS—LASIK组术后cI略高于1。SMILE组IOS和AofE小于FS—LASIK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1.557,P=0.119;Z=-1.923,P=0.054)。2个组中术眼术后的安全性指数和有效性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SMILE组安全性指数和有效性指数与术前Kappa角的偏移量均呈负相关(r=-0.258、-0.257,均P〈0.05)。结论SMILE和FS-LASIK均能有效矫正低中度近视散光,术后均能达到预期视力。SMILE手术切口的愈合反应轻于FS—LASIK,故术后残余散光轴向偏差小。SMILE术后散光呈欠矫趋势,术者可根据经验适当增加散光矫正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外科手术 飞秒激光 近视 散光 矢量分析 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微透镜取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房水中多种细胞因子与2型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术后黄斑水肿的关系 被引量:24
14
作者 董宁 汤欣 +1 位作者 肖林 徐冰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56-361,共6页
背景 多种炎性细胞和细胞因子参与2型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术后黄斑水肿(ME)的发生和发展,一些因子已证实可作为2型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术后ME的预测指标,对房水中多种相关细胞因子的同时检测具有重要意义.目的 探讨房水中多种细胞因子与2型... 背景 多种炎性细胞和细胞因子参与2型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术后黄斑水肿(ME)的发生和发展,一些因子已证实可作为2型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术后ME的预测指标,对房水中多种相关细胞因子的同时检测具有重要意义.目的 探讨房水中多种细胞因子与2型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术后ME发生的关系.方法 纳入2010年1月至2012年4月于天津市眼科医院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的2型糖尿病患者136例136眼,术中抽取房水0.lml,采用人磁性微球的多重免疫检测平板同时对房水中27种细胞因子的质量浓度进行测定.所有患者术前和术后4周进行黄斑区OCT检查,比较和分析房水中多种细胞因子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关系.结果 纳入的136眼中均成功实施了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共116眼完成了4周的随访,占85.29%.术后第4周,34眼发生ME,占29.31%,为ME(+)组,未发生ME者82眼,占70.69%,为ME(-)组,2个组间患者的基线资料匹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ME(+)组术眼术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值为(237.24±24.16) μm,明显高于术前的(162.41±21.33) μm和ME(-)组术后4周的(185.53±18.35) μ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ME(+)组患者房水中白细胞介素-1β (IL-1β)、IL-6、IL-8、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质量浓度明显高于ME(-)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术后4周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值与术前房水中IL-1β、IL-6、IL-8、IP-10、MCP-1和VEGF质量浓度均呈正相关(r=0.288,P=0.005;r=0.345,P=0.008;r=0.256,P=0.016;r=0.377,P=0.007;r=0.423,P=0.001;r=0.279,P=0.012).ME(+)组术眼房水中IL-10和IL-12的质量浓度明显低于ME(-)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3、0.017).术后4周,黄斑区视网膜厚度与术前房水中IL-10和IL-12的质量浓度均呈负相关(r=-0.327,P=0.013;r=-0.264,P=0.036).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及上述房水中高表达因子均为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术后ME发生的危险因素(OR=1.25,P=0.026;OR=1.31,P=0.006;OR=3.62,P<0.001;OR=1.82,P=0.007;OR=1.58,P<0.001;OR =4.21,P<0.001;OR=5.36,P<0.001;OR=0.19,P=0.011;OR =0.31,P=0.013).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房水中细胞因子IL-1β、IL-6、IL-8、IL-10、IL-12、IP-10、MCP-1和VEGF质量浓度与白内障术后ME的发生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并发症 视网膜病变 细胞因子 黄斑水肿 房水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矫治近视术后角膜上皮的重塑及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7
15
作者 侯杰 王雁 +2 位作者 雷玉琳 郑秀云 张颖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104-1108,共5页
背景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矫治近视后角膜上皮会发生重塑效应,主要表现为上皮厚度的变化,目前关于单一步骤的经角膜上皮的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TransPRK)后角膜上皮厚度变化的研究鲜见报道。目的探讨TransPRK矫治近视术后... 背景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矫治近视后角膜上皮会发生重塑效应,主要表现为上皮厚度的变化,目前关于单一步骤的经角膜上皮的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TransPRK)后角膜上皮厚度变化的研究鲜见报道。目的探讨TransPRK矫治近视术后角膜光学区内不同区域上皮厚度的变化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设计,收集2014年8月至2015年6月在济南市明水眼科医院行TransPRK手术的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43例43眼,术前等效球镜度为一1.25- -6.25D。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及6个月应用频域眼前节光相干断层扫描仪(OCT)对患者角膜0~2、2~5及5~6mm范围内的上皮厚度进行测量,研究术后不同时间角膜上皮厚度的变化规律并分析其与屈光度、切削深度、光学区大小以及角膜非球面性变化(Q值)等因素的相关性。结果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及6个月角膜中央上皮厚度分别为(52.37±3.42)、(53.97±4.33)、(51.03±4.11)、(55.14±5.46)和(56.68±5.09)p,m,术后3个月与6个月角膜上皮厚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个月,角膜0~2、2~5及5~6mm范围内角膜上皮厚度较术前分别增厚(3.69±4.23)、(5.19±3.88)和(6.23±3.91)txm,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角膜上皮厚度与屈光度和Q值变化量均呈正相关,与光学区大小呈负相关(均P〈0.05);2-5mm区和5~6mm区上皮厚度变化与切削深度均呈正相关(r=0.380、0.383,均P〈O.05),而中央区角膜上皮厚度与切削深度无相关性(P〉0.05)。结论TransPRK术后角膜光学区内上皮增厚的分布呈“负透镜式”的变化,越接近光学区周边增厚越显著,上皮厚度变化量受屈光度、切削区大小及切削深度的影响,且这种不均匀增厚会影响角膜的非球面特性,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掩藏个性化手术应该达到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准分子激光 屈光性角膜切削术 角膜上皮 Q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眼患者泪膜及睑板腺功能分析 被引量:11
16
作者 王蕊 李岩 +5 位作者 高建民 解士勇 亢雷 刘洋辰 武斌 张楠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145-1149,共5页
目的探讨干眼患者泪膜功能及睑板腺功能随年龄和性别的变化趋势。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取154例(308眼)来我院就诊的干眼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76例(152眼),女78例(156眼),通过Oeulus角膜地形图眼表综合分析仪... 目的探讨干眼患者泪膜功能及睑板腺功能随年龄和性别的变化趋势。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取154例(308眼)来我院就诊的干眼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76例(152眼),女78例(156眼),通过Oeulus角膜地形图眼表综合分析仪,测量每位患者双眼的首次泪膜破裂时间、平均泪膜破裂时间、首次泪膜破裂区域等数据,研究其随年龄及性别变化的规律;同时观察睑板腺形态,统计腺管根数及睑板腺缺失面积,通过睑板腺缺失面积评分系统研究其随年龄及性别变化的规律。结果干眼患者睑板腺缺失面积评分与年龄存在正相关关系(r=0.715,P〈0.05),其中男性r=0.821,P〈0.05,女性r=0.663,P〈0.05;腺管缺失根数百分比与年龄存在正相关关系(r=0.620,P〈0.05),其中男性r=0.629,P〈0.05,女性r=0.631,P〈0.05。睑板腺缺失面积评分在50-59岁组,男性为(9.47±1.00)分,明显高于女性的(7.53±2.21)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60岁组,男性为(10.69±1.20)分,明显高于女性的(9.87±1.70)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泪膜破裂时间与年龄存在负相关关系,其中首次泪膜破裂时间为r=-0.49,P〈0.01,平均泪膜破裂时间为r=-0.54,P〈0.01;除〈30岁组以外,其他各年龄组中平均泪膜破裂时间均大于首次泪膜破裂时间,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泪膜的首次破裂区域集中在角膜鼻下方,占所有分区中的31%。结论干眼患者在睑板腺的缺失面积及腺管缺失根数方面具有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加重的趋势,在泪膜破裂时间方面具有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下降的趋势,各年龄组干眼患者泪膜首次破裂区域集中在角膜鼻下方位置,这对干眼患者的诊断及治疗有一定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部生理过程 干眼 泪液 睑板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贝伐单抗结膜下注射对青光眼滤过术后滤过泡瘢痕化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11
17
作者 梁沛 杨瑾 林锦镛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591-596,共6页
背景青光眼滤过手术术后滤过道的瘢痕化是导致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传统的抑制滤过道瘢痕化的方法是丝裂霉素C的应用,但存在较多的并发症。研究表明贝伐单抗具有抑制新生血管和纤维增生的作用,其对青光眼滤过术后滤过泡瘢痕化是否有... 背景青光眼滤过手术术后滤过道的瘢痕化是导致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传统的抑制滤过道瘢痕化的方法是丝裂霉素C的应用,但存在较多的并发症。研究表明贝伐单抗具有抑制新生血管和纤维增生的作用,其对青光眼滤过术后滤过泡瘢痕化是否有抑制作用受到关注。目的观察贝伐单抗结膜下注射对兔眼小梁切除术后滤过泡纤维瘢痕形成的抑制效果。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7~9周龄新西兰大白兔40只随机分为4个组,各组兔右眼均行常规小梁网切除术。贝伐单抗单次注射组兔眼术毕结膜下注射贝伐单抗0.05ml(25mg/m1),贝伐单抗多次注射组兔眼分别于术毕及术后3、7d注射贝伐单抗,每次均注射0.05ml,丝裂霉素c组兔眼术毕局部涂用丝裂霉素c,生理盐水组兔眼术毕以同样的方法注射0.05ml生理盐水。所有兔眼术后每隔1日用Sehiotz眼压计测量眼压,行裂隙灯显微镜检查以观察滤过泡形态及其表面的血管分布,并用卡尺测量和计算滤过泡面积。分别于术后14d和28d摘取实验眼行滤过泡组织病理学检查,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滤过道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标志物CD31的表达以计算微血管数目。结果各组兔眼术后眼压值的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88,P=0.47)。与贝伐单抗单次注射组、丝裂霉素c组和生理盐水组兔眼滤过泡的形态比较,术后7d贝伐单抗多次注射组兔眼滤过泡高度隆起且弥散,表面血管稀疏。贝伐单抗多次注射组兔眼滤过泡生存时间为27d,而贝伐单抗单次注射组、丝裂霉素C组均为19d,生理盐水组为13d。术后14d各组兔眼滤过道胶原纤维百分比分别为(49.18±1.54)%、(26.41±1.23)%、(50.68±1.87)%和(70.63±1.81)%,贝伐单抗单次注射组、贝伐单抗多次注射组、丝裂霉素c组滤过道胶原纤维百分比均低于生理盐水组,贝伐单抗多次注射组低于贝伐单抗单次注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8d贝伐单抗多次注射组胶原纤维百分比为(66.82±1.53)%,其他3个组出现瘢痕化。术后14d贝伐单抗多次注射组兔眼滤过道组织中微血管数目明显低于贝伐单抗单次注射组、丝裂霉素C组和生理盐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28d贝伐单抗多次注射组兔眼滤过道组织中微血管数且为3.51±O.31,均高于贝伐单抗注射组、丝裂霉素组和生理盐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青光眼滤过术后结膜下注射贝伐单抗有助于维持功能滤过泡的形态,抑制滤过道瘢痕化,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源化单克隆抗体 贝伐单抗 结膜/病理 动物模型 纤维化/预防&控制 青光眼/手 小梁切除术 伤口愈合/药物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歇性外斜视与近视发展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许丽敏 王小娟 +2 位作者 江洋琳 谢芳 赵堪兴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9期3334-3337,共4页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IXT)与近视发展的关系。方法将56例IXT患者分为3组,儿童组24例(3~9岁)、少年组15例(10~18岁)、成人组17例(19~39岁)。应用红外自动验光仪测定在单眼视和双眼同时视状态下的等效球镜屈光度和调节反应,各年龄组...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IXT)与近视发展的关系。方法将56例IXT患者分为3组,儿童组24例(3~9岁)、少年组15例(10~18岁)、成人组17例(19~39岁)。应用红外自动验光仪测定在单眼视和双眼同时视状态下的等效球镜屈光度和调节反应,各年龄组进行比较,并与年龄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各组单眼和双眼同时视状态下屈光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眼同时视和单眼视状态下的屈光度变化(△R)在成人组[(1.31±0.38)D]较儿童组的[(0.47±0.43)D]和少年组的[(0.62±0.27)D]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和年龄呈正相关(r=0.699,P=0.000);调节反应与年龄呈负相关(r=-0.407,P=0.002)。调节反应量(AR)成人组[(-1.87±1.35)D]较儿童组的[(-0.78±1.00)D]和少年组的[(-0.82±1.28)D]调节超前趋势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结论 IXT患者为维持双眼视轴平行做出过度的调节,表现为调节超前,可能是导致IXT患者出现调节性近视的潜在因素。儿童的相对调节与相对辐辏幅度较大,调节性近视不明显;而成人调节力和融合力下降,可能更易出现调节性近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斜视 近视 年龄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orvisST的角膜生物力学参数在圆锥角膜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17
19
作者 吴元 李晓丽 +2 位作者 晏晓明 荣蓓 李海丽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30-134,共5页
目的应用可视化角膜生物力学分析仪(Corvis ST)对圆锥角膜与正常角膜生物力学参数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基于Corvis ST的角膜生物力学参数在圆锥角膜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连续收集2015年10—12月于北京... 目的应用可视化角膜生物力学分析仪(Corvis ST)对圆锥角膜与正常角膜生物力学参数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基于Corvis ST的角膜生物力学参数在圆锥角膜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连续收集2015年10—12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门诊就诊的圆锥角膜患者17例24眼作为圆锥角膜组,同期招募正常志愿者40人40眼为正常对照组。应用Corvis ST测量2个组人群的角膜生物力学参数并进行比较;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参数对圆锥角膜的诊断效率及其特异度与敏感度;将各参数作为自变量,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对圆锥角膜的诊断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除第一次压平速度(Vin)、第二次压平时间(A2T)和最大压陷时间(HCT)这3个参数外,圆锥角膜组最大压陷深度(HCDA)、第二次压平速度(Vout)、两峰间距(PD)均高于正常对照组,第一次压平时间(A1T)、第一次压平长度(A1L)、第二次压平长度(A2L)、最大压陷时角膜曲率半径(HCR)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多种生物力学参数均对圆锥角膜具有诊断意义,其中,HCR的诊断效率最高,曲线下面积为0.927,敏感度为95.8%,特异度为82.5%;HCR(OR=0.205)和中央角膜厚度(CCT)(OR=0.970)2个参数作为自变量进入回归模型,建立圆锥角膜诊断的预测模型如下:Logistic(P)=23.47-1.59×HCR-0.30×CCT,该模型可进一步提高圆锥角膜诊断的敏感性(达到95.8%)和特异性(达到95.0%)。结论Corvis ST可有效测量角膜生物力学特性。HCR等多种参数对圆锥角膜具有诊断意义,可考虑作为诊断/筛查圆锥角膜的辅助检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视化角膜生物力学分析仪 圆锥角膜 角膜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阶像差及散射光对非球面IOL眼视网膜成像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8
20
作者 马瑶 马忠旭 +1 位作者 高原 孙龙格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54-259,共6页
背景高阶像差和散射光可能会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联合非球面IOL植入眼视网膜成像质量造成影响,但目前采用客观方法评估其影响的研究较少。目的客观分析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联合非球面IOL植入术后的高阶像差及散射光对视网膜成像质量的... 背景高阶像差和散射光可能会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联合非球面IOL植入眼视网膜成像质量造成影响,但目前采用客观方法评估其影响的研究较少。目的客观分析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联合非球面IOL植入术后的高阶像差及散射光对视网膜成像质量的影响,并探讨改善白内障术后视觉质量的方法。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方法,收集天津市眼科医院2014年2—8月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联合非球面IOL植入术3个月的患者53例67眼,利用i-Trace波前像差仪测量术后3个月患者4mm瞳孔下的全眼、角膜及晶状体的总像差、总高阶像差、球差、彗差、三叶草等主要高阶像差的均方根值(RMS),分析全眼像差与角膜像差、晶状体像差的相关性。用视觉质量分析系统OQASⅡ测量非球面IOL植入眼4mm瞳孔下的客观散射指数(OSI)及客观视网膜成像质量指标,包括调制解调函数截止频率(MTFcutoff)、斯特尔比值(SR)及100%、20%、9%对比度下的OQAS值,分析客观视网膜成像质量指标与全眼像差、角膜像差、晶状体像差及OSI的相关性;并分析OSI与全眼像差、角膜像差及晶状体像差的相关性。结果全眼像差与角膜像差、晶状体像差均呈正相关(r=0.255~0.586,均P〈O.05;r=0.582—0.907,均P〈0.01),全眼像差与晶状体像差的相关性更强。客观视网膜成像质量指标与全眼的总像差、总高阶像差及各主要高阶像差均呈负相关(r=-0.247—-0.675,均P〈0.05);客观视网膜成像质量指标与角膜、晶状体的总像差、总高阶像差及部分主要高阶像差呈负相关(r=-0.245—-0.497,均P〈0.05;r=-0.246—-0.513,均P〈0.05)。客观视网膜成像质量指标与OSI均呈负相关(r=-0.620—-0.781,均P〈0.01);OSI与全眼、角膜及晶状体的总像差、总高阶像差及部分主要高阶像差均呈正相关(r=0.396—0.727,均P〈O.01;r=0.320—0.522,均P〈0.05;r=0.319—0.598,均P〈0.01)。结论非球面IOL植入眼的高阶像差及散射光可能是术眼客观视网膜成像质量下降的主要影响因素,晶状体高阶像差对全眼高阶像差的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 非球面人工晶状体 像差 散射光 视觉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