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09篇文章
< 1 2 5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济结构与精细化工 被引量:6
1
作者 杨锦宗 张淑芬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1-4,共4页
各种类型工业企业在效益上有非常大的差别,发展精细化工是十分必要的。详细论述了发展精细化工的若干因素,如研究与开发、环境因子、精细化工生产工艺的复杂性、核心技术、专用化学品、资源和发展精细化工的科学基础等。
关键词 精细化工 专用化学品 工业企业 经济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世界精细化工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5
2
作者 杨锦宗 张淑芬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4-19,共6页
本文从精细化工的发展,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生态与环境,关键技术,专用化技术以及化学和化学工程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综合和阐明精细化工的最近进展及前景。
关键词 精细化工 远景 工业现状 世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细化工的今天、明天 被引量:1
3
作者 杨锦宗 张淑芬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2期685-687,共3页
本文首先指出 :值此生物质经济时代来临之际 ,新的催化剂、新的合成方法以及绿色溶剂和绿色工艺的出现和应用必将给精细化工发展带来良机 ,特别是生物质资源开发和利用将使化学工业翻开新的一页。文中介绍了在精细化工领域出现的一些新... 本文首先指出 :值此生物质经济时代来临之际 ,新的催化剂、新的合成方法以及绿色溶剂和绿色工艺的出现和应用必将给精细化工发展带来良机 ,特别是生物质资源开发和利用将使化学工业翻开新的一页。文中介绍了在精细化工领域出现的一些新催化剂、绿色溶剂、绿色工艺和技术 ,以及在定制化学品中的新试剂、新反应和新产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经济 绿色化学 绿色工艺 新催化剂 精细化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世纪的精细化工 被引量:6
4
作者 杨锦宗 《中国工程科学》 2002年第10期21-25,共5页
指出精细化工是衡量化学工业水平的一个标志 ,提出并讨论了发展精细化工必须考虑的 ,包括环境保护、降低消耗、节约能源、合成关键技术、专用化技术。
关键词 环境保护 节能 专用化技术 科技创新 精细化工 化学工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质精细化学品的发展机遇 被引量:10
5
作者 张淑芬 杨锦宗 《现代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5,共5页
生物质经济时代正在到来。生物质产品正冲击着石油资源精细化学品以及其他石油资源化学品。介绍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在世界范围内可规模生产应用的并且受到广泛关注的生物质精细化学品,如单糖、二糖类和多糖类精细化学品。由于生物质精... 生物质经济时代正在到来。生物质产品正冲击着石油资源精细化学品以及其他石油资源化学品。介绍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在世界范围内可规模生产应用的并且受到广泛关注的生物质精细化学品,如单糖、二糖类和多糖类精细化学品。由于生物质精细化学品制备过程的环境友好性和产品的可生物降解性都为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实际可行性,生物质精细化学品正面临着良好的历史发展机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精细化学品 化石能源 环境 循环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锅法对PMMA及聚酯类材料的表面改性及抗生物垢性能评价
6
作者 赵莹 董继程 +4 位作者 方元 张立军 靳琳 刘波 程昉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1-145,共15页
报道了一种对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及聚酯类材料表面改性的通用方法,制备了具有广谱性和可持续后续反应活性的抗蛋白抗细菌涂层,该方法克服了通过引入特定基团用于表面改性的限制.分别采用一锅法和两步法在PMMA上聚合两性离子单体甲... 报道了一种对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及聚酯类材料表面改性的通用方法,制备了具有广谱性和可持续后续反应活性的抗蛋白抗细菌涂层,该方法克服了通过引入特定基团用于表面改性的限制.分别采用一锅法和两步法在PMMA上聚合两性离子单体甲基丙烯酸磺基甜菜碱(SBMA),元素分析结果表明,经一锅法制备的PMMA-SBMA改性涂层的SBMA含量最高,因此选择一锅法进行后续研究.在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有机玻片、聚碳酸酯(PC)有机玻片、聚对苯二甲酸-1,4-环己烷二甲醇酯(PCT)有机玻片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有机玻片等聚酯类材料的表面上验证了该方法的广谱性.Ellman’s assay定量研究结果表明,PMMA-SBMA改性涂层表面仍存在乙烯基砜基基团,表明该涂层具有可持续后续反应活性.采用石英晶体微天平(QCM)评价了涂层抗牛血清白蛋白(BSA)吸附的能力,结果表明,一锅法涂层显著减少了72.3%的蛋白质非特异性吸附;静态涂层抗细菌黏附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对于蜡样芽孢杆菌、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静态下涂层细菌附着面积减少80%以上;流动池和流场计算结果表明,该涂层在两种剪切力(0.16和1.6 dynes/cm2)的流动条件下均可以抵抗细菌附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锅法 两性离子 抗细菌黏附 流动条件 剪切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长链烷基吡啶盐氯胺的合成及抗菌性能
7
作者 李令东 刘鹏飞 +3 位作者 张维伦 张颂伟 贾冬雪 周豪 《精细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9-158,共10页
以4-羟基吡啶为连接单元,通过多步合成,制备了O-烷基化衍生的长链烷基吡啶盐氯胺和N-烷基化衍生的长链烷基吡啶盐氯胺,经NMR和HRMS确证了前体和氯胺结构。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为模式菌株,以已报道的氯胺1-[3-(4,4-二甲基-3-氯-2... 以4-羟基吡啶为连接单元,通过多步合成,制备了O-烷基化衍生的长链烷基吡啶盐氯胺和N-烷基化衍生的长链烷基吡啶盐氯胺,经NMR和HRMS确证了前体和氯胺结构。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为模式菌株,以已报道的氯胺1-[3-(4,4-二甲基-3-氯-2,5-二氧代咪唑烷-1-基)丙基]吡啶-1-氯化物(Ⅱb)为对照,对所合成的氯胺进行了初步抗菌测试。结果表明,对位衍生吡啶盐氯胺抗菌活性明显优于间位衍生氯胺对应物,且抗菌活性随着烷基链(—C_(6)H_(13)、—C_(8)H_(17)、—C_(10)H_(2)1、—C_(12)H_(2)5)的增长而显著增强;N-烷基化衍生的长链烷基吡啶盐氯胺的抗菌性能明显优于O-烷基化衍生的长链烷基吡啶盐氯胺。携有—C_(12)H_(25)链的吡啶季铵盐氯胺4-正十二烷氧基-1-[3-(4,4-二甲基-3-氯-2,5-二氧代咪唑烷-1-基)丙基]吡啶-1-氯化物(ⅩⅢd)和1-正十二烷基-4-[3-(4,4-二甲基-3-氯-2,5-二氧代咪唑烷-1-基)丙氧基]吡啶-1-氯化物(ⅩⅤe)分别达到了同系物中最优的抗菌活性,活性氯浓度0.056 mmol/L时,在5 min内,ⅩⅢd和ⅩⅤe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lg值减少量分别为1.14±0.05和2.74±0.45,对大肠杆菌的lg值减少量分别为0.13±0.01、0.53±0.01。氯胺结构与长链烷基吡啶盐结构具有“协同抗菌”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羟基吡啶 吡啶盐型氯胺 化学合成 抗菌活性 “协同”抗菌 医药原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散COF基离子传导膜提高全钒液流电池性能
8
作者 房庭旭 逄博 +3 位作者 崔福军 姜晓滨 吴雪梅 贺高红 《膜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5-103,112,共10页
提出一种单体与聚合物溶液先浇铸成前驱体膜,而后溶剂热原位生长的高分散COF复合膜制备方法。硫酸酯化聚苯并咪唑(PBIOSO 3H)与磺酸氨单体间具有强氢键相互作用,可在膜中均匀分散单体并原位限域生长磺酸共价有机框架(SCOF),解决了COFs... 提出一种单体与聚合物溶液先浇铸成前驱体膜,而后溶剂热原位生长的高分散COF复合膜制备方法。硫酸酯化聚苯并咪唑(PBIOSO 3H)与磺酸氨单体间具有强氢键相互作用,可在膜中均匀分散单体并原位限域生长磺酸共价有机框架(SCOF),解决了COFs掺杂膜易团聚的问题。硫酸酯化聚苯并咪唑膜中引入SCOF后,质子传导率提高了89.7%,面电阻降低了48.6%,氢钒离子选择性提高了1.5倍。其全钒液流电池在电流密度200 mA/cm^(2)下,能量效率达到79.5%,远高于商业化的Nafion212膜(69.9%),表明本文提出的单体浇铸原位生长制备高分散COF基离子传导膜的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全钒液流电池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子交换膜 全钒液流电池 共价有机框架 高分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贫氦管输天然气提氦多元化产品耦合工艺优化设计
9
作者 郭明钢 杨晓航 +5 位作者 代岩 米盼盼 马世鑫 贺高红 肖武 崔福军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251-2261,共11页
目前氦气提取过程,存在过度依赖于液化天然气生产过程的富氦尾气、催化氧化破坏式脱氢引入新杂质和高能耗的问题。因此,提出基于资源广泛的贫氦管输天然气的多级膜-电化学氢泵-吸附耦合提氦工艺,利用管输天然气压力和多技术梯度产品化... 目前氦气提取过程,存在过度依赖于液化天然气生产过程的富氦尾气、催化氧化破坏式脱氢引入新杂质和高能耗的问题。因此,提出基于资源广泛的贫氦管输天然气的多级膜-电化学氢泵-吸附耦合提氦工艺,利用管输天然气压力和多技术梯度产品化除杂提氦策略,生产氦气、燃料电池氢和二氧化碳多元化产品,实现贫氦管输天然气经济性提氦。运用Aspen HYSYS软件对1.00×10^(5) m^(3)/h贫氦管输天然气耦合提氦工艺模拟优化,考察了回收率、膜性能和氦气浓度对工艺经济性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在典型管输压力4.0 MPa和0.04%(体积分数)He时,采用中渗透性中选择性气体分离膜,且氦气回收率为50%70%时,贫氦管输天然气提氦耦合工艺经济性较好,氦气盈亏平衡价格为115.5~123.2 CNY/m^(3),且随着氦气浓度增加盈亏平衡价格逐渐减小,为贫氦资源经济性利用提供极具工业前景技术路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 优化设计 氦气 电化学氢泵 过程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BI基/PIM-1复合离聚物提高碱性膜氢燃料电池性能
10
作者 王蕾蕾 吴雪梅 +3 位作者 陈婉婷 逄博 崔福军 贺高红 《膜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3-142,共10页
本研究提出一种用于碱性阴离子交换膜燃料电池(AEMFC)催化层的新型复合离聚物设计。该设计将高离子传导性的亲水聚合物(UTA-PBI-25%)与具有微孔结构的疏水聚合物(PIM-1)相结合。亲水组分提供优异的离子传导性和催化剂结合能力,而疏水微... 本研究提出一种用于碱性阴离子交换膜燃料电池(AEMFC)催化层的新型复合离聚物设计。该设计将高离子传导性的亲水聚合物(UTA-PBI-25%)与具有微孔结构的疏水聚合物(PIM-1)相结合。亲水组分提供优异的离子传导性和催化剂结合能力,而疏水微孔组分则有效抑制溶胀并显著增强催化层的透气性。优化配比后的复合离聚物实现了催化层结构的协同改善,使其在催化剂分散、电化学性能和电极反应效率方面表现优异。应用于氢氧燃料电池时,该复合离聚物显著提升了电池在高电流密度下的输出性能,获得了高水平的峰值功率密度。这种“亲水黏结剂-疏水造孔剂”复合策略有效兼顾了催化层对离子传导性和气体传质能力的需求,为优化AEMFC性能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聚物 聚苯并咪唑 自聚微孔聚合物(PIMs) 催化层三相界面 燃料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SM-5分子筛催化裂解偏三甲苯反应研究
11
作者 常加加 李夺 +2 位作者 张嘉兴 张安峰 郭新闻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4-188,193,共6页
以四丙基溴化铵为模板剂、硅质量分数为5%的晶种为硅源,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了ZSM-5分子筛,利用XRD、SEM、N_(2)物理吸附-脱附、NH_(3)-TPD等方法对催化剂进行表征;将ZSM-5与具有不同拓扑结构的β、HY、丝光沸石催化偏三甲苯裂解制苯、... 以四丙基溴化铵为模板剂、硅质量分数为5%的晶种为硅源,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了ZSM-5分子筛,利用XRD、SEM、N_(2)物理吸附-脱附、NH_(3)-TPD等方法对催化剂进行表征;将ZSM-5与具有不同拓扑结构的β、HY、丝光沸石催化偏三甲苯裂解制苯、甲苯、二甲苯(BTX)。结果表明,ZSM-5分子筛具有较强的酸强度和较多的酸量,使其更适用于偏三甲苯裂解反应;在反应过程中,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偏三甲苯先发生异构化反应,再发生裂解脱烷基反应;脱烷基程度随温度升高逐渐加深,且反应按照偏三甲苯、异构化三甲苯、二甲苯、甲苯为反应物逐级发生;当反应温度为500℃时,偏三甲苯转化率接近100%,同时发生苯环开环裂解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SM-5 分子筛 偏三甲苯 催化裂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强低介电光敏树脂的制备及性能
12
作者 孙浩 姜玲梅 +3 位作者 张广胜 宗立率 王锦艳 蹇锡高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共9页
文中以不同质量的1-(哌啶-1-基)-2-丙烯-1-酮(PPEO)、1,9-壬二醇二丙烯酸酯(NDDA)、甲基丙烯酸三环癸-8-基酯(DPMA)、异氰脲酸酯三-2-羟乙基三甲基丙烯酸酯(THEITMA)及聚乙二醇二丙烯酸酯(PEGDA)通过共混制得系列光敏树脂油墨。通过UV... 文中以不同质量的1-(哌啶-1-基)-2-丙烯-1-酮(PPEO)、1,9-壬二醇二丙烯酸酯(NDDA)、甲基丙烯酸三环癸-8-基酯(DPMA)、异氰脲酸酯三-2-羟乙基三甲基丙烯酸酯(THEITMA)及聚乙二醇二丙烯酸酯(PEGDA)通过共混制得系列光敏树脂油墨。通过UV固化将油墨固化成膜。预聚物PEGDA加入量为10%时,固化后的膜玻璃化转变温度最高可达到198℃,氮气中热失重温度可达到388℃;PEGDA质量分数为10%时,力学性能最优,达到53 MPa。当PEGDA质量分数为20%时,由于C—H键结构数量的增加,使得介电常数下降,在20 GHz频率环境下介电常数最低降至2.83。PEGDA的质量分数由5%增加20%时,油墨黏度由41 mPa·s降低至32 mPa·s,在0~200 s^(-1)剪切速率下树脂油墨表现出牛顿流体的性质,适配喷墨3D打印工艺。这些结果表明,PEGDA系列光敏油墨综合性能优异,在微电子材料领域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力学性能 低黏度 低介电常数 光敏油墨 聚乙二醇二丙烯酸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琼脂糖-刺槐豆胶/水合盐共晶定形相变材料的制备及性能
13
作者 张文琪 王璇 +1 位作者 唐炳涛 张宇昂 《精细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2132-2140,共9页
以Na_(2)SO_(4)•10H_(2)O(SSD)和Na_(2)HPO_(4)•12H_(2)O(SPDD)混合盐为二元共晶体系,加入水以消除体系的相分离,再加入成核剂Na_(2)SiO_(3)•H_(2)O(SMN)以降低SSD/SPDD/H2O/SMN相变体系的过冷度。最后,以琼脂糖-刺槐豆胶(AG-LBG)三维... 以Na_(2)SO_(4)•10H_(2)O(SSD)和Na_(2)HPO_(4)•12H_(2)O(SPDD)混合盐为二元共晶体系,加入水以消除体系的相分离,再加入成核剂Na_(2)SiO_(3)•H_(2)O(SMN)以降低SSD/SPDD/H2O/SMN相变体系的过冷度。最后,以琼脂糖-刺槐豆胶(AG-LBG)三维网络结构为支撑骨架,采用浸渍法负载SSD/SPDD/H2O/SMN相变体系,制备了琼脂糖-刺槐豆胶/水合盐共晶定形相变材料(SSD/SPDD/H2O/SMN/AG-LBG)。采用DSC测试,确定了SSD/SPDD混合盐的最佳质量比,通过步冷测试,确定了最佳的成核剂及添加量,基于漏液测试和模拟工况实验,确定了AG-LBG支撑骨架的最佳m(AG)∶m(LBG)和SSD/SPDD/H2O/SMN相变体系的最佳负载量。结果表明,以m(SSD)∶m(SPDD)=52∶48,通过物理复合制备的SSD/SPDD混合盐的相变温度为28.90℃,相变焓值216.40 J/g;由水添加量(以SSD/SPDD混合盐质量计,下同)为13%、SMN添加量为3%制备的SSD/SPDD/H2O/SMN相变体系的过冷度最低,为0.16℃,经过60次冷热循环后过冷度为0.18℃;AG-LBG支撑骨架的最佳m(AG)∶m(LBG)=75∶25,SSD/SPDD/H2O/SMN相变体系的最佳负载量为85%;由上述条件得到的最佳定形相变材料(SSPCM)能保持80 min不漏液,其相变温度为26.40℃,相变焓值为147.20 J/g,热导率为0.11 W/(m·K)。在模拟工况实验中,与泡沫夹层相比,SSPCM夹层升温时间增加了2.60倍,降温时间延长1.37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琼脂糖 刺槐豆胶 水合盐 相分离 建筑保温 功能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见光诱导铁催化苄基醇氧化
14
作者 徐文耀 杨士磊 +1 位作者 于晓强 石文华 《精细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92-696,共5页
室温下,以0.3 mmol苄基醇(1-苯基乙醇,Ⅰa)为反应底物、空气中的氧气为氧化剂、FeCl_(3)为光催化剂,光诱导催化合成苯乙酮。考察了不同催化剂及用量、反应溶剂、光源(10 W)波长和反应时间对苯乙酮(Ⅱa)产率的影响,探究了在最佳反应条件... 室温下,以0.3 mmol苄基醇(1-苯基乙醇,Ⅰa)为反应底物、空气中的氧气为氧化剂、FeCl_(3)为光催化剂,光诱导催化合成苯乙酮。考察了不同催化剂及用量、反应溶剂、光源(10 W)波长和反应时间对苯乙酮(Ⅱa)产率的影响,探究了在最佳反应条件下制备醛、酮类化合物的底物适用性。产物经^(1)HNMR和^(13)CNMR确认。对反应机理进行了推测。结果表明,在以FeCl_(3)为催化剂(用量为Ⅰa物质的量的10%)、1 mL乙腈为溶剂、400 nm波长光源(10 W)照射12 h的最佳反应条件下,Ⅱa的产率为88%。该反应条件适用于其他8种醛、酮类化合物(二苯甲酮、苯甲醛、对甲基苯甲醛、对羟基苯甲醛、2-氨基苯甲醛、1-萘甲醛、2-吡啶甲醛、2-噻吩甲醛)的合成,产率为16%~76%。芳环取代基上的电子效应对反应有重要影响,Fe(Ⅲ)催化剂(FeCl_(3))和光照是苄基醇氧化合成醛、酮类化合物的必要条件,苄基醇与Fe(Ⅲ)进行配位形成的配合物在光照条件下发生配体到金属电荷转移的活化过程是反应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 光催化 铁催化 醇氧化 绿色合成 精细化工中间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硫酸(氢)根离子荧光探针的研究进展
15
作者 钱于蓝 崔海龙 +2 位作者 冯愉涛 朱钧阳 熊小庆 《精细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62-975,1160,共15页
亚硫酸盐和亚硫酸氢盐广泛用于纺织印染、制浆造纸、食品和医疗等领域,造成环境中亚硫酸根(SO_(3)^(2‒))和亚硫酸氢根(HSO_(3)^(‒))的富集。同时,内源性二氧化硫(SO2)在生理条件下很容易水合并转化为SO_(3)^(2‒)/HSO_(3)^(‒)。SO_(3)^(2... 亚硫酸盐和亚硫酸氢盐广泛用于纺织印染、制浆造纸、食品和医疗等领域,造成环境中亚硫酸根(SO_(3)^(2‒))和亚硫酸氢根(HSO_(3)^(‒))的富集。同时,内源性二氧化硫(SO2)在生理条件下很容易水合并转化为SO_(3)^(2‒)/HSO_(3)^(‒)。SO_(3)^(2‒)/HSO_(3)^(‒)可取代SO2的生物功能,其水平的异常可导致一系列生理疾病。因此,环境和内源性SO_(3)^(2‒)/HSO_(3)^(‒)含量的检测尤为重要。该文基于醛基亲核加成、迈克尔(Michael)加成、双键加成以及脱保护基的反应机理,综述了SO_(3)^(2‒)/HSO_(3)^(‒)荧光探针的研究进展,从响应时间、检测限、探针类型和检测环境等方面详细讨论了探针的设计策略、传感性能、检测机制和应用,直观对比不同荧光探针的性能数据,指出荧光探针结构的差异是导致SO_(3)^(2‒)/HSO_(3)^(‒)检测结果差异的原因;深入探讨了SO_(3)^(2‒)/HSO_(3)^(‒)探针的作用机制、设计原理和性能优化技术;最后,展望了未来SO_(3)^(2‒)/HSO_(3)^(‒)荧光探针的设计方向:应开发具备高灵敏度、高选择性和快速响应等特点,并同时检测多种离子或生物分子的多功能荧光探针,以适应检测环境复杂性的要求;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制备能自动化、智能化检测与分析的荧光探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探针 亚硫酸根离子 亚硫酸氢根离子 反应机理 样品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集诱导磷光发射铂配合物检测水相中的苦味酸
16
作者 贾万赫 刘禹含 +1 位作者 王可为 刘春 《精细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79-1285,1384,共8页
以2-溴喹啉和苯硼酸衍生物为起始剂,经Suzuki偶联反应合成了3个环金属配体2-(4-甲基苯基)喹啉(L1)、2-(4-甲氧基苯基)喹啉(L2)、2-[(4-N,N-二苯氨基)苯基]喹啉(L3),配体L1~L3再与K2PtCl4液相配位络合合成了二氯桥中间体;二氯桥中间体与... 以2-溴喹啉和苯硼酸衍生物为起始剂,经Suzuki偶联反应合成了3个环金属配体2-(4-甲基苯基)喹啉(L1)、2-(4-甲氧基苯基)喹啉(L2)、2-[(4-N,N-二苯氨基)苯基]喹啉(L3),配体L1~L3再与K2PtCl4液相配位络合合成了二氯桥中间体;二氯桥中间体与乙酰丙酮反应合成了3个中性铂配合物Ⅰ~Ⅲ。采用荧光发射光谱测试铂配合物Ⅰ~Ⅲ在四氢呋喃(THF)/水体系中的发光性质,将其用作探针检测水相中的苦味酸,并考察其检测的选择性和抗干扰能力。对铂配合物Ⅲ进行了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和NMR表征,对检测水相中苦味酸的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铂配合物Ⅰ~Ⅲ在THF/水体系中均表现出聚集诱导磷光发射(AIPE)性质,在水的体积分数为80%时的THF/水体系中发射强度达到最高;铂配合物Ⅰ~Ⅲ对苦味酸检测限分别为0.15、0.23和0.10μmol/L,在与苦味酸结构类似的化合物或常见离子型化合物存在下,其对苦味酸表现出高选择性和抗离子化合物干扰能力,可用于检测多种常见水样(海水、河水、雨水和自来水)中的苦味酸。铂配合物Ⅲ检测水相中苦味酸的机理为光诱导电子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金属铂配合物 聚集诱导发射 光诱导电子转移 苦味酸 功能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EMA改性PDMS/PES复合膜制备及化学吸附蛋白性能
17
作者 张芮萌 于奕菲 +3 位作者 陈星宇 武俊良 张心芦 张秀娟 《精细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779-1786,共8页
以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MA)和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为原料,通过共聚反应制备了两亲性聚合物HEMA-PDMS,将其涂覆在经聚乙二醇(PEG)造孔和相转化法得到的聚醚砜(PES)微孔支撑基膜表面,制备了HEMA-PDMS/PES复合膜。利用SEM、FTIR、水接触角... 以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MA)和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为原料,通过共聚反应制备了两亲性聚合物HEMA-PDMS,将其涂覆在经聚乙二醇(PEG)造孔和相转化法得到的聚醚砜(PES)微孔支撑基膜表面,制备了HEMA-PDMS/PES复合膜。利用SEM、FTIR、水接触角测定仪和TGA对其进行了表征与测试,通过气体渗透性实验和溶血率评价了HEMA-PDMS/PES复合膜的CO_(2)、O_(2)渗透率以及溶血性能,考察了吸附温度、吸附时间及牛血清白蛋白(BSA)质量浓度对其吸附性能的影响,探究了其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过程。结果表明,HEMA-PDMS/PES复合膜表面致密无缺陷,400℃前无质量损失,其表面水触角约为40°;HEMA-PDMS/PES复合膜的CO_(2)渗透率是O_(2)渗透率的6.53倍,并具备较低的溶血率(0.207%~0.434%);与未经改性的PDMS/PES复合膜相比,HEMA-PDMS/PES复合膜的BSA最大吸附量最多降低了13.494%;HEMA-PDMS/PES复合膜的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吸附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吸附模型,其对BSA的吸附过程为化学吸附,BSA的极性基团与HEMA极性基团相互作用形成的氢键导致BSA吸附在膜表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丙烯酸羟乙酯 聚二甲基硅氧烷 蛋白吸附 亲水改性 化学吸附 生物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杂蒽酮引发剂的合成及其在丙烯酸酯光聚合中的应用
18
作者 杨赛鹤 陈帅 +1 位作者 陈鹏忠 彭孝军 《精细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2307-2314,共8页
2-乙酰基硫杂蒽酮分别与藜芦醛和1,4-苯并二烷-6-甲醛反应,合成了两种单组分硫杂蒽酮衍生物光引发剂2-[2-(4-甲氧基苯基)乙烯基]-9H-硫氧蒽-9-酮(CLT1)和1-(噻蒽-9-酮-2-基)-3-(3,4-亚甲二氧基苯基)-2-丙烯-1-酮(CLT2)。采用NMR、HRMS、... 2-乙酰基硫杂蒽酮分别与藜芦醛和1,4-苯并二烷-6-甲醛反应,合成了两种单组分硫杂蒽酮衍生物光引发剂2-[2-(4-甲氧基苯基)乙烯基]-9H-硫氧蒽-9-酮(CLT1)和1-(噻蒽-9-酮-2-基)-3-(3,4-亚甲二氧基苯基)-2-丙烯-1-酮(CLT2)。采用NMR、HRMS、UV-Vis吸收光谱、荧光发射光谱、稳态光降解、TGA、光聚合反应动力学等手段评估了光引发剂的性能。结果表明,光引发剂CLT1和CLT2在365 nm处的摩尔消光系数>25000 L/(mol·cm),表现出良好的UV-Vis光吸收能力,而且热稳定性好,在200℃下热失重仅分别为1.7%和1.1%。在不同质量分数下引发二缩三丙二醇二丙烯酸酯(TPGDA)的聚合时,CLT1和CLT2均实现>90%的双键转化率,而传统商用引发剂2-异丙基硫杂蒽酮体系在相同条件下的双键转化率<80%,CLT1和CLT2具有优异的光引发性能和潜在的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杂蒽酮 单组分 光引发剂 紫外-发光二极管 丙烯酸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限元数值模拟在能源小分子电催化还原体系中的应用进展
19
作者 聂全灏 宋雪旦 +2 位作者 刘朔 于畅 邱介山 《洁净煤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3,共13页
H_(2)O、CO_(2)、N_(2)等小分子物质的电催化转化技术在氢气、甲烷、氨等化学品合成领域获得广泛应用。近年来,基于光伏、风电、水电等发电技术的发展,电催化技术产生了巨大的发展应用空间。然而,电催化体系的复杂多相反应过程涉及电化... H_(2)O、CO_(2)、N_(2)等小分子物质的电催化转化技术在氢气、甲烷、氨等化学品合成领域获得广泛应用。近年来,基于光伏、风电、水电等发电技术的发展,电催化技术产生了巨大的发展应用空间。然而,电催化体系的复杂多相反应过程涉及电化学、传质、传热等多物理场的强耦合作用,传统实验方法难以全面解析其内在机理,制约了电催化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有限元数值模拟是基于电场、温度场和流动场等物理场耦合建立电催化体系的数学物理模型,模拟体系内部的电催化反应、物质传递、动量传递和热量传递等过程的有效方法,能够揭示电催化体系中“构-效”关系的内在规律,指导设计和优化电催化体系。梳理了有限元数值模拟在电催化领域中的发展历程,简介了电催化体系中有限元数值模拟的计算流程,指出了有限元数值模拟在电催化体系中能够解决的实际问题。从催化剂结构设计、边界条件调控、反应器设计3个方面,回顾了近年来有限元数值模拟在能源小分子电催化转化技术中的研究进展。最后展望了有限元数值模拟在电催化领域中的发展方向。有限元数值模拟正在从辅助分析工具发展为电催化体系优化的重要驱动力。随着计算方法的进步和多学科交叉融合,有限元数值模拟有望在质子耦合电子转移机制解析、工业级电解槽放大等关键问题上发挥更大作用,加速能源小分子电催化技术的实际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 数值模拟 催化 有限元 新能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儿茶素抗氧化及抑菌协同性能比较研究
20
作者 宋鹏鹏 孔俊豪 +2 位作者 杨秀芳 苏小琴 左小博 《中国茶叶加工》 2025年第3期63-69,共7页
文章探究不同儿茶素复配的抗氧化和抑菌协同功效,以期实现儿茶素应用的减量增效。比较了0.025~0.2 mg/mL浓度梯度下4种单一儿茶素(EGCG、ECG、EGC、EC)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以抗氧化性能(DPPH自由基清除力)为考察指标,基于正交设计探... 文章探究不同儿茶素复配的抗氧化和抑菌协同功效,以期实现儿茶素应用的减量增效。比较了0.025~0.2 mg/mL浓度梯度下4种单一儿茶素(EGCG、ECG、EGC、EC)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以抗氧化性能(DPPH自由基清除力)为考察指标,基于正交设计探究不同儿茶素最优组合。将实验浓度梯度中较佳的组合设置为高中低3组不同浓度,比较分析不同复合儿茶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和大肠杆菌(E.coli)的抑制效果。复合儿茶素的抗氧化和抑菌效果优于单一儿茶素,在实验研究范围内测得抗氧化效果较优的儿茶素复配比为0.1 mg/mL EGCG,0.025 mg/mL EC,0.1 mg/mL ECG,0.05 mg/mL EGC(体积比为1∶1∶1∶1),DPPH自由基清除率达到95.03%,显著优于0.1 mg/mL浓度的EGCG(p<0.05),且高中低不同浓度复合儿茶素对S.aureus和E.coli的抑菌效果均优于4种单一儿茶素。相比单一儿茶素,研究优化的复合儿茶素具有较优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及抑制S.aureus和E.coli效果,表明其具有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儿茶素 抗氧化 抑菌 减量增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