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当下“学院文学批评”的在场和立场问题 |
王元忠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0 |
|
2
|
基于文化工业理论对非遗传播困窘的反思 |
吴寅妍
李天英
|
《传媒论坛》
|
2023 |
0 |
|
3
|
甘肃红色文化融入高中语文红色经典教学的路径探究 |
闫玉莹
|
《艺术科技》
|
2024 |
0 |
|
4
|
梳理与反思:20世纪中国妇女解放思潮与女性文学之互动 |
张学敏
马超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3
|
|
5
|
论新世纪文学与新文学传统 |
张继红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13
|
|
6
|
“工农兵的出场”与“人民性”的误读——延安文艺的当代诠释与新世纪文学的底层想象 |
张继红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2
|
|
7
|
新世纪“中国经验”的表达与新文学传统的当代阐释 |
李志孝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1
|
|
8
|
从乡土小说看当下乡村的文化生态 |
李志孝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1
|
|
9
|
新见《北周宇文廙墓志》发微 |
霍志军
|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5 |
0 |
|
10
|
新文学传统与当代中国文学的女性话语 |
张继红
张学敏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5
|
|
11
|
对话传统:新世纪城市文学及特征 |
李志孝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4
|
|
12
|
宋代边界意识的凸显与使臣的地理文化感知 |
田峰
|
《大连大学学报》
|
2020 |
3
|
|
13
|
文学比喻的审美张力及其张力的最大化——兼论比方、譬喻和比喻应有的不同 |
薛世昌
|
《美与时代(美学)(下)》
|
2018 |
1
|
|
14
|
论《文化苦旅》中的非虚构特征 |
徐磊
|
《美与时代(美学)(下)》
|
2022 |
1
|
|
15
|
当代文学史视域中的带灯形象解读 |
王元忠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0 |
|
16
|
敏锐的眼光 开阔的胸襟——《杜甫研究学刊》予天水杜甫研究会之情怀 |
聂大受
|
《杜甫研究学刊》
|
2021 |
0 |
|
17
|
论文化维度下创伤博物馆的记忆表征美学——以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为例 |
朱艳
|
《美与时代(美学)(下)》
|
2019 |
0 |
|
18
|
论20世纪中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中所包含的传统因素 |
王佳艺
|
《今古文创》
|
2023 |
0 |
|
19
|
反者道之动——论徐兆寿《补天·雍州正传》的批判性 |
王元忠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20
|
论动画《鹅鹅鹅》对传统“吞吐”类故事的继承与创新 |
吴寅妍
|
《今古文创》
|
2024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