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3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生成语境、逻辑呈现与现实启示
1
作者 洪晓楠 汪莙霞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0-88,共9页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主要发祥地。德意志民族“现实落后”与“思想超前”导致的“意识形态狂热”,在“清算从前的哲学信仰”中实现“自己弄清问题”以及回击对“莱比锡宗教会议”的批判分别构成了马克思主义...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主要发祥地。德意志民族“现实落后”与“思想超前”导致的“意识形态狂热”,在“清算从前的哲学信仰”中实现“自己弄清问题”以及回击对“莱比锡宗教会议”的批判分别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生成的时代语境、思想语境和现实语境。这些因素错综交织共同推动马克思恩格斯研究结论的生成:意识形态产生于社会物质生产活动,本质是统治阶级的特殊利益,通过将统治阶级的观念传输到被统治阶级的大脑中来传播和运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奠定了运用唯物史观进行意识形态批判的理论基础,指引了其后意识形态理论的发展方向,引领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对我国协调推进经济建设与意识形态建设、在坚定人民立场与党性原则中推动守正创新、优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效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意识形态 统治阶级 批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内涵、特征、影响因素及增强对策——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为例 被引量:28
2
作者 洪晓楠 邱金英 《现代教育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8-44,共7页
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简称"思政课获得感")主要反映了大学生接受视角下对思政课的体验,是大学生对课程内容的主观选择、心理感受和主动接受的程度,主要体现为精神文化生活的不断满足。借用库恩的"范式"... 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简称"思政课获得感")主要反映了大学生接受视角下对思政课的体验,是大学生对课程内容的主观选择、心理感受和主动接受的程度,主要体现为精神文化生活的不断满足。借用库恩的"范式"理论,从"范式"看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主要因素有教材、大学生通过学习思政课所获得的解题能力、大学生能否有效地化理论为方法和化理论为德性的能力以及能否有效地检测和考核大学生综合掌握马克思主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因此,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主要对策是将教材体系转变成教学体系,让大学生学会解题,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实行考核方式的多元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大学生 立德树人 “原理”课 获得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的劳动辩证法与西方现代性的限度——兼评海德格尔论马克思和黑格尔的思想关系 被引量:1
3
作者 刘贵祥 《社会科学辑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24,共9页
劳动辩证法问题在马克思哲学中具有奠基性地位,同时也是黑格尔与马克思思想关系的核心,海德格尔对这一问题的评判和西方现代性问题联系起来。他认为在黑格尔那里,思想进入辩证法的维度是一个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事件”,马克思通过批判... 劳动辩证法问题在马克思哲学中具有奠基性地位,同时也是黑格尔与马克思思想关系的核心,海德格尔对这一问题的评判和西方现代性问题联系起来。他认为在黑格尔那里,思想进入辩证法的维度是一个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事件”,马克思通过批判黑格尔完成了劳动辩证法的现实化过程,因而辩证唯物主义不仅规定了“当今的世界现实”,而且“就是这种世界现实”。重新审视海德格尔的上述三个基本论断,可以看到劳动辩证法问题作为黑格尔与马克思的思想争执的核心,辩证唯物主义所揭示的现实确实就是西方现代性的现实。但是,海德格尔没看到,唯物辩证法诉诸的资本主义批判和共产主义运动,不仅揭示了西方现代性的限度,而且还是对整个人类“历史之谜”的解答,因而它指向一种未来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劳动辩证法 黑格尔 海德格尔 西方现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层政权治理能力建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溯源——基于《法兰西内战》的文本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王润涵 蔡小慎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11,共9页
加强基层政权治理能力建设是当前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核心内容,追根溯源,可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及其无产阶级政权建设思想中获得启发。《法兰西内战》是总结巴黎公社运动历史经验而创作的经典文献,凝结着马克思对无产阶级政权建设的系统思... 加强基层政权治理能力建设是当前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核心内容,追根溯源,可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及其无产阶级政权建设思想中获得启发。《法兰西内战》是总结巴黎公社运动历史经验而创作的经典文献,凝结着马克思对无产阶级政权建设的系统思考,包括对无产阶级政权的职能分析、对政权管理社会的能力探讨,以及对政权能力建设的经验凝练。这为我国基层政权治理能力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昭示着新时代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以党建引领各治理主体凝聚共识、统一行动,以纵向的行政执行能力和横向的公共服务能力为依托统筹政权治理能力,以问题意识和时代诉求推动基层政权治理能力建设动态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产阶级政权 基层政权治理能力 《法兰西内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民粹主义话语表达对大学生负性社会心态的影响——基于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被引量:1
5
作者 滕国鹏 贾亦真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6-134,共9页
近些年在网络上兴起的民粹主义及其话语表达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越来越大。依据社会比较理论和网络民粹主义形成与传播的话语策略,以707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构建了结构方程模型,对网络民粹主义话语表达影响大学生负性社会心态的作用... 近些年在网络上兴起的民粹主义及其话语表达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越来越大。依据社会比较理论和网络民粹主义形成与传播的话语策略,以707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构建了结构方程模型,对网络民粹主义话语表达影响大学生负性社会心态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网络民粹主义话语表达显著正向影响大学生负性社会心态;上行社会比较在网络民粹主义话语表达对大学生负性社会心态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网络使用强度调节了网络民粹主义话语表达—上行社会比较—大学生负性社会心态中介机制的后半路径,较低的网络使用强度会增强上行社会比较对大学生负性社会心态的影响,更高的网络使用强度会缓冲上行社会比较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负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网络民粹主义 话语表达 上行社会比较 负性社会心态 网络使用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逻辑理路——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框架 被引量:13
6
作者 方玉梅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7,共7页
从生产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到生产发展、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再到生产发展的目的和归宿;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矛盾分析到问题导向,再到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从生产力、生产关系、分配关系话语体系到商品经济、价值规律话语体系,再到发展生... 从生产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到生产发展、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再到生产发展的目的和归宿;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矛盾分析到问题导向,再到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从生产力、生产关系、分配关系话语体系到商品经济、价值规律话语体系,再到发展生产力、扩大再生产话语体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框架、理论范式和话语体系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逻辑理路建构中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框架、理论范式和话语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以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为逻辑起点,以政治保证、理念指导、制度保障、战略支撑、方法支持为基本实践路径,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根本价值立场,形成了"逻辑起点-实践路径-价值立场"的"怎么看、怎么干、为谁干"的清晰逻辑理路,是推动新时代中国经济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逻辑理路 分析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共产主义观及教育启示 被引量:4
7
作者 张艳宏 徐成芳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CSSCI 2016年第6期39-42,共4页
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学界对马克思共产主义内涵进行了多角度、多方面的阐释和解读。在马克思经典文本那里,共产主义是一种多重内涵的规定,是思想体系、现实运动和社会制度具体、历史的统一。马克思共产主义观对于当前共产... 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学界对马克思共产主义内涵进行了多角度、多方面的阐释和解读。在马克思经典文本那里,共产主义是一种多重内涵的规定,是思想体系、现实运动和社会制度具体、历史的统一。马克思共产主义观对于当前共产主义教育的启示在于:要注重对共产主义整体性的解读;要凸显共产主义人文关怀的价值取向;要将共产主义理想教育与现实性相联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共产主义 本质内涵 教育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系统分析 被引量:13
8
作者 洪晓楠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4-15,共12页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创新。正确理解这一命题,对于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创新。正确理解这一命题,对于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仅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可能性和现实性。马克思主义没有辜负中国,它赋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生机与活力。中国没有辜负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通过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获得丰富的文化滋养,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性互动,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既要反对文化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也要反对文化复古主义、文化保守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被引量:7
9
作者 洪晓楠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9,共9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许多具有创新性的观点,特别是提出了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重大论断。从马克思主义行到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关系的认...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许多具有创新性的观点,特别是提出了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重大论断。从马克思主义行到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关系的认识得到了进一步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时代特征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紧跟时代、引领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是相辅相成的,在中国化的过程中伴随着时代化,在时代化的过程中也相伴着中国化。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这“六个必须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是我们理解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金钥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 党的二十大 新境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范畴的辩证解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于泉蛟 关巍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30-33,共4页
物质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基石,在本体意义上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性质。这也意味着物质范畴不仅仅具有客观实在性,而且具有丰富的辩证性,并且,物质范畴的辩证性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属性的逻辑前提。为此,有必要从经... 物质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基石,在本体意义上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性质。这也意味着物质范畴不仅仅具有客观实在性,而且具有丰富的辩证性,并且,物质范畴的辩证性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属性的逻辑前提。为此,有必要从经验与超验、思维与存在、实然与应然、物本与人本的对立统一中去系统梳理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范畴的辩证属性。以辩证的思维去理解物质范畴的辩证本性,再以物质范畴的辩证本性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深谙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本性的重要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物质 辩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正义观视域中的贫富差距问题及解决之道 被引量:4
11
作者 徐成芳 石权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7-53,共7页
马克思主义正义观对于解决中国贫富差距问题具有重大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主张正义是具体的历史范畴,不存在所谓的永恒正义。马克思主义正义观包括四大正义原则:基于平等交换的权利原则、按劳分配原则、实质平等原则和惩罚原则。基于这... 马克思主义正义观对于解决中国贫富差距问题具有重大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主张正义是具体的历史范畴,不存在所谓的永恒正义。马克思主义正义观包括四大正义原则:基于平等交换的权利原则、按劳分配原则、实质平等原则和惩罚原则。基于这些原则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贫富差距问题必须把握四点要义:第一,坚持党的领导是解决我国贫富差距问题的保障;第二,保证发展是解决我国贫富差距问题的基础;第三,提升劳动所得是解决我国贫富差距问题的重点;第四,推进实质平等是解决我国贫富差距问题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正义观 贫富差距 解决之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认知与背离:《建设》杂志的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及其局限 被引量:1
12
作者 荆蕙兰 刘东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44-151,共8页
《建设》杂志作为五四时期孙中山领导创办的一份重要理论刊物,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所办刊物中刊发马克思主义学说文章数量较多且理论研究较为深透者。《建设》杂志通过设置“论说”“纪事”“杂录”“通讯”等栏目,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建设》杂志作为五四时期孙中山领导创办的一份重要理论刊物,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所办刊物中刊发马克思主义学说文章数量较多且理论研究较为深透者。《建设》杂志通过设置“论说”“纪事”“杂录”“通讯”等栏目,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以及工人劳动问题等等,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有力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但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局限决定了其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认知存在“表”与“里”的差异,在马克思主义的实际运用中存在“形”与“源”的区别,对帝国主义本质的认识存在“名”与“实”的不符,在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上存在“体”与“用”的分离。这些局限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虽然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研究怀有极大的热情,但终究不能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设》杂志 马克思主义 早期传播 历史局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的当代中国价值观教育 被引量:3
13
作者 魏晓文 蒋璀玢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6-51,共6页
价值观教育是对人的价值认同和价值自觉的教育,"现实的个人"是价值观教育的逻辑起点和价值归宿。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对人的本质的揭示为价值观教育提供了重要的价值观照,对"为什么教育""教育什么""... 价值观教育是对人的价值认同和价值自觉的教育,"现实的个人"是价值观教育的逻辑起点和价值归宿。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对人的本质的揭示为价值观教育提供了重要的价值观照,对"为什么教育""教育什么""如何教育"提供了根本的方法论指导。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价值观教育应当坚持一元主导,站稳中国价值立场;用真理的力量说服人,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切中中国社会现实,培养主体的价值责任感与理性自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人学 价值观教育 当代中国 现实的个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台资本主义的技术哲学透视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娜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17,共7页
基于网络与数字技术兴起的平台资本主义,深刻变革了资本主义社会劳动组织形式和剩余价值谋得方式,使资本逻辑及其规训机制全面嵌入平台技术之中。作为持续生成的技术聚合,平台内嵌并指涉社会关系,塑造着整个社会的劳动过程、消费方式和... 基于网络与数字技术兴起的平台资本主义,深刻变革了资本主义社会劳动组织形式和剩余价值谋得方式,使资本逻辑及其规训机制全面嵌入平台技术之中。作为持续生成的技术聚合,平台内嵌并指涉社会关系,塑造着整个社会的劳动过程、消费方式和政治选择。数字技术资本与算法技术权力构成平台资本主义社会操控的新向度,使人的生命活动变得可见、可算、可控。资本与技术的多维耦合使包括劳动力在内的一切生产要素植入价值创造和资本增殖体系,零工、无酬劳动者与新无产阶级构成平台资本主义时代工人的生存样态。超越平台资本主义,意味着将资本逻辑从平台技术意向结构中去除,构建以人为中心的平台治理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台资本主义 技术哲学 数字资本 算法权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发展进路
15
作者 王续琨 戴艳军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4期1-6,共6页
200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下发《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对《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进行局部修订,将法学门类“政治学”一级学科之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 200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下发《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对《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进行局部修订,将法学门类“政治学”一级学科之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代码030205),调整增设为法学门类的第五个一级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代码0305)。此后,许多学者就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发展方向、路径、对策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该论题迅速成为教育界、理论界的一个热门话题。目前,在“中国知网”(http://www.cnki.net/)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进行“篇名”精确检索,可以检出2005年至今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作为篇名主题词的文献分别为306篇、27篇,两者相加平均每年37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二级学科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学术期刊 硕士学位 专业目录 精确检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市域社会治理的障碍因素及应对策略——基于马克思主义空间政治经济学的新视角 被引量:7
16
作者 刘鹏飞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48-55,共8页
马克思主义空间政治经济学蕴含着探寻和破解空间治理难题的逻辑和方法,市域社会治理内含着解决空间性问题的现实诉求,两者具有内在的逻辑相洽。在马克思主义空间政治经济学视域中,我国市域社会治理中的空间性问题主要表现为城乡空间发... 马克思主义空间政治经济学蕴含着探寻和破解空间治理难题的逻辑和方法,市域社会治理内含着解决空间性问题的现实诉求,两者具有内在的逻辑相洽。在马克思主义空间政治经济学视域中,我国市域社会治理中的空间性问题主要表现为城乡空间发展不平衡、城市更新中的生态矛盾、公共空间资源供需失衡、居住空间主体分异四个方面,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应从价值、重心和方法三个维度规划策略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域社会治理 马克思主义空间政治经济学 空间治理 资本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不平衡发展理论与全球治理观重塑——兼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公平治理逻辑 被引量:3
17
作者 刘鹏飞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2-18,44,170,共9页
马克思主义不平衡发展理论经历了马克思恩格斯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不平衡发展思想、以列宁为代表的帝国主义时代的不平衡发展思想、以阿明依附学说和沃勒斯坦世界体系理论为代表的不平衡发展思想和以列斐伏尔及哈维等为代表的空间生产理... 马克思主义不平衡发展理论经历了马克思恩格斯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不平衡发展思想、以列宁为代表的帝国主义时代的不平衡发展思想、以阿明依附学说和沃勒斯坦世界体系理论为代表的不平衡发展思想和以列斐伏尔及哈维等为代表的空间生产理论中的不平衡发展思想的交替演变。当代全球不平衡发展问题产生于资本主义政治规划和资本积累过程的全球化与多样性之间的冲突,其对全球治理的现实挑战体现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四个维度。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蕴含着合作、集体和微观公平逻辑的新型全球治理观,其对资本主义治理观的超越表现为反排斥、非排他和反歧视三方面。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可以从目标、重心和向度三个维度对资本主义全球治理观进行公平性重塑,以矫治资本主义形塑和创造的全球不平衡发展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治理 不平衡发展 公平 人类命运共同体 马克思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知识产权制度建设 被引量:2
18
作者 赵亮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3期106-107,共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对于中国特色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具有现实意义。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我们能够更清楚地认识知识产权制度的本质属性,明确中国特色知识产权制度建设的必要性,并提出相应的实践方案,更好构筑中国特色知识产权制度体... 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对于中国特色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具有现实意义。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我们能够更清楚地认识知识产权制度的本质属性,明确中国特色知识产权制度建设的必要性,并提出相应的实践方案,更好构筑中国特色知识产权制度体系,为深入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助力创新型国家建设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自主创新 知识产权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责任观视域下社区共治实践逻辑与创新路径探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姜怀智 蔡小慎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87-93,共7页
随着党组织领导下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不断健全,社区作为基层社会治理单元在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中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然而,社区共治过程中存在着多元主体间责任取向不同、治理责任模糊、利益诉求冲突等现... 随着党组织领导下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不断健全,社区作为基层社会治理单元在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中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然而,社区共治过程中存在着多元主体间责任取向不同、治理责任模糊、利益诉求冲突等现实问题,影响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效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责任观,探讨其在新时代指导社区共治的适用性和实践逻辑,通过对社区共治实践核心任务、多元主体间责任关系以及自治、法治、德治融合的社区共治实践机制进行分析,从凝聚价值共识、引导共治主体自觉履责、健全约束机制三个方向探索社区共治创新路径,从而推动基层社会治理效能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责任观 社区共治 融合治理 价值共识 责任分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探析
20
作者 周剑娜 荆蕙兰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07-113,共7页
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的生成有着深刻的理论、历史与现实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是这一根本制度生成的理论依据,中国革命的必然选择与苏东剧变的历史反思是这一根本制度生成的历史依据,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域... 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的生成有着深刻的理论、历史与现实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是这一根本制度生成的理论依据,中国革命的必然选择与苏东剧变的历史反思是这一根本制度生成的历史依据,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域的新挑战是这一根本制度生成的现实依据。当前,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守住守好网络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以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统领文化发展仍是坚持这一根本制度面临的主要任务。社会现实问题的解决、深入实施和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立常态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制度和育人制度、强化党员干部的职责和使命,是落实这一根本制度的实践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意识形态 指导地位 根本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