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膜分离技术在炼油厂氢气回收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王园园 杨晓航 郭明钢 《炼油技术与工程》 CAS 2021年第10期25-29,共5页
为解决某炼油厂氢气利用率低的问题,通过分析氢气管网平衡的实际情况提出改进措施:新增一条重整副产氢气直供柴油改质装置管线,并新增一条管线将重整产氢与氢气管网中氢气混合后送入加氢裂化装置;新建膜分离装置,回收柴油改质低分气、... 为解决某炼油厂氢气利用率低的问题,通过分析氢气管网平衡的实际情况提出改进措施:新增一条重整副产氢气直供柴油改质装置管线,并新增一条管线将重整产氢与氢气管网中氢气混合后送入加氢裂化装置;新建膜分离装置,回收柴油改质低分气、加氢裂化低分气、加氢裂化干气、催化裂化干气、气柜气中的氢气。优化后氢气回收率达到88%以上,氢气利用率由原来的81.96%增大至95.15%。同时考察了膜分离单元M-102进膜压力、膜面积的改变对氢气回收率、纯度以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氢气回收率和纯度都随着进膜压力和膜面积的增大而提高,当M-102的进膜压力为1.34 MPa时,最优膜面积为3200 m^(2),每年可回收8.5744×10^(7) m^(3)氢气,年经济效益为4612万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炼油厂 氢气 回收与利用 氢气平衡 分离膜 经济效益 进膜压力 膜面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闪蒸喷雾冷却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马杰 郭明钢 《制冷与空调》 2022年第4期1-5,共5页
闪蒸喷雾冷却技术是利用工质的过热度来提高制冷量,当工质所处环境压力突然降低,低至工质初始温度所对应的饱和压力以下时,液体由于突然变为过热状态,从而发生剧烈的破碎雾化,并伴随着液滴强烈蒸发。研究闪蒸喷雾冷却技术对医疗、电子... 闪蒸喷雾冷却技术是利用工质的过热度来提高制冷量,当工质所处环境压力突然降低,低至工质初始温度所对应的饱和压力以下时,液体由于突然变为过热状态,从而发生剧烈的破碎雾化,并伴随着液滴强烈蒸发。研究闪蒸喷雾冷却技术对医疗、电子及航空等领域有着重要意义。闪蒸喷雾冷却过程中当液滴撞击热壁面时会出现一种莱登弗罗斯特现象,这种现象会大幅降低冷却效率。本文针对这种现象从液滴撞击壁面的动态特性及液滴、液膜闪蒸、流动、沸腾两个方面对闪蒸喷雾冷却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介绍,并指出了闪蒸喷雾冷却技术的研究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闪蒸喷雾 冷却 液滴 液膜 莱登弗罗斯特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摩擦非线性应力的脐带缆疲劳寿命精确分析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卢青针 杨志勋 +3 位作者 陈金龙 熊飞宇 阎军 岳前进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4期189-194,共6页
针对深水动态钢管脐带缆在波浪荷载以及平台运动作用下引起的疲劳问题,考虑缆体自重导致的平均应力对关键构件钢管疲劳损伤影响,构建疲劳分析模型进行疲劳寿命预估。同时,依据螺旋缠绕结构特征考虑构件间相互接触摩擦非线性效应给出了... 针对深水动态钢管脐带缆在波浪荷载以及平台运动作用下引起的疲劳问题,考虑缆体自重导致的平均应力对关键构件钢管疲劳损伤影响,构建疲劳分析模型进行疲劳寿命预估。同时,依据螺旋缠绕结构特征考虑构件间相互接触摩擦非线性效应给出了脐带缆基本力学行为的应力求解方法。以我国南海某1 500 m水深的动态脐带缆为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只考虑无滑动时的局部应力得到的疲劳寿命过分偏于保守,而只采用全滑动时的局部应力得到的疲劳寿命则偏大很多。在疲劳寿命预估模型中考虑非线性局部应力作为输入可以得到更为准确的寿命估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带缆 古德曼修正 疲劳寿命 接触摩擦 非线性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积压裂多因素耦合套变机理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董文涛 申瑞臣 +2 位作者 乔磊 付利 张弘 《钻采工艺》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35-37,共3页
长宁-威远页岩气示范区开发中,部分页岩气井体积压裂增产改造工中发生套变,直接影响了页岩气井单井产量。文章通过页岩气井体积压裂中井筒降温、固井水泥环虚空、环空流体收缩、拉-弯应力耦合及上述四种问题之间耦合关系的研究,建立了... 长宁-威远页岩气示范区开发中,部分页岩气井体积压裂增产改造工中发生套变,直接影响了页岩气井单井产量。文章通过页岩气井体积压裂中井筒降温、固井水泥环虚空、环空流体收缩、拉-弯应力耦合及上述四种问题之间耦合关系的研究,建立了以井筒降温和水泥环虚空为核心页岩气井体积压裂多因素耦合套变机理。研究认为,体积压裂中井筒降温和水泥环虚空共同作用是导致环空流体收缩及拉-弯应力耦合的必要条件。其中,井筒降温是引发环空流体收缩、拉-弯耦合应力的先导条件,而固井水泥环虚空使得环空流体收缩和拉-弯应力耦合最终得以产生。最后,文章提出规避页岩气井体积压裂中套管变形的相关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套变 体积压裂 页岩气 机理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进风式除尘器流动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郗元 代岩 +1 位作者 王诗阳 母德强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5期501-505,共5页
以下进风式除尘箱为研究对象,结合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对其内部流动特性展开模拟分析计算。研究发现,进风口射流现象对下箱体内气流平稳流动造成了较大影响,不利于灰尘沉积;除尘器内部旋流的存在对主体气流流动有一定的影响,其扰动作用使... 以下进风式除尘箱为研究对象,结合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对其内部流动特性展开模拟分析计算。研究发现,进风口射流现象对下箱体内气流平稳流动造成了较大影响,不利于灰尘沉积;除尘器内部旋流的存在对主体气流流动有一定的影响,其扰动作用使气流偏离原来运动路径,造成滤筒流量不均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进风式除尘器 数值模拟 CFD 中心轴线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柔性管缆限弯器等效弯曲刚度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丁乐声 陈金龙 +2 位作者 张聪 卢青针 岳前进 《船舶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515-1522,共8页
由于限弯器设计涉及多参数且缺乏理论模型与设计依据,导致设计效率低下。本文首先基于欧拉-伯努利梁理论建立了限弯器等效刚度的总体模型,同时采用板弯曲理论与Hertz接触理论建立局部锁合结构的弯曲模型,通过简化得到了模型的半经验求... 由于限弯器设计涉及多参数且缺乏理论模型与设计依据,导致设计效率低下。本文首先基于欧拉-伯努利梁理论建立了限弯器等效刚度的总体模型,同时采用板弯曲理论与Hertz接触理论建立局部锁合结构的弯曲模型,通过简化得到了模型的半经验求解形式,并定性研究了公头端部高度、有效节长、母头尾部厚度、材料弹性模量四类参数对等效弯曲刚度的影响规律。然后建立有限元分析模型验证了上述半经验求解形式,并引入正交试验研究上述四类参数对等效弯曲刚度的影响程度,验证了理论分析得到的各参数影响趋势。研究获得的限弯器等效弯曲刚度理论模型,以及上述四类参数变化对限弯器等效弯曲刚度的影响规律及程度,可为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限弯器 有限元分析 正交试验设计 参数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氢气在馏分油中溶解度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马杰 马云雷 +3 位作者 贾海龙 闫俐辰 郭忠森 常鑫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88-193,共6页
采用Aspen Plus软件建立了氢气在馏分油中溶解度的计算模型,对比分析了直馏汽油、柴油、蜡油、渣油4种馏分油中氢气溶解度随温度和压力的变化规律,进一步研究了馏分油中烃类组分的碳链长度、饱和度、结构对氢气溶解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 采用Aspen Plus软件建立了氢气在馏分油中溶解度的计算模型,对比分析了直馏汽油、柴油、蜡油、渣油4种馏分油中氢气溶解度随温度和压力的变化规律,进一步研究了馏分油中烃类组分的碳链长度、饱和度、结构对氢气溶解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馏分油中氢气的溶解度随压力的增加而增大;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馏分越重,氢气的溶解度越大;高温条件下氢气的溶解度受馏分油中环烷烃、芳烃等组分的影响;馏分油中烃类组分碳链越长、饱和度越高、支链越多,氢气的溶解度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气 馏分油 溶解度 碳链长度 烃类饱和度 烃类支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价有机框架材料催化CO_(2)环加成反应研究进展
8
作者 宋吉亮 侯健 +1 位作者 王娇 代岩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S01期1-7,共7页
基于近几年用于催化二氧化碳与环氧化物加成反应的共价有机框架材料(COFs)的发展,从其设计思路、理化性质、催化性能以及优缺点等方面,综述了负载型COFs和本征型COFs研究进展。最后对设计、开发高效环氧化物与CO_(2)环加成反应催化剂提... 基于近几年用于催化二氧化碳与环氧化物加成反应的共价有机框架材料(COFs)的发展,从其设计思路、理化性质、催化性能以及优缺点等方面,综述了负载型COFs和本征型COFs研究进展。最后对设计、开发高效环氧化物与CO_(2)环加成反应催化剂提出设想和展望,以期为CO_(2)环加成反应的多相催化剂的合成提供一定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环氧化物 环加成反应 共价有机框架材料 多相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基和硅基材料对有机垃圾厌氧发酵产沼气的促进作用研究
9
作者 董晓莹 付佳辉 +3 位作者 肖永厚 周扬 宁跃文 徐卫平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317-324,共8页
制备并考察3种功能材料(Fe_(2)O_(3)、Silicalite-1和Fe_(2)O_(3)@Silicalite-1)的3种投加量(50、100和150 mg)对有机垃圾(鸡粪)的厌氧发酵产气影响。结果表明:各功能材料组的日沼气产量和甲烷含量相比于空白组均得到有效提高,其中Fe_(2... 制备并考察3种功能材料(Fe_(2)O_(3)、Silicalite-1和Fe_(2)O_(3)@Silicalite-1)的3种投加量(50、100和150 mg)对有机垃圾(鸡粪)的厌氧发酵产气影响。结果表明:各功能材料组的日沼气产量和甲烷含量相比于空白组均得到有效提高,其中Fe_(2)O_(3)组分别提高31.07%和10.34%;Silicalite-1组分别提高23.98%和12.07%;Fe_(2)O_(3)@Silicalite-1组的产气效果最佳,其最高累计产气量和甲烷含量分别提高41.39%和17.24%。由此可见,将纳米Fe_(2)O_(3)分散负载在多孔材料(Silicalite-1)上可作为一种有效的厌氧发酵催化剂,该材料可避免传统方法中纳米颗粒的团聚造成的自身性能失活,从而通过厌氧发酵技术耦合复合材料实现有机垃圾处理工艺的能源效益和环境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_(2)O_(3) SILICALITE-1 有机废物氧化 厌氧发酵 沼气 甲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养微生物反硝化法去除沼气中H_2S工艺研究
10
作者 董晓莹 朱军 +2 位作者 李冰璇 张艳丽 刘昊喆 《可再生能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018-1022,共5页
通过将营口污水处理厂二沉池的泥水混合物进行静置沉淀,取上清液进行稀释筛选得到一株革兰氏阴性菌D-12。然后采用生物反应器内的营养液(Na OH_(+)驯化液)对沼气中的H_(2)S进行洗脱,再采用筛选菌株D-12对含有H_(2)S的营养液进行反硝化脱... 通过将营口污水处理厂二沉池的泥水混合物进行静置沉淀,取上清液进行稀释筛选得到一株革兰氏阴性菌D-12。然后采用生物反应器内的营养液(Na OH_(+)驯化液)对沼气中的H_(2)S进行洗脱,再采用筛选菌株D-12对含有H_(2)S的营养液进行反硝化脱硫(试验周期为38 d)。以初始S^(2-)浓度、微生物添加量和NO_(3)^(-)浓度为自变量,以降解试验中的S^(2-)去除率为因变量,采用响应曲面法Box-Behnken设计实验,研究各自变量及其交互作用对S^(2-)去除率的影响,并得到二次多项式回归方程预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NO_(3)-在反应体系中可以作为有效电子受体,促进微生物将S^(2-)氧化为单质硫;优化后的试验条件为S^(2-)浓度为1258.61 mg/L,NO_(3)^(-)浓度为843.96mg/L,微生物添加量为219.96 mg/L,此时S^(2-)去除率为98.38%,与S^(2-)预测去除率的相对误差为1.6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沼气生物脱硫 两阶段式 硫化氢 反硝化作用 响应曲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氢-绿氨工艺流程的多稳态模拟和动态响应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默 郭永坚 董晓莹 《可再生能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33-439,共7页
绿氢-绿氨工艺是指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电解水制氢得到的氢气为原料合成氨的工艺流程,其具有受天气条件影响、负荷波动大、工段间耦合性强的特点。为研究绿氢-绿氨工艺流程中发输变电、电解水制氢、储氢、电化学储能、合成氨等工段之... 绿氢-绿氨工艺是指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电解水制氢得到的氢气为原料合成氨的工艺流程,其具有受天气条件影响、负荷波动大、工段间耦合性强的特点。为研究绿氢-绿氨工艺流程中发输变电、电解水制氢、储氢、电化学储能、合成氨等工段之间的系统集成和协同调度方案,利用新一代流程模拟软件AVEVA Process Simulation建立了稳态-动态双模式通用型绿氢-绿氨全流程工艺模型,并通过多稳态模拟的手段分析了系统对天气变化的动态响应。结果表明,合理设计和调度储氢和储能单元不仅可以显著稳定化工生产、合理消纳可再生电力,还能稳定网电补充,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再生能源 绿氢 绿氨 合成氨 流程模拟 动态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新版《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 被引量:1
12
作者 代新英 《中国标准化》 2024年第3期196-199,共4页
本文将新旧版《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进行了对比分析,旨在帮助检验检测机构理解和掌握新版准则的条款内容及与旧版准则存在的差异,同时为评审员老师提供参考。有助于检验检测机构更好地按照新评审准则进行资质认定的准备工作... 本文将新旧版《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进行了对比分析,旨在帮助检验检测机构理解和掌握新版准则的条款内容及与旧版准则存在的差异,同时为评审员老师提供参考。有助于检验检测机构更好地按照新评审准则进行资质认定的准备工作,利于评审老师更好地准备和指导资质认定评审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评审准则 资质认定 检验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态前驱体化学气相沉积法生长单层二硒化钨
13
作者 安博星 王雅洁 +1 位作者 肖永厚 楚飞鸿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50-55,共6页
化学气相沉积(CVD)是实现二维(2D)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TMDs)制备的简单有效方法。晶核位置的随机分布和生长可控性差是当前实现大面积高质量制备TMDs的一项巨大挑战。本工作以单层二硒化钨的生长为例,采用液态前驱体并调控其浓度使微量... 化学气相沉积(CVD)是实现二维(2D)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TMDs)制备的简单有效方法。晶核位置的随机分布和生长可控性差是当前实现大面积高质量制备TMDs的一项巨大挑战。本工作以单层二硒化钨的生长为例,采用液态前驱体并调控其浓度使微量金属前驱体高度均匀地分散在生长衬底表面,可有效诱导低过饱和度,从而降低成核密度,最终得到组分分布均匀、高质量的单层二硒化钨。这种液态前驱体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可以推广到其他2D材料的生长,为大面积、均匀的高质量2D材料的生长提供了一种更有效的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态前驱体 化学气相沉积 可控生长 二硒化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积压裂时套管弯曲应力放大计算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董文涛 吴萌 +2 位作者 张弘 申瑞臣 付利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9-11,15,131,共5页
页岩气井体积压裂过程中套管所处力学环境复杂,体积压裂中套管受力情况目前尚未得到清晰的解释。针对此力学问题,研究认为存在套管应力放大的问题,文章系统阐述了体积压裂过程中套管弯曲应力放大诱因,建立了轴向拉力下套管弯曲应力放大... 页岩气井体积压裂过程中套管所处力学环境复杂,体积压裂中套管受力情况目前尚未得到清晰的解释。针对此力学问题,研究认为存在套管应力放大的问题,文章系统阐述了体积压裂过程中套管弯曲应力放大诱因,建立了轴向拉力下套管弯曲应力放大模型,推导了弯曲应力放大计算公式。结果表明,轴向拉力和狗腿角是影响体积压裂中套管弯曲应力放大的主要因素,水泥环虚空段长度影响较小。此外,拉-弯应力与泵压联合作用使套管抗外挤强度降幅达23. 7%,套管抗外挤安全系数已经低于三轴安全系数规定值,严重威胁套管安全,极易在体积压裂中诱发套变。最后,文章提出规避体积压裂套管弯曲应力放大的技术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弯曲应力放大 体积压裂 计算模型 套管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咪唑功能化α-Al_2O_3纳米颗粒掺杂聚砜阴离子交换膜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15
作者 焉晓明 刘彦君 +3 位作者 阮雪华 代岩 郑文姬 贺高红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57-160,167,共5页
针对碱性阴离子交换膜离子传导率低的问题,采用添加表面富含咪唑的α-Al_2O_3(Al_2O_3-Im)纳米颗粒来改善咪唑功能化聚砜(PSf-Im)膜内的离子传递,制备了高离子传导性的PSf-Im/Al_2O_3-Im复合膜。当纳米颗粒掺杂量为12%时,PSf-Im/Al_2O_3... 针对碱性阴离子交换膜离子传导率低的问题,采用添加表面富含咪唑的α-Al_2O_3(Al_2O_3-Im)纳米颗粒来改善咪唑功能化聚砜(PSf-Im)膜内的离子传递,制备了高离子传导性的PSf-Im/Al_2O_3-Im复合膜。当纳米颗粒掺杂量为12%时,PSf-Im/Al_2O_3-Im复合膜的氢氧根传导率达到45 m S/cm,比PSf-Im原膜提高了41%,膜的溶胀度与PSf-Im原膜相当,表明添加Al_2O_3-Im纳米颗粒可以在保持膜的尺寸稳定性不变的情况下获得高的氢氧根传导率。同时复合膜也表现出比PSf-Im原膜更加优良的碱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砜 纳米掺杂 离子传导率 阴离子交换膜 碱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糊控制和HYDRUS-2D在农业浇灌中的应用
16
作者 李奇涵 郭雪强 郗元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3期238-242,共5页
结合非饱和土壤动力学理论和非线性模糊控制方法,以黄瓜的生长习性为研究对象,利用HYDRUS-2D对所建模型进行求解来调整模糊控制隶属度函数,并验证模糊控制系统输出结果。结果表明:通过HYDRUS-2D仿真模拟比使用实验方法获得数据效率提升... 结合非饱和土壤动力学理论和非线性模糊控制方法,以黄瓜的生长习性为研究对象,利用HYDRUS-2D对所建模型进行求解来调整模糊控制隶属度函数,并验证模糊控制系统输出结果。结果表明:通过HYDRUS-2D仿真模拟比使用实验方法获得数据效率提升至少21.3倍;通过土壤剖面含水率随时间变化的模拟值与模糊控制的输出值的对比验证,误差在3%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DRUS-2D 模糊控制 水分运移 模糊浇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餐厨垃圾酸碱度对黑水虻灭活致病菌效率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金宁 姜慧敏 +6 位作者 任苗苗 张守玉 刘燕霞 鲁红旭 许建强 贺高红 徐卫平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65-273,共9页
黑水虻处理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有机垃圾资源化方法,然而不同底物和处理方式下,致病菌的灭活规律存在较大差异,亟待研究和阐释.以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O157为模式致病菌,以不同初始pH条件下餐厨垃圾中致病菌的灭活规律为研究对象,分析致... 黑水虻处理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有机垃圾资源化方法,然而不同底物和处理方式下,致病菌的灭活规律存在较大差异,亟待研究和阐释.以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O157为模式致病菌,以不同初始pH条件下餐厨垃圾中致病菌的灭活规律为研究对象,分析致病菌灭活的主要因素和强化方法.结果发现,沙门氏菌在1~4 d被灭活,大肠杆菌O157在2~6 d被灭活,环境微生物以及物料酸性条件是致病菌灭活的主要因素.黑水虻是垃圾减量化的主要动力,但并不是致病菌灭活的主要因素.pH 6.0、8.0的条件比pH 5.3、10.0、12.0更具有优势,表现为较快的致病菌灭活速度、较高的黑水虻抗菌肽抑菌活性以及较快的幼虫生长速率.综上,黑水虻能够在减量化餐厨垃圾的同时灭活致病菌,初始pH 6.0~8.0的条件值得应用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水虻 沙门氏菌 大肠杆菌O157 生物安全 餐厨垃圾 酸碱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烯在X型分子筛上吸附热力学的Monte Carlo模拟 被引量:5
18
作者 肖永厚 周梦雪 +1 位作者 白腾飞 贺高红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20-425,共6页
基于Materials Studio软件的Metropolis Monte Carlo方法,运用COMPASSⅡ力场模拟了丙烯在Na X及其金属离子改性分子筛上的吸附,探究了丙烯在X型分子筛上的吸附等温线和吸附热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采用Materials Studio搭建的Na X... 基于Materials Studio软件的Metropolis Monte Carlo方法,运用COMPASSⅡ力场模拟了丙烯在Na X及其金属离子改性分子筛上的吸附,探究了丙烯在X型分子筛上的吸附等温线和吸附热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采用Materials Studio搭建的Na X分子筛构建合理,可用于模拟吸附丙烯分子;丙烯在X型分子筛上的吸附等温线属于Ⅰ类Langmuir型吸附等温线,同一温度下,随压力的增加达到吸附平衡时,丙烯在X型分子筛上的吸附热与吸附量之间呈现良好的正相关性;KX分子筛的平衡吸附量为1.63 mmol/g,吸附热为32.05 k J/mol,为物理吸附,相比Na X分子筛,平衡吸附量降低了56.18%,吸附热降低了27.86%,更适用于丙烯的净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 X型分子筛 吸附 MONTE CARLO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墨烯基氮掺杂多孔碳的制备及其储能性能 被引量:3
19
作者 米盼盼 李媛 +1 位作者 郭明钢 代岩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3-129,共7页
以氧化石墨烯为结构诱导试剂,以葡萄糖酸锌为碳源,尿素为氮源制备二维氮掺杂多孔碳。氧化石墨烯可以诱导二维结构的形成,并且高温炭化得到的石墨烯可有效地改善多孔碳材料的电子传输能力,葡萄糖酸锌中的锌离子可在高温下挥发继而作为造... 以氧化石墨烯为结构诱导试剂,以葡萄糖酸锌为碳源,尿素为氮源制备二维氮掺杂多孔碳。氧化石墨烯可以诱导二维结构的形成,并且高温炭化得到的石墨烯可有效地改善多孔碳材料的电子传输能力,葡萄糖酸锌中的锌离子可在高温下挥发继而作为造孔剂改善多孔碳的孔道结构,而尿素引入的氮原子可以提供赝电容改善电化学性能。通过尿素用量以及炭化温度的调控,优化二维氮掺杂多孔碳的制备条件,以其作为电极材料应用于超级电容器中,展现了优异的性能。结果表明:在0.1A/g的电流密度下,二维氮掺杂多孔碳电极展现了176.8F/g的容量,在10A/g下依旧可以保持71.9%的倍率。以二维氮掺杂多孔碳为电极制备的对称电容器在5A/g的电流密度下循环10000次后依然可以保持初始容量的80.4%,展现了优异的循环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电容器 氧化石墨烯 氮掺杂多孔碳 葡萄糖酸锌 二维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型炼油厂碳排放评估与碳减排措施 被引量:2
20
作者 贾海龙 王园园 +3 位作者 马杰 常鑫 杨晓航 郭忠森 《石化技术与应用》 CAS 2022年第2期139-143,共5页
针对某中型炼油厂,依照SH/T 5000—2011和SH/T 3110—2001核算其碳排放量,考察了不同生产工艺和不同碳捕集技术对碳减排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该炼油厂碳排放量列前3位的装置依次为煤制氢装置、催化裂化装置和延迟焦化装置,占比分别为21... 针对某中型炼油厂,依照SH/T 5000—2011和SH/T 3110—2001核算其碳排放量,考察了不同生产工艺和不同碳捕集技术对碳减排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该炼油厂碳排放量列前3位的装置依次为煤制氢装置、催化裂化装置和延迟焦化装置,占比分别为21.37%,16.00%,11.96%;制氢装置的主要碳排放源为工艺排放CO_(2),约占装置总排放量的95.0%以上,采用膜法回收制氢解吸气中H2与CO_(2)的耦合工艺,可实现直接碳排放减排量为152.86 kmol/h,回收CO_(2)为5380 t/a;通过减少以电力和蒸汽为主的公用工程消耗,可降低CO_(2)的间接排放;新型悬浮床渣油加氢工艺装置较传统焦化装置具有显著降低碳排放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碳中和 碳减排 碳捕集 制氢装置 电力 蒸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