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猪血浆蛋白乳化棕榈油对猪肉糜凝胶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3
1
作者 朱东阳 康壮丽 +6 位作者 何鸿举 胡明明 黄清吉 马汉军 赵改名 徐幸莲 王虎虎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1-75,共5页
以质量分数25%和50%猪血浆蛋白乳化棕榈油替代猪背膘,研究其对猪肉糜凝胶特性、流变性、水分分布状态和水分迁移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乳化棕榈油可显著提高猪肉糜凝胶的L*值、b*值、蒸煮得率、硬度和弹性(P<0.05),在替代量为50... 以质量分数25%和50%猪血浆蛋白乳化棕榈油替代猪背膘,研究其对猪肉糜凝胶特性、流变性、水分分布状态和水分迁移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乳化棕榈油可显著提高猪肉糜凝胶的L*值、b*值、蒸煮得率、硬度和弹性(P<0.05),在替代量为50%时猪肉糜凝胶有最高的L*值、b*值、蒸煮得率、硬度和弹性。在80℃,猪背膘替代量为50%时猪肉糜的G’最高。低场核磁共振结果表明:添加乳化棕榈油猪肉糜凝胶的T_(22)起始弛豫时间较短,T_(21)的峰面积比例增加,而T_(22)的峰面积比例降低,说明水分可移动性降低,不易流动的水分含量增加,猪肉糜凝胶的保水性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血浆蛋白 棕榈油 猪肉糜 凝胶特性 低场核磁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化棕榈油对猪肉贡丸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9
2
作者 康壮丽 朱东阳 +4 位作者 胡明明 黄清吉 马汉军 宋照军 潘润淑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12-116,共5页
文中研究了使用大豆分离蛋白乳化的棕榈油部分或全部(50%和100%)替代猪背膘对猪肉贡丸品质及肉糜流变性的影响。添加乳化棕榈油,提高贡丸的L*值、b*值和硬度值。增加乳化棕榈油添加量,显著提高(P<0.05)贡丸的水分和蛋白质含量,能量值... 文中研究了使用大豆分离蛋白乳化的棕榈油部分或全部(50%和100%)替代猪背膘对猪肉贡丸品质及肉糜流变性的影响。添加乳化棕榈油,提高贡丸的L*值、b*值和硬度值。增加乳化棕榈油添加量,显著提高(P<0.05)贡丸的水分和蛋白质含量,能量值从1 006.42 k J/100 g降到811.07 k J/100 g。与100%猪背膘和100%乳化棕榈油肉糜相比,50%乳化棕榈油肉糜的蒸煮得率最高。在80℃时,50%乳化棕榈油肉糜的G'值最高(17.5 k Pa),对照组最低(15.8 k Pa)。因此,使用50%乳化棕榈油替代猪背膘的贡丸品质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榈油 贡丸 色差 蒸煮得率 流变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棕榈油基花椒调味油的生产工艺及其贮藏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彭彰智 彭超 +2 位作者 潘军辉 胡明明 张国文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58-64,共7页
采用响应面法对棕榈油基花椒调味油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基于单因素实验选取花椒粉碎粒度、料液比和熬制温度3个因素,利用Box-Benhnken实验和响应面法,考察了各因素间交互作用及其对花椒调味油感官评分的影响,模拟得到二次多项式回归方... 采用响应面法对棕榈油基花椒调味油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基于单因素实验选取花椒粉碎粒度、料液比和熬制温度3个因素,利用Box-Benhnken实验和响应面法,考察了各因素间交互作用及其对花椒调味油感官评分的影响,模拟得到二次多项式回归方程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花椒调味油生产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8.5、花椒粉碎粒度56目、熬制温度91℃,实际测得的花椒调味油感官评分(93.87分)与响应面拟合所得方程的预测值(94.03分)符合良好。对制得的棕榈油基花椒调味油在40℃下加速贮藏90 d,贮藏期内棕榈油基花椒调味油香气浓郁,无异味,颜色较深,麻味较强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椒调味油 棕榈油 响应面法 感官评定 贮藏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棕榈油基灯影牛肉丝品质变化及货架期预测 被引量:6
4
作者 黄湛 陆阳 +3 位作者 刘平 车振明 胡明明 黄清吉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19-123,137,共6页
以自制棕榈油基灯影牛肉丝为研究对象,研究在不同贮藏温度(4,25,37℃)条件下,灯影牛肉丝的感官品质、理化指标和菌落总数随贮藏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确定将酸价作为指标建立动力学模型预测灯影牛肉丝的货架期,将酸价为4.0mg/g作为... 以自制棕榈油基灯影牛肉丝为研究对象,研究在不同贮藏温度(4,25,37℃)条件下,灯影牛肉丝的感官品质、理化指标和菌落总数随贮藏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确定将酸价作为指标建立动力学模型预测灯影牛肉丝的货架期,将酸价为4.0mg/g作为灯影牛肉丝货架期的终点。灯影牛肉丝货架期预测模型的回归方程为:t=0.22e^(1936.85/T)(R2=0.9996)。将灯影牛肉丝在15℃和30℃进行验证试验,预测值与实际值之间的误差分别为-0.73%和2.32%,以酸价为指标建立的动力学模型可以较为准确地预测灯影牛肉丝的货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灯影牛肉丝 货架期 酸价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棕榈油与菜籽油复合火锅底料关键工艺参数优化 被引量:9
5
作者 张丽珠 唐洁 +2 位作者 车振明 肖文艳 黄清吉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8-42,共5页
采用响应曲面分析法对棕榈油与菜籽油复合火锅底料关键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火锅底料的感观综合评分为响应值,进行了棕榈油与菜籽油用油量、油配比、熬制时间3个因素的显著性和交互作用分析,优化得到其最佳工艺... 采用响应曲面分析法对棕榈油与菜籽油复合火锅底料关键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火锅底料的感观综合评分为响应值,进行了棕榈油与菜籽油用油量、油配比、熬制时间3个因素的显著性和交互作用分析,优化得到其最佳工艺参数条件:用油量为52%(m/m),棕榈油与菜籽油配比为3∶2∶3(5℃棕榈油∶8℃棕榈油∶菜籽油),熬制时间为26min。在此条件下对棕榈油与菜籽油复合火锅底料进行感官综合评分,其中组织形态89.16分、浑汤度88.83分、色泽89.02分、香味92.87分、滋味87.29分,感官综合评分为89.65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榈油 菜籽油 火锅底料 响应曲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棕榈油在金华酥饼皮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金俊 揭良 +4 位作者 李泓勇 马银辉 黄清吉 金青哲 王兴国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70-73,共4页
为提高金华酥饼的品质和健康安全性,并降低其生产成本,以改善酥饼皮的油脂组成为切入点,通过加入部分棕榈油来代替原本单一的菜籽油。将5℃棕榈液油、24℃棕榈液油和45℃棕榈硬脂与菜籽油分别按1∶3、1∶1和3∶1混合并制作酥饼皮,通过... 为提高金华酥饼的品质和健康安全性,并降低其生产成本,以改善酥饼皮的油脂组成为切入点,通过加入部分棕榈油来代替原本单一的菜籽油。将5℃棕榈液油、24℃棕榈液油和45℃棕榈硬脂与菜籽油分别按1∶3、1∶1和3∶1混合并制作酥饼皮,通过油脂相容性研究、产品感官与质构评价分析棕榈油的合理添加量。结果表明:5℃棕榈液油与菜籽油完全相容,而24℃棕榈液油和45℃棕榈硬脂与菜籽油在室温下存在共晶现象;混合油脂中5℃棕榈液油的添加量达到75%、24℃棕榈液油的添加量达到50%或45℃棕榈硬脂的添加量达到25%时,可保证制作的金华酥饼在感官、质构方面与传统金华酥饼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华酥饼皮 棕榈液油 棕榈硬脂 菜籽油 相容性 感官 质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棕榈油复配物代替猪油用于桃酥制作 被引量:10
7
作者 吴苏喜 肖志红 季敏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0期323-326,共4页
比较棕榈油桃酥和猪油桃酥产品的感官品质以及在同等储藏条件下的酸价和过氧化值的变化情况,以判断棕榈油对猪油的可替代性。结果表明:复配棕榈油基起酥油不仅可以达到猪油基起酥油用在桃酥制作上的良好效果,而且棕榈油桃酥具有比猪油... 比较棕榈油桃酥和猪油桃酥产品的感官品质以及在同等储藏条件下的酸价和过氧化值的变化情况,以判断棕榈油对猪油的可替代性。结果表明:复配棕榈油基起酥油不仅可以达到猪油基起酥油用在桃酥制作上的良好效果,而且棕榈油桃酥具有比猪油桃酥更好的氧化稳定性。本实验为棕榈油基起酥油代替猪油用于桃酥制作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榈油 起酥油 桃酥 猪油 棕榈硬脂 棕榈液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油基和棕榈油基起酥油的晶型结构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吴苏喜 季敏 +1 位作者 吴文民 李昌珠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84-87,125,共5页
应用X-射线衍射法分别研究了在不同结晶条件下制作的猪油基起酥油和棕榈油基起酥油的晶型结构,以便决定能否用廉价的棕榈油取代猪油生产起酥油并丰富有关固体脂肪的晶型结构研究资料。结果表明,猪油和猪油基起酥油的晶型在任何结晶条件... 应用X-射线衍射法分别研究了在不同结晶条件下制作的猪油基起酥油和棕榈油基起酥油的晶型结构,以便决定能否用廉价的棕榈油取代猪油生产起酥油并丰富有关固体脂肪的晶型结构研究资料。结果表明,猪油和猪油基起酥油的晶型在任何结晶条件下均表现为β型;而棕榈油基起酥油的晶型主要受熟化温度的影响,当熟化温度为15~20℃时表现为β型、当熟化温度25~28℃时表现为β’型。说明棕榈油比猪油更适合成为制作起酥油所需要的固相基料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油 棕榈油 起酥油 晶型结构 棕榈硬脂 棕榈软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棕榈油基绿豆糕的制备工艺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金俊 马银辉 +5 位作者 周胜利 李泓勇 孙逸文 黄清吉 王兴国 金青哲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50-154,共5页
传统绿豆糕的制作多采用大豆油或以大豆油为基础油的调和油,为提高产品的货架期、经济价值和营养价值,选用5℃棕榈油、24℃棕榈油和45℃棕榈油分别部分替代大豆油制作绿豆糕,以棕榈油添加量、复配油脂添加量和复配油脂加热时间为试验因... 传统绿豆糕的制作多采用大豆油或以大豆油为基础油的调和油,为提高产品的货架期、经济价值和营养价值,选用5℃棕榈油、24℃棕榈油和45℃棕榈油分别部分替代大豆油制作绿豆糕,以棕榈油添加量、复配油脂添加量和复配油脂加热时间为试验因素,以产品的感官评分和硬度为参考指标进行优化试验。结果表明:5℃棕榈油基绿豆糕,棕榈油添加量为80%、复配油脂添加量为20%、复配油脂加热时间为3.5 min;24℃棕榈油基绿豆糕,棕榈油添加量为80%、复配油脂添加量为23%、复配油脂加热时间为3.0 min;45℃棕榈油基绿豆糕,棕榈油添加量为60%、复配油脂添加量为12%、复配油脂加热时间为4.5 min。按上述工艺制作的绿豆糕,其感官评分和硬度与传统绿豆糕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榈油 大豆油 复配 感官评价 硬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棕榈油基油酥肉松的研制 被引量:7
10
作者 张静 牛跃庭 姚芳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57-160,共4页
以鲜猪肉为主要原料,配以白砂糖、盐、棕榈油等辅料,采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对油酥肉松的配方进行优化,并对不同油脂得到的油酥肉松储存稳定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确定油酥肉松的最佳配方为:以1 kg鲜猪肉计,白砂糖160 g、盐12 g、生抽酱... 以鲜猪肉为主要原料,配以白砂糖、盐、棕榈油等辅料,采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对油酥肉松的配方进行优化,并对不同油脂得到的油酥肉松储存稳定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确定油酥肉松的最佳配方为:以1 kg鲜猪肉计,白砂糖160 g、盐12 g、生抽酱油20 g、味精6 g、料酒20 g、棕榈油150 g。用该配方制作的肉松咸甜适中、香酥可口,且棕榈油制备的肉松比大豆油制备的品质更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松 棕榈油 风味 储存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棕榈油与猪油在组成结构和功能特性上的比较 被引量:25
11
作者 吴苏喜 季敏 吴文民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39-44,共6页
比较了3种棕榈油和6种猪油产品在理化指标、营养与功能特性指标以及脂肪酸组成及其在甘油三酯Sn-2位上的分布情况,以判断棕榈油对猪油的可替代性。结果表明,棕榈油和猪油的熔点、碘值、酸值、过氧化值等理化指标很接近;棕榈油不含胆固醇... 比较了3种棕榈油和6种猪油产品在理化指标、营养与功能特性指标以及脂肪酸组成及其在甘油三酯Sn-2位上的分布情况,以判断棕榈油对猪油的可替代性。结果表明,棕榈油和猪油的熔点、碘值、酸值、过氧化值等理化指标很接近;棕榈油不含胆固醇,具有比猪油较高的VE含量和氧化稳定性;在可塑性方面,精炼棕榈油与猪板油相当,而且好于猪杂油和猪膘油,棕榈硬脂与猪骨油相当,棕榈液油与猪皮油相当;虽然棕榈油和猪油的脂肪酸组成具有相似性,猪油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略高于棕榈油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但是棕榈油的Sn-2位上主要分布不饱和脂肪酸,而猪油的Sn-2位上主要分布饱和脂肪酸,使棕榈油比猪油更加容易消化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榈油 猪油 脂肪酸组成 甘油三酯结构 功能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棕榈油微胶囊化制备工艺研究 被引量:12
12
作者 刘全亮 马传国 +2 位作者 季敏 Ooi Cheng Keat Wong Soo Khwan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2-35,共4页
该文主要以大豆分离蛋白和麦芽糊精为复合壁材,单硬脂酸甘油酯和蔗糖酯为复合乳化剂,制备含油量为30%以上棕榈油微胶囊,并对制备微胶囊化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在复合乳化剂添加量为2.5%(单甘脂∶蔗糖酯=3∶7)、剪切乳化时间6 mi... 该文主要以大豆分离蛋白和麦芽糊精为复合壁材,单硬脂酸甘油酯和蔗糖酯为复合乳化剂,制备含油量为30%以上棕榈油微胶囊,并对制备微胶囊化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在复合乳化剂添加量为2.5%(单甘脂∶蔗糖酯=3∶7)、剪切乳化时间6 min、乳化温度为70℃、壁材∶芯材=1.5∶1、进风温度为180℃的条件下,可以获得包埋率为82.3%、含油量为32.9%的微胶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榈油 微胶囊 粉末油脂 乳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胶囊化棕榈油的品质分析 被引量:11
13
作者 刘全亮 马传国 +3 位作者 王化林 季敏 OIO Cheng Keat WONG Soo Khwan 《粮油食品科技》 2015年第1期38-42,共5页
以麦芽糊精与大豆分离蛋白为复配壁材、蔗糖脂肪酸酯和单硬脂酸甘油酯为乳化剂制备棕榈油微胶囊,检测其基本理化指标,探讨微胶囊的热稳定性、微粒微观结构及储藏稳定性。结果表明:自制微胶囊的含油量是38.21%,蛋白质含量是24.68%,自由... 以麦芽糊精与大豆分离蛋白为复配壁材、蔗糖脂肪酸酯和单硬脂酸甘油酯为乳化剂制备棕榈油微胶囊,检测其基本理化指标,探讨微胶囊的热稳定性、微粒微观结构及储藏稳定性。结果表明:自制微胶囊的含油量是38.21%,蛋白质含量是24.68%,自由下落堆积成锥体的休止角是36.1°,水溶解度是75.8%,所得微胶囊散落性良好,微观结构完整,表面结构光滑,形状呈球形或椭球形,微胶囊颗粒大小主要集中在0~40μm的范围内;热重分析表明,微胶囊热稳定性良好,高温对微胶囊品质影响较小;储藏实验表明,在贮藏过程中微胶囊化的棕榈油过氧化值增加量为6.5mmol/kg;红外谱图表明,在喷雾干燥过程中壁材与芯材未发生化学反应,因此制备的微胶囊成品具有良好的性能及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榈油 微胶囊 贮藏 品质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δ-生育三烯酚测定混合油脂中棕榈油的含量 被引量:3
14
作者 朱丹丹 潘开林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56-58,共3页
根据δ-生育三烯酚为棕榈油特征物质的特点,建立以δ-生育三烯酚来分析混合油脂中棕榈油含量的方法,并对该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基于δ-生育三烯酚测定混合油脂中棕榈油的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准确性,最低检出限为0.02%,实际值与... 根据δ-生育三烯酚为棕榈油特征物质的特点,建立以δ-生育三烯酚来分析混合油脂中棕榈油含量的方法,并对该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基于δ-生育三烯酚测定混合油脂中棕榈油的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准确性,最低检出限为0.02%,实际值与计算值之间的相对误差在±20%之间。该方法简单、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δ-生育三烯酚 棕榈油 测定 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棕榈油中间分提物油基冰淇淋配方的对比研究
15
作者 韩文凤 马川兰 +1 位作者 牛跃庭 张玉军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9-72,共4页
对单一26℃棕榈油中间分提物油脂和由26℃棕榈油中间分提物油脂、棕榈仁硬脂和乳脂3种油脂的复配油脂两种油脂配方制作出冰淇淋的品质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采用复配油脂制作出的冰淇淋不仅保持了冰淇淋质量,而且比起单一油脂制作的冰淇淋... 对单一26℃棕榈油中间分提物油脂和由26℃棕榈油中间分提物油脂、棕榈仁硬脂和乳脂3种油脂的复配油脂两种油脂配方制作出冰淇淋的品质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采用复配油脂制作出的冰淇淋不仅保持了冰淇淋质量,而且比起单一油脂制作的冰淇淋,风味更好,口感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榈油中间分提物 复配油脂 冰淇林 配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棕榈油制备速冻食品专用油脂 被引量:4
16
作者 葛瑞宏 吴文民 +3 位作者 刘彩丽 王德志 王高林 马传国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10,共5页
以棕榈硬脂和棕榈液油为原料,开发适用于速冻食品的专用油脂生产技术及配方。将棕榈硬脂与棕榈液油按质量比1∶1复配,用于制备速冻食品专用油脂。通过正交实验分析,确定了专用油脂制备的最佳条件为:复合乳化剂(丙二醇酯与单甘酯质量比为... 以棕榈硬脂和棕榈液油为原料,开发适用于速冻食品的专用油脂生产技术及配方。将棕榈硬脂与棕榈液油按质量比1∶1复配,用于制备速冻食品专用油脂。通过正交实验分析,确定了专用油脂制备的最佳条件为:复合乳化剂(丙二醇酯与单甘酯质量比为1∶1)添加量为油质量的1%,乳化温度60℃,乳化时间10 min,油水质量比5∶1。在最佳条件下,制得的专用油脂的乳化稳定性为92.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速冻食品 棕榈硬脂 棕榈液油 专用油脂 乳化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棕榈油中间分提物在零/低反式脂肪酸人造奶油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7
作者 季敏 李勇强 +3 位作者 杨天奎 牟英 OOI Cheng Keat WONG Soo Khwan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25-30,共6页
为扩大棕榈油中间分提物(PMF)在零/低反式脂肪酸人造奶油中的应用,对PMF、棕榈油硬脂(PSt)和大豆油的甘三酯组成、结晶及熔化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PMF的甘三酯主要由二饱和型及单饱和型甘三酯POP、PLP、POO组成;PSt的甘三酯主要由三... 为扩大棕榈油中间分提物(PMF)在零/低反式脂肪酸人造奶油中的应用,对PMF、棕榈油硬脂(PSt)和大豆油的甘三酯组成、结晶及熔化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PMF的甘三酯主要由二饱和型及单饱和型甘三酯POP、PLP、POO组成;PSt的甘三酯主要由三饱和型及二饱和型甘三酯PPP、POP组成;大豆油主要由三不饱和型及二不饱和型甘三酯LLL、OLL、PLL等组成。以PMF为主,复配PSt和大豆油作为人造奶油的基料油,可使人造奶油以二饱和型POP等形成β'结晶倾向,一定量的三饱和型甘三酯PPP等提供人造奶油的骨架结构,三不饱和型甘三酯LLL、OLL等填充高熔点甘三酯形成的网格,提高人造奶油的营养特性。PMF、PSt和大豆油三者的质量比为50∶30∶20时表现出良好的相容特性,按照这一质量比制备的人造奶油中的晶型为β'和β共存,且以β'为主,符合人造奶油的结晶及熔化性能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榈油中间分提物 棕榈油硬脂 甘三酯 结晶 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油与6种棕榈油分提产物相容性的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夏莹 马银辉 +2 位作者 黄清吉 金青哲 王兴国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32-36,共5页
利用固体脂肪含量等温曲线(SFC-T)和固体脂肪含量偏差曲线(ΔSFC-T),研究了不同熔点棕榈油分提产物——2种棕榈油硬脂和4种棕榈油中间分提产物(PMF)与猪油之间的二元相容性。结果表明:熔点为46.2℃的棕榈油硬脂St2与猪油相容性最好;其... 利用固体脂肪含量等温曲线(SFC-T)和固体脂肪含量偏差曲线(ΔSFC-T),研究了不同熔点棕榈油分提产物——2种棕榈油硬脂和4种棕榈油中间分提产物(PMF)与猪油之间的二元相容性。结果表明:熔点为46.2℃的棕榈油硬脂St2与猪油相容性最好;其他熔点的棕榈油分提产物与猪油混合时相容性较好的含量范围为:棕榈油硬脂St1、棕榈油中间分提产物PMF1、PMF2、PMF3、PMF4的含量分别为90%、80%、80%、10%、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油 棕榈油 相容性 二元混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棕榈油为基础的鱼制品煎炸用油及其氧化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11
19
作者 季敏 张剑 +2 位作者 谢凤 黄清吉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65-67,共3页
以棕榈油为主要原料,研制适合于鱼制品煎炸加工的煎炸油。研究了煎炸油的配比及其热稳定性、油炸过程中理化性质的变化,并用气相–质谱方法分析了煎炸油的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70%的24度棕榈液油和30%菜籽油组成的混合调和油的饱和脂... 以棕榈油为主要原料,研制适合于鱼制品煎炸加工的煎炸油。研究了煎炸油的配比及其热稳定性、油炸过程中理化性质的变化,并用气相–质谱方法分析了煎炸油的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70%的24度棕榈液油和30%菜籽油组成的混合调和油的饱和脂肪酸为32.9%,单不饱和脂肪酸为49.8%,多不饱和脂肪酸为15.3%,不含反式脂肪酸。在油鱼质量比为10∶4,油炸温度180℃的条件下,每天煎炸30分钟,六天油炸鱼块后混合煎炸油的酸价(AV)、过氧化值(PV)羰基价(COV)都好于菜籽油。70%的24度棕榈液油和30%菜籽油组成的混合调和油是一种稳定性良好的煎炸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榈液油 鱼制品 煎炸 酸价 过氧化值 羰基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棕榈油中间分提物(PMF)在冰淇淋中应用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牛跃庭 刘彩丽 +3 位作者 张玉军 崔惠玲 马银辉 马川兰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0-22,共3页
通过对棕榈油中间分提物(PMF)理化性质分析,表明棕榈油中间分提物理化性质能满足生产冰淇淋要求,并用此特定油脂进行冰淇淋配方研究,确定PMF油基冰淇淋最佳配方:PMF添加量为6%、脱脂乳粉添加量为8%、糖添加量为13%、乳化剂添加量为0.5%... 通过对棕榈油中间分提物(PMF)理化性质分析,表明棕榈油中间分提物理化性质能满足生产冰淇淋要求,并用此特定油脂进行冰淇淋配方研究,确定PMF油基冰淇淋最佳配方:PMF添加量为6%、脱脂乳粉添加量为8%、糖添加量为13%、乳化剂添加量为0.5%、稳定剂添加量为0.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榈油中间分提物(PMF) 冰淇淋 冰淇淋配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