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通北川河自然保护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水源涵养功能研究
1
作者 刘玉斌 李强峰 +1 位作者 魏有才 傅利平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95-202,共8页
【目的】研究北川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植被类型下的土壤水源涵养功能,为该区水土保持、水源涵养林保护与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保护区内5个典型的植被类型(高寒草甸、高寒灌丛、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下的土壤,... 【目的】研究北川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植被类型下的土壤水源涵养功能,为该区水土保持、水源涵养林保护与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保护区内5个典型的植被类型(高寒草甸、高寒灌丛、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下的土壤,采用环刀法、烘干法等对其物理性质、土壤持水能力和土壤渗透能力进行分析研究,运用坐标综合评定法对研究区内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水源涵养功能进行综合评定。【结果】5种植被土壤物理性质、土壤蓄水能力和渗透能力差异明显。土壤平均容重变化范围为0.87~1.41 g/cm^(3),其中高寒草甸(1.41 g/cm^(3))最大,高寒灌丛(0.87 g/cm^(3))最小;土壤总孔隙度以针叶林最大(55.62%)、高寒灌丛(37.39%)最低,毛管孔隙度以针叶林(43.80%)最大,高寒灌丛(27.55%)最小,非毛管孔隙度以针阔混交林(12.13%)最大,高寒草甸(6.70%)最小;最大持水量以针叶林(1112.36 t/hm^(2))最大,高寒灌丛(747.80 t/hm^(2))最小;毛管持水量以针叶林(875.95 t/hm^(2))最大,高寒灌丛最小(551.00 t/hm^(2));非毛管持水量以针阔混交林(242.62 t/hm^(2))最大,高寒草甸(134.04 t/hm^(2))最小。土壤渗透能力最强的是针阔混交林,其稳渗速度为4 mm/min,稳渗系数为2.65,高寒草甸最弱,其稳渗速度为1.13 mm/min,稳渗系数为0.86。【结论】在5种不同植被类型中,针阔混交林土壤水源涵养功能最好,坐标综合能力值达0.3834;其次是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林,坐标综合能力值分别为1.3862和3.0526;灌木林和高寒草甸的土壤水源涵养功能综合能力相对较差,坐标综合能力值分别为3.4126和4.81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川河自然保护区 水源涵养功能 坐标综合评定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与植被覆盖度的大通北川河源区自然保护区生境质量评估 被引量:15
2
作者 陈永国 刘维军 +3 位作者 荣月静 傅利平 马立广 曹彦荣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332-337,共6页
为了掌握大通北川河源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与生境质量变化状况,优化保护对策与措施,基于2005年、2010年、2015年3个时间节点,分析了保护区土地利用和植被覆盖度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基于InVEST模型中生境评估模块进行保护区的生... 为了掌握大通北川河源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与生境质量变化状况,优化保护对策与措施,基于2005年、2010年、2015年3个时间节点,分析了保护区土地利用和植被覆盖度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基于InVEST模型中生境评估模块进行保护区的生境质量评估,并运用植被覆盖度(VFC)来修正生境适宜度(H)指标,进而得出了更加精确的生境质量评估结果。结果表明:保护区土地利用主要以灌木林、草地、裸地为主。2005—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不大,主要有小部分地区裸地转换为草地,保护区整体生境质量显著提升,尤其是北部与南部地区的灌木林,这与保护区植被覆盖度的分布规律基本吻合。因此,通过相关措施,减少人为干扰,增加林草植被盖度,是提高保护区生境质量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植被覆盖度 生境质量 大通北川河源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川河流域水生昆虫物种多样性研究
3
作者 李福华 王洪萍 +1 位作者 白露超 林枫 《农业与技术》 2024年第15期43-46,共4页
北川河位于青海省西宁市湟水河干流北岸,横贯大通县全境,为湟水一级支流。为了明确该段水生昆虫的种类以及水生昆虫分布与不同立地环境之间的关系,分别从该段源头草地、林地、农地、城镇4个不同的立地条件下的样点群进行采样。共鉴定水... 北川河位于青海省西宁市湟水河干流北岸,横贯大通县全境,为湟水一级支流。为了明确该段水生昆虫的种类以及水生昆虫分布与不同立地环境之间的关系,分别从该段源头草地、林地、农地、城镇4个不同的立地条件下的样点群进行采样。共鉴定水生昆虫(稚虫)18科25属27种,其中包括襀翅目3科4属,蜉蝣目4科5属,双翅目6科9属,毛翅目5科7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川河 水生昆虫 分类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森林特色资源的生态文化建设研究
4
作者 邓玉洁 《农村科学实验》 2020年第32期9-9,共1页
我国有很多国家级的森林公园,其中森林特色资源是其重要内容与组成部分。森林特色资源具有一定的人文性、地域性、生态性、环保性以及科学性等文化特性。本文主要以森林特色资源为载体,对森林特色资源的生态文化建设展开研究与探讨,充... 我国有很多国家级的森林公园,其中森林特色资源是其重要内容与组成部分。森林特色资源具有一定的人文性、地域性、生态性、环保性以及科学性等文化特性。本文主要以森林特色资源为载体,对森林特色资源的生态文化建设展开研究与探讨,充分挖掘与利用其文化特性来彰显森林特色资源的文化内涵与价值,促进森林特色资源得以更好应用,促进森林公园取得更好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 特色资源 生态文化 建设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