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当下“学院文学批评”的在场和立场问题
1
作者 王元忠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3-27,共5页
学院批评目前更多的是以一种负面的形象表现于人们的描述之中。当下学院文学批评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如下两方面:一是批评的不在场——不在文学之场,不在文学实践之场;二是批评者的无立场——无批判立场,无审美立场。因缘于此,重归文本,回... 学院批评目前更多的是以一种负面的形象表现于人们的描述之中。当下学院文学批评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如下两方面:一是批评的不在场——不在文学之场,不在文学实践之场;二是批评者的无立场——无批判立场,无审美立场。因缘于此,重归文本,回归文学批评的批评现场,针对具体的对象,建构有效的交流平台,坚守批评者作为公共知识分子的社会评判立场和文学批评作为特殊审美活动的审美立场,也便成为了学院文学批评重塑自己社会形象的可能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院批评 在场 立场 形象重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文化工业理论对非遗传播困窘的反思
2
作者 吴寅妍 李天英 《传媒论坛》 2023年第18期72-75,共4页
非遗传承以当代新媒介为载体,通过各种方式出现在大众视野。但是由于消费主义盛行,使得非遗传承的传播过程中出现了消遣化、同质化、扭曲化等问题,进而掩盖了不同地域非遗内容的本色,使得非遗天然的差异性逐渐淡化。以各地非遗文化传播... 非遗传承以当代新媒介为载体,通过各种方式出现在大众视野。但是由于消费主义盛行,使得非遗传承的传播过程中出现了消遣化、同质化、扭曲化等问题,进而掩盖了不同地域非遗内容的本色,使得非遗天然的差异性逐渐淡化。以各地非遗文化传播现状为例,结合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理论对非遗传播消遣化、同质化、扭曲化问题进行反思,追寻非遗传播受阻的根源。从“文化工业”对民间艺术性的消解造成了对乡土文化自身“光晕”的忽视的角度分析其深层的原因,为非遗的当下传播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当代传播 文化工业 光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红色文化融入高中语文红色经典教学的路径探究
3
作者 闫玉莹 《艺术科技》 2024年第21期199-201,共3页
甘肃红色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将这一特色文化资源与中学语文红色经典教学有机结合,既能提高教学质量,又能为红色基因传承提供创新路径。开展红色文化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 甘肃红色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将这一特色文化资源与中学语文红色经典教学有机结合,既能提高教学质量,又能为红色基因传承提供创新路径。开展红色文化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历史使命感、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文章提出,将甘肃红色文化应用于高中语文教学,首先要优化教学设计,将甘肃红色文化资源融入语文教学,通过生动的历史案例和经典文献,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和崇高精神。其次要组织开展红色教育基地参观、红色故事演讲比赛等活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理解。最后要加强红色文化师资队伍建设。研究表明,通过实践探索,学生的语言核心素养和文字鉴赏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同时,学生对红色文化内涵与价值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增强了历史使命感,能够更加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文章认为,将甘肃红色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学是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历史使命感,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和审美能力,而且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红色文化 高中语文 红色经典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梳理与反思:20世纪中国妇女解放思潮与女性文学之互动 被引量:3
4
作者 张学敏 马超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20-124,共5页
20世纪中国妇女解放思潮与女性文学的互动经过了维新与启蒙、革命与救亡、新生与徘徊、发现和体验四个阶段,在女性文学视域下审视中国妇女解放思潮,既可看到中国妇女在迈向现代化过程中经历的艰难曲折,也可认识中国现代女性文学达到的... 20世纪中国妇女解放思潮与女性文学的互动经过了维新与启蒙、革命与救亡、新生与徘徊、发现和体验四个阶段,在女性文学视域下审视中国妇女解放思潮,既可看到中国妇女在迈向现代化过程中经历的艰难曲折,也可认识中国现代女性文学达到的高度和留下的遗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梳理与反思 妇女解放 女性文学 互动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新世纪文学与新文学传统 被引量:13
5
作者 张继红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3-37,共5页
作为中国当代文学自然生发的新阶段,新世纪文学正经历着"历时性世纪跨越"与"共时性当下转型"的时代难题。以动态的文学传统观确证、辨析和诠释新文学传统,并以底层表述、城乡关系书写等话语方式和题材类型在新文学... 作为中国当代文学自然生发的新阶段,新世纪文学正经历着"历时性世纪跨越"与"共时性当下转型"的时代难题。以动态的文学传统观确证、辨析和诠释新文学传统,并以底层表述、城乡关系书写等话语方式和题材类型在新文学传统中的流变为例,评估新世纪文学书写形态和审美精神的常与变,确定文学史坐标中新世纪文学在跨越线性文学史时间、创造共时性审美空间的时代文学特征,为新世纪文学建立一种当下性诠释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世纪文学 新文学传统 诠释 对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农兵的出场”与“人民性”的误读——延安文艺的当代诠释与新世纪文学的底层想象 被引量:2
6
作者 张继红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2-18,共7页
延安文艺思想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之间的关系,在新中国成立后也曾被主流文艺理论家所重视,甚至被认为是自五四以来“第二次更深刻的革命”,①特别是在“底层文学”思潮勃兴之际,工农兵、人民、普通民众等曾经指向革命主体的一些概念... 延安文艺思想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之间的关系,在新中国成立后也曾被主流文艺理论家所重视,甚至被认为是自五四以来“第二次更深刻的革命”,①特别是在“底层文学”思潮勃兴之际,工农兵、人民、普通民众等曾经指向革命主体的一些概念被重新启用,依此发掘其新时代的有效内涵,这是将当下底层写作与延安文艺进行“对接”的理论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安文艺 工农兵 新世纪文学 想象 诠释 当代 误读 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世纪“中国经验”的表达与新文学传统的当代阐释 被引量:1
7
作者 李志孝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1-25,共5页
新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学,出现了许多变异与新质,但它们都是作家对"中国经验"的文学表达,同时又与新文学传统有着割舍不断的关系。探讨新世纪文学的内在肌理,可以发现,新世纪文学与新文学传统之间,正在形成一种"对话"... 新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学,出现了许多变异与新质,但它们都是作家对"中国经验"的文学表达,同时又与新文学传统有着割舍不断的关系。探讨新世纪文学的内在肌理,可以发现,新世纪文学与新文学传统之间,正在形成一种"对话"或"潜对话"关系。这种"对话"使传统得到不断更新,而当代文学也因此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世纪文学 中国经验 新文学传统 当代阐释 对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乡土小说看当下乡村的文化生态 被引量:1
8
作者 李志孝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42-145,共4页
新世纪以来的乡土小说,给我们提供了一幅幅了解当下乡村文化景观的艺术图谱,从中可以看到民俗文化的承续与衰落,伦理文化的变迁与异化,权力文化的"超稳定"结构。原有文化生态面临解体,先进文化又难以建立,这一现实,与新农村... 新世纪以来的乡土小说,给我们提供了一幅幅了解当下乡村文化景观的艺术图谱,从中可以看到民俗文化的承续与衰落,伦理文化的变迁与异化,权力文化的"超稳定"结构。原有文化生态面临解体,先进文化又难以建立,这一现实,与新农村建设的理想还有相当的距离。乡土作家的文化叙述,反映了他们对重建乡村文化秩序的期待与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小说 乡村文化 解体 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见《北周宇文廙墓志》发微
9
作者 霍志军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1期103-108,共6页
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西郊暖河湾村出土的《周故大将军西阳昭公墓志》,志主宇文廙是北周太祖宇文泰之侄孙,章武公宇文导之第三子。《周书》及《北史》对宇文廙记载均相当简略,新见《宇文廙墓志》则长达600余字,记载了宇文廙的出身和历官... 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西郊暖河湾村出土的《周故大将军西阳昭公墓志》,志主宇文廙是北周太祖宇文泰之侄孙,章武公宇文导之第三子。《周书》及《北史》对宇文廙记载均相当简略,新见《宇文廙墓志》则长达600余字,记载了宇文廙的出身和历官、家族谱系、宅地葬地等内容,可订补《周书》《北史》之阙载。该墓志属天水地区首次出土北周宇文氏皇族墓志实物,为研究西魏、北周历史提供了新的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周 宇文廙墓志 陇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文学传统与当代中国文学的女性话语 被引量:5
10
作者 张继红 张学敏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24-130,共7页
近百年中国女性写作促成了女性形象从“权力对象”“欲望对象”向“权利主体”“欲望主体”的革命性转变,这是新文学历经五四启蒙文学传统、左翼革命文学传统、工农兵文学传统后,女性书写在承传和变异中彰显的独特的文学史价值。同时,... 近百年中国女性写作促成了女性形象从“权力对象”“欲望对象”向“权利主体”“欲望主体”的革命性转变,这是新文学历经五四启蒙文学传统、左翼革命文学传统、工农兵文学传统后,女性书写在承传和变异中彰显的独特的文学史价值。同时,在大众文化盛行的消费语境中,女性书写在日常生活审美、身体意识自觉、“性别意识外化”等价值维度丰富和重构了新文学传统中的女性意识和女性话语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学传统 话语体系 女性书写 性别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话传统:新世纪城市文学及特征 被引量:4
11
作者 李志孝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53-160,共8页
中国新文学的城市书写有自己的传统,新世纪以来的城市文学,无意之中"回应"着这种传统,并提醒人们联想起文学史的"先例"。不论是对城市的"欲望化"书写,还是"情感"书写,抑或是"他者"... 中国新文学的城市书写有自己的传统,新世纪以来的城市文学,无意之中"回应"着这种传统,并提醒人们联想起文学史的"先例"。不论是对城市的"欲望化"书写,还是"情感"书写,抑或是"他者"的城市经验书写,都是如此。但新世纪城市文学也呈现出与传统不同的特征以及明显的缺失,表现在:宏大叙事日渐式微而日常生活叙事成为主流;地域文化特色鲜明的城市描写被雷同化、类型化的城市叙事所取代:典型人物的塑造被社会问题的呈现所代替;纪实性凸显而想象性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世纪城市文学 特征与缺失 承传与对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代边界意识的凸显与使臣的地理文化感知 被引量:3
12
作者 田峰 《大连大学学报》 2020年第2期49-54,共6页
澶渊之盟后,北宋与辽之间的边境地带维持了长久的稳定,大批使臣越过边界,深入到了辽地。面对陌生的地理环境,使臣们有深刻的体验,一方面一些山川使他们在地理上有了“界隔夷夏”的感觉,另一方面先秦以来形成的夷夏观念被赋予在了这些山... 澶渊之盟后,北宋与辽之间的边境地带维持了长久的稳定,大批使臣越过边界,深入到了辽地。面对陌生的地理环境,使臣们有深刻的体验,一方面一些山川使他们在地理上有了“界隔夷夏”的感觉,另一方面先秦以来形成的夷夏观念被赋予在了这些山川上,从而使这些山川有了特殊的文化意味。这些体验在北宋的使辽行记和诗歌中有突出的反映,甚至到了南宋,这些体验依然强烈。以此为中心进行观察,可以看出在疆域缩小的政治地理背景下宋代士大夫严防夷夏的观念的形成,以及在此观念下文化的“内倾”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辽 使臣 夷夏 边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比喻的审美张力及其张力的最大化——兼论比方、譬喻和比喻应有的不同 被引量:1
13
作者 薛世昌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18年第9期77-83,共7页
比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格——不仅仅是语言学的比喻,它有时还是准逻辑学的比喻,甚至是文学的比喻。通常所谓的打比方,旨在说明,体现着比喻"善"的原则,其特点是:为达比喻之目的,不择比喻之手段,只在乎本体,不在乎喻体。古称为... 比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格——不仅仅是语言学的比喻,它有时还是准逻辑学的比喻,甚至是文学的比喻。通常所谓的打比方,旨在说明,体现着比喻"善"的原则,其特点是:为达比喻之目的,不择比喻之手段,只在乎本体,不在乎喻体。古称为譬喻的比喻,旨在证明,体现着比喻"真"的原则,其准逻辑性为古代中国所认可,而为现代理性所警惕。一般所谓"精彩"的比喻,即文学比喻,旨在描写,体现着比喻"美"的原则,它超越了比喻的说明和证明之目的。其特征为:喻体具有不可替换性——具有强烈的个人性与情感性。同为文学比喻,审美张力也有大小之别。一般所谓的"远取譬"固可获得较大的审美张力,但"反取譬"和"返取譬"却可获得更大的审美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比喻 比方 譬喻 比喻 远取譬 审美张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文化苦旅》中的非虚构特征 被引量:1
14
作者 徐磊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22年第3期120-122,共3页
20世纪90年代,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揭开了当代文化散文的序幕。当几十年后的今天非虚构写作浪潮在国内兴起之时,回望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就会发现这本书在创作方式、叙事角度以及主题思想等方面都显示出了非虚构的特征。他走出书斋,... 20世纪90年代,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揭开了当代文化散文的序幕。当几十年后的今天非虚构写作浪潮在国内兴起之时,回望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就会发现这本书在创作方式、叙事角度以及主题思想等方面都显示出了非虚构的特征。他走出书斋,行走在中国的大地上,用在场的方式书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通过从下到上的叙事视角来表达个人对于中国文化走向失落的思考,同时在字里行间寄寓了他对文化保护、文化复兴的深切忧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秋雨 文化苦旅 非虚构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文学史视域中的带灯形象解读
15
作者 王元忠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8-70,共3页
贾平凹长篇小说《带灯》的写作有着较为自觉的当代文学史意识,其在作品中所塑造的带灯形象,既沿袭了"贾氏女性审美取向"的一贯印迹,同时也显现出了不少新的写作特质。借助于带灯这一人物的表现,作者不仅描绘出了一个富有现实... 贾平凹长篇小说《带灯》的写作有着较为自觉的当代文学史意识,其在作品中所塑造的带灯形象,既沿袭了"贾氏女性审美取向"的一贯印迹,同时也显现出了不少新的写作特质。借助于带灯这一人物的表现,作者不仅描绘出了一个富有现实质感同时也充分体现了精神正能量的基层女干部形象,而且也自觉不自觉地衔接了当代文学社会主义新人写作的传统。其努力虽然不算特别成功也并没有完成,但他却以具体的实践说明了这一传统写作目前难以为继的窘境和自己写作力求不断有所突破的目标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灯 当代文学史 政治伦理色彩 社会主义新人写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敏锐的眼光 开阔的胸襟——《杜甫研究学刊》予天水杜甫研究会之情怀
16
作者 聂大受 《杜甫研究学刊》 2021年第3期1-2,90,共3页
唐肃宗乾元元年六月,杜甫因疏救房琯而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次年他去官远行,开始了华州、秦州、同谷、成都的“一岁四行役”的流寓生涯。陇蜀之行是杜甫一生的转折,而对陇右和蜀郡的人们来说,则成为了连心系怀的纽带,引后人遐思。杜甫流... 唐肃宗乾元元年六月,杜甫因疏救房琯而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次年他去官远行,开始了华州、秦州、同谷、成都的“一岁四行役”的流寓生涯。陇蜀之行是杜甫一生的转折,而对陇右和蜀郡的人们来说,则成为了连心系怀的纽带,引后人遐思。杜甫流寓陇右不足半年,留诗近120首,然而其陇右行吟一直处于被忽略的状态,所幸《杜甫研究学刊》以其敏锐的学术眼光,开阔的研究视野,对拓展杜甫陇右诗的研究做了不遗馀力的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研究学刊》 乾元元年 学术眼光 陇右 秦州 杜甫陇右诗 房琯 唐肃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文化维度下创伤博物馆的记忆表征美学——以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为例
17
作者 朱艳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19年第2期43-46,共4页
创伤博物馆是创伤记忆的保存机构。创伤博物馆概念在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引入以来,为记录创伤、抵消遗忘,建构集体记忆、承担社会责任凝聚了积极的力量。以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为研究分析对象,从物质维度的视觉化影像、场景复原... 创伤博物馆是创伤记忆的保存机构。创伤博物馆概念在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引入以来,为记录创伤、抵消遗忘,建构集体记忆、承担社会责任凝聚了积极的力量。以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为研究分析对象,从物质维度的视觉化影像、场景复原的表征美学、展陈物品的意义建构等方面研究了创伤博物馆的记忆表征美学,探究了创伤博物馆意义建构的途径和方式,并分析了创伤记忆用多元视角展示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 利济巷 创伤博物馆 慰安妇 表征美学 意义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20世纪中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中所包含的传统因素
18
作者 王佳艺 《今古文创》 2023年第26期52-55,共4页
20世纪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是西方文化思潮与中国传统相碰撞形成的产物,因此,其一开始便带有中国传统因素所含特征,无法彻底脱胎于民族传统,并在一定程度上由传统因素支撑着。
关键词 中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传统因素 浪漫主义作家 “五四” 民族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者道之动——论徐兆寿《补天·雍州正传》的批判性
19
作者 王元忠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3-168,共6页
徐兆寿《补天·雍州正传》(以下简称《补天》)是他的“西部自觉写作”的第五部著作(前四部分别为《鸠摩罗什》《话说五凉》《斯文凉州》《西行悟道》)。该书的创作,其动机一如书名所示,首先是“雍州正传”,即此书是要“为家乡凉州... 徐兆寿《补天·雍州正传》(以下简称《补天》)是他的“西部自觉写作”的第五部著作(前四部分别为《鸠摩罗什》《话说五凉》《斯文凉州》《西行悟道》)。该书的创作,其动机一如书名所示,首先是“雍州正传”,即此书是要“为家乡凉州书写的历史文化传记”①;其次是更为深层的“补天”追求,即如作者所言:“我写作不是要取悦于谁,也不需要顾及太多。但是,我相信这是一次真正的启蒙。人们会因此而重新去思考中华文明和人类的上古文明,以此来重新反思现代文明,那时,人类便有救了。人类将再一次重返天人之际,人类将以与宇宙共生的态度来节约物质资料、节制自身的欲望、重回道德伦理,重回安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者道之动 天人之际 道德伦理 现代文明 五凉 凉州 批判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动画《鹅鹅鹅》对传统“吞吐”类故事的继承与创新
20
作者 吴寅妍 《今古文创》 2024年第12期80-82,共3页
动画短片《鹅鹅鹅》改编自魏晋志怪故事《阳羡书生》,在继承原作“吞吐”人物情节的同时亦做出时代创新。其创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对主角在剧情中身份的改编;二、对原文中“情欲”的思考作进一步深化扩充。本文将《鹅鹅鹅》与《... 动画短片《鹅鹅鹅》改编自魏晋志怪故事《阳羡书生》,在继承原作“吞吐”人物情节的同时亦做出时代创新。其创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对主角在剧情中身份的改编;二、对原文中“情欲”的思考作进一步深化扩充。本文将《鹅鹅鹅》与《阳羡书生》以及“吞吐”类故事的源头《梵志吐壶》加以对照,尝试探讨时代背景更迭下同类作品的不同文化内核,对当下传统文化如何实现有效的现代化传播母题有着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梵志吐壶》 《阳羡书生》 文化创新 动画改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