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ethanolysis/Hydrolysis of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Over Cu-Mg-Al Oxides Catalysts Promoted by Trace Water
1
作者 NIU Tiantian LIANG Changhai CHEN Xiao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07-719,共13页
With the aim to effectively depolymerize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under mild reaction conditions,PET methanolysis and dimethyl terephthalate(DMT)hydrolysis are integrated in a catalyst system.Firstly,methanolysi... With the aim to effectively depolymerize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under mild reaction conditions,PET methanolysis and dimethyl terephthalate(DMT)hydrolysis are integrated in a catalyst system.Firstly,methanolysis of PET to DMT is achieved over Cu-Mg-Al oxide catalyst.Next,terephthalic acid(TPA)is prepared by DMT hydrolysis.It is found that hydrolysis of DMT to TPA can be promoted by introducing trace amount of water in this catalyst system.CuO-MgO-4.5Al_2O_(3)catalyst demonstrates the excellent catalytic performance for the depolymerization of PET with high conversion rate and TPA yield(100%and 99.5%,respectively)after reaction at 160℃for 6 h,which provides a new idea for the depolymerization of PE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terephthalic acid METHANOLYSIS HYDROLYSIS Cu-Mg-Al oxid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用于丙烯二聚反应非均相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2
作者 仝洪凯 陈霄 +2 位作者 凌雨 梁大立 梁长海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546-2559,共14页
丙烯二聚反应是生产4-甲基-1-戊烯、1-己烯等端碳烯烃的重要手段,其产物可作为特种高分子材料单体、汽油添加剂和化工有机中间体,关键技术在于高效催化剂的开发。非均相催化剂相比于均相催化剂因易回收、对环境污染小等优点受到了学者... 丙烯二聚反应是生产4-甲基-1-戊烯、1-己烯等端碳烯烃的重要手段,其产物可作为特种高分子材料单体、汽油添加剂和化工有机中间体,关键技术在于高效催化剂的开发。非均相催化剂相比于均相催化剂因易回收、对环境污染小等优点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丙烯二聚非均相催化剂的研究进展,依据固体碱催化剂与固体酸催化剂在丙烯二聚反应中不同的反应机理,比较了两者各自的优缺点。回顾了固体碱催化剂的发展历程及工业化应用,并以碱金属钾为例总结了反应机理。详细介绍了固体酸催化剂中的固体磷酸催化剂、分子筛催化剂和负载型过渡金属催化剂。针对固体碱催化剂制备条件苛刻等问题,提出了改善催化装置的新思路;针对固体酸催化剂选择性不足的劣势,指出了应该进一步完善机理,并合理设计酸性载体与过渡金属相结合的催化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剂 聚合 反应工程 制备 选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SM-22/ZSM-23共晶分子筛的合成及其正十六烷加氢异构催化性能 被引量:3
3
作者 宋成业 孟记朋 +2 位作者 李闯 帕哈尔·泽耀东 梁长海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12-726,共15页
在二甲胺与二乙胺双模板剂体系中,通过控制二甲胺/二乙胺的摩尔比为24,动态水热合成了ZSM-22/ZSM-23共晶分子筛。采用XRD、FE-SEM、TEM、N2物理吸附、NH3-TPD和吡啶吸附红外等表征手段,考察了ZSM-22/ZSM-23共晶分子筛样品的物理化学性质... 在二甲胺与二乙胺双模板剂体系中,通过控制二甲胺/二乙胺的摩尔比为24,动态水热合成了ZSM-22/ZSM-23共晶分子筛。采用XRD、FE-SEM、TEM、N2物理吸附、NH3-TPD和吡啶吸附红外等表征手段,考察了ZSM-22/ZSM-23共晶分子筛样品的物理化学性质,并对其负载Pt后在正十六烷加氢异构化反应中的催化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针状的ZSM-22/ZSM-23分子筛具有与ZSM-22和ZSM-23不同的拓扑结构,其Brönsted酸量及中强酸比例较高。对于正十六烷加氢异构化,相比于单一分子筛和机械混合分子筛催化剂,采用共晶分子筛通过浸渍法制备的双功能Pt/ZSM-22/ZSM-23催化剂同时具备Pt/ZSM-22高选择性以及Pt/ZSM-23高转化率的优势,表现出更高的异构体收率,并具有一定的择形效应,异构化产物以单甲基异构体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SM-22/ZSM-23 共晶分子筛 正十六烷 加氢异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相催化CO_(2)参与的炔烃C-H键羧基化反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吴洁文 付慧宇 +1 位作者 陈霄 梁长海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321-1337,共17页
炔烃C-H键与CO_(2)羧基化生成丙炔酸类化合物符合原子经济理念,在有机、医药中间体合成领域具有重要研究意义。在“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该反应也是一种实现CO_(2)高值化利用的有效途径。目前,该反应体系主要通过均相催化进行,但... 炔烃C-H键与CO_(2)羧基化生成丙炔酸类化合物符合原子经济理念,在有机、医药中间体合成领域具有重要研究意义。在“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该反应也是一种实现CO_(2)高值化利用的有效途径。目前,该反应体系主要通过均相催化进行,但由于多相催化体系易于分离、回收等优点,多相催化炔烃C-H键与CO_(2)羧基化也逐步引起了关注。基于C-H键和CO_(2)的活化机制,目前,围绕铸币金属催化剂开展了相关研究,通过铸币金属与载体协同作用,促进C-C键的耦合,实现丙炔酸类化合物的合成。本工作综述了炔烃C-H键与CO_(2)羧基化的多相催化体系,对体系活化、羧基化反应机理、催化剂的结构特性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为后期开发高效羧基化多相催化剂及相关工艺提供了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端炔 羧基化 铸币金属催化剂 多相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引入Al_(2)O_(3)对Pt/ZSM-23催化剂加氢异构性能的调控 被引量:1
5
作者 白迪 孟记朋 +2 位作者 邹驰 李闯 梁长海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75-185,共11页
采用双模板剂合成了ZSM-23分子筛,并制备ZSM-23-Al_(2)O_(3)复合载体,通过引入Al_(2)O_(3)调控Pt/ZSM-23催化剂的正十六烷(n-C_(16))加氢异构性能。采用XRD、SEM、TEM、N_(2)物理吸附-脱附及NH_(3)-TPD等方法探讨Al_(2)O_(3)对催化剂结... 采用双模板剂合成了ZSM-23分子筛,并制备ZSM-23-Al_(2)O_(3)复合载体,通过引入Al_(2)O_(3)调控Pt/ZSM-23催化剂的正十六烷(n-C_(16))加氢异构性能。采用XRD、SEM、TEM、N_(2)物理吸附-脱附及NH_(3)-TPD等方法探讨Al_(2)O_(3)对催化剂结构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引入Al_(2)O_(3)可以提高Pt在复合载体上的分散度,降低催化剂的酸性位点浓度,有效调控了催化剂的金属-酸性浓度平衡(C_(Pt)/C_(A))。适宜的金属-酸性浓度平衡有利于提高对异构产物的选择性并抑制裂化副反应。Al_(2)O_(3)同时对ZSM-23晶粒起到了分散作用,改善了其分子筛纳米晶粒团聚现象,增加了ZSM-23中孔口的暴露数量,促进反应物和中间体的扩散。复合载体催化剂呈现了出色的异构选择性,其中,Pt/(9Z-1Al)催化剂由于具有适宜的金属-酸性浓度平衡呈现最高的异构产物收率,可达60%,明显高于Pt/ZSM-23催化剂的异构体收率(42%)。反应温度低于310℃时,Pt/ZSM-23催化剂的吸附模型符合孔口吸附,而高温时则为锁钥吸附。引入Al_(2)O_(3)后ZSM-23有更多相邻孔口暴露,吸附模型以锁钥择形为主,导致了7/8Me-C_(15)异构产物的大量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SM-23 Al_(2)O_(3) 加氢异构 正十六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碱条件下己二腈加氢制1,6-己二胺中Ni/Al_(2)O_(3)制备方法比较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于伟臣 李少杰 +1 位作者 罗靖洁 梁长海 《分子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52-262,I0002,I0003,共13页
采用不同方法制备了一系列Ni/Al_(2)O_(3)催化剂,在无NH3、无碱条件下对其己二腈催化加氢制1,6-己二胺的反应性能进行研究.通过XRD、 BET、 TEM、 XPS及程序升温实验等结果表明,采用沉淀剂有利于细小Ni纳米颗粒在催化剂介孔内的分散。... 采用不同方法制备了一系列Ni/Al_(2)O_(3)催化剂,在无NH3、无碱条件下对其己二腈催化加氢制1,6-己二胺的反应性能进行研究.通过XRD、 BET、 TEM、 XPS及程序升温实验等结果表明,采用沉淀剂有利于细小Ni纳米颗粒在催化剂介孔内的分散。然而较强的Ni与载体间相互作用不利于氢气的吸附活化,还原处理后催化剂中仍存在较高含量的氧化态Ni物种.采用浸渍法制备的Ni/Al_(2)O_(3)-I催化剂中颗粒的平均尺寸为18.5 nm, Ni颗粒暴露在载体表面,生成较高含量的还原态Ni^(0)物种及有利于反应物吸附的中等强度酸性位点.该Ni/Al_(2)O_(3)-I催化剂表现出优良的低温活性,在60℃时,己二腈转化频率(TOF)可达39.7 h^(-1);80℃时转化率为100%, 1,6-己二胺收率可达73.0%.然而,由于Ni/Al_(2)O_(3)-I催化剂中Ni与Al_(2)O_(3)间相互作用较弱,经过3次循环性能测试,催化剂活性明显下降.进一步以少量Cu元素修饰低含量Ni/Al_(2)O_(3)-I催化剂, Cu助剂的引入有效改善了Ni纳米颗粒的分散性,并与部分Ni组分形成双金属纳米颗粒.Ni_(15)Cu_(3)/Al_(2)O_(3)催化剂经5次循环反应后无明显失活现象,催化剂的形貌及化学结构亦无明显变化, Cu的引入在保持Ni基催化剂低温活性的同时有效提升了催化剂的循环稳定性,催化剂的TOF为52.1 h^(-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己二腈加氢 1 6-己二胺 负载型Ni基催化剂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置换反应制备Pd-Fe双金属催化剂及其催化加氢性能 被引量:11
7
作者 邵正锋 李闯 梁长海 《分子催化》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7-53,共7页
以Fe(CO)5为前体采用超声法合成纳米Fe胶体粒子,通过Fe胶体与PdCl2发生金属置换反应制备出活性炭负载Pd-Fe双金属催化剂.研究了表面活性剂聚乙烯吡咯烷酮对制备负载型催化剂的影响.采用XRD、H2程序升温还原(H2-TPR)、TEM、EDX等表征手... 以Fe(CO)5为前体采用超声法合成纳米Fe胶体粒子,通过Fe胶体与PdCl2发生金属置换反应制备出活性炭负载Pd-Fe双金属催化剂.研究了表面活性剂聚乙烯吡咯烷酮对制备负载型催化剂的影响.采用XRD、H2程序升温还原(H2-TPR)、TEM、EDX等表征手段对催化剂进行表征,以苯乙炔加氢反应为探针反应考察了Fe含量对于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加氢催化活性较差的金属组分Fe在合适的比例下可以促进Pd基催化剂的加氢催化活性和选择性,然而,过多的Fe也会降低其催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置换反应 Fe胶体 Pd—Fe催化剂 苯乙炔加氢反应
原文传递
Beta分子筛晶种法合成及其加氢脱氧性能 被引量:8
8
作者 刘琰 陈玉晶 +3 位作者 李闯 孟记朋 王同华 梁长海 《分子催化》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13-123,共11页
采用晶种法制备一系列Beta分子筛,考察了晶化温度和时间等因素对合成Beta分子筛的影响,并采用XRD、 XRF、 SEM、 N_2物理吸附、 TG-DSC等手段对产物进行表征,结果显示合成的Beta分子筛具有良好的结晶度、孔道结构、热稳定性和相近的硅铝... 采用晶种法制备一系列Beta分子筛,考察了晶化温度和时间等因素对合成Beta分子筛的影响,并采用XRD、 XRF、 SEM、 N_2物理吸附、 TG-DSC等手段对产物进行表征,结果显示合成的Beta分子筛具有良好的结晶度、孔道结构、热稳定性和相近的硅铝比;通过对初始凝胶进行老化处理可加快Beta分子筛的晶化速率,产物晶粒尺寸变小、比表面积和孔容变大;在晶种-凝胶体系中加入少量有机模板剂, Beta分子筛的收率和热稳定性均有提升. NH_3-TPD和Pyridine-FTIR分析结果表明不存在有机模板剂的晶种-凝胶体系中合成的Beta分子筛催化剂有更多的总酸量和Br?nsted酸的数量,使其在苯甲醚加氢脱氧反应中表现出高活性和环己烷选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ta分子筛 晶种导向合成 陈化处理 有机模板剂 初始凝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