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藏南特提斯喜马拉雅带晚二叠纪基性岩浆作用及其构造地质意义 被引量:17
1
作者 曾令森 高利娥 +1 位作者 侯可军 唐索寒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731-1740,共10页
野外地质调查和SHRIMP锆石U-Pb地质年代学研究在藏南雅拉香波地区厘定了一规模较大,形成于273.0±2.2Ma的辉绿岩体。该辉绿岩体侵入到由页岩和细砂岩组成的特提斯沉积岩中,表明这些沉积岩形成时间早于晚二叠纪,而不是晚三叠纪地层... 野外地质调查和SHRIMP锆石U-Pb地质年代学研究在藏南雅拉香波地区厘定了一规模较大,形成于273.0±2.2Ma的辉绿岩体。该辉绿岩体侵入到由页岩和细砂岩组成的特提斯沉积岩中,表明这些沉积岩形成时间早于晚二叠纪,而不是晚三叠纪地层。该岩体具有以下地球化学特征:(1)富集LREE,亏损HREE;(2)高场强元素含量较高;(3)较高的Sr(87Sr/86Sr(t)=0.7063~0.7078)和Nd(εNd(t)=-1.1~-2.4)同位素组成,与西部同时代溢流玄武岩相当;及(4)较高的εHf(t)(+2.5~+3.9)。本研究及已有数据表明:沿新特提斯带发育一系列晚二叠纪基性岩浆岩,是冈瓦纳大陆北缘裂解和新特提斯洋初始张开时深部岩浆作用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特提斯洋 辉绿岩 二叠纪岩浆作用 大陆裂解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罗布莎橄榄岩与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CCSD-MH)榴辉岩中金刚石的红外特征初探 被引量:11
2
作者 戎合 杨经绥 +1 位作者 张仲明 徐向珍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861-1866,共6页
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上的大陆科学钻探主孔(CCSD-MH)中榴辉岩中的金刚石形成于大陆深俯冲作用过程,西藏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罗布莎蛇绿岩铬铁矿中的金刚石来自深部地幔,两者的形成背景和机制可能不同。本文对两地的金刚石样品开展了傅立... 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上的大陆科学钻探主孔(CCSD-MH)中榴辉岩中的金刚石形成于大陆深俯冲作用过程,西藏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罗布莎蛇绿岩铬铁矿中的金刚石来自深部地幔,两者的形成背景和机制可能不同。本文对两地的金刚石样品开展了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定性分析。结果表明,西藏罗布莎金刚石样品为ⅠaA型;而CCSD-MH金刚石为ⅠaAB型,既表明其杂质氮的聚集形式和演化路径上存在着差异。红外光谱特征不仅仅表明两者属天然金刚石常见类型,并且超高压变质带中的金刚石形成时间可能更久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刚石 FT-IR 榴辉岩 橄榄岩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 罗布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位素地质年龄测定技术及应用 被引量:161
3
作者 陈文 万渝生 +4 位作者 李华芹 张宗清 戴橦谟 施泽恩 孙敬博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917-1947,共31页
同位素地质年代学是地球科学、物理学、化学和技术科学相互交叉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是地球系统科学中一个年轻而充满活力的分支学科。它根据放射性同位素衰变规律确定地质体形成和地质事件发生的时代,以研究地球和行星物质的形成历... 同位素地质年代学是地球科学、物理学、化学和技术科学相互交叉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是地球系统科学中一个年轻而充满活力的分支学科。它根据放射性同位素衰变规律确定地质体形成和地质事件发生的时代,以研究地球和行星物质的形成历史和演化规律。本文对几种常用的精度比较高的同位素测年方法从理论、实验技术、应用范围、使用的注意事项等方面予以简要总结和介绍,期望为地质同行们提供有益的参考。所涉及的同位素测年方法主要有U-Pb法、Ar-Ar法、Rb-Sr法、Sm-Nd法、Re-Os法、(U-Th)/He法等。①U-Pb法:是最早用来测定地质年龄的放射性方法之一,也是国内目前最重要的同位素测年方法。近10年来,近乎完美的锆石微区U-Pb年龄测定技术的引进对我国的地质科学研究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并且其应用领域仍在进一步扩展中。②Ar-Ar法:已经成为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研究最主要的方法之一。该方法具有以下特点:a.测量的时间域较宽,最老可到3800 Ma(月岩年龄),最年轻可测到千年级(意大利维苏威火山喷发年龄);b.测量对象广泛,原则上,所有的含钾矿物、岩石都可以用作Ar-Ar法同位素测年,甚至含有微量钾盐包裹体的非钾矿物如石英、闪锌矿等也有成功测定出Ar-Ar年龄的报道;c.独特的分步加热技术和内部组分的Ar同位素相关图处理技术不仅可以获得高精度的年龄,还可以揭示被测定对象所经历的多期地质演化信息;d.和激光技术配套可以直接在岩石光片上寻找待测矿物进行微区(几十微米—几百微米)Ar-Ar测年,从而能够获得变质岩P-T-t轨迹研究中最精确的时间信息;e.应用领域广泛,几乎所有的地质学分支学科中都有应用;f.是矿床年代学研究的最主要的技术手段;g.是同位素热年代学研究的支柱技术。Ar-Ar法测年也有其局限性:首先是分析技术复杂导致其成本高、分析周期长。其次中子参数测定的准确性直接影响样品年龄测定的准确性。核反冲效应会导致极细粒的粘土矿物Ar-Ar年龄结果偏高。对于古元古代和太古宙古老变质岩样品,由于可能存在K和Ar的自然扩散作用或后期变质、变形等多因素的扰动作用,用Ar-Ar法很难测出早期的变质事件年龄。③Rb-Sr法:是一个应用很广泛的方法,利用等时线技术可以测定侵入岩、火山岩、变质岩和某些沉积岩的同位素地质年龄。在用Rb-Sr同位素系统测定中酸性侵入岩和火山岩的年龄时,如果岩石迅速冷却,无论用全岩等时线法或矿物等时线法得到的年龄都可能是岩石的形成年龄。对于变质岩,矿物Rb-Sr等时线年龄一般代表岩石遭受最后一次强变质热事件Sr同位素均一化时间。对于沉积岩,可以利用Rb-Sr法测定成岩自生矿物年龄。对于金属矿床,可以用包裹体的Rb-Sr等时线确定矿床的形成时间。通过断层和韧性剪切带形成的矿物的Rb-Sr年龄测定,可以限定构造形成时间。Rb-Sr法最大缺点是,由于Rb的流动性,极易形成开放系统,从而得到不正确的年龄。此外,还经常受到假等时线的困扰。④Sm-Nd法:由于Sm-Nd体系的保存性能良好,抗蚀变和变质作用的能力较强,因此Sm-Nd法年龄能代表原岩生成的时间和反映成岩物质源区的特性。对于基性岩、超基性岩,对太古宙古老岩石,Sm-Nd等时线法是较好的测年方法。Sm-Nd模式年龄代表地壳岩石从CHUR地幔源中分异出来的时间,利用碎屑沉积岩的模式年龄可以鉴别沉积物的源区,判断岩石形成构造背景,了解其物源区存留地壳的平均年龄,揭示地壳形成和演化历史等。其缺点是由于Sm、Nd地球化学性质的类似,地质作用过程中难以发生相互分离,Sm、Nd在岩石中的比值变化范围就很小,给Sm-Nd等时线法测年带来了困扰,有时不能给出正确可信的年龄。⑤Re-Os法:是目前能够直接测定金属矿床矿化年龄的唯一成熟方法。但在实验技术和应用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a.近年来发现有些金属矿床辉钼矿的Re-Os年龄高于其赋矿围岩的年龄,原因不明;b.黄铁矿等多数硫化物矿物含Re量很低,并含有一定程度的普通Os,对样品化学制备过程中低本底的要求很高,一般实验室难以达到,普通Os也难以准确扣除;c.后期的热液活动有时可以使Os同位素发生重置,因此,金属硫化物Re-Os同位素体系封闭温度及其影响因素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⑥(U-Th)/He法:(U-Th)/He同位素系统的优势是其封闭温度是已有同位素体系中最低的,能够记录地质体经历较低温度范围的时代与温度信息。该方法在矿床年代学研究中也具有可观应用前景。其不足之处是因为封闭温度很低,在用于地质体定年时要特别关注冷却速率和再加热作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位素地质年代学 分析测试技术 地质应用 U-PB法 AR-AR法 Rb-Sr法 Sm-Nd法 Re-Os法 (U-Th)/He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印支碰撞造山系及其造山机制 被引量:93
4
作者 许志琴 杨经绥 +2 位作者 李化启 王瑞瑞 蔡志慧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697-1709,共13页
古特提斯洋盆的闭合导致了诸多的微块体于晚三叠世至中侏罗世(T3-J2)碰撞,形成东亚大陆南部巨型印支造山系。中国大陆的印支碰撞造山系呈现巨大的"T"型复合造山系,位于西部的印支造山系(巴颜喀拉-北羌塘-南羌塘-拉萨印支造山... 古特提斯洋盆的闭合导致了诸多的微块体于晚三叠世至中侏罗世(T3-J2)碰撞,形成东亚大陆南部巨型印支造山系。中国大陆的印支碰撞造山系呈现巨大的"T"型复合造山系,位于西部的印支造山系(巴颜喀拉-北羌塘-南羌塘-拉萨印支造山带)形成于"多洋盆、多地体、多岛弧"的古特提斯的构造背景,伴随古特提斯多洋盆的俯冲和闭合,产生广泛的岛弧、增生楔和高压变质带的增生造山,以及多地体的碰撞造山作用,形成大型造山拼贴体,伴随以紧闭同劈理褶皱和逆冲、走滑断裂为特征的地壳变形。而位于中东部的印支造山系为北中国与扬子陆块之间的直接碰撞的产物,在扬子被动陆缘之上形成的松潘-甘孜、南秦岭造山带显示深层滑脱为造山机制的大规模地壳上部剪切应变;由于扬子地壳印支期深俯冲(>100km)和山根挤出机制,造成大别-苏鲁造山带中大规模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出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支 碰撞造山系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雅鲁藏布江缝合带西段东波蛇绿岩中锆石U-Pb定年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49
5
作者 熊发挥 杨经绥 +5 位作者 梁凤华 巴登珠 张健 徐向珍 李源 刘钊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3223-3238,共16页
西藏东波蛇绿岩位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西段,由地幔橄榄岩、辉石岩和辉长岩等组成。地幔橄榄岩主要为方辉橄榄岩、纯橄岩和少量二辉橄榄岩。地幔橄榄岩中有少量辉石岩和辉长岩的脉岩,宽约1m,走向北西与岩体的构造线方向基本一致。辉石岩由... 西藏东波蛇绿岩位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西段,由地幔橄榄岩、辉石岩和辉长岩等组成。地幔橄榄岩主要为方辉橄榄岩、纯橄岩和少量二辉橄榄岩。地幔橄榄岩中有少量辉石岩和辉长岩的脉岩,宽约1m,走向北西与岩体的构造线方向基本一致。辉石岩由90%透辉石(Wo=48、En=46、Fs=6),少量的斜顽辉石(Wo=2、En=82、Fs=16),5%的斜长石(An=90)和透闪石组成。辉长岩主要由透辉石(Wo=47、En=36、Fs=17)、斜长石(An=47)及少量的镁角闪石组成,岩石成分以低K2O和P2O5含量(均<0.1%)和亏损的LREE模式为特征,显示N-MORB岩石的特征。经LA-ICP-MS锆石U-Pb原位微区测定,获得辉石岩和辉长岩的年龄分别为130±0.5Ma、128±1.1Ma。首次给出了东波蛇绿岩年龄,代表了东波地区新特提斯洋海底扩张的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辉石岩 辉长岩 锆石U-PB年龄 东波蛇绿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北缘大陆深俯冲板片折返过程中的深熔作用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于胜尧 张建新 +2 位作者 孙德有 李云帅 宫江华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2287-2296,共10页
柴北缘锡铁山地区长英质(花岗)片麻岩普遍经历了不同程度的部分熔融作用,常见新生的花岗质浅色体呈层状、脉状或网络状分布于长英质片麻岩中,并显示出混合岩化的特征。岩相学观察结果显示长英质片麻岩保留了关键的深熔作用显微结构证... 柴北缘锡铁山地区长英质(花岗)片麻岩普遍经历了不同程度的部分熔融作用,常见新生的花岗质浅色体呈层状、脉状或网络状分布于长英质片麻岩中,并显示出混合岩化的特征。岩相学观察结果显示长英质片麻岩保留了关键的深熔作用显微结构证据:(1)石榴石内部发育有钾长石、石英和斜长石组成的矿物包裹体;(2)长石颗粒边界出现由石英+钾长石±斜长石±白云母组成的楔形矿物集合体;(3)云母颗粒边界发育尖锐的、不规则的微斜长石,而且云母边界溶蚀明显,形成锯齿状不规则的边界;(4)石英、斜长石或钾长石颗粒边界发育圆珠状(string of beads)结构,而且颗粒边界或三联点中尖锐状微斜长石与周围矿物的形成较小的二面角。阴极发光图像和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花岗质浅色体中的锆石具有明显的核、幔、边三层结构,而且具有明显不同的年龄结果。发光较强的继承性锆石岩浆核部的206Pb/238U年龄约为~910Ma,而且具有高的Th/U比值;弱发光的变质锆石幔的206Pb/238U年龄结果约为~450Ma。新生的锆石增生边中等程度发光,并发育震荡环带和较低的Th/U比值,与世界典型地区混合岩中深熔锆石的特征十分相似,其206Pb/238U年龄结果为432±3Ma。野外关系、显微结构特征和年代学的研究结果显示柴北缘锡铁山地区花岗质浅色体可能是其寄主岩石长英质片麻岩在折返到高压麻粒岩相条件下深熔作用的产物,而且白云母的脱水熔融是引发岩石发生深熔作用的主要机制。柴北缘地区已有的资料综合研究表明,大陆深俯冲板片在俯冲/碰撞和折返过程中可能经历了多重深熔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英质片麻岩 花岗质浅色体 深熔作用 岩石学证据 锡铁山 柴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少量AG1-X4阴离子交换树脂分离地质标样中的铁及铁同位素测定 被引量:5
7
作者 唐索寒 闫斌 李津 《地球化学》 CAS CSCD 2013年第1期46-52,共7页
报道了利用少量AG1-X4阴离子交换树脂分离地质样品中Fe及测定Fe同位素的方法。对少量AG1-X4和AG MP-1树脂的分离效果进行了比较,测定了经过AG1-X4分离后的地质标样BCR-2、BHVO-2、BIR-1a、AGV-2、W-2、GSP-2、COQ-1、DTS-2b、JB-2、Jsd-... 报道了利用少量AG1-X4阴离子交换树脂分离地质样品中Fe及测定Fe同位素的方法。对少量AG1-X4和AG MP-1树脂的分离效果进行了比较,测定了经过AG1-X4分离后的地质标样BCR-2、BHVO-2、BIR-1a、AGV-2、W-2、GSP-2、COQ-1、DTS-2b、JB-2、Jsd-1、GBW07105和GBW07267的Fe同位素组成,其结果与文献参考值在误差范围内一致。这些数据的发表对于地质样品Fe的化学分离和同位素测定提供了参考依据。此方法可以大大减少化学试剂用量,是一种快速有效分离铁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交换分离 FE同位素 地质标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喜马拉雅造山带晚奥陶纪-早志留纪地质事件记录
8
作者 高利娥 曾令森 胡古月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B10期319-322,共4页
青藏高原是由“多陆块、多岛弧”组成,自新元古代以来,经历了长期的构造岩浆作用,记录了“多洋盆、多俯冲、多期碰撞和多期造山”的动力学作用过程(Hsu et al.,1995;Yin and Harrison,2000),又称为“造山的高原”(Dewey,et a... 青藏高原是由“多陆块、多岛弧”组成,自新元古代以来,经历了长期的构造岩浆作用,记录了“多洋盆、多俯冲、多期碰撞和多期造山”的动力学作用过程(Hsu et al.,1995;Yin and Harrison,2000),又称为“造山的高原”(Dewey,et al.,2005;许志琴等,20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造山带 事件记录 晚奥陶纪 志留纪 地质 构造岩浆作用 青藏高原 动力学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昆仑造山带早古生代的大陆碰撞:来自榴辉岩原岩性质的证据 被引量:47
9
作者 孟繁聪 崔美慧 +2 位作者 贾丽辉 任玉峰 冯惠彬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3581-3594,共14页
东昆仑东段温泉榴辉岩呈透镜状分布在片麻岩中,榴辉岩的SiO_2含量为47%~59%,Mg#指数为0.45~0.51,表明其原岩为分异程度较高的中-基性岩石,稀土元素显示为轻稀土富集型((La/Sm)N比值为1.42~1.72)和轻稀土亏损型((La/Sm)N比值为0.82~0.88)... 东昆仑东段温泉榴辉岩呈透镜状分布在片麻岩中,榴辉岩的SiO_2含量为47%~59%,Mg#指数为0.45~0.51,表明其原岩为分异程度较高的中-基性岩石,稀土元素显示为轻稀土富集型((La/Sm)N比值为1.42~1.72)和轻稀土亏损型((La/Sm)N比值为0.82~0.88),Eu轻微负异常(δEu=0.85~0.95),榴辉岩的εNd(t)值为+0.51^+6.17(原岩年龄t=934Ma)。榴辉岩原岩锆石与陆壳辉长岩锆石的U-Yb-Hf值类似,且具有正的εHf(t)值(+8^+10),这些特征类似于大陆拉斑玄武质岩,岩浆来自亏损地幔,遭受了地壳物质的混染及较高程度的结晶分异,表明榴辉岩原岩形成于大陆边缘环境。因此,该榴辉岩代表了俯冲的陆壳,进一步证明了东昆仑早古生代发生过陆-陆碰撞造山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榴辉岩 地球化学 ND同位素 锆石 HF同位素 东昆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罗布莎-泽当蛇绿岩体的构造产出与侵位机制探讨 被引量:29
10
作者 梁凤华 许志琴 +4 位作者 巴登珠 徐向珍 刘飞 熊发挥 贾毅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3255-3268,共14页
对西藏雅江缝合带中的罗布莎-泽当蛇绿岩体进行了详细的野外构造考察和室内组构研究工作,查明了蛇绿岩体的产出特征及与不同围岩的接触关系,确定了两条围限岩体的大型逆冲型韧性剪切带(DFT和DFR)的性质,识别出蛇绿岩侵位过程中经历过早... 对西藏雅江缝合带中的罗布莎-泽当蛇绿岩体进行了详细的野外构造考察和室内组构研究工作,查明了蛇绿岩体的产出特征及与不同围岩的接触关系,确定了两条围限岩体的大型逆冲型韧性剪切带(DFT和DFR)的性质,识别出蛇绿岩侵位过程中经历过早期由北而南仰冲和晚期由南而北倒转推覆两期构造运动,指出两条控制岩体的大型韧性断层非同时形成,不是MCT的反冲断层,提出研究区蛇绿岩侵位新的演化模式,为蛇绿岩侵位机制的探讨提供了新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绿岩 构造产出 侵位机制 罗布莎-泽当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西部新生代构造演化及其对青藏高原北部生长过程的制约 被引量:43
11
作者 吴婵 阎存凤 +5 位作者 李海兵 田光荣 孙知明 刘栋梁 于长青 潘家伟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211-2222,共12页
柴达木盆地是青藏高原北部的一个中新生代山间陆相含油气盆地,盆地内新生代地层的构造变形记录了青藏高原北部生长、地壳缩短及其形成过程的重要信息。本文运用高精度卫星影像资料、地球物理资料剖面和磁性地层年代学数据等多种学科资... 柴达木盆地是青藏高原北部的一个中新生代山间陆相含油气盆地,盆地内新生代地层的构造变形记录了青藏高原北部生长、地壳缩短及其形成过程的重要信息。本文运用高精度卫星影像资料、地球物理资料剖面和磁性地层年代学数据等多种学科资料的综合研究,重点对柴达木盆地西部逆冲-褶皱构造带的形成机制和演化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解析。研究结果表明:(1)由北向南依次发育分布的红三旱、尖顶山-黑梁子、南翼山和油砂山褶皱构造带均由不对称的直立褶皱或同斜褶皱构成,并且显示出背斜相对紧闭、向斜宽缓的"侏罗山式"褶皱特征,表明其下部滑脱构造带的存在;(2)红三旱、尖顶山-黑梁子逆冲-褶皱构造SW翼缓NE翼陡的不对称褶皱形态显示出是由南向北的逆冲作用形成的;两翼相对较对称的南翼山褶皱形态是由NE-SW向双向逆冲作用形成的;SW翼陡(或地层倒转)NE翼缓的油砂山褶皱带是由NE-SW向双向逆冲挤出作用形成的反映出由北向南的逆冲作用的存在;(3)红三旱、尖顶山-黑梁子和南翼山褶皱构造带的初始生长地层依次为始新统下干柴沟组、上新统狮子沟组和更新统七个泉组,高精度磁性地层限定其沉积时代依次为~39.5Ma、~8.2Ma和~2.5Ma,这不仅代表了这些褶皱的初始形成时代,而且代表了其逆冲断裂的形成时代;油砂山褶皱构造带中七个泉组初始生长地层以及上地表发育的一系列现代水系发生了弯曲,表明该逆冲-褶皱构造带从~2.5Ma形成以来一直持续到现在迄今仍在生长;红山旱地区近SN向的直立褶皱以及柴西地区似穹窿状的叠加褶皱,反映出阿尔金断裂带走滑过程中伴随的近EW向挤压的结果;(4)综合柴西地区逆冲-褶皱带构造地貌、生长地层、地球物理剖面、磁性地层年代学等证据,表明柴西存在的一系列逆冲-褶皱带是由南向北的滑脱构造产生,具有后退式生长演化特征,表明印度/欧亚板块碰撞以来,~40Ma其远程效应已到达柴达木盆地北部,并形成红山旱逆冲-褶皱构造带,随后的持续挤压,高原北部呈现出局部向南后退生长特征,依次形成尖顶山、南翼山和油砂山逆冲-褶皱带,其中~2.5Ma以来强烈的近南北向挤压作用产生的南翼山和油砂山逆冲-褶皱带构成了现今的"英雄岭";~8Ma以来的阿尔金断裂带的强烈走滑活动波及到了柴达木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褶皱构造带 后退式扩展 阿尔金断裂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整合结构构造与构造古地理环境--以加里东中期青藏高原北缘及塔里木盆地为例 被引量:26
12
作者 何碧竹 焦存礼 +4 位作者 许志琴 刘士林 蔡志慧 李海兵 张淼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184-2198,共15页
不整合结构与不整合面结构具有不同的属性及特征。本文在分析不整合三层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剖析了平行不整合、角度不整合、异岩不整合等3大类不整合的结构构造,划分出10个具有不同结构特征的不整合亚类。重点针对不整合面下的构造变... 不整合结构与不整合面结构具有不同的属性及特征。本文在分析不整合三层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剖析了平行不整合、角度不整合、异岩不整合等3大类不整合的结构构造,划分出10个具有不同结构特征的不整合亚类。重点针对不整合面下的构造变形特征、不整合结构类型的平面分布、不整合面上的初始沉积物、物源及其层序结构等展开了精细研究,对不同结构类型的不整合形成运动学及动力学进行了初步探讨。并以塔里木盆地志留系与奥陶系不整合为例,在盆地尺度,解析不同区域不整合结构类型的特征、性质及差异。现今保留的志留系与奥陶系不整合在盆地中南部广大地区呈角度不整合,在阿瓦提-满加尔坳陷南部、巴楚隆起中西部、塔中隆起北部为低角度、北倾的单斜角度不整合;在塘古兹巴斯凹陷表现为中-低角度的断褶不整合,呈北东向展布,在巴楚隆起东部及塔中隆起的南部局部也存在北东向展布的断褶不整合。在盆地北部塔北隆起西部局部存在褶皱不整合,东部存在低角度、南倾、单斜不整合。而盆地中部在阿瓦提-满加尔凹陷中北部、塔东凹陷东北则以平行不整合为特征。结合沉积地层发育及构造演化分析,恢复了志留系沉积前构造古地理,塔里木盆地大部分为混积陆棚沉积、中部碳酸盐岩台地被逐渐淹没,满加尔及英吉苏凹陷为盆地相沉积。伴随着盆地南缘西昆仑-库地洋、南阿尔金洋的闭合及碰撞造山,在盆地南部主体为南北向的缩短,塘古兹巴斯凹陷为南东-北西向缩短,且变形强度明显大于南北向的缩短。因此,盆地南部的南东-北西向挤压作用是该期最活跃的构造作用,和田古隆起北部、塘古兹巴斯凹陷北东向加里东期褶皱带西北部,应是塔里木盆地第一期油气大规模运移聚集的有利区,值得进一步探索。本文通过对不同时期不整合结构的解剖,尝试区别分析不同期次构造事件的作用及效应,识别单一构造事件(或构造运动)在构造古地理重建及成藏、成矿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整合三层结构 构造作用过程 构造古地理环境 加里东中期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南侏罗纪残留洋弧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被引量:16
13
作者 王莉 曾令森 +2 位作者 高利娥 唐索寒 胡古月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741-1754,共14页
沿雅鲁藏布江缝合带残留一系列中生代洋弧,厘定这些洋弧的形成时代和地球化学性质对于理解新特提斯洋的消减过程、确定南拉萨地体的组成和限定印度-欧亚板块的碰撞时限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泽当微地体位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东段,主要由... 沿雅鲁藏布江缝合带残留一系列中生代洋弧,厘定这些洋弧的形成时代和地球化学性质对于理解新特提斯洋的消减过程、确定南拉萨地体的组成和限定印度-欧亚板块的碰撞时限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泽当微地体位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东段,主要由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和角闪岩组成。SHRIMP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位于泽当西部的花岗闪长岩(简称泽当花岗闪长岩)形成于157.5±1.4Ma,与东部的英云闪长岩形成时代相近。全岩元素和同位素(Sr和Nd)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泽当花岗闪长岩具有以下地球化学特征:(1)较高的SiO2(64.4%~68.4%)和Al2O3(16.9%~18.4%);(2)较高的Na2O/K2O比值(>2.1),显示富钠的特征;(3)富集LREE,亏损HREE,从Ho到Lu稀土分布样式上翘((Ho/Yb)N=0.69~0.90)和明显的Eu负异常;(4)较低的Y(<7.19×10-6)和Yb(<0.88×10-6),较高的Sr/Y>119.7和La/Yb>22.4,在Sr/Y-Y和La/Yb-Yb图解中,泽当花岗闪长岩都落入埃达克岩区域内;(5)87Sr/86Sr(t)(0.704065~0.704439)值较低,εNd(t)(+5.1~+6.1)值较高,显示其来自亏损地幔的特征;(6)亏损Zr、Hf、Ti和Y等高场强元素,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显示了岛弧岩浆岩的典型特征。上述数据表明,泽当花岗闪长岩不仅具有明显的岛弧岩浆岩的特征,而且具有显著的埃达克质特征,可能是在来自地幔楔部分熔融体的板底垫托作用下,新生基性下地壳重熔的产物。泽当微地体是一个残留的晚侏罗纪洋弧系统,是中生代新特提斯洋洋内俯冲系统的残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泽当花岗闪长岩 俯冲作用 埃达克岩 残留洋弧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 西藏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尔金-西昆仑加里东中晚期构造作用在塔里木盆地塘古兹巴斯凹陷中的响应 被引量:29
14
作者 何碧竹 焦存礼 +3 位作者 许志琴 蔡志慧 刘士林 张英利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3435-3448,共14页
对塔里木盆地塘古兹巴斯凹陷志留系与奥陶系(S/O3)、上泥盆统与志留系(D3d/S)2个区域角度不整合的三层结构特征及属性进行详细研究,分析了不整合面下构造变形特征、不整合面结构类型分布、不整合面上初始沉积砾岩成分及其物源。发现加... 对塔里木盆地塘古兹巴斯凹陷志留系与奥陶系(S/O3)、上泥盆统与志留系(D3d/S)2个区域角度不整合的三层结构特征及属性进行详细研究,分析了不整合面下构造变形特征、不整合面结构类型分布、不整合面上初始沉积砾岩成分及其物源。发现加里东中期该区形成了塔里木盆地独特的不整合结构,构造不整合(S/O3)明显地受北东东-南西西走向逆冲断裂系控制,在凹陷北部逆冲断裂系上盘发育中等角度单斜不整合和褶皱不整合,沿断裂带形成了多个角度不整合带;加里东晚期不整合(D3d/S)区域上呈现由南向北的剥蚀特征,局部受继承性再活动的断裂控制存在北东东向的中角度单斜不整合带,且构成了加里东中期及晚期的叠合不整合。两期不整合面上的初始沉积砂砾岩有明显差异,加里东中期不整合面上初始沉积以近源的沉积岩为主、物源来自被动大陆边缘;晚期不整合面上的初始沉积砾岩主要为硅质岩和变质岩,物源主要来自较远的被动大陆边缘及大陆岛弧。综合分析表明,晚奥陶世末塘古兹巴斯凹陷主要受到阿尔金、西昆仑的构造作用;中志留世-晚泥盆世主要受到西昆仑及阿尔金碰撞造山活动共同作用。在加里东构造运动中晚期,凹陷中控制不整合发育的NEE向逆冲断裂系与南阿尔金断裂在活动时限、强度、区域应力场上具有可比性。加里东中、晚期不整合的三层结构及其属性是反映阿尔金-西昆仑早古生代构造运动发生、发展、终结动态演化过程的良好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整合三层结构 构造运动及过程 加里东中晚期 塘古兹巴斯凹陷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蛇绿岩地幔橄榄岩中的深部矿物:发现与研究进展 被引量:23
15
作者 杨经绥 徐向珍 +1 位作者 戎合 牛晓露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59-170,共12页
经典的板块构造理论认为,蛇绿岩地幔橄榄岩(大洋地幔橄榄岩)通常来自浅部地幔。近些年在雅鲁藏布江中生代蛇绿岩的多个不同地幔橄榄岩体和俄罗斯极地乌拉尔早古生代的蛇绿岩型铬铁矿中均发现了金刚石等深部矿物,尤其发现了作为矿物包裹... 经典的板块构造理论认为,蛇绿岩地幔橄榄岩(大洋地幔橄榄岩)通常来自浅部地幔。近些年在雅鲁藏布江中生代蛇绿岩的多个不同地幔橄榄岩体和俄罗斯极地乌拉尔早古生代的蛇绿岩型铬铁矿中均发现了金刚石等深部矿物,尤其发现了作为矿物包裹体原位产出的金刚石,认为蛇绿岩地幔橄榄岩中含有金刚石可能是普遍现象。这些金刚石在碳同位素和矿物包裹体等方面特征相同,而不同于金伯利岩型金刚石和超高压变质带中产出的变质成因金刚石类型,被认为是一种新的金刚石产出类型,命名为蛇绿岩型金刚石。金刚石等深部矿物的发现和确定,表明这些蛇绿岩地幔橄榄岩和铬铁矿可能来自深部,需要重新思考上地幔的性质和蛇绿岩的形成条件及板块构造的一些经典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刚石 深部矿物 地幔橄榄岩 蛇绿岩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西段北亚带的基性岩成因和构造意义 被引量:17
16
作者 刘飞 杨经绥 +3 位作者 连东洋 赵慧 赵一珏 张岚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41-454,共14页
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带自萨嘎以西分为达巴—休古嘎布(南亚带)和达机翁—萨嘎(北亚带)两个亚带,但两者的成因和构造背景还不清楚。本文在研究北亚带加纳崩—错不扎基性岩脉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及对比南亚带的基础上,探讨了两个带的成... 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带自萨嘎以西分为达巴—休古嘎布(南亚带)和达机翁—萨嘎(北亚带)两个亚带,但两者的成因和构造背景还不清楚。本文在研究北亚带加纳崩—错不扎基性岩脉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及对比南亚带的基础上,探讨了两个带的成因和关系问题。加纳崩辉长岩和错不扎辉绿岩呈脉状或长透镜状产在方辉橄榄岩中,宽1~3 m不等,走向北西。两者的锆石U-Pb年龄分别为(125.8±2.6) Ma和(127.0±0.5) Ma。岩石地球化学均具有高Si、Al、Na、Mg和低Ti、K、P的特征,属钙碱性玄武质成分。球粒陨石标准化曲线与N-MORB一致; N-MORB标准化蛛网图中显示Nb、Ta、Ti负异常,判断两者形成于大洋俯冲的弧前或弧后环境。对比前人研究,南亚带普兰、东波和休古嘎布蛇绿岩中的基性岩具有相同产状和时代(120~130 Ma),地球化学特征也同样显示形成于洋内俯冲带环境。结合两带基性岩的围岩地幔橄榄岩均具有弧前环境特征,初步认为南北蛇绿岩亚带可能是相同构造背景的大洋岩石圈残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 蛇绿岩 锆石U-PB年代学 地球化学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北羌塘奥陶纪平行不整合面的厘定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23
17
作者 杨耀 赵中宝 +2 位作者 苑婷媛 刘焰 李聪颖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2381-2392,共12页
西藏羌塘块体有无变质基底、其前新生代构造属性与演化过程是长期争论的议题。本文报道南羌塘块体北部,中、上奥陶统塔石山组底砾岩平行不整合于浅变质中厚层石英砂岩夹薄层泥灰岩之上。近600粒碎屑锆石测年结果表明浅变质石英砂岩的最... 西藏羌塘块体有无变质基底、其前新生代构造属性与演化过程是长期争论的议题。本文报道南羌塘块体北部,中、上奥陶统塔石山组底砾岩平行不整合于浅变质中厚层石英砂岩夹薄层泥灰岩之上。近600粒碎屑锆石测年结果表明浅变质石英砂岩的最大沉积年龄为527±7Ma,300余粒碎屑锆石测年结果表明塔石山组底部石英砂岩的最大沉积年龄为471±6Ma。不整合面上、下石英砂岩最大沉积年龄之差达56Myr,表明这两套石英砂岩之间存在明显的沉积间断,证实了该平行不整合面的时代为奥陶纪早期。另一独立的证据是在邻区发现了早奥陶世花岗岩类岩石(471~477Ma)侵位于该浅变质石英岩,因此将不整合面之下的浅变质石英岩暂命名为荣玛组,归入寒武系地层。阴极发光与年代学研究进一步表明不整合面之上的碎屑锆石主要来源于在“泛非”运动晚期形成的结晶岩,为近源锆石,表明“泛非运动”晚期所形成的结晶岩在奥陶纪早期就已隆升,遭受剥蚀,为区内中上奥陶统沉积岩的形成提供物质来源。该奥陶纪平行不整合面的发现,表明南羌塘块体与喜马拉雅、拉萨等块体相似,同属冈瓦纳大陆体系。南、北羌塘早古生代地层系统之间的显著差异表明在寒武-奥陶纪之交,南、北羌塘块体就已被古大洋盆分隔开,开始各自独立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屑锆石 奥陶纪不整合面 泛非运动 藏北南羌塘 冈瓦纳大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哀牢山构造带长安铜钼金矿集区碱性斑岩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定年及其对成矿作用的约束 被引量:13
18
作者 张超 戚学祥 +2 位作者 唐贯宗 赵宇浩 吉风宝 《岩石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2204-2216,共13页
长安矿集区内的碱性斑岩体(脉)是哀牢山-金沙江碱性岩浆岩带的重要组成部分。锆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表明长安花岗斑岩脉、铜厂正长斑岩和长安冲正长斑岩的形成时代分别为37.1±0.5Ma、35.8±0.4Ma和21.7±0.3Ma。岩石... 长安矿集区内的碱性斑岩体(脉)是哀牢山-金沙江碱性岩浆岩带的重要组成部分。锆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表明长安花岗斑岩脉、铜厂正长斑岩和长安冲正长斑岩的形成时代分别为37.1±0.5Ma、35.8±0.4Ma和21.7±0.3Ma。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矿集区内新生代岩浆岩为准铝质-弱过铝质的碱性岩类,其高钾富碱富钙,以及轻稀土富集、Eu弱负异常、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Th、U和K)强烈富集、高场强元素(Nb、Ta、P和Ti)亏损的地球化学特征与哀牢山-金沙江南段碱性带内的碱性岩浆岩一致,是源于含金云母的相对较浅的尖晶石相地幔的部分熔融形成钾质碱性岩浆,在上升过程中或在岩浆房内发生分异作用,演化出系列碱性岩浆,在较短时间内相继就位形成的,并为矿集区内多金属矿床的形成提供成矿流体和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性斑岩 锆石LA-ICP-MS U-PB定年 成矿作用 长安矿集区 哀牢山构造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拉萨地体南部早侏罗世岩浆岩的成因和构造意义 被引量:42
19
作者 董昕 张泽明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933-1948,共16页
本文从拉萨地体南部原来被认为是前寒武纪变质基底的冈底斯岩群中厘定出了一套早侏罗世的岩浆岩。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表明,这些岩浆岩侵位于202~180Ma。岩石类型包括辉长闪长岩、二长岩和花岗闪长岩,是一套中酸性、偏铝质钙碱性、I型... 本文从拉萨地体南部原来被认为是前寒武纪变质基底的冈底斯岩群中厘定出了一套早侏罗世的岩浆岩。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表明,这些岩浆岩侵位于202~180Ma。岩石类型包括辉长闪长岩、二长岩和花岗闪长岩,是一套中酸性、偏铝质钙碱性、I型花岗岩类。微量元素表现出消减带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的特征,并具有岛弧花岗岩的亲缘性。锆石Hf同位素研究表明,加查地区中酸性岩石来自新生地壳物质的熔融,偏基性岩石来自于亏损地幔。而桑日地区的酸性岩石来自于古老地壳物质的重熔。本文认为包括研究区在内的南拉萨地体中的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岩浆岩为俯冲到南拉萨地体之下的松多洋壳断离或回卷,软流圈地幔上涌,地幔楔熔融并加热上覆地壳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萨地体 早侏罗世 岩浆作用 岩石学 年代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大别-苏鲁印支造山带连接枢纽的形成时代--来自宁陕断裂带同构造花岗岩锆石U-Pb年代学的限定 被引量:7
20
作者 李源 许志琴 +4 位作者 裴先治 张健 赵佳楠 张岚 武勇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3595-3608,共14页
最新的研究表明,南秦岭勉略缝合带可以经宁陕左行走滑断裂带与大别苏鲁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相连。对于这个模型,两带间的"连接枢纽"—宁陕走滑断层的活动时间是关键问题之一。研究显示宁陕断裂带是南秦岭中的一条走向近E-W的... 最新的研究表明,南秦岭勉略缝合带可以经宁陕左行走滑断裂带与大别苏鲁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相连。对于这个模型,两带间的"连接枢纽"—宁陕走滑断层的活动时间是关键问题之一。研究显示宁陕断裂带是南秦岭中的一条走向近E-W的走滑剪切带,早期为左行韧性剪切变形,晚期叠加了左行脆性剪切变形。对带内千糜岩化石英片岩中的两期同构造花岗岩脉的构造地质学、岩石学和锆石U-Pb和Lu-Hf同位素研究,获得早期面理化细粒花岗岩的年龄为214.4±1.1Ma(MSWD=1.3),εHf(t)主要集中在-8.58^-0.29之间,tDM2=2.45~1.62Ga;晚期钾长花岗岩脉的年龄212.8±1.6Ma(MSWD=2.1),εHf(t)=-5.79~2.07,tDM2=2.53~1.49Ga。同位素数据表明两期花岗岩脉具有相同的岩浆源区,是古老地壳物质的再循环;晚期钾长花岗岩脉是早期花岗岩演化的产物。两期同构造花岗岩脉年龄的确定,表明宁陕左行走滑断层至少从晚三叠世中期之前就已经开始活动,而不是前人认为的早-中侏罗世或晚三叠末。尤其是宁陕左行走滑断裂带与勉略缝合带具有相同的左行韧性走滑叠加晚期脆性走滑的构造样式和活动时间,表明二者的形成可能都与古特提斯洋的斜向俯冲或者扬子板块的顺时针旋转有关。本研究成果为南秦岭的"古特提斯洋缝合带"——勉略缝合带向东经宁陕断裂带与大陆俯冲和深俯冲形成的耀岭河-桐柏-大别-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相接提供了关键的年代学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造山带 古特提斯洋缝合带 勉略缝合带 宁陕左行走滑剪切带 同构造花岗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