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现代道地中药材生产工程模式构建及评价 被引量:11
1
作者 孙君社 郑志安 +3 位作者 王民敬 张秀清 罗江清 郭爱玲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7期308-314,共7页
中国中药材生产标准缺乏、管理不完善、质量安全问题突出,通过构建科学、系统的中药材生产工程模式来指导中药材产业发展、确保产品质量安全意义重大。该研究涉及中药材生产环节,包括育种、种植、采收加工、储藏等环节,从传统道地中药材... 中国中药材生产标准缺乏、管理不完善、质量安全问题突出,通过构建科学、系统的中药材生产工程模式来指导中药材产业发展、确保产品质量安全意义重大。该研究涉及中药材生产环节,包括育种、种植、采收加工、储藏等环节,从传统道地中药材"三因子"(生物因子、环境因子、人为因子),提出现代道地中药材六属性假说(即生物自然属性、生态环境属性、加工储藏属性、品性商品属性、质量安全属性、种植管理属性)。在此基础上,利用系统学的理论、工具和方法,获得在构建生产标准、种植管理、质量安全3个体系的基础上耦合形成现代道地中药材生产工程模式的构建打下方法论的基础。按照科学性、简明性等原则,结合专家咨询法构建了3个层次、19个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指标权重,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段木赤灵芝生产进行实证,结果为0.71,良好,与生产实际一致。该研究不仅对中药材生产具有较高借鉴价值,也为现代农业生产工程模式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工程 标准化 农业 中药材 模式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七根腐病菌尖孢镰刀菌的Real-time PCR检测方法 被引量:8
2
作者 李欣 崔秀明 +3 位作者 刘迪秋 孙恬 郭爱玲 陈军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1期324-330,共7页
为了建立一种准确、快速检测三七根腐病病原真菌尖孢镰刀菌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基于尖孢镰刀菌脂肪酸ω-羟化酶基因设计了实时荧光定量PCR的特异性引物对Fo-QF和Fo-QR,制备了该基因的重组质粒标准品,建立了尖孢镰刀菌的SYBR GreenⅠ... 为了建立一种准确、快速检测三七根腐病病原真菌尖孢镰刀菌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基于尖孢镰刀菌脂肪酸ω-羟化酶基因设计了实时荧光定量PCR的特异性引物对Fo-QF和Fo-QR,制备了该基因的重组质粒标准品,建立了尖孢镰刀菌的SYBR GreenⅠ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从三七种植区采集到14个具有根腐病、黑斑病典型症状的三七病株及三七种植土壤样品,并提取了这些样品的总DNA,运用本研究建立的荧光定量PCR方法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本研究建立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特异性强,脂肪酸ω-羟化酶基因只以尖孢镰刀菌DNA为模板扩增出特异的PCR产物。此外,该方法灵敏度高,检测模板浓度可低至0.35 pg/μL。构建的荧光定量PCR标准曲线Ct值与模板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熔解曲线的吸收峰单一,扩增效率好。利用该定量检测体系,能从几种不同的三七病株中快速检测出携带尖孢镰刀菌的根腐病病株,从而达到准确诊断的目的。本方法不仅能明确三七种植土壤以及三七病株中尖孢镰刀菌数量的动态变化,并且可以为三七土壤处理、根腐病的早期诊断和动态监测以及带病三七种子、种苗的快速分子检测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七根腐病 尖孢镰刀菌 分子检测 实时荧光定量PCR 快速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产地白术鉴别研究 被引量:15
3
作者 张龙开 覃婕媛 +6 位作者 赵维波 马换换 陈晓丹 林伟斌 刘亚凤 朱海龙 张丹雁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9年第23期203-206,254,共5页
[目的]对浙江、安徽、湖北、湖南、河北及河南6个产地白术进行性状特征、挥发油含量及化学组分对比分析,为不同产地白术鉴别及质量评价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传统性状鉴定法比较6个不同产地白术药材性状差异;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并... [目的]对浙江、安徽、湖北、湖南、河北及河南6个产地白术进行性状特征、挥发油含量及化学组分对比分析,为不同产地白术鉴别及质量评价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传统性状鉴定法比较6个不同产地白术药材性状差异;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并计算其挥发油含量;以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分析挥发油组分,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其相对百分含量。[结果]各产地白术药材在形状、大小及表面特征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挥发油含量为0.58%~1.22%,由高到低分别为湖南(1.22%)>浙江(1.20%)>安徽(1.02%)>湖北(0.94%)>河南(0.86%)>河北(0.58%);6个产区白术挥发油中共鉴定出46个组分,共有成分14个,相对百分含量之和大于90%,油中主含苍术酮(>60%)、(E,E)-1,5-dimethyl-8-(1-methylethylidene)-1,5-Cyclodecadiene、3,7(11)-蛇床二烯、β-芹子烯、β-石竹烯等。[结论]各产区白术在性状特征、挥发油含量及组分等方面的差异揭示了产地与白术内在质量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术 性状特征 挥发油 化学成分 产地 鉴别 质量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戟天不同部位中6种寡糖分布规律 被引量:5
4
作者 杨丽 孙恬 +2 位作者 冯冲 蔡苗苗 丁平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969-973,共5页
目的研究巴戟天不同部位(主根、侧根、须根、木心、根茎、茎、叶)中6种寡糖类成分的分布规律。方法运用HPLC-ELSD检测技术,以葡萄糖、果糖、蔗糖、蔗果三糖、耐斯糖和蔗果五糖为评价指标,考察巴戟天不同部位寡糖类成分的分布规律。结果... 目的研究巴戟天不同部位(主根、侧根、须根、木心、根茎、茎、叶)中6种寡糖类成分的分布规律。方法运用HPLC-ELSD检测技术,以葡萄糖、果糖、蔗糖、蔗果三糖、耐斯糖和蔗果五糖为评价指标,考察巴戟天不同部位寡糖类成分的分布规律。结果巴戟天主根和侧根的根头、根中、根尖平均直径分别为0.92、0.77、0.67 cm,根尖直径最小;3个部分寡糖类含有量差别较明显,从根头到根中、根尖,耐斯糖、蔗果三糖、蔗果五糖含有量逐渐升高,其中根尖比根头中的耐斯糖含有量增加了42%,主根和侧根均呈现上述规律;须根和木心均含有较高的耐斯糖等寡糖类成分。结论巴戟天根部直径与耐斯糖、蔗果三糖、蔗果五糖含有量呈负相关,与传统分级标准相矛盾;巴戟天须根和木心可考虑作为寡糖提取的原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戟天 部位 寡糖 HPLC-ELS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干燥方法对巴戟天寡糖化学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孙恬 刘凤松 +2 位作者 冯冲 杨丽 丁平 《江苏农业科学》 2020年第6期180-183,共4页
考察不同干燥方法(烘干、微波、真空干燥、阴干、晒干)对巴戟天药材中寡糖类成分含量的影响。利用HPLC-ELSD法测定储存过程中D-果糖、D(+)-无水葡萄糖、蔗糖、1-蔗果三糖、耐斯糖、1^F-果呋喃糖基耐斯糖的含量。色谱柱为Waters XBridge^... 考察不同干燥方法(烘干、微波、真空干燥、阴干、晒干)对巴戟天药材中寡糖类成分含量的影响。利用HPLC-ELSD法测定储存过程中D-果糖、D(+)-无水葡萄糖、蔗糖、1-蔗果三糖、耐斯糖、1^F-果呋喃糖基耐斯糖的含量。色谱柱为Waters XBridge^TM Amide(4.6 mm×250 mm,3.5μm),流动相为0.2%三乙胺乙腈-0.2%三乙胺水溶液,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8 mL/min,柱温35℃;ELSD漂移管温度75℃,氮气流量2.5 L/min。结果表明,在不同温度(45、60、75、90℃)烘干过程中,随着温度的升高,耐斯糖和1^F-果呋喃糖基耐斯糖含量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其中以60℃耐斯糖含量较高;其他干燥方法中,微波和真空干燥方法耐斯糖含量均降低,且成本较高,建议不采用;晒干和阴干虽成本低,但由于干燥过程的时间较长,耐斯糖在干燥过程中会降解,含量明显下降。因此,建议巴戟天药材采用低温鼓风烘干,最佳适宜温度为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戟天 寡糖 干燥方法 化学成分 色谱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芪切片中黄芪甲苷含量变化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陈淑珍 孙恬 +6 位作者 谭丽容 金晓敏 宋志萍 徐小飞 杨清苑 游淦秀 郭爱玲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1年第9期166-167,171,共3页
[目的]按黄芪商品规格研究不同直径规格、种植年限、部位的黄芪切片中黄芪甲苷含量的变化规律。[方法]按《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黄芪[含量测定]测定方法进行。[结果]不同直径规格、种植年限、不同部位的黄芪切片中黄芪甲苷含量的变化... [目的]按黄芪商品规格研究不同直径规格、种植年限、部位的黄芪切片中黄芪甲苷含量的变化规律。[方法]按《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黄芪[含量测定]测定方法进行。[结果]不同直径规格、种植年限、不同部位的黄芪切片中黄芪甲苷含量的变化差异显著。在种植方式、种植年限、采收时间基本一致的前提下,2年生黄芪统货切圆片的直径在0.4~1.2 cm,黄芪甲苷含量与其切片直径大小显著相关,随着切片直径增大含量显著降低;种植2年的黄芪甲苷含量明显较种植3年的含量低;黄芪芦头黄芪甲苷含量较主根低。[结论]该研究为保证黄芪药效和中药精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 黄芪甲苷 含量 变化规律 直径规格 种植年限 部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长季节桑叶芦丁含量及砷含量动态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陈淑珍 谭丽容 +2 位作者 金晓敏 宋志萍 孙恬 《南方农业》 2020年第35期137-137,142,共2页
检测不同生长季节桑叶中芦丁及砷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不同采收时间、不同品种、不同产地的桑叶中芦丁含量均存在明显差异;果桑品种芦丁含量7月最高,蚕桑品种11月最高;芦丁含量与品种有关,强桑1号芦丁含量较高,桂桑系列芦丁含量偏... 检测不同生长季节桑叶中芦丁及砷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不同采收时间、不同品种、不同产地的桑叶中芦丁含量均存在明显差异;果桑品种芦丁含量7月最高,蚕桑品种11月最高;芦丁含量与品种有关,强桑1号芦丁含量较高,桂桑系列芦丁含量偏低。不同采收时间桑叶中重金属砷含量均存在明显的差异,4月、7月样品中砷含量较低;11月砷含量达到最高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叶 动态变化 芦丁 砷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