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诊患者人文关怀规范》团体标准解读
1
作者 邓先锋 张庆民 +21 位作者 刘义兰 孙鹏 李惠玲 李映兰 甘秀妮 霍晓鹏 朱小平 戴冬梅 谢红珍 郭舒婕 孙琳 于瑞英 张凤英 张玉莲 奚慧琴 杨霞 冯霞 向莉 么颖 张继春 汪唯 王晓洁 《护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73-76,92,共5页
为规范医疗机构急诊患者人文关怀服务,提升急诊服务品质和内涵,切实改善急诊患者就医体验,2024年11月,中国生命关怀协会发布了团体标准《急诊患者人文关怀规范》。该标准明确了急诊患者人文关怀的适用范围、术语和定义,规定了急诊患者... 为规范医疗机构急诊患者人文关怀服务,提升急诊服务品质和内涵,切实改善急诊患者就医体验,2024年11月,中国生命关怀协会发布了团体标准《急诊患者人文关怀规范》。该标准明确了急诊患者人文关怀的适用范围、术语和定义,规定了急诊患者人文关怀基本要求、关怀环境与设施设备及患者就医各环节关怀措施等内容。本文对团体标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条目进行详细解释,以便于使用者理解,促进急诊患者人文关怀规范的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患者 人文关怀 急诊管理 关怀环境 关怀措施 护理标准 团体标准 标准解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草枯中毒大鼠肺TGF-β_1和c-Jun的表达及姜黄素的干预作用 被引量:16
2
作者 吴伟 刘莹 +1 位作者 胡明 于淼淼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2-16,共5页
目的通过检测百草枯中毒大鼠肺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原癌c-jun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趋势和观察姜黄素减轻百草枯中毒大鼠肺间质纤维化,探讨姜黄素的干预作用机制。方法 8周龄清洁级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百草枯中毒组(百草枯... 目的通过检测百草枯中毒大鼠肺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原癌c-jun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趋势和观察姜黄素减轻百草枯中毒大鼠肺间质纤维化,探讨姜黄素的干预作用机制。方法 8周龄清洁级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百草枯中毒组(百草枯50mg/kg一次性灌胃染毒)和姜黄素干预组(百草枯灌胃染毒后姜黄素200mg·kg-·1d-1一次腹腔内注射)。观察动物中毒反应,到达观察终点的动物麻醉处死,HE和Masson染色观察肺组织大体病理变化,测定肺湿重并计算肺系数。用羟脯氨酸含量确定肺纤维化程度。免疫组化法检测TGF-β1和c-Jun表达。结果姜黄素干预组动物生存率为67%,百草枯中毒组生存率为35%,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百草枯中毒组出现肺水肿、出血、肺泡炎表现,中毒3d时炎性表现最明显,14d后纤维细胞增生、肺泡壁增厚。姜黄素减少了肺泡炎并降低了纤维化程度。姜黄素干预组与百草枯中毒组相比,14d后肺组织羟脯氨酸含量明显降低(P<0.05)。百草枯中毒组7d后TGF-β1表达水平开始开高。姜黄素治疗14d后TGF-β1表达水平明显低于百草枯中毒组(P<0.01)。百草枯中毒组1d后c-Jun表达增加,但与姜黄素干预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姜黄素通过抑制肺组织TGF-β1表达,减少百草枯中毒大鼠胶原沉积,减轻肺纤维化程度,并非通过抑制c-Jun表达而发挥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纤维化 原癌c-jun基因 转化生长因子Β1 百草枯 姜黄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挤压综合征相关急性肾损伤的诊疗进展 被引量:5
3
作者 王晋祥 董宇新 +3 位作者 赵一博 孟祥龙 柴艳芬 靳衡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5期1914-1918,共5页
挤压综合征广泛存在于自然灾害、创伤及交通事故中,主要表现为低血容量休克、急性肾损伤、高钾血症、酸中毒等,其中急性肾损伤是挤压综合征患者病死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挤压综合征相关急性肾损伤的治疗包括早期补液、对症治... 挤压综合征广泛存在于自然灾害、创伤及交通事故中,主要表现为低血容量休克、急性肾损伤、高钾血症、酸中毒等,其中急性肾损伤是挤压综合征患者病死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挤压综合征相关急性肾损伤的治疗包括早期补液、对症治疗及肾脏替代疗法等,然而效果并不理想。国内外针对挤压综合征相关急性肾损伤的治疗尚无标准方案,因此明确发病机制及制定有效治疗方案可能是未来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挤压综合征相关急性肾损伤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策略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挤压综合征 急性肾损伤 发病机制 诊断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潜在再出血风险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的液体复苏目标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峰 柴艳芬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304-1306,共3页
目的探讨有潜在再出血风险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的合理液体复苏目标。方法选取2011年4月—2014年4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收治的失血性休克患者48例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复苏目标:平均动脉压55-65 mm Hg(1 mm Hg=0... 目的探讨有潜在再出血风险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的合理液体复苏目标。方法选取2011年4月—2014年4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收治的失血性休克患者48例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复苏目标:平均动脉压55-65 mm Hg(1 mm Hg=0.133 k Pa),收缩压〈95 mm Hg,26例〕和对照组(复苏目标:平均动脉压66~75 mm Hg,收缩压〈105 mm Hg,22例)。记录患者补液前及补液后12、24、48、72 h血管外肺水(EVLW)及血乳酸水平,ICU住院时间、达液体负平衡时间,再出血、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发生率及28 d死亡情况。结果两组EVLW及血乳酸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ICU住院时间、达液体负平衡时间分别为8.7、5.2 d,与对照组11.3、6.9 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13、2.036,P〈0.05)。观察组再出血、MODS、ARDS发生率分别为15.4%、15.4%和11.5%,低于对照组的40.9%、45.5%和3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31、5.215、4.157,P〈0.05)。结论将平均动脉压控制在55~65 mm Hg且收缩压〈95 mm Hg范围内,对于有潜在再出血风险的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是合理、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克 出血性 潜在再出血风险 液体复苏 平均动脉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