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模型鼠品系的选择 被引量:5
1
作者 周伟 靳春杰 +2 位作者 孟兆联 吴建国 颜华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2-35,共4页
背景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1型糖尿病大鼠模型是目前公认的经典动物模型,常用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实验研究,但模型的制作多使用无色素大鼠的视网膜血管消化铺片技术,无法用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进行活体动态观察,且... 背景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1型糖尿病大鼠模型是目前公认的经典动物模型,常用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实验研究,但模型的制作多使用无色素大鼠的视网膜血管消化铺片技术,无法用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进行活体动态观察,且实验中需要的动物数量较多。近年来有色素大鼠已逐渐用于制作DR模型,但采用活体动物FFA检测比较两种模型的研究较少。目的比较有色索大鼠和无色素大鼠糖尿病模型FFA和视网膜血管消化铺片的表现,选择适合活体监测视网膜血管改变的糖尿病模型大鼠品系。方法选择健康雄性Brown—Norway(BN)大鼠和Sprague—Dawley(SD)大鼠各15只,经尾静脉注射55mg/kg STZ制作1型糖尿病大鼠模型,注射后每周经鼠尾断端采血检测血糖,血糖值≥16.7mmol/L为造模成功。造模6周后选取大鼠右眼为实验眼,用裂隙灯显微镜观察模型鼠的眼前节变化,用眼底照相和FFA检查观察大鼠眼底血管变化,然后制备模型鼠离体视网膜血管消化铺片,过碘酸希夫染色后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模型鼠视网膜血管的病理改变,比较2种不同品系大鼠视网膜血管在同样的病理改变下FFA的表现。结果造模后6周,共纳人造模成功的BN大鼠11只和SD大鼠10只,2种大鼠血糖分别为(24.73±2.98)mmol/L和(22.36±3.65)mmo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7.873,P〉0.05)。BN大鼠组发生晶状体混浊者6眼,SD大鼠组5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17)。FFA检查显示,BN大鼠组眼底在棕褐色背景下视网膜血管显影清晰,无脉络膜血管背景荧光干扰,9眼可见血管迂曲、荧光素渗漏等背景期糖尿病视网膜血管改变,而SD大鼠组由于脉络膜背景荧光和涡静脉的干扰,视网膜血管显影不清晰,未见背景期糖尿病视网膜血管改变。视网膜血管消化铺片显示,2种不同品系大鼠均被证实有视网膜毛细血管管径变化、周细胞数目的减少及血管内皮细胞数目的增加,BN大鼠组和SD大鼠组视网膜内皮细胞/周细胞(E/P)分别为11.50±3.68和12.86±3.9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9.785,P〉0.05)。结论通过活体FFA观察,BN模型大鼠早期糖尿病视网膜血管改变的成像效果优于SD大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术 疾病模型 大鼠品系 Brown—Norway大鼠 Sprague—Dawley大鼠 色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七预防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微血管病变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周伟 颜华 +1 位作者 靳春杰 吴建国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914-917,共4页
目的探讨早期口服三七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微血管病变的影响。方法 60只SD大鼠随机平均分成4组,A:正常大鼠生理盐水组;B:正常大鼠三七组;C:糖尿病大鼠生理盐水组;D:糖尿病大鼠三七组。C、D组尾静脉注射20 g·L-1STZ(55 mg·kg-1... 目的探讨早期口服三七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微血管病变的影响。方法 60只SD大鼠随机平均分成4组,A:正常大鼠生理盐水组;B:正常大鼠三七组;C:糖尿病大鼠生理盐水组;D:糖尿病大鼠三七组。C、D组尾静脉注射20 g·L-1STZ(55 mg·kg-1)制作糖尿病模型成功后三七治疗组每天按400 mg·kg-1三七粉灌胃给药一次,生理盐水组每天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灌胃,12周后检测各组大鼠血液流变学、视网膜血管渗透性和毛细血管周细胞数目等指标。结果 A组、B组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和B组相比,C组和D组大鼠出现明显的血小板黏附率、聚集率升高、视网膜血管渗透性增加、毛细血管周细胞数目减少(P<0.01);D组较C组糖尿病大鼠的视网膜渗透量降低了26.13%,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D组糖尿病大鼠较C组糖尿病大鼠的周细胞计数降低了24.1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三七治疗的D组糖尿病大鼠血小板黏附率(33.02±2.10)%、血小板聚集率(74.83±3.71)%,与C组(40.50±3.62)%和(84.00±6.48)%相比明显下降(P<0.05)。结论三七可降低糖尿病大鼠血黏度,减少视网膜血管渗透性,保护毛细血管结构,对早期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微血管病变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微血管病变 大鼠 三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辛伐他汀对创伤性脑损伤大鼠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表达的影响
3
作者 靳春杰 周伟 +1 位作者 江荣才 张士俊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622-625,共4页
目的:利用大鼠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模型,探讨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在脑组织的表达变化规律及辛伐他汀(Simvastatin,SIM)对其的影响。方法:5周龄SD大鼠54只,随机分3组:假致... 目的:利用大鼠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模型,探讨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在脑组织的表达变化规律及辛伐他汀(Simvastatin,SIM)对其的影响。方法:5周龄SD大鼠54只,随机分3组:假致伤组、对照组、治疗组,每组18只。对照组、治疗组参照Feeney氏法制造TBI模型。造模前晚及术后每晚治疗组给予SIM 10 mg/kg灌胃;对照组给予等量淀粉灌胃;于伤后3、12、24 h和3、7、14 d处死取脑。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大鼠伤侧海马CA3区GFAP表达变化情况。结果:对照组伤后3 h即见GFAP阳性表达增强,3、7 d,GFAP阳性细胞增加达到高峰(P<0.01)。治疗组伤后治疗7 d时GFAP的阳性表达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而治疗≤3 d和治疗14 d时,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IM可抑制GFAP在TBI后的过度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脑损伤 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 辛伐他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