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不同工况下天然气掺氢管道多变结构混输特性研究
1
作者
裴迎举
甘雨阳
+4 位作者
代佳丽
刘轩
刘佳慧
寇利
薛喆中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7-145,共9页
目的探究不同物性参数下天然气与氢气协同运输的掺混机制。方法基于瞬态湍流模型、多组分流动模型和多维度评价模型,建立多维T型、嵌入式T型及L型管道模型,重点探究不同管道参数及气体工况下,氢气的掺混过程及其分布规律。结果注氢管道...
目的探究不同物性参数下天然气与氢气协同运输的掺混机制。方法基于瞬态湍流模型、多组分流动模型和多维度评价模型,建立多维T型、嵌入式T型及L型管道模型,重点探究不同管道参数及气体工况下,氢气的掺混过程及其分布规律。结果注氢管道内径由15 mm增至45 mm时,在距掺混点2 m处的主管道上部,氢气体积分数由11%增至23%;主管道内径由120 mm减少至80 mm时,在距掺混点2 m处的主管道上部,氢气体积分数由16%增至20%。优化模型与常规模型对比表明,嵌入式L型管道在距掺混点1.5~2.0 m截面处已无分层现象。结论注氢管道内径增大、掺氢比提高,或主管道内径减小、气体流速降低时,分层现象更为显著。其中注氢管道内径对分层现象的影响最大,嵌入式L型管道在掺氢天然气输送中最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掺氢
管道模型
氢气体积分数
掺混特性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不同工况下天然气掺氢管道多变结构混输特性研究
1
作者
裴迎举
甘雨阳
代佳丽
刘轩
刘佳慧
寇利
薛喆中
机构
成都理工大学能源学院(页岩气现代产业学院)
天府永兴实验室碳汇与地质固碳研究部
成都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出处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7-145,共9页
基金
四川省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项目“大型压裂液连续混配泵输集成技术及能效模型开发研究”(2023YFH0033)
四川省重点研发项目“地源高温热泵机组能量高效管理与多物理场耦合效能提升关键技术研究”(2023YFG0093)
国家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底泥浆混合泵宽时域下高效增压-带压均混的耦合机理及模型研究”(52304004)。
文摘
目的探究不同物性参数下天然气与氢气协同运输的掺混机制。方法基于瞬态湍流模型、多组分流动模型和多维度评价模型,建立多维T型、嵌入式T型及L型管道模型,重点探究不同管道参数及气体工况下,氢气的掺混过程及其分布规律。结果注氢管道内径由15 mm增至45 mm时,在距掺混点2 m处的主管道上部,氢气体积分数由11%增至23%;主管道内径由120 mm减少至80 mm时,在距掺混点2 m处的主管道上部,氢气体积分数由16%增至20%。优化模型与常规模型对比表明,嵌入式L型管道在距掺混点1.5~2.0 m截面处已无分层现象。结论注氢管道内径增大、掺氢比提高,或主管道内径减小、气体流速降低时,分层现象更为显著。其中注氢管道内径对分层现象的影响最大,嵌入式L型管道在掺氢天然气输送中最具优势。
关键词
天然气掺氢
管道模型
氢气体积分数
掺混特性
数值模拟
Keywords
natural gas hydrogen-blended
pipeline model
hydrogen volume fraction
blending characteristics
numerical simulation
分类号
TE832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储运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不同工况下天然气掺氢管道多变结构混输特性研究
裴迎举
甘雨阳
代佳丽
刘轩
刘佳慧
寇利
薛喆中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北大核心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