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有限元算法和人工神经网络结合的多芯片LED光源多物理场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刘宏伟 于丹丹 +7 位作者 牛萍娟 张赞允 郭凯 王迪 张建新 郏成奎 王闯 吴超瑜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95-802,共8页
多芯片LED光源的可靠性分析涉及到光、电、热多个物理场,高精度的多场分析结果会导致计算资源过多、计算时间过长、计算难度大等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分别利用传统的有限元算法(FEM)和高效的人工神经网络方法(ANN)进行LED光源温度... 多芯片LED光源的可靠性分析涉及到光、电、热多个物理场,高精度的多场分析结果会导致计算资源过多、计算时间过长、计算难度大等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分别利用传统的有限元算法(FEM)和高效的人工神经网络方法(ANN)进行LED光源温度分析,并讨论两种方法的优劣性。最后,通过将FEM分析单一传热物理场的优势与ANN计算时间短、计算资源需求低的优势相结合,归纳出一种更为高效的方法来进行多芯片LED光源的散热分析。利用该方法,ANN的预测数据与训练数据之间的相关系数达到了0.997 79,预测结果与实际热分布图有良好的匹配,计算资源相比传统的FEM方法节约了59%。该方法的应用能够在满足精度的前提下耗费更少的计算资源和时间,同时提高了分析的灵活性。除此之外,该方法对求解大功率LED光源寿命等可靠性问题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芯片LED光源 多场耦合 散热分析 有限元算法 人工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轻质柔性GaInP/Ga(In)As/Ge三结太阳电池及其性能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王笃祥 李明阳 +5 位作者 毕京锋 李森林 刘冠洲 宋明辉 吴超瑜 陈文浚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217-1221,共5页
为了研究柔性太阳能电池的性能,通过太阳能电池减薄工艺制备出轻质柔性Ga In P/Ga(In)As/Ge三结太阳能电池芯片。尺寸为40 mm×60 mm的电池芯片重量为0.7 g,仅为常规175μm厚度电池重量的30%。验证了柔性电池工艺的可行性,制得的柔... 为了研究柔性太阳能电池的性能,通过太阳能电池减薄工艺制备出轻质柔性Ga In P/Ga(In)As/Ge三结太阳能电池芯片。尺寸为40 mm×60 mm的电池芯片重量为0.7 g,仅为常规175μm厚度电池重量的30%。验证了柔性电池工艺的可行性,制得的柔性电池转换效率达到了30.64%,同常规厚度电池十分接近。对比测试了两种样品不同温度下的暗电流曲线,拟合了两种电池样品的温度系数,结果表明:电池的温度系数与衬底类型无关,只与电池PN结本身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太阳电池 柔性太阳电池 温度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结太阳电池减反射膜的优化 被引量:2
3
作者 刘冠洲 毕京锋 +3 位作者 李明阳 杨美佳 李森林 陈文浚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23-327,共5页
基于多层膜的光学计算基本原理,模拟分析多结化合物太阳电池减反射膜的反射谱。模拟结果准确的反应了实际测量结果。以此为基础设计优化TiO_(x)/Al_(2)O_(3)/MgF_(2)三层减反射膜,在GaInP/In_(0.01)GaAs/Ge三结太阳电池上实现了减反射... 基于多层膜的光学计算基本原理,模拟分析多结化合物太阳电池减反射膜的反射谱。模拟结果准确的反应了实际测量结果。以此为基础设计优化TiO_(x)/Al_(2)O_(3)/MgF_(2)三层减反射膜,在GaInP/In_(0.01)GaAs/Ge三结太阳电池上实现了减反射膜对子电池响应电流的精确调节,并得到了子电池电流匹配的GaInP/In_(0.01)GaAs/Ge太阳电池,短路电流密度相比制备减反射膜前提升35.8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结太阳电池 反射谱 减反射膜 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ano-LED半极性面InGaN/GaN单量子阱结构极化和光谱仿真分析
4
作者 王鑫炜 刘宏伟 +5 位作者 高克 张赞允 李晓云 宁平凡 王笃祥 牛萍娟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1-117,共7页
通过有限元分析,利用COMSOL软件模拟计算了Nano-LED半极性面InGaN/GaN单量子阱距离边缘不同位置的应变和压电极化分布,并结合模拟得到的量子阱极化电场,采用Silvaco软件计算得到了Nano-LED InGaN/GaN单量子阱距离边缘不同位置的发光光... 通过有限元分析,利用COMSOL软件模拟计算了Nano-LED半极性面InGaN/GaN单量子阱距离边缘不同位置的应变和压电极化分布,并结合模拟得到的量子阱极化电场,采用Silvaco软件计算得到了Nano-LED InGaN/GaN单量子阱距离边缘不同位置的发光光谱。应变和压电极化分布结果表明,其在距离半极性面量子阱边缘100 nm的范围内变化明显。然而,在半极性面内部,应力释放现象消失,压电极化电场变强,量子限制Stark效应导致InGaN/GaN单量子阱发光强度降低。发光光谱分析表明,60 mA工作电流下,Nano-LEDInGaN/GaN半极性面量子阱边缘位置的光谱峰值最大蓝移达21 nm,其原因在于边缘的应力释放作用。Nano-LED非极性面和半极性面的整体光谱分析表明,在固定Nano-LED高度条件下,Nano-LED的直径越大,半极性面占比越高,器件整体发光光谱的双峰值现象越明显,这将为多波长Nano-LED器件的设计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no-LED 量子阱应变 极化效应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光多结太阳电池电极优化设计 被引量:1
5
作者 熊伟平 林桂江 +1 位作者 刘冠洲 陈文俊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786-1790,共5页
通过分析太阳电池串联电阻r_s的组成,研究受光面平行栅状电极线宽W_L、间距W_s对电池填充因子FF及短路电流I_(sc)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电极线宽及厚度下,减小电极间距可提高填充因子,但同时会降低短路电流,因此需设计合理的电极间距,... 通过分析太阳电池串联电阻r_s的组成,研究受光面平行栅状电极线宽W_L、间距W_s对电池填充因子FF及短路电流I_(sc)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电极线宽及厚度下,减小电极间距可提高填充因子,但同时会降低短路电流,因此需设计合理的电极间距,使填充因子与短路电流乘积最大;在相同电极厚度及电极遮光面积的前提下,减小电极线宽,可大幅缩小电极间距,从而在保证相同电极遮光面积(即相同短路电流)的前提下大幅提高填充因子。实验研究的聚光型GaInP/GaInAs/Ge多结电池在1000倍聚光条件下,电池填充因子为88.1%,光电转换效率为39.5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光光伏 电极设计 电极线宽 电极间距 电极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