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杉、白桦人工林地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特性差异分析——以青海省大通县塔尔沟流域为例
1
作者 刘欣悦 蔡有柱 +3 位作者 赵丽娟 程唱 陈笑 贺康宁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2-190,共9页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贮碳库,研究林地土壤有机碳密度(SOCD)的空间分布模式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对于改善土壤肥力有重要意义,进而促进生态系统的林分稳定性和植被生产力的提高。该研究在塔尔沟流域,对云杉纯林、白桦纯林以及云杉...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贮碳库,研究林地土壤有机碳密度(SOCD)的空间分布模式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对于改善土壤肥力有重要意义,进而促进生态系统的林分稳定性和植被生产力的提高。该研究在塔尔沟流域,对云杉纯林、白桦纯林以及云杉白桦混交林3种典型林型进行了筛选,并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进行研究,分析林地SOCD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受到的影响。结果表明:云杉白桦混交林的土壤有机碳密度显著高于白桦纯林(P<0.05),而云杉纯林的土壤有机碳密度则最低。此外,垂直剖面上的有机碳密度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与植被层因子中的灌草生物量和郁闭度呈显著正相关,而与角尺度呈显著负相关。在这3种不同的林分类型之中,云杉纯林0~20 cm速效磷与SOCD的关联程度最大(关联度为0.92);白桦纯林中,与有机碳密度关联性强的因素有0~20 cm碱解氮、0~40 cm速效磷和平均树高;云杉白桦混交林中,郁闭度与有机碳密度的关联程度最大(关联度为0.95)。云杉白桦混交人工林综合性质最优,更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的储存和积累,对该地区的林分功能提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地土壤 有机碳密度 植被层 土壤层 枯落物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东部地区不同林分密度白桦天然林土壤理化性质特征 被引量:3
2
作者 彭小静 黄海山 +8 位作者 严芝银 邹星晨 贺康宁 程唱 王作枭 李睿 刘婧雯 石正阳 刘仟仟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43-756,共14页
研究不同林分密度对白桦天然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分析不同林分密度下白桦天然林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规律,为白桦天然林的保护提供合理的密度参考。以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宝库林区白桦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采集土壤样品,调查并测定... 研究不同林分密度对白桦天然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分析不同林分密度下白桦天然林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规律,为白桦天然林的保护提供合理的密度参考。以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宝库林区白桦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采集土壤样品,调查并测定了100—400、400—700、700—1000、1000—1500、1500—2100、2100—2500株/hm^(2)6种密度下林地的土壤容重、质量含水量、田间持水量、孔隙度、饱和导水率(K_(st))、pH值、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碱解氮(AN)、速效磷(AP)、速效钾(AK)含量和包括C∶N、C∶P、N∶P在内的共17个土壤属性指标,采用SPSS 22.0对数据进行显著性检验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在垂直分布特征上:土壤孔隙度,K_(st)和SOC、TN、TP、AN、AK的含量,以及C∶P、N∶P的比值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而土壤容重和pH值则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大。(2)在密度分布特征上:土壤SOC、TN、AN含量,C∶P、N∶P的比值随密度增加呈缓慢降低的变化趋势,TP含量随密度增加无显著变化规律,以上这些指标均在密度为100—400株/hm^(2)时达到最大。土壤质量含水量、田间持水量、K_(st)和孔隙度均随密度增大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且都在密度为400—700株/hm^(2)时达到最大,土壤容重在该密度时达到最小。(3)在土壤化学计量特征上:研究区土壤C∶P、N∶P的平均值为97.32、7.36,高于中国土壤平均值,表明土壤P有效性较低。综上所述,研究区白桦林在低密度(100—700株/hm^(2))时,土壤理化性质的改良作用相对较好,会更有利于土壤物理结构的稳定和养分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桦天然林 林分密度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生态化学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东部森林林分结构和环境因素对草本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15
3
作者 张泽鑫 蔡有柱 +3 位作者 赵丽娟 左亚凡 林莎 贺康宁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089-2099,共11页
林下草本物种多样性在维持西北干旱与半干旱地区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探究其相关影响因素,可为祁连山东部地区的人工生态公益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基础。选取位于祁连山东部地区的针叶纯林、阔叶纯林、针叶混交林、针... 林下草本物种多样性在维持西北干旱与半干旱地区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探究其相关影响因素,可为祁连山东部地区的人工生态公益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基础。选取位于祁连山东部地区的针叶纯林、阔叶纯林、针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在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上构建草本物种多样性的多因素参数预测模型和结构方程非参效应模型,探究多重因素(林分空间结构、林分非空间结构、环境因子)间的关系以及对林下草本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1)针阔混交林中林下草本的科、属、种数量最多。(2)平均胸径、平均树高、角尺度、混交度、大小比、坡度与草本物种多样性呈显著性相关(P<0.05)。(3)平均胸径是影响林下草本Simpson多样性指数的关键因子;坡度是影响林下草本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的关键因子;角尺度、混交度是影响Pielou均匀性指数的关键因子;平均胸径、平均树高是影响物种丰富度的关键因子。(4)结构方程非参效应模型显示林分结构是影响草本物种多样性的关键因子(P<0.001),环境因子是影响草本物种多样性的重要因子(P<0.05)。因此,在后续森林植被恢复措施中,应当着重考虑林分的空间结构,形成随机分布的异龄复层混交林,以增加光合利用效率并遵循生态位互补理论,从而提高草本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本物种多样性 结构方程模型 林分结构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典型针叶混交林林下更新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张泽鑫 蔡有柱 +3 位作者 赵丽娟 左亚凡 程唱 贺康宁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5-41,共7页
天然更新在维持森林稳定性与森林群落动态变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探究其相关影响因素,为促进研究区林下更新提供科学依据。以庞泉沟自然保护区云杉华北落叶松混交林为对象,基于灰色关联度方法从林分结构、立地条件两方面探究影响混交林... 天然更新在维持森林稳定性与森林群落动态变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探究其相关影响因素,为促进研究区林下更新提供科学依据。以庞泉沟自然保护区云杉华北落叶松混交林为对象,基于灰色关联度方法从林分结构、立地条件两方面探究影响混交林林下更新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1)华北落叶松与云杉的混交林中,云杉幼苗351株、幼树172株,华北落叶松仅有幼苗39株、幼树36株,云杉的更新能力较强;2)华北落叶松、云杉混交林天然更新的影响因子关联度排序为树种组成>海拔>大小比>角尺度>林分密度>林龄>坡向>郁闭度>混交度>坡度;整体上看,天然更新对林分结构和立地因子均有显著响应,其中树种组成是影响天然更新的最主要林分非空间结构因子,海拔是影响天然更新的最主要立地因子,大小比、角尺度是影响天然更新的主要林分空间结构因子。因此,在调整未来林分时,可通过优化林分结构来促使云杉、华北落叶松混交林天然更新,从而提高林分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更新 林分稳定性 立地条件 林分结构 灰色关联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林区基于水源涵养能力的人工林近自然度评价体系建立 被引量:2
5
作者 程唱 蔡有柱 +4 位作者 赵丽娟 邹星晨 张泽鑫 刘欣悦 贺康宁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971-2980,共10页
建立近自然度评价体系对于修复森林生态功能、保障森林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近自然度尚未有统一的评价体系。祁连山地区的森林系统承担着我国西部重要的水源涵养功能,对其现存的人工林客观地开展基于水源涵养能力的近自然评价... 建立近自然度评价体系对于修复森林生态功能、保障森林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近自然度尚未有统一的评价体系。祁连山地区的森林系统承担着我国西部重要的水源涵养功能,对其现存的人工林客观地开展基于水源涵养能力的近自然评价是亟需解决的问题。以祁连山东部金禅沟、塔尔沟小流域40个不同林分起源的云杉纯林、白桦纯林、云杉白桦混交林为对比研究样地,对涉及近自然度和水源涵养能力的指标进行敏感性分析,筛选出中高敏感度指标,通过欧氏距离法结合熵权法定量评价人工林近自然度,通过模糊物元法定量评价森林水源涵养能力,然后采用6种方法对近自然度和水源涵养得分分布进行拟合(R~2>0.4),并利用K-means法建立了4个近自然度评价等级。研究表明祁连山东部地区大部分人工林近自然度评级处于半天然林阶段,通过改造纯林为针阔混交林可以同时提高其近自然度与水源涵养能力。研究旨在构建基于水源涵养能力的近自然度评价体系,为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修复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林 人工林 水源涵养能力 近自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湖东岸湖滨湿地植物移栽及种植试验探讨
6
作者 王文义 《现代园艺》 2019年第20期19-20,共2页
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高原湖泊,属于高原大陆性气候。禾本科和豆科植物是东岸湖滨地区湿地主要种植的植物,监测实际成活率和种植出苗情况。通过试验数据表明,豆科植物成活率和出苗率略差禾本科类,有机化肥营养成分优于无机化肥营养成... 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高原湖泊,属于高原大陆性气候。禾本科和豆科植物是东岸湖滨地区湿地主要种植的植物,监测实际成活率和种植出苗情况。通过试验数据表明,豆科植物成活率和出苗率略差禾本科类,有机化肥营养成分优于无机化肥营养成分。此外,将种植植物带原土处理的成活率更高,并且借助这种种植方法,可保证植物良好生长。基于这种情况,对青海湖东岸湖滨湿地植物移栽及种植试验进行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湖东岸 种植移栽 种植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讨循环经济理论下的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
7
作者 王文义 《花卉》 2019年第18期244-244,共1页
本文首先简单的阐述了我国林业资源的现状,然后论述了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循环经济,最后分别从林业生产阶段、加快森林以及林产品的使用阶段探讨了循环经济理论下保障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 循环经济 森林资源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东部典型林分近自然度评价
8
作者 王作枭 黄海山 +4 位作者 严芝银 杨润泽 马小东 李川 贺康宁 《生态学报》 2025年第16期8154-8164,共11页
解析区域森林现实植被群落与原生群落之间的状态差异,以人工林近自然经营为目标,提出林分结构调整的策略与方法,为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和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提供依据。以青海互助县金禅沟小流域主要林分类型为研究对象,通过敏感... 解析区域森林现实植被群落与原生群落之间的状态差异,以人工林近自然经营为目标,提出林分结构调整的策略与方法,为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和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提供依据。以青海互助县金禅沟小流域主要林分类型为研究对象,通过敏感性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确定影响近自然度的关键指标,采用熵权法和综合指数法进行评价,并针对近自然度较低的人工林提出了具体的经营措施和现实案例。(1)最终选定灌木盖度(%)、草本盖度(%)、单位面积蓄积量(m^(3)/hm^(2))、水平层次结构、物种多样性、自然更新和物种指示物等13个指标作为区域近自然度评价指标。(2)各指标的权重值在0.019—0.186之间,其中,自然更新值最大,灌木层物种多样性和灌木盖度次之,最小的为病虫鼠害程度。(3)近自然度评价结果表明:人工林中云杉白桦混交林近自然度最高,云杉青杨混交林和白桦青杨混交林次之,白桦纯林和云杉纯林相对较低;天然林中,云杉白桦混交林近自然得分远高于白桦纯林。综合来看,区域当前所处的森林演替阶段,针阔混交林可以作为林分结构调整和营造新林的目标林分,特别是云杉白桦混交林,建议在进行林分结构调整时,云杉人工纯林中尽可能补植不低于云杉树高的白桦等阔叶树种,白桦纯林补植云杉幼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自然度 森林演替 林分结构调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