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种基于流固耦合并考虑主动脉残余应力与超弹性的血压预测方法
1
作者 张跃凡 郭宝磊 +2 位作者 孙翠茹 戴向晨 刘浩飞 《医用生物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9-57,共9页
目的 考虑主动脉壁超弹性和残余应力,提出一种基于血管顺应性预测主动脉血压的数值模拟方法。方法 基于闭合张开角的三维残余应力求解方法和超弹性本构理论,实现理想化双层厚壁主动脉模型压力-半径关系的解析求解。计算血管顺应性,并将... 目的 考虑主动脉壁超弹性和残余应力,提出一种基于血管顺应性预测主动脉血压的数值模拟方法。方法 基于闭合张开角的三维残余应力求解方法和超弹性本构理论,实现理想化双层厚壁主动脉模型压力-半径关系的解析求解。计算血管顺应性,并将压力-半径关系施加于流体域的移动壁面边界进行数值模拟计算,获得血管顺应性与脉压的关系。对比有无残余应力、是否考虑血管超弹性以及不同年龄对血管顺应性和主动脉血压的影响。考虑覆膜支架的作用:将支架区域视为刚性壁,模拟不同支架数量、支架释放位置对主动脉血压的影响。结果 考虑残余应力的血管顺应性高于无残余应力;相应的,考虑残余应力时主动脉脉压略低于无残余应力的情况。与超弹性模型相比,线弹性模型的主动脉脉压预测值偏大。不同年龄人群的血管顺应性表现为40~49岁>60~69岁>70岁以上;相应的,主动脉脉压表现为40~49岁<60~69岁<70岁以上。当植入长度为60 mm的覆膜支架时,随着支架数量增加,主动脉脉压持续增高,即支架植入范围越广,脉压越高。支架植入位置越靠近近心端,脉压越高。结论 提出的数值方法可正确预测主动脉血压,能够为主动脉支架设计和手术方案优化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流体动力学 流固耦合 移动边界 残余应力 顺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架作用下主动脉血管壁应力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杨帅星 张明 +2 位作者 戴向晨 薛玉国 刘浩飞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4-21,共8页
目的利用有限元方法模拟主动脉覆膜支架与考虑残余应力的主动脉血管壁的耦合作用,研究支架对主动脉血管壁应力分布的影响。方法采用应力驱动的主动脉各向异性生长模型,降低轴向和周向跨壁应力梯度,从而在理想化健康人双层主动脉模型中... 目的利用有限元方法模拟主动脉覆膜支架与考虑残余应力的主动脉血管壁的耦合作用,研究支架对主动脉血管壁应力分布的影响。方法采用应力驱动的主动脉各向异性生长模型,降低轴向和周向跨壁应力梯度,从而在理想化健康人双层主动脉模型中生成三维残余应力场;建立覆膜支架模型实现其虚拟植入;对覆膜支架作用下的主动脉血管壁进行应力分析。结果残余应力场对应的主动脉张开角117.5°在正常范围内,残余应力的存在降低了血管壁在周向和轴向的跨壁应力梯度。支架作用下血管壁最大应力位于覆膜支架波峰与血管壁接触处。支架放大率为20%时,血管壁最大周向、轴向应力分别为412、132 k Pa,面内切应力σ_(rθ)、σ_(rz)均为78 kPa。残余应力作用下,最大径向、周向与轴向应力分别下降14.9%、40.5%和33.8%,最大切应力σ_(rθ)、σ_(rz)和σ_(θz)分别下降2.5%、7.1%、27.0%。支架放大率从10%增加到20%,最大径向、周向与轴向应力分别增加316%、129%、41%,最大切应力σ_(rθ)、σ_(rz)和σ_(θz)分别增加661%、450%、466%。结论残余应力有效降低了血管壁应力梯度。残余应力和支架放大率对血管壁的应力分布及最大应力有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余应力 主动脉 覆膜支架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引发夹层后动脉瘤的生物力学特征初探
3
作者 李俊衡 王帅帅 +1 位作者 戴向晨 刘浩飞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378-378,共1页
目的夹层后动脉瘤(PDAA)是夹层患者腔内修复术(TEVAR)后的常见并发症,对患者的长期生存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本文旨在确定TEVAR术后假腔失稳重塑所对应的力学特征。方法针对TEVAR术后5例主动脉夹层失稳与5例主动脉夹层稳定病人进行流固耦... 目的夹层后动脉瘤(PDAA)是夹层患者腔内修复术(TEVAR)后的常见并发症,对患者的长期生存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本文旨在确定TEVAR术后假腔失稳重塑所对应的力学特征。方法针对TEVAR术后5例主动脉夹层失稳与5例主动脉夹层稳定病人进行流固耦合数值模拟计算,本文计算术前术后假腔直径最大位置处的血压与壁面应力,并结合病人术前术后假腔直径最大处的月扩张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失稳组病人平均月扩张率为9 mm/月,高于稳定组病人2 mm/月。同时,失稳组5例病人的平均血压(15 k Pa)高于稳定组5例病人(13 k Pa)。患者血压与假腔扩张率成正比。然而,两组之间的血压界限并不清晰。失稳组平均壁面应力(120 k Pa)高于稳定组5例病人(60 k Pa),且患者壁面应力与假腔扩张率成正比。两组之间的壁面应力界限清晰,稳定组壁面应力均在100 k Pa以下而失稳组集中在100 k Pa以上。结论假腔壁面应力可能是导致假腔失稳重塑的力学特征参数,其临界值在100 k Pa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平均血压 假腔 生物力学特征 术前术后 腔内修复术 长期生存 常见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流固耦合并考虑主动脉残余应力与超弹性的血压估算方法
4
作者 张跃凡 戴向晨 +1 位作者 孙翠茹 刘浩飞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373-373,共1页
目的考虑主动脉壁超弹性和残余应力,提出一种基于血管顺应性准确估算主动脉血压的定量预测数值方法。方法基于闭合张开角的三维残余应力求解方法和超弹性本构理论,实现理想化双层厚壁主动脉模型压力-半径关系的解析求解。计算血管壁顺应... 目的考虑主动脉壁超弹性和残余应力,提出一种基于血管顺应性准确估算主动脉血压的定量预测数值方法。方法基于闭合张开角的三维残余应力求解方法和超弹性本构理论,实现理想化双层厚壁主动脉模型压力-半径关系的解析求解。计算血管壁顺应性,并将压力-半径关系施加于流体域的移动壁面边界,捕捉流固耦合作用引起的血流动力学改变,获得血管顺应性与脉压的关系。对比有无残余应力、超弹性与线弹性本构关系,以及不同年龄对血管顺应性和主动脉血压的影响。考虑覆膜支架的作用:将支架区域视为刚性壁,模拟不同支架个数对主动脉血压的影响。结果与线弹性模型相比,超弹性模型的主动脉脉压预测值较小。考虑残余应力的血管顺应性高于无残余应力,相应的,考虑残余应力时主动脉脉压略低于无残余应力的情况。血管顺应性40~49岁人群>60~69岁>70岁以上人群,相应的,主动脉脉压40~49岁人群<60~69岁<70岁以上人群。当植入一个长度为60 mm的覆膜支架时,由于顺应性的下降,其脉压高于无支架情况。而且,随着植入覆膜支架数量的增加,主动脉脉压持续增高,即支架植入范围越广,脉压越高。结论本文提出的数值方法可正确预测主动脉血压,将为主动脉支架设计和手术方案优化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顺应性 覆膜支架 主动脉壁 线弹性模型 超弹性 残余应力 本构理论 张开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裸支架植入主动脉夹层的流固耦合数值模拟 被引量:7
5
作者 冯凌波 孙翠茹 +1 位作者 戴向晨 刘浩飞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38-746,共9页
目的提出一种基于理想几何的单向流固耦合计算方法,用于分析多层裸支架干预后主动脉夹层假腔内的血流动力学和假腔壁面应力特征。方法根据假腔是否累及分支动脉将模型分为两类,建立单向流固耦合仿真模型以考察流体域对固体域的影响。模... 目的提出一种基于理想几何的单向流固耦合计算方法,用于分析多层裸支架干预后主动脉夹层假腔内的血流动力学和假腔壁面应力特征。方法根据假腔是否累及分支动脉将模型分为两类,建立单向流固耦合仿真模型以考察流体域对固体域的影响。模拟不同手术策略干预下,术后假腔内的血流动力学和壁面应力状态,并对血栓形成前后的假腔壁面应力状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忽略支架释放过程对假腔壁面应力的计算影响较小。仅用多层裸支架无法有效缩小假腔内的高流速、高壁面剪切力(wall shear stress,WSS)区域;仅用覆膜支架封堵近端入口,远端将维持高流速、高WSS区域;覆膜支架和多层裸支架联合使用会使假腔内出现最大范围的低流速和低WSS区域,最大程度降低假腔内的压力和壁面应力。与有分支动脉模型相比,无分支动脉模型术后更易形成低流速、低WSS区域,但其术后假腔内血压更高。假腔内血栓的形成可大幅降低血栓覆盖区域的壁面应力。结论所提出的计算方法可同时分析术后假腔内的血流动力学和壁面应力特征,为研究多层裸支架引发假腔血栓化及主动脉再膨大的力学机理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固耦合 壁面应力 血流动力学 主动脉夹层 多层裸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