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工智能研究中实现人机交互的哲学基础——从梅洛·庞蒂融合社交式的他心直接感知探讨 被引量:15
1
作者 崔中良 王慧莉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30-137,共8页
人工智能研究正向人机交互的方向推进,而解决机器人对于他心问题的通达将是人工智能研究的核心问题。随着认知科学向具身认知的推进,他心问题也逐渐向直接感知(1)解释转移,从而挑战心智理论中的理论论和模拟论之间的争论,但是对于他心... 人工智能研究正向人机交互的方向推进,而解决机器人对于他心问题的通达将是人工智能研究的核心问题。随着认知科学向具身认知的推进,他心问题也逐渐向直接感知(1)解释转移,从而挑战心智理论中的理论论和模拟论之间的争论,但是对于他心的直接感知何以可能以及感知的经验基础还存在分歧。融合社交(Syncretic Sociability)作为梅洛庞蒂儿童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表现为身体图式互移、感觉互通和身体、世界与他人的互融,被认为是儿童与他人交互的基本方式和理解他心的经验基础。因此,本文尝试将融合社交作为对当前他心直接感知研究所面临的问题的一种解决方式,同时尝试将融合社交作为人机交互成型的哲学基础并论述人机交互研究的可能发展趋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机交互 心智理论 他心直接感知 融合社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学文化哲学及其问题意识 被引量:3
2
作者 洪晓楠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28-33,共6页
后现代科学文化哲学、后殖民科学文化哲学以及女性主义科学文化哲学形成于20世纪50—60年代,90年代以后不仅在英美国家而且也在欧洲大陆国家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同时也在中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可以说,这三个流派是科学文化哲学的主... 后现代科学文化哲学、后殖民科学文化哲学以及女性主义科学文化哲学形成于20世纪50—60年代,90年代以后不仅在英美国家而且也在欧洲大陆国家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同时也在中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可以说,这三个流派是科学文化哲学的主要代表,也是科学文化哲学发展的最前沿的领域,同时也是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争论最大的哲学流派。文章简要介绍了后现代科学文化哲学、后殖民科学文化哲学、女性主义科学文化哲学的问题意识和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文化哲学 后现代 后殖民 女性主义 科学的意识形态批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陈昌曙技术哲学思想的特色与价值 被引量:1
3
作者 王前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21-225,共5页
从国际技术哲学研究的视角看,陈昌曙技术哲学思想受到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哲学的影响,同时吸收了西方现代技术哲学的有关思想成分,基于现代中国技术发展的经验进行哲学反思,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思想体系。与注重对技术活动进行概念和结构分... 从国际技术哲学研究的视角看,陈昌曙技术哲学思想受到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哲学的影响,同时吸收了西方现代技术哲学的有关思想成分,基于现代中国技术发展的经验进行哲学反思,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思想体系。与注重对技术活动进行概念和结构分析的研究范式不同,陈昌曙技术哲学思想注重对技术活动进行功能和价值分析,注重问题导向,注重技术活动相关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和系统研究。陈昌曙技术哲学思想提供了针对中国技术发展实际情况的功能和价值分析的模型与方法,从中西技术哲学比较的视角总结了技术发展规律,不仅有助于中国的工程技术人员提高哲学素养,而且有助于国际技术哲学界了解中国技术哲学的思想特征,进行深入的思想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昌曙 技术哲学 功能分析 价值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故人”引发的伦理问题及其化解之道
4
作者 徐妍 《伦理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3-140,共8页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与虚拟现实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故人实现了跨越物理界限的生命存续,在虚拟维度里重构了生者与逝者之间的新型社会关系纽带。通过再现逝者的虚拟影像与语音特征,数字故人为生者开辟了一条情感寄托与心灵慰藉的新途...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与虚拟现实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故人实现了跨越物理界限的生命存续,在虚拟维度里重构了生者与逝者之间的新型社会关系纽带。通过再现逝者的虚拟影像与语音特征,数字故人为生者开辟了一条情感寄托与心灵慰藉的新途径,但也可能带来生死界限模糊化、情感依赖风险等问题,其中深度交织着数据权利归属的冲突、对逝者人格权的侵犯与资源负担过载等伦理困境。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在尊重生死尊严的基础上,实现自然生命有限性与数字生命无限性之间的平衡,贯彻生前预嘱原则以及构建全面的数据保护机制与道德预警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故人 数字人 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问题域的历史性创新: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一种视角 被引量:1
5
作者 陈高华 赵文钰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19,共9页
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发展创新,关键在于以问题导向作为综合创新之源,进而将马克思主义理解为问题域的历史性集合。作为一种思想和实践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围绕“如何扬弃资本主义现代性、实现人类自由解放”这一问题历史地发生... 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发展创新,关键在于以问题导向作为综合创新之源,进而将马克思主义理解为问题域的历史性集合。作为一种思想和实践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围绕“如何扬弃资本主义现代性、实现人类自由解放”这一问题历史地发生与展开。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则立足于具体历史情势,提出了如何超越资本主义现代性、开辟现代化新道路,以此实现自由解放的历史性问题,这就开拓出“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新问题域。基于这种理解,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意味着立足于具体历史情势不断拓展和深化中国式现代化这一问题域;“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意味着根植于本民族优秀文化不断把握和解决中国式现代化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问题导向 中国式现代化 “两个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算法公平问题及其价值敏感设计的解法 被引量:1
6
作者 严顺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1-109,共9页
算法歧视现象给个体生活带来极大困扰,算法的技术设计和法律防治是当前避免算法歧视的有效方法。但此类方法总在追求算法和公平之间的形式关系,试图用形式公平掩盖实质不公平,其根本原因是目前的算法设计对隐性价值不敏感,采用社会中既... 算法歧视现象给个体生活带来极大困扰,算法的技术设计和法律防治是当前避免算法歧视的有效方法。但此类方法总在追求算法和公平之间的形式关系,试图用形式公平掩盖实质不公平,其根本原因是目前的算法设计对隐性价值不敏感,采用社会中既定的价值观作为设计前提,忽略公平、现实与个体的动态因果关系。这对实现算法公平提出了一种超越性要求,即要求算法研究者在算法设计过程中持续性追问公平的伦理价值。价值敏感设计通过不同方式识别和嵌入价值,是实现算法公平的可行路径。该方法通过概念调查、经验调查和技术调查研究算法设计过程中的价值基础,揭示出影响公平的隐性价值,进而引导公平算法的设计路径,避免出现算法歧视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算法公平 价值敏感设计 隐性价值 算法歧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研究中交互性机器伦理问题的透视及应对 被引量:11
7
作者 崔中良 王慧莉 +1 位作者 郭聃 布蕾特·布罗嘉德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23-132,共10页
交互性机器人是当前人工智能研究中的焦点,与此同时,交互性机器伦理也成为机器伦理研究的新的问题涌现点。当前的交互性机器伦理问题主要涉及交互性机器人对世界的态度、与虚拟社会的融入、与自然人的交互、机器身份和伦理植入等五个方... 交互性机器人是当前人工智能研究中的焦点,与此同时,交互性机器伦理也成为机器伦理研究的新的问题涌现点。当前的交互性机器伦理问题主要涉及交互性机器人对世界的态度、与虚拟社会的融入、与自然人的交互、机器身份和伦理植入等五个方面,这与经典范畴的划分方式、现代社会中的自我封闭以及人机之交互的不充分性有直接关系。因此,本文通过对人的生存状态、交互性机器人的存在方式以及人与机器的交互方式这三个方面的分析,从现象学的视角指出人与机器共在、人与机器和世界的统一、人机在交互中融合、人机之间的伦理一致是解决交互性机器伦理问题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机器伦理 交互性机器人 人机交互 生存方式 后人类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桑德尔为什么“反对完美”?——基于社群主义对人类增强技术的拒斥 被引量:9
8
作者 陈肖东 王国豫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51-558,共8页
围绕是否应该将基因工程技术用于人类增强的争论由来已久,而致力于精准预防、精准诊断、精准治疗的基因编辑技术的飞速发展,再次引起人们对"增强"和"完美"技术的关注。美国哲学家桑德尔旗帜鲜明地"反对完美&qu... 围绕是否应该将基因工程技术用于人类增强的争论由来已久,而致力于精准预防、精准诊断、精准治疗的基因编辑技术的飞速发展,再次引起人们对"增强"和"完美"技术的关注。美国哲学家桑德尔旗帜鲜明地"反对完美"。在他看来,以基因工程为基础的人类增强技术的应用,破坏了自然的道德地位,弱化了对人的尊重,打破了善与权力的平衡,进而带来社会的不公平。从社群主义和亚里士多德的美德伦理学出发,桑德尔主张和谐、节制、自然地利用技术。桑德尔"反对完美"的思想对于当今有关基因编辑伦理问题的分析研究具有重要的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德尔 基因编辑技术 反对完美 社群主义 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符号互动论思想下的具身认知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王慧莉 崔中良 冯革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88-95,共8页
本文基于认知科学和具身认知的社会转向,从哲学方法论的视角论述了米德的符号互动论思想对认知科学研究的影响,强调社会互动和符号互动是认知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按照米德的思想,认知是一种态度,具身认知应以身体—世界—他人的互动... 本文基于认知科学和具身认知的社会转向,从哲学方法论的视角论述了米德的符号互动论思想对认知科学研究的影响,强调社会互动和符号互动是认知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按照米德的思想,认知是一种态度,具身认知应以身体—世界—他人的互动为前提,研究姿态对话、符号互动、主我-客我互动和互动内化在认知的产生和发展中的作用。米德的认知思想的研究促进了认知科学和具身认知的社会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科学 具身认知 米德 社会性 符号互动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的误读与重释——阿伦特的《教育危机》释义 被引量:5
10
作者 陈高华 石国辉 《外国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4-24,共11页
《教育危机》是阿伦特教育哲学思想的一个集中表达。在这篇文章中,阿伦特着眼于教育与政治之间的本质性关联,认为教育具有新生性与保守性的双重本质。通过对文章的读解,阿伦特的教育哲学思想可归结为四点:(1)教育具有新生性的本质,因此... 《教育危机》是阿伦特教育哲学思想的一个集中表达。在这篇文章中,阿伦特着眼于教育与政治之间的本质性关联,认为教育具有新生性与保守性的双重本质。通过对文章的读解,阿伦特的教育哲学思想可归结为四点:(1)教育具有新生性的本质,因此教育问题在根本上是一个政治问题;(2)教育是新世界和旧世界、新人与旧人之间进行沟通和转换的一个中介;(3)教育是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之间沟通的一个桥梁;(4)教育离不开传统和权威,而且教育的权威是一种维系于传统之权威的暂时的和绝对的权威。阿伦特这种对教育之本质的解读,既是对人们在教育本质上的误解的清除,也是对教育本质的申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 政治 新生性 保守主义 权威 《教育危机》 阿伦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命运共同体之他心的身体现象学分析——梅洛·庞蒂对他心问题的三维解读 被引量:5
11
作者 崔中良 王慧莉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9-54,共6页
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他心问题密切相关。梅洛·庞蒂通过将心灵融入于身体的方法,将他心的认识论问题和概念论问题进行化解,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他心的经验论问题。梅洛·庞蒂在其思想的3个阶段分别使用3个不同的概念来回答这一问题,... 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他心问题密切相关。梅洛·庞蒂通过将心灵融入于身体的方法,将他心的认识论问题和概念论问题进行化解,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他心的经验论问题。梅洛·庞蒂在其思想的3个阶段分别使用3个不同的概念来回答这一问题,即前期的互惠关系、中期的融合社交和后期的交织。以梅洛·庞蒂关于他心问题的融合社交为基点对这3种经验导向的他心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行对比和分析,尝试以身体现象学为分析手法指出三者对他心问题解读的不同视角,认为三者相辅相成并共同构成了梅洛·庞蒂解决他心的经验论问题的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 他心问题 身体现象学 梅洛·庞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软实力:语义分析与要素分析 被引量:18
12
作者 洪晓楠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7-8,共2页
2008年10月,在西安交通大学召开了第四届全国文化哲学发展论坛,辩论式的会议全程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间与会学者各呈机锋,由争论而来的思想火花频仍且几近炽热状态。会中直觉畅快淋漓,会后大家深感由争论诘难推出的问题需进一步深... 2008年10月,在西安交通大学召开了第四届全国文化哲学发展论坛,辩论式的会议全程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间与会学者各呈机锋,由争论而来的思想火花频仍且几近炽热状态。会中直觉畅快淋漓,会后大家深感由争论诘难推出的问题需进一步深入反思,故邀约人手,再细相酌,组此笔谈。论坛要求澄清的首要问题是关于"文化"自身的涵义问题,即"何谓文化",在此基础上方可谈"文化与人化"之关系,即"文化何为"。"何为"的一个现实关切点即是提升"文化软实力",尤其是要突破"权力竞逐"意识而真正实现世界民族国家文化间的和谐交往以及融合。当然,面对当前的文化格局和文化困境,如何书写出中国的以及中国式的culture power,是我们所应倾心去做的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实力 文化力 要素分析 语义分析 “力” 递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物神经增强的不确定性及其伦理问题 被引量:6
13
作者 王国豫 孙慧 《医学与哲学(A)》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8-21,共4页
脑神经科学的迅速发展为我们揭示了人类大脑的秘密,促进了脑神经药物的研发与应用。但是,将神经药物用于对健康个体的神经增强却带来了一系列伦理问题。在介绍了神经增强药物的研发与应用及其前景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增强、神经增强以... 脑神经科学的迅速发展为我们揭示了人类大脑的秘密,促进了脑神经药物的研发与应用。但是,将神经药物用于对健康个体的神经增强却带来了一系列伦理问题。在介绍了神经增强药物的研发与应用及其前景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增强、神经增强以及药物神经增强的界定;进一步结合现代医学在个体使用神经增强药物方面的研究成果,指出药物在增强效果、副作用和安全性等方面的不确定性,分析了药物神经增强的不确定性与研究者的职业道德、社会公正等相关的伦理问题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神经增强 脑神经科学 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技术伦理问题研究的几种进路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国豫 李磊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5-30,131,共6页
从伦理学方法与理论背景的视角来看纳米技术伦理问题,大体有四种研究进路:一,将伦理学还原为一种"恐惧的启示",并以此为导向反思什么是人类真正珍视的东西,呼吁中止纳米技术的研究;二,将伦理学还原为后果主义的评估和计算,将... 从伦理学方法与理论背景的视角来看纳米技术伦理问题,大体有四种研究进路:一,将伦理学还原为一种"恐惧的启示",并以此为导向反思什么是人类真正珍视的东西,呼吁中止纳米技术的研究;二,将伦理学还原为后果主义的评估和计算,将对伦理问题的研究看作是风险与利益的核算以及人类是否愿意接受这些风险的问题;三,将纳米技术放到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中,试图打开纳米技术发展的"黑箱",揭示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密切关系,以求更好地理解纳米技术与社会文化价值观等的互动;四,提出伦理学要发挥主动引导而不是被动评价的作用,通过构建一个动态的、具有可行性的行动框架,参与纳米技术的社会建构。本文通过对纳米技术伦理问题研究方法的分析,进一步指出传统伦理学在高技术社会背景下的局限,提出高科技伦理的新的特征、意义和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技术 伦理学 可行性 行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与人的未来:一条马克思的路径 被引量:8
15
作者 陈高华 赵文钰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9-65,共7页
马克思哲学以其历史观的深刻性介入了“人工智能与人的未来”这一主题,并且指向了四个基本命题,即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应用有助于异化劳动向自由自觉劳动转变、有助于社会关系朝着真正的人际关系发展、有助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自由人联合... 马克思哲学以其历史观的深刻性介入了“人工智能与人的未来”这一主题,并且指向了四个基本命题,即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应用有助于异化劳动向自由自觉劳动转变、有助于社会关系朝着真正的人际关系发展、有助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自由人联合体的形成,以及有助于按需分配原则的确立。而“非马克思路径”的一些观点对这些命题的挑战,实质上只是在未能触及资本逻辑扬弃的情况下对马克思异化批判的重复或延续,因而也就看不到人工智能变革生产关系的潜能。因此,生产关系变革应当自觉成为思考“马克思路径”的核心观点,而依赖于人工智能算法革命安排社会经济运行的控制论思路则是“伪马克思路径”。从这个意义上讲,“马克思路径”就意味着历史地考察人工智能,超越乐观与悲观的二分,自觉将历史观的讨论作为“技术与社会”问题讨论的前提,关注人工智能技术变革中的政治行动的维度,展开争取技术共享的现实斗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人的未来 马克思 资本逻辑 历史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民教育与国家认同的自觉 被引量:7
16
作者 陈高华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0-25,共6页
国家认同是人生在世的基本处境,也是人最普遍的需要。然而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国家认同成了每个国家都要面对的棘手问题。它既需要国家进行制度化建设以唤起公民的国家认同,又需要公民个体的自觉以塑造自己的国家认同。在国家认同的形成上... 国家认同是人生在世的基本处境,也是人最普遍的需要。然而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国家认同成了每个国家都要面对的棘手问题。它既需要国家进行制度化建设以唤起公民的国家认同,又需要公民个体的自觉以塑造自己的国家认同。在国家认同的形成上,语言、文化和价值观是最为基本的要素。公民教育因其对语言、文化和价值观的强调与国家认同有着内在联系。在全球化时代塑造国家认同,就要加强公民教育。一方面要通过制度化的方式让语言、文化和价值观融入公民教育;另一方面要通过公民个体的自觉,使语言、文化和价值观体现在公民的生活方式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认同 公民教育 语言 文化 价值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教师与国家认同 被引量:5
17
作者 陈高华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4-98,共5页
在全球化的时代,国家认同对公民而言成了一个凸显的问题。大学教师因其探索和传播真理的内在使命,尤其在国家认同问题上呈现出特有的困境。这种困境不仅体现在现代社会带来的多元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上,还体现在大学教师所应具有的世... 在全球化的时代,国家认同对公民而言成了一个凸显的问题。大学教师因其探索和传播真理的内在使命,尤其在国家认同问题上呈现出特有的困境。这种困境不仅体现在现代社会带来的多元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上,还体现在大学教师所应具有的世界精神、人文情怀与国家立场之间的张力上。然而,大学教师要真正地做到国家认同的自觉,恰恰需要一定的世界精神和人文情怀,而世界精神和人文情怀要落到实处,则需要国家认同的自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教师 国家认同 认同困境 认同自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准的医学与不精准的后果 被引量:4
18
作者 李磊 王国豫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8年第9期1096-1101,共6页
"精准医学"作为一种新型医学概念与医疗模式,正在使医学实践变得越来越个体化。在这一新的医学研究和医疗模式中,患者不再仅仅是医疗的对象或客体,而是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的更加积极的参与者。这一医学模式的转变,不仅将先前... "精准医学"作为一种新型医学概念与医疗模式,正在使医学实践变得越来越个体化。在这一新的医学研究和医疗模式中,患者不再仅仅是医疗的对象或客体,而是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的更加积极的参与者。这一医学模式的转变,不仅将先前围绕基因组测序技术的伦理争论,如知情同意、隐私、歧视等问题进一步推向医学生命伦理学的前沿,而且带来了新的挑战,包括个体化医学背景下的个人选择、自主和责任,医疗资源的公平分配,生物信息数据的安全,以及强烈的商业化取向可能带来的监管方面的挑战。由于处于全新的医学科学技术和医疗实践背景之下,这些宏观和微观层面的问题的边界并不那么清晰,"精准医学"有可能带来并不精准的伦理、法律和社会后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准医学 个人权利与责任 社会公正 监管与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因编辑技术的现实道德困境及其消解路径 被引量:4
19
作者 陈高华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8-33,共6页
道德问题是基因编辑技术发展过程中争论的焦点,学术界存在两种有关技术与道德耦合的假设:或者技术的发展超越了现实争论和挑战,适应并保持了人类的道德需求;或者技术的发展导致了未曾意料的方向,完成了对既有道德的毁坏和颠覆。作为冲... 道德问题是基因编辑技术发展过程中争论的焦点,学术界存在两种有关技术与道德耦合的假设:或者技术的发展超越了现实争论和挑战,适应并保持了人类的道德需求;或者技术的发展导致了未曾意料的方向,完成了对既有道德的毁坏和颠覆。作为冲突消解的可能向度,唯有推进严谨的科学研究和传播,建立坚实的实证基础;保持与技术发展相适应的道德及社会问题研究;建立广泛、有效的利益相关者参与的对话机制,才可能建构一种普遍化的社会共识,更好地推进基因编辑技术的有效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编辑技术 技术伦理 道德认知 道德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学合理性:从绝对到相对 被引量:3
20
作者 洪晓楠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93-98,共6页
科学哲学家对科学合理性问题的认识经过了从形式的合理性过渡到非形式的合理性;从严格的预设主义跳到了极端的相对主义;从理性主义跳到了非理性主义;从对科学内部合理性的寻求跳到将科学内部合理性与科学外部非理性因素有效地结合起来;... 科学哲学家对科学合理性问题的认识经过了从形式的合理性过渡到非形式的合理性;从严格的预设主义跳到了极端的相对主义;从理性主义跳到了非理性主义;从对科学内部合理性的寻求跳到将科学内部合理性与科学外部非理性因素有效地结合起来;从对科学合理性的哲学分析走向对科学合理性的政治学、社会学、文化哲学的分析。由此,科学就溢出了"纯粹的科学"的范围走向了作为一种文化的科学、作为一种实践的科学、作为一种能够进行社会学分析、政治学分析和文化哲学分析的科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合理性 科学文化哲学 科学的意识形态批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