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效膜蒸馏技术用于深度浓缩多种无机盐水溶液 被引量:7
1
作者 王平 秦英杰 +3 位作者 刘晶 刘建军 张昆明 崔东胜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9-44,共6页
利用中空纤维气隙式多效膜蒸馏组件浓缩处理硫酸盐、盐酸盐、硝酸盐和碳酸盐等16种无机盐水溶液,研究料液浓度在0.5%~40%之间变化时对膜通量和造水比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料液浓度升高,膜通量和造水比总体呈下降趋势.造成膜通量和造... 利用中空纤维气隙式多效膜蒸馏组件浓缩处理硫酸盐、盐酸盐、硝酸盐和碳酸盐等16种无机盐水溶液,研究料液浓度在0.5%~40%之间变化时对膜通量和造水比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料液浓度升高,膜通量和造水比总体呈下降趋势.造成膜通量和造水比下降的因素包括料液蒸汽压、黏度、扩散系数、比热容和热导率随浓度的变化,但蒸汽压下降是主要因素.钾盐、铵盐、硫酸盐、硝酸盐的浓度升高对膜通量和造水比影响较小,而盐酸盐、镁盐的浓度升高对膜通量和造水比影响较大.对于所有测验的浓度为18%的料液,膜通量值均可达2.30 L/(m^2·h)以上,造水比在6.5以上,至少相当于9效蒸发器的能效果.整个实验期间膜组件性能良好,所有研究的无机盐的截留率均在99.9%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效膜蒸馏 无机盐 深度浓缩 膜通量 造水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效膜蒸馏技术分离尿素水溶液的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何杰 张莉莉 +1 位作者 单鹏飞 秦英杰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75-78,共4页
应用新型多效膜蒸馏技术,对尿素水溶液体系进行分离试验研究。用正交试验方法对操作条件进行优化设计,结果表明,在试验范围内,当膜侧进口温度90℃,料液流量30 L/h,料液初始质量分数0.5%,膜通量最大;当膜侧进口温度90℃,料液流量10 L/h,... 应用新型多效膜蒸馏技术,对尿素水溶液体系进行分离试验研究。用正交试验方法对操作条件进行优化设计,结果表明,在试验范围内,当膜侧进口温度90℃,料液流量30 L/h,料液初始质量分数0.5%,膜通量最大;当膜侧进口温度90℃,料液流量10 L/h,料液初始质量分数0.5%,造水比最大;膜通量随膜侧进口温度升高而增加,膜通量随进料流量增大而增加,造水比反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效膜蒸馏 膜蒸馏 尿素 分离 造水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反渗透处理后炼油废水浓水的多效膜蒸馏技术 被引量:10
3
作者 秦英杰 王焕 +2 位作者 刘立强 崔东胜 吴松松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844-848,共5页
采用多效膜蒸馏技术对某炼油厂反渗透浓水进行深度浓缩。着重研究了浓缩过程中膜通量、造水比和蒸出淡水水质的变化。结果表明,该过程可将废水浓缩1 9倍以上,淡水回收率大于95%。当以97度热水为热源时,造水比为6.8~10.2,膜通量为4.5~6... 采用多效膜蒸馏技术对某炼油厂反渗透浓水进行深度浓缩。着重研究了浓缩过程中膜通量、造水比和蒸出淡水水质的变化。结果表明,该过程可将废水浓缩1 9倍以上,淡水回收率大于95%。当以97度热水为热源时,造水比为6.8~10.2,膜通量为4.5~6.5 L·m^(-2)·h^(-1)。蒸出的淡水电导率在5.9~7.2μS·cm^(-1),COD_(Cr)值小于45 mg·L^(-1),经简单处理后可用作锅炉用水。多效膜蒸馏法浓缩后的浓水可进一步用常规蒸发-结晶设备得到固体盐,实现废水完全回用和零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效膜蒸馏 反渗透浓水 炼油废水 浓缩 零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效膜蒸馏技术用于氢氧化钠稀溶液的浓缩 被引量:6
4
作者 刘晶 秦英杰 +3 位作者 王平 王奔 崔东胜 刘立强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73-77,共5页
研究了多效膜蒸馏(MEMD)过程对氢氧化钠稀溶液的浓缩回收。结果表明,该过程可将Na OH稀溶液浓缩至250 g/L以上,且截留率维持在99.9%以上;虽然Na OH溶液的黏度和沸点随着浓度上升而急剧上升使得膜通量和造水比都显著下降,但是当Na OH质... 研究了多效膜蒸馏(MEMD)过程对氢氧化钠稀溶液的浓缩回收。结果表明,该过程可将Na OH稀溶液浓缩至250 g/L以上,且截留率维持在99.9%以上;虽然Na OH溶液的黏度和沸点随着浓度上升而急剧上升使得膜通量和造水比都显著下降,但是当Na OH质量浓度达到200 g/L时膜通量和造水比仍可达3.05 L/(m2·h)、5.04,达到相当于7效蒸发器的节能效果。膜组件在连续运行的60 d内保持了良好的操作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效膜蒸馏 氢氧化钠 浓缩 造水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部热能回收式多效膜蒸馏用于海水淡化及浓盐水深度浓缩 被引量:27
5
作者 秦英杰 刘立强 +3 位作者 何菲 张艳萍 吴茵 王世昌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52-58,共7页
利用自制的具有高效内部热量回收功能的多效膜蒸馏组件对不同浓度的氯化钠水溶液进行浓缩研究。考察进料温度、浓度、流速对膜通量、造水比和脱盐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料液加热温度T3升高时膜通量和造水比随之明显增加,而脱盐率保持不... 利用自制的具有高效内部热量回收功能的多效膜蒸馏组件对不同浓度的氯化钠水溶液进行浓缩研究。考察进料温度、浓度、流速对膜通量、造水比和脱盐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料液加热温度T3升高时膜通量和造水比随之明显增加,而脱盐率保持不变;料液流速增加使膜通量增加,而造水比随之降低,脱盐率几乎不受影响;随着料液浓度的增加,膜的通量和造水比逐渐降低,脱盐率略微减小但影响很小.当料液中氯化钠浓度较低时,该过程的最大膜通量为6.8L/(m2.h),造水比为12.5;当料液中氯化钠浓度大于15%时,膜通量为5.2L/(m2.h),造水比为6.2,脱盐率可达99.99%.实验结果表明,多效膜蒸馏技术可有效应用于海水淡化及常规海水淡化过程,例如反渗透和多效蒸发过程所副产浓盐水的深度浓缩和淡水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效膜蒸馏 膜蒸馏 造水比 海水淡化 反渗透浓水 浓盐水 浓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酸作吸收剂用于气态膜法从废水中脱除/回收氨氮 被引量:5
6
作者 解利昕 王元喜 +3 位作者 秦英杰 郝兴阁 李海庆 刘立强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2507-2513,共7页
考察了盐酸作吸收剂时用气态膜技术从水溶液中脱氨的可行性,鉴于盐酸的挥发性,着重考察了不同料液氨水浓度下气态膜过程可以稳定操作时所对应的吸收液中盐酸的临界浓度。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料液氨氮浓度、料液流速、吸收液流速、吸收液... 考察了盐酸作吸收剂时用气态膜技术从水溶液中脱氨的可行性,鉴于盐酸的挥发性,着重考察了不同料液氨水浓度下气态膜过程可以稳定操作时所对应的吸收液中盐酸的临界浓度。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料液氨氮浓度、料液流速、吸收液流速、吸收液盐酸浓度和操作温度等操作参数对膜传质性能的影响,并考察了该工艺的长期操作稳定性。实验结果证明,气态膜脱氨过程可采用一定浓度的稀盐酸溶液作为吸收剂,并可通过向吸收液中不断添加浓盐酸的方式得到浓度为>15%的氯化铵溶液。在料液浓度为2000 mg/L、吸收液盐酸浓度为2%、操作温度为25℃的操作条件下,中空纤维膜组件持续稳定运行了650 h以上,总传质系数保持在4.25×10 6m/s左右。用盐酸作吸收剂时废水中氨氮可脱至15 mg/L以下,符合国家环保标准。这表明采用盐酸作吸收液用气态膜法从废水中脱除回收富集氨氮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态膜 废水脱氨 盐酸 临界浓度 操作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料液中盐对气态膜法脱氨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7
7
作者 赵建敏 秦英杰 +3 位作者 李旭超 刘立强 崔东胜 张艳萍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108-1115,共8页
系统研究了气态膜法脱氨操作过程中无机盐种类和浓度对氨传质性能的影响,并初步探讨了温度对盐效应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盐效应和盐溶液的黏度变化均影响氨的传质。盐对氨的盐析效果越强,氨的膜相传质系数kM越大,而盐溶液的黏度越大,... 系统研究了气态膜法脱氨操作过程中无机盐种类和浓度对氨传质性能的影响,并初步探讨了温度对盐效应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盐效应和盐溶液的黏度变化均影响氨的传质。盐对氨的盐析效果越强,氨的膜相传质系数kM越大,而盐溶液的黏度越大,氨的液相传质系数kL越小,总传质系数K的变化是kM和kL变化的综合结果。在几种常见的无机盐中,氯化钠、硫酸钠、硫酸铵对氨具有不同程度的盐析效应,可促进氨在体系中的传质;而氯化铵和氯化钙对氨具有盐溶效应,其中氯化钙的盐溶效应最为明显。温度对盐效应和体系的传质性能有显著影响,硫酸铵和氯化钙的盐效应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撑气膜 中空纤维 膜接触器 传质模型 盐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套型中空纤维膜接触器用于脱除水溶液中氨氮 被引量:7
8
作者 张宗阳 郝兴阁 +4 位作者 赵建敏 秦英杰 姚兵 马文婵 刘立强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213-1221,共9页
利用双套型微孔疏水中空纤维膜制作的膜接触器脱除水溶液中氨的传质机理,建立了过程传质模型。考察了多种实验条件变化对其传质性能的影响;系统比较了双膜型膜接触器与传统单膜型膜接触器的性能差异。实验结果表明,新型膜器减少了渗透... 利用双套型微孔疏水中空纤维膜制作的膜接触器脱除水溶液中氨的传质机理,建立了过程传质模型。考察了多种实验条件变化对其传质性能的影响;系统比较了双膜型膜接触器与传统单膜型膜接触器的性能差异。实验结果表明,新型膜器减少了渗透蒸馏效应对副产品铵盐溶液的稀释作用,在相同操作条件下,所得副产物(NH4)2SO4溶液浓度值比传统膜器高出29%;当吸收液中氢离子摩尔流率是料液中氨摩尔流率的1.2倍或更低时,新型膜器的总传质系数比传统膜器高6倍以上,这表明双套膜器克服了传统膜器中由于壳程非理想流动导致的明显传质阻力。用预处理后的垃圾渗滤液作含氨料液的600天长期实验结果表明双套膜型膜器的潜在使用寿命远远高出传统膜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套膜型膜接触器 脱氨 传质系数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