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青藏高原大陆动力学研究若干进展 |
许志琴
杨经绥
侯增谦
张泽明
曾令森
李海兵
张建新
李忠海
马绪宣
|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6 |
86
|
|
2
|
喜马拉雅碰撞造山带不同类型部分熔融作用的时限及其构造动力学意义 |
高利娥
曾令森
王莉
侯可军
高家昊
尚振
|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6 |
27
|
|
3
|
藏南定结地区早中新世淡色花岗岩的形成机制及其构造动力学意义 |
于俊杰
曾令森
刘静
高利娥
谢克家
|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1 |
30
|
|
4
|
藏南冲巴淡色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成因机制及其构造动力学意义 |
王晓先
张进江
闫淑玉
刘江
郭磊
|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6 |
4
|
|
5
|
利用石榴橄榄岩重建大陆俯冲带的古动力学环境及其演化过程 |
张聪
黄杰
陈梅
杨经绥
|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5 |
0 |
|
6
|
龙门山断裂带中北段的地壳电性结构及其动力学模型 |
彭淼
姜枚
谭捍东
李庆庆
张立树
许乐红
张福彬
唐路特
|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
2015 |
3
|
|
7
|
边界元算法在计算地球动力学中的应用 |
李忠海
|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
2016 |
0 |
|
8
|
印度大陆俯冲过程中的高压变质与深熔作用: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南迦巴瓦杂岩的相平衡模拟研究 |
向华
张泽明
董昕
祁敏
林彦蒿
雷恒聪
|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3 |
13
|
|
9
|
大巴山前陆弧形构造的成因:来自砂箱实验的认识 |
王瑞瑞
张岳桥
解国爱
许怀智
|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1 |
17
|
|
10
|
印度-亚洲碰撞:从挤压到走滑的构造转换 |
许志琴
王勤
李忠海
李化启
蔡志慧
梁凤华
董汉文
曹汇
陈希节
黄学猛
吴婵
许翠萍
|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6 |
109
|
|
11
|
澜沧江南段临沧花岗岩的锆石U-Pb年龄及构造意义 |
王舫
刘福来
刘平华
施建荣
蔡佳
|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4 |
43
|
|
12
|
东昆仑造山带早古生代的大陆碰撞:来自榴辉岩原岩性质的证据 |
孟繁聪
崔美慧
贾丽辉
任玉峰
冯惠彬
|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5 |
47
|
|
13
|
中国大陆印支碰撞造山系及其造山机制 |
许志琴
杨经绥
李化启
王瑞瑞
蔡志慧
|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2 |
93
|
|
14
|
晚三叠世龙门山前陆盆地早期(卡尼期)碳酸盐缓坡和海绵礁的淹没过程与动力机制 |
李勇
苏德辰
董顺利
孙玮
杨荣军
刘树根
颜照坤
闫亮
|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1 |
23
|
|
15
|
西藏罗布莎-泽当蛇绿岩体的构造产出与侵位机制探讨 |
梁凤华
许志琴
巴登珠
徐向珍
刘飞
熊发挥
贾毅
|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1 |
29
|
|
16
|
藏南侏罗纪残留洋弧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
王莉
曾令森
高利娥
唐索寒
胡古月
|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2 |
16
|
|
17
|
龙门山晚三叠世软沉积物变形与印支期构造运动 |
乔秀夫
郭宪璞
李海兵
苟宗海
苏德辰
唐哲民
张伟
杨光
|
《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2 |
54
|
|
18
|
帕米尔东北缘-西昆仑的构造地貌及其构造意义 |
刘栋梁
李海兵
潘家伟
CHEVALIER Marie-Luce
裴军令
孙知明
司家亮
许伟
|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1 |
37
|
|
19
|
北山造山带南部早古生代构造演化:来自花岗岩的约束 |
贺振宇
宗克清
姜洪颖
向华
张泽明
|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4 |
36
|
|
20
|
山阳-柞水矿集区李家砭Ti-Fe矿床成矿构造背景研究 |
郭现轻
闫臻
王宗起
付长垒
陈雷
|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4 |
1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