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康柏西普辅助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手术的临床疗效及组织病理学观察 被引量:20
1
作者 师留坤 杨瑾 林锦镛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019-1024,共6页
背景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是眼部缺血性疾病引起的继发性青光眼,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如贝伐单抗、雷珠单抗治疗NVG是安全、有效的,但康柏西普的治疗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 目的 观察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联合小梁切除术及... 背景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是眼部缺血性疾病引起的继发性青光眼,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如贝伐单抗、雷珠单抗治疗NVG是安全、有效的,但康柏西普的治疗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 目的 观察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联合小梁切除术及全视网膜光凝术治疗NVG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 前瞻性、干预性病例研究。连续收集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于天津市眼科医院确诊的NVG患者26例27眼,其中25眼先行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再行小梁切除术及全视网膜光凝术,分别于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点行最佳矫正视力(LogMAR)、眼压及相关治疗手段的检测,观察术后并发症,对术中所得小梁及虹膜组织行光学显微镜及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2眼行眼球摘除术,术后眼球组织行光学显微镜观察作为病理对照。 结果 术后随访至6个月时,行玻璃体腔注药联合小梁切除术的25眼眼压从(48.8±10.2)mmHg(1 mmHg=0.133 kPa)降至(18.0±4.3)mmHg,抗青光眼药物使用数量从3.0(3.0,4.0)降至0.0(0.0,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最佳矫正视力(LogMAR)从2.0±0.9提高至1.5±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1眼眼压≤21 mmHg,手术成功,4眼手术失败。行玻璃体腔注药后光学显微镜下可见虹膜表面新生血管明显消退,虹膜前基质层可见薄壁血管;透射电子显微镜下可见虹膜前基质层血管数量减少,可见闭塞或空腔血管,血管内皮细胞变性。 结论 NVG患者行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可使虹膜表面新生血管回退,并发症减少,联合小梁切除术及全视网膜光凝术可有效控制眼压及保存视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康柏西普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小梁切除术 组织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