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体育科研方法思辩:随机原则在体育科学实验设计中的问题审视与应用规范
1
作者 张连成 高峰 +2 位作者 卢家瑶 陶莹莹 张文婧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6-41,共6页
随机原则是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之一,是控制选择偏差、分配偏差,提高实验可比性的主要方法。违背随机原则,将给实验效度带来威胁,进而影响研究质量。在体育科学实验中,应用随机原则的常见问题主要包括滥用“随机抽样”一词、随机分配方... 随机原则是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之一,是控制选择偏差、分配偏差,提高实验可比性的主要方法。违背随机原则,将给实验效度带来威胁,进而影响研究质量。在体育科学实验中,应用随机原则的常见问题主要包括滥用“随机抽样”一词、随机分配方法缺失、随机分配程序不详、忽视分层随机分配、忽视随机分配隐藏和随意安排实验顺序等6个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会给体育科学实验研究带来偏差,进而影响研究质量。为合理把握随机原则,提高体育科学实验研究的有效性,从基于随机原则设计实验、使用正确的随机分配方法、清晰交代随机程序3个方面提出具体应用规范。提出从随机抽样、随机分配序列产生、分配隐藏、实施过程4个方面编制体育科学实验设计中应用随机原则的自检清单,旨在为体育科学实验研究者提供检查指导,进而提高实验设计的有效性和研究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机原则 实验偏差 选择偏差 分配偏差 效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认知、焦虑、抑郁和自我概念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0
2
作者 孙延林 王志庆 +3 位作者 姚家新 吉承恕 戴群 金亚虹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37-342,共6页
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研究成果集中在认知功能,焦虑和抑郁,以及自我概念。体育锻炼可以有助于认知功能的提高,减少老年人的认知退化以及改善智力落后儿童的认知能力。体育锻炼可以作为焦虑和抑郁的预防和治疗的手段之一。体育... 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研究成果集中在认知功能,焦虑和抑郁,以及自我概念。体育锻炼可以有助于认知功能的提高,减少老年人的认知退化以及改善智力落后儿童的认知能力。体育锻炼可以作为焦虑和抑郁的预防和治疗的手段之一。体育锻炼也可以提高自我概念,有助于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本文对以上三个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并提出研究中的困难和今后研究的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锻炼 认知功能 焦虑 抑郁 自我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育锻炼提高身体自我概念的心理机制 被引量:29
3
作者 张连成 窦皓然 高淑青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90-194,共5页
为了探讨体育锻炼提高身体自我概念的内在机制,采用体育活动等级量表、身体自尊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社会体格焦虑问卷和自编的理想-现实身体自我差异问卷,对752名天津市在读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锻炼量与身体自尊之间呈显... 为了探讨体育锻炼提高身体自我概念的内在机制,采用体育活动等级量表、身体自尊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社会体格焦虑问卷和自编的理想-现实身体自我差异问卷,对752名天津市在读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锻炼量与身体自尊之间呈显著正相关,表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确实可以提高身体自我概念。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自我效能感、社会体格焦虑和理想-现实身体自我差异3个变量分别在锻炼量与身体自尊关系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研究还将自我效能感、社会体格焦虑、理想-现实身体自我差异3个中介变量整合在一起,构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自我概念的中介效应整合模型。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表明,身体锻炼提高身体自我概念的中介效应整合模型整体拟合较好,总的中介效应占39.32%,即体育锻炼影响身体自我概念的总方差中有近40%可以由自我效能感、社会体格焦虑、理想-现实身体自我差异解释。上述结果提示,身体锻炼可以通过提高自我效能感,降低社会体格焦虑,缩小理想-现实身体自我差异,进而促进身体自我概念的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身体锻炼提高身体自我概念的心理机制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锻炼 身体自我概念 自我效能感 社会体格焦虑 理想-现实身体自我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DNF是运动促进认知的生物学机制吗?证据、挑战与展望
4
作者 郭艺 张连成 +2 位作者 陶莹莹 朱良昊 王婷 《心理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65-476,共12页
运动可以提升机体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水平,而BDNF又与认知表现密切相关。由此引出一个问题,BDNF是运动促进认知的生物学机制吗?根据来自动物模型和人体的生物学机理及部分实验研究证据推论,运... 运动可以提升机体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水平,而BDNF又与认知表现密切相关。由此引出一个问题,BDNF是运动促进认知的生物学机制吗?根据来自动物模型和人体的生物学机理及部分实验研究证据推论,运动确可通过增加机体BDNF水平提高认知功能。然而,也有人体研究得出不一致结论,如运动未能引起BDNF的相应增加,或者运动后认知表现与BDNF的变化步调不一致等。值得注意的是,前人研究结论均为间接推导,尚未深入探讨BDNF与认知表现随运动变化的时间进程,且BDNF的诸多影响因素削弱了众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阻碍了理论的发展和BDNF的实践应用。因此,通过整理和分析相关证据与挑战,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明确研究主题,设计严谨的中介实验、开展中介效应的元分析,严格控制运动方案、被试人群、测量手段等额外变量的影响,细化潜在调节效应测试,进而检验BDNF在运动促进认知过程中的介导作用,揭示运动通过BDNF促进认知的量效关系,探究BDNF与不同认知功能增益的背后作用机制。这将为运动认知效益的生物学机制研究提供理论指导和有效补充,为运动实践带来新视角,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DNF 运动 认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心理韧性运动员对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向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杨勇涛 刘运洲 孙延林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3-67,共5页
心理韧性是运动员取得卓越表现的关键因素,它与注意控制和焦虑有密切关系。注意偏向是个体对特定信息的选择性偏好。心理韧性水平可能影响运动员对竞赛环境中信息的选择,进而导致运动员出现不同的注意偏向。采用线索—靶子范式,使用PPI-... 心理韧性是运动员取得卓越表现的关键因素,它与注意控制和焦虑有密切关系。注意偏向是个体对特定信息的选择性偏好。心理韧性水平可能影响运动员对竞赛环境中信息的选择,进而导致运动员出现不同的注意偏向。采用线索—靶子范式,使用PPI-A问卷从63名武术运动员中选取高和低心理韧性水平运动员各12名,探讨不同心理韧性水平运动员对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向特点。结果显示,在无效线索条件下,高心理韧性运动员对情绪刺激表现出注意解除,低心理韧性运动员对情绪刺激出现解除困难;而有效线索条件下,低心理韧性运动员对负性情绪刺激表现出注意警觉。结论:心理韧性影响运动员的注意偏向,高和低心理韧性水平运动员表现出不同的注意偏好。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探讨心理韧性和注意偏向的关系,阐明心理韧性影响注意偏向的机制,以及使用运动专项情境相关的情绪刺激探讨运动员的注意偏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韧性 运动员 注意偏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运动员心理健康状态量表编制 被引量:6
6
作者 李晖 张忠秋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91-99,共9页
目的:依据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从积极心理健康和常见心理健康问题两方面入手,编制适用于我国运动员的心理健康状态量表。方法:通过文献研究与开放式问卷调查结果初步形成了运动员心理健康状态的85个项目。对80名运动员进行预测试,... 目的:依据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从积极心理健康和常见心理健康问题两方面入手,编制适用于我国运动员的心理健康状态量表。方法:通过文献研究与开放式问卷调查结果初步形成了运动员心理健康状态的85个项目。对80名运动员进行预测试,通过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探索量表的结构。对205名运动员进行正式量表的测试,通过验证性因素分析确定出了比较合理的运动员心理健康状态结构,并编制出了运动员心理健康状态量表。此外,还选取其中40名运动员进行30天后的重测,并且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幸福感指数量表作为校标,对运动员心理健康状态量表进行多指标的信度与效度检验。结果:对运动员心理健康状态的研究可以从“运动员常见心理问题”和“运动员积极心理特征”两个维度进行。其中“运动员常见心理问题”分量表包含“抑郁”、“敌对”、“焦虑”和“躯体化”四个因子;“运动员积极心理特征”分量表包含“意志品质”、“社会适应”和“积极智能”三个因子。运动员常见心理问题分量表结构模型的χ2/df〈2,GFI〉0.80,CFI〉0.90,RMSEA〈0.08;运动员积极心理特征分量表结构模型的χ2/df〈2,GFI〉0.90,CFI〉0.90,RMSEA〈0.08。运动员常见心理问题分量表Cronbachet系数为0.813,重测信度为0.981;运动员积极心理特征分量表Cronbachct系数为0.615,重测信度为0.971。运动员常见心理问题分量表各因子得分与SCL-90大部分因子间呈显著相关(r=0.3—0.8),运动员积极心理特征分量表结果与幸福感指数大部分因子间呈显著相关(r=0.2~0.8)。本量表总体来说各因素之间存在中等程度相关,且均低于与其所在的分量表的相关性,说明具有较好的聚合效度和辨别效度。本量表在性别和运动等级两个变量上基本不存在显著差异。结论:本研究编制的《运动员心理健康状态量表》信效度指标均较佳,可以作为适用于运动员的心理健康状态测量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员心理健康状态量表 常见心理问题 积极心理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角色转换视角下退役优秀运动员创业成功的心理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被引量:1
7
作者 胡咏梅 闫昱新 +3 位作者 魏琳 孙志文 谷丽颖 王晓庄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9-104,共6页
目的:全面了解退役优秀运动员自主创业成功的心理影响因素,呈现其关系模型,为今后促进退役优秀运动员自主创业成功心理帮扶方案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提升对退役优秀运动员创业心理帮扶的科学性。方法:使用建构主义扎根理论的方法,对30名... 目的:全面了解退役优秀运动员自主创业成功的心理影响因素,呈现其关系模型,为今后促进退役优秀运动员自主创业成功心理帮扶方案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提升对退役优秀运动员创业心理帮扶的科学性。方法:使用建构主义扎根理论的方法,对30名退役优秀运动员成功创业者进行半结构化访谈,归纳其在不同阶段对创业成功起重要作用的心理影响因素,构建退役优秀运动员创业成功心理影响因素模型。结果:退役优秀运动员创业者从退役到创业成功的过程中,心理影响因素可以归纳为优秀运动员角色退出因素、退役优秀运动员创业者角色探索因素、退役优秀运动员创业者角色发展因素3个主范畴,分别对应运动自我认同、情绪应对策略、退役自主性、自我角色认知、创业心理资本、自我控制能力、创业能力觉知、创业激情获得、创业角色融入9个范畴。结论:退役优秀运动员创业成功的心理影响因素为优秀运动员角色退出因素、退役优秀运动员创业者角色探索因素和退役优秀运动员创业者角色发展因素,在不同创业阶段对创业成功有连续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役优秀运动员 自主创业成功 心理因素 建构主义扎根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锻炼行为的决定因素模型:基于锻炼行为发生的实然逻辑
8
作者 张连成 朱良昊 +1 位作者 刘美廷 高峰 《体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8-38,共11页
锻炼行为促进是公共卫生领域的关键议题,但现有理论在预测和干预锻炼行为时仍存在局限性。基于锻炼行为发生的必要条件,提出了锻炼行为的MTMSP(motor competence,time,motivation,self-control and physical exertion,运动能力、时间、... 锻炼行为促进是公共卫生领域的关键议题,但现有理论在预测和干预锻炼行为时仍存在局限性。基于锻炼行为发生的必要条件,提出了锻炼行为的MTMSP(motor competence,time,motivation,self-control and physical exertion,运动能力、时间、动机、自我控制和体力消耗)决定因素模型(以下简称“MTMSP决定因素模型”)。该模型从个体层面深入解析锻炼行为的发生机制,将运动能力、时间、动机、自我控制和体力消耗作为核心决定因素,并通过“前提条件-双过程动机-自我控制调节”三级结构揭示各因素的内在关联。研究认为,MTMSP决定因素模型为克服锻炼意向−行为差距和维持问题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未来研究可基于该模型,诊断目标人群的初始状态,设计更具针对性的干预方案,促进锻炼行为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锻炼行为 决定因素 运动能力 时间 动机 自我控制 体力消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绿色锻炼”的身体活动的心理效益研究 被引量:18
9
作者 杨勇涛 孙延林 吉承恕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95-199,共5页
以"绿色锻炼"思想为基础,使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户外自然环境,探讨不同锻炼情境中的中等强度自行车锻炼对大学生心境、主观用力感量表(RPE)和身体自尊的影响及其差异。30名大学生随机分配到单一运动组、运动音乐组、虚拟环境... 以"绿色锻炼"思想为基础,使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户外自然环境,探讨不同锻炼情境中的中等强度自行车锻炼对大学生心境、主观用力感量表(RPE)和身体自尊的影响及其差异。30名大学生随机分配到单一运动组、运动音乐组、虚拟环境运动组,每组10名大学生,男女各5名,然后完成40 min的中等强度的踩踏功率自行车任务。运动前后分别评估心境状态和身体自尊,运动10 min后每隔5 min评估RPE。结果:(1)心境,组别的主效应显著,测量的主效应显著,组别和测量的交互作用不显著,运动结束后虚拟环境运动组心境的紧张、疲劳、慌乱水平显著低于运动组,精力水平显著高于运动组;(2)身体自尊,组别、测量的主效应均不显著,组别和测量的交互作用不显著,但运动后虚拟环境运动组大学生的身体自我价值显著高于运动组;(3)随着运动时间的增加,3组大学生的RPE均显著增加,但虚拟环境运动组大学生的RPE显著低于单一运动组,同一时间点虚拟环境运动组大学生的RPE显著低于单一运动组。结论:中等强度的运动对心理有改善作用,虚拟锻炼环境对心境有更好的调节效果,是一种良好的锻炼方式,同时研究结果进一步为绿色锻炼的心理效益提供了实证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锻炼 虚拟环境 身体锻炼 心境 身体自尊 RP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葡萄糖补给时机对运动员自我损耗的影响 被引量:5
10
作者 郑程浩 张连成 孙立冬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30-36,共7页
尽管葡萄糖作为自我控制资源本质的观点仍存争议,但其对状态自控的改善值得肯定。为探讨葡萄糖补给时机对运动员自我损耗的影响,预实验检验改进后的Stroop任务诱发自我损耗的效果,选取36名男性羽毛球运动员,探究自我损耗状态对努力程度... 尽管葡萄糖作为自我控制资源本质的观点仍存争议,但其对状态自控的改善值得肯定。为探讨葡萄糖补给时机对运动员自我损耗的影响,预实验检验改进后的Stroop任务诱发自我损耗的效果,选取36名男性羽毛球运动员,探究自我损耗状态对努力程度、难度和心境得分的影响。实验1:选取72名男性网球运动员,探究补给时机和补给策略对Handgrip任务(坚持性自控任务)坚持时间的影响。实验2:选取72名男性篮球运动员,探讨补给时机和补给策略对Visual-CCPT任务(认知性自控任务)的虚报数、漏报数和反应时的影响。结果发现:1)改进后的Stroop任务可诱发自我损耗状态;2)自我损耗前、后补给葡萄糖均可提升运动员坚持性自控任务的表现;3)自我损耗后补给葡萄糖对于改善认知自控任务表现的效果不大,自我损耗前补给葡萄糖可有效促进运动员认知自控任务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糖 自我损耗 自我控制 力量模型 补给时机 运动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优于单独:信息干预对大学生锻炼意愿和行为的促进
11
作者 高琳 高淑青 +1 位作者 张洁琪 张连成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2-179,共8页
目的:通过单次干预和长期干预2个子实验,探讨不同信息框架干预对大学生锻炼意愿和行为的影响。方法:实验1选取大学生102名,对被试进行4(信息框架:正性、负性、联合、对照)×2(信息注意偏好:正性、负性)的设计,评估锻炼意愿在信息干... 目的:通过单次干预和长期干预2个子实验,探讨不同信息框架干预对大学生锻炼意愿和行为的影响。方法:实验1选取大学生102名,对被试进行4(信息框架:正性、负性、联合、对照)×2(信息注意偏好:正性、负性)的设计,评估锻炼意愿在信息干预前后的变化。实验2选取大学生52名,采用2(组别:信息干预、对照)×5(干预周期:基线、6周、8周、10周和12周)混合实验设计,明确干预周期与锻炼行为之间的量效关系。结果:单次锻炼相关的信息干预能增强大学生锻炼意愿,且正负性联合信息干预的效果最佳,信息注意偏好未能调节信息干预对锻炼意愿的影响,锻炼风险认知在信息干预与锻炼意愿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长期联合信息干预对大学生锻炼行为量有显著的改善效果,6周的干预已能达到最优效果。结论:对大学生进行锻炼意愿和行为的信息干预时,可以首选正负性联合信息进行干预,同时适度提高大学生锻炼风险认知水平,对其锻炼意愿也有较好的预测作用。在联合信息干预周期剂量选择上,每周3次、6周的联合信息干预即能较好地促进大学生的锻炼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框架 信息干预 风险认知 锻炼意愿 锻炼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身体锻炼与基本心理能力老化的因果探讨 被引量:3
12
作者 高淑青 毛志雄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140-1147,共8页
本研究通过两个子研究探讨身体锻炼与基本心理能力老化的因果关系。研究1对31位中老年人进行了间隔20周的交叉滞后相关研究,研究2对15位中老年人进行了为期20周的锻炼干预(对照组15人)。两个研究均发现身体锻炼对中老年人的数字运算能... 本研究通过两个子研究探讨身体锻炼与基本心理能力老化的因果关系。研究1对31位中老年人进行了间隔20周的交叉滞后相关研究,研究2对15位中老年人进行了为期20周的锻炼干预(对照组15人)。两个研究均发现身体锻炼对中老年人的数字运算能力、归纳推理能力、空间定向能力和词汇流畅能力产生积极作用,而未对语义理解能力产生影响。结果表明,有氧锻炼可以延缓中老年人基本心理能力的退行性变化,且这种延缓作用在流体认知能力方面表现更为明显。这提示,为了延缓基本心理能力的老化,除采取身体锻炼这种有效的手段外,还需结合其他方式,来全面、有效地延缓老化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锻炼 基本心理能力 老化 因果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力对优秀运动员注意偏向的影响
13
作者 刘运洲 杨勇涛 张忠秋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618-621,共4页
目的:探讨压力是否会导致优秀运动员对负性信息产生注意偏向,为赛前进行针对性的注意力训练与调控提供依据。方法:以正性、中性和负性情绪面孔图片为刺激材料,采用点探测范式对25名优秀运动员在压力和非压力情境下的注意行为分别进行测... 目的:探讨压力是否会导致优秀运动员对负性信息产生注意偏向,为赛前进行针对性的注意力训练与调控提供依据。方法:以正性、中性和负性情绪面孔图片为刺激材料,采用点探测范式对25名优秀运动员在压力和非压力情境下的注意行为分别进行测试,比较他们在不同情境下(压力、非压力)情绪面孔附近靶刺激的反应时和注意偏向得分。结果:压力情境下负性情绪面孔附近靶刺激的反应时显著短于正性、中性情绪面孔附近靶刺激的反应时,负性情绪面孔的注意偏向得分显著大于0。结论:压力易导致优秀运动员对负性信息产生注意偏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力 注意偏向 运动员 点探测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我控制的力量模型检验:葡萄糖补给量对运动员自我损耗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郑程浩 张连成 孙立冬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72-378,共7页
目的:探讨葡萄糖补给量对运动员自我损耗的影响,进而检验自我控制的力量模型。方法:预实验采用单因素组间设计,自变量为损耗状态,包括损耗组和非损耗组,协变量为前测血糖值,因变量为损耗后的血糖值。正式实验采用单因素组间设计,自变量... 目的:探讨葡萄糖补给量对运动员自我损耗的影响,进而检验自我控制的力量模型。方法:预实验采用单因素组间设计,自变量为损耗状态,包括损耗组和非损耗组,协变量为前测血糖值,因变量为损耗后的血糖值。正式实验采用单因素组间设计,自变量为葡萄糖补给量,包括0 g、10 g、25 g和40 g四个水平,因变量为Visual-CCPT任务虚报数、漏报数和反应时。结果:多元检验结果显示,葡萄糖补给量主效应显著,P=0.001,η2=0.133。葡萄糖补给量在漏报数上主效应不显著,P=0.903;在反应时上主效应不显著,P=0.313;在虚报数上主效应显著,P<0.001,η2=0.324。事后检验发现,补给水组与补给10 g葡萄糖组在虚报数上差异显著,P<0.001,η2=0.302;与补给25 g葡萄糖组在虚报数上差异显著,P<0.001,η~2=0.005;与补给40 g葡萄糖组在虚报数上差异不显著,P=0.718。补给10 g葡萄糖组与补给25 g葡萄糖组在虚报数上差异不显著,P=0.647;与补给40 g葡萄糖组在虚报数上差异显著,P=0.001,η~2=0.011。补给25g葡萄糖组与补给40 g葡萄糖组在虚报数上差异显著,P<0.001,η2=0.023。结论:自我控制导致运动员血糖下降,补给10 g和25 g葡萄糖均可提升运动员自我控制能力,过量补给则不能缓解自我损耗效应,这提示自我控制资源的储备是有限且保持相对平衡的,佐证并支持了自我控制的力量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控制的力量模型 自我损耗 葡萄糖 补给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强度间歇运动对情绪和享受感的影响元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马梦娇 李亚靖 杨勇涛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07-419,共13页
采用元分析方法探讨大强度间歇运动(high 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 HIIT)和中等强度持续运动(moderate intensity continuous training, MICT)对情绪和享受感的影响,并分析影响两种不同运动诱发情绪和享受感差异的调节因素。方法:... 采用元分析方法探讨大强度间歇运动(high 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 HIIT)和中等强度持续运动(moderate intensity continuous training, MICT)对情绪和享受感的影响,并分析影响两种不同运动诱发情绪和享受感差异的调节因素。方法:使用中英文关键词在Web of Science、EBSCO、Pubmed、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进行联合模糊检索,18篇英文和1篇中文对比HIIT和MICT情绪和享受感的全文文献纳入研究,累计419个样本。结果:1)情绪的合并效应量WMD为-0.79,95%CI为[-1.33,-0.25],p=0.04;I2=79%,p=0.00,说明HIIT的情绪更消极。2)享受感的WMD为6.48,95%CI为[4.00,8.96],p=0.00;I^(2)=88.4%,p=0.00,说明HIIT的享受感更高。3)一次运动、全力冲刺、100%VO_(2max)以上HIIT、身体肥胖、20~30岁等亚组的HIIT诱发的消极情绪反应更高。4)一次运动、长期运动、85%VO2max、正常身体指数、20~30岁、跑台和间歇模式=1:1等亚组的HIIT诱发更高水平的享受感。结论:MICT的积极情绪更高,HIIT的享受感更高,MICT和HIIT诱发情绪和享受感受调节因素影响。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探讨HIIT和MICT改善情绪,提高享受感的原因和调节因素,探讨不同间歇模式HIIT提高情绪和享受感的差异及HIIT在不同人群中的干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强度间歇运动 中等强度持续运动 情绪 享受感 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