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贝类精子及幼虫冷冻保存研究进展
1
作者 郭文轩 李云志 +2 位作者 邱显博 秦艳杰 霍忠明 《江西水产科技》 2025年第3期57-64,共8页
系统综述了贝类精子及幼虫超低温冷冻保存技术的进展,展望其在种质资源保护的潜力,旨在为水产种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解决方案。
关键词 贝类 精子 幼虫 冷冻保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帘蛤目16种经济贝类DNA条形码及分子系统发育的研究 被引量:11
2
作者 王琳楠 闫喜武 +3 位作者 秦艳杰 聂鸿涛 牛泓博 张国范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31-437,共7页
对中国帘蛤目主要经济贝类的分子系统发育进行了研究,应用DNA条形码通用引物扩增了6种中国近海帘蛤目经济贝类共计60个个体的COI基因片段,与GenBank收录的10种帘蛤目贝类50条同源序列进行比对。结果表明:帘蛤目贝类COI基因存在碱基插入... 对中国帘蛤目主要经济贝类的分子系统发育进行了研究,应用DNA条形码通用引物扩增了6种中国近海帘蛤目经济贝类共计60个个体的COI基因片段,与GenBank收录的10种帘蛤目贝类50条同源序列进行比对。结果表明:帘蛤目贝类COI基因存在碱基插入和缺失现象,在16个物种中有6个物种存在103个插入和缺失位点,其中杂色蛤仔Ruditapes variegata、裂纹哥特蛤Katelysia hiantina插入和缺失位点均为30个,大竹蛏Solen grandis为27个;碱基的组成出现偏倚现象,A+T含量(64.2%)明显高于G+C含量(35.8%);基于K2P模型的计算,16个物种的种内平均遗传距离为0.010 6,种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388 4,后者是前者的21.34倍;系统发育树聚类分析表明,COI基因在科、属、种水平上的鉴定及其系统进化关系重构方面与传统的形态学分类一致性较高。研究表明,线粒体COI基因作为帘蛤目贝类DNA条形码在物种鉴定的适用性上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同时也为形态分类系统提供了必要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帘蛤目 COI基因 系统发育 分类鉴定 DNA条形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方沿海翡翠贻贝人工育苗技术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杨鹏 闫喜武 +5 位作者 张跃环 刘振 梁健 迟吉祥 杨凤 张国范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56-461,共6页
于2011、2012年,在大连对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室内人工育苗技术进行了初步研究,成功培育出壳长为4.5~10.0 mm的稚贝6 500万个。比较了不同培育密度(5、10、15、20、30、50个/mL)和饵料种类(小球藻、湛江等鞭金藻和小球藻与湛江等鞭... 于2011、2012年,在大连对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室内人工育苗技术进行了初步研究,成功培育出壳长为4.5~10.0 mm的稚贝6 500万个。比较了不同培育密度(5、10、15、20、30、50个/mL)和饵料种类(小球藻、湛江等鞭金藻和小球藻与湛江等鞭金藻的混合饵料)对翡翠贻贝幼虫生长的影响,并分析了在4种附着基(聚乙烯网片、波纹板、聚乙烯网衣、聚乙烯吊绳)和无附着基条件下的采苗效果。结果表明:随着培养密度的增大,幼虫生长速度下降,存活率减小,变态率降低,变态时间延迟;在室内幼虫培育期间,用小球藻与等鞭金藻的混合饵料比单一饵料的投喂效果理想,单一饵料投喂中等鞭金藻效果较好;在幼虫变态过程中,聚乙烯网片的采苗效果最理想,其次为波纹板,无附着基的采苗效果最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翡翠贻贝 人工育苗 培育密度 饵料种类 附着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贝类低温胁迫响应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4
作者 董莎莎 聂鸿涛 闫喜武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57-462,共6页
低温是影响贝类生长和存活的主要环境因素之一,研究贝类的低温耐受能力和抗寒机制对贝类养殖产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贝类响应低温胁迫的研究结果,主要围绕两个方面:低温胁迫对贝类生理生化的影响,包括低温条件下贝类能量收... 低温是影响贝类生长和存活的主要环境因素之一,研究贝类的低温耐受能力和抗寒机制对贝类养殖产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贝类响应低温胁迫的研究结果,主要围绕两个方面:低温胁迫对贝类生理生化的影响,包括低温条件下贝类能量收支、体成和酶活力的变化;冷应答基因对低温的响应,包括冷休克蛋白基因、热休克蛋白基因及抗氧化酶基因低温条件下的表达变化。在此基础上,提出贝类应对低温环境的预防和调控措施,并对今后贝类抗寒机制的进一步研究及实践做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类 低温胁迫 生理生化 冷应答基因 抗寒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贝类种群壳形态性状多态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7
5
作者 刘括 李晓彤 +4 位作者 车宗豪 梁腾 方蕾 霍忠明 闫喜武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13-221,I0001-I0047,共56页
贝类壳形态具有丰富、复杂的多态性。壳形态作为贝类重要的数量性状是一种环境适应的进化,是不同生理功能适应其生活方式的结果,受环境和遗传因素影响,与贝类的生长、存活、代谢及繁殖等生态、生理行为密切相关。通过贝类可量可数性状... 贝类壳形态具有丰富、复杂的多态性。壳形态作为贝类重要的数量性状是一种环境适应的进化,是不同生理功能适应其生活方式的结果,受环境和遗传因素影响,与贝类的生长、存活、代谢及繁殖等生态、生理行为密切相关。通过贝类可量可数性状建立的壳形态数值分类学方法已在贝类种群形态学比较及群体亲缘关系研究中广泛应用。本文对贝类种群壳形态性状的多态性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对壳形态分析方法在贝类种质资源评估(种群识别)及遗传育种(壳宽型/深凹型品系选育)中的应用提出展望,旨在为研究者较全面了解壳形态性状的多态性和分析方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形态 多态性 环境 遗传 育种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蛤仔山东莱州群体与福建漳浦群体生长存活比较研究
6
作者 苏晨 崔士汛 +5 位作者 李博睿 孙宇 王海生 高志鹰 马斌 霍忠明 《江西水产科技》 2024年第4期8-12,共5页
为了解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山东莱州群体(LZ)与福建漳浦群体(ZP)生长存活性状差异,对两群体的卵径、受精率、孵化率,幼虫、稚贝与幼贝的生长与存活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两群体蛤仔的卵径、受精率及孵化率无显著差异(P&... 为了解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山东莱州群体(LZ)与福建漳浦群体(ZP)生长存活性状差异,对两群体的卵径、受精率、孵化率,幼虫、稚贝与幼贝的生长与存活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两群体蛤仔的卵径、受精率及孵化率无显著差异(P>0.05);在浮游期15日龄时,蛤仔ZP组生长速度显著快于LZ组(P<0.05),LZ组存活率显著高于ZP组(P<0.05)。稚贝期间,蛤仔ZP组生长速度显著快于LZ组(P<0.05),LZ组存活率显著高于ZP组(P<0.05)。60日龄时,LZ组、ZP组壳长分别为(2.28±1.90)mm、(2.86±2.20)mm,存活率分别为(79.38±2.54)%、(70.62±1.54)%,其中两组生长性状差异不显著(P>0.05),存活性状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幼贝期间,蛤仔ZP组生长速度显著快于LZ组(P<0.05),LZ组存活率显著高于ZP组(P<0.05)。210日龄时,LZ组生长显著慢于ZP组(P<0.05),但存活率前者明显快于后者(P<0.05)。综上,福建漳浦群体在生长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山东莱州群体在存活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蛤仔 莱州群体 漳浦群体 生长速度 存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菲律宾蛤仔3种壳色群体低盐耐受能力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3
7
作者 丁鉴锋 王锐 +3 位作者 闫喜武 赵立强 杨凤 王连顺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64-268,共5页
通过测定3种壳色群体菲律宾蛤仔Ruditapesp hilippenarum(斑马蛤、珍珠白和对照组)在低盐度(15)海水中0、1.5、3、6、12、24、48 h时的死亡率、个体平均增重、血浆渗透压、Na+浓度、Cl-浓度、血浆总蛋白浓度、鳃组织三磷酸腺苷(ATP)酶... 通过测定3种壳色群体菲律宾蛤仔Ruditapesp hilippenarum(斑马蛤、珍珠白和对照组)在低盐度(15)海水中0、1.5、3、6、12、24、48 h时的死亡率、个体平均增重、血浆渗透压、Na+浓度、Cl-浓度、血浆总蛋白浓度、鳃组织三磷酸腺苷(ATP)酶活性及血细胞总数等指标,比较了3种壳色菲律宾蛤仔的低盐耐受能力。结果表明:斑马蛤的死亡率最低(3.92%);3种壳色蛤仔的血浆渗透压均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第24 h时,斑马蛤渗透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第48 h时,3种壳色蛤仔的血浆渗透压都与海水渗透压接近;3种壳色蛤仔血淋巴中Na+浓度均呈现升高过程,第24 h时,珍珠白和斑马蛤的Na+浓度达到最大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蛤仔Cl-浓度呈现先升高后恢复的过程,而斑马蛤和珍珠白Cl-浓度呈现先降低后恢复的过程,第24 h时,斑马蛤和珍珠白血淋巴Cl-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种壳色蛤仔的ATP酶活性呈现先升高后恢复的过程,第6 h和24 h时,珍珠白鳃组织ATP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种壳色蛤仔的血细胞总数也呈现先升高后恢复的过程,第1.5 h时,珍珠白和斑马蛤血细胞总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第48 h时,斑马蛤血细胞总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菲律宾蛤仔 壳色 低盐胁迫 渗透压 ATP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蛤仔白斑马品系的家系选择及近交效应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刘振 闫喜武 +3 位作者 霍忠明 梁健 杨鹏 张国范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55-360,共6页
以2011年通过双列杂交方式建立的18个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白斑马正反交家系为基础材料,从中筛选出5个具有优良性状的家系子一代,建立全同胞家系子二代近交家系A2、B2、C2、D2、E2,并设立对照组O2(混交家系),比较各近交家系的生... 以2011年通过双列杂交方式建立的18个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白斑马正反交家系为基础材料,从中筛选出5个具有优良性状的家系子一代,建立全同胞家系子二代近交家系A2、B2、C2、D2、E2,并设立对照组O2(混交家系),比较各近交家系的生长和存活情况,计算近交衰退率,并对各家系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幼虫期,除3日龄外,对照组O2蛤仔的壳长普遍略大于其他家系,但近交衰退现象不明显;A2家系的存活率最高,其他家系的近交衰退率为4.56%~36.27%。稚贝期,各家系生长速度差异很大,各家系近交衰退明显,除C2家系外,各家系的近交衰退率为0.54%~20.00%;A2家系存活率仍然最高,C2家系存活率略高于对照组O2,B2、D2和E2家系的近交衰退率分别为27.86%、12.18%和10.92%。综合分析表明,蛤仔白斑马近交家系中C2为生长快的家系,A2为存活率高的家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蛤仔 白斑马品系 家系选择 近交 近交衰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菲律宾蛤仔奶牛蛤与海洋橙品系间的双列杂交 被引量:4
9
作者 张辉 闫喜武 +4 位作者 张跃环 高鑫 姚托 杨凤 张国范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75-80,共6页
为改良不同壳色品系菲律宾蛤仔的表型性状,于2011年8月,以菲律宾蛤仔第二代奶牛蛤和第四代海洋橙为试验材料,进行了两个品系间的双列杂交。试验由奶牛蛤自繁组、海洋橙自繁组及奶牛蛤(雌)×海洋橙(雄)正交组、海洋橙(雌)×奶牛... 为改良不同壳色品系菲律宾蛤仔的表型性状,于2011年8月,以菲律宾蛤仔第二代奶牛蛤和第四代海洋橙为试验材料,进行了两个品系间的双列杂交。试验由奶牛蛤自繁组、海洋橙自繁组及奶牛蛤(雌)×海洋橙(雄)正交组、海洋橙(雌)×奶牛蛤(雄)反交组组成,比较了各试验组子代在不同阶段生长、存活优势,并分析了壳色遗传机制。试验结果表明:正反交组的单亲杂种优势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由生长性状看,浮游期正反交组的单亲杂种优势分别为-1.62、6.07;双亲生长优势为2.13,主要受到交互作用影响,其次为配对策略效应;稚贝期正交组的单亲生长优势为4.79,反交组表现为单亲生长劣势为-13.80,总体上的双亲生长优势为-5.43。由存活性状看,正反交组在浮游期的单亲存活优势分别为-12.67、-3.43;双亲存活优势为-8.06,早期受母本效应的影响,后期以配对策略影响为主;正反交组稚贝的单亲杂种优势分别为-0.77、1.61;双亲存活优势为0.60。奶牛蛤自繁组、正交组、反交组、海洋橙自繁组子代的壳色分别表现为黑色斑块、橙色斑块、橙色斑块、橙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菲律宾蛤仔 品系 双列杂交 杂种优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近交系数蛤仔橙色品系的生长和成活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梁健 闫喜武 +3 位作者 霍忠明 刘振 吴云霞 杨凤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87-93,共7页
以不同遗传背景的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橙色品系为材料,采用建立半同胞家系子一代H1(F=0.125)、全同胞家系子一代F1(F=0.250)、全同胞家系子四代F4(F=0.594)及自然对照组C1(F=0)的方法,进行了不同近交系数蛤仔橙色品系生长和... 以不同遗传背景的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橙色品系为材料,采用建立半同胞家系子一代H1(F=0.125)、全同胞家系子一代F1(F=0.250)、全同胞家系子四代F4(F=0.594)及自然对照组C1(F=0)的方法,进行了不同近交系数蛤仔橙色品系生长和成活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整个养殖周期中F1组的壳长生长最慢,在稚贝期和养成期均显著小于F4和C1组(P<0.05),H1、F4和C1组之间的壳长生长差异不显著(P>0.05)。C1组的成活率在整个养殖周期中为最小,除幼虫期3日龄外,其他各日龄均显著小于其他试验组(P<0.05),而H1、F1和F4组之间的成活率则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组F1壳长生长的衰退率为2.92%~18.33%,平均值为(12.05±6.54)%,试验组H1在稚贝期、养成期显现出一定的衰退现象,而试验组F4在整个养殖周期中均未表现出近交衰退现象;各试验组的成活性状在各日龄均未出现近交衰退。该研究为橙色品系的选育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蛤仔 橙色品系 近交系数 近交衰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年龄段大连群体菲律宾蛤仔EST-SSR多样性 被引量:1
11
作者 虞志飞 闫喜武 +3 位作者 张跃环 杨霏 杨凤 张国范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5期4673-4681,共9页
为查明年龄结构对菲律宾蛤仔同一群体内遗传多样的影响,采用14个SSR分子标记对大连石河不同年龄段的野生蛤仔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不同年龄段(1龄-Age1、2龄-Age2、3龄-Age3)蛤仔均维持着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根据POPGENE 1.31和SPSS16.... 为查明年龄结构对菲律宾蛤仔同一群体内遗传多样的影响,采用14个SSR分子标记对大连石河不同年龄段的野生蛤仔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不同年龄段(1龄-Age1、2龄-Age2、3龄-Age3)蛤仔均维持着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根据POPGENE 1.31和SPSS16.0统计分析显示,位点Rp-11、Rp-12、Rp-19对3个年龄段蛤仔的等位基因数差异极显著(P<0.01);位点Rp-20、Rp-24、Rp-27、Rp-30对其差异显著(P<0.05);剩余7个位点表现为差异不显著(P>0.05)。在平均水平上,每位点等位基因数目Na为4.3095,有效等位基因数目Ne为2.3729,多态位点百分数P(%)为14。观察杂合度和期望杂合度都比较高,观察杂合度平均为Ho=0.2335,期望杂合度平均为He=0.5140。而且,Ne和He随年龄的变化表现出Age2>Age3>Age1的趋势。各年龄段蛤仔——Age1、Age2、Age3的平均观察杂合度(Ho)和平均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0.2357、0.2546、0.2159和0.4951、0.5286、0.5184。Age2的遗传多样性指数高于Age1及Age3,遗传分化相对较低。其中,Age1与Age3蛤仔遗传距离最小,D为0.0195,即变异很小;而Age1与Age2遗传距离较大,D为0.0437,变化范围不大(0.0195—0.0437)。从遗传一致度的数值上看了3个年龄段蛤仔的遗传相似程度很大,平均为0.9655。Age1与Age3遗传相似程度高达0.9807,而Age1与Age2相似程度较小为0.9572。说明不同年龄段蛤仔相似程度非常高。根据不同年龄段蛤仔的遗传距离,采用UPGMA平均聚类方法对其进行聚类可知,Age3与Age1蛤仔间遗传距离较小,与Age2蛤仔差异较大。通过对等位基因频率进行卡方检验发现,随着年龄结构的变化,部分基因基因频率减小;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有部分等位基因得到了纯化。大连群体蛤仔总的遗传分化较低,其遗传分化指数Fst为0.0248(Fst<0.05),遗传分化系数为0.02,说明总的遗传变异中有2%来自于不同年龄段的蛤仔之间。遗传距离和遗传一致度均值分别为0.035和0.9655,基因流(Nm=9.8238)相对流畅,进一步表明年龄结构对蛤仔种群内遗传分化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菲律宾蛤仔 年龄段 SSR 遗传多样性 遗传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蛤仔橙色和白色背景壳色的遗传分析及杂种优势的研究
12
作者 梁健 董克逊 +3 位作者 闫喜武 霍忠明 吴云霞 杨凤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88-595,共8页
以海洋橙品系(O)和珍珠白品系(W)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为试验材料,采用双列杂交方法建立自交组OO、WW和杂交组OW、WO,研究了子一代蛤仔在不同发育时期生长、存活、变态的杂种优势及壳色遗传机制。结果表明:杂交组WO获得了一定程... 以海洋橙品系(O)和珍珠白品系(W)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为试验材料,采用双列杂交方法建立自交组OO、WW和杂交组OW、WO,研究了子一代蛤仔在不同发育时期生长、存活、变态的杂种优势及壳色遗传机制。结果表明:杂交组WO获得了一定程度上的单亲生长优势,杂交组OW在浮游期和变态期表现出生长优势,在稚贝期却表现出生长劣势,但正反交组总体上获得了一定程度的中亲生长优势;在存活率方面,正反交组的中亲存活优势和杂交组WO的单亲存活优势均表现出积极的一面,杂交组OW除了在3、6日龄时表现出一定的单亲存活劣势外,在其他日龄时均表现出存活优势;在变态期,正反交组的变态率表现出一定的中亲及单亲杂种优势;综合生长、存活率和变态率三方面来看,正反交组的杂种优势大小顺序均为WO>OW。研究表明,杂交组蛤仔生长和存活的杂种优势主要受到卵源(母本)效应的影响,且卵源(母本)效应不仅存在于幼虫期,还贯穿于变态期和稚贝期。橙色品系自交组后代壳色分离比(橙色∶白色)符合3∶1,与壳面颜色为隐性纯合子的珍珠白品系杂交的后代壳色分离比(橙色∶白色)符合1∶1,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说明橙色对白色为显性,壳色是由简单的遗传基因控制,且与控制壳面花纹或条带的遗传基因不在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彼此之间无基因连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蛤仔 壳色遗传 双列杂交 杂种优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盐度、pH及底质对日本海神蛤稚贝潜沙率的影响
13
作者 肖嘉鑫 李佳希 +6 位作者 郭建宝 芦艳风 陈英旭 丁鉴锋 高志鹰 刘洋 霍忠明 《水产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50-456,共7页
为探究环境因子对日本海神蛤稚贝潜沙行为的影响,将平均壳长(2.00±0.05)mm的日本海神蛤置于30 cm×20 cm×15 cm的白色水槽中,水深5 cm,水温分别为16、18、20、22℃和24℃;采用加入海水晶和淡水的方式调节盐度至22、25、28... 为探究环境因子对日本海神蛤稚贝潜沙行为的影响,将平均壳长(2.00±0.05)mm的日本海神蛤置于30 cm×20 cm×15 cm的白色水槽中,水深5 cm,水温分别为16、18、20、22℃和24℃;采用加入海水晶和淡水的方式调节盐度至22、25、28、31和34;采用HCl和NaOH调节pH至6.0、7.0、8.0、9.0和10.0;槽底铺5 cm厚粒径(0.250±0.125)mm的海泥沙,沙∶泥的比例分别为全沙、3∶1、2∶1、1∶1和全泥。观测其在不同温度、盐度、pH及底质条件下潜沙率的差异。结果显示,16℃,日本海神蛤5 min潜沙率显著低于10 min和30 min潜沙率(P<0.05);22℃、24℃,10 min潜沙率显著高于16℃下(P<0.05),16℃,30 min潜沙率显著低于18、22℃和24℃下(P<0.05)。盐度25和28时,5 min潜沙率显著低于10 min及30 min潜沙率(P<0.05);盐度22与25时,5、10 min及30 min潜沙率均显著低于其他盐度下对应潜沙率(P<0.05),盐度28,30 min潜沙率达100%,显著高于盐度34下(P<0.05)。pH 6下,30 min潜沙率显著高于5 min潜沙率(P<0.05);不同pH条件下,5 min及10 min潜沙率依次为pH 8>pH 9>pH 7>pH 6>pH 10,30 min潜沙率依次为pH 8、pH 9>pH 7>pH 6>pH 10。不同底质条件下,5、10 min及30 min潜沙率均为全沙组最高,全泥组最低(P<0.05)。主成分分析表明,盐度和底质沙泥比例是影响日本海神蛤潜沙的主要因素,pH也对潜沙有重要影响。日本海神蛤稚贝适宜在盐度28~31、pH 8~9、水温18~20℃及底质粒径为0.25 mm条件下潜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海神蛤 潜沙 温度 盐度 PH 底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TiO_2和Cu(Ⅱ)、Zn(Ⅱ)对小球藻和新月菱形藻的毒性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胡冰 王华 +2 位作者 张冬冬 于春艳 刘恒明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89-493,共5页
为了研究纳米材料和重金属对水生生物的毒性作用,采用水生毒理学试验方法,考察了Ti O2纳米颗粒、重金属Cu(Ⅱ)和Zn(Ⅱ)对小球藻Chlorella sp.和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的毒性。单一毒性试验结果表明,纳米Ti O2对小球藻和新月菱... 为了研究纳米材料和重金属对水生生物的毒性作用,采用水生毒理学试验方法,考察了Ti O2纳米颗粒、重金属Cu(Ⅱ)和Zn(Ⅱ)对小球藻Chlorella sp.和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的毒性。单一毒性试验结果表明,纳米Ti O2对小球藻和新月菱形藻96 h EC50分别为11.655、13.693 mg/L,Cu(Ⅱ)对小球藻和新月菱形藻的96 h EC50分别为10.197、10.033 mg/L,Zn(Ⅱ)对小球藻和新月菱形藻的96 h EC50分别为11.330、13.583 mg/L。联合毒性试验结果表明,Ti O2+Cu(Ⅱ)、Ti O2+Zn(Ⅱ)对两种微藻的联合效应EC50值均随暴露时间的延长而减小,Ti O2+Cu(Ⅱ)和Ti O2+Zn(Ⅱ)对小球藻的96 h EC50分别为9.287、11.084mg/L,对新月菱形藻的96 h EC50分别为10.632、12.954 mg/L。按照水生毒理学联合效应的相加指数法评价Ti O2+Cu(Ⅱ)、Ti O2+Zn(Ⅱ)的联合毒性效应,可知纳米Ti O2分别和Cu(Ⅱ)、Zn(Ⅱ)对小球藻和新月菱形藻的联合毒性效应均表现为拮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TiO2 Cu(Ⅱ) Zn(Ⅱ) 小球藻 新月菱形藻 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TiO2对小球藻和新月菱形藻的毒性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孙羿 王华 +2 位作者 吕丰訸 于春艳 刘恒明 《现代农业科技》 2016年第1期217-219,223,共4页
研究了纳米Ti O2对小球藻(Chlorella sp.)和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的毒性。15 d的试验结果表明,纳米Ti O2对2种微藻的毒性均随着纳米Ti O2浓度的增加而增强。但是,纳米Ti O2对2种微藻生长的抑制作用呈现一定差异性,当水中纳... 研究了纳米Ti O2对小球藻(Chlorella sp.)和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的毒性。15 d的试验结果表明,纳米Ti O2对2种微藻的毒性均随着纳米Ti O2浓度的增加而增强。但是,纳米Ti O2对2种微藻生长的抑制作用呈现一定差异性,当水中纳米Ti O2浓度低于9.0mg/L时,纳米Ti O2对小球藻生长产生的抑制作用强于新月菱形藻;当水中纳米Ti O2浓度高于12.0 mg/L时,纳米Ti O2对小球藻和新月菱形藻生长产生的抑制作用相近,生长相对抑制率均为40%左右。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纳米Ti O2对小球藻藻细胞个体形态的影响,发现纳米Ti O2可以导致小球藻表面出现塌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TIO2 小球藻 新月菱形藻 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原子层氮化碳在可见光下对灿烂弧菌的灭菌效果研究
16
作者 林中凌 王华 +5 位作者 孙羿 刘萱 赵焕新 吕丰訸 刘璐 鲁阳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80-383,共4页
为了在可见光下实现对海水中灿烂弧菌Vibrio splendidus的光催化灭菌,通过煅烧和超声剥离相结合的方法制备了一种新型的非金属单原子层氮化碳(SL g-C3N4)光催化剂,在可见光下对海水中灿烂弧菌进行了光催化灭菌研究。结果表明:制备的SL g... 为了在可见光下实现对海水中灿烂弧菌Vibrio splendidus的光催化灭菌,通过煅烧和超声剥离相结合的方法制备了一种新型的非金属单原子层氮化碳(SL g-C3N4)光催化剂,在可见光下对海水中灿烂弧菌进行了光催化灭菌研究。结果表明:制备的SL g-C3N4厚度约为0.5 nm,其吸收边带位于420 nm左右;当SL g-C3N4用量为20 mg/L,海水中灿烂弧菌的初始浓度为1×107cfu/m L时,经过90 min可见光照射,与对照组相比海水中灿烂弧菌的数量降低了约2.3个lg单位。研究表明,SL g-C3N4在可见光下能够实现光催化杀灭海水中的灿烂弧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化碳 灿烂弧菌 光催化 灭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营河口贝类增养殖区水质监测及评价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翠翠 王璠 +6 位作者 宋志珍 周红 谷晶 王华 杨国军 霍忠明 闫喜武 《渔业研究》 2023年第2期155-162,共8页
为研究山东东营河口贝类增养殖区的水质状况,本研究于2020—2021年对东营河口贝类增养殖区海水水质进行季节性监测,并采用内梅罗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数(P)、营养状态指数(E)和有机污染评价指数(A)进行水环境质量状况评价。结果表明,除秋... 为研究山东东营河口贝类增养殖区的水质状况,本研究于2020—2021年对东营河口贝类增养殖区海水水质进行季节性监测,并采用内梅罗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数(P)、营养状态指数(E)和有机污染评价指数(A)进行水环境质量状况评价。结果表明,除秋季滩涂区个别监测点外,东营河口贝类增养殖区海水的理化指标和营养盐均达到海水水质二类标准,表明东营河口贝类增养殖区海域海水水质良好。但是,在秋季滩涂养殖区的局部区域有富营养化趋势,需关注秋季化学需氧量和无机氮的变化。本研究结果可为贝类滩涂增养殖区的水环境生态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口贝类增养殖区 理化指标 营养盐 水环境质量 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种壳色蛤仔TYR基因的表达特性研究
18
作者 姜力文 聂鸿涛 +3 位作者 李东东 霍忠明 李妹妍 闫喜武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7,共7页
为了解色素控制基因与壳色的关系,本实验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分析了酪氨酸酶基因(Tyrosinase,TYR)在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4种壳色蛤仔和7种组织中的表达特性。结果表明,酪氨酸... 为了解色素控制基因与壳色的关系,本实验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分析了酪氨酸酶基因(Tyrosinase,TYR)在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4种壳色蛤仔和7种组织中的表达特性。结果表明,酪氨酸酶基因在鳃、外套膜、闭壳肌、性腺、内脏团、水管和唇瓣中均有表达,其中外套膜中表达量较高,其次为鳃,在闭壳肌中表达量最少。不同的酪氨酸酶基因在4种壳色的表达量不同,酪氨酸酶基因TYR2、TYR3、TYR6和TYR9在白斑马蛤中表达量居高,且与斑马蛤和白蛤差异显著(P<0.05)。TYR2、TYR6和TYR10在橙蛤中表达量最高,推测与橙色形成有关。TYR11在斑马蛤中表达量最高,且与白蛤和白斑马蛤差异显著(P<0.05),推测与背景色形成有关。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TYR3与马氏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i)同源性最高为64%。TYR10与加州双斑蛸(Octopus bimaculoides)同源性最高,为53%。与长牡蛎进化关系最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 酪氨酸酶基因 相对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黑色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盐条件下副溶血弧菌侵染对菲律宾蛤仔存活、消化腺组织及免疫基因表达的影响
19
作者 陈俊影 王宇航 +6 位作者 李双 李云志 刘莉君 李东东 张贺 霍忠明 闫喜武 《江西水产科技》 2024年第3期6-11,共6页
为探究低盐条件下副溶血弧菌胁迫对蛤仔存活、消化腺组织及基因表达的影响,开展了不同盐度和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双因素互作胁迫对菲律宾蛤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盐度和副溶血弧菌浓度分别为16‰-10^(8)CFU/mL、16... 为探究低盐条件下副溶血弧菌胁迫对蛤仔存活、消化腺组织及基因表达的影响,开展了不同盐度和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双因素互作胁迫对菲律宾蛤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盐度和副溶血弧菌浓度分别为16‰-10^(8)CFU/mL、16‰-10^(7)CFU/mL和16‰-10^(6)CFU/mL条件下处理蛤仔48 h的死亡率为100%。对蛤仔消化腺组织的切片观察发现,低盐条件下,相对于对照组(0 h),弧菌感染组中消化腺组织随时间的增加内腺管结构开始逐渐排列松散,大量的腺管出现上皮细胞脱落,管腔内可见脱落的上皮细胞,炎症细胞浸润面积逐渐增多。利用荧光定量PCR检测蛤仔消化腺中免疫基因时序表达发现基因在低盐和弧菌双重胁迫下Rho GTP、CD-MPR、Big Defensin、CfC1qDC、RpLysBp和PGRPs基因被显著诱导表达,表明低盐条件下这些免疫基因响应了副溶血弧菌的侵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菲律宾蛤仔 副溶血弧菌 盐度 消化腺组织切片 免疫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菲律宾蛤仔“斑马蛤2号”池塘中间培育试验
20
作者 孙宇 罗星红 +3 位作者 王子瑄 苏晨 霍忠明 闫喜武 《科学养鱼》 2024年第5期77-79,共3页
贝类是我国海水养殖的主导种类(宋林生,2023),其中蛤仔是我国传统四大养殖贝类之一和单种产量最高的养殖贝类(Luo X H等,2023)。2022年我国蛤类产量437.8万吨,其中蛤仔产量约320万吨。近年来,我国蛤仔养殖产业不断发展,对苗种的需求量... 贝类是我国海水养殖的主导种类(宋林生,2023),其中蛤仔是我国传统四大养殖贝类之一和单种产量最高的养殖贝类(Luo X H等,2023)。2022年我国蛤类产量437.8万吨,其中蛤仔产量约320万吨。近年来,我国蛤仔养殖产业不断发展,对苗种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殖贝类 海水养殖 养殖产业 菲律宾蛤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