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5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术前及术中2次应用康柏西普辅助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7
1
作者 梁泽玉 陈松 +3 位作者 何广辉 王俊华 高翔 武斌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62-167,共6页
目的对比并分析术前1次、术前及术中2次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intravitreal injection conbercept,IVC)辅助玻璃体切割术(pars plana vitrectomy,PPV)治疗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患者术中及术... 目的对比并分析术前1次、术前及术中2次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intravitreal injection conbercept,IVC)辅助玻璃体切割术(pars plana vitrectomy,PPV)治疗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患者术中及术后临床指标的不同。方法回顾性随机病例对照研究,依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将确定为严重PDR患者并需行PPV治疗的158例162眼纳入研究。依据IVC次数分为3组:A组为单纯PPV组48例50眼,B组为术前1次IVC组61例63眼,C组为术前及术中2次IVC组49例49眼。3组患眼临床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 0. 05)。所有患眼手术操作均由同一名术者完成,统计并分析3组患眼的PPV手术时间、术中严重出血率、术后玻璃体内积血(postoperative vitreous cavity haemorrhage,POVCH)发生率、术后不同时间POVCH发生率、术后不同程度POVCH发生率、术后1个月与3个月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术后1个月与3个月BCVA提高率。结果 B组、C组的PPV手术时间[(87. 85±12. 37) min、(88. 45±13. 66)min]及术中严重出血发生率(12. 70%、12. 24%)均低于A组[(91. 02±17. 90) min、34. 00%](F=24. 709,P <0. 05;χ~2=11. 330,P <0. 05); C组术后3个月内POVCH发生率及严重出血程度均低于A组、B组(均为P <0. 05); C组术后POVCH出血程度均轻于A组、B组,C组术后1个月BCVA均高于A组、B组,C组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BCVA提高率分别高于A组及B组(χ~2=14. 038,P <0. 05;χ~2=11. 076,P <0. 05)。结论 PPV术前及术中2次IVC可有效降低PDR患者术后短期(1个月)内POVCH的发生率,减轻POVCH出血程度,改善PDR患者术后视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康柏西普 玻璃体切割术 玻璃体内积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联合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或雷珠单抗治疗严重PDR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9
2
作者 郭婧 陈松 +1 位作者 王昀 梁旭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914-919,共6页
背景玻璃体视网膜手术(VRS)是治疗严重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的重要手段,术前行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辅助VRS治疗PDR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但不同抗VEGF药物对VRS辅助作用的差异尚不清楚。目的观察术... 背景玻璃体视网膜手术(VRS)是治疗严重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的重要手段,术前行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辅助VRS治疗PDR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但不同抗VEGF药物对VRS辅助作用的差异尚不清楚。目的观察术前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对严重PDR患眼行VRS治疗效果的影响,并比较康柏西普和雷珠单抗2种不同抗VEGF药物对VRS辅助作用的差异。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4年10月至2016年1月就诊于天津市眼科医院并确诊为严重PDR行微创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的患者96例98眼的临床资料。根据VRS术前3 d是否注射抗VEGF药物将患者分为术前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IVC)治疗组31例32眼、术前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IVR)治疗组30例31眼和单纯VRS治疗组35例35眼,3个组患者基线特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所有手术均由同一名医生完成,观察并记录3个组患眼玻璃体切割手术时间、术中电凝使用、严重出血及医源性裂孔发生情况。手术后随访3~6个月,平均随访(3.51±0.59)个月,对比分析3个组患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变化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前IVC治疗组、术前IVR治疗组和单纯VRS治疗组患眼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84.84±11.03)、(83.45±14.24)、(104.57±13.42)min,术前IVC治疗组、术前IVR治疗组平均手术时间较单纯VRS治疗组明显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622、6.604,均P〈0.01)。术前IVC治疗组和术前IVR治疗组患眼术中电凝使用率分别为31.25%和29.03%,均显著低于单纯VRS治疗组的60.00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558,P=0.018;χ^2=6.359,P=0.012)。术前IVC治疗组、术前IVR治疗组和单纯VRS治疗组术中严重出血发生率分别为15.63%、12.90%和42.86%,术前IVC治疗组和术前IVR治疗组术中严重出血发生率较单纯VRS治疗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920,P=0.015;χ^2=7.195,P=0.007)。术前IVC治疗组和术前IVR治疗组术中医源性裂孔发生率及术后玻璃体腔再出血、一过性高眼压、视网膜再脱离及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个组患眼术前及术后3个月BCVA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分组=4.077,P=0.020;F时间=100.937,P=0.000)。术前IVC治疗组、术前IVR治疗组和单纯VRS治疗组患眼术后3个月BCVA分别为0.80±0.37、0.82±0.32和1.03±0.52,均较术前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术前IVC治疗组和术前IVR治疗组术后平均BCVA均较单纯VRS治疗组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严重PDR患眼VRS前行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可缩短平均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和电凝使用率,并提高患眼BCVA。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和雷珠单抗对VRS治疗严重PDR的辅助效果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康柏西普 雷珠单抗 玻璃体视网膜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离性垂直斜视合并分离性水平斜视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6
3
作者 郝瑞 赵堪兴 +4 位作者 王嘉星 陈霞 郭新 张伟 朱丽娜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119-1119,共1页
关键词 分离性水平斜视 分离性垂直斜视 临床观察 分离运动 注视眼 斜视角 间歇性 对称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对称区域折射型多焦点人工晶状体与可调节型人工晶状体的临床效果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田亚宾 马忠旭 +1 位作者 黄婉荣 马瑶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157-1160,共4页
目的对比植入非对称区域折射型多焦点人工晶状体(multifocal intraocular lens,MIOL;SBL-3)与可调节型IOL(accommodating IOL,AIOL;Tetraflex HD)后的视觉质量。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在我院诊断为单纯性白内障,并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 目的对比植入非对称区域折射型多焦点人工晶状体(multifocal intraocular lens,MIOL;SBL-3)与可调节型IOL(accommodating IOL,AIOL;Tetraflex HD)后的视觉质量。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在我院诊断为单纯性白内障,并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术的患者26例(38眼)为研究对象,其中植入SBL-3 MIOL者18眼为MIOL组,植入Tetraflex HD AIOL者20眼为AIOL组。术后1个月、3个月分别检查患者裸眼远、近视力,最佳矫正远、近视力及远视力矫正下近视力,3个月时使用视觉质量分析系统评估患者斯特列尔比率、调制传递函数截止频率(MTFcutoff)值及客观调节幅度。采用SPSS 18.0分析数据。结果术后3个月时两组患者间裸眼远视力及最佳矫正远、近视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MIOL组裸眼近视力及远视力矫正下近视力分别为(0.245±0.079)log MAR、(0.279±0.074)log MAR,均优于AIOL组的(0.303±0.094)log MAR和(0.339±0.077)log MA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3个月时,视觉质量分析系统测得MIOL组和AIOL组斯特列尔比率值分别为0.19±0.29和0.15±0.05,客观调节幅度分别为(2.72±0.49)D和(2.19±0.49)D,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非对称区域折射型MIOL与AIOL在视觉质量方面具有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 可调节型人工晶状体 非对称区域折射型多焦点人工晶状体 视觉质量分析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型斜视的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10
5
作者 牟海燕 赵堪兴 +4 位作者 张伟 郭新 马惠芝 陈霞 朱丽娜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7期1901-1903,共3页
目的探讨A型斜视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87例A型斜视患者,回顾性总结和分析其发病年龄、病程、术前远近斜视度、A征程度、眼球运动功能和双眼视功能。结果 A型斜视占同期斜视住院患者总数的1.94%,占A-V综合征的24.14%。其中A型内斜视20例(... 目的探讨A型斜视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87例A型斜视患者,回顾性总结和分析其发病年龄、病程、术前远近斜视度、A征程度、眼球运动功能和双眼视功能。结果 A型斜视占同期斜视住院患者总数的1.94%,占A-V综合征的24.14%。其中A型内斜视20例(22.99%),发病年龄(1.9±1.6)岁、病程(11.0±7.8)年、术前视远斜视度(51±28)△、视近斜视度(54±25)△、A征程度(25±14)△。眼球运动功能:上斜肌亢进者17眼(42.50%)。双眼视功能:同时视2例(10%);周边立体视1例(5%),无立体视19例(95%)。A型外斜视67例(77.01%),发病年龄(4.3±4.9)岁、病程(12.9±11.0)年、术前视远斜视度(56±28)△、视近斜视度(61±30)△、A征程度(20±9)△。眼球运动功能:上斜肌亢进者69眼(51.49%)。双眼视功能:同时视31例(46.27%);黄斑立体视10例(14.93%),周边立体视7例(10.45%),中心凹立体视5例(7.46%),无立体视45例(67.16%)。两组患者发病年龄、双眼视功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年龄、病程、视远斜视度、视近斜视度、A征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型内斜视发病年龄早,双眼视功能破坏重;A型外斜视发病较晚,双眼视功能破坏轻。A型斜视与上斜肌亢进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斜视 外斜视 发病年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醇对成年小鼠视皮层眼优势可塑性的再激活作用及其机制
6
作者 李新宇 闫怡静 +1 位作者 金燕娇 史学锋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99-506,共8页
目的探讨肌醇对成年小鼠视皮层眼优势可塑性的再激活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取出生后第60天(P60)雄性SPF级C57BL/6J小鼠32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单眼形觉剥夺(MD)组、肌醇组(给予正常小鼠肌醇灌胃)和MD+肌醇组(给予M... 目的探讨肌醇对成年小鼠视皮层眼优势可塑性的再激活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取出生后第60天(P60)雄性SPF级C57BL/6J小鼠32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单眼形觉剥夺(MD)组、肌醇组(给予正常小鼠肌醇灌胃)和MD+肌醇组(给予MD小鼠肌醇灌胃),每组8只,其中MD组和MD+肌醇组于P60行右眼MD。各组小鼠均饲养至P64,分别进行双眼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检查,测量P100波振幅和峰时,计算眼优势比值,即对侧同侧比(C/I),评估眼优势转移情况。另取24只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MD组和MD+肌醇组,每组12只,分别从2个组小鼠视皮层中提取RNA,进行转录组学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再取6只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MD组和MD+肌醇组,每组3只,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差异表达基因细胞通信网络因子1(CCN1)、脂肪酸结合蛋白7(Fabp7)、半乳糖凝集素3结合蛋白(Lgals3bp)的表达变化。结果P-VEP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MD组、肌醇组和MD+肌醇组右眼P100波振幅分别为(89.04±19.87)、(83.04±9.42)、(88.14±21.75)和(61.75±15.42)μV,P100波峰时分别为(102.40±5.64)、(101.50±8.26)、(101.33±8.66)和(111.30±7.17)ms,C/I分别为2.38±0.17、2.35±0.22、2.41±0.31和1.65±0.24,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844、2.221、16.634,均P<0.05),其中,与正常对照组、MD组和肌醇组相比,MD+肌醇组右眼P100波振幅显著降低,P100波峰时显著延长,C/I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正常对照组、MD组、肌醇组和MD+肌醇组左眼P100波振幅和峰时总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249、1.356,均P>0.05)。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MD+肌醇组小鼠与MD组相比,有93个基因表达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与视觉可塑性相关的基因CCN1、Fabp7和Lgals3bp的差异表达尤为显著。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MD+肌醇组CCN1表达显著降低,Fabp7和Lgals3bp表达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7.561、9.237、12.710,均P<0.001)。结论肌醇能有效激活成年小鼠视皮层眼优势可塑性,并可能通过调节CCN1、Fabp7和Lgals3bp等特定基因的表达介导这一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醇 弱视 成年 眼优势可塑性 单眼形觉剥夺 初级视皮层 小鼠 转录组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床治愈弱视眼评价研究现状 被引量:10
7
作者 南莉(综述) 张伟(审校) 田璐(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573-576,共4页
弱视是影响儿童视力发育的常见眼病。在视觉发育期经过系统治疗,大部分患者视力可以显著提升,达到正常视力水平,即符合临床康复标准。研究表明临床视力康复的弱视治愈患者视觉功能,如对比敏感度、调节、立体视觉、电生理检查、微眼动等... 弱视是影响儿童视力发育的常见眼病。在视觉发育期经过系统治疗,大部分患者视力可以显著提升,达到正常视力水平,即符合临床康复标准。研究表明临床视力康复的弱视治愈患者视觉功能,如对比敏感度、调节、立体视觉、电生理检查、微眼动等多方面仍然与正常人存在差异。本文对视力恢复的临床康复弱视眼功能研究状况进行综述,以便更好地对弱视进行诊断和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视 治愈 视觉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网膜脱离外路手术后斜视患者的临床特点、手术方案和斜视度常见相关因素的探讨 被引量:12
8
作者 尹玲 宋德胜 陈霞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51-155,共5页
目的观察视网膜脱离外路手术后继发斜视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斜视手术方案,探讨影响斜视度的常见相关因素。方法收集视网膜脱离外路手术后继发斜视并行手术矫正者25例,随访5~41个月。术前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眼部检查,通过术中探察及术前、术... 目的观察视网膜脱离外路手术后继发斜视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斜视手术方案,探讨影响斜视度的常见相关因素。方法收集视网膜脱离外路手术后继发斜视并行手术矫正者25例,随访5~41个月。术前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眼部检查,通过术中探察及术前、术后斜视度和眼球运动等情况来观察患者的临床特点,并探讨视网膜脱离手术次数、术后矫正视力及直肌悬吊后徙术对斜视度的影响。结果斜视术前所有患者均有眼球运动受限,复视者8例,术中发现受累眼外肌均有瘢痕粘连。手术方式单纯行眼外肌减弱术者7例,直肌减弱联合加强术者18例,其中共10例行悬吊后徙术。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正位眼者分别为21例和15例,欠矫者分别为4例和9例,眼球运动明显受限者分别为5例和7例,复视者分别为2例和1例。视网膜脱离手术次数多于1次较1次者术中可见更严重的瘢痕粘连,且术前及术后1周斜视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0.00)。视网膜脱离术后视力<0.5与≥0.5者术后随访期末斜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直肌悬吊后徙术使用与否对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斜视度均无影响(P=0.26、0.63)。结论视网膜脱离手术后斜视患者的主要临床特点为眼球运动受限、复视和眼外肌瘢痕粘连。视网膜脱离手术次数、术后矫正视力可影响患者斜视度,悬吊后徙术为安全有效的斜视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脱离 巩膜扣带术 斜视矫正术 悬吊后徙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眶神经纤维瘤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任明玉 赵红 +1 位作者 孙丰源 唐东润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685-688,共4页
目的探讨眼眶神经纤维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应用CT、B型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和MRI协助诊断,结合辅助检查制定手术进路,切除肿瘤并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诊断眼眶神经纤维瘤的14例中,主要以眶部肿物、眼睑肿胀与眼球突出就诊,眼... 目的探讨眼眶神经纤维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应用CT、B型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和MRI协助诊断,结合辅助检查制定手术进路,切除肿瘤并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诊断眼眶神经纤维瘤的14例中,主要以眶部肿物、眼睑肿胀与眼球突出就诊,眼部表现与影像学表现多样化,部分伴有全身表现。2例有并发症,3例有遗传史。其中局限型3例,弥漫型8例,丛状型3例。在手术治疗中,5例经外侧开眶,9例经前路开眶。结论CT、B型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和MRI等现代影像学技术,在诊断眼眶神经纤维瘤与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中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眶 神经纤维瘤 影像学 手术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眼内散射光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4
10
作者 邢晓杰 汤欣 宋慧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86-389,共4页
背景视力检查是传统的评价视觉质量的标准,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仅用视力指标评价白内障患者术后的视觉质量是不全面的,因此对比敏感度、眼内散射光等相关指标被越来越多地用于白内障患者视觉质量评估的临床应用中。目的应用C-quant... 背景视力检查是传统的评价视觉质量的标准,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仅用视力指标评价白内障患者术后的视觉质量是不全面的,因此对比敏感度、眼内散射光等相关指标被越来越多地用于白内障患者视觉质量评估的临床应用中。目的应用C-quant散射光仪测量不同类型白内障眼内散射光值,探讨白内障形态与人眼视功能损害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非随机病例对照研究设计。纳入单纯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40例80眼,根据LOCSm评分标准分为核性白内障22眼、皮质性白内障19眼、混合性自内障23眼、后囊下白内障16眼,应用C-quant测量眼内散射光值,比较不同类型自内障眼内散射光值的差异,并分析不同组内年龄、最佳矫正视力(BCVA)与眼内散射光值的相关性。收集年龄匹配的正常人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白内障组共有62眼顺利完成C-quant眼散射光值的检查,完成率为77.5%,正常对照组检查完成率为100%。完成检查的白内障眼平均散射光值为(2.06±0.88)log,正常对照组为(1.25±0.87)lo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51,P〈0.01)。核性白内障患者眼内平均散射光值为(1.96±0.42)log,皮质性白内障为(1.91±0.16)log,混合性白内障为(2.05±0.19)log,后囊下白内障为(2.48±0.66)lo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56,P=0.019),其中后囊下白内障产生眼内散射光最高,其次为混合性。核性白内障组眼内散射光值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大,回归方程为Y=0.0010X+1.025(r=0.455,P〈0.05),混合性和后囊下白内障眼内散射光值与BCVA相关性均不明显(r=-0.240、-0.235,P〉0.05),而核性白内障和皮质性白内障组眼内散射光值与BCVA均呈负相关(r=-0.590、-0.697,P〈0.01)。结论白内障患者术前可以使用C-quant散射光检测仪评估核性和皮质性白内障患者的视觉功能情况,因为后囊下白内障对患者视觉质量产生更大的影响,眩光等症状出现早,应及早进行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 散射光 视觉质量 术后眩光 对比敏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留瓣与弃瓣机械法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的临床效果及角膜形态比较 被引量:4
11
作者 于金玲 王雁 +3 位作者 左彤 耿维莉 金颖 杨晓艳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069-1073,共5页
目的探讨机械法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Epi-LASIK)留瓣与弃瓣术后的临床效果及角膜形态改变。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对接受Epi-LASIK的患者33例66眼随机进行留瓣和弃瓣处理,分为留瓣组和弃瓣组,每组33眼。术后随访4个月,检查裸眼... 目的探讨机械法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Epi-LASIK)留瓣与弃瓣术后的临床效果及角膜形态改变。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对接受Epi-LASIK的患者33例66眼随机进行留瓣和弃瓣处理,分为留瓣组和弃瓣组,每组33眼。术后随访4个月,检查裸眼视力、屈光度、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角膜前表面最佳拟合球面半径、角膜前表面高度值和角膜3mm、5mm不规则度及散光度。结果术后裸眼视力留瓣组为1.42±0.21,弃瓣组为1.40±0.21,均较术前的0.13±0.08、0.13±0.13明显提高(t=-35.577、t=-29.027,P<0.01);haze分别为0.17±0.12和0.14±0.93;2组角膜前表面最佳拟合球面半径分别为(8.21±0.22)mm和(8.21±0.23)mm,均较术前的(8.01±0.19)mm和(8.02±0.20)mm明显增加(t=-12.212、t=-12.073,P<0.01);角膜前表面高度值分别为(-0.00±0.02)mm和(-0.00±0.01)mm,均明显低于术前的(0.01±0.00)mm和(0.01±0.00)mm(t=3.845、t=8.691,P<0.01);角膜3mm、5mm散光值留瓣组为(0.71±0.36)D和(1.27±1.04)D,弃瓣组为(0.80±0.42)D和(1.38±0.98)D,5mm散光值均较3mm散光值高(t=-3.275,-3.964;P<0.05);2组角膜3mm不规则度为(2.37±0.63)D和(2.45±0.73)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mm不规则度分别为(3.22±0.93)D和(3.47±1.40)D,较术前均明显增大(P<0.01),且5mm不规则度较3mm不规则度大(t=-6.550、t=-4.793;P<0.01)。术后4个月2组间裸眼视力、屈光度、haze等级、角膜前表面最佳拟合球面半径、角膜前表面高度值、角膜3mm及5mm散光值、角膜3mm及5mm不规则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留瓣与弃瓣Epi-LASIK均能显著提高术后裸眼视力,降低haze的发生及角膜形态的改变,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法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 留瓣机械法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 弃瓣机械法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皮肤白化病患者TYR基因突变筛查及临床分型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犁明 韩瑞芳 +2 位作者 应铭 郝朋 李宁东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905-909,共5页
背景 眼皮肤白化病(OCA)是由于先天性黑色素缺乏导致的眼、皮肤、毛发部分或全部色素缺失的一组遗传性疾病,可分为OCA1~7型,其中TYR基因(TYR)突变可引起OCA1型.OCA具有明显的遗传和表型异质性,突变基因的分子诊断有助于对OCA患者... 背景 眼皮肤白化病(OCA)是由于先天性黑色素缺乏导致的眼、皮肤、毛发部分或全部色素缺失的一组遗传性疾病,可分为OCA1~7型,其中TYR基因(TYR)突变可引起OCA1型.OCA具有明显的遗传和表型异质性,突变基因的分子诊断有助于对OCA患者进行分型并进行分子发病机制研究. 目的 对OCA患者进行TYR基因突变筛查,分析基因突变类型与临床表型之间的关联性. 方法 于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纳入10例OCA患者,观察并记录患者的临床表现.采集所有患者及1例患者直系亲属的外周静脉血各3 ml,提取基因组DNA,采用PCR法进行扩增,然后行TYR全基因序列分析,包括TYR基因的全部5个外显子编码序列及外显子5'端和3'端与内含子拼接部非编码区序列.结果 10例OCA患者的毛发呈白色或红棕色,皮肤呈白色,虹膜不同程度的色素缺少.患者最佳矫正视力为0.05~0.2,部分患者合并眼球震颤.直接检眼镜下眼底呈晚霞样改变,黄斑结构缺失.全TYR基因测序发现,例1患者携带复合性杂合突变体c.832C>T(p.R278X)和c.1217C>T(p.P406L),其父母分别为第4外显子P406L杂合突变和第2外显子R278X杂合突变,患者为OCA1A亚型,其表型为白发和白色虹膜;例3患者携带c.1265G>A(p.R422Q)和c.1217C>T(p.P406L)复合杂合性突变,表现为OCA1B亚型,表型为头发红棕色,虹膜为灰黄色.其他8例患者未携带TYR基因突变体. 结论 TYR基因突变是导致OCA1型的主要诱因,OCA1A亚型表型的患者毛发和眼部全部色素丧失,OCA1B亚型为部分色素缺失.OCA的突变基因不同,可能是遗传和表型异质性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皮肤白化病/基因 碱基序列 基因突变 表型 酪氨酸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病毒性角膜葡萄膜炎58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郑曰忠 时冀川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809-811,共3页
目的探讨疱疹病毒性角膜葡萄膜炎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方法及其预后。方法收集2003年1月-2007年12月疱疹病毒性角膜葡萄膜炎患者58例,均为单眼发病;其中男39例,女19例;年龄16~63岁,平均(38.5±12.9)岁,依据其临床资料... 目的探讨疱疹病毒性角膜葡萄膜炎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方法及其预后。方法收集2003年1月-2007年12月疱疹病毒性角膜葡萄膜炎患者58例,均为单眼发病;其中男39例,女19例;年龄16~63岁,平均(38.5±12.9)岁,依据其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对其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和视力预后进行分析。结果58例患者中有16例伴发角膜实质炎,12例伴发树枝状角膜炎,9例伴发带状疱疹病毒感染;31例(53.4%)患者眼压升高。经过2~4周的抗炎及抗病毒治疗后,54例(93.1%)患者角膜虹膜炎症消失,眼压降至正常,视力恢复。3例(5.2%)患者因角膜云翳致视力减退。1例患者(1.7%)发生角膜穿孔,最终因角膜变性和粘连性白斑而致盲。结论病毒感染可导致角膜葡萄膜炎和小梁网炎,并引起眼压升高,通过积极抗炎和抗病毒治疗,可迅速控制炎症及眼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膜炎 角膜葡萄膜炎 疱疹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永存原始玻璃体增生症的临床表现及晶状体后纤维血管膜的病理学特征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岩 林锦镛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711-715,共5页
背景 永存原始玻璃体增生症(PHPV)为儿童的先天性眼部疾病,因为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易误诊为先天性白内障,预后较差.以往对PHPV的临床特点研究较多,但对其组织病理学特点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特点报道很少. 目的 研究PHPV的临床表现... 背景 永存原始玻璃体增生症(PHPV)为儿童的先天性眼部疾病,因为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易误诊为先天性白内障,预后较差.以往对PHPV的临床特点研究较多,但对其组织病理学特点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特点报道很少. 目的 研究PHPV的临床表现和晶状体后纤维血管膜的组织病理学特点,为其病理机制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方法,收集2005年5月至2014年12月诊治的6例6眼PHPV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眼均接受先天性白内障针吸联合前部玻璃体切割术,对术中获取的晶状体后纤维血管膜标本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和过碘酸希夫染色,分析其组织病理学特点.采用Envision二步法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晶状体后纤维血管膜标本中波形蛋白(Vimentin)、平滑肌肌动蛋白(SMA)、S-100、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上皮膜抗原(EMA)、CD34和增生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情况.结果 6例患儿均于出生后发现单眼PHPV,主要临床表现类似于先天性白内障,其中5眼A型超声检查显示患眼眼轴短于对侧健眼,1眼伴眼球震颤、斜视和小角膜.6例患儿均行白内障针吸术联合前部玻璃体切割术,术中可见晶状体后囊膜后有白色纤维血管膜,其中2眼的纤维血管膜与玻璃体内纤维束相连.晶状体后囊膜纤维血管膜标本的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纤维血管膜主要由疏松或黏液样结缔组织纤维、毛细血管或小静脉血管组成,有些病例内可见过碘酸希夫阳性染色物质、残留的透明状玻璃体动脉或分化的脂肪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晶状体后囊膜纤维血管膜中可见短梭形或梭形细胞,具有纤维细胞的特点,部分细胞具有肌纤维母细胞的特征,增生活性较低.1例标本中可见纤维血管膜伸入晶状体囊膜内,导致晶状体和睫状体的发育异常.4例患儿随诊6~9年,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分别为0.06、光感、0.05和0.07,眼压正常.结论 PHPV首诊多误诊为先天性白内障,术后BCVA较差.晶状体后纤维血管膜主要是由于原始玻璃体内中胚叶细胞持续增生和透明动脉不能退化所致,纤维血管膜的增生导致晶状体发育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眼部异常/病因学 眼部疾病/先天性 增生 玻璃体/异常 晶状体后膜 永存原始玻璃体增生症/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关键期单眼形觉剥夺对V1区神经元树突棘密度和形态学的影响
15
作者 闫怡静 陈宇欣 +4 位作者 黄梦琦 孟欣 潘萌 顾宇 史学锋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07-512,共6页
目的探讨视觉发育前关键期单眼形觉剥夺(MD)对小鼠初级视皮层V1区神经元树突棘密度和形态学的影响。方法选择出生后第14天(P14)已睁眼的SPF级雄性C57BL/6J小鼠2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MD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MD组于P14行右眼... 目的探讨视觉发育前关键期单眼形觉剥夺(MD)对小鼠初级视皮层V1区神经元树突棘密度和形态学的影响。方法选择出生后第14天(P14)已睁眼的SPF级雄性C57BL/6J小鼠2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MD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MD组于P14行右眼MD 4 d后饲养至P18,对照组同等条件下饲养至P18。所有小鼠均经心脏灌注后断颈取脑,切片进行细胞膜荧光探针1,1′-二十八烷基-3,3′,3′-四甲基吲哚羰花青高氯酸盐染色标记,采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进行成像,观察并比较对照组与MD组小鼠两侧V1区神经元树突棘密度和形态学的差异。结果对照组左侧、对照组右侧、MD组左侧和MD组右侧V1区神经元树突棘总密度分别为(7.57±0.25)、(7.42±0.25)、(6.54±0.18)、(7.51±0.29)个/10μm,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818,P<0.05),其中MD组小鼠左侧V1区树突棘总密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左侧和MD组右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个组小鼠两侧V1区神经元4种类型树突棘分布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295,P=0.002),其中MD组左侧V1区4种类型树突棘的分布比例与对照组左侧、对照组右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83)。2个组小鼠两侧V1区神经元丝状伪足型树突棘密度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53,P<0.05),其中与对照组左侧V1区相比,MD组左侧V1区丝状伪足型树突棘密度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个组两侧V1区神经元细长型、蘑菇型和短粗型树突棘密度总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1.760、2.618、1.749,均P>0.05)。结论视觉发育前关键期行MD可引起剥夺眼对侧V1区树突棘总密度下降及构成比例显著改变,主要表现为丝状伪足型树突棘数量减少,提示异常视觉经验可引起视觉发育前关键期视皮层突触数量和结构的可塑性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 初级视皮层 树突棘 前关键期 单眼形觉剥夺 结构可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近视眼视网膜周边离焦分布特征及其与屈光度的相关性分析
16
作者 曲诗佳 宋芬 +3 位作者 李煜桐 白绍虎 唐颖 王雁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25-630,共6页
目的探讨成年人近视眼视网膜周边离焦分布特点及其与屈光度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选取2024年1—3月于天津市眼科医院就诊的近视患者270例,年龄18~46岁,选取右眼数据进行分析。采用客观验光仪测量球镜度和柱镜度,并计算等效球... 目的探讨成年人近视眼视网膜周边离焦分布特点及其与屈光度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选取2024年1—3月于天津市眼科医院就诊的近视患者270例,年龄18~46岁,选取右眼数据进行分析。采用客观验光仪测量球镜度和柱镜度,并计算等效球镜度(SE);采用Pentacam眼前节图像分析仪测量角膜曲率参数角膜平坦曲率(K1)、角膜陡峭曲率(K2)和平均角膜曲率(Km);采用IOLMaster光学生物测量仪测量中央角膜厚度(CCT)、眼轴长度(AL)。采用多光谱屈光地形图测量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53°范围内的视网膜周边离焦;根据视网膜周边离焦数据将其分为半侧翘起型、火山口型、马鞍型和相对平坦型,分析各类型特征及其与屈光度等的相关性。结果各视网膜周边离焦类型中,半侧翘起型186眼(占68.63%),火山口型45眼(占16.61%),相对平坦型36眼(占13.28%),马鞍型3眼(占1.11%)。其中,火山口型平均SE最低,为(-6.18±1.50)D;相对平坦型平均SE最高,为(-3.88±0.87)D。不同视网膜周边离焦类型间SE、球镜度值和AL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5.469、17.928、3.431,均P<0.05),其中半侧翘起型SE和球镜度显著低于相对平坦型,火山口型SE和球镜度显著低于半侧翘起型和相对平坦型,半侧翘起型AL显著长于相对平坦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视网膜周边离焦类型眼间CCT、K1、K2和Km总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861、1.761、2.603、2.248,均P>0.05)。球镜度值与上方、下方和颞侧周边离焦均呈负相关(r=-0.269,P<0.001;r=-0.176,P<0.01;r=-0.292,P<0.001)。SE与上方、下方和颞侧视网膜周边离焦均呈负相关(r=-0.199,P=0.018;r=-0.221,P=0.009;r=-0.327,P<0.001)。年龄与上方和颞侧视网膜周边离焦均呈正相关(r_(s)=0.213,P<0.001;r_(s)=0.181,P=0.003);与鼻侧视网膜周边离焦呈负相关(r_(s)=-0.138,P=0.023)。结论成人视网膜周边离焦类型中半侧翘起型占比最多,火山口型平均SE最低,相对平坦型平均SE最高。上方、下方和颞侧的周边离焦与球镜度存在负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防控 屈光度 视网膜周边离焦 多光谱屈光地形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键期单眼形觉剥夺对小鼠初级视皮层NRG1+和NRG1-的PV神经元分布密度的影响
17
作者 叶京京 李新宇 +2 位作者 凌颖 栾长霖 史学锋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5-120,共6页
目的探讨视觉发育关键期内单眼形觉剥夺(MD)对小鼠初级视皮层神经调节蛋白1(NRG1)^(+)和NRG1^(-)的小清蛋白(PV)神经元分布密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8日龄雄性SPF级C57BL/6J小鼠12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MD组和对照组,每组6只,MD组于出生... 目的探讨视觉发育关键期内单眼形觉剥夺(MD)对小鼠初级视皮层神经调节蛋白1(NRG1)^(+)和NRG1^(-)的小清蛋白(PV)神经元分布密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8日龄雄性SPF级C57BL/6J小鼠12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MD组和对照组,每组6只,MD组于出生后第28天(P28)时行右眼MD,饲养至P32,对照组常规饲养至P32,所有小鼠均心脏灌注后断颈处死并迅速取出脑组织,固定过夜后切取视皮层组织,并进行PV和NRG1免疫荧光染色,分别观察并比较MD组小鼠两侧以及对照组小鼠初级视皮层PV^(+)、PV^(+)/NRG1^(+)和PV^(+)/NRG1^(-)神经元分布密度的差异。结果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对照组、MD组对侧V1区和MD组同侧V1区PV^(+)神经元密度分别为(137.8±4.3)、(108.8±4.1)和(137.4±4.0)/mm^(2),PV^(+)/NRG1^(+)神经元密度分别为(112.0±4.6)、(82.1±4.7)和(113.6±5.7)/mm^(2),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5.88、12.53,均P<0.001),其中MD组对侧V1区PV^(+)神经元密度和PV^(+)/NRG1^(+)神经元密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和MD组同侧V1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各组PV^(+)/NRG1^(-)神经元密度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0,P>0.05)。结论NRG1^(+)的PV神经元可能是调控关键期初级视皮层发育的主要细胞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 关键期 初级视皮层 形觉剥夺 神经调节蛋白1 小清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NA干涉技术及眼科应用 被引量:1
18
作者 孔怡淳 赵堪兴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70-374,共5页
RNA干涉(RNAi)是将细胞内引入与内源性mRNA编码区某段序列同源的双链RNA(dsRNA),使该mRNA发生特异性降解,调控目标基因的表达.作为转录后基因沉默(PTGs)的一种,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生物体内.眼科相关领域的研究表明,RNAi对多种眼... RNA干涉(RNAi)是将细胞内引入与内源性mRNA编码区某段序列同源的双链RNA(dsRNA),使该mRNA发生特异性降解,调控目标基因的表达.作为转录后基因沉默(PTGs)的一种,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生物体内.眼科相关领域的研究表明,RNAi对多种眼科疾病均有预防和治疗作用,包括眼科新生血管性疾病、抗青光眼滤过术后滤过泡瘢痕化、眼内肿瘤、自身免疫性葡萄膜视网膜炎等.由于RNAi能够高效地、特异性地抑制体内特定基因的表达,近年来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就RNAi干涉的基本概念、作用机制、作用特点以及在眼科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NA干涉 RNA 小干涉 基因学 基因沉默 基因疗法 眼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虹膜基质囊肿的病理分型及临床特点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岩 林锦镛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935-939,共5页
背景 原发性虹膜基质囊肿是临床上罕见的眼部病变,近年来组织病理学检查的发现与以往的文献报道有所不同,了解其病理学特点对该病发病机制的研究和精准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目的 对原发性虹膜基质囊肿进行病理分型,并归纳各型的病理特征和... 背景 原发性虹膜基质囊肿是临床上罕见的眼部病变,近年来组织病理学检查的发现与以往的文献报道有所不同,了解其病理学特点对该病发病机制的研究和精准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目的 对原发性虹膜基质囊肿进行病理分型,并归纳各型的病理特征和临床特点.方法 对1979年1月至2012年12月于天津市眼科医院收治的经病理学检查证实的14例原发性虹膜基质囊肿患者的病理标本进行回顾性研究和分析,依据苏木精-伊红染色、过碘酸希夫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特点对原发性虹膜基质囊肿进行病理分型并总结其临床特点.结果 14例原发性虹膜基质囊肿根据其组织病理学表现分为鳞状上皮型9例、晶状体上皮型3例和睫状体上皮型2例.鳞状上皮型囊肿壁由非角化性鳞状上皮细胞组成,部分病例上皮间可见散在的杯状细胞;晶状体上皮型囊肿壁由晶状体囊膜样组织和晶状体上皮细胞组成,囊肿与发育异常的晶状体相连续,2例伴晶状体囊膜不完全闭合和晶状体发育异常;睫状体上皮型囊肿壁由睫状体上皮样细胞组成,1例伴有虹膜睫状体发育异常和前房角组织异常.裂隙灯显微镜下可见鳞状上皮型虹膜基质囊肿多位于颞上方,囊肿呈棕色或灰白色半透明状;晶状体上皮型虹膜囊肿位于颞上方,囊肿呈灰白色半透明状,或弥漫棕色,可伴有晶状体发育异常和白内障;睫状体上皮型虹膜囊肿呈弥漫性隆起,可伴有房角发育异常,早期出现婴幼儿型青光眼,预后较差.结论 原发性虹膜基质囊肿可以分为鳞状上皮型、晶状体上皮型和睫状体上皮型,各型病理形态学表现不同,临床特点和预后也不尽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虹膜基质囊肿 原发性 病理分型 临床特点 发病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黑素在视觉发育中的作用
20
作者 王宵(综述) 郝瑞(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67-570,共4页
视黑素是一种G蛋白耦联受体,在光谱中对波长480 nm蓝光敏感,是除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外,哺乳动物的第三类光感受器。视黑素主要位于内在光敏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树突和胞体,将接收到的视觉信号投射到大脑的非视觉区域。视黑素参与体内昼... 视黑素是一种G蛋白耦联受体,在光谱中对波长480 nm蓝光敏感,是除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外,哺乳动物的第三类光感受器。视黑素主要位于内在光敏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树突和胞体,将接收到的视觉信号投射到大脑的非视觉区域。视黑素参与体内昼夜节律、调节睡眠、调控褪黑素的释放和警觉性等。在眼部发育中,视黑素在参与瞳孔的对光反射、调节视网膜多巴胺的合成、影响屈光发育和近视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然而,视黑素在抑制近视发展及多巴胺参与视黑素光调节过程的作用目前还尚有争议。在今后的研究中,观察视黑素表达相关的细胞参与视觉发育是否存在不同的调控机制,可为控制近视的进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本文从视黑素与视觉发育的关系、视黑素与昼夜节律的关系以及视黑素参与调节视网膜多巴胺合成3个方面就近些年来对视黑素在视觉发育中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黑素 昼夜节律 多巴胺 视觉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