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茯苓多糖通过抑制炎症和氧化应激改善阿霉素诱导的心肌细胞损伤
1
作者 李芸 牛璐璐 +1 位作者 关新义 王恒 《中华中医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39-243,I0030-I0032,共8页
目的探究茯苓多糖对阿霉素诱导的心肌细胞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通过将AC16心肌细胞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模型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用阿霉素(1μmol/L)刺激模型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的细胞12 h。此后低剂... 目的探究茯苓多糖对阿霉素诱导的心肌细胞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通过将AC16心肌细胞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模型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用阿霉素(1μmol/L)刺激模型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的细胞12 h。此后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的细胞分别使用茯苓多糖(5、10、20μmol/L)处理细胞24 h。噻唑蓝比色实验分析各组细胞的增殖能力;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各组细胞培养基中炎症因子、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以及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水平;活性氧荧光探针检测各组细胞中活性氧的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的凋亡率;蛋白质免疫印迹检测各组细胞细胞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rythroid 2-related factor 2,Nrf2)与血红素环氧化酶1(Hemoxygenas-1,HO-1)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细胞的增殖能力、SOD水平、Nrf2和HO-1蛋白的表达降低,炎症因子、MDA水平以及凋亡率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随着茯苓多糖剂量增加,AC16细胞增殖能力、SOD水平、Nrf2和HO-1蛋白的表达逐渐增加,炎症因子、MDA水平以及凋亡率逐渐降低(P<0.05)。结论茯苓多糖能够抑制炎症和氧化应激改善阿霉素诱导的心肌细胞损伤,并且这一过程与激活Nrf2/HO-1信号通路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茯苓多糖 炎症 氧化应激 阿霉素 心肌损伤 Nrf2/HO-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细胞实验探讨葛连调糖丸对2型糖尿病的预防作用 被引量:1
2
作者 樊俐慧 王志刚 杨霞 《中成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720-1728,共9页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葛连调糖丸对2型糖尿病(T2DM)的潜在靶点与信号通路,并应用分子对接和体外实验验证。方法 通过TCMSP数据库检索葛连调糖丸药材成分,GeneCards数据库预测T2DM的疾病靶点,Venny 2.1.0获取葛连调糖丸与T2DM的...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葛连调糖丸对2型糖尿病(T2DM)的潜在靶点与信号通路,并应用分子对接和体外实验验证。方法 通过TCMSP数据库检索葛连调糖丸药材成分,GeneCards数据库预测T2DM的疾病靶点,Venny 2.1.0获取葛连调糖丸与T2DM的交集靶点,STRING数据库获取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运用R语言软件对核心靶点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Cytoscape 3.9.1软件构建“药材-活性成分-靶点”及“关键活性成分-核心靶点-通路”网络,利用Pymol软件进行分子对接。将2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血清组和葛连调糖丸含药血清组,每组10只,CCK-8法筛选不同浓度含药血清对HepG2细胞活力的影响。采用含生理浓度葡萄糖(5.5 mmol/L)或高糖(30 mmol/L)培养液孵育24 h,诱导建立胰岛素抵抗细胞模型,将对数生长期的HepG2细胞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葛连调糖丸组、RAGE激动剂(D-Ribose)组、葛连调糖丸+RAGE激动剂组。收集细胞培养上清,CCK-8法检测HepG2细胞活力,TUNEL法检测HepG2细胞凋亡情况,免疫荧光法检测AGE蛋白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RAGE、Bcl-2、caspase-3、cleaved-caspase-3、Bax蛋白表达。结果 葛连调糖丸抗T2DM的活性成分有200个,其中有18个关键活性成分,16个核心靶点;GO功能富集分析得到75个生物过程;KEGG富集分析得到157条信号通路,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糖尿病并发症中的AGE-RAGE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内分泌抵抗等通路相关。分子对接结果表明,关键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均可自发结合。细胞实验表明,10%葛连调糖丸含药血清干预成模后的HepG2细胞24 h,能提高细胞活力(P<0.01),抑制细胞凋亡(P<0.01),升高Bcl-2蛋白表达(P<0.01),降低AGE、RAGE、caspase-3、cleaved-caspase-3、Bax蛋白表达(P<0.05,P<0.01);而RAGE激动剂可逆转葛连调糖丸含药血清对胰岛素抵抗细胞模型中Bcl-2、caspase-3、cleaved-caspase-3和Bax蛋白表达的改变(P<0.05,P<0.01)。结论 葛连调糖丸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和多途径协同缓解T2DM的特点,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AGE-RAGE信号通路,促进细胞增殖,降低细胞凋亡,减轻胰岛素抵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连调糖丸 2型糖尿病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细胞实验 HEPG2细胞 AGE-RAGE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脑钠肽水平与中医证候学关系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马育鹏 王国泰 曹宝国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39-540,共2页
目的:分析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脑钠肽(BNP)水平与中医证候的关系,以指导辨证分型,并探讨其机制,为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15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观察对象,测定其BNP水平,观察心力衰竭患者BNP水平,同时对临床症状进行分析归纳,找出BNP... 目的:分析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脑钠肽(BNP)水平与中医证候的关系,以指导辨证分型,并探讨其机制,为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15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观察对象,测定其BNP水平,观察心力衰竭患者BNP水平,同时对临床症状进行分析归纳,找出BNP水平变化与中医证候分型的关系。结果:心衰病急性加重期组BNP水平与慢性缓解期BNP水平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均P<0.05);心衰病慢性缓解期组内比较:阳气亏虚、血瘀饮停组和肾精亏虚、阴阳两虚组分别与心肺气虚、血瘀饮停组和气阴两虚、心血瘀阻组BNP水平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均P<0.05);心肺气虚、血瘀饮停组与气阴两虚、心血瘀阻组BNP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阳气亏虚、血瘀饮停组与肾精亏虚、阴阳两虚组BNP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心衰病急性加重期组内比较:阳虚水泛组、阳虚喘脱组、痰浊壅肺证组BNP水平相互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BNP水平与心衰病患者中医辨证分型存在内在联系,其水平高低可为临床辨证施治用药提供一个量化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心力衰竭 BNP水平 中医证候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脾通肠方对脾肾阳虚型阿片类药物所致便秘大鼠肠黏膜屏障及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4
作者 张录梅 张志明 +7 位作者 宋忠阳 王忻 徐倩 杨霞 李欣钰 沈雁云 赵海宏 王志刚 《中成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205-2212,共8页
目的探讨运脾通肠方对脾肾阳虚型阿片类药物所致便秘(OIC)大鼠肠黏膜屏障损伤的改善作用。方法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10只)和造模组(50只),造模组大鼠给予洛哌丁胺皮下注射联合活性炭冰水与白醋交替灌胃,建立脾肾阳虚型OIC模型,连续造模7 ... 目的探讨运脾通肠方对脾肾阳虚型阿片类药物所致便秘(OIC)大鼠肠黏膜屏障损伤的改善作用。方法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10只)和造模组(50只),造模组大鼠给予洛哌丁胺皮下注射联合活性炭冰水与白醋交替灌胃,建立脾肾阳虚型OIC模型,连续造模7 d。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枸橼酸莫沙必利片组(1.35 mg/kg)及运脾通肠方高、中、低剂量组(15.12、7.56、3.78 g/kg),每组8只,连续给药14 d。测定中医证候评分、粪便含水率、首粒黑便排出时间、小肠推进率,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变化,ELISA法检测血清IL-6、TNF-α、IL-1β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结肠组织闭锁小带蛋白-1(ZO-1)、闭合蛋白(Occludin)表达,RT-qPCR法检测结肠组织MyD88、TLR4、NF-κB p 65 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结肠组织MyD88、TLR4、NF-κB p65蛋白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中医证候评分升高(P<0.01),粪便含水率、小肠推进率下降(P<0.05,P<0.01),首粒黑便排出时间延长(P<0.01);结肠组织黏膜水肿,炎性浸润明显,腺体紊乱;血清IL-6、TNF-α、IL-1β水平升高(P<0.05);结肠组织ZO-1、Occludin表达降低(P<0.01),TLR4、MyD88、NF-κB p65 mRNA和蛋白表达均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运脾通肠方中剂量组和枸橼酸莫沙必利片组均能有效降低中医证候评分(P<0.01),提高粪便含水率与小肠推进率(P<0.05,P<0.01),缩短首粒黑便排出时间(P<0.01);改善结肠黏膜水肿与炎性浸润;降低血清IL-6、TNF-α、IL-1β水平(P<0.01),上调ZO-1、Occludin蛋白表达(P<0.01),下调TLR4、MyD88、NF-κB p65 mRNA、蛋白表达(P<0.05,P<0.01)。结论运脾通肠方可有效调节脾肾阳虚型OIC大鼠肠道炎症,维持肠上皮屏障完整性并改善便秘,其机制可能与抑制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活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脾通肠方 脾肾阳虚 阿片类药物所致便秘 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 肠黏膜屏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代谢紊乱与骨质疏松症的关系及中医药干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5
作者 姚乾宁 谢兴文 +5 位作者 王春晓 李鼎鹏 李宁 刘静 杨浩东 李辉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496-1502,共7页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常见的全身代谢性疾病,是造成骨折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不同原因引起的OP涉及了体内多种代谢途径的紊乱,近年来随着代谢组学在中医药治疗OP过程中的不断研究,发现脂代谢紊乱会抑制骨髓...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常见的全身代谢性疾病,是造成骨折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不同原因引起的OP涉及了体内多种代谢途径的紊乱,近年来随着代谢组学在中医药治疗OP过程中的不断研究,发现脂代谢紊乱会抑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cells,BMSCs)向成骨细胞(osteoblast,OB)增殖分化,促进造血干细胞(stem cell,SC)向破骨细胞(osteoporosis,OC)的分化。其中,脂质异常聚集、炎症反应、氧化应激、氧化脂质、对氧磷酶(paraoxonase,PON)等因素对OB的增殖及分化具有负向调控作用,同时,脂代谢紊乱会使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等炎症因子的表达上调,产生氧化应激与炎症反应,导致OC分化及增殖和骨吸收加剧。近年来,中医药在预防和治疗OP方面的研究也逐渐增多,其疗效也得到了普遍认可,有诸多研究发现中药有效成分和中药复方可以通过靶向信号分子调控脂代谢的过程来影响OB和OC的分化,在纠正骨代谢失衡方面潜力巨大。因此,通过调控脂代谢相关靶点通路来预防和治疗OP已成为了当下研究热点,现通过对中医药防治OP的作用机制及相关靶点方面的研究进行整理,总结了中医药通过调控脂代谢关键因子来治疗OP的部分机制,旨在为中医药防治OP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症 脂代谢紊乱 中医药 成骨细胞 破骨细胞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痛泻要方对肝郁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肠黏膜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6
6
作者 樊俐慧 朱向东 +1 位作者 王志刚 杨霞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189-2195,共7页
目的探讨痛泻要方对肝郁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肠黏膜的保护作用。方法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美沙拉嗪组(0.4g/kg)和痛泻要方高、中、低剂量组(20.8、10.4、5.2g/kg),采取DNBS/乙醇溶液灌肠法+束缚应激法+饮食失节法建立动物模... 目的探讨痛泻要方对肝郁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肠黏膜的保护作用。方法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美沙拉嗪组(0.4g/kg)和痛泻要方高、中、低剂量组(20.8、10.4、5.2g/kg),采取DNBS/乙醇溶液灌肠法+束缚应激法+饮食失节法建立动物模型。ELISA法检测血清TNF-α、IL-8水平,HE染色观察结肠病理变化,RT-qPCR、Westernblot和免疫组化法检测结肠组织TLR4、MyD88、NF-κB p65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美沙拉嗪组与痛泻要方各剂量组大鼠血清TNF-α、IL-8水平降低(P<0.05,P<0.01),结肠组织MyD88、NF-κB p65mRNA及蛋白表达降低(P<0.05,P<0.01),美沙拉嗪组与痛泻要方高、中剂量大鼠结肠组织TLR4 mRNA及蛋白表达降低(P<0.05,P<0.01),痛泻要方低剂量组大鼠结肠组织TLR4蛋白表达降低(P<0.05)。结论痛泻要方可能通过调控大鼠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抑制机体炎症反应,修复肠黏膜屏障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痛泻要方 溃疡性结肠炎 肝郁脾虚 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黄糖络丸通过AMPK/mTOR/ULK1通路调控糖尿病肾病小鼠足细胞自噬的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苏蓓蓓 杨丽霞 +5 位作者 梁永林 朱向东 杨霞 薛春霞 章溥 裴晓丽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60-269,共10页
目的:探究大黄糖络丸(DHT)基于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unc-51样激酶1(AMPK/mTOR/ULK1)信号通路对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小鼠的干预作用。方法:40只造模成功的C57BL/KSJ-db/db(以下简称db/db)小鼠随... 目的:探究大黄糖络丸(DHT)基于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unc-51样激酶1(AMPK/mTOR/ULK1)信号通路对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小鼠的干预作用。方法:40只造模成功的C57BL/KSJ-db/db(以下简称db/db)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达格列净组(1.5 mg·kg^(-1)·d^(-1)),DHT高、中、低剂量组(3.6、1.8、0.9 g·kg^(-1)·d^(-1)),每组8只;另取10只C57BL/KSJ-db/dm(以下简称db/m)小鼠为正常组,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治疗组小鼠分别给予相应药物,连续给药10周,1次/d。于给药0、4、8、10周固定时间,禁食不禁水12 h,取尾静脉血检测空腹血糖(FBG);于给药0、5、10周末收集尿液检测尿中白蛋白、肌酐含量,计算尿白蛋白肌酐比值(ACR);给药10周后,检测各组小鼠24 h尿总蛋白,血肌酐(Scr),尿素氮(BUN)含量;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肾脏组织p-AMPK、p-mTOR及p-ULK1蛋白的表达水平,以及自噬关键分子酵母Atg6同系物1(Beclin-1)、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P62蛋白的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肾脏组织足细胞裂孔膜蛋白(Nephrin、Podocin)的表达水平;采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观察肾脏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达格列净组和DHT组小鼠FBG、ACR、24 h尿总蛋白均降低,Scr、BUN无统计学差异;肾组织中p-AMPK、p-ULK1表达水平升高,p-mTOR表达水平降低及LC3Ⅱ/LC3Ⅰ、Beclin-1表达水平升高,P62表达水平降低(P<0.01,P<0.05);肾小球的足细胞裂孔膜蛋白Nephrin、Podocin表达水平升高(P<0.01,P<0.05);肾脏病理损害减轻;透射电镜显示自噬小体、自噬溶酶体数量增加。结论:DHT可能通过调控AMPK/mTOR/ULK1信号通路,增强足细胞自噬,保护肾小球,延缓DN发展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糖络丸 糖尿病肾病 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unc-51样激酶1信号通路 自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颊针疗法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兔的镇痛时效及其作用机制 被引量:30
8
作者 颉旺军 方晓丽 +4 位作者 蒲瑞生 苏成红 张延菊 蒲永乐 杨晨光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17-521,共5页
目的:探究针刺对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大耳白兔的镇痛时效及其中枢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大耳白兔随机分为正常组(n=6)、模型组(n=6)、体针组(n=24)和颊针组(n=24),再将后两组分为针后即时(0 h)、针后0.5,1,2 h 4个亚组,每组各6只。白兔... 目的:探究针刺对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大耳白兔的镇痛时效及其中枢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大耳白兔随机分为正常组(n=6)、模型组(n=6)、体针组(n=24)和颊针组(n=24),再将后两组分为针后即时(0 h)、针后0.5,1,2 h 4个亚组,每组各6只。白兔类风湿性关节炎模型采用卵蛋白诱导建立。体针组针刺双侧"膝眼"和"足三里"1次,颊针组双侧颊针针刺"膝"1次,行针15 s,留针30 min。采用PL-200热刺痛仪检测痛阈,以兔出现缩耳挣扎动作为疼痛反应指标,自照射开始至兔出现反应的潜伏期时间作为该兔的痛阈值;使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兔脑脊液中β-内啡肽(β-endorplhin,β-EP)及八肽胆囊收缩素(cholecystokinin-8,CCK-8)含量。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痛阈和CCK-8含量显著降低(P<0.01),β-EP含量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体针组和颊针组的痛阈在0和1 h(P<0.05或P<0.01)显著升高;体针组和颊针组兔脑脊液中CCK-8和β-EP含量均显著高于模型组(P<0.01或P<0.05);颊针组的即时(0 h)CCK-8和β-EP含量显著高于体针组(P<0.05),其他时间无明显变化。结论:针刺治疗可以有效缓解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疼痛,颊针疗法的即时镇痛效应优于体针治疗,且这种即时镇痛效应与脑脊液中β-EP和CCK-8含量变化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疗法 类风湿性关节炎 颊针 Β-内啡肽 八肽胆囊收缩素 大耳白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分子量壳聚糖对五种常见菌的抑制作用研究 被引量:31
9
作者 冯小强 杨声 +3 位作者 李小芳 付国庆 王廷璞 苏中兴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08年第2期335-338,共4页
体外抑菌法研究了六种不同相对分子量的壳聚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白色念珠菌、变形杆菌的抑菌活性,并对壳聚糖的抑菌机理做了探讨。
关键词 壳聚糖 细菌 抑菌 机理 探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溶性壳聚糖对几种常见菌的抑制作用及其机理初探 被引量:27
10
作者 杨声 冯小强 +3 位作者 伏国庆 王廷璞 苏中兴 李小芳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5-18,共4页
采用固体培养基体外抑菌法,研究了水溶性壳聚糖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白色念珠菌、绿脓杆菌的抑菌作用。结果表明,水溶性壳聚糖在1%HAc中的抑菌性强于在水中的抑菌性,在5种被试菌中,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抑... 采用固体培养基体外抑菌法,研究了水溶性壳聚糖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白色念珠菌、绿脓杆菌的抑菌作用。结果表明,水溶性壳聚糖在1%HAc中的抑菌性强于在水中的抑菌性,在5种被试菌中,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最强。并初步探讨了水溶性壳聚糖的抑菌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溶性壳聚糖 抑菌作用 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聚糖镧配合物的制备、表征及其抑菌性能 被引量:11
11
作者 冯小强 李小芳 +3 位作者 杨声 伏国庆 王廷璞 苏中兴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04-306,310,共4页
合成了不同配比的壳聚糖镧配合物,运用FT-IR、UV、TG-DTA和循环伏安法进行了表征。测试了壳聚糖及其镧配合物对埃希氏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性能。结果表明,壳聚糖镧配合物的抑菌性能较壳聚糖有明显提高,抑菌性能随镧与壳聚糖... 合成了不同配比的壳聚糖镧配合物,运用FT-IR、UV、TG-DTA和循环伏安法进行了表征。测试了壳聚糖及其镧配合物对埃希氏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性能。结果表明,壳聚糖镧配合物的抑菌性能较壳聚糖有明显提高,抑菌性能随镧与壳聚糖配比的增大而增强。壳聚糖镧配合物处理后的E.coli和St.aureus的细胞壁、膜被损坏,外部有内容物溢出,表明壳聚糖镧配合物首先作用于细菌细胞壁膜,进而进入菌体内部而起到抑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 壳聚糖铜配合物 制备 表征 抑菌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土La(Ⅲ)、Nd(Ⅲ)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13
12
作者 冯小强 伏国庆 +2 位作者 李小芳 杨声 苏中兴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05-209,共5页
采用紫外吸收、荧光光谱和红外光谱,研究了稀土离子La(Ⅲ)和Nd(Ⅲ)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La(Ⅲ)和Nd(Ⅲ)离子能配位诱导BSA,使其分子中色氨酸和酪氨酸芳杂环疏水基团外露,在280 nm处的吸收增强而表现出增色效应和较... 采用紫外吸收、荧光光谱和红外光谱,研究了稀土离子La(Ⅲ)和Nd(Ⅲ)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La(Ⅲ)和Nd(Ⅲ)离子能配位诱导BSA,使其分子中色氨酸和酪氨酸芳杂环疏水基团外露,在280 nm处的吸收增强而表现出增色效应和较小的蓝移。La(Ⅲ)和Nd(Ⅲ)可以有规律地猝灭BSA的内源荧光,其猝灭机理是稀土离子与BSA形成复合物的静态猝灭。在20℃下,La(Ⅲ)和Nd(Ⅲ)与BSA的结合常数KA分别为8.12×106和3.85×1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 牛血清白蛋白 紫外光谱 红外光谱 荧光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聚糖铜(Ⅱ)配合物的制备及其抑菌性能 被引量:11
13
作者 冯小强 李小芳 +2 位作者 伏国庆 杨声 王廷璞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19-121,共3页
制备了水溶性壳聚糖与Cu(Ⅱ)的配合物,运用FT-IR、UV、TG-DTA对壳聚糖铜配合物进行了表征,考察了壳聚糖铜(Ⅱ)配合物对E.coli、St.aureus的抑菌性能。结果表明:Cu(Ⅱ)能与水溶性壳聚糖较好地配位,其配合物对E.coli和St.aureus均有显著... 制备了水溶性壳聚糖与Cu(Ⅱ)的配合物,运用FT-IR、UV、TG-DTA对壳聚糖铜配合物进行了表征,考察了壳聚糖铜(Ⅱ)配合物对E.coli、St.aureus的抑菌性能。结果表明:Cu(Ⅱ)能与水溶性壳聚糖较好地配位,其配合物对E.coli和St.aureus均有显著的抑菌性能,水溶性壳聚糖铜配合物与水溶性壳聚糖对E.coli和St.aureu的抑菌性能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溶性壳聚糖 壳聚糖铜配合物 表征 抑菌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聚糖中胺基对其抑菌性能的影响及与DNA的作用 被引量:13
14
作者 李小芳 冯小强 +2 位作者 伏国庆 杨声 苏中兴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10年第3期373-377,470,共6页
采用抑菌圈法研究了壳聚糖对大肠杆菌(E.coli)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ureus)的抑菌活性。利用壳聚糖的席夫碱反应,对壳聚糖的胺基进行保护后,研究了壳聚糖中胺基对其抑菌性能的影响。同时,运用紫外吸收光谱和电化学的方法,研究了壳聚糖与... 采用抑菌圈法研究了壳聚糖对大肠杆菌(E.coli)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ureus)的抑菌活性。利用壳聚糖的席夫碱反应,对壳聚糖的胺基进行保护后,研究了壳聚糖中胺基对其抑菌性能的影响。同时,运用紫外吸收光谱和电化学的方法,研究了壳聚糖与DNA的相互作用,提出了壳聚糖对E.coli和St.aureus的抑菌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壳聚糖对E.coli和St.aureus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且抑菌活性与其胺基有关;壳聚糖能与细胞内带负电的核酸结合,使细胞正常DNA复制生理功能受到影响,抑制细菌的繁殖,从而达到抑菌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 抑菌活性 希夫碱 胺基 D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聚糖稀土配合物的制备和抑菌性能及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14
15
作者 李小芳 冯小强 +1 位作者 杨声 伏国庆 《功能高分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97-201,共5页
合成了水溶性壳聚糖和稀土离子La3+、Nd3+的配合物,利用FT-IR和UV-Vis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壳聚糖及其配合物对大肠杆菌(E.coli)、金黄色葡萄球菌(St.aureus)和黑曲霉(A.niger)的抑制活性以及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 合成了水溶性壳聚糖和稀土离子La3+、Nd3+的配合物,利用FT-IR和UV-Vis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壳聚糖及其配合物对大肠杆菌(E.coli)、金黄色葡萄球菌(St.aureus)和黑曲霉(A.niger)的抑制活性以及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配合物对E.coli、St.aureus和A.niger的抑菌性能比单一的水溶性壳聚糖显著提高,且可有规律地猝灭BSA的内源荧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 稀土配合物 抑菌性能 牛血清白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聚糖对细菌细胞膜及膜蛋白的作用 被引量:8
16
作者 冯小强 李小芳 +3 位作者 杨声 伏国庆 王廷璞 苏中兴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3期84-88,共5页
研究壳聚糖对受试菌株大肠杆菌(E.coli)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ureus)的抑制作用;通过测定壳聚糖作用前后菌液的相对电导率变化和以1-N-苯萘胺为荧光探针荧光强度的变化,分别考察壳聚糖对E.coli和St.aureus细胞膜和E.coli外膜渗透性的影... 研究壳聚糖对受试菌株大肠杆菌(E.coli)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ureus)的抑制作用;通过测定壳聚糖作用前后菌液的相对电导率变化和以1-N-苯萘胺为荧光探针荧光强度的变化,分别考察壳聚糖对E.coli和St.aureus细胞膜和E.coli外膜渗透性的影响;运用荧光分光光度计研究壳聚糖对E.coli细胞膜中色氨酸(Trp)荧光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壳聚糖具有很好的抑菌性能,能改变细菌细胞膜的渗透性,从而破坏细胞膜。壳聚糖对细胞膜中Trp的荧光具有明显的猝灭作用,且对细胞膜蛋白的猝灭作用属于静态猝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 细胞膜 膜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聚糖镍配合物对尿素吸附性能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李小芳 冯小强 +1 位作者 伏国庆 杨声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69-171,共3页
合成了壳聚糖和金属元素Ni的配合物,通过红外光谱(IR)和紫外吸收光谱做了表征,并研究了壳聚糖-Ni对尿素的吸附性能,探讨了尿素初始质量浓度、反应pH、温度及时间对吸附量的影响。结果发现,壳聚糖-Ni配合物对尿素具有很好的吸附能力,当... 合成了壳聚糖和金属元素Ni的配合物,通过红外光谱(IR)和紫外吸收光谱做了表征,并研究了壳聚糖-Ni对尿素的吸附性能,探讨了尿素初始质量浓度、反应pH、温度及时间对吸附量的影响。结果发现,壳聚糖-Ni配合物对尿素具有很好的吸附能力,当尿素溶液的初始浓度为3.5mg/mL,反应温度为20℃,pH为6.0,反应时间为10h时,壳聚糖-Ni对尿素的吸附性能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镍 尿素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溶性壳聚糖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冯小强 伏国庆 +1 位作者 李小芳 杨声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10年第5期894-898,共5页
采用紫外和荧光光谱研究了水溶性壳聚糖(CS)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随CS浓度的增加,BSA的紫外吸收光谱表现出明显的增色效应和较小的紫移;CS可以猝灭BSA的内源荧光,其猝灭机理是CS与BSA形成复合物的静态猝灭。并... 采用紫外和荧光光谱研究了水溶性壳聚糖(CS)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随CS浓度的增加,BSA的紫外吸收光谱表现出明显的增色效应和较小的紫移;CS可以猝灭BSA的内源荧光,其猝灭机理是CS与BSA形成复合物的静态猝灭。并且测定了在不同温度下,该反应的结合常数KA分别为6.92×106(298 K),5.01×106(308 K),3.31×106(318 K),CS与BSA以摩尔比1∶1结合。同时采用同步荧光光谱法探讨了CS对BSA构象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溶性壳聚糖 牛血清白蛋白 紫外光谱 荧光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氯苯氧乙酰改性壳聚糖的制备、抑菌及机理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小芳 冯小强 +3 位作者 伏国庆 杨声 王廷璞 苏中兴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33-135,共3页
采用红外、紫外和荧光光谱对合成的对氯苯氧乙酰改性壳聚糖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壳聚糖及对氯苯氧乙酰改性壳聚糖对六种常见细菌生长的影响。此外,考察了对氯苯氧乙酰改性壳聚糖对枯草芽孢杆菌细胞膜蛋白及其质粒DNA的影响。结果表明:对氯... 采用红外、紫外和荧光光谱对合成的对氯苯氧乙酰改性壳聚糖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壳聚糖及对氯苯氧乙酰改性壳聚糖对六种常见细菌生长的影响。此外,考察了对氯苯氧乙酰改性壳聚糖对枯草芽孢杆菌细胞膜蛋白及其质粒DNA的影响。结果表明:对氯苯氧乙酰改性壳聚糖对阴沟肠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抑菌性能比壳聚糖本身增强;对粪肠杆菌和肺炎克罗伯杆菌,起初抑制效果较好,但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却失去了抑菌能力;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作用24h后,才有微弱的抑菌活性;而对大肠杆菌几乎没有抑制作用。对氯苯氧乙酰改性壳聚糖对枯草芽孢杆菌的抑菌作用,可能是猝灭了其细胞膜蛋白的内源荧光,而改变了膜蛋白的结构,并且破坏质粒DNA的双螺旋结构所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氯苯氧乙酰壳聚糖 抑菌 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聚糖与DNA相互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冯小强 李小芳 +3 位作者 付国庆 杨声 王廷璞 马伟超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46-148,共3页
采用循环伏安法、紫外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研究了壳聚糖与DN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壳聚糖与DNA分子之间发生了相互作用;DNA的紫外吸收光谱随壳聚糖浓度的增加表现出明显的增色效应和较小的红移。同时发现,随着壳聚糖浓度的增加,NaH2PO4-... 采用循环伏安法、紫外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研究了壳聚糖与DN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壳聚糖与DNA分子之间发生了相互作用;DNA的紫外吸收光谱随壳聚糖浓度的增加表现出明显的增色效应和较小的红移。同时发现,随着壳聚糖浓度的增加,NaH2PO4-Na2HPO4、DNA和溴化乙锭(EB)混合溶液的荧光强度值下降,说明了壳聚糖和EB与DNA之间的结合存在竞争性;随着NaH2PO4-Na2HPO4离子浓度的增加,壳聚糖-EB-DNA三者形成的平衡体系整体荧光强度不断减弱,表明壳聚糖是以静电与DNA相互作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 小牛胸腺DNA 静电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