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CR-ELISA检测端粒酶活性的方法及其在人体肿瘤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
作者 蔡春友 张维铭 +3 位作者 刘霜 孙保存 于士柱 杨军谦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4-16,共3页
目的 :介绍PCR -ELISA端粒酶活性测定方法 ,并对不同组织来源肿瘤端粒酶活性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方法 :采用PCR -ELISA端粒酶活性检测方法对299例不同组织来源肿瘤端粒酶活性进行检测。结果 :本组结果显示PCR -ELISA端粒酶活性测定方法... 目的 :介绍PCR -ELISA端粒酶活性测定方法 ,并对不同组织来源肿瘤端粒酶活性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方法 :采用PCR -ELISA端粒酶活性检测方法对299例不同组织来源肿瘤端粒酶活性进行检测。结果 :本组结果显示PCR -ELISA端粒酶活性测定方法在敏感性与特异性方面与国外报道的同位素方法结果一致。在多种人类恶性肿瘤组织中可检出端粒酶活性 ,而与各种肿瘤对应的正常组织及良性病变中则多为阴性。结论 :本组结果提示PCR -ELISA法为一高敏感的半定量评价端粒酶活性的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端粒酶 活性 肿瘤 PCR-ELISA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癌发生过程中相关基因甲基化的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王栋 徐壵 +1 位作者 耿鑫 张维铭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462-465,共4页
目的:通过研究上皮钙粘蛋白(E-CD)、错配修复基因(hMLH1)启动子甲基化状况,来揭示胃癌发生过程中分子水平变化。方法: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检测E-CD、hMLH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免疫组化检测蛋白表达情况。结果:E-CD甲基化阳性率在胃癌组... 目的:通过研究上皮钙粘蛋白(E-CD)、错配修复基因(hMLH1)启动子甲基化状况,来揭示胃癌发生过程中分子水平变化。方法: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检测E-CD、hMLH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免疫组化检测蛋白表达情况。结果:E-CD甲基化阳性率在胃癌组显著高于胃癌前病变组和正常组,且与癌细胞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相关;hMLH1甲基化阳性率在胃癌组显著高于胃癌前病变组和正常组;胃癌组MSI的发生率显著高于胃癌前病变组和正常组。结论:E-CD、hMLH1基因甲基化及MSI可作为较早期诊断胃癌的辅助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上皮钙粘蛋白 甲基化特异性PCR HMLH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癌微卫星不稳定性和hMSH2基因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徐垚 杨秀颖 +2 位作者 邢军 耿鑫 张维铭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2年第12期963-965,共3页
目的 通过研究胃癌及其癌前病变中微卫星不稳定性与错配修复基因hMSH2蛋白表达 ,来揭示微卫星不稳定性在胃癌演化过程中可能作用机制 ,并探讨导致胃癌中微卫星不稳定性的基因机制。方法 用PCR方法检测 5个微卫星位点MSI表现 ;并通过... 目的 通过研究胃癌及其癌前病变中微卫星不稳定性与错配修复基因hMSH2蛋白表达 ,来揭示微卫星不稳定性在胃癌演化过程中可能作用机制 ,并探讨导致胃癌中微卫星不稳定性的基因机制。方法 用PCR方法检测 5个微卫星位点MSI表现 ;并通过免疫组化SP法检测hMLH1、hMSH2错配修复蛋白的表达。结果 胃癌组、慢性胃炎组中MSI的阳性率分别为 5 8 82 %(30 5 1) ,2 1 0 5 %(12 5 7)。肠型胃癌与弥漫型胃癌的MSI阳性率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在所有标本中仅检测到 1例hMSH2表达缺失 ,异常表达的病例为胃乳头状腺癌。结论 MSI在散发性胃癌的发生及发展过程中均起到了一定作用 ,hMLH1启动子区异常甲基化是导致胃癌MSI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微卫星不稳定性 hMSH2基因表达 癌前病变 错配修复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癌MSI、hMLH1基因甲基化及其蛋白表达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张亮 王维娜 +1 位作者 徐垚 张维铭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325-327,330,共4页
目的:通过研究散发性胃癌中错配修复基因hMLH1启动子区5’CpG岛甲基化及蛋白表达、微卫星不稳定性(MSI)发生的情况及各指标之间的关系,探讨hMLH1基因、MSI在胃癌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揭示胃癌发生的分子机制。方法:取标本55例,其中胃癌41例... 目的:通过研究散发性胃癌中错配修复基因hMLH1启动子区5’CpG岛甲基化及蛋白表达、微卫星不稳定性(MSI)发生的情况及各指标之间的关系,探讨hMLH1基因、MSI在胃癌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揭示胃癌发生的分子机制。方法:取标本55例,其中胃癌41例,正常组织(包括正常及浅表性胃炎)14例。酚/氯仿法提取DNA,PCR扩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硝酸银染法检测BAT-26、D2S123两个位点的MSI,酶切产物特异性扩增法检测hMLH1基因启动子区5’CpG岛甲基化异常情况,免疫组化SP法检测hMLH1蛋白的表达。结果:胃癌组MSI发生率为51.2%(21/41),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胃癌组hMLH1基因启动子区5’CpG岛甲基化发生率为41.5%,其中88.5%表现为蛋白表达缺失或降低,正常组织中未发现甲基化。胃癌组MSI(+)中,甲基化发生率81.0%。结论:hMLH1基因甲基化是导致胃癌组织出现MSI的重要因素,MSI在散发性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由于错配修复基因甲基化而丧失修复功能,引起MSI的产生,促进肿瘤的发生。对胃癌组织中hMLH1基因、MSI的深入研究,可以为肿瘤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提供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HMLH1基因 MSI 甲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癌端粒酶活性与临床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蔡春友 张维铭 +3 位作者 孙保存 于士柱 刘虹 杨军谦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462-463,共2页
最近研究表明,端粒酶活化是正常细胞向恶性细胞演化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步骤。对大量不同组织来源恶性肿瘤的研究结果都显示在较高程度上表达端粒酶活性。因此,端粒酶活性有可能成为肿瘤恶性程度评价的一个普适性标志物。端粒酶与肿... 最近研究表明,端粒酶活化是正常细胞向恶性细胞演化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步骤。对大量不同组织来源恶性肿瘤的研究结果都显示在较高程度上表达端粒酶活性。因此,端粒酶活性有可能成为肿瘤恶性程度评价的一个普适性标志物。端粒酶与肿瘤临床相关性的研究表明,不同组织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端粒酶活性 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癌相关基因gcI的克隆及其功能预测 被引量:2
6
作者 邢军 徐垚 +2 位作者 刘文天 赵林胜 张维铭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0期1148-1151,共4页
目的:应用生物信息学平台对胃癌相关基因表达片段进行cDNA全长克隆及序列分析和蛋白功能预测。方法:选用人胃癌、癌前病变及正常胃粘膜组织经mRNA差异显示技术筛选获得的差异表达片段,对所获得的1条功能未知基因表达片段“I”,利用5'... 目的:应用生物信息学平台对胃癌相关基因表达片段进行cDNA全长克隆及序列分析和蛋白功能预测。方法:选用人胃癌、癌前病变及正常胃粘膜组织经mRNA差异显示技术筛选获得的差异表达片段,对所获得的1条功能未知基因表达片段“I”,利用5'cDNA末端快速扩增方法扩增全长cDNA,结合Northern杂交印迹方法进行验证分析;利用NCBI、EMBL数据库资源分析其编码氨基酸的生物学特征以及预测其编码蛋白的功能。结果:扩增得到序列I的全长cDNA,命名为gcI。分析显示gcI含有2个跨膜区,定位于胞膜;含有3个蛋白激酶C磷酸化位点和3个N端豆蔻酰化作用位点。结论:克隆的胃癌相关基因表达全长序列gcI、编码与信号转导有关的跨膜蛋白,可能是参与胃癌发生过程中的相关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基因 数据库搜索 基因克隆 功能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蛋白质组学在肝癌及其相关疾病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4
7
作者 李悦国 张维铭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6期957-960,共4页
肝癌是世界上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等都是肝癌主要的致病原。随着后基因组时代的到来,运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对肿瘤及其相关疾病的研究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着重就蛋白质组学在肝癌及其相关疾病... 肝癌是世界上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等都是肝癌主要的致病原。随着后基因组时代的到来,运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对肿瘤及其相关疾病的研究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着重就蛋白质组学在肝癌及其相关疾病研究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组学 肝癌 病毒性肝炎 肝纤维化 肝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肺癌组织端粒酶活性与p16基因二者相关性探讨 被引量:1
8
作者 刘虹 张维铭 +2 位作者 蔡春友 许静 徐垚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8期1049-1052,共4页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端粒酶活性与p16基因的相关性及二者与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肺癌标本48例,12例癌旁组织,7例非肿瘤病例的正常肺组织。以TelomerasePCRELISA检测标本端粒酶活性,以RT-PCR的方法检测p16基因mRNA...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端粒酶活性与p16基因的相关性及二者与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肺癌标本48例,12例癌旁组织,7例非肿瘤病例的正常肺组织。以TelomerasePCRELISA检测标本端粒酶活性,以RT-PCR的方法检测p16基因mRNA转录情况,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组织标本p16蛋白表达。结果:1)肺癌组织标本36/48(75.00%)和1例癌旁组织检出端粒酶活性。2)48例NSCLC组织中32例进行了p16mRNA及蛋白表达检测。16/32(50.00%)检测到p16mRNA转录,7例正常组织中均检测到p16mRNA转录。NSCLC组织标本中17/32(53.13%)未检测到p16蛋白表达,7例正常肺组织中均检测到p16蛋白表达。3)24例端粒酶阳性NSCLC组织中15例p16mRNA表达缺失,8例端粒酶阴性的NSCLC组织中仅1例p16mRNA表达缺失。相关系数为-0.433,P=0.013,具有显著负相关。结论:端粒酶、p16基因在NSCLC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端粒酶活性有望成为预测肿瘤发生、肿瘤诊断的良好指标。端粒、端粒酶与p16基因可能成为抗肿瘤治疗的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端粒 端粒酶 P16基因 肺癌 细胞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癌及癌前病变差异表达基因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刘文天 张维铭 +3 位作者 徐垚 郑洁 邢军 李艳云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5期882-884,共3页
目的:寻找胃癌、癌前病变中差异表达的基因,以确定胃癌发生前胃粘膜的分子变化。方法:应用荧光mRNA差异显示技术分析胃癌(3例)、癌前病变(3例)和正常胃粘膜(3例),鉴别并分离差异表达的基因片段,进行PCR再扩增。将扩增的cDNA片段克隆后测... 目的:寻找胃癌、癌前病变中差异表达的基因,以确定胃癌发生前胃粘膜的分子变化。方法:应用荧光mRNA差异显示技术分析胃癌(3例)、癌前病变(3例)和正常胃粘膜(3例),鉴别并分离差异表达的基因片段,进行PCR再扩增。将扩增的cDNA片段克隆后测序,测序结果提交GenBank,经BLASTN软件检索以进行同源性分析。差异条带经Northern印迹验证。结果:发现2个差异表达的cDNA片段,1个在正常组织和癌前病变中高表达的cDNA片段在GenBank数据库中未找到同源序列,获得GenBank登陆号CB833297,并由UNIGENE基因库收录,为新基因片段。另1个在正常胃粘膜组织中高表达的cDNA片段,在GenBank数据库中与RP11-315A19克隆高度同源,但其功能目前尚不清楚。结论:本研究发现的2个在胃癌、癌前病变及正常胃粘膜组织中差异表达的基因,它们可能参与了胃癌的发病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癌前病变 MRNA差异显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细胞介素-6对人表皮黑素细胞活性及黑素合成的调控抑制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梅玫 张庆虹 张维铭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178-180,共3页
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具备多种细胞生物学效应,也属一种表皮细胞因子。本实验在体外建立了表皮黑素细胞培养基础上,观察不同浓度IL-6对表皮黑素细胞代谢活性,酪氨酸酶活性和黑素合成的影响。结... 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具备多种细胞生物学效应,也属一种表皮细胞因子。本实验在体外建立了表皮黑素细胞培养基础上,观察不同浓度IL-6对表皮黑素细胞代谢活性,酪氨酸酶活性和黑素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微量IL-6(10U/ml)在48h内即抑制表皮黑素细胞代谢活性,而酪氨酸酶活性和黑素合成随IL-6剂量升高呈明显剂量依赖性抑制效应。提示该类细胞因子作用可能与黑素合成有关的恶性黑色素瘤及Parkinsons病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黑素细胞 黑素合成 白细胞介素6 黑色素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因芯片技术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维铭 崔建峰 许静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8期618-620,共3页
关键词 基因芯片 肿瘤 基因疗法 生物信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小细胞肺癌中脆性组氨酸三联体基因异常的探讨
12
作者 耿鑫 王栋 +2 位作者 张亮 朱国平 张维铭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95-97,共3页
目的:探讨脆性组氨酸三联体(FHIT)基因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作用机制及其与临床病理间的关系。方法:通过PCR-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硝酸银染色方法检测40例非小细胞肺癌及其癌旁肺组织与FHIT基因紧密连锁的D3S1300位点杂合性缺失(L... 目的:探讨脆性组氨酸三联体(FHIT)基因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作用机制及其与临床病理间的关系。方法:通过PCR-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硝酸银染色方法检测40例非小细胞肺癌及其癌旁肺组织与FHIT基因紧密连锁的D3S1300位点杂合性缺失(LOH),并比较其与各临床病理的关系。结果:1)FHIT基因在肺癌组和对照组杂合性缺失的发生率分别为70.0%和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2)发生FHIT基因杂合性缺失的28例肺鳞癌患者中23例(82.1%)有吸烟史;发生FHIT基因杂合性缺失的12例肺腺癌患者中7例(58.3%)有吸烟史。FHIT基因杂合性缺失与吸烟因素及肺癌组织类型具有相关性(P<0.05)。3)FHIT基因杂合性缺失的发生率与年龄、性别、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非小细胞肺癌FHIT基因杂合性缺失与吸烟因素密切相关,提示FHIT基因可能是烟中致癌物的靶分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脆性组氨酸三联体基因 非小细胞肺癌 杂合性缺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小细胞肺癌中hMLH1基因完全失活机制
13
作者 张亮 徐美林 +1 位作者 张维铭 耿鑫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77-580,共4页
目的研究hMLH1基因完全失活机制及蛋白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的关系。方法应用PCR-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染方法检测hMLH1基因杂合性缺失(LOH),利用甲基化敏感性限制性核酸内切酶HpaⅡ/MspⅠ酶切-PCR方法检测异常甲基化;通过免疫组化... 目的研究hMLH1基因完全失活机制及蛋白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的关系。方法应用PCR-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染方法检测hMLH1基因杂合性缺失(LOH),利用甲基化敏感性限制性核酸内切酶HpaⅡ/MspⅠ酶切-PCR方法检测异常甲基化;通过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分析hMLH1基因蛋白表达情况。结果40例NSCLC中,hMLH1基因LOH发生率为65%,甲基化发生率为67.5%,72.5%hMLH1蛋白表达阴性,均与对照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29例hMLH1蛋白表达缺失中有21例(72.4%)同时发生LOH和异常甲基化。结论hMLH1基因异常在NSCLC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其完全失活机制可能主要为:LOH+异常甲基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HMLH1 杂合性缺失 甲基化 失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癌组织中miRNA-375基因高甲基化及其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来培培 李阳 +2 位作者 李海东 刘文天 张维铭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81-84,共4页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微小RNA-375(miRNA-375)基因表达与基因甲基化调控的相关性。方法:2011年3月至8月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通过胃镜检查收集90例新鲜组织活检标本,分为2组,胃癌组54例,非癌对照组36例。应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检测mi...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微小RNA-375(miRNA-375)基因表达与基因甲基化调控的相关性。方法:2011年3月至8月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通过胃镜检查收集90例新鲜组织活检标本,分为2组,胃癌组54例,非癌对照组36例。应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检测miRNA-375基因表达,甲基化特异性PCR检测miRNA-375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结果:胃癌组miR NA-375基因表达下调,与非癌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和非癌对照组miRNA-375基因启动子区高甲基化阳性率分别为62.96%(34/54)和22.22%(8/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405,P<0.05)。中高分化胃癌组织中miRNA-375基因表达高于低分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34,P=0.011);miRNA-375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阳性率中高分化组与低分化组分别为44.44%(8/18)和72.22%(26/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71,P=0.046)。结论:癌组织中存在miRNA-375基因异常低表达及启动子区的高甲基化,miRNA-375基因高甲基化可能抑制miRNA-375基因表达,在胃癌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微小RNA 基因表达 甲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狨猴地方性甲状腺肿动物模型的复制 被引量:2
15
作者 杜红艳 陈祖培 +2 位作者 阎玉芹 包日新 费伟华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89-192,共4页
关键词 狨猴 甲状腺腺肿 地方性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碘绒猴动物模型的复制及甲状腺形态结构变化的体视学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杜红艳 阎玉芹 +2 位作者 陈祖培 包日新 费伟华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2期43-47,共5页
本文以高级灵长类动物绒猴为研究对象,在国内首次成功地复制了低碘动物模型,对低碘喂养12个月的绒猴进行了血清激素测定,甲状腺重量及甲状腺形态学观察,并应用MIAS-300型图像分析系统测量甲状腺滤泡、滤泡腔的体视学指标。结果表... 本文以高级灵长类动物绒猴为研究对象,在国内首次成功地复制了低碘动物模型,对低碘喂养12个月的绒猴进行了血清激素测定,甲状腺重量及甲状腺形态学观察,并应用MIAS-300型图像分析系统测量甲状腺滤泡、滤泡腔的体视学指标。结果表明,低碘组绒猴血清FT3、FT4、TT3、TT4均低于对照组。甲状腺肿大,滤泡增生密集,滤泡腔变小,胶质减少,上皮细胞增生肥大呈高柱状。体视学指标测量结果表明,低碘组滤泡及滤泡腔的体密度(Vv)、表面积密度(Sv)、平均体积(VQ)、平均表面积(SQ)低于对照组,数密度(Nv)、比表面(S/V)高于对照组。而两组的形状因子(SF)无显著性差别。本研究表明绒猴是复制碘缺乏病动物模型的良好动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碘 对照组 动物模型 体视学 滤泡 甲状腺 SF 灵长类动物 表面积密度 复制
全文增补中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