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坐骨神经损伤多见腓总神经病变原因分析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21
1
作者 孙津民 李兆祥 +1 位作者 林子蔚 魏志达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63-165,共3页
目的:探讨坐骨神经损伤多见腓总神经病变原因。方法:对52具防腐固定的成人尸体,解剖观测梨状肌与相对缘结构之间的关系,坐骨神经穿出部位、分支等。结果:根据坐骨神经穿出部位的不同,将104侧观察结果分两大类型;正常型即坐骨神经穿过梨... 目的:探讨坐骨神经损伤多见腓总神经病变原因。方法:对52具防腐固定的成人尸体,解剖观测梨状肌与相对缘结构之间的关系,坐骨神经穿出部位、分支等。结果:根据坐骨神经穿出部位的不同,将104侧观察结果分两大类型;正常型即坐骨神经穿过梨状肌下孔占73.08%(76侧),异常型占26.92%(28侧)。梨状肌与上肌之间的形态变化分三种形态:即三角形,72.12%(75侧);裂隙形,20.19%(21侧);重叠形,7.69%(8侧)。梨状肌上、下孔相对缘的结构为坐骨神经通过的“第一门槛”,而构成梨状肌上、下间隙相对缘的结构为坐骨神经通过的“第二门槛”即“双门槛”的概念。结论:坐骨神经与梨状肌的变异、梨状肌病变及“双门槛”狭窄等,均是构成坐骨神经尤其腓总神经卡压损伤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坐骨神经损伤 腓总神经病变 梨状肌 梨状肌下三角 “双门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列腺素E1在体外肝脏灌流中对无心跳供肝保护作用的实验 被引量:2
2
作者 龚瑾 劳学军 +3 位作者 曹明溶 王西墨 龙刚 陈实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68-172,共5页
目的:探讨无心跳供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时发生微循环障碍的机制,以及前列腺素E1在体外肝脏灌流中对无心跳供肝的保护作用。方法:实验根据是否在体外肝脏灌流(extracorporeal liver perfusion,ECLP)系统的灌流液中加入前列腺素E1(PGE1)随机... 目的:探讨无心跳供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时发生微循环障碍的机制,以及前列腺素E1在体外肝脏灌流中对无心跳供肝的保护作用。方法:实验根据是否在体外肝脏灌流(extracorporeal liver perfusion,ECLP)系统的灌流液中加入前列腺素E1(PGE1)随机分为2组:A组(对照组)和B组(实验组)。观察灌流后6 h 3个时间点供肝的胆汁分泌量、门静脉和肝动脉的压力、耗氧率的变化,以及灌流液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乳酸脱氢酶(LDH)、内皮素-1(ET-1)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和灌流后的常规病理和超微病理变化。结果:B组肝脏再灌流后在1h时间点的胆汁分泌量、门静脉和肝动脉的压力和耗氧率和A组差异没有显著性,但随着灌流时间的延长,B组肝脏的胆汁分泌量、门静脉和肝动脉的压力和耗氧率和A组差异均有差异性(P<0.05或P<0.01);灌流液中ET-1和TNF-α水平在各个时间点两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或P<0.01);常规病理和超微病理检查显示B组病变较A组轻。结论:在无心跳供肝的缺血再灌注损伤中ET-1和TNF-α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ECLP系统灌流液中使用PGE1灌流无心跳供肝可以抑制ET-1和TNF-α的合成和分泌,改善肝脏的微循环障碍和降低肝功能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素E1 体外肝脏灌流 无心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黄苓甙在体外肝脏灌流复苏大鼠无心跳边缘供肝中的作用
3
作者 龚瑾 兰薇 +5 位作者 龙刚 王西墨 杜江 黄志宇 陈建帆 陈实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51-954,960,共5页
目的:探讨野黄苓甙在大鼠体外肝脏灌流复苏无心跳边缘供肝过程中对供肝功能和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采用清洁级雄性Wistar大鼠24只,无心跳供肝按热缺血时间和处理方法的不同随机分为3组。A组(n=8)无心跳供肝的热缺血时间在安全时限内(15... 目的:探讨野黄苓甙在大鼠体外肝脏灌流复苏无心跳边缘供肝过程中对供肝功能和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采用清洁级雄性Wistar大鼠24只,无心跳供肝按热缺血时间和处理方法的不同随机分为3组。A组(n=8)无心跳供肝的热缺血时间在安全时限内(15~20 min),B组(n=8)和C组(n=8)无心跳供肝的热缺血时间均为45 min;3组均采用体外肝脏灌流系统(ECLP)常温灌流6 h,其中C组在灌流液中定时加入定量的野黄芩甙溶液。观察灌流后1 h、3 h和6 h供肝胆汁分泌量的变化以及灌流液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内皮素-1(ET-1)水平的变化;在灌流前和灌流后1 h、3 h和6 h分别取3组供肝标本,通过透射电镜观察肝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B、C 2组供肝在灌流后1 h和3 h胆汁分泌量与A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但随着灌流时间的延长,在灌流后6 h 3组差异不显著(P>0.05),灌流后3 h B和C组差异显著(P<0.05)。灌流液中ALT和ET-1的水平在3个时点B组、C组与A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在灌流后3 h和6 h差异显著(P<0.05),但在灌流后1 h差异不显著(P>0.05)。超微病理变化显示灌注前与A组相比,B、C 2组供肝的肝细胞线粒体部分膜断裂,嵴疏松溶解,核皱缩变形,染色质粗糙,核仁浓缩甚至裂解。灌流3 h后B、C 2组供肝的超微结构均有明显的恢复,灌流6 h后C组肝细胞结构恢复得更加明显。结论:体外肝脏灌流野黄苓甙能够改善无心跳边缘供肝的功能和超微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黄苓甙 体外肝脏灌流 无心跳边缘供肝 复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胆囊癌16例报告
4
作者 陈剑秋 李庆瑞 +3 位作者 朱春山 刘铁 赵世奎 魏云志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278-280,共3页
本文报告1980年以来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6例原发性胆囊癌,其中腺癌9例,乳头状腺癌4例,低今化腺癌2例,腺癌与鳞癌并存1例。本组平均年龄62.8岁,均有胆道病史,术前确诊率为50%,主要诊断依据是B超。胆囊切除率62.5%(10/16),存活5年以上2例... 本文报告1980年以来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6例原发性胆囊癌,其中腺癌9例,乳头状腺癌4例,低今化腺癌2例,腺癌与鳞癌并存1例。本组平均年龄62.8岁,均有胆道病史,术前确诊率为50%,主要诊断依据是B超。胆囊切除率62.5%(10/16),存活5年以上2例,结石合并率为37.5%(6/16)。作者讨论了胆囊癌发病的相关因素并建议对有癌危因素息肉病变应积极予以胆囊切除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除术 胆囊肿瘤 超声波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