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7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被引量:8
1
作者 袁洪林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090-1092,共3页
1 发展历史 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地质学系原实验室的基础上于1992年成立,1995年获准批准为陕西省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国家重点实验室 大陆动力学 西北大学 发展历史 地质学 陕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陆地质与大陆构造和大陆动力学 被引量:93
2
作者 张国伟 郭安林 +1 位作者 董云鹏 姚安平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12,共12页
当代地球科学发展的新需求与板块构造对大陆地质的深化研究,使大陆问题成为21世纪地学发展的前沿研究领域、热点和关键。文中在提出"大陆动力学"研究20多年后的今天,进行关于大陆研究的新思考,从讨论厘定大陆研究的有关争议... 当代地球科学发展的新需求与板块构造对大陆地质的深化研究,使大陆问题成为21世纪地学发展的前沿研究领域、热点和关键。文中在提出"大陆动力学"研究20多年后的今天,进行关于大陆研究的新思考,从讨论厘定大陆研究的有关争议概念、大陆的基本问题、中国大陆构造的典型实例以及与世界同类范例的简要对比出发,综合概括了大陆地质与大陆构造和大陆动力学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与进一步探索研究的思考课题。提出了在大陆研究中,在进一步精确深化板块构造对大陆的研究的同时,应突出加强大陆构造中有无非板块构造动力及其远程效应的大陆内的、在深部动力学与陆块间差异非均衡背景下由陆内陆块间相互作用导致的真正陆内构造及其动力学问题的研究,以便为深化发展板块构造、认知大陆、探索大陆动力学、构建包括板块构造在内新的行星地球构造观作出努力与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块构造 大陆构造 陆内构造 秦岭中新生代陆内造山作用 雪峰陆内构造变形作用 大陆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十字构造”形成演化及其大陆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27
3
作者 董云鹏 张国伟 +13 位作者 孙圣思 张菲菲 何登峰 孙娇鹏 柳小明 杨钊 程斌 惠博 岳远刚 周波 程超 杨子强 史小辉 龙晓平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19年第5期769-797,共29页
东亚大陆是由许多分别亲劳亚或亲冈瓦纳的中小陆块经过复杂拼合而成的最为复杂的大陆,而中国大陆地处东亚的核心位置,是研究东亚大陆形成演化的关键。控制中国大陆形成演化的最主要的构造格架是“十字构造”,即东西向的中央造山系和南... 东亚大陆是由许多分别亲劳亚或亲冈瓦纳的中小陆块经过复杂拼合而成的最为复杂的大陆,而中国大陆地处东亚的核心位置,是研究东亚大陆形成演化的关键。控制中国大陆形成演化的最主要的构造格架是“十字构造”,即东西向的中央造山系和南北向的贺兰—川滇南北构造带。前者自东而西包括秦岭造山带、祁连造山带和昆仑造山带,是南方和北方陆块群历经古生代—印支期拼合形成中国大陆主体的构造结合带,并遭受中新生代陆内造山改造,构成了中国大陆地质地理、生态环境、人文经济等南北分野;后者不同区段继承了前寒武纪板块构造记录,逐步转化为古亚洲洋或古特提斯构造域大陆边缘,尤其是新特提斯构造运动,形成青藏高原隆升—扩展变形的东部边界,控制了晚中生代—新生代中国大陆东西反转演化。以“十字构造”为坐标系,中国大陆四个象限的地质、地球物理结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人文经济等存在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十字构造” 中央造山系 南北构造带 秦岭造山带 祁连造山带 昆仑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柳坪新生代苦橄玄武岩地球化学及其大陆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9
4
作者 赖绍聪 秦江锋 +1 位作者 赵少伟 朱韧之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61-370,共10页
柳坪苦橄玄武岩出露在青藏高原东北缘特殊的构造部位,位于青藏、华北和扬子三大构造域的交接转换区域。岩石形成年龄在23-7.1Ma之间,属于新近纪火山岩。岩石SiO2介于41.72%-42.82%之间,Na2O〉K2O,K2O/Na2O平均0.51,为一套典型的幔源钠... 柳坪苦橄玄武岩出露在青藏高原东北缘特殊的构造部位,位于青藏、华北和扬子三大构造域的交接转换区域。岩石形成年龄在23-7.1Ma之间,属于新近纪火山岩。岩石SiO2介于41.72%-42.82%之间,Na2O〉K2O,K2O/Na2O平均0.51,为一套典型的幔源钠质碱性玄武岩类。岩石微量及稀土元素具板内火山岩特征,Th、Rb等元素呈较明显的富集状态,而岩石显著的低K2O特征(0.48%-0.90%)明显不同于青藏高原北缘新生代钾质-超钾质火山岩系列。岩石87Sr/86Sr(0.704158-0.704668)、143Nd/144Nd(0.512831-0.513352)、206Pb/204Pb(18.729871-18.779184)、207Pb/204Pb(15.591395-15.602454)和208Pb/204Pb(39.097372-39.181458)等同位素变化特征具有显著的混源属性,投影点位于EMI、EMII、BSE及PREMA等典型地幔储库的过渡部位,并可能存在HIUM地幔源的部分参与,明显不同于单一地幔源局部熔融形成的玄武岩的同位素组成特征。表明新生代期间青藏东缘西秦岭-松潘地区受青藏、扬子及华北三大构造体系域的控制,西秦岭-松潘构造结处于从下部地幔到上部陆壳物质的总体汇聚拼贴阶段,地幔具有显著的混合特征。柳坪苦橄玄武岩正是在这种特定的构造背景下,由于新生代青藏高原软流圈地幔物质向东的流动,诱发西秦岭-松潘构造结多源混合的地幔橄榄岩局部熔融而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橄玄武岩 源区性质 深部动力学 新生代 青藏东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期富烃坳陷形成的动力学环境与构造属性 被引量:33
5
作者 刘池洋 王建强 +4 位作者 邱欣卫 张东东 赵俊峰 赵红格 邓煜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913-1930,共18页
鄂尔多斯盆地丰富的石油资源来自盆地南部中晚三叠世延长期富烃坳陷,其中贡献最大的长7段页状优质烃源岩以富铀、夹多层凝灰岩为特征。延长期大型富烃坳陷具南深北浅的坳陷型结构,内部接受统一的湖相沉积。在富烃坳陷的深湖-较深湖区,... 鄂尔多斯盆地丰富的石油资源来自盆地南部中晚三叠世延长期富烃坳陷,其中贡献最大的长7段页状优质烃源岩以富铀、夹多层凝灰岩为特征。延长期大型富烃坳陷具南深北浅的坳陷型结构,内部接受统一的湖相沉积。在富烃坳陷的深湖-较深湖区,为优质烃源岩发育区;亦为烃源岩中较高铀含量(测井高伽马异常)和凝灰岩夹层较厚分布区,在位置上三位一体、彼此交互叠置。盆地上古生界-中侏罗统多层系高热演化区上下同位,早-中侏罗世多期持续沉降区先后叠置,均位于延长期富烃坳陷范围内。综合调查研究揭示,在延长期,特别是长7段沉积期间,各类深部物质上拱挤入构造(如砂岩墙(脉)、泥岩脊和热液碳酸盐岩结核)、同沉积变形构造(如断裂、褶皱、揉皱、滑塌、滑坡等(软)地层变形)和事件沉积(如浊流沉积、震积岩及湖底扇等)发育,主要分布在富烃坳陷深湖-较深湖区。在烃源岩等地层中,检测出多种指示深部热流体活动的岩石矿物和地球化学异常。深部探测显示,在富烃坳陷深部400km以上壳幔各界面呈上拱的结构特征。这表明延长期富烃坳陷和其中优质烃源岩是在构造活动明显、深部作用活跃的地球动力学环境中形成演化的,从深层次揭示了其形成条件与发育环境。延长期富烃坳陷与印支期秦岭造山带的形成演化及其岩浆活动,在空间上相邻、发育时限相当、演化阶段响应、活动兴衰同步,是在华北-扬子两大陆块汇聚碰撞,进而向板内构造环境转换的动力学环境中进行的。延长期富烃坳陷两次较长距离的沉积-沉降中心迁移,是对秦岭碰撞造山环境重大变革始发的响应和纪录。在南北两大陆汇聚碰撞过程中,在仰冲华北板块后陆地带深部积聚的巨量俯冲物质发生熔融和热量转换,促使该区深部物质过饱和聚集、热能及压力超常骤增,形成较小尺度地幔对流,熔融物质与热能上拱,引发地壳表浅层拱张破裂和侧向扩展,于是发生沉降,形成延长期具热-张性特性的富烃坳陷,称其为后陆盆地。后陆盆地与前陆盆地分别位于碰撞造山带两侧仰冲和俯冲板块临山一侧,但其构造属性有质的不同,油气赋存和成藏特征也差别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中晚三叠世延长期 富烃坳陷 事件沉积 深部作用 后陆盆地 秦岭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子地块西缘天全新元古代过铝质花岗岩类成因机制及其构造动力学背景 被引量:28
6
作者 赖绍聪 秦江锋 +1 位作者 朱韧之 赵少伟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2245-2258,共14页
四川西部天全地区花岗岩属于扬子地块西缘岩浆岩带,是"康滇地轴"北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岩石形成年龄为851±15Ma(MSWD=0.7),属于新元古代花岗岩,与扬子地块西缘和北缘大量的中酸性侵入体和火山岩具有相近的形成年龄。火夹... 四川西部天全地区花岗岩属于扬子地块西缘岩浆岩带,是"康滇地轴"北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岩石形成年龄为851±15Ma(MSWD=0.7),属于新元古代花岗岩,与扬子地块西缘和北缘大量的中酸性侵入体和火山岩具有相近的形成年龄。火夹沟花岗闪长岩为过铝质、低Si O2、具有相对亏损的Sr-Nd-Pb同位素地球化学组成,结合岩石低的Al2O3/Ti O2和高的Ca O/Na2O比值,其应是在镁铁质岩浆底侵的条件下,成熟度较低的杂砂岩部分熔融形成的过铝质熔体,岩石较低的Si O2含量表明其同化了部分镁铁质熔体。而角脚坪花岗岩具有高的Si O2含量,为过铝质、富Na的熔体,而且具有极度亏损的Sr-Nd同位素组成,表明其应是亏损的玄武质岩石(洋壳或是与地幔柱有关的玄武岩)在H2O饱和条件下发生低程度部分熔融形成的过铝质熔体。结合扬子西缘其它新元古代火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区域构造资料,我们认为天全地区的Na质花岗闪长岩-花岗岩组合代表在高地温梯度条件下,玄武质岩石在H2O饱和条件下发生部分熔融形成的过铝质花岗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钠质花岗岩 过铝质 地球化学 新元古代 扬子地块西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秦岭地块紫阳地区早古生代岩石圈伸展规律、动力学机制及基性岩墙成因 被引量:3
7
作者 刘燊 冯彩霞 +3 位作者 陈晓青 赵慧博 徐静妍 范焱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38-962,共25页
南秦岭地块紫阳地区广泛出露早古生代基性岩墙群,其研究具有重要的地球动力学意义。虽然如此,已有相关研究目前主要集中于志留纪基性岩墙群方面,而对早古生代(如,寒武纪、奥陶纪)基性岩墙群的研究仍相对薄弱。从而制约了对南秦岭早古生... 南秦岭地块紫阳地区广泛出露早古生代基性岩墙群,其研究具有重要的地球动力学意义。虽然如此,已有相关研究目前主要集中于志留纪基性岩墙群方面,而对早古生代(如,寒武纪、奥陶纪)基性岩墙群的研究仍相对薄弱。从而制约了对南秦岭早古生代岩石圈伸展过程相关问题(如,时空分布规律、地幔性质、动力学机制和相关成矿作用)的总体把握。鉴于尚存的科学问题,本研究选取康家坪、梨树梁、大竹坪、清明寨、苟家山、庙梁上、曾家山和毛坝村的基性岩墙群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矿物学、岩石学、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和Sr-Nd-Hf同位素方面的研究,对其精细时代格局、成因及成岩动力学背景进行了系统探讨。研究结果显示,紫阳早古生代基性岩墙以辉绿岩和辉绿玢岩为主,形成时代为奥陶纪(478.8-486Ma),属碱性系列岩石(K_(2)O+Na_(2)O变化范围为4.10%-5.14%)。另外,基性岩墙群具有富集LREE、Rb、Ba、Sr、Nb、Ta、Zr、Hf和Eu(Eu/Eu*=1.13-1.35),亏损HREE、U、Pb和Ti的典型地球化学特征。(87Sr/86Sr)i=0.7044-0.7050、εNd(t)=3.1-3.6、εHf(t)=4.4-12.1,176Hf/177Hf=0.282634-0.282846,暗示基性岩墙为地幔柱作用过程亏损岩石圈或软流圈地幔部分熔融作用的产物。另外,在辉绿岩成岩过程经历了橄榄石和单斜辉石的分离结晶,但地壳混染的影响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古生代 基性岩墙群 成因 成岩动力学 南秦岭地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扬子地区汤口断裂带构造特征、期次及动力学探讨 被引量:2
8
作者 王朝 李阳 +4 位作者 陶威 沈仕豪 邓佳良 王耀 储东如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64-784,共21页
汤口断裂带是下扬子地区一条北东—北北东向的控岩、控矿断裂,该断裂几何学、运动学的研究对认识下扬子地区燕山期以来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详细的构造解析表明,该断裂带至少经历了4期构造变形,分别是中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的逆冲挤... 汤口断裂带是下扬子地区一条北东—北北东向的控岩、控矿断裂,该断裂几何学、运动学的研究对认识下扬子地区燕山期以来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详细的构造解析表明,该断裂带至少经历了4期构造变形,分别是中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的逆冲挤压、早白垩世中期—古新世的伸展拉张、始新世—渐新世的右行平移和中新世—中更新世的左行走滑。根据断层面擦痕的矢量反演以及断裂的野外切割关系,我们认为汤口断裂带多期次构造变形对应的区域应力场分别为北西—南东向挤压、北西—南东向伸展、近东西向挤压和近南北向挤压。燕山期以来汤口断裂带的形成和演化主要与华南陆块多板块汇聚挤压的构造环境有关,包括伊泽奈崎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之下的先俯冲碰撞、后拉张以及新生代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向北碰撞后产生的多方向应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汤口断裂带 构造演化 动力学背景 下扬子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古龙凹陷热流体活动及其地质意义——来自青山口组页岩中的证据 被引量:1
9
作者 谈泽 罗静兰 +6 位作者 赵燕 潘会芳 严敏 高波 罗丹婷 张扬 陈国龙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51-567,共17页
为了解松辽盆地热流体的活动范围和特征,分析热流体活动对储层物性的影响以及其与现今超压的关系,本文通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电子探针、黏土矿物XRD、包裹体均一温度、镜质组反射率、岩石热解参数及碳酸盐胶结物的碳、氧同位素等分... 为了解松辽盆地热流体的活动范围和特征,分析热流体活动对储层物性的影响以及其与现今超压的关系,本文通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电子探针、黏土矿物XRD、包裹体均一温度、镜质组反射率、岩石热解参数及碳酸盐胶结物的碳、氧同位素等分析测试方法,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松辽盆地古龙凹陷青山口组页岩开展了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在与构造热事件和岩浆活动相关的热流体影响下,储层表现出镜质组反射率与岩石热解参数异常、自生黏土矿物转化速率加快、大量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高于地层最大埋深温度、碳酸盐胶结物的δ^(18)O和自生黄铁矿的δ^(34)S值与岩浆岩同位素区间值重合、热液矿物组合发育等特点。古龙凹陷深部热流体的主要活动范围在2000 m以下。青山口组页岩的高孔、高渗带与热流体活动段和超压发育带吻合。热流体活动伴随大量无机CO_(2)侵入页岩储层中,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碳酸盐胶结作用,促进了易溶矿物的溶解,导致储层中次生孔隙发育,从而改善了页岩储层的物性。此外,热流体活动加速了有机质的热演化,促使烃源岩大量生烃,提高了烃源岩的产烃能力。目前古龙凹陷地层的异常压力主要归因于生烃膨胀作用,热流体活动及其水热增温对维持超压也有一定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热流体 示踪标志 超压 页岩储层 青山口组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阿尔金木纳布拉克地区巴什库尔干岩群变质岩的锆石U-Pb定年和Lu-Hf同位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10
作者 解添合 曹玉亭 +5 位作者 刘良 马拓 王超 康磊 盖永升 宋里豪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8-214,共17页
南阿尔金木纳布拉克地区原划为长城纪巴什库尔干岩群中陆续识别出多类型高压变质岩,以及新元古代和古生代的原岩年龄信息。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木纳布拉克地区巴什库尔干岩群的中-低压浅变质岩进行详细的野外调查,并对三个不同岩... 南阿尔金木纳布拉克地区原划为长城纪巴什库尔干岩群中陆续识别出多类型高压变质岩,以及新元古代和古生代的原岩年龄信息。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木纳布拉克地区巴什库尔干岩群的中-低压浅变质岩进行详细的野外调查,并对三个不同岩组的6个样品进行了岩相学、锆石U-Pb定年和Hf同位素组成研究,以期对区内长城纪地层的构造归属划分提供更多的年代学证据。LA-ICP-MS锆石U-Pb定年测得红柳泉组钾长片麻岩和角闪片岩的原岩形成年龄分别为1459~1577Ma和<1493Ma、贝壳滩组钙质白云母片岩的原岩年龄为<956Ma,均为中-新元古代;此外钙质白云母片岩还获得499Ma的变质年龄,总体反映了以上3个样品具有阿尔金杂岩的锆石年龄信息。这3个样品的核部残留碎屑锆石的ε_(Hf)(t)值与阿尔金杂岩中各类变质岩的ε_(Hf)(t)值范围一致,且具有相似的二阶段模式年龄,代表了其原岩具有相似的物源。因此,综合年代学和Hf同位素组成分析可以推断,以上3个样品所属的地层不应再归为长城纪巴什库尔干岩群,而归到阿尔金杂岩更为合适。LA-ICP-MS锆石U-Pb定年获得扎斯勘赛河组长英质片麻岩、红柳泉组长英质糜棱岩和贝壳滩组斜长角闪岩的原岩年龄介于454~460Ma以及多期变质年龄分别为429~432Ma、400~402Ma和~376Ma。这3个样品的原岩年龄和变质年龄与中阿尔金南缘志留纪中-高压变质岩带内变质岩石原岩和变质年龄具有一致性,且构造位置上均位于木纳布拉克地区西南缘,与阿尔金杂岩以断裂相隔,由此初步推断其与中阿尔金南缘志留纪中-高压变质岩带有关。综上,本文认为南阿尔金木纳布拉克地区原划为长城纪巴什库尔干岩群中南部的贝壳滩组和红柳泉组样品为南阿尔金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西延部分,北部的扎斯勘赛河组和红柳泉组样品为中阿尔金南缘志留纪中压-高压变质作用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阿尔金 木纳布拉克 阿尔金杂岩 锆石U-PB定年 锆石HF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高压离子色谱仪自动分离纯化地质样品中的锂
11
作者 杨旖旎 汪双双 +4 位作者 魏小燕 李艳广 黎卫亮 靳梦琪 焦鑫 《岩矿测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0-244,共15页
利用MC-ICP-MS进行Li同位素准确测定的前提是Li与其他元素(特别是Na)的完全分离,以避免同质异位素干扰和基体效应,并且回收率需要接近100%。多位学者对淋洗液种类、树脂种类、树脂粒度、柱管尺寸和树脂体积等进行交叉组合,提出了不少传... 利用MC-ICP-MS进行Li同位素准确测定的前提是Li与其他元素(特别是Na)的完全分离,以避免同质异位素干扰和基体效应,并且回收率需要接近100%。多位学者对淋洗液种类、树脂种类、树脂粒度、柱管尺寸和树脂体积等进行交叉组合,提出了不少传统手工过柱Li同位素分离纯化方法,回收率达100%,但耗时1天或2天不等,流程繁琐。高压离子色谱仪在同位素分离纯化应用中,具有一次分离到位、分离时间短、在线量化分离组分的含量和纯度等优势,已成为同位素分离纯化的新趋势;但高压离子色谱仪同位素分离纯化应用案例报道中缺乏对高压离子色谱仪淋洗过程的系统研究,导致该分离方法应用有限。本文从同位素分离纯化角度,设计了多组条件实验,系统探索了高压离子色谱仪阳离子色谱柱的酸耐受性、载荷能力以及基体效应,并针对Li同位素,获得最佳淋洗条件,从而建立了利用高压离子色谱仪自动分离纯化Li的方法。实验结果表明,CS16阳离子色谱柱对样品溶液的酸度要求高(<50mmol/L),但载荷能力大(允许上样量为500ng/g的多元素混合标准溶液+2.5μg/g的K-Na-Ca-Mg溶液,1.5mL),且基体效应不明显(50μg/g的K、Na、Ca、Mg,500ng/g的Fe以及500ng/g的Al加入对元素出峰位置没有影响)。本文通过优化样品溶样步骤,使样品溶液酸度降到30mmol/L,同时优化淋洗条件(淋洗液浓度30mmol/L,色谱柱流速1mL/min,温度60℃),25min内完成Li的分离纯化。对4个国家地质标准物质(GBW07333、GBW07103、GBW07159和GBW07180)进行Li分离纯化,Li的回收率达99.3%以上,空白低于传统手工过柱方法,分离纯化的Li量也能满足MC-ICP-MS进行Li同位素分析测试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同位素 高压离子色谱仪 阳离子色谱柱 酸耐受性 载荷能力 回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北构造带北段S波分裂研究及其动力学意义
12
作者 陈天仕 程斌 +1 位作者 董云鹏 王兆国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860-875,共16页
南北构造带北段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及其向北东方向扩展的区域,其岩石圈变形特征对于探讨青藏高原东北缘变形机制及其扩展范围具有非常关键的意义。地震波各向异性能很好地反映上地幔的变形特征。因此,本文对布设在南北构造带北段的流... 南北构造带北段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及其向北东方向扩展的区域,其岩石圈变形特征对于探讨青藏高原东北缘变形机制及其扩展范围具有非常关键的意义。地震波各向异性能很好地反映上地幔的变形特征。因此,本文对布设在南北构造带北段的流动地震台站记录的远震波形资料进行s波分裂研究,获得了研究区上地幔各向异性图像以及该区岩石圈地幔的变形特征信息。s波分裂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地震波各向异性来自于上地幔,区内不同构造单元上地幔各向异性方向不尽相同。快波方向分布显示,青藏高原东北缘,鄂尔多斯西缘以及贺兰构造带北段的快波方向主要表现为NW—SE向,与前人在银川地堑和贺兰构造带中、北部得到的NW—SE向的上地幔各向异性方向一致,显示这些地区岩石圈地幔变形一致,该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北缘向北东方向扩展的影响范围已到达贺兰构造带北段。阿拉善地块内部快波方向显示为NE—SW向,与阿拉善地块北部存在的北东向展布的晚古生代岩浆岩方向一致,表明该NE-SW向的快波方向可能代表地是“化石”各向异性,是晚古生代阿拉善地块受到古亚洲洋闭合作用的结果。此外,鄂尔多斯地块内也存在NE—SW向的各向异性方向,与区内中一晚侏罗世存在的NE—SW向逆冲推覆构造方向一致,因此该各向异性方向也代表了“化石”各向异性,是鄂尔多斯地块受到古特提斯构造域的块体碰撞、古太平洋板块北西向俯冲以及西伯利亚板块向南俯冲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构造带 青藏高原东北缘 S波分裂 地震波各向异性 岩石圈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密闭高温高压溶样ICP-MS测定56种国家地质标准物质中的36种痕量元素--对部分元素参考值修正和定值的探讨 被引量:25
13
作者 刘晔 第五春荣 +1 位作者 柳小明 袁洪林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21-228,共8页
标准物质参考值的准确性在测试仪器校准、分析数据质量监控以及方法评价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检验国家地质标准物质参考值的准确性,本文应用高温高压密闭溶样-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分析了国家地质标准物质的18种岩石(GBW 07... 标准物质参考值的准确性在测试仪器校准、分析数据质量监控以及方法评价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检验国家地质标准物质参考值的准确性,本文应用高温高压密闭溶样-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分析了国家地质标准物质的18种岩石(GBW 07103~GBW 07125)、19种沉积物(GBW 07301~GBW 07318)和19种土壤(GBW 07401~GBW 07430)中36种痕量与稀土元素。结果表明,除个别标准样品中的几个元素(Ni、Cr、Pb、Co、Cu、Sc、Yb、Lu)外,其余国家标准物质中36种元素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10%;绝大部分元素测定值的相对误差小于10%,测定值与参考值能较好地吻合。将误差较大元素的测定值与其他实验室的测定值以及文献报道值进行了比较,指出已有的参考值需要修正;针对部分沉积物和土壤中的元素未提供参考值,如GBW 07306的Ni、GBW 07313的Be、Hf、Ta,GBW 07314的Li、Be,GBW 07409、GBW 07410和GBW07411的Hf、Ta,GBW 07426的Gd、Ta,本文给出了相应的参考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闭溶样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国家地质标准物质 岩石 沉积物 土壤 参考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阿尔金木纳布拉克地区长城系巴什库尔干岩群LA-ICP-MS锆石U-Pb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7
14
作者 曹玉亭 刘良 +5 位作者 王超 康磊 杨文强 梁莎 廖小莹 王亚伟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447-1459,共13页
采用LA-ICP-MS微区原位锆石U-Pb同位素测定技术,测得木纳布拉克地区原划长城系巴什库尔干岩群红柳泉组的二云二长片麻岩和扎斯勘赛河组二云石英片岩的原岩形成年龄分别介于498~840Ma和500~647Ma之间,表明这2种岩石原岩的形成时代均为... 采用LA-ICP-MS微区原位锆石U-Pb同位素测定技术,测得木纳布拉克地区原划长城系巴什库尔干岩群红柳泉组的二云二长片麻岩和扎斯勘赛河组二云石英片岩的原岩形成年龄分别介于498~840Ma和500~647Ma之间,表明这2种岩石原岩的形成时代均为新元古代,而不是之前认为的中元古代。另外,红柳泉组二云二长片麻岩边部锆石表现为重稀土元素相对富集型稀土配分模式,其Th/U值大部分小于0.1,为变质锆石,测得其变质时代为498±4Ma,与该地区高压麻粒岩的峰期变质时代(486±5Ma)一致,且与南阿尔金阿尔金岩群中的高压-超高压岩石的峰期变质时代一致,推断其为阿尔金俯冲碰撞引发的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的产物,属于南阿尔金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一部分。通过原岩残留碎屑锆石的年代学对比,发现研究区内这2种岩石及已发现的高压麻粒岩均具有与阿尔金岩群相似的锆石年龄信息,表明本区红柳泉组和扎斯勘赛河组的这3种岩石不应再划归为中元古代的长城系巴什库尔干岩群,将其归属为阿尔金岩群更为合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阿尔金 高压-超高压岩石 长城系 巴什库尔干岩群 LA-ICP-MS锆石U-PB定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潜江凹陷古近系潜江组盐间泥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34
15
作者 徐崇凯 刘池洋 +5 位作者 郭佩 黎茂稳 黄雷 赵岩 潘银华 张益银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17-629,共13页
咸化湖盆盐间泥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对咸化烃源岩的形成环境及其共生盐岩的形成条件具有重要指示意义。利用江汉盆地潜江凹陷内潜三下段盐间泥岩的详细地球化学测试结果,并结合岩芯观察,分析了古近系潜江组沉积时湖盆的古盐度、氧化还原环... 咸化湖盆盐间泥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对咸化烃源岩的形成环境及其共生盐岩的形成条件具有重要指示意义。利用江汉盆地潜江凹陷内潜三下段盐间泥岩的详细地球化学测试结果,并结合岩芯观察,分析了古近系潜江组沉积时湖盆的古盐度、氧化还原环境及古气候背景。该地层较高的Sr丰度、Sr/Ba值及钙芒硝的存在揭示潜江组泥岩沉积时水体盐度较高;氧化还原环境指标及一些敏感元素的含量变化指示潜江组沉积时期水体含氧量较低,处于底层水体中等分层厌氧环境;主量元素化学蚀变指数CIA、Mg/Ca比值及对膏盐层岩芯观察反映潜三下段泥岩沉积于气候相对潮湿期段,而膏盐层则沉积于气候相对干旱期。这种泥岩与膏岩互层出现的变化可能是由我国晚始新世频繁的气候变化导致的。而且,由气候干湿波动造成的淡化-咸化成盐序列,伴随着生物短期的爆发与死亡,将有利于有机质的生成与堆积;潮湿、缺氧的沉积环境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整体上盐间泥岩具备形成较好烃源岩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环境 地球化学特征 潜江组 古近纪 古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安塞地区三叠系延长组碎屑锆石U-Pb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倩 李红 +3 位作者 李文厚 张梦婷 刘溪 罗芬红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52-471,共20页
通过统计前人对周缘岩浆岩、变质岩体的年代学成果,对比邻区碎屑锆石年龄结果,结合区域构造背景,运用LA-ICP-MS U-Pb年代学分析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安塞地区三叠系延长组上部砂岩中的碎屑锆石进行系统研究,以探讨延长组长2段地层物质来... 通过统计前人对周缘岩浆岩、变质岩体的年代学成果,对比邻区碎屑锆石年龄结果,结合区域构造背景,运用LA-ICP-MS U-Pb年代学分析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安塞地区三叠系延长组上部砂岩中的碎屑锆石进行系统研究,以探讨延长组长2段地层物质来源。结果表明:1)安塞地区延长组长2段沉积时代不早于230±2 Ma;2)物源来自盆地北部、东北部;3)碎屑锆石中2 600~2 400 Ma的锆石来自于阴山和大青山—乌拉山地区,与2 500 Ma克拉通化形成大规模岩浆事件相对应;2 000~1 800 Ma的锆石来自于大青山—乌拉山、集宁以及阴山地区,与吕梁运动的两幕发生裂陷盆地闭合和非造山岩浆活动和基底抬升相关;显生宙中380~350 Ma、300~250 Ma、250~230 Ma的锆石来自于大青山—乌拉山、阴山地区,记录了古亚洲洋向华北板块北缘的快速俯冲事件,对应了海西期和印支期的岩浆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 延长组 碎屑锆石 LA-ICP-MS U-PB定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大巴山早古生代辉绿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6
17
作者 张方毅 赖绍聪 +3 位作者 秦江锋 朱韧之 杨航 朱毓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5-46,共12页
对南秦岭北大巴山地区广泛分布的一套基性岩墙群中的辉绿岩进行采样,并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全岩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岩石形成年龄为435~433 Ma,为早志留世晚期岩浆活动产物。这些辉绿岩具低硅、高碱、高钛的碱性岩特征。岩石微... 对南秦岭北大巴山地区广泛分布的一套基性岩墙群中的辉绿岩进行采样,并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全岩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岩石形成年龄为435~433 Ma,为早志留世晚期岩浆活动产物。这些辉绿岩具低硅、高碱、高钛的碱性岩特征。岩石微量及稀土元素具板内玄武岩特征,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轻重稀土元素分异明显,富集不相容元素Ba、Nb、Ta,而K、Y、Yb相对亏损;K及Rb的负异常表明岩石源区残留角闪石或金云母,部分熔融模拟结果显示岩石起源于尖晶石角闪石岩高程度部分熔融。综合地球化学特征及前人研究结果,认为北大巴山地区在早古生代处于大规模伸展裂陷背景下,岩石圈的拉张诱发了低熔点的交代岩石圈地幔熔融,进而形成了这条碱性岩浆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性岩墙群 锆石U-PB定年 源区性质 北大巴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祁连党河南山-木里地区早古生代火山-沉积岩系锆石U-Pb年代学、物源示踪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6
18
作者 张帅 王超 +5 位作者 郝江波 李航 朱小辉 喻遵谱 孙晓奎 靳梦琪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813-829,I0010-I0022,共30页
造山带内与板块俯冲-碰撞过程相关的一系列沉积盆地对于重建造山带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党河南山-木里地区早古生代火山-沉积岩系为研究对象,对其开展沉积序列、锆石U-Pb年代学、Hf同位素及碎屑物源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 造山带内与板块俯冲-碰撞过程相关的一系列沉积盆地对于重建造山带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党河南山-木里地区早古生代火山-沉积岩系为研究对象,对其开展沉积序列、锆石U-Pb年代学、Hf同位素及碎屑物源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该火山-沉积岩系从底部吾力沟组到中部盐池湾组,整体上表现为弧后盆地的演化特征,顶部多索曲组具有向前陆盆地演化的特征;(2)获得吾力沟组玄武安山岩锆石U-Pb年龄为472±10Ma,限定盐池湾组和多索曲组沉积时代分别为467~450Ma和450~440Ma;(3)盐池湾组碎屑锆石年龄谱系和锆石ε;(t)组成说明盐池湾组碎屑物质主要来源于中祁连岩浆弧;而多索曲组的早古生代碎屑物质主要来源于伴生的火山岩或南祁连花岗岩,前寒武纪碎屑物质主要来自于中祁连。综合分析与汇聚板块边缘相关的沉积盆地特征和前人研究资料,本文认为党河南山-木里地区的早古生代火山-沉积岩系可能形成于弧后盆地及其闭合过程的前陆盆地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祁连 党河南山-木里地区 碎屑物源 弧后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大巴山紫阳‒岚皋地区碱性粗面岩地球化学特征:与辉绿岩的成因联系 被引量:2
19
作者 杨航 赖绍聪 秦江锋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13-424,共12页
南秦岭北大巴山地区发育大量早古生代碱性粗面‒正长岩和碱性玄武‒辉绿岩组合,构成了一套双峰式火山岩。前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这套岩石的镁铁质端元上,目前关于长英质端元的成因机制及构造环境仍存在争议。本次研究对北大巴山紫阳‒岚皋... 南秦岭北大巴山地区发育大量早古生代碱性粗面‒正长岩和碱性玄武‒辉绿岩组合,构成了一套双峰式火山岩。前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这套岩石的镁铁质端元上,目前关于长英质端元的成因机制及构造环境仍存在争议。本次研究对北大巴山紫阳‒岚皋地区早古生代粗面岩进行了主微量元素分析,结果显示样品高硅(SiO_(2)>58.7%)、富碱(K_(2)O>3.84%,Na_(2)O>4.18%),低镁(MgO=0.06%~1.45%)和钛(TiO_(2)=0.80%~1.08%),表明粗面岩经历了较高程度的演化。样品富集轻稀土元素(LREE)和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具有轻微Eu负异常到正异常的变化(δEu=0.76~1.77),Sr强烈亏损,指示了长石的分离结晶作用。地球化学特征和MELTS软件模拟结果显示粗面岩并非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成因,而是来自地幔岩浆的分离结晶作用。综合区域上年代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和构造地质学资料,粗面岩与同区辉绿岩在时空分布、同位素组成方面具有一致性,在元素变化与矿物组合方面具有连续性。因此本文认为北大巴山紫阳‒岚皋地区早古生代粗面岩和辉绿岩都来源于上地幔初始玄武质岩浆的分异,是大陆裂谷背景下同源岩浆经历不同程度演化的结果。软流圈中广泛存在的热对流事件可能是导致板块裂解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大巴山 碱性岩 粗面岩 分离结晶 地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玛湖凹陷三叠系百口泉组砂砾岩储层孔隙结构及渗流特征 被引量:13
20
作者 付瑜 柳益群 +5 位作者 蒋宜勤 杨召 杨奕曜 岳祯奇 乔江华 宋世骏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23-234,共12页
玛湖凹陷斜坡区三叠系百口泉组属于致密砂砾岩储层,为讨论该套储层的孔隙结构类型及其与含油性的关系,利用铸体薄片、高压压汞、核磁共振、可视化水驱油等实验方法对研究区内岩石学特征、孔隙结构特征、渗流特征及含油性方面进行研究。... 玛湖凹陷斜坡区三叠系百口泉组属于致密砂砾岩储层,为讨论该套储层的孔隙结构类型及其与含油性的关系,利用铸体薄片、高压压汞、核磁共振、可视化水驱油等实验方法对研究区内岩石学特征、孔隙结构特征、渗流特征及含油性方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砂砾岩储层孔隙类型可分为剩余粒间孔、粒内溶孔、晶间孔及微裂缝;孔隙喉道类型主要为片状和点状吼道,以及管束状吼道等;综合两者关系由好到差将研究层段的孔隙结构划分为4类,随着孔隙结构的由好变差其含油性逐渐变差,渗流能力也对应变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湖凹陷 砂砾岩储层 孔隙结构 渗流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