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工智能在中医证候指标中的应用与发展 被引量:2
1
作者 陈哲 刘春香 +2 位作者 李毓赟 彭德慧 张俊华 《世界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2861-2865,共5页
中医证候指标是中医药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也是临床辨证的关键环节。随着人工智能在中医领域的迅速发展,中医证候指标的智能化研究也逐渐被研究人员所重视,且相关研究的数量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在“病证结合”“辨证论治”等中医理念... 中医证候指标是中医药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也是临床辨证的关键环节。随着人工智能在中医领域的迅速发展,中医证候指标的智能化研究也逐渐被研究人员所重视,且相关研究的数量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在“病证结合”“辨证论治”等中医理念框架下,充分探究了人工智能在中医证候指标中的发展现状,还深入解析了人工智能助力中医核心证候指标的研发和构建过程中的相关技术。目前人工智能在中医证候指标领域的研究处在快速发展阶段,但仍面临中医证候的差异性、人工智能技术无法充分结合中医理念和中医证候的领域知识不足等挑战。针对中医证候指标在疾病病情智能化应用、中医药智能辨证诊断、方药预测的智能应用、西医指标的智能化应用等现状进行梳理。本研究深入探究人工智能助力中医核心指标集(COS-TCM)中医证候指标方法学发展,人工智能技术需要与中医证候指标持续协同发展,深入融合中医特色辨证思维,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和智能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中医证候指标 中医药 辨证 核心指标集 中医药现代化 智能临床决策支持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方剂配伍中“使药”作用探究 被引量:5
2
作者 李彦承 贺爽 +1 位作者 周正灿 朱彦 《世界中医药》 CAS 2023年第2期163-169,共7页
中药通常配伍成方剂被广泛应用,而非单味药物使用。方剂配伍结构严谨,细微的变化都会造成显著影响。中药复方常遵循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君臣佐使虽然作用不同,但是环环相扣,互相影响,取长补短,以此达到增效减毒的目的。天王补心丹中的... 中药通常配伍成方剂被广泛应用,而非单味药物使用。方剂配伍结构严谨,细微的变化都会造成显著影响。中药复方常遵循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君臣佐使虽然作用不同,但是环环相扣,互相影响,取长补短,以此达到增效减毒的目的。天王补心丹中的桔梗和生化汤中的甘草均为使药,使药虽然用量最小、作用最次要,但其在中药方剂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使药可分为引经药和调和药,引经药具有调节蛋白表达,调整细胞因子分泌,控制信号通路,物理增加有效成分的溶解,改变生物屏障细胞的分布等作用;调和药具有体外增溶,改变跨膜转运,调节体内代谢等作用。引经药的有效成分多为挥发油类和皂苷;糖类及甘草酸等成分则为调和药的有效成分。联合用药在疾病治疗方面所体现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我们可以利用现代技术研究中药的配伍原则,更加全面地认识中药。现叙述使药在方剂中的作用,最终强调中药配伍、联合用药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剂配伍 君臣佐使 使药 联合用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数据融合技术的盐酸青藤碱制备工艺一致性评价方法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吴思俊 王龙 +4 位作者 吴红根 贺兴立 仇萍 李正 李文龙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21-127,共7页
为考察使用不同提取溶剂制得的盐酸青藤碱的质量差异,探究青藤碱提取工艺变更的可行性,该文运用近红外光谱技术、拉曼光谱技术结合多源数据融合技术,对苯提取和酸水渗漉-氯仿萃取后所制的盐酸青藤碱样品的质量进行系统评价,比较了两种... 为考察使用不同提取溶剂制得的盐酸青藤碱的质量差异,探究青藤碱提取工艺变更的可行性,该文运用近红外光谱技术、拉曼光谱技术结合多源数据融合技术,对苯提取和酸水渗漉-氯仿萃取后所制的盐酸青藤碱样品的质量进行系统评价,比较了两种溶剂对产品质量的潜在影响。在低、中、高水平3种融合模式下,分别利用相似度匹配值(SMV)、Hotelling T^(2)和DModX 3种统计量对样品整体质量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在低水平融合模式下,有9份样品的DModX值超出了控制限;在中水平融合模式下,有1份样品的SMV低于控制限;在高水平融合模式下,有3份样品的SMV在控制限以下,有5份样品的DModX值在控制限以上。与利用酸水渗漉-氯仿萃取法制得的样品(从A公司获得)相比,除个别样品需要仲裁分析进行质量确认外,苯提取后制得的样品(从B公司获得)和酸水渗漉-氯仿萃取后制备的样品(从C公司获得)质量一致性良好,在青藤碱提取工艺过程中可以利用低毒性的氯仿替代对人体危害较大的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青藤碱 多源数据融合技术 近红外光谱技术 拉曼光谱技术 工艺变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补骨脂素在2D/3D肝细胞模型上的毒性比较及对线粒体融合分裂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赵琳 苏世家 +2 位作者 王嘉瑞 于英莉 周昆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853-1859,共7页
目的分别使用二维(2D)和三维(3D)培养的人肝癌细胞(huma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s,HepG2)模型评价补骨脂素的毒性并比较其差异。方法采用低吸附U形底多孔板法构建了HepG2细胞的3D细胞模型。补骨脂素处理24 h后,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 目的分别使用二维(2D)和三维(3D)培养的人肝癌细胞(huma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s,HepG2)模型评价补骨脂素的毒性并比较其差异。方法采用低吸附U形底多孔板法构建了HepG2细胞的3D细胞模型。补骨脂素处理24 h后,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试剂盒检测LDH漏出量,TMRM染色检测线粒体膜电位。Q-PCR检测补骨脂素对线粒体融合分裂蛋白DRP1、Mfn-2及OPA1的mRNA的影响。结果3D模型可以长时间保持高水平白蛋白和尿素氮分泌,较2D模型具有更高的CYP1A2、CYP2E1、CYP3A4和UGT1A1表达水平。在3D模型中,补骨脂素较低浓度出现细胞存活率的明显降低,LDH漏出量明显升高以及线粒体膜电位的下降。Q-PCR结果显示补骨脂素诱导线粒体分裂蛋白DRP1表达明显增加,而线粒体融合蛋白OPA1明显下降。结论成功构建了3D HepG2细胞模型并应用于对补骨脂素肝毒性的评价;3D细胞培养模型对补骨脂素毒性反应更为敏感,线粒体在补骨脂素诱导细胞损伤中可能起关键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骨脂素 肝毒性 线粒体损伤 2D模型 3D模型 高内涵成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