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7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光纤健康监测方法在土木工程中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被引量:55
1
作者 李宏男 李东升 赵柏东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76-83,共8页
在土木工程领域 ,光纤智能健康监测方法是对建筑物或构筑物的健康状况进行检测的一种新方法。本文首先论述了光纤智能健康监测系统的构成 ,然后对国内外光纤健康监测系统在土木结构中的研究与应用进行了回顾 ,介绍了光纤传感器的种类、... 在土木工程领域 ,光纤智能健康监测方法是对建筑物或构筑物的健康状况进行检测的一种新方法。本文首先论述了光纤智能健康监测系统的构成 ,然后对国内外光纤健康监测系统在土木结构中的研究与应用进行了回顾 ,介绍了光纤传感器的种类、原理、特点和当前应用的状况 ,重点介绍了光纤位移传感器和布拉格光栅 (Bragggrating)应变传感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纤传感器 健康监测 土木工程结构 布拉格光栅 应变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韧性水泥基复合材料研究进展及其工程应用 被引量:349
2
作者 徐世烺 李贺东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45-60,共16页
系统介绍超高韧性水泥基复合材料名称由来、分类、基本性能、材料设计方法及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情况。在基本性能部分,详细地介绍超高韧性水泥基复合材料高于混凝土的受压变形能力、在直接拉伸荷载作用下表现出显著的准应变硬化特征... 系统介绍超高韧性水泥基复合材料名称由来、分类、基本性能、材料设计方法及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情况。在基本性能部分,详细地介绍超高韧性水泥基复合材料高于混凝土的受压变形能力、在直接拉伸荷载作用下表现出显著的准应变硬化特征和产生多条细密裂缝的能力、在弯曲荷载作用下表现出的超高韧性和产生多条细密裂缝的能力、在剪切荷载作用下表现出具有明显延性特征的破坏模式、与钢筋的变形协调性能,简要介绍UHTCC对缺口的不敏感性、显著的韧性断裂特征,以及约束收缩特性。在材料设计方法部分,详细介绍准应变硬化模型、准应变硬化性能参数,以及材料中纤维、基体和界面各组分的选择。在实际工程应用部分,介绍材料在提高结构耐久性、进行耐久性修补和在新型结构方面的应用,及其在新建、扩建工程中的使用情况。最后简要分析超高韧性水泥基复合材料在工程中的应用前景,并结合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韧性水泥基复合材料 聚乙烯醇纤维 应变硬化 耐久性 裂缝 修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岸裂流的研究进展及其展望 被引量:20
3
作者 王彦 邹志利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70-176,共7页
近岸裂流是海岸工程和海岸演变中非常重要的动力因素,对污染物排放和游泳者安全有很重要的意义。详细回顾了国内外对海岸裂流方面的研究与进展,具体包括对裂流的实验室实验和现场观测测量技术、理论分析、裂流的形成机理以及数值模拟等... 近岸裂流是海岸工程和海岸演变中非常重要的动力因素,对污染物排放和游泳者安全有很重要的意义。详细回顾了国内外对海岸裂流方面的研究与进展,具体包括对裂流的实验室实验和现场观测测量技术、理论分析、裂流的形成机理以及数值模拟等方面,概述了该领域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总结了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提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流 沙坝 裂流槽 量测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加载路径下外露式钢柱脚抗震性能数值模拟分析
4
作者 杨晨潇 钟燕 +1 位作者 于新 崔瑶 《世界地震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5-153,共9页
通过精细化有限元模型模拟了工字形截面外露式钢柱脚在不同加载路径下的滞回性能。首先将试验数据与有限元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验证有限元结果的准确性。以加载角度0°、15°、30°、45°、60°、75°、90... 通过精细化有限元模型模拟了工字形截面外露式钢柱脚在不同加载路径下的滞回性能。首先将试验数据与有限元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验证有限元结果的准确性。以加载角度0°、15°、30°、45°、60°、75°、90°以及方形加载、菱形加载、圆形加载、蝶形加载为参数共进行了11组模拟。模拟结果表明:柱脚的破坏模式与加载路径相关,单向加载中,0°加载的滞回曲线主要呈现旗帜型,90°加载时由于弱轴侧钢柱翼缘底部出现损伤,滞回曲线主要呈梭型,随着加载角度的增加,滞回曲线逐渐由旗帜型转变为梭型;双向加载中,相比于蝶形加载,方形加载承载力降低7%,延性更差,等效黏滞阻尼系数相差不大,而菱形和圆形加载相对于蝶形加载,承载力一致,等效黏滞阻尼系数较小,但延性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露式柱脚 加载路径 蝶形加载 抗震性能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波浪环境中垂直射流紊动特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孙昭晨 梁书秀 +1 位作者 周丰 王世澎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1-27,共7页
利用粒子图像测速技术PIV(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对有限水深规则波浪环境下垂直射流紊动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应用相位分析法从测量数据中分离出速度脉动项,用4种不同波高的波浪研究波高对射流紊动特性的影响,对紊动量的分布以及... 利用粒子图像测速技术PIV(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对有限水深规则波浪环境下垂直射流紊动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应用相位分析法从测量数据中分离出速度脉动项,用4种不同波高的波浪研究波高对射流紊动特性的影响,对紊动量的分布以及大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波高对射流的紊动特性有显著影响,并且对流项对波高的变化较紊动扩散项更为敏感,紊动扩散项量值约是对流项的1/8~1/3,在时均化的N-S方程中起的作用不可忽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流 PIV 波高 紊动 对流 扩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沿岸流不稳定性的实验研究及理论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任春平 邹志利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13-123,共11页
在坡度为1∶40的平面斜坡上进行了单向不规则波的沿岸流不稳定运动实验,观测到了沿岸流的周期性波动(波动周期约为100 s)。利用最大熵方法和三角函数回归法求得这种波动的主频率以及幅值,分析了波动幅值在垂直岸线方向的变化,结果表明... 在坡度为1∶40的平面斜坡上进行了单向不规则波的沿岸流不稳定运动实验,观测到了沿岸流的周期性波动(波动周期约为100 s)。利用最大熵方法和三角函数回归法求得这种波动的主频率以及幅值,分析了波动幅值在垂直岸线方向的变化,结果表明该变化与沿岸流变化类似,即在沿岸流最大值附近这种波动强度最大。为了分析波动的机理,利用线性沿岸流不稳定模型对模型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求得了不稳定运动增长模式和波动周期,并与对应实测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计算结果与实测值符合,从而说明实验中观测到的这种周期性波动为沿岸流不稳定引起的剪切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沿岸流 不稳定性 波浪 海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坝海岸沿岸流速度剖面特征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王彦 邹志利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20-130,共11页
通过对两个坡度沙坝地形沿岸流实验测量和基于能量方程的沿岸流数值模拟,研究了沙坝海岸平均沿岸流速度剖面的双峰剖面特征,重点分析了第二个峰值的特征和两峰值的比值。综合考虑入射波高、入射波类型和坡度对波生沿岸流垂直岸线速度剖... 通过对两个坡度沙坝地形沿岸流实验测量和基于能量方程的沿岸流数值模拟,研究了沙坝海岸平均沿岸流速度剖面的双峰剖面特征,重点分析了第二个峰值的特征和两峰值的比值。综合考虑入射波高、入射波类型和坡度对波生沿岸流垂直岸线速度剖面的影响。结果表明,平均沿岸流速度剖面出现双峰剖面特征:第一峰值发生在沙坝向岸侧面的中部,第二个峰值发生在靠近岸线处;同一坡度情况两个峰值的位置和比值,不受入射波类型、入射波高的影响。数值模型中包括了侧混、底摩擦和水滚等因素,其数值模拟结果和实验值拟合较好,并讨论了有无侧混和水滚对速度剖面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峰剖面 二峰值 波浪破碎 沙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缓坡开槽沙坝海岸裂流特性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王彦 邹志利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5-20,共6页
为了研究缓坡裂流槽地形叠加波浪的裂流特征,进行了由反射墙反射的交叉波浪叠加形成的沿岸波高周期性变化所产生的裂流实验研究,分析在开裂流槽的缓坡开槽沙坝模型实验地形随机波浪交叉叠加形成的裂流特性。实验中裂流由波浪在垂直岸线... 为了研究缓坡裂流槽地形叠加波浪的裂流特征,进行了由反射墙反射的交叉波浪叠加形成的沿岸波高周期性变化所产生的裂流实验研究,分析在开裂流槽的缓坡开槽沙坝模型实验地形随机波浪交叉叠加形成的裂流特性。实验中裂流由波浪在垂直岸线的直墙上的反射所形成的2列交叉的波浪生成,交叉波浪由具有等波幅和等频率但入射角相反的2波列叠加产生的。通过对交叉叠加波浪下裂流槽附近范围的波高分布、波浪增减水和ADV流速测量结果分析了缓坡地形开槽沙坝情况下的裂流特性。裂流槽和两侧沙坝位置形成的波浪破碎不同步产生的沿岸平均波面压力梯度是产生裂流的原因。不同周期引起的叠加波浪节腹点位置的变化影响裂流槽中裂流的形态,表明周期和裂流槽共同影响着沟槽中的裂流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流 交叉波浪 沙坝 裂流槽 污染物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畸形波传播速度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崔成 张宁川 +1 位作者 俞聿修 裴玉国 《海洋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79-86,共8页
畸形波的传播速度是其最重要的特征参数之一。研究畸形波的传播速度有助于深入和全面了解畸形波的生成机理及其演化过程,另外还可以用于畸形波的预报。针对现有关于畸形波传播速度计算方法(高阶Stokes波理论近似估算,Hilbert变换和两固... 畸形波的传播速度是其最重要的特征参数之一。研究畸形波的传播速度有助于深入和全面了解畸形波的生成机理及其演化过程,另外还可以用于畸形波的预报。针对现有关于畸形波传播速度计算方法(高阶Stokes波理论近似估算,Hilbert变换和两固定点的距离除以畸形波的波峰经过两点所用时间)的不准确性和局限性,使用32个测点描述畸形波波峰沿波浪水槽的运动轨迹,再用回归分析法估算波峰运动轨迹与时间的相关关系,从而计算出畸形波的传播速度。基于288组物理模拟畸形波和364组数值模拟畸形波传播速度的计算结果,使用回归分析方法得出了畸形波传播速度的半经验半理论计算公式,同时还分析了畸形波传播速度的强非线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畸形波 传播速度 回归分析 STOKES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槽沙坝海岸交叉波浪作用下裂流特征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彦 张振伟 +1 位作者 邹志利 刘忠波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60-768,共9页
研究叠加波浪场作用下的裂流特征,有助于全面深入开展海岸裂流的致灾机理及风险评估。为分析水动力和水底地形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裂流特征,开展了交叉叠加波浪作用下有槽沙坝海岸的裂流流动特征试验,即同时考虑沿岸地形变化(存在沟槽)和... 研究叠加波浪场作用下的裂流特征,有助于全面深入开展海岸裂流的致灾机理及风险评估。为分析水动力和水底地形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裂流特征,开展了交叉叠加波浪作用下有槽沙坝海岸的裂流流动特征试验,即同时考虑沿岸地形变化(存在沟槽)和交叉波浪共同作用所形成裂流。通过对裂流槽附近ADV(Acoustic Doppler Velocimetry)流速测量结果,分析叠加波浪场和裂流沟槽同时存在时所产生的裂流分布特征。裂流中心位置和宽度受裂流槽和波浪节点共同控制,裂流长度依赖于波高和海岸坡度。无槽情况裂流的驱动力主要是由波浪沿岸不均匀所产生的平均水面沿岸压力梯度,有槽情况裂流的驱动力由平均水面沿岸压力梯度和辐射应力沿岸梯度共同决定,二者量值相对大小依赖于波浪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坝海岸 裂流 叠加波浪 裂流槽 节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随机波浪丁坝反射叠加形成的裂流实验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彦 邹志利 +2 位作者 张振伟 刘忠波 房克照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43-651,共9页
为研究随机波浪遇丁坝反射形成的裂流的特征,进行了沙坝地形丁坝反射所形成的叠加波浪生成裂流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沿岸一致的沙坝地形使得所形成的裂流主要受控于沿岸周期性变化叠加波浪。裂流的驱动力主要取决于节腹点之间的平均水... 为研究随机波浪遇丁坝反射形成的裂流的特征,进行了沙坝地形丁坝反射所形成的叠加波浪生成裂流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沿岸一致的沙坝地形使得所形成的裂流主要受控于沿岸周期性变化叠加波浪。裂流的驱动力主要取决于节腹点之间的平均水面沿岸压力梯度,而节腹点波高差异形成的沿岸辐射应力贡献很小,驱动力的量值与范围受到波浪周期的影响。裂流的位置和宽度完全受控于波浪节点,叠加波浪场在叠加区沿岸方向上形成交替出现的环流系统和大尺度涡,此环流系统由围绕波浪节点的离岸裂流、围绕波浪腹点的向岸流和由波腹点向波节点汇聚的沿岸方向的补偿流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流 交叉波浪 随机波浪 环流特征 波浪节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流垂向分布实验研究
12
作者 常承书 邹志利 +1 位作者 王彦 闫圣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82-91,共10页
通过物理模型实验给出了沙坝海岸丁坝附近交叉波浪场形成的裂流沿裂流槽水深平均速度剖面中心线的垂向分布,研究了各个测量断面上横向速度、纵向速度以及速度矢量沿水深的分布特征。研究分析了沿岸方向驻波节腹点和裂流槽相对位置的影... 通过物理模型实验给出了沙坝海岸丁坝附近交叉波浪场形成的裂流沿裂流槽水深平均速度剖面中心线的垂向分布,研究了各个测量断面上横向速度、纵向速度以及速度矢量沿水深的分布特征。研究分析了沿岸方向驻波节腹点和裂流槽相对位置的影响以及规则波和不规则波结果的差异,得到了裂流速度时均值和时变值的结果。结果表明,纵向速度在不同的时间段上的平均值基本是相同的,但横向速度不是这样,其在不同时间段上的平均值在大小和正负号上都可能存在较大差别,这导致整个速度矢量在不同时间段上也表现出不同的三维分布特征。但这些不同的分布也存在着共同点,即沿水深速度矢量大部分存在着向丁坝方向偏转,这反映了丁坝存在的影响。特别是,纵向速度沿水深分布都可以采用统一的幂函数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流 垂向分布 沙坝海岸 裂流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缓坡沙坝海岸波生沿岸流不稳定性特征
13
作者 王彦 朱雨昕 +3 位作者 刘忠波 尹晶 邹志利 沈良朵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965-972,共8页
为研究沙坝对沿岸流不稳定运动特征的影响,本文开展了缓坡沙坝海岸沿岸流不稳定运动特征实验和理论分析,通过对流速时间历程的谱特征和示踪图像2方面进行研究,并讨论沙坝对沿岸流不稳定运动的影响。结果表明:1∶100坡度缓坡沙坝海岸的... 为研究沙坝对沿岸流不稳定运动特征的影响,本文开展了缓坡沙坝海岸沿岸流不稳定运动特征实验和理论分析,通过对流速时间历程的谱特征和示踪图像2方面进行研究,并讨论沙坝对沿岸流不稳定运动的影响。结果表明:1∶100坡度缓坡沙坝海岸的沿岸流存在明显的周期摆动,波动周期为100 s~150 s,且规则波的波动周期略大于不规则波情况。沙坝对沿岸流不稳定运动的影响,是通过对沿岸流速度剖面的改变来实现的,沙坝控制着沿岸流速度剖面峰值位置,从而控制沿岸流不稳定增长率和运动周期,这使得沙坝海岸与斜坡海岸沿岸流不稳定运动波动周期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坝 沿岸流不稳定 谱分析 周期摆动 速度峰值 多模式 占优模式 墨水示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层流体中浮箱拖航阻力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新未 勾莹 徐文彪 《船舶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981-988,共8页
在密度分层的双层流体中进行浮箱拖航的物理模型实验,通过改变拖航速度v、吃水深度b以及分界面位置研究浮箱阻力变化特点及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单双层拖航阻力差值Fsd及阻力系数差值Csd随着拖航速度的增加,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趋势... 在密度分层的双层流体中进行浮箱拖航的物理模型实验,通过改变拖航速度v、吃水深度b以及分界面位置研究浮箱阻力变化特点及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单双层拖航阻力差值Fsd及阻力系数差值Csd随着拖航速度的增加,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趋势,且在分界面位置不变的情况下Csd达到峰值对应的内傅汝德数Fr极为相近,仅随吃水深度的增加略有减小;此外,当内傅汝德数Fr大于0.8时,阻力系数与吃水深度系数平方的比值大小只与内傅汝德数Fr有关,而与箱体的吃水深度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层流体 浮箱拖航 拖航阻力 拖航阻力系数 内傅汝德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蹄波波形特征和对圆柱作用实验研究
15
作者 严开 邹志利 马良 《海洋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8-46,共9页
为了研究真实海洋表面马蹄波特性以及对建筑物的作用,通过物理模型实验研究了马蹄波的波形特征参数以及马蹄波对圆柱体的作用。实验中通过对浪高仪采集的波面升高时间历程曲线进行分析得出了不同水深情况下马蹄波的垂向几何特征,并通过... 为了研究真实海洋表面马蹄波特性以及对建筑物的作用,通过物理模型实验研究了马蹄波的波形特征参数以及马蹄波对圆柱体的作用。实验中通过对浪高仪采集的波面升高时间历程曲线进行分析得出了不同水深情况下马蹄波的垂向几何特征,并通过快速傅里叶变换得出了马蹄波波幅谱的特征,研究了马蹄波各组成波波幅沿空间的变化从而得出了圆柱存在对马蹄波演化的影响,同时给出马蹄波绕射形成的波面分布和不同频率谐波在圆柱周围的分布,讨论了马蹄波不同于Stokes波对圆柱作用的特征。结果表明,马蹄波波形受水深影响较大,水深越浅,马蹄波的波面形状越接近椭圆余弦波。圆柱体的存在干扰了马蹄波不稳定的增长,使其在接近圆柱时呈下降趋势,导致不稳定幅值最大值的位置提前并且出现在偏离圆柱迎浪点的侧表面,从而使圆柱受到侧向力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蹄波 波形特征 波浪对结构物作用 波幅谱 抨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块尺度效应对多浮体结构连接器载荷的影响特征分析
16
作者 王朝阳 李延巍 任年鑫 《舰船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71-76,共6页
连接器是模块化多浮体结构至关重要且最易受损的关键构件。结合模块化多浮体结构的尺度选择和连接器安全稳定的需求,基于三维非线性势流理论,考虑多体水动力耦合效应及连接器机械耦合效应,构建代表性三模块浮体结构耦合时域分析模型,重... 连接器是模块化多浮体结构至关重要且最易受损的关键构件。结合模块化多浮体结构的尺度选择和连接器安全稳定的需求,基于三维非线性势流理论,考虑多体水动力耦合效应及连接器机械耦合效应,构建代表性三模块浮体结构耦合时域分析模型,重点研究典型海况下模块化多浮体结构尺度效应对连接器载荷的影响特征,揭示模块尺度效应对连接器载荷及各模块动力响应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大波浪周期的海况下,相同吃水下,模块连接器荷载的增大比例与模块尺度改变近似线性关系,为对应尺度模块的排水量之比;小波浪周期的海况下,相同排水下,大尺度小吃水模块的纵荡运动和连接器纵向受力更优。考虑目前船坞建造能力和各尺度模块水动力响应特征,建议尽量选用尺度较大的模块(如40 m×40 m),为模块化多浮体结构的优化设计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块化多浮体 模块尺度效应 水动力耦合 连接器机械耦合 连接器载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波激励下输电塔-线体系纵向地震反应分析 被引量:22
17
作者 岳茂光 李宏男 +1 位作者 王东升 翟桐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3期145-150,共6页
基于所建立的输电塔-导线体系空间有限元模型,利用非线性时程分析法研究了体系在行波输入下纵向地震反应特性,并和一致地震动输入下的反应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行波输入可增加也可降低输电塔的地震反应,这与行波波速、地震动性质都... 基于所建立的输电塔-导线体系空间有限元模型,利用非线性时程分析法研究了体系在行波输入下纵向地震反应特性,并和一致地震动输入下的反应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行波输入可增加也可降低输电塔的地震反应,这与行波波速、地震动性质都有关系;行波输入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导线的轴力反应,随着行波波速的提高导线轴力逐步降低并接近于一致输入时的情况;行波输入强烈地放大了导线的纵向和竖向位移反应,特别是后者在近断层地震波输入时;输电塔—导线体系的地震反应受行波波速影响很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电塔-导线体系 地震反应 行波输入 一致输入 近断层地震动 行波波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纤维编织网增强超高韧性水泥基复合材料弯曲性能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45
18
作者 徐世烺 李庆华 李贺东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69-76,共8页
短纤维增强超高韧性水泥基复合材料(Engineered Cementitious Composites,通常称为ECC材料)可以将传统水泥基材料在抗拉荷载下单一裂纹的宏观开裂模式转化为多条细密裂缝的微观开裂模式,其极限拉伸应变可达2%甚至达6%,具有典型的应变硬... 短纤维增强超高韧性水泥基复合材料(Engineered Cementitious Composites,通常称为ECC材料)可以将传统水泥基材料在抗拉荷载下单一裂纹的宏观开裂模式转化为多条细密裂缝的微观开裂模式,其极限拉伸应变可达2%甚至达6%,具有典型的应变硬化特性、显著的韧性特征和优良的耐久性能。纤维编织网增强混凝土(Textile Reinforced Concrete,简称TRC)同样是一种新型的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在这种复合材料结构中,直接将纤维粗纱沿混凝土结构中的应力主向连续布置,纤维对基体的增强效果得到了显著提高。采用纤维编织网与PVA短纤维相结合研究开发新型混凝土结构防裂新技术,结合PVA短纤维增强ECC和纤维编织网两种材料的优点,可以获得更为优良的抗裂和控制裂缝的能力,从而极大程度地提高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和使用寿命。通过四点弯曲试验,研究纤维编织网表面处理方法、水胶比、PVA纤维掺量对此种复合材料裂缝控制能力和承载能力的影响,并与TRC的弯曲性能作了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纤维编织网 PVA—ECC 四点弯曲 裂缝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压输电塔-线体系抗灾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被引量:145
19
作者 李宏男 白海峰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9-46,共8页
以输电塔-线体系的环境荷载特性和结构动力响应特性为出发点,分析目前高压输电塔-线体系的发展现状及人们对环境荷载缺乏认识而经常造成灾害事故的原因,论述了输电塔-线体系在现有设计水准下抵抗地震和环境荷载作用的能力和现阶段输电塔... 以输电塔-线体系的环境荷载特性和结构动力响应特性为出发点,分析目前高压输电塔-线体系的发展现状及人们对环境荷载缺乏认识而经常造成灾害事故的原因,论述了输电塔-线体系在现有设计水准下抵抗地震和环境荷载作用的能力和现阶段输电塔-线体系设计的可靠性。全面系统地总结了高压输电塔-线体系抗震抗风研究的动力分析建模方法、模型种类与适用性,以及试验研究所采用的方法、达到的水平和解决的问题,抗震抗风研究的理论成果和发展动向,结构振动控制理论体系和控制手段,结构设计理论的发展趋势等。指出了现阶段输电塔动力响应研究与设计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从环境荷载建模、结构动力响应分析方法、试验测试手段和结构控制理论与措施等方面提出了当前迫切需要进行研究的内容与方向。根本目的旨在提高输电塔-线体系结构设计理论和设计水准,增强抵抗地震和环境荷载灾害性破坏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输电塔-线体系 动力计算模型 试验研究 抗震抗风 振动控制 设计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密实轻骨料混凝土的高温性能 被引量:16
20
作者 吴熙 江佳斐 +2 位作者 范兴朗 张学 吴智敏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13-317,共5页
为了保证自密实轻骨料混凝土(Self-compacting lightweight concrete,SCLC)在实际工程中的安全运用,本文分别对强度为C40和C50的自密实轻骨料混凝土试件进行了高温爆裂试验。通过测定混凝土试验前后的质量、超声波速、抗压强度和抗折强... 为了保证自密实轻骨料混凝土(Self-compacting lightweight concrete,SCLC)在实际工程中的安全运用,本文分别对强度为C40和C50的自密实轻骨料混凝土试件进行了高温爆裂试验。通过测定混凝土试验前后的质量、超声波速、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研究了自密实轻骨料混凝土的高温性能,并和同强度的普通混凝土、轻骨料混凝土和自密实混凝土的高温性能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自密实轻骨料混凝土比普通混凝土易爆裂,质量损失较大,但是高温后的超声波速和残余强度损失均小于普通混凝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密实轻骨料混凝土 高温性能 爆裂 质量损失 残余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