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天津市基层医疗机构两癌筛查能力组合评价研究
1
作者 阮占良 刘雪薇 +4 位作者 王彦博 高蓓 陆鑫林 王媛 芦文丽 《中国卫生统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6-229,共4页
目的 运用组合评价方法对天津市基层医疗机构两癌筛查能力进行评价,了解基层医疗机构两癌筛查能力现状,分析基层医疗机构两癌筛查能力的相关因素,为两癌筛查能力建设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10项反映基层医疗机构两癌筛查能力的指标并... 目的 运用组合评价方法对天津市基层医疗机构两癌筛查能力进行评价,了解基层医疗机构两癌筛查能力现状,分析基层医疗机构两癌筛查能力的相关因素,为两癌筛查能力建设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10项反映基层医疗机构两癌筛查能力的指标并计算各指标综合权重,采用加权处理后的秩和比法、逼近理想解排序法(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an ideal solution, TOPSIS)和灰色关联分析法三种单一综合评价方法对天津市基层医疗机构两癌筛查能力分析评价,进而利用模糊Borda法进行组合评价。结果 评价指标中筛查人力投入和肿瘤高危检出率权重较大,是反映基层医疗机构两癌筛查能力评价的重要因素;组合评价结果显示,天津市城市低经济水平地区基层医疗机构两癌筛查能力较弱。结论 天津市基层医疗机构间两癌筛查能力存在一定的差距,应结合各地区具体情况,合理配置资源,注重基层筛查专业人员的培养,规范筛查流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医疗机构 乳腺癌筛查 宫颈癌筛查 模糊Borda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某医学高校青年大学生近视进展及危险因素分析:一项2年纵向研究
2
作者 张红梅 朱云 +2 位作者 宋德胜 张婕 魏瑞华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3-157,共5页
目的调查中国某医学高校青年大学生的近视进展情况,探索影响近视进展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队列研究方法,于2019年对天津某医学高校16~22岁新生1068人进行健康查体,最终共979例近视患者眼部资料纳入基线评估,812例参加了2年后的随访评估... 目的调查中国某医学高校青年大学生的近视进展情况,探索影响近视进展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队列研究方法,于2019年对天津某医学高校16~22岁新生1068人进行健康查体,最终共979例近视患者眼部资料纳入基线评估,812例参加了2年后的随访评估。在基线和2年随访时,采用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眼前节情况,采用自动验光仪进行非睫状肌麻痹验光,采用Lenstar 900测量眼轴长度(AL)。将近视进展定义为等效球镜度(SE)变化≤-0.50 D/年或AL增长≥0.20 mm/年。采用广义估计方程模型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探索与近视进展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在2年随访期间,92.5%(751/812)SE保持稳定,96.1%(764/795)AL保持稳定。有7.5%(61/812)出现SE进展,3.9%(31/795)AL有增长,显示出近视进展趋势。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女性与AL增长显著相关(β=0.064,95%CI:0.002~0.126;P=0.042);与基线为高度近视相比,基线处于中低度近视与AL增长显著相关(β=0.083,95%CI:0.005~0.161;P=0.037)。结论超过92%的青年大学生近视趋于稳定。除高度近视外,仍需加强对女性和中低度近视者的随访和管理,有效防控高度近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光不正 近视 眼轴长度 屈光度 青年大学生 纵向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津市早发型Ⅱ型糖尿病患者并发症负担及相关因素的横断面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高飞 赵蕴 +6 位作者 赵浩佐 韩朵兰 王旭颖 陈佳庚 井奚月 李长平 马骏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12-215,共4页
目的分析天津市早发型Ⅱ型糖尿病患者与晚发型Ⅱ型糖尿病患者并发症负担的差异并探讨相关因素。方法于2015年11月23日至2015年12月17日在天津市8所医保定点医院的门诊部开展一次横断面调查,以就诊的Ⅱ型糖尿病门特患者为调查对象,最终... 目的分析天津市早发型Ⅱ型糖尿病患者与晚发型Ⅱ型糖尿病患者并发症负担的差异并探讨相关因素。方法于2015年11月23日至2015年12月17日在天津市8所医保定点医院的门诊部开展一次横断面调查,以就诊的Ⅱ型糖尿病门特患者为调查对象,最终回收有效问卷5292份。结果 5292名研究对象中,早发组582人(11.0%),晚发组4710人(89.0%),早发组女性比例低于晚发组(39.9%vs 50.3%),中心性肥胖比例高于晚发组(63.7%vs 58.5%),未达糖化血红蛋白控制标准(Hb A1c≥7.0%)的比例高于晚发组(84.5%vs 75.7%),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糖尿病肾病与心血管疾病外,早发组与晚发组并发症患病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病程增长,早发组并发症患病率增长速度远高于晚发组。此外,当并发症患病率相近时,早发组病程短于晚发组。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在调整传统危险因素、代谢紊乱及病程后,除脑血管疾病外,早发型糖尿病与增加并发症患病风险的关联有所衰减直至消失。结论天津市早发型Ⅱ型糖尿病患者与晚发型Ⅱ型糖尿病患者并发症负担没有显著差异,但早发组病情进展更为迅猛,会在相对短的时间内承受较高的并发症负担,而与这一结果有关的主要因素是病程较长而非患病年龄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发型 Ⅱ型糖尿病微血管疾病大血管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0-2019年中国结直肠癌发病与死亡趋势的APC模型分析 被引量:14
4
作者 朱广涵 刘雪薇 +2 位作者 韦丹梅 朱云 王媛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8-222,共5页
目的评估1990-2019年中国结直肠癌发病与死亡趋势,为降低结直肠癌疾病负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年龄-时期-队列(age-period-cohort,APC)模型,分析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GBD2019)数据库中1990-201... 目的评估1990-2019年中国结直肠癌发病与死亡趋势,为降低结直肠癌疾病负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年龄-时期-队列(age-period-cohort,APC)模型,分析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GBD2019)数据库中1990-2019年中国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数据。结果1990-2019年中国结直肠癌发病/死亡率总体呈现上升趋势。APC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与死亡风险的年龄效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结直肠癌发病风险的队列效应总体呈上升趋势,死亡风险队列效应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结直肠癌发病风险的时期效应总体呈上升趋势,死亡风险的时期效应呈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趋势。结论由于年龄、时期和队列效应的影响,中国居民1990-2019年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且结直肠癌发病的风险在60~70年龄段增长速度最快。这提示我们,有必要加强结直肠癌相关健康教育,尤其是中老年群体的健康干预,进而预防结直肠癌的发生,减轻疾病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的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发病 死亡 APC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computation联合混合效应模型控制未测混杂因素的因果推断方法模拟研究及实例验证
5
作者 孙博然 芦文丽 陈永杰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91-696,共6页
目的通过模拟实验和实例验证探讨基于g-computation的联合混合效应模型(joint mixed-effects model,JMM)控制纵向研究未测混杂因素进行因果推断时的效果及性能特点。方法通过计算机模拟产生包含基线及两次随访时点的纵向数据,模拟条件... 目的通过模拟实验和实例验证探讨基于g-computation的联合混合效应模型(joint mixed-effects model,JMM)控制纵向研究未测混杂因素进行因果推断时的效果及性能特点。方法通过计算机模拟产生包含基线及两次随访时点的纵向数据,模拟条件包括样本含量、有无未测混杂因素及未测混杂效应大小,分别利用基于g-computation的JMM、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固定效应模型和纵向目标极大似然估计方法估计因果效应,通过平均绝对偏差(mean absolute deviation,MAD)、标准误、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95%置信区间覆盖率(95%confidence interval coverage,95%CI coverage)评价比较各方法因果推断的效果。利用绝经期女性队列体检数据,应用四类模型分别估计绝经期女性血清卵泡刺激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FSH)水平与腰椎骨密度间因果关系,对各模型在真实纵向数据中的因果推断效果进行验证。结果JMM控制未测混杂因素的因果推断准确性最佳,但稳定性略差。当研究中存在较强未测混杂效应时,仅JMM可准确估计因果效应,且其在大样本量时估计的精确性和真实性较好。结论基于g-computation的JMM可有效控制纵向研究中未测混杂因素进行近似无偏因果推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向研究 未测混杂因素 g-computation 联合混合效应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纵向研究中控制未测混杂因素的因果推断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孙博然 芦文丽 陈永杰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49-152,共4页
在临床研究中,研究者通常采用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来研究暴露因素与结局的因果效应。该方法采用随机化分组原则,使得混杂偏倚达到组间均衡,从而可较准确地估计因果效应。因此,RCT研究被公认为是因果推断的金... 在临床研究中,研究者通常采用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来研究暴露因素与结局的因果效应。该方法采用随机化分组原则,使得混杂偏倚达到组间均衡,从而可较准确地估计因果效应。因此,RCT研究被公认为是因果推断的金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露因素 混杂因素 因果推断 因果效应 随机对照试验 纵向研究 随机化分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computation联合混合效应模型控制纵向研究未测混杂因素的因果推断方法
7
作者 孙博然 芦文丽 陈永杰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04-306,311,共4页
近年来,纵向研究在真实世界研究中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其是对参与者进行纵向、长期的随访观察而不施加人为干预措施的一种研究方法。与随机对照试验相比,纵向研究节省人力、物力,易于实施^([1])。由于纵向研究无随机化分组,暴露因素的... 近年来,纵向研究在真实世界研究中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其是对参与者进行纵向、长期的随访观察而不施加人为干预措施的一种研究方法。与随机对照试验相比,纵向研究节省人力、物力,易于实施^([1])。由于纵向研究无随机化分组,暴露因素的因果效应易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1)时变暴露因素;(2)时变混杂因素;(3)缺失数据和失访;(4)未测混杂因素(unmeasured confounders)^([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杂因素 暴露因素 真实世界研究 混合效应模型 因果推断 缺失数据 因果效应 人为干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