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7年天津市区部分三级医院住院外伤性脊髓损伤患者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于铁强 冯世庆 +6 位作者 张学利 邓树才 姜文学 倪东馗 商震德 李超英 王景贵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10年第5期486-488,共3页
目的探讨2007年天津市区外伤性脊髓损伤住院患者的特点。方法对2007年天津市区主要三级甲等医院住院的外伤性脊髓损伤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共收治外伤性脊髓损伤住院患者73例,其中男性57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51.34岁,老年人占... 目的探讨2007年天津市区外伤性脊髓损伤住院患者的特点。方法对2007年天津市区主要三级甲等医院住院的外伤性脊髓损伤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共收治外伤性脊髓损伤住院患者73例,其中男性57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51.34岁,老年人占26%。以无职业者及工人为主。跌倒占42.5%,交通事故占35.6%。颈脊髓损伤最常见。ASIA分级以D、A级常见。D级损伤患者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的效果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天津市区脊髓损伤患者的年龄较高,跌倒是主要致伤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伤性脊髓损伤 住院患者 特点 天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津市553例颈脊髓损伤患者的流行病学分析 被引量:30
2
作者 焦新旭 冯世庆 +5 位作者 王沛 张学利 邓树才 姜文学 王景贵 于铁强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725-729,共5页
目的:探讨天津市颈脊髓损伤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对天津市14家二级以上的医院在2004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颈脊髓损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颈脊髓损伤患者553例,占同期脊髓损伤患者895例的61.8%,年龄11~90岁,平均48岁,其中≥5... 目的:探讨天津市颈脊髓损伤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对天津市14家二级以上的医院在2004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颈脊髓损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颈脊髓损伤患者553例,占同期脊髓损伤患者895例的61.8%,年龄11~90岁,平均48岁,其中≥50岁者275例(49.7%)。交通事故是年轻(52.2%)及中年(43.1%)患者的主要致伤原因,高空坠落和重物砸伤在30~49岁年龄段内比较常见,50岁以上患者跌倒(49.1%)是主要致伤原因。其中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与年龄具有一定的相关性(P<0.05),好发部位以C5(40.5%)和C4(29.5%)多见,颈脊髓损伤程度与年龄(P<0.05)有一定的相关性。单因素分析发现并发症与年龄(P<0.05)、手术与否(P<0.01)、颈脊髓损伤程度(P<0.01)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颈脊髓损伤在脊髓损伤中比较常见,患者年龄较大,不同年龄组主要致伤原因有所差异,临床应重视各种并发症发生,综合防治颈脊髓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脊髓损伤 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 并发症 流行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耳麦克风实现机器人骨铣削状态自动控制 被引量:1
3
作者 孙健文 王瑞 +2 位作者 夏光明 代煜 张建勋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59-268,共10页
为了提升骨铣削手术机器人的手术质量,要求机器人对于手术中的铣削状态(主要包括铣削深度和铣削角度)能够实时感知并控制。针对此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利用双耳麦克风系统来辅助完成铣削状态控制的方法。首先对铣削状态与声信号的关系进行... 为了提升骨铣削手术机器人的手术质量,要求机器人对于手术中的铣削状态(主要包括铣削深度和铣削角度)能够实时感知并控制。针对此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利用双耳麦克风系统来辅助完成铣削状态控制的方法。首先对铣削状态与声信号的关系进行建模,之后完成铣削深度与铣削角度的标定实验获得所提模型的相关系数,最后利用PD控制器结合所建立的模型函数来实时分析并控制机器人的铣削状态。实验结果表明,铣削期望深度为0.5 mm时,加入角度控制相较于未加角度控制的实验效果在铣削深度与期望值偏差的方面提升了7.0%,铣削稳定性方面提升了34.1%。并且证明在期望深度为0.8 mm的极端情况下引入角度控制同样有着提升铣削效果的积极作用。经过实验验证所提方法能够有效的提升骨铣削手术机器人的工作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机器人 骨铣削 信号处理 深度控制 角度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间盘突出症自身免疫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25
4
作者 马信龙 徐云强 +3 位作者 张义修 王沛 郑永发 冯世庆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4年第5期291-296,共6页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因素在腰椎间盘突出症(尤其是破碎型)发生中的机制。方法选择已经确诊并接受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9例,按照术中所见分为2组:破碎或游离型椎间盘突出组(9例)和退变型椎间盘突出组(10例)。以CD68和CD4、CD8单克...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因素在腰椎间盘突出症(尤其是破碎型)发生中的机制。方法选择已经确诊并接受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9例,按照术中所见分为2组:破碎或游离型椎间盘突出组(9例)和退变型椎间盘突出组(10例)。以CD68和CD4、CD8单克隆抗体对手术切除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并测定外周血免疫球蛋白IgM、IgG、IgA以及补体C3和循环免疫复合物的水平。比较了两组数据间的差异。结果(1)组织病理学变化:破碎型腰椎间盘突出组有6例标本近边缘细胞浸润区可见CD68阳性反应细胞,并且阳性细胞有沿血管样组织分布的趋势;4例标本见CD4阳性反应细胞浸润;2例标本CD8染色可见阳性反应细胞。退变型腰椎间盘突出组有3例标本边缘可见CD68阳性反应细胞,但细胞数较少。CD4和CD8免疫染色均未见阳性细胞。两组相比,CD68细胞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破碎组CD4和CD8细胞阳性率略高于退变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2)免疫学检测结果:破碎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组患者外周血免疫球蛋白IgG和IgM水平高于退变型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两组IgA以及补体C3和循环免疫复合物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1)腰椎间盘突出症按照其病理实质可分为破碎型和退变型,二者有不同的发病机制,应加以区分。(2)破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自身免疫 病理学 免疫球蛋白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骨头内松质骨空间分布和力学性能变化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22
5
作者 马信龙 付鑫 +3 位作者 马剑雄 董宝康 沈珉 王志彬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2010年第6期465-470,共6页
目的应用有限元方法研究不同加载强度和偏轴角对股骨头内松质骨空间分布和力学性能变化的影响。方法基于断层磨削后扫描、计算机三维重建的方法建立得到股骨近端骨结构三维模型,按照与主压力小梁方向成0°、15°、45°分别... 目的应用有限元方法研究不同加载强度和偏轴角对股骨头内松质骨空间分布和力学性能变化的影响。方法基于断层磨削后扫描、计算机三维重建的方法建立得到股骨近端骨结构三维模型,按照与主压力小梁方向成0°、15°、45°分别选取相同大小的松质骨试件。计算试件的三维空间结构参数,应用有限元分析方法模拟单轴压缩试验,观察松质骨试件应力、应变分布,探讨不同加载强度和离轴角度对松质骨生物力学性质的影响。结果基于建立的人股骨头内松质骨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了松质骨试件单轴压缩试验,发现不同加载强度和偏轴角度在松质骨试件中≥5 000με(微应变)的松质骨比例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股骨头内松质骨小梁空间分布与力学适应性密切相关。结构与功能的不相适应降低了股骨头内部松质骨的生物力学性能,反复不良刺激引起的骨重塑、改建可能在股骨头坏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 松质骨 生物力学 有限元方法 骨改建 应变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感染的诊断与治疗 被引量:20
6
作者 杨波 李玉琳 +2 位作者 刘菲菲 宁广智 冯世庆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8-81,共4页
脊柱感染(spinal infections)是指特定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椎体、椎间盘及椎体周围软组织的感染-([1])。文献报道成人脊柱感染的年发病率约为0.83/10万-([2])。脊柱感染通常发病隐匿,严重者会导致神经功能受损、脊柱畸形、瘫痪甚至... 脊柱感染(spinal infections)是指特定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椎体、椎间盘及椎体周围软组织的感染-([1])。文献报道成人脊柱感染的年发病率约为0.83/10万-([2])。脊柱感染通常发病隐匿,严重者会导致神经功能受损、脊柱畸形、瘫痪甚至死亡等。近年来,脊柱感染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使脊柱感染的诊断与治疗面临新的挑战。现就脊柱感染的分型、诊断以及治疗相关方面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感染 病原微生物 脊柱畸形 病灶清除 脊柱炎 腰椎结核 脊柱结核 植骨融合 神经功能受损 手术入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胸腰段骨折后路经伤椎单节段固定与常规短节段固定的力学性能比较 被引量:21
7
作者 徐桂军 马信龙 +3 位作者 张弢 马剑雄 付鑫 杜长岭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26-130,共5页
目的 应用三维有限元技术构建胸腰椎骨折经伤椎单节段固定及常规短节段固定模型,研究经伤椎单节段固定的生物力学特点,论证其在胸腰椎骨折治疗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青壮年健康男性志愿者,利用CT扫描数据建立脊柱T10~L2正常模型... 目的 应用三维有限元技术构建胸腰椎骨折经伤椎单节段固定及常规短节段固定模型,研究经伤椎单节段固定的生物力学特点,论证其在胸腰椎骨折治疗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青壮年健康男性志愿者,利用CT扫描数据建立脊柱T10~L2正常模型、T12骨折模型以及经伤椎单节段固定和短节段固定模型;分析在轴向压缩、前屈、后伸、侧屈及轴向旋转下各个节段的最大位移差及内固定物的应力情况。结果 骨折模型T10~11、T11~12、T12~L1的最大位移差较正常模型在大多数加载情况时明显增大,经短节段或者经伤椎单节段固定后,该值明显减小,两种固定方式无显著差异。内固定物应力方面:在轴向压缩及前屈时,经伤椎单节段固定模型中螺钉应力明显低于短节段固定;而在后伸、侧屈及轴向旋转时,螺钉应力无明显差异。对于固定棒,轴向压缩及前屈时,两种固定方式无差异;后伸及侧屈时经伤椎节段固定应力高于短节段固定,而旋转时则恰恰相反。结论 对于胸腰段单节段不完全骨折,经伤椎单节段固定可以提供与常规短节段固定相近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是治疗胸腰椎不完全骨折的一种良好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单节段固定 力学特性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根型颈椎病椎间孔内神经根受压的原因分析及减压方式选择 被引量:76
8
作者 陈学明 冯世庆 +5 位作者 许崧杰 崔利宾 袁鑫 刘亚东 赵鹏 于振山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03-108,共6页
目的:分析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椎间孔内神经根受压的原因,选择合理的减压方式。方法 :2010年1月-2013年8月,我院共收治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178例,其中56例为椎间孔内神经根受压所致的单侧神经根型颈椎病,术前VAS评分为8.99±1.01分... 目的:分析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椎间孔内神经根受压的原因,选择合理的减压方式。方法 :2010年1月-2013年8月,我院共收治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178例,其中56例为椎间孔内神经根受压所致的单侧神经根型颈椎病,术前VAS评分为8.99±1.01分(7-10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为41.15±7.12分(37-49分)。根据术前影像学资料判断椎间孔内神经根受压的原因分为3组:单纯椎间盘压迫,14例(A组);单纯骨性压迫,22例(B组);混合压迫(椎间盘+骨性压迫),20例(C组)。A组切除椎间盘至钩椎关节,适当扩大椎间孔,取出突出髓核;B、C组切除椎间盘至钩椎关节后,将钩突基底部内侧磨平,充分显露钩突后部、上位椎体后下角及钩椎关节间隙,刮除上位椎体后下角及部分增生的钩突。减压后均行椎间植骨内固定。使用Surgimap软件测量患者术前颈椎双斜位X线片上病变节段的双侧椎间孔面积,将健侧与患侧的椎间孔面积进行对比。比较3组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和NDI,同时比较3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住院时间。结果:3组患者术前健侧椎间孔面积无显著性差异(P〉0.05),B组和C组的患侧椎间孔面积均较A组明显狭窄(P〈0.05);B组和C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B组和C组的患侧椎间孔面积均较各自的对侧椎间孔面积明显狭窄(P〈0.05);而A组患侧椎间孔面积较对侧无明显狭窄(P〉0.05)。3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B、C组与A组相比术中出血量较多,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天数较长(P〈0.05);B组与C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3组患者均无神经症状加重、感染及脑脊液漏等并发症发生。5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7.2±8.9个月(12-52个月),3组术前VAS评分和NDI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亦无显著性差异(P〉0.05);3组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术前根据影像学资料分析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椎间孔内神经根受压的原因,进行针对性的减压手术可取得良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根型颈椎病 椎间孔 前路减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动脉外膜剥离术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被引量:59
9
作者 冯世庆 杨敏杰 +5 位作者 陈君长 郭世绂 马巍 王沛 张晓卫 侯巍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1期6-9,共4页
目的:探讨椎动脉外膜含肽能神经的分布特点,分析椎动脉外膜剥离术的疗效。方法:应用免疫组化ABC法观察38例新鲜尸体和1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椎动脉外膜上肽能神经(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血管活性肠肽VIP,神经血管... 目的:探讨椎动脉外膜含肽能神经的分布特点,分析椎动脉外膜剥离术的疗效。方法:应用免疫组化ABC法观察38例新鲜尸体和1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椎动脉外膜上肽能神经(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血管活性肠肽VIP,神经血管肽NPY)的分布情况。对79例确诊椎动脉型颈椎病和狭窄率超过18%的患者进行了五种术式。结果:舒缩血管的含肽能神经主要分布在人椎动脉外膜,随年龄增加神经纤维密度增多,但增至40岁以后,舒血管肽CGRP、VIP能神经纤维密度减少,缩血管肽神经NPY能神经纤维密度增多,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组改变更明显,差异有显著性(P<0.01);术后随访表明椎动脉外膜剥离术疗效优于其它术式,优良率达93.18%。结论:手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时应在去除外源性机械压迫因素的同时去除神经因素,椎动脉外膜剥离术是有效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 颈椎病 外膜剥离术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天格胶囊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8
10
作者 曹建刚 王天仪 +5 位作者 王磊 原文琦 刘勇 冯世庆 修玉才 李晓华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4-87,共4页
目的观察金天格胶囊(JTG)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骨科门诊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患者30例,1组为口服金天格胶囊(JTG)治疗组既中药组,2组为口服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物(NSAID)醋氯芬酸片治疗组既西... 目的观察金天格胶囊(JTG)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骨科门诊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患者30例,1组为口服金天格胶囊(JTG)治疗组既中药组,2组为口服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物(NSAID)醋氯芬酸片治疗组既西药组,3组为口服金天格胶囊联合醋氯芬酸片(JN)治疗组既中西药组。每组均治疗1个月后停药,分别对治疗前、治疗中及治疗后进行临床疗效统计及治疗前后主要临床症状体征改善率比较。结果中西药组Lequesne指数的改善情况及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与西药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独应用金天格胶囊治疗膝骨关节炎疗效与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相当;金天格胶囊联合非甾体类抗炎药治疗膝骨关节炎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临床疗效优于单独应用非甾体抗炎药物,且具有起效快、作用持久、不增加副作用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中药 骨关节炎 膝关节 金天格胶囊 非甾体抗炎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有限元分析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前倾角变化对股骨近端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17
11
作者 杜长岭 马信龙 +4 位作者 马剑雄 张弢 付鑫 卢晋 赵峰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03-607,635,共6页
目的探讨股骨颈骨折闭合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术后不同股骨颈前倾角对股骨近端力学分布的影响,为临床中内固定术解剖复位的重要性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采用16层螺旋CT扫描正常成人髋关节数据,基于三维重建软件和CAD软件,分别建立Pauwell... 目的探讨股骨颈骨折闭合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术后不同股骨颈前倾角对股骨近端力学分布的影响,为临床中内固定术解剖复位的重要性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采用16层螺旋CT扫描正常成人髋关节数据,基于三维重建软件和CAD软件,分别建立Pauwells角为70°的股骨颈骨折空心螺钉内固定术后前倾角为0°、5°、10°、15°、20°的股骨近端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对所有模型施加人体缓慢行走时的载荷和约束,观察不同模型间股骨近端结构应力分布的变化。结果当前倾角未改变时(10°模型),股骨所受应力、产生的位移及发生的等效应变最小,股骨近端最大应力值为1.7 MPa,产生的位移为1.1 mm。随着前倾角的增大或减小,股骨近端所承受的有效应力及产生位移呈逐渐增大趋势。当前倾角为20°时,股骨近端及螺钉所受应力最大;当前倾角为0°时,股骨近端产生的位移及发生的等效应变值最大。股骨近端应力集中的部位由股骨距区域转移至头颈交界处的外上方。3枚空心螺钉承受的应力较周围骨组织高,最下方螺钉承受的应力较上方两枚螺钉明显增高。结论股骨颈骨折闭合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术中恢复前倾角达到解剖复位至关重要;股骨颈骨折术后生物力学因素的改变可能在术后股骨头坏死中起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颈骨折 内固定术 前倾角 生物力学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上腰椎终板信号改变的影响因素分析——性别、体重、劳动量及吸烟与Modic改变的相关性 被引量:18
12
作者 韩超 马信龙 +3 位作者 马剑雄 王涛 田鹏 臧加成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22-225,共4页
目的:探讨腰腿痛患者腰椎MRI上终板Modic改变的分布特点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2月~2010年10月收治的210例腰腿痛患者腰椎MRI中Modic改变的发生率及类型,并评估Modic改变与性别、体重、劳动量及吸烟等因素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腰腿痛患者腰椎MRI上终板Modic改变的分布特点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2月~2010年10月收治的210例腰腿痛患者腰椎MRI中Modic改变的发生率及类型,并评估Modic改变与性别、体重、劳动量及吸烟等因素的相关性。结果:47例患者共58个椎间盘邻近椎板存在Modic改变,占入选患者的22.4%。其中男16例;女31例,ModicⅠ型、Ⅱ型和Ⅲ型的人数分别为16例、25例、6例,出现Modic改变的节段为L5/S1(28个)、L4/5(17个)、L3/4(9个)、L2/3(4个)。在肥胖人群中Modic改变的发生率高于正常体重和超重人群(P<0.05),重体力劳动者的发生率高于一般劳动者(P<0.05),劳动量和体重与ModicⅢ型改变有相关性(P<0.05),与其他分型无明显相关性(P>0.05)。吸烟与Modic改变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患者的性别、体重及劳动量等因素与Modic改变的发生具有相关性,生物力学损伤可能在Modic改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MODIC改变 椎间盘 终板 MR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橡胶膜细胞载体的应力分析及生物相容性 被引量:8
13
作者 马信龙 李爽 +5 位作者 付鑫 孙晓雷 李秀兰 张杨 郭悦 李稚君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2011年第5期426-431,共6页
目的报道一种自制的硅橡胶膜细胞载体,通过三维有限元方法计算其表面应变分布情况,并作细胞生物相容性分析,对材料进行全面评价,为细胞的应力刺激实验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硅橡胶材料制作成0.1 cm厚的透明薄膜,结合硅橡胶材料的泊松比... 目的报道一种自制的硅橡胶膜细胞载体,通过三维有限元方法计算其表面应变分布情况,并作细胞生物相容性分析,对材料进行全面评价,为细胞的应力刺激实验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硅橡胶材料制作成0.1 cm厚的透明薄膜,结合硅橡胶材料的泊松比以及弹性模量,应用三维有限元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模拟硅橡胶受到牵张应变后产生的形变;通过MTT方法比较细胞在硅橡胶和标准培养板上的生长情况,并采取体外皮下包埋实验验证硅橡胶材料是否具有生物学毒性。结果在对材料加载0.5%~20%的过程中,有效应变范围集中在硅橡胶膜的中心区域,约占总面积的90%;同时,硅橡胶材料虽然在生物相容性方面与标准培养板存在一定差异,但其本身无生物学毒性。结论这种自制的硅橡胶细胞载体表面应力分布良好,生物相容性尚可满足细胞培养,但表面需进一步改善,可满足细胞的牵张应变实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橡胶 有限元方法 应变 应力分布 弹性模量 生物相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成像与关节镜诊断前交叉韧带损伤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32
14
作者 史福东 左金增 +6 位作者 刘仕杰 张勇 王雪臣 武强 冯世庆 钟洪波 李长江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083-1086,共4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与关节镜诊断前交叉韧带(ACL)损伤的价值,为临床手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唐山市人民医院骨科2008年10月—2013年9月怀疑ACL损伤患者35例,术前均行MRI扫描,并将MRI征象与关节镜下所见进行对比。结果关节镜诊断ACL...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与关节镜诊断前交叉韧带(ACL)损伤的价值,为临床手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唐山市人民医院骨科2008年10月—2013年9月怀疑ACL损伤患者35例,术前均行MRI扫描,并将MRI征象与关节镜下所见进行对比。结果关节镜诊断ACL损伤:完全断裂18例,部分断裂8例,韧带下止点撕脱骨折2例,正常7例。MRI诊断ACL损伤的敏感度为85.7%,特异度为60.0%,准确度为86.7%,阳性预测值为87.7%,阴性预测值为60.0%。两种方法检查结果 Kappa值为0.163,P<0.000 1。结论 MRI显示ACL正常时,可靠性很高;MRI提示部分撕裂时,有相当一部分是完全撕裂;MRI提示完全撕裂时,可靠性很高,多与关节镜下所见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镜检查 磁共振成像 前交叉韧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椎间盘切除与标准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Meta分析 被引量:16
15
作者 臧加成 马信龙 +3 位作者 马剑雄 王涛 田鹏 韩超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938-944,共7页
目的:系统评价微创椎间盘切除术与标准开放椎间盘切除两种手术方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1977年~2010年5月)、EMBASE(1977年~2010年5月)、Cochrane ControlledClinical Trials Register(2010第1期)、Curr... 目的:系统评价微创椎间盘切除术与标准开放椎间盘切除两种手术方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1977年~2010年5月)、EMBASE(1977年~2010年5月)、Cochrane ControlledClinical Trials Register(2010第1期)、Current Controlled Trials(2003年5月~2010年5月)、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84年~2010年5月),手工检索相关杂志。搜集国内外关于微创椎间盘切除术与标准开放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制定入选和剔除标准,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利用RevMan5.0(Cochrane Library)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有9篇研究符合纳入标准,共1109例患者,微创椎间盘切除术654例,标准开放椎间盘切除455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微创椎间盘切除术与标准开放椎间盘切除术比较,前者平均手术时间长于后者(P<0.05),术中出血量少于后者(P<0.01),术后腰痛VAS评分优于后者(P<0.01);在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二次手术率、术后腿痛VAS评分及术后JOA评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微创椎间盘切除术与标准开放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都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在术中出血量、术后腰痛改善方面微创手术优于后者,但手术时间长于后者,总体疗效并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微创椎间盘切除术 开放椎间盘切除术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脊髓损伤后不同时期移植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修复效果观察 被引量:11
16
作者 王颖 冯世庆 +3 位作者 赵鹏 焦新旭 魏志坚 韩明远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918-925,共8页
目的:观察大鼠脊髓损伤后不同时期局部移植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CMSCs)修复脊髓损伤的效果,探讨hUCMSCs局部移植治疗脊髓损伤(spianl cord injury,SCI)的最佳移植时机。方法:雌性Wistar... 目的:观察大鼠脊髓损伤后不同时期局部移植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CMSCs)修复脊髓损伤的效果,探讨hUCMSCs局部移植治疗脊髓损伤(spianl cord injury,SCI)的最佳移植时机。方法:雌性Wistar大鼠80只,随机均分为A、B、C、D组,以Impactor Model-Ⅱ打击器制备脊髓胸10(T10)损伤模型。A组为单纯损伤组,B组损伤后3d移植hUCMSCs,C组损伤后1w移植hUCM-SCs,D组损伤后3w移植hUCMSCs,分别于造模后24h、移植前1d及移植后8w(A组与D组损伤后相应时间点相同)每周对各组大鼠后肢功能进行行为学评分(BBB评分);移植后8周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移植细胞的存活、分化和血管再生情况,10周时用生物素葡聚糖胺(biotin dextran amine,BDA)示踪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tract,CST)观察轴突的再生情况。结果:SCI后24h各组大鼠BBB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D组在移植前和移植后1周与A组相应时间点的BBB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移植后2w起各时间点评分均明显高于A组相应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在SCI后9w时到达平台期,与实验结束时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各组移植后BBB评分逐渐上升,后一个时间点与同组前一时间点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移植后6w开始C组明显高于B、D组(P<0.05)。免疫组化染色A组脊髓中未见Brdu阳性细胞,损伤区血管形态欠完整,未见新生血管;损伤周围星形胶质细胞大量增生,细胞肥大、突起增多、排列不规则,形成胶质瘢痕;未见BDA标记的皮质脊髓束通过损伤区。B、C、D组脊髓中均有Brdu阳性标记的细胞存活,C、D组中细胞数量明显多于B组,但三组中均未见到移植细胞向神经元或神经胶质样细胞分化;B、D组损伤周围的星形胶质细胞较A组减少,但排列仍欠规则;C组损伤周围星形胶质细胞形态趋于正常,排列规则,且有大量星形胶质细胞通过损伤区,血管再生数目及通过损伤区的皮质脊髓束神经纤维也明显多于B、D组。结论:大鼠SCI后局部移植的hUCMSCs能长期存活,抑制胶质瘢痕形成,改善后肢运动功能;SCI后1w移植的效果优于SCI后3d和3w时移植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细胞移植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前路减压椎间融合器或自体骨植骨融合治疗颈椎病的Meta分析 被引量:13
17
作者 臧加成 马信龙 +3 位作者 王涛 马剑雄 田鹏 韩超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7-43,共7页
目的:系统评价颈椎前路减压椎间融合器(cage)或自体骨植骨融合治疗颈椎病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Cochrane CENTRAL(First Quarter 2011)、ScienceDirect、OVID、SpringerLink、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7个数据库(时间... 目的:系统评价颈椎前路减压椎间融合器(cage)或自体骨植骨融合治疗颈椎病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Cochrane CENTRAL(First Quarter 2011)、ScienceDirect、OVID、SpringerLink、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7个数据库(时间截至2011年6月),手工检索Spine、Euro Spine、JBJS、中华骨科、中国脊柱脊髓等相关杂志,纳入关于颈椎前路减压椎间融合器或自体骨植骨融合治疗颈椎病的RCT研究,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利用RevMan5.1.1(下载于Cochrane Library)进行Meta分析。选取平均手术时间、失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融合率、优良率、取骨处疼痛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经过筛选,11篇研究符合纳入标准,共1139个病例。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等级均较高(A级10个,B级1个)。Meta分析结果显示:颈椎椎间融合器(cage)融合组与自体骨植骨融合组比较,前者平均术中失血量少于后者[MD=-8.42,95%CI(-15.59,-1.25),P=0.02],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后者[MD=-0.31,95%CI(-0.62,-0.01),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小于后者[OR=0.56,95%CI(0.37,0.83),P=0.004],取骨处疼痛二者间存在统计学差异[OR=0.06,95%CI(0.01,0.27),P=0.0002];平均手术时间[MD=-14.55,95%CI(-30.79,1.69),P=0.08]、融合率[OR=1.44,95%CI(0.70,2.96),P=0.32]、优良率[OR=1.39,95%CI(0.92,2.09),P=0.12],两种融合方式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颈椎椎间融合器(Cage)与自体骨植骨融合治疗颈椎病都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应用cage行椎间融合可以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尤其是取骨处疼痛的发生,并且在平均手术时间、融合率、优良率等方面与自体骨植骨融合效果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椎间融合器 自体骨植骨融合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dic改变与腰痛关系的Meta分析 被引量:17
18
作者 李冰 王沛 +3 位作者 冯世庆 马信龙 李晖 阮文东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921-926,共6页
目的:探讨MRI上Modic改变与腰痛(low back pain,LBP)的相关性。方法:通过检索MEDLINE、EMBASE和Cochrane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s Register等电子数据库,搜集符合要求的关于Modic改变的临床研究。提取的主要数据为(1)椎间盘造影术... 目的:探讨MRI上Modic改变与腰痛(low back pain,LBP)的相关性。方法:通过检索MEDLINE、EMBASE和Cochrane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s Register等电子数据库,搜集符合要求的关于Modic改变的临床研究。提取的主要数据为(1)椎间盘造影术后发生疼痛(与原腰痛症状相似)的椎间盘数和其中发生Modic改变的椎间盘数;(2)椎间盘造影术后未发生疼痛(无腰痛和未发生与原腰痛症状相似的疼痛)的椎间盘数和其中发生Modic改变椎间盘数。将其带入Meta分析软件Review Manager 4.2(下载自Cochrane Libirary)中,在随机效应模型(Random-effect model)下,用优势比(oddsratio,OR)计算结果,并进行敏感性分析。然后对Modic改变的不同亚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筛选,共6篇文献纳入Meta分析。6篇文献共纳入患者966例,椎间盘3026个。椎间盘造影术后疼痛组和无疼痛组相比,OR值为3.66(95%CI,1.46~9.15)。椎间盘造影术后疼痛组1型Modic改变与2型Modic改变相比,OR值为1.31(95%CI,0.35~4.96)。结论:和无腰痛患者相比,腰痛患者的Modic改变发生率更高;与2型Modic改变相比,尚没有证据表明1型Modic改变更易引起腰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IC改变 腰痛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动脉动脉法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研究 被引量:28
19
作者 冯世庆 杨敏杰 +5 位作者 陈君长 郭世绂 刘亚民 王沛 马巍 王德利 《西安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7年第2期232-236,共5页
我院于1991~1996年对50例拟诊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进行椎动脉动脉法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研究,对于血管狭窄部位,采用计算机自动分析几何或密度法测定,在头颈转位子血管同侧和对侧动态观察病变程度,结合临床发病和转颈试验进行分析,... 我院于1991~1996年对50例拟诊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进行椎动脉动脉法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研究,对于血管狭窄部位,采用计算机自动分析几何或密度法测定,在头颈转位子血管同侧和对侧动态观察病变程度,结合临床发病和转颈试验进行分析,提出动态观察血管病变和计算机自动分析狭窄程度在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治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 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 颈椎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动脉三维CT血管成像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3
20
作者 牛宁奎 王自立 +2 位作者 冯世庆 李峰坦 陈仁辉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09-213,共5页
目的:探讨椎动脉三维CT血管成像(CTA)在椎动脉型颈椎病(CSA)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7年7月~2008年4月临床上诊断为CSA的患者共21例(CSA组),对其CTA上显示的椎动脉、横突孔及钩椎关节增生情况进行观测,并与21例非CSA患者(对照组)的... 目的:探讨椎动脉三维CT血管成像(CTA)在椎动脉型颈椎病(CSA)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7年7月~2008年4月临床上诊断为CSA的患者共21例(CSA组),对其CTA上显示的椎动脉、横突孔及钩椎关节增生情况进行观测,并与21例非CSA患者(对照组)的CTA观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CSA组中椎动脉正常者4例,管腔变细者7例,走行异常者1例,椎动脉硬化者2例,管腔局限性狭窄者4例,血管走行迂曲者3例,无血管闭塞的患者。对照组中14例椎动脉表现正常,管腔变细者4例,走行迂曲者3例。两组中血管正常、局限性狭窄出现比率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χ2分别为9.72、1.21)。CSA组中11例(52.4%)患者共有36个钩椎关节增生,以C4~C7增生(28个,77.8%)最为常见,32个(88.9%)为轻度增生,3个(8.3%)为中度增生,1个(2.8%)为重度增生。对照组中,6例(28.6%)患者共有19个钩椎关节增生,只有1个(5.3%)表现为中度增生,其余均为轻度增生。结论:CTA可以较好地显示椎动脉异常、局限性狭窄及钩椎关节的增生情况,在CSA中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 三维CT血管成像 椎动脉型颈椎病 钩椎关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