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连温带海域潮间带底栖海藻固碳和储碳潜力模拟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邵魁双 巩宁 +2 位作者 王立军 曲翊 杜念东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13-120,共8页
底栖海藻是海洋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初级生产力,开展其固碳和储碳机制研究,有利于提高对我国海域海洋固碳和储碳潜力的认识。本文基于海区条件的模拟,开展了大连海域潮间带优势海藻的日固碳量、日呼吸量和日有机碳释放量的测定,结合海区生... 底栖海藻是海洋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初级生产力,开展其固碳和储碳机制研究,有利于提高对我国海域海洋固碳和储碳潜力的认识。本文基于海区条件的模拟,开展了大连海域潮间带优势海藻的日固碳量、日呼吸量和日有机碳释放量的测定,结合海区生物量的调查,阐述了3个海藻床潮间带海藻固碳和储碳的季节变化规律。结果显示:在海藻固碳能力方面,绿藻类的固碳能力最强,褐藻类次之,红藻类最低。大连海域潮间带海藻的固碳量、储碳量和有机碳释放量在12月至5月处于较高水平,6月至11月较低,平均每个海藻床潮间带区域年固碳量和年有机碳释放量分别为1.72×10^5 g/a和2.1×10^4 g/a。潮间带海藻月固碳量是储碳量的1.7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栖海藻 固碳 储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虾高位池循环水养殖系统对水质调控效果研究 被引量:23
2
作者 李琦 李纯厚 +2 位作者 颉晓勇 胡维安 魏小岚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2579-2585,共7页
为了改善高位池对虾养殖水质,降低养殖环境污染,提高产品质量安全,对自主研发的高位池循环水养殖系统调控对虾养殖水质的效果进行研究,设计了3个不同循环量(20m·3h-1,T1)、(40m3·h-1,T2)、(60m3·h-1,T3)水处理系统进行... 为了改善高位池对虾养殖水质,降低养殖环境污染,提高产品质量安全,对自主研发的高位池循环水养殖系统调控对虾养殖水质的效果进行研究,设计了3个不同循环量(20m·3h-1,T1)、(40m3·h-1,T2)、(60m3·h-1,T3)水处理系统进行高位池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处理量的循环水系统均能有效地降低水体中NH4+和NO2-,T1、T2、T3对NH4+的相对消除率分别为46%、56%、57%;对NO2-的相对消除率分别为38%、34%、54%;各处理组对NO3-均没有明显的消除作用。T1、T2对PO34-无消除效果,T3对PO34-的相对消除率为36%。T1对COD无消除效果,T2、T3对COD的相对消除率为9%、15%。综合比较可知,60m·3h-1循环水处理系统对改善水质效果最好,40m3·h-1次之,20m3·h-1最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水系统 高位池 水质控制 对虾养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湾扇贝碳氮稳定同位素的分馏系数和转化率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王震 田甲申 +4 位作者 李多慧 韩羽嘉 鹿志创 傅志宇 木云雷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45-151,共7页
应用稳定同位素技术检测了海湾扇贝肝胰脏、性腺、闭壳肌3种组织及其饵料的C、N稳定同位素比值,对海湾扇贝3种组织C、N稳定同位素的分馏系数和转化率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海湾扇贝的体质量和壳高均未发生显著变化(P>0.05),3种组织... 应用稳定同位素技术检测了海湾扇贝肝胰脏、性腺、闭壳肌3种组织及其饵料的C、N稳定同位素比值,对海湾扇贝3种组织C、N稳定同位素的分馏系数和转化率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海湾扇贝的体质量和壳高均未发生显著变化(P>0.05),3种组织C、N稳定同位素变化主要由新陈代谢引起。相同年龄、不同规格海湾扇贝的δ^(13) C、δ^(15) N值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前后,肝胰脏和性腺组织的δ^(13) C、δ^(15) N值均发生显著变化(P<0.05),C同位素分馏系数分别为3.92‰、2.15‰,N同位素分馏系数分别为1.84‰、7.84‰,而闭壳肌组织的δ^(13) C、δ^(15) N值未发生显著变化(P>0.05),未得出其有效的C、N同位素分馏系数。肝胰腺和性腺组织的N元素半衰期(20d)是C元素半衰期(10d)的两倍。该研究结果可为海湾扇贝等贝类饵料来源、基础生物学研究及海洋食物网的科学构建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湾扇贝 碳氮稳定同位素 分馏系数 转化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饲料中不同水解蛋白对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幼鱼鱼体及组织脂肪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曹林 张婷婷 +2 位作者 徐后国 郑珂珂 梁萌青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86-95,共10页
本研究通过8周的摄食生长实验来探讨高植物蛋白饲料中添加不同类型的水解蛋白对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幼鱼(初始平均体重为31.99 g)鱼体及组织脂肪含量的影响。实验设4个等氮等能的饲料处理组,对照组含有30%的鱼粉,通过在对照组... 本研究通过8周的摄食生长实验来探讨高植物蛋白饲料中添加不同类型的水解蛋白对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幼鱼(初始平均体重为31.99 g)鱼体及组织脂肪含量的影响。实验设4个等氮等能的饲料处理组,对照组含有30%的鱼粉,通过在对照组饲料基础上分别添加水解猪血蛋白、水解豆粕蛋白和水解酵母蛋白替代10%的鱼粉来获得不同类型的实验组饲料,即水解猪血蛋白组、水解豆粕蛋白组和水解酵母蛋白组。养殖实验在近海浮式网箱中进行,每组饲料投喂3个重复的养殖网箱,每个网箱30尾鱼。实验结果显示,高植物蛋白饲料中水解猪血蛋白、水解豆粕蛋白及水解酵母蛋白并没有对鲈鱼幼鱼的鱼体、肝脏、肌肉和内脏的脂肪含量产生显著影响。但与对照组相比,添加水解酵母蛋白的处理组显著降低了鲈鱼幼鱼的血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P<0.05)。水解酵母蛋白替代鱼粉显著提高了鲈鱼幼鱼肌肉中C20∶1n-9的含量,而水解豆粕蛋白和水解酵母蛋白显著降低了肌肉中C22∶5n-3的含量(P<0.05)。与对照组相比,水解酵母蛋白显著降低了血清中C20∶5n-3的含量(P<0.05)。在腹部脂肪组织中,与对照组相比,猪血、豆粕及酵母蛋白水解物替代鱼粉极显著提高了饱和脂肪酸、十八碳及十六碳单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及亚麻酸的含量,而极显著降低了C20∶1n-9、C20∶4n-6、C22∶5n-3和C22∶6n-3的含量(P<0.01)。本研究表明,高植物蛋白饲料中猪血、豆粕及酵母蛋白水解物替代10%的饲料鱼粉并未有效调节鲈鱼幼鱼鱼体、肝脏、肌肉及内脏的脂肪累积,但水解酵母蛋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血清甘油三酯和胆固醇的代谢。水解蛋白对鲈鱼幼鱼脂肪酸组成的调节因水解蛋白的类型及鱼体组织类型而异。本研究是国内外首次系统研究不同类型水解蛋白对养殖鱼类脂肪累积的调节作用,对该领域相关研究具有重要借鉴和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鲈鱼 高植物蛋白饲料 水解蛋白 脂肪累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