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连大孤山海区水下爆破对海洋环境及浮游生物的影响 被引量:5
1
作者 赵文 李晓杰 +1 位作者 郭凯 魏洪祥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9-82,共4页
为了解大连湾大孤山海区水下爆破活动对其所在海区水质及浮游生物的影响,于2007年的9—12月对爆破后2 h和1 000 m范围内的爆破区域进行了监测,内容包括透明度、盐度、溶氧、pH、悬浮物、油、氨态氮、硝酸氮、亚硝酸氮、活性磷10项水质... 为了解大连湾大孤山海区水下爆破活动对其所在海区水质及浮游生物的影响,于2007年的9—12月对爆破后2 h和1 000 m范围内的爆破区域进行了监测,内容包括透明度、盐度、溶氧、pH、悬浮物、油、氨态氮、硝酸氮、亚硝酸氮、活性磷10项水质指标和叶绿素a、浮游植物生物量、浮游动物生物量3个生物指标。结果表明:爆破对海区透明度和悬浮物的影响显著,对其它指标影响不显著。整体上,本次爆破不会对该海区水质及浮游生物量产生明显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破 大孤山 水质 浮游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大连群体家系建立及生长比较 被引量:19
2
作者 霍忠明 闫喜武 +2 位作者 张跃环 杨凤 张国范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34-340,共7页
于2008年6月,以大连野生型蛤仔为材料,采用巢式设计即1个雄性亲本与3个雌性亲本交配的方式建立了菲律宾蛤仔15个半同胞家系(A,B,…,O)和45个全同胞家系(A1,A2,A3,…,O1,O2,O3)。对各家系的壳长、壳宽、壳高、鲜重等各项指标进行了方差... 于2008年6月,以大连野生型蛤仔为材料,采用巢式设计即1个雄性亲本与3个雌性亲本交配的方式建立了菲律宾蛤仔15个半同胞家系(A,B,…,O)和45个全同胞家系(A1,A2,A3,…,O1,O2,O3)。对各家系的壳长、壳宽、壳高、鲜重等各项指标进行了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结果表明,3、4、5月龄,菲律宾蛤仔45个全同胞家系的表型性状具有显著差异,且各月龄的差异趋势基本一致。5月龄时,从其生长性状上看,家系F2、G2、G3表现出明显的生长优势,壳长分别提高28.43%、24.72%、30.53%,壳宽分别提高21.14%、22.3%、25.58%,壳高分别提高30.88%、26.96%、25.25%,鲜重分别提高50.00%、68.42%、44.12%。从其存活上看,家系E3的四个表型性状在全同胞家系中最小,但存活数量最多为2269粒,表现出很强的抗逆性;具有生长优势的家系F2存活个数最少仅为43粒,抗逆性相对最差。从其产量上看,家系N3、I1、E3、C1、N1、G2产量较高,分别比平均产量提高了77.8%、75.61%、75%、69.45%、53.96%、50.19%。综合以上各项指标家系G2、G3、N3、E3、I1、C1、N1可作为优良的家系育种材料,在下一步育种工作中可以利用家系选择及家系杂交的方法对7个家系进行遗传改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菲律宾蛤仔 野生群体 家系 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海洋橙品系两个世代的杂交与近交效应 被引量:11
3
作者 闫喜武 张跃环 +4 位作者 孙焕强 霍忠明 李少文 杨凤 张国范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09-316,共8页
于2009年8月以菲律宾蛤仔海洋橙品系的全同胞子一代和子二代上选10%的个体作为亲本,通过建立近交组合(F22、F33)、杂交组合(F23、F32)和设置对照组(C22、C33),研究了两个近交世代的杂交效应及近交效应,以提高菲律宾蛤仔海洋橙品系的表... 于2009年8月以菲律宾蛤仔海洋橙品系的全同胞子一代和子二代上选10%的个体作为亲本,通过建立近交组合(F22、F33)、杂交组合(F23、F32)和设置对照组(C22、C33),研究了两个近交世代的杂交效应及近交效应,以提高菲律宾蛤仔海洋橙品系的表型性状。结果表明,杂交使幼虫和稚贝的生长性状得到了部分改良,但存活性状尚未得到提高。幼虫和稚贝表现出微弱的生长优势,正反交组单亲生长优势表现出正负不对称性。杂交效应主要受到母本效应的影响,母本效应贯穿于幼虫期及稚贝期。近交使世代F33的生长性状得到了改良,且两个世代的存活性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表型性状的近交效应在幼虫期主要受到交配方式的影响,而在稚贝期主要受到世代效应的影响。通过上选,杂交与近交的有机结合,有效改良了海洋橙品系的表型性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菲律宾蛤仔 海洋橙品系 世代 杂种优势 近交衰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海洋生物及生态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17
4
作者 韦兴平 石峰 +1 位作者 樊景凤 杨青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41-252,共12页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每年向大气中排放约10亿t的CO2,其直接影响是导致了全球温度升高、区域气候模式震荡、海平面上升、海水酸化等一系列变化。这些变化能够促使海洋生物从基因水平到生态系统水平发生改变,从而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的服...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每年向大气中排放约10亿t的CO2,其直接影响是导致了全球温度升高、区域气候模式震荡、海平面上升、海水酸化等一系列变化。这些变化能够促使海洋生物从基因水平到生态系统水平发生改变,从而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不利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海洋对调节气候变化和维持各生态系统的平衡具有重要意义,尽管一些海洋生物工程的方法和手段可能会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但最安全、最为有效的举措应是减少CO2的排放,这也正是海洋学家们和有关政府管理机构所大力倡导和共同努力的目标。本研究阐述了当前气候变化状况以及气候变化对海洋生物过程造成的影响,探讨了一些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气候变化 海洋生物 海洋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菲律宾蛤仔大连群体不同世代的遗传多样性 被引量:7
5
作者 虞志飞 闫喜武 +4 位作者 杨霏 王金海 张跃环 杨凤 张国范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5期4199-4206,共8页
采用12对有效微卫星引物对大连群体菲律宾蛤仔连续4个选育世代(F1、F2、F3、F4)的144个个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共获121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在2—6个不等,其大小在101—273 bp之间;各个世代平均等位基因数在3.7... 采用12对有效微卫星引物对大连群体菲律宾蛤仔连续4个选育世代(F1、F2、F3、F4)的144个个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共获121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在2—6个不等,其大小在101—273 bp之间;各个世代平均等位基因数在3.75—4.58,平均观测杂合度在0.3391—0.3860之间。从F-检验结果上看,所有世代内有2个位点遗传分化较弱,8个位点遗传分化中等,2个位点遗传分化较大;配对比较Fst值(0.05—0.15)表明4个世代群体间遗传分化程度中等。Fis值表明有2个世代位点杂合度处于过剩状态;但对连续4个世代而言,每个世代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杂合子缺失。随着世代连续选育的进行,Nei氏遗传相似性逐渐减小(0.8203-0.8107-0.8031);遗传距离逐渐增大(0.1918-0.2099-0.2129);不同世代群体间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7873—0.8685,遗传距离为0.141—0.2391。4个世代平均PIC值为0.5055,表明选育后代遗传多样性较好,还有较大的选育潜力,可以继续进行上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菲律宾蛤仔 微卫星 遗传多样性 遗传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6—2007年大连大窑湾海区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及其季节变化 被引量:15
6
作者 赵文 魏洪祥 郭凯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91-298,共8页
于2006年10月至2007年10月,逐月采样研究了大窑湾海区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密度以及物种多样性。调查结果表明:共发现浮游植物5门42属75种,其中硅藻31属59种,甲藻8属13种,金藻1属1种,蓝藻1属1种,黄藻门1属1种;大窑湾海区浮游植物的生... 于2006年10月至2007年10月,逐月采样研究了大窑湾海区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密度以及物种多样性。调查结果表明:共发现浮游植物5门42属75种,其中硅藻31属59种,甲藻8属13种,金藻1属1种,蓝藻1属1种,黄藻门1属1种;大窑湾海区浮游植物的生态类型几乎都为温带近岸性物种,个别为暖海性物种或大洋性物种;硅藻在种数和密度上均占优势,主要优势种为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cur-visetus、中心圆筛藻Coscinodiscus centralis、星脐圆筛藻Coscinodiscus asteromphalus、浮动弯角藻Eucampiazoodicacus、波氏直链藻Melosira borreri、具毒冈比甲藻Gambierdiscus toxicus、刚毛根管藻Rhizosolenia setigera、尖刺拟菱形藻Nitzschia pungens、柔弱角毛藻Chaetoceros debilis;浮游植物密度在2007年的3月和7月出现春、秋两个高峰期,多样性指数为0.36~3.17,平均值为1.65,表明该海区属于中度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窑湾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季节变化 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NA指纹技术鉴定尼罗罗非鱼各家系父本 被引量:3
7
作者 党广成 季相山 +5 位作者 王慧 刘羽清 付佩胜 刘洋 赵燕 宋憬愚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0-35,共6页
为了对8个尼罗罗非鱼家系进行亲子鉴定,利用GM024、GM435、GM459、UNH719、UNH846、GM558六个微卫星标记设计引物并进行PCR扩增,在12%聚丙烯酰胺凝胶上电泳分型,应用cervus3.0软件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各微卫星位点的等位基因数在4... 为了对8个尼罗罗非鱼家系进行亲子鉴定,利用GM024、GM435、GM459、UNH719、UNH846、GM558六个微卫星标记设计引物并进行PCR扩增,在12%聚丙烯酰胺凝胶上电泳分型,应用cervus3.0软件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各微卫星位点的等位基因数在4—12之间;观测杂合度在0.313—0.988之间,平均观测杂合度为0.696;期望杂合度在0.318~0.794之间,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638。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608。已知一亲本时,各个位点的非父排除率在0.301~0.818之间;双亲未知时,各位点的累计排除率在0.113—0.69之间。当已知一亲本时,6个位点的累积排除率达到了0.9962。当双亲都未知时,6个位点的累积排除率也达到了0.9674。所以利用这6个位卫星位点能够有效地确认尼罗罗非鱼各家系父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罗罗非鱼 亲子鉴定 微卫星 累计非父排除率 置信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NA分子标记技术概述 被引量:25
8
作者 姚红伟 张立冬 +1 位作者 孙金阳 刘霄霞 《河北渔业》 2010年第7期42-46,共5页
综述了DNA分子标记技术的类型及代表性分子标记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优缺点,对常用分子标记技术进行了对比,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DNA 分子标记 类型 原理 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差异蛋白质组学技术在水产动物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
9
作者 崔军 闻涛 王秀利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6-53,共8页
介绍差异蛋白质组学技术及其在水产动物研究中的应用,其中包括其在环境毒理、养殖及养殖环境、水产动物免疫、发育、神经方面的研究和今后的发展前景等。
关键词 差异蛋白质组学 水产动物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海洋石油降解菌的特性分析及固定化研究
10
作者 关晓燕 吴垠 +4 位作者 毛东东 姜冰 董颖 王召会 胡超魁 《河北渔业》 2016年第5期1-5,共5页
从辽东湾沿岸受石油污染的沉积物中筛选得到一株石油降解菌株BHB-16,对该菌进行了形态以及16SrDNA系统发育分析,初步确定该菌株为Lutibacterium菌属。应用沸石和珊瑚石作为载体进行该菌株的固定化研究,确定当沸石作为载体时,固定化的最... 从辽东湾沿岸受石油污染的沉积物中筛选得到一株石油降解菌株BHB-16,对该菌进行了形态以及16SrDNA系统发育分析,初步确定该菌株为Lutibacterium菌属。应用沸石和珊瑚石作为载体进行该菌株的固定化研究,确定当沸石作为载体时,固定化的最佳条件为:菌株接种量为0.6mL,培养时间28h,载体投加量为10mL;选用珊瑚石为载体时,固定化的最佳条件为:菌株接种量为0.6mL,培养时间29h,载体投加量为12mL;此外,用沸石和珊瑚石固定后的菌株,其对于柴油的降解率相对于游离菌分别提高了14.4%和29.6%,初步选用珊瑚石作为载体进行菌株的固定化使其具有更好的石油降解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降解菌 固定化 沸石 珊瑚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粒体DNA多态性在海洋动物群体遗传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11
作者 于旭蓉 仇雪梅 +1 位作者 柳晓瑜 徐丽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49-54,共6页
线粒体DNA(mtDNA)分析在揭示物种亲缘关系、遗传比较、系统进化和遗传结构等领域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海洋动物的遗传结构研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介绍线粒体DNA的结构特征、多态性研究方法,并对其在海洋动物群体遗传结... 线粒体DNA(mtDNA)分析在揭示物种亲缘关系、遗传比较、系统进化和遗传结构等领域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海洋动物的遗传结构研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介绍线粒体DNA的结构特征、多态性研究方法,并对其在海洋动物群体遗传结构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结构 海洋动物 线粒体DNA 线粒体DNA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方刺参苗种南方越冬培育技术探讨 被引量:6
12
作者 李晓光 白海锋 +1 位作者 张霖 王海峰 《河北渔业》 2011年第7期43-45,共3页
利用南方冬季水温优势对北方当年刺参苗种进行越冬培育试验,并对比北方升温越冬试验结果,对不同规格的苗种成活率和增重率作了分析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北方刺参苗种在南方自然海区越冬培育的适宜规格范围为800~15 000头/kg,在此规格... 利用南方冬季水温优势对北方当年刺参苗种进行越冬培育试验,并对比北方升温越冬试验结果,对不同规格的苗种成活率和增重率作了分析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北方刺参苗种在南方自然海区越冬培育的适宜规格范围为800~15 000头/kg,在此规格范围下,幼参的生长指标呈现出随着规格的增大递减的趋势。同时通过对比试验,北方刺参苗种在南方越冬养殖有独特的生长优势,而且是非常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参 苗种 越冬 培育 增重率 成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注和口服恩诺沙星在大菱鲆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比较 被引量:32
13
作者 梁俊平 李健 +3 位作者 张喆 王群 刘德月 王吉桥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22-1129,共8页
在水温(16±0.6)℃条件下,以20 mg/kg剂量给健康大菱鲆静注、肌注和口服恩诺沙星后,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药物浓度,采用DAS2.0药动学软件对血药浓度进行分析,比较了肌注和口服两种给药方式下恩诺沙星在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 在水温(16±0.6)℃条件下,以20 mg/kg剂量给健康大菱鲆静注、肌注和口服恩诺沙星后,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药物浓度,采用DAS2.0药动学软件对血药浓度进行分析,比较了肌注和口服两种给药方式下恩诺沙星在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差异。结果显示,肌注和口服恩诺沙星后,在大菱鲆体内的代谢过程均符合一级吸收二室开放模型,表达方程为C肌注=10.237e-0.702t+6.151e-0.01t-16.388e-25.796t和C口服=3.701e-0.072t+3.534e-0.007t-7.235e-0.364t。与口服给药后药代动力学参数比较,肌注给药后的t1/2Ka(0.027h)、tmax(0.5h)、t1/2α(0.987h)和t1/2β(68.003h)均小于口服给药(1.904h、4h、9.621h和99.137h),且Cmax(21.7172μg/mL)和F(88.57%)均大于口服给药(5.3594μg/mL、66.42%)。结果表明,肌注恩诺沙星在大菱鲆体内的吸收、消除均快于口服给药,且比口服给药吸收完全。在试验条件下,最佳给药方案为:肌注给药,按鱼体重每次给药19.05 mg/kg,2天一次,建议连续给药2—3次;口服给药,按鱼体重每次给药13.92mg/kg,1天一次,建议连续给药3—5次,建议休药期分别不低于30d和45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菱鲆 恩诺沙星 药代动力学 给药方案 休药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饲料中不同类型的硒对仿刺参幼参生长和免疫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27
14
作者 王吉桥 王志香 +2 位作者 于红艳 姜玉声 张剑诚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06-311,共6页
在水温为13.0~20.0℃、盐度为31.0~32.0和pH为7.5的条件下,将初始体质量为5.36~5.57 g的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幼参放养在塑料水槽中(40 L),每箱15头,分别投喂在基础饲料中添加0.4 mg/kg硒粉、富硒酵母、蛋氨酸硒和亚硒酸钠的... 在水温为13.0~20.0℃、盐度为31.0~32.0和pH为7.5的条件下,将初始体质量为5.36~5.57 g的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幼参放养在塑料水槽中(40 L),每箱15头,分别投喂在基础饲料中添加0.4 mg/kg硒粉、富硒酵母、蛋氨酸硒和亚硒酸钠的试验饲料,以未添加硒的基础饲料作为对照组,每个试验组设3个重复。60 d的饲养结果表明:摄食添加硒饲料的仿刺参的增重率、体壁的粗蛋白含量和对饲料中粗蛋白的表观消化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摄食添加蛋氨酸硒一组的仿刺参增重最大,摄食添加富硒酵母的次之;摄食添加硒饲料的仿刺参体腔液中超氧化物岐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而摄食添加酵母硒组的仿刺参体腔液中酸性磷酸酶(ACP)的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饲料硒能促进仿刺参的生长,可能与提高饲料蛋白质的消化率有关;饲料硒能提高仿刺参的成活,可能与提高体腔中SOD、CAT和ACP的活性有关。试验表明,饲料中的有机硒能促进仿刺参对饲料蛋白质的消化和积累,进而促进其生长的效果优于无机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仿刺参 饲料 生长 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培育密度及饵料种类对四角蛤蜊幼虫生长、存活及变态的影响 被引量:16
15
作者 赵越 王金海 +8 位作者 张丛尧 刘洋 闫喜武 王琦 霍忠明 姚托 张跃环 杨凤 张国范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60-163,共4页
在水温22.8~24.6℃,盐度24~25,pH 7.82~8.36的条件下,研究了培育密度及饵料种类对四角蛤蜊幼虫生长、存活及变态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的培育密度(5、10、15、20、30个/ml)下,幼虫的生长速度、存活率随着密度的增大而降低;30个/m... 在水温22.8~24.6℃,盐度24~25,pH 7.82~8.36的条件下,研究了培育密度及饵料种类对四角蛤蜊幼虫生长、存活及变态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的培育密度(5、10、15、20、30个/ml)下,幼虫的生长速度、存活率随着密度的增大而降低;30个/ml试验组幼虫不能发育至匍匐幼虫;5、10、15、20个/ml试验组幼虫的变态率随着密度的增大而降低,各阶段的发育时间随着密度的增大而增加。不同的饵料种类及投喂方式,即单独投喂金藻(J)、小球藻(Q)与混合投喂[JQ11(J:Q=1:1)、JQ12(J:Q=1:2)、JQ21(J:Q=2:1)]对幼虫的生长速度、存活率、变态率及幼虫各阶段发育时间的影响也不同,单独投喂效果较差,混合投喂效果相对较好。在四角蛤蜊苗种生产过程中,培育密度10个/ml较为合理,且混合投喂比单独投喂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角蛤蜊 培育密度 饵料种类 生长 存活 变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渭河流域鱼类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完整性评价 被引量:32
16
作者 武玮 徐宗学 +1 位作者 殷旭旺 于松延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981-989,共9页
于2011—2013年在渭河流域进行了4次鱼类调查,分析渭河流域鱼类群落结构特征及人类活动影响下渭河流域鱼类群落结构的完整性.调查共采集到鱼类51种,隶属于5目10科33属,其中鲤科和鳅科鱼类最多,分别占43.14%和29.41%,是渭河流域鱼类群落... 于2011—2013年在渭河流域进行了4次鱼类调查,分析渭河流域鱼类群落结构特征及人类活动影响下渭河流域鱼类群落结构的完整性.调查共采集到鱼类51种,隶属于5目10科33属,其中鲤科和鳅科鱼类最多,分别占43.14%和29.41%,是渭河流域鱼类群落结构的主要组成.流域上、中、下游鱼类分别为32、39和42种.采用MIWB(改良健康指数)评价渭河流域鱼类完整性.结果表明,渭河流域鱼类完整性较低,秋季35.60%的采样点为较好和健康水平,而春季仅有15.00%的采样点为较好和健康水平,秋季鱼类完整性明显好于春季.空间上,渭河源头至宝鸡干流及南岸支流(藉河和黑河)、北岸支流(通关河和千河)的鱼类完整性较高,渭河关中地区、泾河中下游和北洛河源头与下游鱼类完整性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河流域 鱼类群落 改良健康指数 完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磷虾粉对大菱鲆生长、非特异性免疫及氟残留的影响 被引量:26
17
作者 孔凡华 梁萌青 +4 位作者 吴立新 郑珂珂 王新星 常青 龚蓉珠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4-60,共7页
以鱼粉、南极磷虾粉和豆粕为蛋白源,以南极磷虾粉蛋白分别替代饲料中的0(对照组)、20%、40%、60%的鱼粉蛋白制成4种等氮等能的饲料,并以此饲料饲喂大菱鲆(37.36±2.12g)56d。试验结果显示,饲料中南极磷虾粉水平对大菱鲆的成活率及... 以鱼粉、南极磷虾粉和豆粕为蛋白源,以南极磷虾粉蛋白分别替代饲料中的0(对照组)、20%、40%、60%的鱼粉蛋白制成4种等氮等能的饲料,并以此饲料饲喂大菱鲆(37.36±2.12g)56d。试验结果显示,饲料中南极磷虾粉水平对大菱鲆的成活率及特定生长率(SGR)没有显著性影响(P>0.05);对各组的饲料干物质表观消化率均有显著性影响(P<0.05),替代40%组与替代60%组蛋白质表观消化率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大菱鲆血清中的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溶菌酶及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力无显著性影响(P>0.05)。大菱鲆各组间肌肉中氟残留量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肌肉中氟含量均在可食用范围内,大菱鲆各组间骨骼中氟残留量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菱鲆 南极磷虾粉 生长 非特异性免疫 氟残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鲈鱼对7种饲料原料的表观消化率及其对肝脏、肠道组织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9
18
作者 韩庆炜 梁萌青 +2 位作者 姚宏波 常青 吴立新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2-39,共8页
试验以Cr2O3为指示物,以70%基础饲料和30%的待测饲料原料组成试验饲料,在室内流水养殖系统中,采用虹吸法收集粪便,测定了初始体重为30±2.3 g的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对白鱼粉、血粉、虾糠、羽毛粉、双低菜粕、高筋粉和米糠中... 试验以Cr2O3为指示物,以70%基础饲料和30%的待测饲料原料组成试验饲料,在室内流水养殖系统中,采用虹吸法收集粪便,测定了初始体重为30±2.3 g的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对白鱼粉、血粉、虾糠、羽毛粉、双低菜粕、高筋粉和米糠中干物质、粗蛋白和能量的表观消化率。试验结果表明,鲈鱼对不同饲料原料的干物质表观消化率为98.71%~41.84%。其中白鱼粉为98.71%,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鲈鱼对白鱼粉和米糠的蛋白表观消化率很高,均在98%以上,双低菜粕也较高,为86.86%,血粉、羽毛粉和高筋粉在62.94%~71.08%之间,虾糠仅为45.01%,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鲈鱼对不同饲料原料的能量表观消化率为95.24%~65.54%,对白鱼粉和高筋粉在90%以上,对血粉、羽毛粉、双低菜粕和米糠的能量表观消化率在74%以上。进行70 d的饲养实验后,取鲈鱼肝脏和肠道组织制作切片。观察到血粉、羽毛粉、双低菜粕、高筋粉和米糠对鲈鱼肝脏表现出肝损害所致的组织炎症反应、肝细胞水样变性和脂肪变性等病理特征。血粉、羽毛粉、双低菜粕组鲈鱼肠道皱襞出现顶端上皮细胞脱落、炎症细胞浸润等病理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鲈鱼 饲料原料 消化率 肝脏 肠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太子河水系的浮游植物种类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26
19
作者 李庆南 赵文 +2 位作者 殷旭旺 张远 孟伟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22-327,共6页
于2009年5月和8月对辽河太子河水系的浮游植物进行了野外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辽河太子河水系的浮游植物主要由硅藻、绿藻和蓝藻组成,共鉴定出浮游植物195种,其中硅藻门种类最多,共鉴定出97种;绿藻门次之,共鉴定出55种;蓝藻门居第3位,共... 于2009年5月和8月对辽河太子河水系的浮游植物进行了野外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辽河太子河水系的浮游植物主要由硅藻、绿藻和蓝藻组成,共鉴定出浮游植物195种,其中硅藻门种类最多,共鉴定出97种;绿藻门次之,共鉴定出55种;蓝藻门居第3位,共鉴定出25种;藻类的密度具有明显变化,从5月开始总藻类密度开始减少,而蓝藻门的藻类密度却明显上升,从占总藻类密度的7%上升到17%;从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分布上看,太子河水系不同区域浮游植物多样性的差异性显著,太子河水系上游地区浮游植物多样性小于下游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子河 浮游植物 物种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鲤饲料转化率性状的QTL定位及遗传效应分析 被引量:22
20
作者 王宣朋 张晓峰 +3 位作者 李文升 张天奇 李超 孙效文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77-196,共20页
数量性状(QTL)定位是实现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基因选择和定位、培育新品种及加快性状遗传研究进展的重要手段。饲料转化率是鲤鱼的重要经济性状和遗传改良的主要目标,而通过QTL定位获得与饲料转化率性状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以及相关基因... 数量性状(QTL)定位是实现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基因选择和定位、培育新品种及加快性状遗传研究进展的重要手段。饲料转化率是鲤鱼的重要经济性状和遗传改良的主要目标,而通过QTL定位获得与饲料转化率性状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以及相关基因是遗传育种的重要工具。研究利用SNP、SSR、EST-SSR等分子标记构建鲤鱼(Cyprinus carpio L.)遗传连锁图谱并对重要经济性状进行QTL定位。选用174个SSR标记、41个EST-SSR标记、345个SNP标记对德国镜鲤F2代群体68个个体进行基因型检测,用JoinMap4.0软件包构建鲤鱼遗传连锁图谱。再用MapQTL5.0的区间作图法(Interval mapping,IM)和多QTL区间定位法(MQMMapping,MQM)对饲料转化率性状进行QTL区间检测,通过置换实验(1000次重复)确定连锁群显著性水平阈值。结果显示,在对饲料转化率性状的多QTL区间定位中,共检测到15个QTLs区间,分布在9个连锁群上,解释表型变异范围为17.70%—52.20%,解释表型变异最大的QTLs区间在第48连锁群上,为52.20%。HLJE314-SNP0919(LG25)区间标记覆盖的图距最小,为0.164 cM;最大的是HLJ1439-HLJ1438(LG39)区间,覆盖图距为24.922 cM。其中区间HLJ1439-HLJ1438、HLJ922-SNP0711解释表型变异均超过50.00%,可能是影响饲料转化率性状的主效QTLs区间。与饲料转化率相关的15个QTLs的加性效应方向并不一致,有3个区间具有负向加性效应,平均为0.027;12个正向加性效应,平均值为0.06。研究检测出的与鲤鱼饲料转化率性状相关的QTL位点可为鲤鱼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更进一步的QTL精细定位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鲤鱼 饲料转化率 数量性状定位 MapQTL5.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