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6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中心第八届国际会议 海峡两岸神经眼科研讨会暨眼底病学习班 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中心成立20周年
1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702-702,共1页
关键词 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中心 眼底病学 国际会议 海峡两岸 学习班 科研 神经 中华医学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斜视矫正术中心跳骤停一例 被引量:1
2
作者 张抗抗 顾恩华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6-56,共1页
关键词 术中心跳骤停 斜视矫正 主动脉瓣钙化 眼部检查 左心房增大 全身麻醉 水平斜视 初步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眼轴:肠道菌群在干眼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3
作者 郑玉翠 郝瑞 《眼科新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42-246,共5页
干眼的特点是泪膜不稳定或眼表微环境失衡,近年大量研究证实干眼与肠道菌群之间关系密切,其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可以穿透血眼屏障,调节免疫应答,并抑制炎症反应。本文对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益生菌和益生元与干眼之间作用机... 干眼的特点是泪膜不稳定或眼表微环境失衡,近年大量研究证实干眼与肠道菌群之间关系密切,其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可以穿透血眼屏障,调节免疫应答,并抑制炎症反应。本文对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益生菌和益生元与干眼之间作用机制进行系统梳理,旨在为今后干眼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与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菌群 干眼 短链脂肪酸 丁酸盐 益生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瞳孔温热疗法在眼科临床的应用
4
作者 李志清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68-571,共4页
经瞳孔温热疗法(TTT)是运用半导体激光,通过瞳孔将热能输送到脉络膜和色素上皮,以治疗相关眼部疾患的方 法。介绍该治疗方法在脉络膜肿瘤、血管瘤、视网膜母细胞瘤、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治疗中的最新进展及可能的并发症。
关键词 经瞳孔温热疗法 眼底肿瘤 脉络膜新生血管 眼科 临床应用 半导体激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科基础研究培训班通知
5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61-461,共1页
关键词 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中心 培训班 美国南加州大学 眼科研究所 工作者 注册表 操作技术 研究人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科基础研究培训班通知
6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738-738,共1页
关键词 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中心 培训班 科研工作者 操作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无虹膜一家系三代7例
7
作者 王林妮 刘增业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21-322,共2页
先证者(Ⅰ7),女,60岁。自幼双眼视力低下,畏光,上脸下垂,于2010年5月于外院行左眼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intraoeular lens,IOL)植入术,2010年8月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中心。既往史:高血压3年,无其他疾患。智力、身... 先证者(Ⅰ7),女,60岁。自幼双眼视力低下,畏光,上脸下垂,于2010年5月于外院行左眼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intraoeular lens,IOL)植入术,2010年8月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中心。既往史:高血压3年,无其他疾患。智力、身体发育正常,父母非近亲结婚,为第三胎足月顺产。眼部检查:视力右眼:0.01,矫正无提高;左眼:0.03,矫正视力0.1(0.75DC×1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无虹膜 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中心 三代 家系 视力低下 矫正视力 人工晶状体 白内障摘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基化单分散量子点/二氧化硅核壳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细胞标记 被引量:12
8
作者 张兵波 宫晓群 +4 位作者 林婷婷 何彦津 成靖 单顺阳 常津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46-249,共4页
通过反向微乳液法,在油溶性量子点表面包裹二氧化硅外壳,使油溶性量子点水溶性化,再利用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ES)在已形成的二氧化硅纳米颗粒表面进行氨基化改性,制备富含氨基的二氧化硅包裹的量子点荧光纳米球.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 通过反向微乳液法,在油溶性量子点表面包裹二氧化硅外壳,使油溶性量子点水溶性化,再利用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ES)在已形成的二氧化硅纳米颗粒表面进行氨基化改性,制备富含氨基的二氧化硅包裹的量子点荧光纳米球.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粒径分析、zeta电位检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荧光分光光度和红外光谱等手段对产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所制备的二氧化硅量子点纳米球(45nm)具有单分散性、水溶性好及光化学稳定性强等优点.通过静电作用,所制备的单分散氨基化二氧化硅量子点对肿瘤细胞表面膜电荷进行了初步标记显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子点 氨基 二氧化硅 细胞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眼症症状与体征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2
9
作者 阎慧 赵少贞 魏瑞华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670-673,共4页
目的分析干眼症患者的主观症状与客观检查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7年12月—2008年8月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中心门诊的干眼症患者126例252眼,检查前均取得患者书面同意。通过检查视力、泪膜干涉仪检查、泪液分泌试验(STⅠ)、干眼症问卷... 目的分析干眼症患者的主观症状与客观检查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7年12月—2008年8月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中心门诊的干眼症患者126例252眼,检查前均取得患者书面同意。通过检查视力、泪膜干涉仪检查、泪液分泌试验(STⅠ)、干眼症问卷调查,并在15min后用裂隙灯检查眼前节,进行泪膜破裂时间(BUT)及荧光素(FL)染色检查。采用Spearman秩相关研究分析干眼症症状与体征间的关系。结果干眼症患者最常见的症状是视疲劳(85.7%)、干涩(75.4%)、视力波动(73.8%)、眼痒(65.9%)以及异物感(66.7%)。干眼症患者分泌物增多与STⅠ呈正相关(r=0.208,P=0.020),流泪症状与STⅠ结果呈正相关(r=0.311,P=0.000),眼痛与BUT呈负相关(r=-0.197,P=0.027),眼红与FL染色呈正相关(r=0.227,P=0.011),异物感与FL染色呈正相关(r=0.251,P=0.005)。其余干眼症症状与ST、BUT、FL染色无明显相关性(P>0.05),所有干眼症症状均与泪膜干涉图像分级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干眼症患者症状复杂,干眼症症状与体征的相关性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眼症 症状 泪膜破裂时间 SchirmerⅠ试验 泪膜干涉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叶黄素和玉米黄质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3
10
作者 胡博杰 胡雅楠 +2 位作者 林松 马文江 李筱荣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866-868,共3页
目的观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患者与正常人血清中叶黄素和玉米黄质的浓度是否有差异性;补充叶黄素和玉米黄质后血清叶黄素和玉米黄质水平的变化及视功能的改变。方法测量30名(60眼)正常人(正常对照组)和30例(60眼... 目的观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患者与正常人血清中叶黄素和玉米黄质的浓度是否有差异性;补充叶黄素和玉米黄质后血清叶黄素和玉米黄质水平的变化及视功能的改变。方法测量30名(60眼)正常人(正常对照组)和30例(60眼)单纯型DR患者(试验组)血清中叶黄素和玉米黄质的浓度。对入选的30例DR患者补充叶黄素和玉米黄质3个月。测定补充前和补充后1个月、2个月、3个月的视力以及补充前和补充后1个月、3个月的血清叶黄素和玉米黄质浓度。结果 DR组患者血清叶黄素和玉米黄质浓度分别为(0.069±0.029)mg·L-1、(0.014±0.006)mg·L-1与正常对照组(0.230±0.131)mg·L-1、(0.046±0.027)mg·L-1相比明显降低(均为P=0.000);DR组服用后1个月、2个月、3个月视力分别为0.411±0.321、0.443±0.335、0.457±0.334,较服用前的视力0.382±0.298显著提高(P=0.000);服用后1个月血清叶黄素和玉米黄质浓度分别为(0.475±0.192)mg·L-1、(0.177±0.107)mg·L-1;服用后3个月分别为(0.541±0.181)mg·L-1、(0.282±0.073)mg·L-1,较服用前显著升高(P=0.000)。结论单纯型DR患者血清叶黄素和玉米黄质的浓度明显低于正常人,经过补充叶黄素和玉米黄质后患者叶黄素和玉米黄质的浓度有明显上升,视力有明显改善。叶黄素和玉米黄质在早期DR的治疗方面有很大的潜力和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黄素 玉米黄质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视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FGF对LASIK后角膜上皮、内皮和神经修复作用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9
11
作者 李莹 钟刘学颖 +4 位作者 王铮 钟兴武 黄国富 赵少贞 金玉梅 《眼科新进展》 CAS 2008年第2期125-130,共6页
目的临床观察重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ecombinant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rbFGF)对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assisted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主观症状缓解、角膜上皮、内皮和神经修复的作用。方法一定... 目的临床观察重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ecombinant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rbFGF)对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assisted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主观症状缓解、角膜上皮、内皮和神经修复的作用。方法一定时间段内抽取LASIK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60眼)。术后常规给予1g·L-1氟米龙滴眼液+3g·L-1氧氟沙星滴眼液,每天4次,试验组加rbF-GF(贝复舒)滴眼液,对照组加玻璃酸钠(爱丽)滴眼液每天4次,各治疗3个月。术后第1天、第2周、第1个月、第3个月对患者主观症状、客观体征及顺应性进行平行对照并评价整体疗效。主观指标包括视疲劳、模糊感、异物感、干涩感、刺痛感。客观指标包括视力、泪膜破裂时间、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s TestⅠ)、角膜荧光染色、新生血管、基质混浊(haze)、角膜内皮计数、角膜知觉等。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处理。结果入选病例中性别、年龄、术前裸眼视力2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用药效果:除眼干涩感P>0.05外,其余各主观症状好转,2组统计学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早期角膜染色2组均增加,用药治疗后减少,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P<0.01);试验组用药后Schirmer’s TestⅠ较用药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Schirmer’s TestⅠ及2组泪膜破裂时间、角膜内皮计数用药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早期角膜知觉下降,以后逐渐恢复,各组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各组术后未见新生血管增加或加重病例,均未见haze。2组顺应性好,均未出现副作用。2组间用药效果的比较:术后2周刺痛感对照组较试验组轻,二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差值法),其余各项主观症状2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而用药2周后对术后5项症状的评分总和缓解程度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术后第1天、第2周、第1个月和第3个月的裸眼视力试验组分别为0.99±0.28、1.06±0.25、1.11±0.21和1.14±0·21,对照组分别为1.05±0·28、1.16±0.20、1.22±0.19和1·14±0.17,各时间点2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周起Schirmer’s TestⅠ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各时间点比较无差异(P>0·05);其他客观体征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FGF安全、顺应性好,可缓解LASIK术后眼表不适症状,并对LASIK后角膜上皮及神经修复、泪液分泌、角膜内皮保护有一定作用,且rbFGF治疗3个月后未见角膜新生血管生成或加重、haze以及其他毒副作用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 长因子 角膜上皮 角膜内皮 神经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ASIK手术对角膜前后表面非球面性的早期影响 被引量:9
12
作者 侯杰 王雁 +4 位作者 左彤 耿维莉 金颖 杨晓艳 刘丽清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61-266,共6页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对近视患者角膜前后表面不同范围内非球面性的早期影响。方法对54例(107眼)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行常规LASIK,使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对患者角膜前后表面6、7、8、9mm等不同直径的平均Q值进...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对近视患者角膜前后表面不同范围内非球面性的早期影响。方法对54例(107眼)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行常规LASIK,使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对患者角膜前后表面6、7、8、9mm等不同直径的平均Q值进行测量,研究术前术后Q值的变化规律及各相应范围内Q值的变化特点,并分析其与其他变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术前角膜前后表面形态随着角膜直径取值范围的增大,Q值负向增大,呈椭球形的特点,前后表面Q值有一定的相关性,且越近周边越显著,Q值与屈光度间无相关性,角膜后表面7、8、9mm直径下的Q值与角膜厚度呈负相关。术后1个月,4个直径范围内角膜前后表面的Q值均往正向变化,除后表面9mm区域Q值变化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t=-1.495,P=0.138),其余前后表面各范围Q值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切削区内增加最显著。术后角膜前表面△Q与切削深度及剩余基质床厚度均呈正相关(P<0.05),而后表面△Q则与两参数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角膜前后表面越靠近周边区域Q值越负,呈椭球形特点;LASIK不仅改变了角膜前表面的非球面特性,对角膜后表面的形态也产生了一定影响,使后表面发生了扁球形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准分子激光 非球面性 Q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17、IFN-γ在大鼠自体免疫性葡萄膜炎视网膜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9
13
作者 李光达 李筱荣 +1 位作者 袁立飞 张晓敏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008-1011,共4页
目的研究IL-17、IFN-γ在大鼠实验性自体免疫性葡萄膜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uveoretinitis,EAU)的表达情况及其意义。方法光感受器间维生素A类结合蛋白R16肽段与完全福氏佐剂充分乳化后,于Lewis大鼠皮下注射建立EAU模型后定期临... 目的研究IL-17、IFN-γ在大鼠实验性自体免疫性葡萄膜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uveoretinitis,EAU)的表达情况及其意义。方法光感受器间维生素A类结合蛋白R16肽段与完全福氏佐剂充分乳化后,于Lewis大鼠皮下注射建立EAU模型后定期临床观察。分别于免疫后第6、12、20天摘除眼球,HE染色,进行病理学观察并评分,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EAU各时间点视网膜炎性因子IFN-γ及IL-17的表达情况。结果临床观察显示:对照组大鼠眼部未见明显炎性表现,实验组大鼠免疫后第6天EAU症状开始出现,第12天达到高峰,第20天逐步消退。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显示,对照组大鼠视网膜组织结构正常,组织病理学评分为0分;实验组大鼠免疫后第6天视网膜开始出现炎性细胞浸润,免疫后第12天视网膜炎性细胞浸润进一步加重,免疫后第20天浸润减轻,免疫后第6、12、20天组织病理学评分分别为0.50±0.32、3.42±0.49、2.42±0.49。对照组大鼠免疫后第6天、12天、20天视网膜IFN-γ表达平均积分光密度(average integral optical density,AIOD)值分别为8.44±1.31、8.39±1.27、8.55±1.13,实验组大鼠相同时间点视网膜IFN-γ表达AIOD值分别为24.83±4.88、65.17±6.43、47.17±5.08,与相同时间点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实验组大鼠视网膜表达IFN-γAIOD值与组织学评分经统计学分析二者显著正相关(r=0.978,P<0.01)。对照组大鼠免疫后第6天、12天、20天视网膜IL-17表达AIOD值分别为10.32±1.34、11.21±1.64、10.86±1.45,实验组各时间点大鼠视网膜IL-17表达AIOD值分别为19.67±2.73、94.50±5.43、53.33±3.93,与相同时间点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实验组大鼠视网膜表达IL-17AIOD值与组织学评分经统计学分析二者显著正相关(r=0.975,P<0.01)。结论 IFN-γ、IL-17表达量的高低与EAU症状的轻重密切相关,Th1、Th17共同参与了EAU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性自体免疫性葡萄膜炎 IFN-Γ IL-17 TH17 TH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手术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术后角膜厚度的影响 被引量:6
14
作者 邵彦 胡博杰 +1 位作者 刘慧 李筱荣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3-77,共5页
背景玻璃体切割手术对糖尿病患者角膜厚度影响的研究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目的观察比较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眼玻璃体切割术术后角膜厚度的变化趋势。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收集因DR行单纯玻璃体切割术的连续病例70例75眼,采用Pen... 背景玻璃体切割手术对糖尿病患者角膜厚度影响的研究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目的观察比较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眼玻璃体切割术术后角膜厚度的变化趋势。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收集因DR行单纯玻璃体切割术的连续病例70例75眼,采用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仪,由同一检查医师检查。于术前和术后7d、1个月、3个月测量角膜顶点、角膜最薄处及距角膜顶点4mm垂直线与右眼240°、120°、60°交点或与左眼300°、120°、60°的交点共5个部位的角膜厚度进行动态分析,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进行手术前后角膜厚度的比较性研究。进一步研究不同角膜部位是否行23g玻璃体切割术、手术持续时间、不同玻璃体腔填充物对角膜厚度变化率的影响。结果玻璃体切割术前,术后7d、1个月、3个月角膜平均厚度分别为(639.9±103.1)、(689.5±119.3)、(666.5±113.7)、(650,8±108,6)μm。按糖尿病病程为13年、年龄为57.2岁水平修正角膜厚度变化率,术后各随访时间点角膜厚度变化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0.928,P=0.000);不同部位角膜厚度变化率不同(F=24.843,P=0.000),角膜厚度变化率按大小顺序依次为P4〉P,〉P3〉P2〉P1。行23g经结膜无缝合玻璃体切割术(TSV)对角膜厚度的影响小于传统的20g手术(F=53.843,P=0.000);玻璃体内填充惰性气体对角膜厚度的影响明显大于填充平衡盐溶液者(F=5.288,P=0.022);但是不同的手术持续时间对角膜厚度变化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233,P=0.293)。结论DR有晶状体眼行玻璃体切割手术对于角膜是安全的,23gTSV及平衡盐溶液填充对角膜的影响更小。Pentaeam眼前节分析仪不仅能获得中央角膜厚度值,同样可以获得周边角膜厚度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厚度/中央 周边 经结膜无缝合玻璃体切割术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黄斑部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被引量:18
15
作者 张红 田芳 冯文国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32-635,共4页
目的观察白内障顺利进行超声乳化术后黄斑部的变化.方法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分析50眼单纯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及33眼合并糖尿病或葡萄膜炎或高度近视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后2、4、6、8周及3个月的黄斑部变化及60只正常眼的... 目的观察白内障顺利进行超声乳化术后黄斑部的变化.方法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分析50眼单纯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及33眼合并糖尿病或葡萄膜炎或高度近视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后2、4、6、8周及3个月的黄斑部变化及60只正常眼的黄斑部.结果正常人中心注视点厚度为(151.5±11.1)μm,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中心注视点厚度增加,但单纯白内障组仅于术后4~6周有显著性差异;单纯白内障组10眼(20%)出现术后黄斑水肿,均发生于术后2~6周,包括8眼中心凹增厚及2眼黄斑囊样水肿,其中9眼(90%)于6个月内自愈;合并症组13眼(43.3%)出现术后黄斑水肿且消退缓慢;术后各期中心凹厚度与视力呈负相关.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黄斑部呈现厚度增加的趋势,造成一定程度的视力下降,尤其是糖尿病、高度近视等易患黄斑水肿者,少数人会出现黄斑囊样水肿,但绝大多数人可自愈,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 黄斑水肿 中心凹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大鼠视网膜中VEGF、PEDF的表达与血-视网膜屏障损伤 被引量:16
16
作者 李艳 李筱荣 +1 位作者 袁佳琴 潘斌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9-32,共4页
目的观察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大鼠视网膜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色素上皮源性因子(pigment epithelium-derived factor,PEDF)的表达及早期血-视网膜屏障的改变,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 目的观察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大鼠视网膜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色素上皮源性因子(pigment epithelium-derived factor,PEDF)的表达及早期血-视网膜屏障的改变,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87只健康SD大鼠,应用链-脲佐菌素建立DM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DM0.5个月组、DM1个月组、DM3个月组及DM5个月组。分别行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视网膜VEGF、PEDF的mENA及蛋白表达,应用伊文思蓝法及透射电镜法观察血-视网膜屏障损伤情况。结果正常大鼠视网膜有VEGF的mRNA及蛋白表达,DM0.5个月组表达开始增高,光密度值分别为0.5700±0.1580和0.5770±0.0279(均为P<0.05),随病程延长,表达量逐渐增高,至DM5个月组VEGF表达量约为正常对照组的2倍,分别为0.9560±0.0560和0.9790±0.0790(均为P<0.05)。PEDF mRNA表达于正常大鼠视网膜,DM1个月组表达开始减少,光密度值为0.3440±0.0437,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DM5个月组视网膜表达量减少至0.2360±0.0455,约为正常对照组的1/2(P<0.05)。PEDF蛋白在各组大鼠视网膜的表达与其mRNA表达趋势一致。伊文思蓝法结果显示DM大鼠视网膜血管渗漏较正常大鼠增强,DM0.5个月组鼠即有增高,达(2.6310±0.2725)μL·g-1·h-1(P<0.05),随病程延长,渗漏逐渐增强,至DM5个月组,伊文思蓝渗漏量达(10.0260±1.1121)μL·g-1·h-1,约为正常对照组的6倍(P<0.05)。同时DM1个月时血-视网膜屏障超微结构发生改变,且呈逐渐加重趋势。结论早期DM大鼠血-视网膜屏障损伤,VEGF的正性表达增多与PEDF的负性表达减少可能对此病理改变起一定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色素上皮源性因子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血-视网膜屏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程度视力残疾患者应用助视器的康复效果 被引量:13
17
作者 韩丁 吴淑英 李筱荣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676-678,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视力残疾患者在应用光学和电子助视器后远、近视力的康复效果。方法对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中心低视力康复中心283例(9~79岁)视力残疾患者按视力残疾程度分为盲(110例)和低视力(173例)两组。分别比较两组应用Keplerian及Ga...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视力残疾患者在应用光学和电子助视器后远、近视力的康复效果。方法对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中心低视力康复中心283例(9~79岁)视力残疾患者按视力残疾程度分为盲(110例)和低视力(173例)两组。分别比较两组应用Keplerian及Galilean望远镜前后远视力及脱残率的差异,以及应用带光源手持放大镜、近用眼镜式助视器及电子助视器后阅读成功率的差异。应用助视器前后的远视力差异采用配对t检验,脱残率及阅读成功率的差异采用χ2检验。结果两组应用两种远用助视器后远视力均有所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盲目组应用Keplerian及Galilean望远镜后脱残率分别为10.9%和9.1%,低视力组分别为76.3%和77.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823、P=0.899)。两组应用电子助视器阅读成功率(26.4%、86.1%)均高于带光源手持放大镜(13.6%、71.1%)及近用眼镜式助视器(15.5%、68.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31、P<0.01)。结论助视器能帮助视力残疾患者有效利用其残余视力,改善视功能及提高生活质量,是视力残疾患者康复的有效手段,应加强宣传及推广普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力残疾 低视力 助视器 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ntacam及UBM测量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前房深度一致性的研究 被引量:14
18
作者 梁娟 刘伟 季健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5-78,共4页
目的探讨Pentacam与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测量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中央前房深度(ACD)结果的一致性。方法选取PACG患者77例(77眼),分为2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PACG)患者37例(37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CPACG)患者40例(40眼)。应用Penta... 目的探讨Pentacam与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测量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中央前房深度(ACD)结果的一致性。方法选取PACG患者77例(77眼),分为2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PACG)患者37例(37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CPACG)患者40例(40眼)。应用Pentacam及UBM分别测量其中央ACD。结果APACG组Pentacam测得的ACD为(1.646 7±0.268 7)mm,UBM测得的ACD为(1.560 1±0.267 7)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259,P<0.01),2种方法在测量ACD时呈正相关(r=0.939,P<0.01)。CPACG组Pentacam测得的ACD为(2.062 2±0.231 7)mm,UBM测得的ACD为(1.964 8±0.217 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433,P<0.01),2种方法在测量ACD时呈正相关(r=0.967,P<0.01)。应用Bland-Altman分析对2种测量方法进行一致性评价,2种方法测量ACD值的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Pentacam作为一种新型的三维眼前节分析诊断系统,在测量PACG的中央ACD时与UBM有一定差异,但其差异在临床可接受范围内,其值可相互替代使用。在临床工作中应把二者的优势结合起来,综合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NTACAM 超声生物显微镜 前房深度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觉发育关键期大鼠视网膜频域OCT测量值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5
19
作者 华宁 李筱荣 +3 位作者 赵乐冬 林松 刘勃实 袁佳琴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23-327,共5页
背景人类和哺乳动物视觉发育关键期内视网膜处于发育阶段,其各个亚层的正确排列以及细胞的准确定位是视觉信息正常传递的基础之一。频域光学相关断层扫描(SD—OCT)可活体测量并连续观察大鼠视网膜厚度的变化。目的了解视觉发育关键期... 背景人类和哺乳动物视觉发育关键期内视网膜处于发育阶段,其各个亚层的正确排列以及细胞的准确定位是视觉信息正常传递的基础之一。频域光学相关断层扫描(SD—OCT)可活体测量并连续观察大鼠视网膜厚度的变化。目的了解视觉发育关键期内SD大鼠视网膜厚度的变化规律。方法选择新生SD大鼠30只,其中10只于出生后14、18、21、24、42d进行双眼眼底SD—OCT扫描,对视网膜厚度以及部分亚层包括内界膜(ILM)至内丛状层(IPL)、内核层(INL)、外核层(ONL)至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层的厚度进行生物测量。另取20只SD大鼠,分别于14、18、21、24、42d各处死4只大鼠并摘除双眼,制作石蜡切片行苏木精一伊红染色,对视网膜厚度以及部分亚层结构进行测量。并对两种方法测量数据的相关性进行评价。结果大鼠视网膜CirrusHD—OCT图像由内向外可显示视网膜IPL、INL、外丛状层(OPL)、ONL、光感受器内节/外节(IS/OS)层以及RPE层等结构。比较各个时间点的视网膜厚度、ILM至IPL厚度、INL厚度以及ONL至RPE层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5.425,P=0.000;F=3.973,P=0.007;F=17.529,P:0.000;F=7.038,P=0.000)。随大鼠日龄的增加,视网膜厚度、INL厚度及ONL至RPE层厚度均呈递减趋势。测量视网膜组织切片各对应层次厚度,并与OCT测量结果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测量的视网膜厚度、INL厚度以及ONL至RPE层厚度均呈正相关(r=0.794,P=0.000;r=0.784,P=0.000;r=0.681,P=0.000)。结论CirrusHD—OCT可以清晰地显示并测量大鼠视网膜各主要层次,且与组织学测量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视觉发育关键期内大鼠视网膜逐渐变薄,OCT测量主要表现为INL厚度和ONL至RPE层厚度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 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视觉发育关键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靶向抑制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的载药毫微球的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刘晓燕 常津 +3 位作者 郭艳霜 原续波 刘新玲 李筱荣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83-588,共6页
采用碳二亚胺法使抗人晶状体上皮细胞单克隆抗体与聚乳酸载 5 -氟尿嘧啶毫微球偶联 ,制备出抗人晶状体免疫毫微球。以牛血清白蛋白作乳化剂采用复乳法制备聚乳酸载 5 -氟尿嘧啶毫微球 ,使毫微球表面吸附牛血清白蛋白 ,再将抗人晶状体上... 采用碳二亚胺法使抗人晶状体上皮细胞单克隆抗体与聚乳酸载 5 -氟尿嘧啶毫微球偶联 ,制备出抗人晶状体免疫毫微球。以牛血清白蛋白作乳化剂采用复乳法制备聚乳酸载 5 -氟尿嘧啶毫微球 ,使毫微球表面吸附牛血清白蛋白 ,再将抗人晶状体上皮细胞单克隆抗体与聚乳酸载 5 -氟尿嘧啶毫微球偶联。采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微球形貌和结构 ,用动态光散射粒径分析仪测载药毫微球粒径。ELISA法检测偶联后的抗体活性 ,MTT法检测免疫毫微球对晶状体上皮细胞的抑制作用 ,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该免疫毫微球与晶状体上皮细胞的特异性结合能力和细胞内化过程。结果显示载药毫微球表面光滑 ,平均粒径为 191.0± 0 .2 0 2nm ,其载药率为 8.2 % ,药物利用率为2 4 .6 %。免疫载药毫微球中的单克隆抗体HILE6保留达到原免疫活性 84 % ,2 4h对兔晶状体上皮细胞抑制率可达6 8.4 2 %。该免疫载药毫微球能与晶状体上皮细胞特异性结合 ,30min后可吸附到晶状体上皮细胞上 ,在 4h内进入细胞质最后进入细胞核。该实验为特异性抑制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 ,预防白内障术后并发症 -后囊混浊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毫微球 聚乳酸毫微球 抗人晶状体上皮细胞单克隆抗体 晶状体上皮细胞 5-氟尿嘧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