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天津体育学院竞技运动心理与生理调控重点实验室简介
1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F0002-F0002,F0003,共2页
天津体育学院竞技运动心理与生理调控实验室是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实验室.其前身是天津体育学院运动心理学实验室,成立于改革开放之初,主要功能是承担体育类专业学生运动心理学实验课程的教学任务,通过“九五”、“十五”资金的连续投... 天津体育学院竞技运动心理与生理调控实验室是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实验室.其前身是天津体育学院运动心理学实验室,成立于改革开放之初,主要功能是承担体育类专业学生运动心理学实验课程的教学任务,通过“九五”、“十五”资金的连续投入,奠定了实验室发展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津体育学院 运动心理学 重点实验室 生理调控 竞技 简介 心理学实验室 国家体育总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心理学》计算机考试界面设计的眼动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姚家新 金亚虹 +5 位作者 刘敬雯 杨癑婷 邓雅秀 赵培军 常淑芝 孙延林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24-128,共5页
计算机考试界面的设计直接影响考生对关键线索的搜索速度和效率,从而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了科学合理地设计《运动心理学》计算机考试界面,采用眼动技术,通过3个相互关联的混合试验设计,探讨答题区位置、行距、背景颜色和字号对考生... 计算机考试界面的设计直接影响考生对关键线索的搜索速度和效率,从而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了科学合理地设计《运动心理学》计算机考试界面,采用眼动技术,通过3个相互关联的混合试验设计,探讨答题区位置、行距、背景颜色和字号对考生答题绩效及视觉搜索的影响。受试者佩戴EYELINK II眼动仪、正面端坐,在各自试验条件下操作鼠标,完成计算机屏幕上呈现的《运动心理学》试题。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对数据进行差异检验,结果显示:中部居中的答题区位置、25像素行距、白色答题区背景、12磅字号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试题的认知加工水平,有助于提高考试绩效,是比较理想的计算机考试界面设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答题区位置 行距 背景颜色 字号 视觉搜索 运动心理学 计算机考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排球运动员心理韧性和风险决策行为的关系 被引量:5
3
作者 杨勇涛 张忠秋 +3 位作者 李旭鸿 赵德峰 刘书强 张双玲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681-687,共7页
目的:探讨排球运动员心理韧性水平和风险决策行为的关系。方法:使用心理韧性问卷(PPI-A)、体育情景风险决策问卷对5支排球俱乐部运动员(共64人,男29、女35)的心理韧性水平和风险决策行为进行调查分析。结果:(1)排名靠前球队运动员的心... 目的:探讨排球运动员心理韧性水平和风险决策行为的关系。方法:使用心理韧性问卷(PPI-A)、体育情景风险决策问卷对5支排球俱乐部运动员(共64人,男29、女35)的心理韧性水平和风险决策行为进行调查分析。结果:(1)排名靠前球队运动员的心理韧性水平优于排名靠后球队的心理韧性水平;(2)与正框架和偏好获益相比,负框架和偏好损失时运动员有更多的冒险行为;(3)国家队运动员在正框架时的决策行为明显保守,地方队运动员的冒险和风险规避行为无显著差异;(4)性别和运动等级在正框架和偏好获益、损失时的决策行为均无显著差异;(5)高和低心理韧性运动员在偏好获益和损失时的决策行为均有显著差异,偏好损失时高心理韧性运动员有更多冒险行为。结论:排球运动员的风险决策行为受到框架效应影响,负框架和偏好损失时有更多冒险行为,表现出"偏好逆转";心理韧性水平影响运动员在压力情景中的风险决策行为,高心理韧性水平运动员有更多的冒险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球运动员 心理韧性 框架效应 风险决策 偏好逆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育科学实验研究中对照设置的常见问题及对策 被引量:2
4
作者 张连成 陶莹莹 高淑青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30-334,共5页
在控制额外变量的前提下,探讨自变量取值的变化对因变量取值变化的影响是实验研究的主要逻辑所在。而自变量取值的变化常需要通过设置对照条件来实现。因此,设置有效的对照是实验研究的重要环节。本文分析了体育科学实验研究中对照设置... 在控制额外变量的前提下,探讨自变量取值的变化对因变量取值变化的影响是实验研究的主要逻辑所在。而自变量取值的变化常需要通过设置对照条件来实现。因此,设置有效的对照是实验研究的重要环节。本文分析了体育科学实验研究中对照设置的常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缺乏必要的对照会导致实验的内部效度受到严重制约,研究结论的可信度下降。对照不全导致多组之间的可比性变差,最终导致实验结果的解释性不强。对照过剩不仅不能为研究结果提供较好的参照,而且还会造成被试资源的浪费。空白对照设置难以排除安慰剂效应等无关因素影响,且常不符合伦理要求。因素内部对照水平设置不当会导致多组间可比性下降。自身前后对照不当导致犯Ⅰ型统计错误可能性增加。对照控制不严格导致实验结果难以排除表现偏差和检测偏差等的影响。最后建议体育科学研究者在设计实验时,需要根据实验内部效度可能受到的威胁设置有效的对照组,并进行必要的对照检查,进而为体育科学实践提供可信赖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照组 内部效度 体育科学 积极对照 空白对照 剂量对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重复原则视角审视体育科学实验设计中的样本量问题 被引量:2
5
作者 张连成 刘洁 +1 位作者 吕嘉玉 高淑青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0-96,F0003,共8页
重复原则是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研究者控制实验受试者个体差异的常用手段。遵循重复原则可以降低实验误差,改善实验精度,提高研究的效度和研究的可重复性。体育科学领域实验研究中违背重复原则的问题主要包括:多因素实验设计中... 重复原则是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研究者控制实验受试者个体差异的常用手段。遵循重复原则可以降低实验误差,改善实验精度,提高研究的效度和研究的可重复性。体育科学领域实验研究中违背重复原则的问题主要包括:多因素实验设计中某种处理缺乏必要重复、重复测量代替重复实验以及混淆实验分析单位导致伪重复、没有科学估算样本量等,这严重影响了实验的严谨性,其实验结果的可重复性令人担忧。为提高体育科学实验研究的可重复性,研究者应该重视遵循重复原则,合理把握样本量。体育科学实验研究在遵循重复原则时需要注意4个问题:1)厘清实验处理的最小单元;2)确定实验分析单位,避免伪重复;3)确定最小重复次数;4)科学估算样本量,估算时除了要考虑α值、效果量和统计功效外,还需要考虑精度等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原则 可重复性 样本量 精度 统计功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心理韧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9
6
作者 杨勇涛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83-492,共10页
心理韧性是运动比赛中的关键心理特征,对运动员的卓越表现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查阅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对运动情境中心理韧性的概念、特征、发展模型、测评和训练等研究内容进行了回顾分析。结果发现已有研究对运动心理韧性概念的界定不... 心理韧性是运动比赛中的关键心理特征,对运动员的卓越表现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查阅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对运动情境中心理韧性的概念、特征、发展模型、测评和训练等研究内容进行了回顾分析。结果发现已有研究对运动心理韧性概念的界定不一,运动心理韧性的特征繁多但没有凝炼出核心特征,心理韧性测评工具如PPI、PPI-A缺少深厚的理论基础,相关实证研究较少,信效度受到质疑,运动心理韧性训练和研究较为薄弱。未来研究应进一步界定运动心理韧性的概念,挖掘其核心特征,在此基础上制定标准化的测评工具,同时结合运动情境的特殊性,发展新的运动心理韧性模型;亦可探讨心理韧性与运动员的风险决策行为和运动表现的关系及其神经机制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心理韧性 风险决策 运动表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强度间歇运动和中等强度持续运动对抑制功能影响的元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刘运洲 李亚靖 杨勇涛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5-116,共12页
目的:使用元分析方法探讨高强度间歇运动(HIIT)对抑制功能的影响及其影响因素,以及与中等强度持续运动(MICT)相比的效果差异,为不同锻炼人群选择合适的锻炼方式提供依据。方法:依据PRISMA原则,在国内外的一些检索平台检索相关文献,检索... 目的:使用元分析方法探讨高强度间歇运动(HIIT)对抑制功能的影响及其影响因素,以及与中等强度持续运动(MICT)相比的效果差异,为不同锻炼人群选择合适的锻炼方式提供依据。方法:依据PRISMA原则,在国内外的一些检索平台检索相关文献,检索时间为2010年1月1日—2022年8月30日。运用软件“Stata 15.0”和软件“Review Manager 5.3”进行效应量分析。结果:1)HIIT能够显著提高运动者的抑制功能,为中等效应量。2)HIIT能够显著提高10~24岁人群的抑制功能,而对25岁以上人群的抑制功能未见显著影响;90%~100%最大心率运动强度的HIIT能够显著提高运动者的抑制功能,且合并效应量较大,70%~90%最大心率运动强度的HIIT能够显著提高运动者的抑制功能;10~30 min和30~60 min的HIIT均能显著提高运动者的抑制功能;功率自行车、篮球、爬楼梯等方式的HIIT能显著提高运动者的抑制功能,跑步机上跑步的HIIT对运动者的抑制功能未见显著影响;HIIT结束30 min后仍对运动者的抑制功能有积极影响。3)HIIT与MICT对抑制功能的影响未见显著性差异。结论:HIIT能够提高运动者的抑制功能,为中等效应量,HIIT与MICT对抑制功能的积极影响没有差异;HIIT与抑制功能的关系受到年龄、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运动方式等调节变量的影响,HIIT的认知促进效益可以持续30 min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强度间歇运动 中等强度持续运动 抑制功能 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运动时间和间歇模式的大强度间歇运动对愉悦情绪和享受感的影响
8
作者 杨勇涛 李亚靖 +2 位作者 李霄龙 王珺荣 马梦娇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81-588,共8页
探讨4种不同运动时间和间歇模式的大强度间歇运动(HIIT)诱发愉悦情绪和享受感的效果差异。方法:将75名大学生随机分配至运动30 s间歇30 s组、运动1 min间歇1 min组、运动30 s间歇1min组和运动1 min间歇2 min组,分别于运动前、运动后即刻... 探讨4种不同运动时间和间歇模式的大强度间歇运动(HIIT)诱发愉悦情绪和享受感的效果差异。方法:将75名大学生随机分配至运动30 s间歇30 s组、运动1 min间歇1 min组、运动30 s间歇1min组和运动1 min间歇2 min组,分别于运动前、运动后即刻和20 min测量其享受感,并对运动中的疲劳感、愉悦情绪和享受感进行测试。结果:1)运动30 s间歇1 min HIIT相比运动1 min间歇2 min,运动30 s间歇30 s HIIT相比运动1 min间歇1 min HIIT均可诱发更积极的愉悦情绪。运动30 s间歇1 min HIIT诱发的愉悦情绪最高,运动1 min间歇1 min HIIT诱发的愉悦情绪最低。2)1:1间歇模式HIIT诱发的享受感水平低于1:2间歇模式,并且与运动30 s间歇30 s、运动1 min间歇1 min HIIT相比,运动1min间歇2 min HIIT诱发的享受感水平更高。3)运动30 s间歇1 min HIIT诱发的享受感水平显著高于运动1 min间歇1 min,相同间歇模式HIIT诱发的享受感水平没有显著差异。结论:1)运动时间和间歇时间等量时,运动时间越长,愉悦情绪越低,运动时间小于间歇时间的HIIT诱发的愉悦情绪更高。2)间歇期长的HIIT诱发的享受感水平更高,相同间歇模式的运动时间长短不影响运动后产生的享受感。3)短时间多组数HIIT是诱发愉悦情绪的最佳方案,长时间的间歇期HIIT是诱发享受感的最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强度间歇运动 运动时间 间歇模式 愉悦情绪 享受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身体锻炼延缓基本心理能力老化的心理机制:认知加工资源中介模型 被引量:8
9
作者 高淑青 毛志雄 张连成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61-466,共6页
基本心理能力是中老年人进行日常活动的基础。基本心理能力的老化,不仅给个体的身心健康带来影响,也给整个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如何延缓基本心理能力的老化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身体锻炼对于延缓中老年人认知老化具有重... 基本心理能力是中老年人进行日常活动的基础。基本心理能力的老化,不仅给个体的身心健康带来影响,也给整个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如何延缓基本心理能力的老化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身体锻炼对于延缓中老年人认知老化具有重要作用,但其内在机制,尤其是心理机制仍不明确。采用信息加工测验系统,对190位中老年参与者进行测试,探讨身体锻炼对中老年人基本心理能力的积极作用及其心理机制,即构建认知加工资源中介模型。结果表明:(1)身体锻炼对基本心理能力老化具有延缓作用;(2)身体锻炼既可以直接促进中老年人的基本心理能力,也可以通过感觉功能、加工速度和加工容量3种认知加工资源的层级中介作用来改善中老年人的基本心理能力;(3)身体锻炼延缓基本心理能力老化的心理机制支持了认知加工资源理论。这提示,针对中老年人基本心理能力老化的干预可以同时考虑从认知加工资源训练着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锻炼 基本心理能力 认知老化 心理机制 认知加工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知觉动作匹配和技能水平对虚拟网球情境中运动员接发球的影响 被引量:5
10
作者 杨勇涛 张忠秋 戴群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27-432,共6页
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和专家-新手范式,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模拟虚拟网球发球情景,探讨虚拟网球发球情景中不同技能水平网球运动员在不同知觉动作匹配时的接发球表现。结果:(1)一级运动员口语报告和真实动作准确率均显著高于二级运动员和业... 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和专家-新手范式,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模拟虚拟网球发球情景,探讨虚拟网球发球情景中不同技能水平网球运动员在不同知觉动作匹配时的接发球表现。结果:(1)一级运动员口语报告和真实动作准确率均显著高于二级运动员和业余爱好者;(2)一级运动员动作准确率高于口语报告,二级运动员和业余爱好者则相反;(3)一级运动员口语报告反应时显著快于二级运动员和业余爱好者;(4)一级运动员身体启动时间显著早于二级运动员和业余爱好者,二级运动员身体启动时间显著早于业余爱好者,一级运动员和二级运动员挥拍启动时间显著早于业余爱好者,一级运动员运动总时间显著多于二级运动员和业余爱好者,二级运动员显著多于业余爱好者,一级运动员挥拍总时间显著少于二级运动员和业余爱好者,二级运动员挥拍总时间显著少于业余爱好者。结论:(1)虚拟运动情景中同样存在专家优势;(2)知觉动作匹配水平影响接发球表现,高水平的知觉动作匹配更能体现专家优势,高水平运动员真实动作接发球表现更好;(3)高水平运动员把握接发球的时机更准确,击球点更靠前,接发球效率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家-新手范式 生态学理论 虚拟网球发球情景 知觉动作匹配 接发球表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拟环境中的知觉动作和心理训练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杨勇涛 张忠秋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1-115,共15页
虚拟现实技术是心理学研究中一个新范式,它具有多感知性、沉浸感和交互性等特征。它解决了传统知觉预测研究中知觉和动作分离的现象,使研究更加接近真实运动情景,提高了生态学效度。十多年来,国外研究者对棒球、手球、足球等虚拟运动情... 虚拟现实技术是心理学研究中一个新范式,它具有多感知性、沉浸感和交互性等特征。它解决了传统知觉预测研究中知觉和动作分离的现象,使研究更加接近真实运动情景,提高了生态学效度。十多年来,国外研究者对棒球、手球、足球等虚拟运动情境中知觉和动作之间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运动员在虚拟情境中能够做出准确的拦截动作。关于外场手接球问题,研究者用查普曼策略(OAC)和视线轨迹理论(LOT)给予了详细解释;虚拟运动情境中感知和动作匹配程度高低影响知觉动作绩效,匹配程度越高,动作绩效越好。在心理治疗方面,基于虚拟环境的心理治疗对恐怖症、恐高症等心理问题疗效显著,但虚拟治疗仍以传统心理咨询和治疗理论为基础。已有研究重点关注运动员在虚拟运动情境中的运动表现及这种表现和现实情境中的一致性程度,较少研究对虚拟情境中的专家优势及其机制进行探讨,也鲜见研究使用虚拟环境对运动员进行心理训练。虽然沉浸感是虚拟现实技术的关键特征,但大多研究很少对沉浸感进行评估。未来研究者除了重点关注虚拟情境中知觉动作关系外,还应进一步借助ERP/f MRI技术对专家优势的机制进行探讨,为运动员的训练和竞赛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现实 知觉动作 专家优势 心理治疗 心理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认知负荷与情绪对篮球运动员风险决策框架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5
12
作者 常淑芝 孙延林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69-573,共5页
目的:通过探讨认知负荷与情绪对篮球运动员风险决策框架效应的影响机制,为篮球运动员在比赛中跳出框架效应作出理性决策提供有价值参考。方法:采用2(认知负荷)×2(情绪类型)×2(框架类型)混合实验设计。共招募120名国家二级以... 目的:通过探讨认知负荷与情绪对篮球运动员风险决策框架效应的影响机制,为篮球运动员在比赛中跳出框架效应作出理性决策提供有价值参考。方法:采用2(认知负荷)×2(情绪类型)×2(框架类型)混合实验设计。共招募120名国家二级以上篮球运动员,随机分为4组,要求各组被试分别在愉悦情绪-高认知负荷、愉悦情绪-低认知负荷、恐惧情绪-高认知负荷和恐惧情绪-低认知负荷条件下完成风险决策任务。结果:篮球运动员在风险决策任务中的框架效应主效应显著(F=44.66,P<0.001);认知负荷、情绪类型和框架类型的交互作用显著(F=4.50,P<0.05);进一步简单效应分析表明,在低认知负荷条件下,处于愉悦情绪的篮球运动员正框架风险决策得分与负框架无显著差异,其余条件下正框架风险决策得分显著低于负框架。结论:情绪影响篮球运动员风险决策框架效应受认知负荷调节,愉悦情绪条件下,低认知负荷减弱了框架效应;在高认知负荷条件下,恐惧情绪下的篮球运动员风险决策框架效应具有减弱趋势,但未达到显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负荷 情绪 风险决策 框架效应 篮球运动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列研究在体育科学研究中的价值及设计思路 被引量:7
13
作者 张连成 张力为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88-95,共8页
科学研究具有连续性,需要一点一滴的积累。系列研究可以巩固科研中观察到的事实,进而推动科学的进展。系列研究的价值主要体现在:验证研究结果的可重复性,提高研究的整体效度,进而为科学研究提供强证据或证据链。体育科学领域的系列研... 科学研究具有连续性,需要一点一滴的积累。系列研究可以巩固科研中观察到的事实,进而推动科学的进展。系列研究的价值主要体现在:验证研究结果的可重复性,提高研究的整体效度,进而为科学研究提供强证据或证据链。体育科学领域的系列研究可以从提高研究内部效度的视角,通过额外变量的控制、内在机制的探讨、调节变量的引入、研究方法的变换等进行设计;也可以从增加研究外部效度的角度,通过改变自变量的操控方式、变换因变量的测量方式、转变研究情境、扩大被试群体以及拓展应用领域等策略来开展。当然也可以将上述研究策略结合起来使用以有序推进系列研究。体育科研人员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尽可能考虑采用系列研究设计,进而为体育科学研究的发现与实践提供强证据和证据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列研究 可重复性 研究效度 内部效度 外部效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有氧运动影响抑制控制:手动任务与眼动任务敏感性的差异 被引量:1
14
作者 高淑青 王肖 +1 位作者 刘洁 张连成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02-108,共7页
目的:比较手动和眼动两种任务范式测量急性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对大学生抑制控制影响中敏感性的差异。方法:将60名大学生分成3个运动干预组,进行不同持续时间(15分钟、30分钟、45分钟)的中等强度自行车运动,并于运动前、后使用停止信号任... 目的:比较手动和眼动两种任务范式测量急性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对大学生抑制控制影响中敏感性的差异。方法:将60名大学生分成3个运动干预组,进行不同持续时间(15分钟、30分钟、45分钟)的中等强度自行车运动,并于运动前、后使用停止信号任务和撤销眼跳任务对参与者的抑制控制能力进行评估。结果:采用混合实验设计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测量时间点(运动前、后)在撤销眼跳任务中的眼跳潜伏期、眼跳幅度和兴趣区总注视时间上的主效应均显著,即运动干预后的眼跳潜伏期短,眼跳幅度小,兴趣区总注视时间少。运动时长和测量时间点在停止信号手动任务中的主效应均不显著。结论:在运动认知效益研究中,手动任务和眼动任务在评估抑制控制能力的差异时,眼跳潜伏期、眼跳幅度和兴趣区总注视时间等眼动指标更敏感且优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有氧运动 抑制控制 撤销眼跳任务 停止信号任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目标定向、动机自主与青少年课外身体活动选择的关系 被引量:8
15
作者 孙德荣 刘瑞静 +3 位作者 范金玲 王贵良 杨勇涛 孙延林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41-146,共6页
以430名青少年学生为被试,问卷调查其目标定向和自主性动机,通过聚类方法将目标定向分为高任务/高自我、高任务/低自我、低任务/低自我和低任务/高自我4种组合。通过调查了解青少年课外活动选择情况,考察不同目标定向组合和不同自主性... 以430名青少年学生为被试,问卷调查其目标定向和自主性动机,通过聚类方法将目标定向分为高任务/高自我、高任务/低自我、低任务/低自我和低任务/高自我4种组合。通过调查了解青少年课外活动选择情况,考察不同目标定向组合和不同自主性动机水平的学生选择课外体育活动的差异。结果显示:(1)高任务/高自我、高任务/低自我的青少年平均每天在课余时间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最长,其次是低任务/高自我,而低任务/低目标的花费的时间最少。无论是何种目标定向的青少年在一般身体活动和教育娱乐两种活动类型中平均每天花费的时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2)在体育活动和一般身体活动中,倾向于内部动机的青少年要比倾向于外部动机的青少年花费的时间更长。但在教育和娱乐活动类型中,不同动机倾向性的青少年平均每天花费时间上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研究结果提示,培养学生的高任务定向为主的目标定向和给予更多自主性动机支持有助于促进青少年学生更趋向于参与体育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标定向 动机自主性 青少年 身体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身体活动的认知效益:量效关系研究及其启示 被引量:15
16
作者 张连成 王肖 高淑青 《体育学刊》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66-75,共10页
身体活动已成为延缓老年人认知老化、提高青少年认知功能、改善学生学习等的重要因素,然而基于特定认知效益的锻炼处方设计仍需探索。研究分别从单次身体活动和长期身体活动角度探讨身体活动强度、身体活动时间、身体活动频率、身体活... 身体活动已成为延缓老年人认知老化、提高青少年认知功能、改善学生学习等的重要因素,然而基于特定认知效益的锻炼处方设计仍需探索。研究分别从单次身体活动和长期身体活动角度探讨身体活动强度、身体活动时间、身体活动频率、身体活动总量、身体活动类型与认知效益之间的量效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研究应该重点考虑身体活动4个要素的整体设计、考虑不同身体活动项目的认知效益、考察不同人群身体活动的认知效益、考察身体活动认知效益量效关系的机制等,进而为制定促进认知效益的身体活动方案提供循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心理学 身体活动 认知效益 认知功能 锻炼强度 锻炼时间 锻炼频率 锻炼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身体锻炼对认知老化的延迟作用:来自脑科学的证据 被引量:14
17
作者 张连成 高淑青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09-312,318,共5页
认知老化是指个体进入老年期后认知功能的衰退过程,即与年轻时相比,老年时的认知功能出现的衰退现象,认知老化的发生是有其脑基础的。身体锻炼对延缓认知老化方面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并且在脑科学研究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证据。(1)身体... 认知老化是指个体进入老年期后认知功能的衰退过程,即与年轻时相比,老年时的认知功能出现的衰退现象,认知老化的发生是有其脑基础的。身体锻炼对延缓认知老化方面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并且在脑科学研究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证据。(1)身体锻炼通过对某些大脑结构的重塑来影响认知老化,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对于老年人维持大脑灰质和白质容量、白质完整性等方面均表现出积极作用;(2)身体锻炼可以促进与认知功能相关脑区的激活以及功能网络的联结,以维持老年人的认知功能;(3)身体锻炼还可以通过提高大脑神经加工效率来影响脑功能,进而对延缓认知老化起到重要作用。未来研究需要关注身体锻炼对执行控制以外的其他认知功能相关脑区结构以及激活的积极影响,探讨身体锻炼促进大脑特定脑区之间相互作用的机理以确定身体锻炼对脑功能网络的积极影响,综合使用ERP和f MRI等技术以探讨认知老化相关脑区的特定时间和空间机制,细化锻炼项目设计以确定不同锻炼处方对脑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等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老化 身体锻炼 脑老化 认知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锻炼行为促进的助推策略研究综述及启示 被引量:6
18
作者 张连成 刘洁 +1 位作者 高淑青 陶莹莹 《体育学刊》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3-70,共8页
基于Thaler和Sunstein的双系统理论,从第1类助推和第2类助推的视角,讨论国内外助推方面的相关研究及其对锻炼行为促进研究与实践的启示。第1类助推策略基于人的无意识系统来实现,主要包括:改变行为背景,增加锻炼的可选择性;改变默认选项... 基于Thaler和Sunstein的双系统理论,从第1类助推和第2类助推的视角,讨论国内外助推方面的相关研究及其对锻炼行为促进研究与实践的启示。第1类助推策略基于人的无意识系统来实现,主要包括:改变行为背景,增加锻炼的可选择性;改变默认选项,促进锻炼的积极决策;进行榜样启动,增加锻炼的可见性。第2类助推策略基于人们的反思性思维,让人们感受到行为动力进而激发人的行为,主要包括:公开自我承诺,促进锻炼的持久性;使用描述性社会规范,促进锻炼的积极性;进行日常提醒,克服锻炼的懒惰性;利用选择框架,增加锻炼的易得性;使用社会影响策略,提升锻炼的趣味性。未来研究需要重点探索3个问题:第一,进一步检验锻炼助推策略的有效性;第二,探究助推干预的长期效果问题;第三,进行基于双系统理论的锻炼促进联合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心理学 身体活动 锻炼促进 助推策略 锻炼行为干预 锻炼决策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身体锻炼对类比推理能力老化的延缓作用:来自ERP的证据 被引量:3
19
作者 高淑青 张连成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22-226,共5页
我国已全面进入老龄化社会,认知老化问题越来越得到更多学者们的关注。类比推理能力作为一项基本认知能力,会随着增龄而发生机能衰退现象,那么如何延缓这种老化现象的进程,这是心理学研究者需要关注和思考的一个问题。目的:采用ERP技... 我国已全面进入老龄化社会,认知老化问题越来越得到更多学者们的关注。类比推理能力作为一项基本认知能力,会随着增龄而发生机能衰退现象,那么如何延缓这种老化现象的进程,这是心理学研究者需要关注和思考的一个问题。目的:采用ERP技术考察身体锻炼对中老年人类比推理能力老化的延缓作用。方法:天津市天塔街社区的中老年参与者30人,剔除脑电伪迹过多和测试正确率低于95%的参与者4人,剩余有效参与者26人。使用德国Brain Products公司的ERP记录与分析系统,按国际10/20系统扩展的64导电极帽记录参与者完成类比推理任务(大小类比推理测验)时的EEG信号。结果:(1)行为学方面,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锻炼组反应时短于非锻炼组反应时;(2)脑电方面,在类比映射的400-500 ms、500-600 ms和600-800 ms3个时间窗口,2组参与者的波幅的差异可靠,在800-1 000 ms和1000-1 200 ms时,2组参与者的波幅差异不可靠,即在400-800 ms之间,锻炼者较非锻炼者在完成推理任务时正波的波幅更大。结论:锻炼者较非锻炼者在完成类比推理任务时反应更快,P400-800波幅更大,能够动员更多的神经元同步兴奋。身体锻炼可以改善中老年人的脑功能,在认知加工时,认知加工资源动员程度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锻炼 类比推理能力 老化 ER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成年男性肌肉上瘾倾向与体象障碍、饮食障碍和社交焦虑的关系 被引量:7
20
作者 金鑫虹 金亚虹 +3 位作者 杨东霖 李新浩 常淑芝 姚家新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88-291,共4页
近年来,肌肉上瘾(muscle dysmorphia)已成为西方国家的研究热点,肌肉上瘾是个体对缺乏大块肌肉的错误认知和病态的先占观念。为深入理解肌肉上瘾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采用问卷法,选取肌肉外观满意度量表(Muscl Appearance Satisfaction S... 近年来,肌肉上瘾(muscle dysmorphia)已成为西方国家的研究热点,肌肉上瘾是个体对缺乏大块肌肉的错误认知和病态的先占观念。为深入理解肌肉上瘾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采用问卷法,选取肌肉外观满意度量表(Muscl Appearance Satisfaction Scale,MASS)中文修订版、体象障碍自评量表(Body Dysphoric Disorder Scale,BDDS)、进食态度问卷(The Eating Attitude Test,EAT)和社交焦虑量表(Interaction Anxiousness Scale,IAS),在全国4个地区、10个省市,对在健身俱乐部进行力量训练的成年男性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1 100份,回收948份,有效问卷782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82.49%。结果显示:肌肉上瘾倾向得分与体象障碍、饮食障碍和社交焦虑存在正相关(P<0.01),有较高的伴随发病率;以肌肉上瘾倾向总得分为因变量,以体象障碍、进食障碍各维度和社交焦虑总得分为自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表明,体象障碍、饮食障碍和社交焦虑对肌肉上瘾倾向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但是预测度有限。由此可见,肌肉上瘾与体象障碍、进食障碍、社交焦虑存在一定的共患性,但预测和解释程度有限,提示肌肉上瘾的形成可能还存在其他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肉上瘾 力量训练人群 体象障碍 饮食障碍 社交焦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