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天津八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鸟类和哺乳动物资源初探 被引量:7
1
作者 李立嘉 田向玲 +6 位作者 刘馨 张华 王媛 冯小梅 孙国明 朱金宝 赵大鹏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5-39,共5页
为了解天津八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野生动物资源的现状,2016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利用红外相机捕捉技术对核心区内的鸟类和哺乳动物资源进行了调查,分析鸟类和哺乳动物种群数量的季节动态.结果显示,18台红外相机共收集到550... 为了解天津八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野生动物资源的现状,2016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利用红外相机捕捉技术对核心区内的鸟类和哺乳动物资源进行了调查,分析鸟类和哺乳动物种群数量的季节动态.结果显示,18台红外相机共收集到550张鸟类红外照片和3 273张哺乳动物红外照片,其中可准确识别的鸟类隶属于4目9科共20种,可准确识别的哺乳动物隶属于4目6科共10种.鸟类中相对丰富度指数最高的2个物种为红嘴蓝鹊(Urocissaerythroryncha)和勺鸡(Pucrasia macrolopha);哺乳动物中相对丰富度指数最高的3个物种为岩松鼠(Sciurotamias davidianus)、猪獾(Arctonyxcollaris)和豹猫(Prionailurusbengalensis).鸟类和哺乳动物的物种数、物种比例、相对丰富度指数和单台相机物种数均呈现一定的季节变化特征,春夏季节数值较高,秋冬季节下降,这主要是受物候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相机捕捉 物种多样性 季节差异 八仙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津八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狍集群模式和时空活动规律 被引量:4
2
作者 陈秋婷 赵铁建 +4 位作者 冯小梅 孙国明 朱金保 王玉申 赵大鹏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8-14,共7页
2017年6月-2019年3月,以天津八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地点,首次应用红外相机技术综合关注野生狍Capreolus pygargus的集群模式和时空活动规律。结果发现,狍表现出5种集群模式,以单雄和单雌模式为主;各种集群模式的出现频次呈显著... 2017年6月-2019年3月,以天津八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地点,首次应用红外相机技术综合关注野生狍Capreolus pygargus的集群模式和时空活动规律。结果发现,狍表现出5种集群模式,以单雄和单雌模式为主;各种集群模式的出现频次呈显著的季节差异(χ^2=10.867,df=3,P=0.012)、温度区段差异(χ^2=12.141,df=4,P=0.016)和海拔区段差异(χ^2=13.286,df=3,P=0.004);狍的日活动曲线整体呈双峰型,活动高峰期集中在05∶00-07∶00和18∶00-20∶00;日活动节律不存在显著季节差异;狍全年相对活动强度的高峰出现在温度为11~20℃、海拔为501~700 m时;狍在不同季节的相对活动强度之间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49.535,df=3,P <0.000 1),其中秋季显著高于其他3季。综上所述,季节在不同程度上影响野生狍的集群模式和时空活动规律。本研究为野生狍的生态保护及相关自然保护地的综合管理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相机技术 集群模式 时空活动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津八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摇蚊科昆虫名录 被引量:1
3
作者 曹威 赵铁建 +4 位作者 肖爱刚 孙国明 王玉申 刘文彬 闫春财 《中南农业科技》 2023年第11期137-142,共6页
2018—2021年每年4—10月对八仙山摇蚊科(Chironomidae)昆虫进行调查,根据标本的鉴定结果,总结了天津市蓟州区八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摇蚊科昆虫名录,共计4亚科30属58种。对不同类型水体摇蚊出现情况进行统计,发现保护区内水质较为良好... 2018—2021年每年4—10月对八仙山摇蚊科(Chironomidae)昆虫进行调查,根据标本的鉴定结果,总结了天津市蓟州区八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摇蚊科昆虫名录,共计4亚科30属58种。对不同类型水体摇蚊出现情况进行统计,发现保护区内水质较为良好,保护区周边区域的水质污染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水体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摇蚊科(Chironomidae) 昆虫名录 天津八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津八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新记录种--凤头蜂鹰
4
作者 王宁 李立嘉 +7 位作者 吴自有 张丹 胡淑静 赵铁剑 冯小梅 孙国明 朱金宝 赵大鹏 《安徽农学通报》 2018年第7期120-120,共1页
2017年6—8月,利用红外相机在天津八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内八仙桌子附近靠近河沟处的监测点拍摄到凤头蜂鹰照片,其栖息地大多位于海拔1200m以下的森林地区。经查阅相关文献证实,凤头蜂鹰为天津八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种的新... 2017年6—8月,利用红外相机在天津八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内八仙桌子附近靠近河沟处的监测点拍摄到凤头蜂鹰照片,其栖息地大多位于海拔1200m以下的森林地区。经查阅相关文献证实,凤头蜂鹰为天津八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种的新纪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凤头蜂鹰 鸟类 新纪录 天津八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津八仙山自然保护区维管束植物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王天罡 邢韶华 +4 位作者 林大影 王娟 肖雁青 赵铁建 任秀柏 《河北林果研究》 2007年第2期134-139,共6页
天津八仙山自然保护区共有维管束植物413种(含16个变种),隶属于92科2、70属。其中蕨类植物10科、11属、19种(含3个变种),裸子植物2科、2属、2种;双子叶植物72科2、07属3、21种(含8个变种);单子叶植物8科5、0属7、1种(含5个变种)。种子... 天津八仙山自然保护区共有维管束植物413种(含16个变种),隶属于92科2、70属。其中蕨类植物10科、11属、19种(含3个变种),裸子植物2科、2属、2种;双子叶植物72科2、07属3、21种(含8个变种);单子叶植物8科5、0属7、1种(含5个变种)。种子植物有82科,分别属于9个分布类型,其中泛热带分布类型占的比例最大,占总科数的37.80%。通过对该地区科、属、种的统计表明种类最多的科为菊科、禾本科,同时也有一些少种科、单种属。种子植物259属,分别属于15个分布类型,其中北温带分布类型占绝对优势,占总属数的32.43%,表明八仙山具有典型的北温带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仙山自然保护区 维管束植物 植物区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红外相机技术的天津八仙山林下鸟类群落初步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赵大鹏 邓靖 +5 位作者 马宝莹 赵铁建 冯小梅 孙国明 朱金保 王玉申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5-31,共7页
2017年6月至2018年10月,应用红外相机技术对天津八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林下鸟类开展群落研究.基于30个相机位点11067个野外捕获日的监测数据,共收集到3322张鸟类红外照片,获得744张鸟类独立有效照片,共记录到鸟类7目14科23属34种.在居... 2017年6月至2018年10月,应用红外相机技术对天津八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林下鸟类开展群落研究.基于30个相机位点11067个野外捕获日的监测数据,共收集到3322张鸟类红外照片,获得744张鸟类独立有效照片,共记录到鸟类7目14科23属34种.在居留类型方面,留鸟和旅鸟最多;区系组成方面,古北界最多;在相对丰富度方面,红嘴蓝鹊(Urocissa erythroryncha)、大山雀(Parus cinereus)和山斑鸠(Streptopelia orientalis)3个物种的拍摄率和相对丰富度居于前3位.在不同自然季节和不同时段的比较中,2018年5月和春迁期鸟类物种数最多.比较不同海拔区段(300~1099 m)鸟类的物种数和丰富度指数,均为500~699 m海拔区段的数值最高;比较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为700~899 m海拔区段的数值最高;比较优势度指数,900~1099 m海拔区段的数值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相机技术 林下鸟类 相对丰富度 时空分布 八仙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八仙山不同立地落叶阔叶林凋落物养分特征及土壤肥力评价研究 被引量:13
7
作者 陈国平 俎丽红 +5 位作者 高张莹 周美利 乔艳云 赵铁建 冯小梅 石福臣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78-885,共8页
为了更好地了解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凋落物养分特征及土壤肥力的状况,本研究在天津八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阳坡、山脊和阴坡3种典型立地条件下分别设置1 hm2样地,进行了每木调查并分析了凋落物养分特征及土壤肥力。结果发现:在3个样地中... 为了更好地了解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凋落物养分特征及土壤肥力的状况,本研究在天津八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阳坡、山脊和阴坡3种典型立地条件下分别设置1 hm2样地,进行了每木调查并分析了凋落物养分特征及土壤肥力。结果发现:在3个样地中阳坡样地树木个体数和物种丰富度均最大,而个体数最小的是山脊样地,物种丰富度最小的是阴坡样地。立木材积则以山脊样地为最大,阳坡样地较小,阴坡样地最小。3个样地阳坡样地凋落物蓄积量(37.21 t·hm^(-2))显著大于山脊样地(26.79 t·hm^(-2))和阴坡样地(23.87 t·hm^(-2))。3个样地中阳坡样地凋落物碳、氮含量最高,而其土壤碳、氮含量最低。凋落物8种矿质元素(Ca、K、Fe、Mg、Na、Mn、Zn、Cu)总含量:阳坡样地>山脊样地>阴坡样地。通过因子分析对18个土壤肥力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发现:山脊样地(0.350)>阴坡样地(0.091)>阳坡样地(-0.491),说明3个样地中山脊样地土壤肥力较好,阴坡样地次之,阳坡样地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阔叶林 立地条件 凋落物养分 土壤肥力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系统发育的燕山东麓植物群落的构建机制 被引量:7
8
作者 唐丽丽 陈国平 +2 位作者 冯小梅 赵铁建 石福臣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07-815,共9页
群落构建机制对解释植物物种共存、多样性的维持与发展至关重要。本文以燕山山脉东麓的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野外调查了374个植物样方(20 m×30 m)。通过多元回归树、植物群落亲缘关系指数、高斯核函数密度估计等研究,重点探究了植... 群落构建机制对解释植物物种共存、多样性的维持与发展至关重要。本文以燕山山脉东麓的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野外调查了374个植物样方(20 m×30 m)。通过多元回归树、植物群落亲缘关系指数、高斯核函数密度估计等研究,重点探究了植物群落构建的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燕山东麓的植物群落可划分为以荆条(Vitex negundo var.heterophylla)、槲栎(Quercus aliena)、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和白蜡树(Fraxinus chinensis)为优势的5个群系。植物最大树高这一功能性状表现出了较强的系统发育信号,此区域植物功能性状保守性较强。荆条灌丛、槲栎、蒙古栎群系的群落构建过程以环境过滤为主导,栓皮栎群系的群落构建过程以负密度制约为主导,白蜡树群落的构建机制有由环境过滤向负密度制约过渡的趋势。另外,本文引用高斯核密度分布估计对亲缘关系指数的分布进行估计,直观、真实地反映了亲缘关系指数的个体值及整体趋势,为探讨群落构建的生态位机制和中性理论间的争论提供更直接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山东麓 多元回归树(MRT) 系统发育 高斯核密度估计(Gaussian KDE) 群落构建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濒危植物黄檗的生存压力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王泳腾 黄治昊 +4 位作者 王俊 张童 郎立华 孙国明 崔国发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9-57,共9页
【目的】从不同径级、地区和植被类型等3个方面探讨燕山地区野生黄檗个体的生存压力强度,为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典型抽样法设置25个面积为20 m×20 m的样地,利用“一种珍稀濒危树种个体生存压力计算方法... 【目的】从不同径级、地区和植被类型等3个方面探讨燕山地区野生黄檗个体的生存压力强度,为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典型抽样法设置25个面积为20 m×20 m的样地,利用“一种珍稀濒危树种个体生存压力计算方法”分析野生黄檗个体所受的生存压力强度。【结果】研究结果表明:(1)本次调查到的黄檗共计140株并散生于8个自然保护区,其中在北京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密度最大,在河北大海陀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最小,分别为5.63株/m^(2)和1.25株/m^(2);(2)燕山地区小树阶段(第Ⅰ~Ⅲ径级)的黄檗数量最多,并且受到的种内及种间生存压力最大,分别为13.897和48.135,随着胸径的增大,生存压力变小;(3)黄檗种群在河北雾灵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受到的生存压力最大,在河北茅荆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最小,分别为30.363和1.763;(4)黄檗种群在紫椴林、胡桃楸林和黄檗油松混交林中受到的生存压力较大,在大果榆林和大果榆-蒙古栎-花曲柳混交林中较小。【结论】燕山地区黄檗的生存压力主要来自于种间,因此需要对一些距离较近的以及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大乔木,如油松和胡桃楸进行修枝或者择伐,减缓黄檗的竞争压力,促进黄檗天然林的更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檗 生存压力 植被类型 竞争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彩叶树林地中万寿菊的生长状态与驱虫作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杜金雪 庞志蕊 +4 位作者 杨静慧 文昊 张超 冯国华 马昕 《天津农业科学》 CAS 2020年第8期88-90,共3页
为了减少病虫害,促进彩叶树的生长,在林地中配置了驱虫植物万寿菊。在3种乔木林(金叶槐林、金叶白蜡林、国槐林)下种植万寿菊,并以裸地为对照,分析万寿菊的生长和虫害发生情况。结果显示:金叶槐林中的万寿菊株高、单株叶片数、单株总叶... 为了减少病虫害,促进彩叶树的生长,在林地中配置了驱虫植物万寿菊。在3种乔木林(金叶槐林、金叶白蜡林、国槐林)下种植万寿菊,并以裸地为对照,分析万寿菊的生长和虫害发生情况。结果显示:金叶槐林中的万寿菊株高、单株叶片数、单株总叶面积、单位面积植株数和植株干质量均最高,金叶白蜡林中的万寿菊单株叶片数、单株总叶面积和植株干质量都最低,裸地的单位面积株数最少。因此万寿菊在金叶槐林中生长最好,金叶白蜡林中生长最差。在国槐林中种植万寿菊,可减少林地内40%左右害虫数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叶树 万寿菊 驱虫 林地 生长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