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天津体育学院运动生理与运动医学重点实验室简介(二)
1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F0002-F0002,F0003,共2页
实验技术平台 实验室重点建设了“细胞与分子运动生理学”和“整合运动生理与康复医学”2个实验技术平台,是天津市创新技术体系中唯一的运动科学与运动医学研究开放技术平台。
关键词 重点实验室 运动生理学 运动医学 天津体育学院 技术平台 康复医学 医学研究 运动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运动训练对帕金森小鼠中脑和纹状体的影响:自噬与线粒体动力学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3
2
作者 姜宁 曹玮 +3 位作者 宋超 郭晶晶 刘洪涛 张勇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34-139,128,共7页
目的:研究早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训练对帕金森(PD)小鼠[注射MPTP(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脑和纹状体自噬水平的影响,探讨其与线粒体呼吸功能和线粒体动力学改变之间的相互关系,进一步阐明运动训练对中脑和纹状体的神经保护作... 目的:研究早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训练对帕金森(PD)小鼠[注射MPTP(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脑和纹状体自噬水平的影响,探讨其与线粒体呼吸功能和线粒体动力学改变之间的相互关系,进一步阐明运动训练对中脑和纹状体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方法:雄性C57BL/6小鼠(6~8周龄),随机分为安静+生理盐水组(N)、运动+生理盐水组(NE)、安静+MPTP组(M)、早期运动训练+MPTP组(ME)4组,每组15只。。运动组进行连续6周、每周6天、每天20分钟、12米/分(75%VO2max)的跑台训练。训练结束后第1天,M组和ME组注射中等剂量MPTP(30 mg/kg×2次,ip,间隔16小时),N组和NE组在相同时间、以相同方式注射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造模后第7天检测中脑和纹状体线粒体功能(态3呼吸、态4呼吸、RCR),ATP酶合成活力,脑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LC3)和线粒体分裂相关蛋白(Fis1、Drp1)mRNA,以及Beclin 1、LC3-II、Fis1和Drp1蛋白表达等指标。结果:(1)与N组比较,M组小鼠中脑和纹状体线粒体态3呼吸、RCR和ATP酶合成活力显著下降(P<0.01);与M组相比,ME组小鼠线粒态3呼吸、RCR和ATP酶合成活力显著升高(P<0.01,P<0.01,P<0.05)。(2)与N组相比,NE组Beclin 1、LC3基因表达显著增多(P<0.01),Beclin1蛋白含量显著增多(P<0.01),LC3-II蛋白变化无显著性差异;与M组相比,ME组Beclin 1、LC3基因表达显著增多(P<0.01),蛋白表达显著增多(P<0.05)。(3)与N组比较,NE组Fis1基因和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5,P<0.01),Drp1基因和蛋白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M组相比,ME组Fis1基因和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1,P<0.05),Drp1基因和蛋白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中等剂量MPTP可损害中脑和纹状体线粒体功能,使自噬水平代偿性增高。(2)早期运动训练可初步启动中脑和纹状体自噬;而当MPTP损害发生时,这一过程可及时调控线粒体分裂,促进自噬水平上调,进而改善中脑和纹状体线粒体功能,在运动防治帕金森病中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运动训练 帕金森 线粒体 自噬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氧运动改善高脂膳食诱导的胰岛素抵抗:增强骨骼肌线粒体融合与分裂及功能 被引量:12
3
作者 赵斐 靳庆勋 +1 位作者 乔海荣 张勇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4-30,共7页
目的:研究高脂膳食诱导胰岛素抵抗(IR)发生中骨骼肌线粒体融合与分裂的改变和长期耐力训练对其影响,为深入探讨IR发生的分子病理学机制以及运动防治IR的机制提供依据。方法:雄性C57BL/6小鼠通过8周高脂膳食诱导IR,再分别将正常和IR小鼠... 目的:研究高脂膳食诱导胰岛素抵抗(IR)发生中骨骼肌线粒体融合与分裂的改变和长期耐力训练对其影响,为深入探讨IR发生的分子病理学机制以及运动防治IR的机制提供依据。方法:雄性C57BL/6小鼠通过8周高脂膳食诱导IR,再分别将正常和IR小鼠分为安静组和运动组,即正常膳食对照组(NS)、正常膳食运动组(NE)、高脂膳食对照组(HS)、高脂膳食运动组(HE),各运动组进行8周有氧运动训练。检测空腹血糖、胰岛素。提取骨骼肌线粒体测定呼吸功能和ATP合成酶活力。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测定骨骼肌Mfn2、Opa1、Drp1、Fis1的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1)HS组小鼠空腹血糖、胰岛素和胰岛素抵抗指数均显著高于NS组(P<0.01);骨骼肌线粒体态3呼吸速率、呼吸控制比和ATP酶合成活力均显著低于NS组(P<0.01);Mfn2蛋白显著低于NS组(P<0.01),Drp1和Fis1显著高于NS组(P<0.01)。(2)HE组小鼠空腹血糖、胰岛素和胰岛素抵抗指数均显著高于HS组(P<0.01);骨骼肌线粒体态3呼吸速率、RCR和ATP酶合成活力均显著高于HS组(P<0.01);Mfn2、Opa1和Drp1蛋白显著高于HS组(P<0.01,P<0.05,P<0.01)。结论:高脂膳食诱导IR的小鼠骨骼肌线粒体趋于分裂,呼吸功能和ATP合成能力下降,可能是高脂膳食诱导IR的机制之一。长期有氧运动训练使正常和IR小鼠骨骼肌线粒体融合和分裂均增强,促进线粒体呼吸功能和ATP合成能力,有利于预防和改善I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骼肌 线粒体融合与分裂 胰岛素抵抗 有氧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运动训练对帕金森小鼠胶质细胞系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姜宁 曹玮 +4 位作者 宋超 郭晶晶 马强 刘洪涛 张勇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10-213,共4页
目的:研究预运动训练对帕金森(PD)小鼠模型中脑和纹状体线粒体活性氧生成,胶质细胞系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含量的影口向。方法:6-8周龄雄性C57BL/6小鼠60只,随机分为安静组和运动组。运动组连续6周跑台训练,12m/min,每天2... 目的:研究预运动训练对帕金森(PD)小鼠模型中脑和纹状体线粒体活性氧生成,胶质细胞系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含量的影口向。方法:6-8周龄雄性C57BL/6小鼠60只,随机分为安静组和运动组。运动组连续6周跑台训练,12m/min,每天20min。训练结束后各自随机分成两组,分别注射生理盐水或中等剂量MPTP(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最后分为正常安静组(N)、正常运动组(EN)、安静帕金森造模组(P)和运动帕金森造模组(EP),每组15只。造模后第7天检测中脑和纹状体线粒体活性氧(ROS)生成速率,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中脑和纹状体组织GDNF基因表达,ELASA法测定中脑和纹状体组织和血清中GDNF蛋白含量。结果:(1)与N组相比,P组小鼠中脑和纹状体线粒体ROS生成速率显著升高,GDNF基因表达和蛋白含量显著增高;血清中GDNF蛋白含量无显著变化;(2)与P组相比,EP组小鼠中脑和纹状体GDNF基因和蛋白显著升高,ROS生成速率显著下降;血液中GDNF蛋白含量显著增高。结论:MPTP可致小鼠中脑和纹状体线粒体ROS生成增多,GDNF表达分泌代偿性增多;预运动训练可促进PD小鼠中脑和纹状体GDNF表达分泌,降低线粒体ROS生成,从而提高小鼠脑对MPTP毒性的抵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 帕金森 线粒体 活性氧 胶质细胞系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篮球运动员急停起跳动作踝关节生物力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19
5
作者 鲍春雨 孟庆华 颜明明 《应用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92-498,518,共8页
主要采用三维运动影像捕捉系统与三维测力台,对体育学院20名篮球学生,急停单脚起跳双脚落地动作进行了三维同步测试。探讨了在急停单脚起跳双脚落地动作中踝关节的生物力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起跳着地最大缓冲时刻踝关节处于最大内... 主要采用三维运动影像捕捉系统与三维测力台,对体育学院20名篮球学生,急停单脚起跳双脚落地动作进行了三维同步测试。探讨了在急停单脚起跳双脚落地动作中踝关节的生物力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起跳着地最大缓冲时刻踝关节处于最大内翻和外旋状态,且男生组大于女生组;此时刻也是踝关节最容易发生损伤时刻,男生组比女生组更容易发生踝关节损伤。研究结果对于认识踝关节损伤的生物力学特征,预防和减少运动中踝关节损伤的发生具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 生物力学 急停起跳 篮球运动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球运动员在复合运动模式下踝关节的动力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鲍春雨 孟庆华 +1 位作者 郭翠红 王保臣 《应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63-766,共4页
结合网球运动项目特征,对其运动中的复合动作模式的生物力学特征进行分析,旨在探讨网球运动员踝关节运动的动力学特征,改善和提高日常训练的有效性和科学性,预防和减少运动中踝关节损伤的发生。本研究主要运用三维运动影像捕捉系统、三... 结合网球运动项目特征,对其运动中的复合动作模式的生物力学特征进行分析,旨在探讨网球运动员踝关节运动的动力学特征,改善和提高日常训练的有效性和科学性,预防和减少运动中踝关节损伤的发生。本研究主要运用三维运动影像捕捉系统、三维测力台、表面肌电仪,同步采集受试者运动中的运动学、动力学、肌电学数据。得到:跑动急停向前起动跑、跑动急停侧向起动跑、跑动急停转身180°起动跑产生最大跖屈力矩分别为(1.818±0.246)N·m、(1.93±0.235)N·m、(2.21±0.32)N·m;在三种动作模式中,踝关节外翻的最大力矩分别为(0.392±0.023)N·m、(0.26±0.007)N·m、(0.16±0.03)N·m;最大外旋力矩分别为(0.139±0.036)N·m、(1.03±0.31)N·m、(0.403±0.021)N·m。结果表明:三种动作模式中,最容易造成踝关节损伤的动作是跑动急停侧向起动跑,对于网球运动员来说,在加强踝关节肌肉力量训练的同时还应该加强踝关节肌肉群的伸展性、灵活性、稳定性的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 网球运动 复合运动模式 力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粒体移动相关基因miro1在急性运动中的表达特征 被引量:2
7
作者 刘慧君 翟克敏 +5 位作者 赵斐 靳庆勋 齐海荣 刘洪涛 吉力立 张勇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73-176,共4页
目的:探讨在急性运动中骨骼肌线粒体能量代谢与线粒体移动相关基因miro1的表达变化特征。方法:以C57 BL/6小鼠一次中等强度负荷跑台运动(0°,13m/min)为实验模型,将小鼠随机分为5组:安静对照组、运动30min、60min、90min、120min组... 目的:探讨在急性运动中骨骼肌线粒体能量代谢与线粒体移动相关基因miro1的表达变化特征。方法:以C57 BL/6小鼠一次中等强度负荷跑台运动(0°,13m/min)为实验模型,将小鼠随机分为5组:安静对照组、运动30min、60min、90min、120min组,分别测定骨骼肌线粒体呼吸控制比(RCR),ATP合成酶活性、骨骼肌H2O2生成量,并观察运动中骨骼肌miro1 mRNA表达变化。结果:(1)120分钟急性运动过程中miro1mRNA表达均较安静组显著升高,其中E30、E60、E90、E120组分别较安静组增高32.8%、107.6%、63.8%及44.8%;(2)运动中各时间点骨骼肌H2O2均较安静组显著升高,E30~E120组分别较安静组升高22.1%、26.7%、37.6%、33.7%;(3)E30组ATP合成酶活性与安静组比较明显增加,其余各组无明显变化;整个运动过程中线粒体呼吸控制比无显著变化。结论:急性运动中骨骼肌miro1 mRNA表达较安静时显著增加,可能利于促进线粒体呼吸和ATP合成,以应对细胞能量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运动 骨骼肌 线粒体移动相关基因miro1 能量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与营养的健康效应机制研究进展
8
作者 伊木清 刘健康 张勇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58-363,共6页
常规适量运动与合理营养是健康的基石,是健康生活方式与防病治病的核心内容。本文从运动和营养的健康效应机制、线粒体营养素作用与机制等简要综述了相关研究进展。
关键词 运动与营养 健康效应 白色脂肪细胞棕色化 Irisin 线粒体营养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羽毛球运动员足踝落地瞬间生物力学特征与运动风险分析 被引量:8
9
作者 赵文悦 孟庆华 鲍春雨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05-810,共6页
目的探讨羽毛球运动员足踝落地瞬间生物力学特征对运动风险的影响,为避免初学者踝关节高频次、高强度触地发生运动风险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三维测力台和动作捕捉系统,对30名羽毛球运动初学者(实验组)和30名高水平运动员(对照组)在进行蹬... 目的探讨羽毛球运动员足踝落地瞬间生物力学特征对运动风险的影响,为避免初学者踝关节高频次、高强度触地发生运动风险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三维测力台和动作捕捉系统,对30名羽毛球运动初学者(实验组)和30名高水平运动员(对照组)在进行蹬转(1步)起跳动作时踝关节落地瞬间的运动学与动力学数据进行采集。结果实验组跖屈背屈角度均显著小于对照组,实验组内翻和内旋角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外翻和外旋角度不存在显出差异。实验组向左右方向力均显著大于对照组,实验组与对照组前后方向力和垂直方向力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实验组外翻、外旋力矩均显著大于对照组,对照组内旋力矩显著高于实验组。结论相比初学者,专业运动员踝关节运动具有良好的动态稳定性和灵活性,左右方向较小的活动幅度和受力就可以完成缓冲任务,并且专业运动员跖屈背屈角度增大,也是良好训练效果的体现,使缓冲时间稍微加长,以防止踝关节突然落地时刻的冲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羽毛球 踝关节 运动学 地面反作用力 运动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与衰老:线粒体功能和氧化还原的调控 被引量:2
10
作者 孙立娟 张勇 刘健康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21-326,共6页
衰老与线粒体功能衰退和氧化还原失衡紧密相关。随着年龄的增加,肌肉线粒体的DNA丰度和蛋白质的合成不断的下降,线粒体代谢过程中的副产物自由基增加导致脂质,蛋白质和核酸等大分子的氧化损伤不断累积。衰老相关的线粒体功能的下降和氧... 衰老与线粒体功能衰退和氧化还原失衡紧密相关。随着年龄的增加,肌肉线粒体的DNA丰度和蛋白质的合成不断的下降,线粒体代谢过程中的副产物自由基增加导致脂质,蛋白质和核酸等大分子的氧化损伤不断累积。衰老相关的线粒体功能的下降和氧化还原失衡影响运动功能,导致胰岛素抵抗和神经退行性疾病,因而对于调节寿命起到重要的作用。因而线粒体可能是决定寿命的重要因素。大量研究证实长期运动训练可以很大程度预防和改善衰老相关疾病,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促进线粒体生成和激活内源性抗氧化防御体系而提高线粒体功能和调控氧化还原平衡。因此,长期的运动训练预防衰老相关疾病和提高老年人的生命质量很可能是通过调控线粒体功能和氧化还原平衡而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 衰老 线粒体功能 氧化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羽毛球运动员踝关节生物力学特征对机械不稳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赵文悦 孟庆华 鲍春雨 《应用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41-246,共6页
分析羽毛球运动员蹬转(一步)起跳动作中踝关节落地瞬间到缓冲结束阶段的运动生物力学特征对机械不稳的影响,为避免初学者发生运动损伤提供理论支持。采用瑞典生产QUALISYS-MCU 500光学运动捕捉系统和Kistler三维测力台同步获取受试者踝... 分析羽毛球运动员蹬转(一步)起跳动作中踝关节落地瞬间到缓冲结束阶段的运动生物力学特征对机械不稳的影响,为避免初学者发生运动损伤提供理论支持。采用瑞典生产QUALISYS-MCU 500光学运动捕捉系统和Kistler三维测力台同步获取受试者踝关节的运动生物力学参数。结果:(1)运动学方面,初学者踝关节跖屈和背屈角度均显著小于高水平运动员(P<0.05),初学者内翻和内旋角度均显著大于高水平运动员(P<0.001),两组外翻和外旋角度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2)动力学方面,初学者外翻力矩和外旋力矩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内旋力矩显著小于高水平运动员(P<0.05),两组跖屈力矩之间差异不存在显著性(P>0.05)。得到以下结论:相对于高水平运动员,初学者表现出过度的踝关节内翻、落地时背屈相对受限、受力不稳等特点,这可能使运动员更容易发生运动损伤,建议重视小腿腓侧肌群训练,加强踝关节外侧韧带的专项练习,以控制踝关节额状面运动,从而预防踝关节发生运动损伤,加强对关节的保护,以适应后期高强度训练和比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羽毛球 踝关节 生物力学特征 机械不稳 运动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力运动与高脂饮食对Wistar大鼠骨骼肌线粒体融合分裂蛋白表达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郑义 徐晓阳 +1 位作者 薄海 张勇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89-94,共6页
目的:观察耐力运动与高脂饮食干预对肥胖大鼠骨骼肌线粒体融合与分裂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48只Wistar大鼠分N组(16只)与H组(32只)普食/高脂饲喂造模8周,随后分为NNC组、NNE组、HHC组、HHE组、HNC组与HNE组,NNC组、NNE组、HNC组与HNE组... 目的:观察耐力运动与高脂饮食干预对肥胖大鼠骨骼肌线粒体融合与分裂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48只Wistar大鼠分N组(16只)与H组(32只)普食/高脂饲喂造模8周,随后分为NNC组、NNE组、HHC组、HHE组、HNC组与HNE组,NNC组、NNE组、HNC组与HNE组使用普食饲喂9周,HHC组与HHE组继续使用高脂饲喂9周,NNE组、HHE组与HNE组进行9周耐力运动干预。结果:高脂饲喂后大鼠骨骼肌线粒体融合蛋白MFN1、MFN2表达减少,分裂蛋白FIS1表达增加,耐力运动干预增加了高脂饲喂后大鼠骨骼肌线粒体MFN1、MFN2的表达,降低了DRP1、FIS1的表达。结论:高脂饲喂显著降低了骨骼肌线粒体融合蛋白的表达,增加了分裂蛋白的表达,耐力运动干预显著增加了骨骼肌线粒体融合蛋白的表达,显著降低了HFD干预后骨骼肌线粒体分裂蛋白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骼肌 线粒体 高脂干预 耐力运动 融合 分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力运动训练上调小鼠脑组织IL-15介导衰老伴随的凋亡相关途径的神经保护作用
13
作者 薛晶晶 胥振 +1 位作者 姜宁 张勇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6-21,共6页
目的:观察耐力运动训练对不同年龄小鼠脑组织IL-15含量及凋亡的影响,探讨耐力运动诱导的IL-15与衰老脑组织细胞中凋亡发生的关系,进而探讨IL-15可能发挥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60只C57BL/6雄性小鼠按月龄分为2月龄青年对照组(YC,n=15),2... 目的:观察耐力运动训练对不同年龄小鼠脑组织IL-15含量及凋亡的影响,探讨耐力运动诱导的IL-15与衰老脑组织细胞中凋亡发生的关系,进而探讨IL-15可能发挥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60只C57BL/6雄性小鼠按月龄分为2月龄青年对照组(YC,n=15),2月龄青年耐力运动训练组(YE,n=15),12月龄老年对照组(OC,n=15)和12月龄老年耐力运动训练组(OE,n=15)。耐力运动训练组进行12 m/min,30 min/d,每周5天,为期8周的跑台运动训练。训练完毕采用ELISA法测量脑组织、骨骼肌组织和血清中IL-15含量的变化;RT-PCR法测量脑组织IL-15mRNA、凋亡相关蛋白BAX、p53、BCL-2和BCL-XL mRNA的表达情况;TUNEL法检测脑组织细胞凋亡发生情况。结果:(1)OC组脑组织、骨骼肌组织和血清IL-15含量较YC组均呈显著上升;YE和OE组脑组织、骨骼肌组织和血清IL-15含量分别较YC和OC组均呈显著性增加;(2)OC组脑细胞促凋亡蛋白BAX mRNA、p53 mRNA表达,抑凋亡蛋白BCL-2 mRNA、BCL-XL mRNA表达和凋亡指数较YC组均呈显著性增高,OE组促凋亡蛋白BAX mRNA、p53 mRNA的表达和凋亡细胞指数均较OC组降低,抑凋亡蛋白BCL-2 mRNA、BCL-XL mRNA表达较OC组增高;(3)OC组脑组织IL-15 mRNA较YC组呈显著上升;OE组脑组织IL-15 mRNA较OC组未呈显著性改变。结论:8周耐力运动训练可诱导脑组织IL-15含量的升高,耐力运动训练诱导的衰老小鼠脑组织IL-15升高可能介导了衰老伴随的神经细胞凋亡相关过程发挥一定神经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L-15 耐力运动训练 增龄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男性青年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后行走步态分析 被引量:16
14
作者 孟庆华 鲍春雨 +1 位作者 陈超 徐倩漪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63-369,共7页
目的获取青年男性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者行走时踝关节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参数,探讨损伤者行走步态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采用Qualisys MCU500三维运动影像捕捉系统与Kistler三维测力台,对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者与健康者各15名的行走步态进... 目的获取青年男性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者行走时踝关节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参数,探讨损伤者行走步态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采用Qualisys MCU500三维运动影像捕捉系统与Kistler三维测力台,对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者与健康者各15名的行走步态进行三维同步测试。结果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者竖直方向的地面反力变化平缓;在支撑时相中前期,损伤者前后方向的力要比健康者大;在步态周期的60%之前,损伤者左右方向的力明显大于健康者。损伤者关节跖屈力矩变化与健康者相似,患侧外翻力矩、外旋力矩最大,损伤者健侧输出功率最大。结论损伤者踝关节的稳定性下降,行走时步态异常,为减少患侧负荷,健侧出现代偿效应,足着地瞬间加速过度到垂直支撑时相。本研究为预防踝关节以及损伤后的临床治疗以及康复训练等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损伤 外侧副韧带 步态 生物力学 运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体膝关节有限元模型建立及其有效性验证 被引量:22
15
作者 鲍春雨 郭宝川 孟庆华 《应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59-563,共5页
建立了人体膝关节三维数字化模型,为膝关节损伤的数字化研究奠定基础;并基于有限元理论探讨、研究了膝关节损伤发生的力学机制。利用膝关节的核磁共振图像,采用专业的医学建模软件,基于3D插补法,重建膝关节三维数字化模型。建立的完整... 建立了人体膝关节三维数字化模型,为膝关节损伤的数字化研究奠定基础;并基于有限元理论探讨、研究了膝关节损伤发生的力学机制。利用膝关节的核磁共振图像,采用专业的医学建模软件,基于3D插补法,重建膝关节三维数字化模型。建立的完整的人体膝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包括骨骼、韧带、软骨等14个主要力学承载部件,结构完整、形态逼真。本文所建的模型高度模拟了膝关节的结构与材料特性,具有空间结构测量准确性高、单元划分精细等特点。通过应力和应变测试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模型可以重复使用,可以用此模型来研究膝关节损伤的力学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有限元 模型 有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跃动的机体,健康的人生,和谐的社会 被引量:1
16
作者 高峰 张勇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41-242,共2页
人类对运动之于健康重要性的认知可以追溯到公元前,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早在公元前400年就提出"体育锻炼是实现健康生活的根本手段"。盖伦(Galen)在此基础上创建了以卫生健康为中心的经典医学理论,提出"运动的... 人类对运动之于健康重要性的认知可以追溯到公元前,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早在公元前400年就提出"体育锻炼是实现健康生活的根本手段"。盖伦(Galen)在此基础上创建了以卫生健康为中心的经典医学理论,提出"运动的功效在于健康的机体、器官组织间的和谐以及心灵的美善"。在其丰厚的医学著述中,运动与机体健康的关系贯穿始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生活 机体健康 和谐 人生 社会 西方医学 希波克拉底 体育锻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PARδ激动剂GW501516调节小鼠骨骼肌线粒体生物合成和纤维类型转换的作用 被引量:4
17
作者 方海琴 张勇 +1 位作者 许佑君 吴英良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290-1295,共6页
目的观察和比较PPARδ激动剂GW501516补充和(或)耐力训练对骨骼肌内源性PPARδ及PGC-1α表达、骨骼肌线粒体生物合成和骨骼肌肌纤维类型的影响。方法♂C57BL/6小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C)、耐力训练组(T)、低剂量GW501516组(LG,3mg&#... 目的观察和比较PPARδ激动剂GW501516补充和(或)耐力训练对骨骼肌内源性PPARδ及PGC-1α表达、骨骼肌线粒体生物合成和骨骼肌肌纤维类型的影响。方法♂C57BL/6小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C)、耐力训练组(T)、低剂量GW501516组(LG,3mg·kg-1·d-1,po)、低剂量激动剂干预+训练组(TG)、高剂量GW501516组(HG,10mg·kg-1·d-1,po)。15周实验期结束后,取腓肠肌以Western blot法测定骨骼肌组织PPARδ、PGC-1α、COXⅣ和MHCⅠ、MHCⅡ以及MHCⅡa蛋白表达;骨骼肌ATP酶染色区分纤维类型以及透射电镜观察。结果①与C、T组比较,电镜下可见激动剂干预各组(LG、TG)线粒体数目明显增多,排列整齐;②T、LG和TG组腓肠肌PPARδ、PGC-1α和COXⅣ蛋白表达量均较C组提高,且激动剂和训练在3种指标变化中均有交互作用;③小鼠腓肠肌ATP酶染色发现,与C组相比,T组的Ⅰ型肌纤维比例无变化;LG、TG组的Ⅰ型肌纤维增加,尤其以TG组明显;④T、LG、TG组的腓肠肌MHCⅡa蛋白表达量较C组提高,LG、TG组腓肠肌MHCⅡ蛋白表达量较C组降低的同时表现出MHCI蛋白的明显增加。激动剂和耐力训练在小鼠腓肠肌MHCs蛋白含量变化中有交互作用。结论①耐力训练与补充GW501516均可诱导骨骼肌线粒体生物合成;②GW501516补充可促进骨骼肌纤维类型由Ⅱ型向Ⅰ型的转变,单纯运动训练未发生肌纤维类型的转变;③GW501516补充与训练结合,在上调骨骼肌线粒体生物合成及肌纤维类型转变的过程中有叠加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PARΔ GW501516 PGC-1Α 线粒体 生物合成 肌纤维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稳定支撑面训练对慢性卒中患者平衡和步态的影响 被引量:6
18
作者 刘姣 孟庆华 +6 位作者 周鲁星 黄旭 阎峰 徐倩漪 刘文红 李猛 薛艳艳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45-1150,共6页
目的 探讨不稳定支撑面(unstable support surface, USS)训练对慢性脑卒中患者平衡、步态和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20名卒中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n=10)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12周常规康复训练,实验组(n=10)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1... 目的 探讨不稳定支撑面(unstable support surface, USS)训练对慢性脑卒中患者平衡、步态和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20名卒中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n=10)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12周常规康复训练,实验组(n=10)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12周平衡板训练。使用BBS量表、Fugl-Meyer下肢功能量表、10 m步行速度测试(10 MWT)、6 min步行距离测试(6 MWD)评估患者干预前后动态平衡、步行和下肢运动功能;利用NeuroCom Balance Manager系统、Qualisys三维动作捕捉与分析系统和Kistler三维测力台测量患者干预前后静态平衡和运动学、动力学步态数据。结果 干预后,两组之间及实验组组间BBS评分、Fugl-Meyer评分、6 MWD评分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组间10 MWT评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之间及实验组组间两侧负重/下蹲在90°和60°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组间负重/下蹲在30°和0°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组间压力中心对称性和髋关节对称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膝、踝关节对称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利用NeuroCom Balance Manager系统的平衡板进行USS训练能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平衡、步态和下肢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核心稳定性 不稳定支撑面 平衡 下肢 步态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偏瘫患者以不同步态模式通过障碍物的生物力学特征对比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周鲁星 孟庆华 +4 位作者 刘文红 黄旭 刘姣 李猛 薛艳艳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805-811,共7页
目的探讨偏瘫患者使用“健上患下”和“患上健下”步态模式通过障碍物的生物力学特征,为降低患者跌倒发生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Qualisys动作捕捉系统和三维测力台采集15名偏瘫患者正常行走、健上患下、患上健下通过障碍物的运动学... 目的探讨偏瘫患者使用“健上患下”和“患上健下”步态模式通过障碍物的生物力学特征,为降低患者跌倒发生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Qualisys动作捕捉系统和三维测力台采集15名偏瘫患者正常行走、健上患下、患上健下通过障碍物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结果与正常行走相比,健上患下和患上健下通过障碍物都不同程度增加了双侧的下肢活动幅度;与正常行走和健上患下相比,患上健下模式下患侧腿垂直地面反作用力出现较大波动,步态稳定性较差,具有较大跌倒风险。结论患者通过障碍物时,对接触障碍物的一侧肢体关节活动幅度要求较高,患侧肢适应能力较差。在触地后单腿支撑期,垂直方向地面反作用力变化较大。当身体重量完全转移到该侧时,容易导致患者跌倒。相比患上健下,患者使用健上患下方式通过障碍物时能容易保持步态稳定性,降低跌倒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瘫 障碍物 关节活动幅度 步态稳定性 跌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本体感觉力学差异及平衡训练干预效果 被引量:14
20
作者 付光亮 孟庆华 鲍春雨 《应用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426-2431,共6页
为了探究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位置觉、肌肉力觉的差异,并探讨平衡训练对其干预的效果,选取10名单侧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作为实验组,10名健康受试者作为健康组,分别测试位置觉和肌肉力觉数值。其中实验组采取平衡训练作为干预手段,进行为... 为了探究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位置觉、肌肉力觉的差异,并探讨平衡训练对其干预的效果,选取10名单侧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作为实验组,10名健康受试者作为健康组,分别测试位置觉和肌肉力觉数值。其中实验组采取平衡训练作为干预手段,进行为期10周运动干预,测试干预后位置觉、肌肉力觉数值,对比干预前后实验组位置觉、肌肉力觉指标,评价平衡训练对其本体感觉的影响。结果表明: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患侧跖屈-背屈运动模式下位置觉、肌肉力觉与健康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内翻-外翻运动模式下位置觉、肌肉力觉与健康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经过平衡训练干预训练后与干预前相比,在跖屈-背屈运动模式下与内翻-外翻运动模式下肌肉力觉、位置觉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同一受伤踝,无论跖屈-背屈运动模式还是内外翻运动模式下本体感觉与健康人相比都具有显著性差异,平衡训练对其干预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踝关节不稳 本体感觉 平衡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