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控温控湿高温大曲在制酒生产过程中的应用
1
作者 任婷婷 晏培 +8 位作者 山其木格 唐平 谭壹 李冰冰 尹学忠 陈双宇 曾大刚 侯玉祥 卢君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51-161,共11页
为实现酱香型白酒高温大曲生产自动化,采用控温控湿曲房生产高温大曲。本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结合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与质谱联用技术对控温控湿曲房大曲与传统曲房大曲在第6轮次制酒生产过程中的酒醅进行跟踪检测。结果表明,... 为实现酱香型白酒高温大曲生产自动化,采用控温控湿曲房生产高温大曲。本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结合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与质谱联用技术对控温控湿曲房大曲与传统曲房大曲在第6轮次制酒生产过程中的酒醅进行跟踪检测。结果表明,Firmicutes是实验窖(67.95%~86.04%)和对照窖(81.24%~89.04%)整个发酵过程中的主要优势细菌门;Ascomycota作为实验窖和对照窖中的绝对优势真菌门,其相对丰度均大于97%。整个发酵过程实验窖优势细菌属为Kroppenstedtia(18.50%)、Virgibacillus(17.00%)和Thermoactinomyces(13.25%),优势真菌属为Monascus(25.93%)、Thermomyces(17.75%)和Byssochlamys(15.78%);对照窖优势细菌属为Kroppenstedtia(30.05%)、Virgibacillus(20.84%)和Oceanobacillus(15.00%),优势真菌属为Pichia(50.74%)、Monascus(14.18%)和Byssochlamys(8.97%)。在酒醅中共筛选得到97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实验窖与对照窖糟醅中挥发性风味物质总含量分别为2 143.29 mg/kg和2 521.04 mg/kg。根据变量重要性投影值大于1,共筛选得到29种显著差异挥发性风味物质,采用Spearman方法计算显著差异代谢物与优势微生物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与大部分酯类物质呈显著正相关的菌属在实验窖中的相对丰度高于对照窖,而对照窖中相对丰度较高的菌属如Pichia和Kroppenstedtia,主要与大部分醇类物质呈显著正相关。通过跟踪两种大曲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微生物和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变化发现,控温控湿曲房大曲生产应用中(至少在第6轮次生产中)对大部分酯类的产生具有积极作用。使用PICRUSt2软件对细菌菌群的代谢功能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控温控湿曲房大曲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具有与传统曲房大曲相同的安全性和功能性。本研究有助于酱香型白酒机械化酿造模式转型升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温控湿曲房大曲 传统曲房大曲 制酒过程 微生物 风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健酒制作工艺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2
作者 李雅新 梁慧珍 +2 位作者 张文生 张长霞 叶正良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3-27,共5页
保健酒是我国传统的酒类饮品之一,通常是以蒸馏酒、发酵酒或食用酒精为基酒,加入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原料、辅料或食品添加剂,经注册或备案,并声称具有保健功能的饮料酒,因其具有调节机体的功能,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该文介绍了我国保健... 保健酒是我国传统的酒类饮品之一,通常是以蒸馏酒、发酵酒或食用酒精为基酒,加入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原料、辅料或食品添加剂,经注册或备案,并声称具有保健功能的饮料酒,因其具有调节机体的功能,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该文介绍了我国保健酒的发展历史、保健功效、生产工艺、除浊处理及质量评价方面的内容,并根据现有的研究,对保健酒行业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同时对保健酒行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健酒 历史来源 生产工艺 除浊 品质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酒风味化学研究方法及酱香型白酒风味化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98
3
作者 唐平 山其木格 +3 位作者 王丽 王凡 李长文 卢君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7期315-324,共10页
酱香型白酒因其独特的风味、口感和相对较好的饮后舒适度,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由于酱香型白酒酱香的产生机制以及关键的风味物质尚未确定,因此本文结合目前国内外酱香型白酒的研究情况,简单介绍了目前白酒风味化学的研究方法,并对酱... 酱香型白酒因其独特的风味、口感和相对较好的饮后舒适度,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由于酱香型白酒酱香的产生机制以及关键的风味物质尚未确定,因此本文结合目前国内外酱香型白酒的研究情况,简单介绍了目前白酒风味化学的研究方法,并对酱香型白酒酿造过程中的微量风味物质及其对酒体风味的贡献作用进行了综述,旨在为酱香型白酒风味化学的深入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酱香型白酒 风味化学 口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评价酱香型白酒酿造过程高粱蒸煮程度的技术研究 被引量:18
4
作者 卢君 唐平 +7 位作者 山其木格 王凡 王丽 毕荣宇 梁青松 冯海燕 孟天毅 李长文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3-78,共6页
为了建立一种评价酱香型白酒酿造过程中高粱蒸煮程度的技术,将传统的依靠经验的评价方式转变为依靠数据的方式。该文基于酶解法的原理建立了一种评价高粱蒸煮程度的糊化度模型。探明了不同生产参数对高粱蒸煮糊化度指标的影响,发现粉碎... 为了建立一种评价酱香型白酒酿造过程中高粱蒸煮程度的技术,将传统的依靠经验的评价方式转变为依靠数据的方式。该文基于酶解法的原理建立了一种评价高粱蒸煮程度的糊化度模型。探明了不同生产参数对高粱蒸煮糊化度指标的影响,发现粉碎度、润粮温度、粮醅酸度、蒸煮压力和高粱硬度与糊化度指标之间呈正相关关系;粮醅返生时间与糊化度指标之间呈负相关关系。最后建立了实际生产过程中高粱蒸煮程度评价标准,即“七分熟”对应的糊化度指标数据为10%~16%、“八分熟”对应的糊化度指标数据为25%~32%,有助于科学的评价酱香型白酒下沙、糙沙生产过程粮食蒸煮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酱香型白酒 糊化度 高粱蒸煮程度 工艺参数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酒生产自动化技术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9
5
作者 王凡 卢君 +5 位作者 王丽 山其木格 唐平 毕荣宇 郭莹 李长文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7,共7页
近年来,随着机械装备和信息数字化产业的发展,中国白酒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同时,也在白酒生产模式转型升级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与产业化应用。智能酿造在产量、质量上均体现出较高水平,且与传统工艺条件下制备的产品... 近年来,随着机械装备和信息数字化产业的发展,中国白酒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同时,也在白酒生产模式转型升级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与产业化应用。智能酿造在产量、质量上均体现出较高水平,且与传统工艺条件下制备的产品有较多相似。该文概述了白酒生产酿造全流程从原料、制曲、制酒、贮存、勾调、灌装等环节的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现状,并对智能酿造与传统酿造两种生产模式下大曲、糟醅、原酒的对比研究做了汇总,旨在为智能酿造的研究与应用提供一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酒 生产 自动化 智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酱香型白酒封窖工艺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冯海燕 卢君 +4 位作者 王凡 陈竹君 陈文思 陈婷 李长文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10-216,共7页
以传统封窖工艺为对照组,竹席隔离封窖工艺为实验组,通过感官品评、气相色谱分析等方法,对比实验组及对照组生产的窖面基酒产量及质量差异。结果表明,实验组窖面三、四轮次基酒比对照组产量分别提升66.38 kg/窖、19.39 kg/窖,合格率分... 以传统封窖工艺为对照组,竹席隔离封窖工艺为实验组,通过感官品评、气相色谱分析等方法,对比实验组及对照组生产的窖面基酒产量及质量差异。结果表明,实验组窖面三、四轮次基酒比对照组产量分别提升66.38 kg/窖、19.39 kg/窖,合格率分别提升43.41%、14.28%。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窖面三轮次基酒总酯提升22.76%,丁酸乙酯提升16.56%,四轮次基酒总酯提升11.57%,乳酸乙酯提升22.56%。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三轮次醇甜基酒总酯提升44.20%,乙酸乙酯、丁酸乙酯、乳酸乙酯分别提升12.42%、105.37%、48.72%;四轮次醇甜基酒总酯提升16.84%,丁酸乙酯、乳酸乙酯分别提升17.45%、23.92%。对基酒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可以明确区分实验组与对照组三、四轮次窖面基酒及醇甜基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酱香型白酒 酒醅 竹席 封窖工艺 理化指标 风味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指纹图谱结合化学模式识别评价特定品牌酱香型白酒品质独特性与批次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王丽 卢君 +5 位作者 唐平 山其木格 毕荣宇 王凡 郭莹 李长文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71-280,共10页
为建立一种特定品牌酱香型白酒品质独特性及批次稳定性的评价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结合“中药色谱指纹图谱评价系统”,构建特定品牌酱香型白酒指纹图谱,结合相似度与化学模式识别分析(层次聚类、主成分分析)实现对特定品牌酱香... 为建立一种特定品牌酱香型白酒品质独特性及批次稳定性的评价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结合“中药色谱指纹图谱评价系统”,构建特定品牌酱香型白酒指纹图谱,结合相似度与化学模式识别分析(层次聚类、主成分分析)实现对特定品牌酱香型白酒品质独特性与批次稳定性的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以指纹图谱相似度大于0.99作为特定品牌酱香型白酒品质独特性及批次稳定性的评价标准,可将特定品牌酱香型白酒与其他不同品牌酱香型白酒有效区分;化学模式识别均显示特定品牌酱香型白酒与其他不同品牌酱香型白酒明显分类;可见指纹图谱结合化学模式识别可有效评价特定品牌酱香型白酒的批次稳定性及品质独特性。主成分分析发现特定品牌酱香型白酒与其他品牌酱香型白酒差异物质为17种,包括己酸、己酸乙酯、正己醇、乙酸、苯乙酸乙酯、2-羟基丙酸乙酯、十六烷酸乙酯、丁酸、3-甲基丁醇、2-甲基丙醇、乙酸正丙酯、正丙醇、2-丁醇,2-甲基丙酸乙酯、3-甲基丁酸乙酯、丙酸乙酯、正丁醇,是特定品牌酱香型白酒品质独特性的内在体现。本研究为特定品牌酱香型白酒的质量控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酱香型白酒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指纹图谱 化学模式识别 品质独特性 批次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菌种强化结合工艺优化提高酱香白酒基酒中四甲基吡嗪含量的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卢君 张颖 +9 位作者 李福荣 唐平 山其木格 孟天毅 梁青松 张乐 冯国跃 张翠英 肖冬光 李长文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62-166,共5页
基于传统发酵工艺,通过在发酵阶段进行菌种强化结合在蒸馏烤酒阶段进行工艺优化(头尾酒浸提菌剂后返回地锅蒸馏)提升酱香型白酒基酒中四甲基吡嗪(TTMP)的含量。结果表明,采用菌种强化、工艺优化及二者相结合的方法分别能将酱香型白酒基... 基于传统发酵工艺,通过在发酵阶段进行菌种强化结合在蒸馏烤酒阶段进行工艺优化(头尾酒浸提菌剂后返回地锅蒸馏)提升酱香型白酒基酒中四甲基吡嗪(TTMP)的含量。结果表明,采用菌种强化、工艺优化及二者相结合的方法分别能将酱香型白酒基酒中四甲基吡嗪的含量提高160.71%、85.75%和202.75%。感官评价结果表明,菌种强化结合工艺优化的技术对基酒的感官风味影响不大。该研究提供了一种适合企业落地应用的进一步提高酱香型白酒基酒中四甲基吡嗪含量的方法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甲基吡嗪 酱香白酒基酒 菌种强化 工艺优化 生产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心蛋白变构调节剂的研究进展
9
作者 高倩倩 韩开林 +1 位作者 王国成 陆涛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16-522,共7页
核心蛋白变构调节剂以核心蛋白为靶点,通过调控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的形成来抑制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有望用于乙型肝炎治疗并克服核苷类药物的耐药问题。本文从HBV的复制过程、核心蛋白的功能、核心蛋白变构调节剂的作用机制、... 核心蛋白变构调节剂以核心蛋白为靶点,通过调控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的形成来抑制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有望用于乙型肝炎治疗并克服核苷类药物的耐药问题。本文从HBV的复制过程、核心蛋白的功能、核心蛋白变构调节剂的作用机制、分类及临床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综述,列举了12个该类药物,并总结了其机制、所属类别、化学结构、安全性、抗HBV效果、联合用药情况等,此外探讨了核心蛋白变构调节剂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期望能为抗HBV的新药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核心蛋白 核心蛋白变构调节剂 新药开发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茶香气成分研究进展
10
作者 石禾云 张娅 +3 位作者 吴雪娇 王超 徐咏全 张军 《天津农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5期74-81,共8页
黑茶是我国特有的后发酵茶叶总类,包括普洱茶、六堡茶、康砖茶、茯砖茶、青砖茶等。茶叶香气是评价茶叶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香气成分的检测分析对于黑茶品质的评价非常重要。目前黑茶香气成分检测主要包括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chr... 黑茶是我国特有的后发酵茶叶总类,包括普洱茶、六堡茶、康砖茶、茯砖茶、青砖茶等。茶叶香气是评价茶叶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香气成分的检测分析对于黑茶品质的评价非常重要。目前黑茶香气成分检测主要包括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chromatography-massspectrometry,GC-MS)、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Comprehensive two-dimensional gas chromatograph-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GC×GC-TOFMS)、气相色谱-嗅闻仪(Gas chromatography-olfactometry,GC-O)、电子鼻(Electronic nose,e-nose)等技术。本文对近5年黑茶挥发性成分的提取和检测分析技术进行梳理,追踪了普洱茶、茯砖茶、青砖茶、六堡茶、康砖茶等5种黑茶香气成分研究进展,为黑茶香气成分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茶 香气化合物 提取方法 检测技术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红外光谱应用于高粱中总淀粉、直链淀粉与支链淀粉的定量分析 被引量:20
11
作者 邵春甫 李长文 +5 位作者 王珊 王凡 尤伟 孙国娟 邹江鹏 周欣乐 《粮油食品科技》 2016年第2期60-64,共5页
酱香型白酒以高粱为主要原料发酵而成,高粱中的淀粉,尤其是支链淀粉的含量对于酱香型白酒的产品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针对其总淀粉、直链淀粉与支链淀粉的检测手段研究也应受到人们高度的重视。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法因其准确... 酱香型白酒以高粱为主要原料发酵而成,高粱中的淀粉,尤其是支链淀粉的含量对于酱香型白酒的产品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针对其总淀粉、直链淀粉与支链淀粉的检测手段研究也应受到人们高度的重视。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法因其准确性高、稳定性好以及快速无损检测等特点,在建立总淀粉、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同时定量分析模型方面得到了较为成功的应用。结果表明,总淀粉、直链淀粉以及支链淀粉的定量分析模型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954 9、0.923 6和0.940 1,交互验证均方根误差分别为1.027 1、0.088 5和1.264 6。可见,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定量分析方法可适用于高粱中总淀粉、直链淀粉与支链淀粉的同时定量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链淀粉 支链淀粉 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 定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PLC-Q-TOF/MS法分析加参片提取物入血成分 被引量:6
12
作者 鄂秀辉 孙宁宁 +5 位作者 杨雪 耿婉丽 张可佳 杨羽君 陈玉 何毅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2077-2081,共5页
目的: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法分析加参片提取物入血成分。方法:大鼠灌胃加参片提取物后眼静脉丛采集血液,分析采用Waters ACQUITY UPLC BEH C18色谱柱(2.1 mm×100 mm,1.7μm);流动相0.1%甲酸水-... 目的: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法分析加参片提取物入血成分。方法:大鼠灌胃加参片提取物后眼静脉丛采集血液,分析采用Waters ACQUITY UPLC BEH C18色谱柱(2.1 mm×100 mm,1.7μm);流动相0.1%甲酸水-甲醇;梯度洗脱;流速0.3 mL·min-1。MSE扫描正负离子模式检测。结果:检测到14种入血原型成分,主要来源于丹参、黄芪、香加皮和三七。鉴定出的5种代谢产物分别为咖啡酸的硫酸酯化产物、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的葡醛酸结合产物、毛蕊异黄酮的硫酸酯化产物以及隐丹参酮开环断裂而产生的代谢产物。结论:该方法稳定可靠,初步阐释了加参片的药效物质基础,为研究加参片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在体内的药效物质提供一定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参片 入血成分 超高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UPLC-QAMS同时测定参鹿酒中7种人参皂苷含量 被引量:7
13
作者 李雅新 张文生 +1 位作者 梁慧珍 叶正良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51-256,共6页
该研究旨在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一测多评(QAMS)法同时测定参鹿酒中7种人参皂苷(Rg1、Re、Rf、Rb1、Rc、Rb2及Rd)的含量。首先采用UPLC测定参鹿酒中7种人参皂苷含量,并进行方法学考察。然后以人参皂苷Rg1为参照物,计算其余6种人参... 该研究旨在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一测多评(QAMS)法同时测定参鹿酒中7种人参皂苷(Rg1、Re、Rf、Rb1、Rc、Rb2及Rd)的含量。首先采用UPLC测定参鹿酒中7种人参皂苷含量,并进行方法学考察。然后以人参皂苷Rg1为参照物,计算其余6种人参皂苷的相对校正因子及含量,并考察QAMS法的耐用性。最后与外标法相比,验证QAMS的可行性。结果表明,7种人参皂苷在各自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精密度、重复性及稳定性试验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均<3%,加样回收率为100.13%~101.73%。6种人参皂苷的相对校正因子的RSD值均<5%,重现性良好。采用相对校正因子计算得到的13批参鹿酒样品中7种人参皂苷的含量与外标法实测值的相对误差(RE)均<5%,说明所建立的UPLC-QAMS法可有效、快速的评价参鹿酒的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效液相色谱 一测多评法 人参皂苷 含量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水河流域不同地区酱香型白酒风味化合物分析 被引量:57
14
作者 唐平 卢君 +4 位作者 毕荣宇 山其木格 王丽 王凡 李长文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74-281,共8页
为探明赤水河流域范围内不同地区生产的酱香白酒的风味物质组成差异,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液液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赤水河流域的5个不同地区的56个代表性的酱香型白酒样品的挥发性香气物质成分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56个酱香... 为探明赤水河流域范围内不同地区生产的酱香白酒的风味物质组成差异,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液液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赤水河流域的5个不同地区的56个代表性的酱香型白酒样品的挥发性香气物质成分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56个酱香型白酒样品中共检测出85种香气成分,其中酯类化合物45种,醇类化合物11种,酮类化合物7种,醛类化合物8种,酸类化合物3种,烷烃类化合物3种,其他类化合物8种,不同地区的酱香型白酒的主要香气种类基本相似,含量差异较大。以57种重要香气化合物作为关键分类因子,建立不同地区酱香型白酒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分类模型,分类效果明显,并进一步确定出变量重要性因子(>1)20种。利用层次聚类分析结合热图分析,表征赤水河流域的不同地区的酱香型白酒中香气成分的分布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酱香型 白酒 地区 风味化学 差异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黄睛视明丸UPLC指纹图谱 被引量:3
15
作者 吕燕男 夏忠庭 +2 位作者 李响 何毅 丁黎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880-885,共6页
目的建立三黄睛视明丸UPLC指纹图谱。方法三黄睛视明丸的分析采用Waters ACQUITY UPLC BEH C18色谱柱(2.1 mm×100 mm,1.7μm);流动相乙腈-水,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3 m L/min;检测波长203 nm;柱温30℃。结果建立了三黄睛视明丸指纹图... 目的建立三黄睛视明丸UPLC指纹图谱。方法三黄睛视明丸的分析采用Waters ACQUITY UPLC BEH C18色谱柱(2.1 mm×100 mm,1.7μm);流动相乙腈-水,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3 m L/min;检测波长203 nm;柱温30℃。结果建立了三黄睛视明丸指纹图谱,共32个共有峰,并鉴定其中18个;10批制剂、11批水提物和12批醇提物指纹图谱的相似度均在0.90以上,且两个中间体与制剂指纹图谱相关性对比结果均较好。结论该方法可靠高效,可用于三黄睛视明丸生产工艺评价及产品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黄睛视明丸 指纹图谱 相关性 UPL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PLC-Q-TOF/MS法坤怡宁颗粒化学成分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赵桂铃 缪兴龙 +3 位作者 宋兆辉 高雯 周桂荣 李萍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074-1082,共9页
目的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UPLC-Q-TOF-MS)分析坤怡宁颗粒的化学成分。方法坤怡宁颗粒50%甲醇提取物的分析采用Waters Acquity UPLC HSS T3色谱柱(100 mm×2.1 mm,1.8μm);流动相0.2%甲酸-乙腈,梯度洗... 目的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UPLC-Q-TOF-MS)分析坤怡宁颗粒的化学成分。方法坤怡宁颗粒50%甲醇提取物的分析采用Waters Acquity UPLC HSS T3色谱柱(100 mm×2.1 mm,1.8μm);流动相0.2%甲酸-乙腈,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3 m L/min;柱温40℃。采用电喷雾离子化源(ESI);MSE扫描正负离子模式检测。结果通过与对照品比对、数据库匹配、质谱数据分析及参考相关文献,从中发现115种成分,并鉴定出109种,主要包括酚类、黄酮类、单萜苷类等。结论该方法稳定可靠,可用于坤怡宁颗粒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和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坤怡宁颗粒 化学成分 UPLC-Q-TOF-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封窖方式对酱香白酒基础酿造的影响 被引量:11
17
作者 卢君 唐平 +6 位作者 山其木格 王丽 王凡 孟天毅 梁青松 张乐 李长文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03-207,共5页
为了探明酱香型白酒生产工艺中封窖泥的作用,该研究在酱香白酒窖内发酵过程的封窖步骤,分别采用使用窖泥和不使用窖泥这两种方式进行酿酒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封窖方式(“无窖泥/有窖泥”)窖内发酵过程温度变化趋势、出窖糟醅的水分、淀... 为了探明酱香型白酒生产工艺中封窖泥的作用,该研究在酱香白酒窖内发酵过程的封窖步骤,分别采用使用窖泥和不使用窖泥这两种方式进行酿酒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封窖方式(“无窖泥/有窖泥”)窖内发酵过程温度变化趋势、出窖糟醅的水分、淀粉含量、酸度、还原糖含量、窖面基酒产量和整个窖池的基酒产量均非常接近。“无窖泥”实验窖的窖面基酒相比于“有窖泥”对照窖的窖面基酒在酒体的干净度上得分更高,然而在酱香和酒体醇厚度方面则得分较低;在后味和曲香两个特征的得分比较接近。但两种方式酿造的窖面基酒质量均为合格。利用PLS-DA模型分析,初步确定出了10种风味物质作为质量差异成因的关键因子。综上所述,酱香型白酒生产工艺中封窖泥对于发酵进程、糟醅理化指标和基酒产量均影响不大;对于窖面酒风格质量的形成具有重要贡献作用。最后,该文根据酱香白酒企业的实际生产需求,提出了关于封窖泥的质量管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酱香白酒 窖泥 理化指标 封窖方式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调味酒对酱香型白酒感官特征的作用 被引量:13
18
作者 王丽 王凡 +4 位作者 唐平 山其木格 毕荣宇 李长文 卢君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3期125-133,共9页
采用感官品评并结合气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等检测方法及多种统计学方法,对酱香型白酒勾调中常用的3类调味酒(窖面酒、窖底酒、老酒)的呈香呈味作用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调味酒添加效果与添加量正相关;添加3%窖面酒、6%老酒均可增强酱... 采用感官品评并结合气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等检测方法及多种统计学方法,对酱香型白酒勾调中常用的3类调味酒(窖面酒、窖底酒、老酒)的呈香呈味作用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调味酒添加效果与添加量正相关;添加3%窖面酒、6%老酒均可增强酱香、曲香、陈香、细腻感、干净度,均减弱辛辣感。添加窖底酒则会增强干净度、辛辣感,减弱酱香、曲香、陈香、糊香、醇厚度。可见窖面酒、老酒对感官的影响不仅与窖底酒有明显差异而且呈相反的趋势。对49种风味物质定量分析发现,添加不同调味酒后部分风味物质含量变化出现“反常”现象,但仍具有一定规律性;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发现,正丁醇、苯乙酸乙酯、3-甲基丁酸乙酯、2-甲基丙醛与酱香、曲香、陈香、糊香、细腻感、醇厚度呈不同程度正相关,与辛辣感、干净度负相关,戊酸、己酸、己酸乙酯与辛辣感、干净度不同程度正相关,与其他口感负相关。这7种物质与各口感均具有相关性,猜测不同调味酒添加后口感差异的形成除与物质种类有关外,还与相关物质量比有关。该研究为酱香型调味酒相关研究积累了经验、开拓了思路,可为勾调过程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酱香型白酒 调味酒 感官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C-MS/MS法测定不同香型白酒中邻苯二甲酸酯类的含量分析 被引量:9
19
作者 毕荣宇 卢君 +4 位作者 唐平 山其木格 王丽 王凡 李长文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59-163,共5页
采用气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法(GC-MS/MS)建立了邻苯二甲酸酯(PAEs)的检测方法,并对12种不同香型白酒中的18种PAEs塑化剂的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8种PAEs的分离效果良好,检出限为0.001~0.428 mg/kg,定量限为0.003~1.426 mg/k... 采用气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法(GC-MS/MS)建立了邻苯二甲酸酯(PAEs)的检测方法,并对12种不同香型白酒中的18种PAEs塑化剂的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8种PAEs的分离效果良好,检出限为0.001~0.428 mg/kg,定量限为0.003~1.426 mg/kg。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DINP)的线性范围为0.403~20.150μg/mL,其余17种PAEs的线性范围为0.020~1.106μg/mL,相关系数(R2)均>0.999,精密度试验结果相对标准偏差(RSD)均<10%,回收率为82.99%~115.25%;白酒样品检出塑化剂的种类主要为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DIBP)、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DBP)及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含量分别在0.18~1.53 mg/kg、0.27~1.36 mg/kg、0.18~1.86 mg/kg,其中兼香型白酒样品的DBP含量为1.36 mg/kg,超出国标规定限值。在凤香型白酒样品和馥郁香型白酒样品中检出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含量分别为0.53 mg/kg、0.45 mg/kg,在药香型白酒样品中检出邻苯二甲酸二正辛酯(DNOP),含量为1.42 mg/kg,其余均未检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 白酒 邻苯二甲酸酯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相色谱-内标法测定白酒中3种高级脂肪酸乙酯含量 被引量:7
20
作者 毕荣宇 乔敏莎 +5 位作者 卢君 唐平 山其木格 王丽 王凡 李长文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40-244,共5页
以乙酸正戊酯为内标物,建立了白酒中棕榈酸乙酯、油酸乙酯和亚油酸乙酯的气相色谱-内标法检测方法,并对市售不同香型白酒、不同品牌酱香型白酒中3种高级脂肪酸乙酯的含量分布规律进行探究。结果表明,3种高级脂肪酸乙酯的分离效果良好,... 以乙酸正戊酯为内标物,建立了白酒中棕榈酸乙酯、油酸乙酯和亚油酸乙酯的气相色谱-内标法检测方法,并对市售不同香型白酒、不同品牌酱香型白酒中3种高级脂肪酸乙酯的含量分布规律进行探究。结果表明,3种高级脂肪酸乙酯的分离效果良好,线性范围为0.300 0~0.400 0 mg/mL,相关系数(R^(2))均>0.999,精密度试验结果相对标准偏差(RSD)<5%,加标回收率为94.01%~116.97%,检出限为0.003 2~0.003 5 mg/mL,定量限为0.010 9~0.011 7 mg/mL。11种不同香型白酒样品的3种高级脂肪酸乙酯含量在0~0.062 2 mg/mL之间,其中,酱香型白酒含量最高(0.062 2 mg/mL);35种不同品牌酱香型白酒中3种高级脂肪酸乙酯总含量在0.003 5~0.075 8 mg/mL之间。该方法准确、灵敏度高,能对白酒中3种高级脂肪酸乙酯进行有效的分析,可用于酒类企业日常白酒分析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 内标法 白酒 高级脂肪酸乙酯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