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循经针刺对偏头痛的即刻疗效及其机制探讨
被引量:21
- 1
-
-
作者
于秀凤
田立军
-
机构
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
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武清中医院脑病科
-
出处
《世界中医药》
CAS
2019年第6期1581-1585,共5页
-
基金
天津市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青年项目(2015-98)
-
文摘
目的:观察循经针刺治疗偏头痛患者的即可疗效,并通过检测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血浆内皮素(ET)和五羟色胺(5-HT)的表达情况探讨其机制。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武清中医院收治的偏头痛患者85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43)和对照组(n=40),排除不良反应的5例,2组均为40例,观察组予以循经针刺法针刺少阳经的角孙、风池、外关、阳陵泉和丘墟穴,对照组予以非经非穴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后0.5、1、2和4h进行偏头痛积分和VAS(视觉模拟量表评分)评估;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和血浆内皮素(ET),利用ELISA(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检测五羟色胺(5-HT),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4h的表达情况,探讨循经针刺的疗效机制。记录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不良反应。结果:1)观察组循经针刺对偏头痛的临床有效率是90.00%,对照组是67.50%,观察组的临床有效率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2组治疗后0.5、1、2和4h的偏头痛积分和VA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仅治疗后2h及治疗后4h的偏头痛积分和VAS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3)2组治疗前CGRP和ET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4h后均可下调CGRP和ET的表达水平(P<0.05);观察组治疗后CGRP和ET的下调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4)2组治疗前5-HT的表达无比较,差异统计学异议(P>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4h后均上调5-HT的表达水平(P<0.05),其中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5)研究过程中5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其中观察组出现3例(晕针2例+局部出血1例),对照组2例(晕针1例+局部出血1例)。晕针患者平卧取针后即可恢复,局部出血则以局部按压进行止血处理。整个研究过程中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循经针刺治疗偏头痛患者的即刻疗效于治疗后0.5h症状开始缓解,于治疗后4h疗效最佳,其即刻疗效可能与上调CGRP和5-HT表达水平和下调ET表达水平有关。
-
关键词
循经针刺
偏头痛
即刻疗效
机制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血浆内皮素
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
五羟色胺
-
Keywords
Acupuncture along meridians
Migraine
Immediate effect
Mechanism
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
Plasma endothelin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Five hydroxytryptamine
-
分类号
R245
[医药卫生—针灸推拿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