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近海大黄鱼和日本带鱼群体数量变动及其资源保护措施探讨 被引量:18
1
作者 张其永 洪万树 陈仕玺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38-445,共8页
作者根据长期调查研究,分析了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和日本带鱼(Trichiurus japonicus)群体数量变动的因果关系,并提出了加强我国海洋渔业资源科学监管的建议:(1)正确划分大黄鱼和带鱼地理种群及其产卵群体,为资源繁殖保护提供参... 作者根据长期调查研究,分析了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和日本带鱼(Trichiurus japonicus)群体数量变动的因果关系,并提出了加强我国海洋渔业资源科学监管的建议:(1)正确划分大黄鱼和带鱼地理种群及其产卵群体,为资源繁殖保护提供参考依据;(2)修订若干《渔业法》条款,重新审定《官井洋大黄鱼繁殖保护区管理规定》;(3)充分合理开发利用闽东渔场近海岛屿周边海域,并且采用抗风浪升降式圆柱形深水养殖网箱养殖大黄鱼;建立内湾性官井洋大黄鱼海洋牧场渔业基地,并新建中国著名舟山渔场大黄鱼繁殖保护区;(4)继续加强大黄鱼原种场建设,大力开展大黄鱼良种选育研究,每年提供大批量野生大黄鱼人工培育的原种子一代幼鱼进行增殖放流;(5)巩固和扩大伏季休渔效果,全年禁止违法而严重损害带鱼幼鱼资源的各种张网作业;(6)以法治渔,加快制定符合于我国实情的海洋渔业科学监管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大黄鱼和日本带鱼 鱼类群体数量变动 渔业资源保护 增殖放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厂化和网箱养殖大黄鱼幼鱼消化道微生物群结构与功能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姜燕 徐永江 +4 位作者 柳学周 郑炜强 陈佳 史宝 王滨 《饲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35-43,共9页
运用高通量测序方式,对两种模式养殖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幼鱼消化道菌群的结构与功能特征及其与环境菌群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大黄鱼幼鱼消化道主要由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 运用高通量测序方式,对两种模式养殖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幼鱼消化道菌群的结构与功能特征及其与环境菌群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大黄鱼幼鱼消化道主要由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组成。工厂化养殖大黄鱼消化道优势菌属组成比较稳定,包括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芽孢杆菌属(Bacillus)等。优势菌属中,发光杆菌属(Photobacterium)、乳杆菌属、弧菌属(Vibrio)等18个物种为两种模式养殖大黄鱼消化道的共有优势菌属;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气单胞菌属(Aeromonas)和Escherich-ia_Shigella为主要差异菌属(P<0.05)。通过相关性分析得出,饵料中菌群对消化道菌群影响较大。并且,在菌群基因参与功能方面,两种模式下幼鱼消化道菌群基因参与的主要功能相似,但工厂化养殖幼鱼消化道菌群基因参与这些功能的基因丰度高于网箱养殖的,这可能是对幼鱼的生长代谢在环境胁迫中的一种补偿作用。研究结果将为大黄鱼幼鱼消化道功能菌群的筛选与菌群调控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 消化道菌群 工厂化养殖 网箱养殖 高通量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黄鱼变形假单胞菌的遗传学和血清学聚类特征初步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许斌福 陈秀锦 +4 位作者 池洪树 徐梦婷 陈佳 林能锋 龚晖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109-1116,共8页
【目的】内脏白点病是冬春季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最主要的细菌性疾病,变形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lecoglossicida)是内脏白点病的主要病原。分析大黄鱼来源的变形假单胞菌病原聚类特征,为大黄鱼变形假单胞菌流行规律研究和科学... 【目的】内脏白点病是冬春季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最主要的细菌性疾病,变形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lecoglossicida)是内脏白点病的主要病原。分析大黄鱼来源的变形假单胞菌病原聚类特征,为大黄鱼变形假单胞菌流行规律研究和科学防控提供参考。【方法】克隆7株不同时空来源的大黄鱼变形假单胞菌16S rDNA、gyrB,测序并构建进化树;制备上述菌株的O-特异链血清(O抗原血清)与鞭毛蛋白血清(H抗原血清),进行菌体凝集试验。【结果】16S rDNA和gyrB序列分析表明,所有的变形假单胞菌聚为一簇;O抗原和H抗原凝集结果表明,7株变形假单胞菌以及变形假单胞菌标准株均会发生凝集反应,凝集效价也无明显区别,与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enes)、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和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不发生凝集反应。【结论】本研究所用的7株不同时空来源的变形假单胞菌亲缘关系接近,可能具有共同的起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 变形假单胞菌 16S rDNA GYRB 血清菌体凝集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黄鱼养殖群体和野生群体骨骼micro CT扫描显微结构比较 被引量:6
4
作者 王映 赵金良 +4 位作者 柯巧珍 刘家富 陈佳 翁华松 韩坤煌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36-40,共5页
为了了解大黄鱼(Larimichthyscrocea)野生群体和养殖群体脊椎骨骨骼显微结构的差异,本研究运用了MicroCT技术对大黄鱼全鱼骨骼系统进行了扫描与三维重建,选取野生群体和养殖群体背部和尾部脊椎骨进行了显微结构参数差异分析。结果显示,... 为了了解大黄鱼(Larimichthyscrocea)野生群体和养殖群体脊椎骨骨骼显微结构的差异,本研究运用了MicroCT技术对大黄鱼全鱼骨骼系统进行了扫描与三维重建,选取野生群体和养殖群体背部和尾部脊椎骨进行了显微结构参数差异分析。结果显示,大黄鱼脊椎骨与头骨、尾骨相连,脊椎骨26个,肋骨附着在第1~11腹椎,无肌间刺,胸鳍位于头骨后,背鳍、腹鳍、臀鳍和尾鳍与脊椎骨并不相连。大黄鱼野生群体背部和尾部脊椎骨的组织矿物质密度和骨矿物质密度均显著高于养殖群体(P<0.01),骨体积分数较养殖群体大(P<0.05),骨小梁间隔较养殖群体小(P<0.05),骨小梁数量、骨小梁厚度和结构模型指数上没有差别。推测是由于野生群体和养殖群体食物组成、生活环境以及活动情况等差异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 养殖群体 野生群体 骨骼 microCT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黄鱼消化道菌群结构、消化酶和非特异性免疫酶活力分析 被引量:9
5
作者 姜燕 徐永江 +7 位作者 于超勇 柳学周 王滨 郑炜强 官曙光 史宝 陈佳 柯巧珍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1-72,共12页
为研究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消化道的菌群结构、消化酶和非特异性免疫酶活力特征,本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系统分析大黄鱼胃、幽门盲囊和肠道中菌群组成及分布,并对比研究工厂化养殖和网箱养殖模式下的消化道菌群;同时,结合生... 为研究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消化道的菌群结构、消化酶和非特异性免疫酶活力特征,本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系统分析大黄鱼胃、幽门盲囊和肠道中菌群组成及分布,并对比研究工厂化养殖和网箱养殖模式下的消化道菌群;同时,结合生化分析方法解析2种模式下消化道消化酶和非特异性免疫酶活力特征。结果显示,2种养殖模式下,菌群多样性随消化道延伸呈下降趋势;乳杆菌科(Lactobacillaceae(f))、Fructobacillus、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等代表的菌属为共有优势菌群。其中,拟杆菌属(Bacteroides)和Anaerostipes等的丰度随消化道延伸呈下降趋势,而乳杆菌科、E01_9C_26_marine_group(o)所代表的菌属及黄杆菌属等则相反;普氏菌属(Prevotella_9)、乳杆菌科代表的菌属为2种模式养殖大黄鱼的主要差异菌属。工厂化养殖条件下,幽门盲囊和肠道中的菌群组成及其参与营养和免疫相关代谢通路的基因数目差异不显著(P>0.05),但与胃部的菌群组成和相关代谢通路基因数目存在明显差异;而网箱养殖大黄鱼胃部与幽门盲囊和肠道的菌群结构及相关代谢通路基因数目差异相对较小。2种养殖模式下的大黄鱼消化道菌群与饲料菌群相近。另外,胃和幽门盲囊也具有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说明,整个消化道还具有一定的化学免疫屏障作用。本研究结果将为大黄鱼健康养殖提供基础参考,并为消化道菌群生理功能探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 消化道 菌群 消化酶 非特异性免疫酶 养殖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健康与患病大黄鱼消化道微生物结构特征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姜燕 于超勇 +6 位作者 徐永江 柳学周 郑炜强 陈佳 刘莹 王滨 史宝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2-40,共9页
为研究患病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消化道中可能的病原微生物,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详细分析了健康和患病大黄鱼的胃、幽门盲囊和肠道中微生物群的组成信息和分布特征。研究显示,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为健康和患病大黄鱼消... 为研究患病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消化道中可能的病原微生物,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详细分析了健康和患病大黄鱼的胃、幽门盲囊和肠道中微生物群的组成信息和分布特征。研究显示,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为健康和患病大黄鱼消化道的优势菌门,且其丰度在两类鱼消化道中差异显著。拟杆菌属和乳杆菌属为健康大黄鱼消化道的主要优势菌属;Aliivibrio和弧菌属则为病鱼消化道的主要优势菌属。患病鱼消化道各部位中Aliivibrio的丰度是健康大黄鱼的1702.83~10957.55倍,且差异显著。健康鱼消化道微生物参与的部分代谢通路的基因数目与病鱼样本存在显著差异。大黄鱼消化道菌群和环境菌群相似性分析及主要菌群分布特征显示,饲料中微生物群对消化道菌群的影响相对较大,说明包括饲料在内的环境微生物的卫生质量在健康养殖中的作用非常关键。通过研究推断Aliivibrio和弧菌属为主要病原菌,养殖过程中维持鱼体消化道微生物群的动态平衡对机体健康至关重要,本研究为大黄鱼健康养殖中疾病的定向防控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菌群 消化道 高通量测序 大黄鱼 微生物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捕野生大黄鱼选育子代生长性能及现实遗传力分析 被引量:13
7
作者 黄伟卿 韩坤煌 +4 位作者 陈仕玺 张艺 周绍峰 周瑞发 罗芬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04-209,共6页
以海捕野生大黄鱼为基础群体进行选择育种,其子代与网箱养殖选育群体子代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野生群体的受精率虽小于对照群体,但孵化率却显著高于对照群体(P<0.05);野生群体的质量绝对增加率[(0.02±0.004)g/d^(0.26... 以海捕野生大黄鱼为基础群体进行选择育种,其子代与网箱养殖选育群体子代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野生群体的受精率虽小于对照群体,但孵化率却显著高于对照群体(P<0.05);野生群体的质量绝对增加率[(0.02±0.004)g/d^(0.26±0.081)g/d]、绝对增长率[(0.02±0.008)cm/d^(0.11±0.009)cm/d]、增积量(0.007±0.005~0.153±0.015)和肥满度(1.66±0.18~1.97±0.29)等生长性能均优于对照群体。野生群体的生长性状一开始就显现出现实遗传力,体长和体质量的现实遗传力分别为0.027~0.185和0.001~0.040。对野生群体进行良种群体选育时可以提早根据体长和体质量进行苗种选择淘汰,将节省大量的选育时间和避免后期操作的不便,但野生群体现实遗传力较低,选育应该结合家系选择和家系内选择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 大黄鱼 生长性能 现实遗传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黄鱼与美国红鱼抗菌肽Piscidin串联基因的构建、酵母表达及抗菌活性鉴定 被引量:2
8
作者 乔莹 王军 +4 位作者 马笑晚 潘滢 柯巧珍 郑炜强 苏永全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3-48,I0002,I0003,共8页
采用Piscidin基因串联表达的方案,通过Eco 31Ⅰ限制性内切酶定向连接方法合成Pseudosciaena crocea-Sciaenops ocellatus-piscidin(PSP)串联基因.以毕赤酵母(Pichia pastoris)的穿梭表达载体pPICZαA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PICZαA-PSP,转化... 采用Piscidin基因串联表达的方案,通过Eco 31Ⅰ限制性内切酶定向连接方法合成Pseudosciaena crocea-Sciaenops ocellatus-piscidin(PSP)串联基因.以毕赤酵母(Pichia pastoris)的穿梭表达载体pPICZαA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PICZαA-PSP,转化入毕赤酵母SMD1168菌株中.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进行多拷贝克隆筛选,实现了PSP重组串联肽的诱导表达和纯化,并对其抑菌活性进行初步鉴定,为piscidin抗菌肽的生产应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菌肽 piscidin 串联基因 真核表达 抗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黄鱼野生和养殖群体的COI序列变异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雷凤玲 陈敏芳 +3 位作者 蒙扬鑫 牛素芳 吴仁协 潘滢 《广西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94-803,共10页
为阐明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野生和养殖群体的遗传变异特性,本研究采用COI基因序列对徐闻东岸野生群体(XWD)、硇洲岛野生群体(NZD)、闽粤东野生群体(MYD)、象山养殖群体(XSYZ)和宁德养殖群体(NDYZ)等5个大黄鱼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 为阐明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野生和养殖群体的遗传变异特性,本研究采用COI基因序列对徐闻东岸野生群体(XWD)、硇洲岛野生群体(NZD)、闽粤东野生群体(MYD)、象山养殖群体(XSYZ)和宁德养殖群体(NDYZ)等5个大黄鱼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单倍型分布、遗传分化、历史动态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3个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h=0.757 6-0.877 5、π=0.002 6-0.003 1)明显高于2个养殖群体(h=0.194 7-0.495 2、π=0.000 8-0.001 0),二者的单倍型分布频率差异明显;XSYZ与NDYZ、MYD群体间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F_(st)=0.128 5、0.086 0,P<0.05),NDYZ与3个野生群体间具有遗传同质性(F_(st)=-0.010 6-0.000 2,P>0.05)。历史动态分析支持野生大黄鱼经历了晚更新世的群体数量扩张,但不支持养殖大黄鱼发生群体扩张。研究表明群体间遗传多样性的差异反映了不同进化力量在大黄鱼野生和养殖群体遗传中的作用机制。养殖实践和人工选育对东海区大黄鱼群体间的遗传分化起到了重要作用,而群体扩张、养殖逃逸、人工放流以及物种的扩散能力等因素可能促使粤西海域和东海区大黄鱼群体间具有遗传同质性。本研究揭示了粤西海域和东海区大黄鱼群体种质资源状况以及野生群体与养殖群体间的遗传特性差异,可为大黄鱼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 COI基因 序列变异 遗传分化 种质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论我国大黄鱼产业转型升级之对策 被引量:15
10
作者 洪万树 刘家富 +2 位作者 郑炜强 韩坤煌 刘招坤 《渔业研究》 2018年第4期315-323,共9页
经过30多年的研究与发展,我国大黄鱼产业已进入转型升级阶段。本文就加快大黄鱼原良种体系建设、规范养殖网箱布局和优化网箱结构、提高养殖经济效益与产品质量、加快全价人工配合饲料研发与推广应用、实施鱼病综合防控技术、提高产品... 经过30多年的研究与发展,我国大黄鱼产业已进入转型升级阶段。本文就加快大黄鱼原良种体系建设、规范养殖网箱布局和优化网箱结构、提高养殖经济效益与产品质量、加快全价人工配合饲料研发与推广应用、实施鱼病综合防控技术、提高产品加工率、实施品牌战略、进一步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发掘大黄鱼文化等方面,论述了我国大黄鱼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产业 转型升级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饲料中添加胜肽和益生菌对大黄鱼生长性能和体组成的影响 被引量:5
11
作者 柯巧珍 余训凯 +9 位作者 张永兴 潘滢 陈秋平 黄匡南 陈佳 翁华松 包欣源 韩坤煌 刘永裕 刘家富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41-145,共5页
以初始体重为48.23±1.25 g的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为试验对象,研究饲料中添加胜肽和益生菌对大黄鱼生长性能、体组成的影响.添加胜肽试验组所用饲料为添加500mg/kg胜肽产品配制成软颗粒饲料;添加胜肽-益生菌试验组所用饲料... 以初始体重为48.23±1.25 g的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为试验对象,研究饲料中添加胜肽和益生菌对大黄鱼生长性能、体组成的影响.添加胜肽试验组所用饲料为添加500mg/kg胜肽产品配制成软颗粒饲料;添加胜肽-益生菌试验组所用饲料为添加500mg/kg胜肽产品和500mg/kg益生菌产品配置成的软颗粒饲料;对照组所用饲料为未添加胜肽和益生菌产品而以相同配方配制成的软颗粒饲料.整个养殖试验的周期为12周,并于海水浮式网箱中进行.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胜肽和胜肽-益生菌均显著提高大黄鱼的终末体质重(FW)、特定生长率(SGR)、鱼体增重率(WGR)、饲料效率(FE)和粗脂肪含量(p<0.05);饲料中添加胜肽对大黄鱼水分、粗蛋白、灰分、肝脏指数(HSI)、内脏指数(VSI)和肥满度(CF)的影响不显著(p>0.05);添加胜肽-益生菌饲料组VSI显著高于添加胜肽饲料组和对照组(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大黄鱼 胜肽 益生菌 生长性能 体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黄鱼Lc-UBE2D4基因的克隆及其表达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韩坤煌 周鹏 +2 位作者 邹志华 张子平 王艺磊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66-173,共8页
泛素缀合酶E2是蛋白质泛素化系统中的关键酶,对降解的靶蛋白的特异性选择起决定性作用,参与了细胞内80%以上的蛋白降解,对于细胞周期调控、细胞凋亡、基因转录及表达等生理活动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本研究从已构建的大黄鱼(Larimichthys... 泛素缀合酶E2是蛋白质泛素化系统中的关键酶,对降解的靶蛋白的特异性选择起决定性作用,参与了细胞内80%以上的蛋白降解,对于细胞周期调控、细胞凋亡、基因转录及表达等生理活动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本研究从已构建的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性腺线性化c DNA文库中筛选出泛素缀合酶(Ubiquitin-conjugating enzymes E2 D4,Lc-UBE2D4)同源基因片段,利用SMART-RACE方法克隆出其全长c DNA序列,并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其在大黄鱼不同组织和性腺不同发育阶段的差异表达情况。结果显示,Lc-UBE2D4基因全长798 bp,其中ORF为441 bp,可编码147个氨基酸,含有一段典型的泛素缀合酶UBC结构域及其半胱氨酸激活位点。定量PCR结果分析发现,Lc-UBE2D4在脾脏和性腺中表达量较高,在脾脏和精巢的表达水平极显著高于其他各组织(P<0.01),同时在卵巢中的表达亦显著高于除脾脏和精巢外的其他各组织(P<0.05);通过对Lc-UBE2D4基因在性腺不同发育阶段表达模式的研究发现,该基因在精巢3个时期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各发育阶段的卵巢(P<0.05),推测Lc-UBE2D4基因在大黄鱼性腺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脾脏中的高表达也暗示其可能参与免疫机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泛素化 Lc-UBE2D4 大黄鱼 组织表达 性腺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黄鱼Lcnkl3基因的分子结构、表达特征及多肽片段抗菌活性 被引量:1
13
作者 周齐家 潘滢 +2 位作者 陈佳 郑炜强 王军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5-36,共12页
作为重要的免疫基因,NK-lysin参与了鱼类非特异性免疫系统对抗病原感染的免疫应答过程。在之前的研究中,我们已经发现重要经济鱼类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体内存在2种类型的NK-lysin基因。在本文中我们报道了1种新型大黄鱼NK-lysi... 作为重要的免疫基因,NK-lysin参与了鱼类非特异性免疫系统对抗病原感染的免疫应答过程。在之前的研究中,我们已经发现重要经济鱼类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体内存在2种类型的NK-lysin基因。在本文中我们报道了1种新型大黄鱼NK-lysin基因Lcnkl3,并对基因序列、表达特征及其多肽片段的抗菌活性进行了分析。Lcnkl3基因的开放阅读框长度为435 bp,编码144个氨基酸残基,其多肽序列Lcnkl3中包含Saposin B结构域及6个高度保守的半胱氨酸残基。系统进化分析表明Lcnkl3与大黄鱼Lcnkl2最为相似,与其他鱼类NK-lysin多肽则差异较大。Lcnkl3基因在未受感染的大黄鱼各组织中具有不同的基础表达量,表达水平最高的组织为心脏。在病原诱导的免疫应答过程中,Lcnkl3基因在各组织不同感染阶段的表达模式存在差异。源于Lcnkl3成熟肽序列的多肽片段对不同细菌的抑制和杀灭效果差异显著。以上结果表明Lcnkl3属于大黄鱼NK-lysin基因家族,并参与了大黄鱼对抗病原感染的免疫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K-lysin基因 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 非特异性免疫系统 抗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解多维对大黄鱼仔稚鱼尾部骨骼发育的致畸性初探
14
作者 陈佳 柯巧珍 +6 位作者 余训凯 张文兵 黄匡南 翁华松 包欣源 刘兴彪 刘家富 《渔业信息与战略》 2021年第3期201-207,共7页
为研究电解多维对仔稚鱼期大黄鱼尾部骨骼发育的致畸性,在水温(25±0.5)℃条件下,以3d大黄鱼初孵仔稚鱼为实验对象,设置3个实验组和1个对照组,每组2个重复。实验组1泼洒电解多维起止时间为孵化后3~10d,实验组2泼洒电解多维起止时间... 为研究电解多维对仔稚鱼期大黄鱼尾部骨骼发育的致畸性,在水温(25±0.5)℃条件下,以3d大黄鱼初孵仔稚鱼为实验对象,设置3个实验组和1个对照组,每组2个重复。实验组1泼洒电解多维起止时间为孵化后3~10d,实验组2泼洒电解多维起止时间为孵化后20~27d,以实验水体体积和每日换水量计算电解多维的投入量,维持养殖水体的浓度为5.0 mg·L^(-1);实验组3在大黄鱼孵化后20~27d拌料投喂电解多维(每天摄入量占仔稚鱼体质量的比重为30mg·kg^(-1)),对照组不泼洒不投喂电解多维。结果显示:实验组1中100%的仔稚鱼尾部外形分化受到抑制,尾柄形状因子减小、面积减小,其外形表现为尾部骨骼畸形,臀鳍、尾鳍无法发育,尾部外形趋向于圆形;10d后实验组1停止泼洒电解多维,但畸变不可逆。实验组2、实验组3和对照组仔稚鱼均未发现畸形。说明电解多维对大黄鱼仔稚鱼期尾部骨骼发育有强致畸性,而在孵化后20d使用电解多维对大黄鱼尾部骨骼发育无显著性影响,因此,不建议大黄鱼育苗生产时的仔稚鱼阶段使用电解多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 仔稚鱼期 电解多维 骨骼畸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黄鱼陆基低盐节水模式下水体生物结构的变化及其影响
15
作者 陈佳 《农业工程技术》 2022年第26期9-13,共5页
在25 m^(2)水泥试验池进行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低盐度不换水养殖,并实时观测水质与浮游生物指标,研究水体生物结构的变化及其对水体水质和大黄鱼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养殖前期和中期,藻类多样性指数H’>1.5、J>0.5、d>... 在25 m^(2)水泥试验池进行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低盐度不换水养殖,并实时观测水质与浮游生物指标,研究水体生物结构的变化及其对水体水质和大黄鱼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养殖前期和中期,藻类多样性指数H’>1.5、J>0.5、d>1,水质指标良好,大黄鱼正常生长;养殖后期藻类多样性指数H’<0.6、J<0.5、d<1,甲藻门的圆鳞异囊藻和裸甲藻成为单一优势种,同时水质指标恶化,鱼体大量死亡。试验表明,藻类多样性和浮游动物的多样性是维护水体动态平衡,保持良好水质和保证大黄鱼生长的重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大黄鱼 低盐 节水模式 水生生物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水产种业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 被引量:14
16
作者 韩坤煌 《福建水产》 2015年第6期495-501,共7页
在现代渔业发展历程中,水产种业作为第一生产要素与基础核心产业,是保证水产品有效供给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发展水产养殖,以种业为先。本文阐述了我国水产种业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其目前面临的问题和制约因素,阐述其未来的发... 在现代渔业发展历程中,水产种业作为第一生产要素与基础核心产业,是保证水产品有效供给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发展水产养殖,以种业为先。本文阐述了我国水产种业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其目前面临的问题和制约因素,阐述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以期为我国水产种业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产种业产业 原良种 产学研 育繁推 对策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刺激隐核虫幼虫膜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特性分析
17
作者 池洪树 刘晓东 +3 位作者 郑在予 龚晖 柯巧珍 林能锋 《福建农业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69-475,共7页
为获得刺激隐核虫幼虫膜蛋白单克隆抗体并初步分析单抗特性,提取刺激隐核虫幼虫膜蛋白,免疫Balb/c小鼠,取脾细胞与SP2/O细胞融合,以间接ELISA筛选阳性杂交瘤细胞。通过ELISA方法检测单克隆抗体的亚类及效价;通过SDS-PAGE和western blot... 为获得刺激隐核虫幼虫膜蛋白单克隆抗体并初步分析单抗特性,提取刺激隐核虫幼虫膜蛋白,免疫Balb/c小鼠,取脾细胞与SP2/O细胞融合,以间接ELISA筛选阳性杂交瘤细胞。通过ELISA方法检测单克隆抗体的亚类及效价;通过SDS-PAGE和western blot分析单抗特异性结合的蛋白,并以串联质谱方法对所识别条带进行鉴定;采用免疫荧光法分析单抗的抗原结合位点和特异性。结果得到3株能稳定分泌刺激隐核虫幼虫膜蛋白抗体的细胞株(5D11AG5、5H9BG3、6E11CE7)。这3株细胞株产生的抗体亚型均为IgM,ELISA效价分别为1∶3200、1∶25600、1∶51200。单抗5D11AG5和单抗5H9BG3株能够识别~35kDa的刺激隐核虫幼虫膜蛋白线性抗原表位,单抗5D11AG5所识别的蛋白与数据库中刺激隐核虫表面抗原蛋白、嗜热四膜虫微管蛋白(tubulin)的肽段具有较高覆盖率。免疫荧光结果显示单抗5D11AG5和单抗5H9DG3识别部位主要在虫体表面近胞口的前端,而单抗6E11CE7识别虫体表面外膜。刺激隐核虫幼虫膜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为刺激隐核虫功能性蛋白的筛选、纯化和功能分析提供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激隐核虫 幼虫 膜蛋白 单克隆抗体 白点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卫星标记对6个花鲈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1
18
作者 黄皓 范嗣刚 +5 位作者 王鹏飞 陈佳 赵超 闫路路 邱丽华 潘滢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99-106,共8页
为了解中国不同地理群体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的遗传结构,从花鲈基因组序列中筛选出11个具有多态性的微卫星位点,对中国沿海地区(天津、长岛、青岛、上海、厦门和北海) 6个花鲈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11个微卫星位点共... 为了解中国不同地理群体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的遗传结构,从花鲈基因组序列中筛选出11个具有多态性的微卫星位点,对中国沿海地区(天津、长岛、青岛、上海、厦门和北海) 6个花鲈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11个微卫星位点共检测到57个等位基因,7个微卫星位点具有高度多态性。6个群体的等位基因数(N;)为3.909 1~4.636 4,有效等位基因数(N;)为2.293 4~2.773 5,观测杂合度(H;)为0.391 3~0.456 8,期望杂合度(H;)为0.505 1~0.566 2,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388 8~0.518 9。青岛、上海和北海群体具有高度多态性,其余群体为中度多态性。上海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最高,长岛群体和厦门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低。6个群体间的遗传分化指数(F;)为0.022 6~0.055 2,其中天津群体和北海群体间的遗传分化最大,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程度低。基因流(N;)为4.276 6~11.220 8,6个群体间的基因交流频繁;分子方差分析(AMOVA)显示群体内变异占总变异的91%,群体间变异占9%。基于个体归类的聚类分析显示6个群体的花鲈个体均被划分到2个基因型类群中,无独立的基因型类群。UPMGA聚类树显示6个群体分为两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鲈 微卫星 遗传多样性 遗传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东海域棘头梅童鱼肌肉营养成分分析与评价 被引量:18
19
作者 曹平 宋炜 +3 位作者 陈佳 蒋科技 郭全友 王鲁民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53-463,共11页
在繁殖季节测定分析了闽东海域30尾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的肌肉营养成分。结果表明,棘头梅童鱼肌肉(鲜重)中粗蛋白含量为(17.21±0.27)%,粗脂肪含量为(0.56±0.05)%,水分含量为(77.70±0.21)%,粗灰分含量为(1.49... 在繁殖季节测定分析了闽东海域30尾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的肌肉营养成分。结果表明,棘头梅童鱼肌肉(鲜重)中粗蛋白含量为(17.21±0.27)%,粗脂肪含量为(0.56±0.05)%,水分含量为(77.70±0.21)%,粗灰分含量为(1.49±0.59)%。肌肉中含有17种氨基酸,占肌肉总量的(17.01±0.11)%(鲜重),其中7种人体必需氨基酸(不包括色氨酸)总量占肌肉总量的(6.09±0.06)%,占氨基酸总量的35.82%。必需氨基酸构成比例符合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FAO/WHO)的标准。棘头梅童鱼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缬氨酸(Val);第二限制性氨基酸从氨基酸评分(AAS)来看为亮氨酸(Leu),从化学评分(CS)来看为苯丙氨酸+酪氨酸(Phe+Tyr)。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为67.04。4种鲜味氨基酸总量占肌肉总量的(26.24±0.01)%(干样百分比),占氨基酸总量的34.40%。共检测到27种主要脂肪酸,其中二十碳五烯酸(EPA)与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含量较高,分别为(8.23±0.14)%和(13.22±0.12)%。研究表明,棘头梅童鱼必需氨基酸营养组成合理,富含鲜味氨基酸,脂肪酸种类多样,矿物元素含量比值合理,微量元素中锌和硒元素含量较丰富,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头梅童鱼 肌肉 营养成分 氨基酸 营养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草药复方及其与抗生素联用对斜带石斑鱼河流弧菌病的治疗效果 被引量:8
20
作者 徐晓津 李秀华 +4 位作者 马一帆 李慧耀 祁欣 吕海龙 鄢庆枇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5期38-43,共6页
【目的】通过药物体外抑菌试验及斜带石斑鱼抗病力研究,筛选有效治疗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河流弧菌(Vibrio fluvialis)病复方中药与中西药联用配方。【方法】用黄连、乌梅、黄柏比例分别为0.9∶1.3∶0.9、1.2∶0.9∶1.0、1... 【目的】通过药物体外抑菌试验及斜带石斑鱼抗病力研究,筛选有效治疗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河流弧菌(Vibrio fluvialis)病复方中药与中西药联用配方。【方法】用黄连、乌梅、黄柏比例分别为0.9∶1.3∶0.9、1.2∶0.9∶1.0、1∶1∶1的复方中药对河流弧菌进行体外抑菌实验;将质量分数2.2%复方中草药与中西药联用复方分别添加到基础饲料中,投喂感染河流弧菌的斜带石斑鱼73 d,研究中西药对石斑鱼河流弧菌病治疗效果。其中,试验组Ⅰ、Ⅱ、Ⅲ的黄连、乌梅、黄柏比例分别为0.9∶1.3∶0.9、1.2∶0.9∶1.0、1∶1∶1,试验组Ⅳ、Ⅴ、Ⅵ的黄连、乌梅、黄柏、恩诺沙星配比分别为0.9∶1.3∶0.9∶1.3、1.2∶0.9∶1.0∶0.9、1∶1∶1∶1,另设空白对照组Ⅰ(健康鱼,投喂基础饲料)、Ⅱ(病鱼,投喂基础饲料)和阳性对照组Ⅲ(病鱼,投喂板黄散)、Ⅳ(病鱼,投喂大黄五倍子散)。【结果】黄连、乌梅、黄柏配比1∶1∶1、质量浓度200mg/mL的复方中药对河流弧菌的体外抑菌效果较佳,为最佳配方及用量。40 d病鱼死亡数,对照组Ⅱ>对照组Ⅳ>对照组Ⅲ>试验组Ⅰ>试验组Ⅲ>试验组Ⅱ>试验组Ⅴ>试验组Ⅵ>试验组Ⅳ>对照组Ⅰ,试验组Ⅱ的黄连、乌梅、黄柏比1.2∶0.9∶1.0为疗效最佳的中药复方,试验组Ⅳ的黄连、乌梅、黄柏、恩诺沙星比为0.9∶1.3∶0.9∶1.3为疗效最佳的中西药联用复方。【结论】中药复方及中西药联用复方均可较好治疗斜带石斑鱼河流弧菌病,后者药效优于前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中药 中西药联用 恩诺沙星 斜带石斑鱼 河流弧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