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UPLC-MS/MS法同时测定大鼠血浆中赤芍提取物三种单萜类成分及其药代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陈新则 马浩玲 +4 位作者 丁丽琴 张德芹 吴晓磊 伍明江 邱峰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8年第3期590-595,共6页
目的:研究赤芍提取物中3种有效成分芍药苷、芍药内酯苷和氧化芍药苷在大鼠体内药动学特点。方法:色谱采用Agilent Eclipse Plus C18色谱柱(4.6 mm×100 mm,3.5μm),体积流量0.5 m L/min,流动相采用0.05%甲酸乙腈-0.05%甲酸水,... 目的:研究赤芍提取物中3种有效成分芍药苷、芍药内酯苷和氧化芍药苷在大鼠体内药动学特点。方法:色谱采用Agilent Eclipse Plus C18色谱柱(4.6 mm×100 mm,3.5μm),体积流量0.5 m L/min,流动相采用0.05%甲酸乙腈-0.05%甲酸水,梯度洗脱,质谱采用电喷雾电离源,扫描方式为多反应离子监测。大鼠一次性经皮注射赤芍提取物后,采用UPLC-MS/MS法测定大鼠血浆、胆汁、尿液、粪便中芍药苷、芍药内酯苷和氧化芍药苷的含量,用药动学软件DAS 3.0分析3种成分的药动学特点。结果:3种成分的峰面积和质量浓度之间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提取回收率在89.57%~111.21%之间,精密度、准确度、基质效应和稳定性均良好。结论:芍药苷和芍药内酯苷在大鼠体内具有吸收快,消除快的特点,氧化芍药苷半衰期稍长。这3种成分的主要排泄方式为粪便〉胆汁〉尿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PLC-MS/MS 药动学 赤芍提取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吴茱萸的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22
2
作者 张晓拢 经雅昆 +3 位作者 彭四威 李珊珊 柴欣 王跃飞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70-474,共5页
从吴茱萸中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通过波谱数据和理化性质分别鉴定为:吴茱萸次碱(1)、吴茱萸碱(2)、去氢吴茱萸碱(3)、7β-羟基吴茱萸次碱(4)、吴茱萸果酰胺-Ⅱ(5)、14-甲酰基二氢吴茱萸次碱(6)、异鼠李素-3-O-β-D-半乳糖苷(7)、淫羊藿新... 从吴茱萸中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通过波谱数据和理化性质分别鉴定为:吴茱萸次碱(1)、吴茱萸碱(2)、去氢吴茱萸碱(3)、7β-羟基吴茱萸次碱(4)、吴茱萸果酰胺-Ⅱ(5)、14-甲酰基二氢吴茱萸次碱(6)、异鼠李素-3-O-β-D-半乳糖苷(7)、淫羊藿新苷C(8)、橙皮苷(9)、金丝桃苷(10)、吴茱萸内酯(11)、β-谷甾醇(12)、胡萝卜苷(13)、咖啡酸(14)、紫丁香苷(15)、儿茶酚(16)。化合物9、15、1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5、16为首次从吴茱萸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茱萸 吴茱萸属 化学成分 生物碱 黄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桑叶中黄酮类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7
3
作者 李明聪 杨丹 +2 位作者 郭英 樊官伟 王虹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2年第2期377-380,共4页
桑叶作为药食两用的重要植物资源,近年来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和研究的热点。桑叶具有降血糖、降血压、降低胆固醇、抗肿瘤、抗病毒、抗衰老等多种药理作用。黄酮类化合物是桑叶中重要的活性成分,现对桑叶中黄酮类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的... 桑叶作为药食两用的重要植物资源,近年来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和研究的热点。桑叶具有降血糖、降血压、降低胆固醇、抗肿瘤、抗病毒、抗衰老等多种药理作用。黄酮类化合物是桑叶中重要的活性成分,现对桑叶中黄酮类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叶 黄酮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覆盆子的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18
4
作者 杜龙飞 李洁 +4 位作者 杨龙 贺英 柴欣 张鹏 王跃飞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957-1960,共4页
从覆盆子中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通过波谱数据和理化性质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1)、7α-羟基-3β-谷甾醇(2)、胡萝卜苷(3)、熊果酸(4)、对羟基苯乙酸(5)、水杨酸(6)、腺苷(7)、1-氧-1,2-二氢异喹啉-4-羧酸(8)、香橙素(9)、金丝桃苷(10)、... 从覆盆子中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通过波谱数据和理化性质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1)、7α-羟基-3β-谷甾醇(2)、胡萝卜苷(3)、熊果酸(4)、对羟基苯乙酸(5)、水杨酸(6)、腺苷(7)、1-氧-1,2-二氢异喹啉-4-羧酸(8)、香橙素(9)、金丝桃苷(10)、ligballinol(11)、阿魏酸二十六醇酯(12)、香豆酸二十四醇酯(13)。化合物1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5、7、9、12、13为首次从悬钩子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盆子 悬钩子属 化学成分 酚酸 黄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豆根的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13
5
作者 李珊珊 宋潇 +1 位作者 柴欣 王跃飞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0-63,共4页
从北豆根中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通过波谱数据和理化性质分别鉴定为:蝙蝠葛宁碱(1)、蝙蝠葛波酚碱(2)、6-O-去甲蝙蝠葛波酚碱(3)、蝙蝠葛啡诺林碱(4)、蝙蝠葛任碱(5)、木兰碱(6)、尖防己碱(7)、N-去甲尖防己碱(8)、N-去甲-N-甲酰基去氢... 从北豆根中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通过波谱数据和理化性质分别鉴定为:蝙蝠葛宁碱(1)、蝙蝠葛波酚碱(2)、6-O-去甲蝙蝠葛波酚碱(3)、蝙蝠葛啡诺林碱(4)、蝙蝠葛任碱(5)、木兰碱(6)、尖防己碱(7)、N-去甲尖防己碱(8)、N-去甲-N-甲酰基去氢荷叶碱(9)、表小檗碱(10)、对羟基苯乙基反式阿魏酸酯(11)、β-谷甾醇(12)、胡萝卜苷(13),以上化合物中9~11为首次从蝙蝠葛属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豆根 蝙蝠葛属 化学成分 生物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产物千层纸素A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6
作者 郭英 瞿晶田 +1 位作者 赵鑫 王虹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2年第12期2512-2515,共4页
天然产物千层纸素A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如抗肿瘤、神经保护、抗炎、抗分娩、抗瘙痒等,目前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千层纸素A的植物提取、人工合成、生物活性及作用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千层纸素A 生物活性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甘松中的白藜芦醇低聚体类成分 被引量:4
7
作者 王忠平 陈应鹏 +3 位作者 梁爽 汪娟 郑红红 吴红华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548-1551,共4页
采用硅胶、凝胶等柱色谱以及高效液相制备色谱等现代分离方法,从甘松(Nardostachys chinensis Batal.)根及根茎70%乙醇冷浸渗漉提取液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中分离得到5个白藜芦醇低聚体类化合物,通过物理化学性质和波谱学方法鉴定其化... 采用硅胶、凝胶等柱色谱以及高效液相制备色谱等现代分离方法,从甘松(Nardostachys chinensis Batal.)根及根茎70%乙醇冷浸渗漉提取液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中分离得到5个白藜芦醇低聚体类化合物,通过物理化学性质和波谱学方法鉴定其化学结构分别为:-α-viniferin(1)、kobophenol A(2)、蛇葡萄素A(ampelopsin A,3)、isohopeaphenol(4)、grandiphenol A(5)。化合物1~5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松 化学成分 白藜芦醇 低聚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花的化学成分及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Olaleye Olajide 李珊珊 +3 位作者 刘海涛 柴欣 王跃飞 高秀梅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0-63,32,共5页
从红花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通过波谱数据和理化性质分别鉴定为:异光黄素(1)、(2S)-4',5,6,7-四羟基二氢黄酮-6-O-β-D-葡萄糖苷(2)、新红花苷(3)、山柰酚(4)、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5)、山柰酚-3-O-β-芸香糖苷(6)、6-羟基山... 从红花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通过波谱数据和理化性质分别鉴定为:异光黄素(1)、(2S)-4',5,6,7-四羟基二氢黄酮-6-O-β-D-葡萄糖苷(2)、新红花苷(3)、山柰酚(4)、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5)、山柰酚-3-O-β-芸香糖苷(6)、6-羟基山柰酚(7)、6-羟基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8)、槲皮素(9)、对羟基苯甲酸(10)、对羟基桂皮酸(11)、尿嘧啶(12)、腺嘌呤(13)、β-谷甾醇(14),其中化合物1首次从红花属植物中分离得到。采用TLC-DPPH生物自显影法筛选单体化合物及红花醇提物各萃取部位的自由基清除活性,结果表明乙酸乙酯萃取物及化合物4、9、11具有明显的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花 化学成分 黄酮 自由基清除活性 DPP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射用血栓通(冻干)及三七二醇皂苷、三七三醇皂苷不同配比对体外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8
9
作者 王金鑫 伊丽孜热·亚热买买提 +3 位作者 郭虹 柴丽娟 王少峡 胡利民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37-739,共3页
血栓形成一般是指血液在变流状态下,导致止血机制过度激活的一种病理性的机体反应.血栓形成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因此抑制血栓的形成有助于减少心、脑血管病变的发生.三七为五加科植三七[Panax notoginseng (Burk.)F.H.Chen]... 血栓形成一般是指血液在变流状态下,导致止血机制过度激活的一种病理性的机体反应.血栓形成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因此抑制血栓的形成有助于减少心、脑血管病变的发生.三七为五加科植三七[Panax notoginseng (Burk.)F.H.Chen]的干燥根和根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射用血栓通 三七二醇皂苷 三七三醇皂苷 配比 血栓 长度 湿重 干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