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MOOC的物理化学翻转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 被引量:54
1
作者 王旭珍 王新葵 +5 位作者 宋雪旦 王新平 石川 纪敏 田东旭 陈冰冰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8-42,共5页
慕课作为一种新型在线教育模式,为高等教育带来了挑战和机遇。为提升学时相对较少的工科物理化学课程的教学效果,我们依托“物理化学”中国大学慕课,采用翻转课堂与传统讲授相融合的混合教学方式,实现优势互补。根据知识点的难易程度,... 慕课作为一种新型在线教育模式,为高等教育带来了挑战和机遇。为提升学时相对较少的工科物理化学课程的教学效果,我们依托“物理化学”中国大学慕课,采用翻转课堂与传统讲授相融合的混合教学方式,实现优势互补。根据知识点的难易程度,构建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增强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有效提高了课程教学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化学 慕课(MOOC) 混合教学 翻转课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掺杂多孔碳材料研究进展 被引量:26
2
作者 余正发 王旭珍 +1 位作者 刘宁 刘洋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824-831,862,共9页
通过掺杂氮原子对多孔碳材料进行功能化,可强化多孔碳材料固有的优异性能并赋予其新功能,从而拓宽其在各领域的应用范围。近年来,研究者相继开发了一系列技术方法,已制备得到多种结构特异、性能优异的氮掺杂多孔碳材料。本文基于氮掺杂... 通过掺杂氮原子对多孔碳材料进行功能化,可强化多孔碳材料固有的优异性能并赋予其新功能,从而拓宽其在各领域的应用范围。近年来,研究者相继开发了一系列技术方法,已制备得到多种结构特异、性能优异的氮掺杂多孔碳材料。本文基于氮掺杂多孔碳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详细介绍了利用液相模板法、化学气相沉积法、氨气后处理法、化学活化法和水热法等制备氮掺杂多孔碳材料的方法,评述了各种方法的特点及局限性,并简要介绍了该类材料在电池催化、气体吸附分离、储氢及污染气体脱除等方面的应用,指出了氮掺杂多孔碳材料工业应用的规模化制备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碳 N掺杂 模板法 化学气相沉积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剂热法制备Fe_3O_4/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及其性能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王旭珍 周泉 +2 位作者 任素贞 万鹏 邱介山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045-3049,共5页
以氧化石墨和二茂铁为原料,采用溶剂热法原位一步合成了Fe3O4/还原氧化石墨烯(Fe3O4/RGO)复合物,通过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振动样品磁强计(VSM)、循环伏安测试等手段对复合材料... 以氧化石墨和二茂铁为原料,采用溶剂热法原位一步合成了Fe3O4/还原氧化石墨烯(Fe3O4/RGO)复合物,通过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振动样品磁强计(VSM)、循环伏安测试等手段对复合材料的形貌、结构、磁性能和电化学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简单、可控的优点,通过调变前驱物中氧化石墨和二茂铁的比例,可以控制复合物中Fe3O4纳米粒子的负载量。所制备Fe3O4/RGO复合材料由平均粒径约20nm的Fe3O4纳米颗粒高度分散在还原氧化石墨烯片层上组成,具有较好的超顺磁性,电化学稳定性和良好的倍率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3O4 还原氧化石墨烯 溶剂热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熔盐法制备氮掺杂多孔炭及其催化脱硫性能(英文) 被引量:3
4
作者 余正发 王旭珍 +3 位作者 侯亚男 赵宗彬 李芮 邱介山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770-776,共7页
采用熔融盐合成技术,以生物质葡萄糖和富氮三聚氰胺为前驱体,成功制备得到具有发达孔隙结构(BET表面积:1355 m^2/g)和极高氮掺杂量(20.73wt%)的氮掺杂多孔炭材料。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表明,多孔炭材料中的氮原子主要以吡咯及吡啶... 采用熔融盐合成技术,以生物质葡萄糖和富氮三聚氰胺为前驱体,成功制备得到具有发达孔隙结构(BET表面积:1355 m^2/g)和极高氮掺杂量(20.73wt%)的氮掺杂多孔炭材料。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表明,多孔炭材料中的氮原子主要以吡咯及吡啶构型存在,这两种形态的氮原子有利于硫化氢的吸附及催化氧化。在常温、常压下,所制备氮掺杂多孔炭对硫化氢非金属催化转化为单质硫的脱除硫容高达1.10 g/g。该合成方法简便易行,有望实现氮掺杂多孔炭材料的批量和廉价制备,合成的氮掺杂多孔炭在污染物控制领域应用潜能巨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掺杂多孔炭 熔融盐合成技术 硫化氢 非金属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物相二氧化钒间的相互转化及其相变性能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高占明 张依福 +1 位作者 王秋实 郑吉祺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2017年第2期103-112,共10页
利用乙醇还原[VO(O_2)_2]^-配合离子可以成功制备出VO_2(B)纳米带;考察了VO_2(B)在煅烧和水热条件下转化其它物相VO_2的条件。结果表明,在惰性氛围中,VO_2(B)在700℃的条件下煅烧2 h可以转化为VO_2(M);在水热条件下,如果体系中无掺杂剂,... 利用乙醇还原[VO(O_2)_2]^-配合离子可以成功制备出VO_2(B)纳米带;考察了VO_2(B)在煅烧和水热条件下转化其它物相VO_2的条件。结果表明,在惰性氛围中,VO_2(B)在700℃的条件下煅烧2 h可以转化为VO_2(M);在水热条件下,如果体系中无掺杂剂,VO_2(B)可以转化成VO_2(A);如果体系中存在掺杂剂(如钼酸),则VO_2(B)转化为掺杂的VO_2(M)。在一步水热法制备VO_2(M)过程中,选择掺杂剂是至关重要的,掺杂剂有利于形成掺杂VO_2(M),使VO_2(M)在水热条件下能够稳定存在。VO_2(A)在惰性氛围中煅烧,发现VO_2(A)也可以转化为VO_2(M)。不同物相VO_2具有均一的带状形貌,初步探讨了VO_2之间的转化机理。VO_2(A)的相变温度为162.4℃;Mo掺杂VO_2(M)的相变温度为53.7℃,说明掺杂Mo原子可以有效降低VO_2(M)的相变温度,也表明Mo原子可以有效地进入VO_2(M)晶格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钒相态 掺杂 煅烧 水热处理 相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掺杂纳米碳管包合铁半限域硫化制备新型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英文) 被引量:8
6
作者 潘鑫 刘洋 +2 位作者 王旭珍 赵宗彬 邱介山 《新型炭材料》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44-553,共10页
锂离子电池的性能高度依赖于负极材料的性能。由于商业石墨受限于较低的理论容量,开发新型炭材料和金属氧化物/硫化物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黄铁矿(Fe S_2)具有较大理论储锂容量(894 mAh g^(-1)),而且环保价廉。为了提高黄铁矿的电导率,... 锂离子电池的性能高度依赖于负极材料的性能。由于商业石墨受限于较低的理论容量,开发新型炭材料和金属氧化物/硫化物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黄铁矿(Fe S_2)具有较大理论储锂容量(894 mAh g^(-1)),而且环保价廉。为了提高黄铁矿的电导率,改善其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变化,合成了纳米碳管限域黄铁矿复合材料(Fe S_2/N-CNTs)。该材料基于填充有铁纳米线/棒的氮掺杂碳纳米管(Fe/N-CNTs)的独特结构,利用氮掺杂纳米碳管管壁上的缺陷,通过简易的硫化过程,实现了碳管内铁的原位限域硫化转化。所得Fe S_2/N-CNTs复合物中黄铁矿以两种形态存在,一种是由半开放的氮掺杂碳纳米管包裹的Fe S_2纳米线,另一种是Fe S_2纳米颗粒从管腔扩散并附着在碳管外壁上。Fe S_2/N-CNTs复合物作为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表现出高放电容量(996 mAh g^(-1)/0. 1 A g^(-1))和良好的倍率性能,且循环性能优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碳纳米管 氮掺杂 限域 硫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基氮掺杂介孔炭的制备及其室温催化氧化脱除H_2S性能 被引量:4
7
作者 王传亮 杨青扬 +3 位作者 周善柯 潘鑫 詹冬武 王旭珍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0-119,共10页
采用纳米二氧化硅模板辅助的共炭化方法,以煤转化副产物煤焦油的蒽油馏分为碳源、三聚氰胺为氮源,制备出高氮元素掺杂、发达介孔结构的氮掺杂介孔炭(NMCs)。结合元素分析、扫描/透射电镜观察、低温氮气吸附-脱附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试分... 采用纳米二氧化硅模板辅助的共炭化方法,以煤转化副产物煤焦油的蒽油馏分为碳源、三聚氰胺为氮源,制备出高氮元素掺杂、发达介孔结构的氮掺杂介孔炭(NMCs)。结合元素分析、扫描/透射电镜观察、低温氮气吸附-脱附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试分析,对比考察了不同合成条件对所得样品的组成、结构及其室温催化脱硫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控制合适的模板剂用量、碳/氮源比例和炭化温度(700℃),所制备的样品具有适宜的氮元素掺杂量及丰富的吡啶/吡咯氮构型、较大比表面积、介孔孔径和孔容,在室温下对H_2S的氧化脱除显示出高效催化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孔炭 煤焦油 氮掺杂 硫化氢 催化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透射电镜辐照条件下VO_2(B)向VO_2(R)转化的原位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高占明 江寒梅 +1 位作者 张依福 孟长功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16-120,共5页
本文利用透射电镜(TEM)原位研究了VO_2(B)纳米带由B向R物相转变的过程。TEM像和选区电子衍射图(SAED)表明VO_2(B)纳米带结晶良好、无缺陷,为单斜相。对VO_2(B)纳米带选定区域进行电子束辐照,发现VO_2(B)转变为四方相VO_2(R)。对VO_2(B)... 本文利用透射电镜(TEM)原位研究了VO_2(B)纳米带由B向R物相转变的过程。TEM像和选区电子衍射图(SAED)表明VO_2(B)纳米带结晶良好、无缺陷,为单斜相。对VO_2(B)纳米带选定区域进行电子束辐照,发现VO_2(B)转变为四方相VO_2(R)。对VO_2(B)和VO_2(R)的界面分析表明VO_2(B)的晶带轴为[11 2]B,VO_2(R)的晶带轴为[001]R;VO_2(B)与VO_2(R)两相取向关系为:[001]R//[11 2]B;(120)R//(110)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钒相态 原位 辐照 选区电子衍射 相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