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污染物对海洋微藻光合固碳影响机制研究进展
1
作者 李娜 于婕 +3 位作者 杨晓文 薛丹 王岩 杨军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013-2026,共14页
大气中温室气体(CO_(2))浓度不断上升,为了保护全球气候变化稳定和生态系统健康,我国提出了“双碳”目标.近年来,随着海洋固碳潜力被逐步发掘,“海洋碳汇”成为当下的研究热点.作为海洋初级生产者的微藻被认为是我国实现碳中和路径上重... 大气中温室气体(CO_(2))浓度不断上升,为了保护全球气候变化稳定和生态系统健康,我国提出了“双碳”目标.近年来,随着海洋固碳潜力被逐步发掘,“海洋碳汇”成为当下的研究热点.作为海洋初级生产者的微藻被认为是我国实现碳中和路径上重要的一环,然而海洋是污染物主要汇聚地,不同污染物能够改变微藻的固碳效果,从而影响整个海洋生态系统,因此评估污染物对微藻固碳影响具有重要的生态学研究意义.本文从碳的运输、碳的固定途径和碳的代谢三个方面归纳了微藻光合固碳原理,综述了近年来传统污染物(海上溢油、农药和重金属)以及新污染物(微塑料和抗生素)对微藻固碳的影响和机制,其中石油烃、农药及抗生素对微藻固碳的影响和作用机制仍需深入研究,以上内容旨在为微藻固碳减排方面提供夯实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微藻 污染物 固碳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评估研究进展 被引量:6
2
作者 吴素文 宋军 +2 位作者 张燕 袁泽轶 张跃 《海洋预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04-116,共13页
从服务产生的过程和学科两个角度对海洋生态系统服务概念进行了分析,以实际评估为出发点,讨论并优化了海洋生态系统服务的功能分类,并在此分类基础上,对各种功能进行分析,尤其是调节服务功能的评估方法及适用性,最后针对海洋生态系统服... 从服务产生的过程和学科两个角度对海洋生态系统服务概念进行了分析,以实际评估为出发点,讨论并优化了海洋生态系统服务的功能分类,并在此分类基础上,对各种功能进行分析,尤其是调节服务功能的评估方法及适用性,最后针对海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未来的研究趋势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态系统服务 功能分类 价值评估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水产养殖典型生态模式发展现状初步研究
3
作者 陈海英 徐澜姿 +3 位作者 张坤 王雪 张曼 杨军 《中国水产》 2025年第5期27-28,共2页
水产养殖贡献了许多人类可食用的水产品,随着全球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各国对水产品的需求急剧上升,传统水产养殖发展模式继续转型升级。本文重点介绍了我国设施渔业、稻渔综合种养两种绿色健康养殖模式的发展现状,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 水产养殖贡献了许多人类可食用的水产品,随着全球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各国对水产品的需求急剧上升,传统水产养殖发展模式继续转型升级。本文重点介绍了我国设施渔业、稻渔综合种养两种绿色健康养殖模式的发展现状,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推进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为绿色农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产养殖 生态模式 稻渔综合种养 设施渔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水文气象多时空尺度资料来源分析 被引量:8
4
作者 李帅 郭俊如 +3 位作者 姜晓轶 白志鹏 宋军 王漪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4-39,共16页
目前,海洋数据获取量日益增多,根据时空分辨率、时空范围、垂向分层情况等的不同,可将海洋数据分为多种类型。了解和掌握现有的海洋数据资料,并加以利用,对国家经济发展、国防安全、军事活动等具有重要意义。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和积累,本... 目前,海洋数据获取量日益增多,根据时空分辨率、时空范围、垂向分层情况等的不同,可将海洋数据分为多种类型。了解和掌握现有的海洋数据资料,并加以利用,对国家经济发展、国防安全、军事活动等具有重要意义。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和积累,本文总结了国内外海洋数据资料发布的几个主要数据源,同时归纳了几类常用的海洋数据资料,包括地形水深数据、卫星遥感数据、海洋调查观测数据、再分析产品数据,并对各类数据适用的时间尺度、空间尺度进行分析,旨在为海洋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提供信息支持,为我国海洋大数据的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数据 数据源 地形数据 卫星遥感数据 再分析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盘古气象大模型的台风预测分析及其与控制论的融合初探
5
作者 彭跃华 张宇晨 +3 位作者 宋军 何昕 富砚昭 蔡宇 《海洋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43-458,共16页
本文一方面阐明盘古气象大模型在台风预测方面相比数值预报和传统深度学习的优势,另一方面将盘古气象大模型与控制论结合,以搭建基于自然控制论思想的人工调控台风策略。首先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的数据和盘古气象大模型的预测数据... 本文一方面阐明盘古气象大模型在台风预测方面相比数值预报和传统深度学习的优势,另一方面将盘古气象大模型与控制论结合,以搭建基于自然控制论思想的人工调控台风策略。首先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的数据和盘古气象大模型的预测数据进行对比,并提出台风预报标准中缺乏的相对误差定义以开展误差分析。其次,在引入人工干预后,将工程控制论中的比例-积分-微分(PID)控制器应用于人工调控台风,并对台风的强度和路径进行模化,以便将其作为控制目标。最后,搭建基于控制论的人工调控台风仿真平台。结果表明:盘古气象大模型在台风预测中具有高精度,经误差分析,其预报结果的误差不高于1%;该模型能够添加对台风的人工干预,并引入工程控制论中的PID控制器;通过对台风进行模化,可以搭建基于工程控制论的人工调控台风仿真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盘古气象大模型 台风预测 工程控制论 PID控制器 人工调控台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FVCOM模型的海州湾纳潮量和水交换能力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张鹏 张瑞瑾 +2 位作者 黄靖茗 盛昭君 王松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43-151,共9页
基于非结构化网格FVCOM海洋数值模式,开边界以8大主要分潮调和常数作为驱动,建立了海州湾三维水动力数值模型。利用潮位潮流资料对流场进行了验证,计算了海州湾纳潮量。在水动力模型基础上耦合对流扩散模型,分别对海州湾的欧拉余流场、... 基于非结构化网格FVCOM海洋数值模式,开边界以8大主要分潮调和常数作为驱动,建立了海州湾三维水动力数值模型。利用潮位潮流资料对流场进行了验证,计算了海州湾纳潮量。在水动力模型基础上耦合对流扩散模型,分别对海州湾的欧拉余流场、保守物质浓度分布特征、半交换周期以及滞留时间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海州湾整体欧拉余流较弱,表现为沿岸大、湾内小,并且存在余流涡旋。在大、中和小潮时期,纳潮量分别为3.8×10^(9) m^(3)、3.0×10^(9) m^(3)、1.9×10^(9) m^(3);整体半交换周期为72 d,离湾口越近,水交换能力越强。相同距离下,岚山区水交换能力最强,连云区次之,赣榆区最差。在对海州湾开发利用过程中,应结合纳潮量、半交换周期以及滞留时间分布,合理排污,充分利用海洋的自净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州湾 FVCOM 纳潮量 半交换周期 滞留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养殖浮筏对海州湾水交换能力影响的研究
7
作者 王松 张鹏 +3 位作者 席彦彬 丁鉴 韩云宽 张瑞瑾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09-120,共12页
海州湾是我国最大的紫菜筏式养殖基地。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养殖浮筏对海州湾水动力条件和水交换能力的影响。首先,利用基于有限体积的海洋数值模式(FVCOM)建立了海州湾水动力模型,并在模型中引入考虑浮筏影响的双阻力模型,对海州湾... 海州湾是我国最大的紫菜筏式养殖基地。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养殖浮筏对海州湾水动力条件和水交换能力的影响。首先,利用基于有限体积的海洋数值模式(FVCOM)建立了海州湾水动力模型,并在模型中引入考虑浮筏影响的双阻力模型,对海州湾海域的水动力场、纳潮量和水交换能力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养殖浮筏严重削弱了海湾内水动力场,使养殖区域的海表流速降低10%~50%;纳潮量减少,最大减少了0.21×10^(8) m ^(3);海水半交换周期延长了16个潮周期,平均半交换时间延长了20%,表明海湾内养殖浮筏的存在降低了水交换能力。最后,通过数值实验,探讨了在养殖浮筏区设置水流通道对提高海湾水交换能力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州湾 养殖浮筏 FVCOM 双阻力模型 水交换能力 水动力效应 水力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风“利奇马”影响下温岭中心渔港避风容量研究
8
作者 黄靖茗 蒋大煌 +2 位作者 丁鉴 张瑞瑾 桂劲松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97-106,共10页
研究渔港在台风期间的避风容量对于渔船避台有着重要的意义。运用MIKE 21谱波模型和Holland台风模型,模拟了在超级台风“利奇马”作用下温岭中心渔港的波浪特性,并对温岭中心渔港的避风容量进行了预测,合理规划了停泊区域。为了比较不... 研究渔港在台风期间的避风容量对于渔船避台有着重要的意义。运用MIKE 21谱波模型和Holland台风模型,模拟了在超级台风“利奇马”作用下温岭中心渔港的波浪特性,并对温岭中心渔港的避风容量进行了预测,合理规划了停泊区域。为了比较不同等级的台风对渔港的影响,通过按比例调整台风特征参数,模拟了13级、15—18级台风作用下温岭中心渔港周围台风浪的特征。d趋势模型的评估结果分别为0.90、0.88、0.98和0.97,表明模型仿真结果与实测数据资料吻合良好,证明MIKE 21谱波模型和Holland台风模型能够很好地模拟台风“利奇马”过境期间该海域的波浪分布。“利奇马”过境时,温岭中心渔港可停放1450艘渔船,可避风面积占港区总面积的40.7%。台风每提高一级,可能造成304艘小型渔船或204艘中型渔船或136艘大型渔船无法停泊。研究成果可为经常遭受台风袭击的避风型渔港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浪 波浪模型 避风容量 避风渔港 MIKE21-SW 气候变化 超级台风 极端天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资料的北黄海叶绿素a浓度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被引量:8
9
作者 郭晓芳 宋军 +5 位作者 郭俊如 富砚昭 王喜风 王国松 王林慧 白志鹏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05-716,共12页
海表叶绿素a(Chl-a)的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区域性以及动态发展特征,分析叶绿素a浓度的长期变化趋势对了解海洋初级生产力发展、生态监测具有重要意义。北黄海渔业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渔场,为调查海域整体生态系统稳定性,本文利用Herme... 海表叶绿素a(Chl-a)的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区域性以及动态发展特征,分析叶绿素a浓度的长期变化趋势对了解海洋初级生产力发展、生态监测具有重要意义。北黄海渔业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渔场,为调查海域整体生态系统稳定性,本文利用Hermes提供的多源卫星融合数据,从遥感视野,运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方法,在全局尺度分析1998—2019年北黄海叶绿素a浓度的年际、季节变化特征及其演变规律,分析了其动态变化特征与环境要素的相关性。研究发现,北黄海叶绿素a空间分布区域性强,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近海海域浓度高于深海海域,辽东半岛大洋河口具有一高值中心,这与陆源输入有关。除西朝鲜湾附近海域呈微弱的上升趋势外,其他海域均呈现下降趋势,近岸海域下降趋势显著,这意味着西朝鲜湾附近海域浮游植物可能有更强的生长潜力。北黄海Chl-a浓度变化影响因素复杂且区域性强,Chl-a浓度与环境因素仅部分月份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季节上不同因素存在相对主导的相关性。相关环境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均会对Chl-a的分布和变化产生影响,时间上,9月PAR与Chl-a有相对较强的负相关关系。空间上,光合有效辐射相较海表温度、海表风速对Chl-a浓度影响较大。冬季,辽东半岛南部海域与SSW呈相对较强的正相关;夏季在海域西部则与SST呈相对较强的负相关。沿岸径流输入的减少可能是近岸Chl-a呈下降趋势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黄海 叶绿素A MANN-KENDALL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雷达高度计的辽东湾海冰外缘线提取及其变动规律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飞成 韦冬妮 +2 位作者 张冰花 袁丁 王喜风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26-832,共7页
为了分析利用雷达高度计资料提取海冰外缘线的精度,推进高度计在中国海冰遥感监测中的应用进展,本研究中基于Jason-2高度计沿岸和水文专用产品(PISTACH),提取了2008—2016年间辽东湾海冰外缘线,并与高分一号(GF-1)观测结果进行了对比验... 为了分析利用雷达高度计资料提取海冰外缘线的精度,推进高度计在中国海冰遥感监测中的应用进展,本研究中基于Jason-2高度计沿岸和水文专用产品(PISTACH),提取了2008—2016年间辽东湾海冰外缘线,并与高分一号(GF-1)观测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最后分析了辽东湾外缘线变动与国家海洋局葫芦岛海洋站气温观测数据的关系。结果表明:2013年末至2016年初3个冰期内的验证试验显示,基于Jason-2高度计判定的海冰外缘线延伸范围与基于GF-1遥感影像提取的结果符合良好,两者提取的海冰外缘线延伸距离均方差为2.81 n mile,并且海冰外缘线变动规律与气温数据变动规律一致;对2008年6月—2016年10月期间共8个冰期的辽东湾海冰外缘线的变动规律分析显示,2010年冰情最为严重,辽东湾海冰外缘线自海岸起沿Jason-2高度计轨道往南延伸约90 n mile,2014年和2015年的冰情较轻,延伸距离均小于40 n mile,另外,延伸距离的变动与葫芦岛的10日滑动平均气温呈明显的滞后响应关系,当滞后4 d时,两者的相关性最强,相关系数为-0.56。研究表明,基于雷达高度计资料可以准确地提取辽东湾海冰外缘线,本研究结果对于中国海冰数据产品的开发和数值模拟的改进与验证具有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达高度计 回波波形 波形分类 海冰外缘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黑潮周边中尺度涡的分布、运动规律以及生成机制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志超 郭俊如 +4 位作者 宋军 白志鹏 富砚昭 蔡宇 王喜风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0,共10页
为了探究东海黑潮周边涡旋分布、形成机理及运动规律,基于法国国家空间研究中心(CNES)卫星海洋学存档数据中心(AVISO)的中尺度涡旋数据集展开了研究。首先,统计了近27年东海黑潮周边的涡旋分布,发现在黑潮弯曲海域产生了650个涡旋,在黑... 为了探究东海黑潮周边涡旋分布、形成机理及运动规律,基于法国国家空间研究中心(CNES)卫星海洋学存档数据中心(AVISO)的中尺度涡旋数据集展开了研究。首先,统计了近27年东海黑潮周边的涡旋分布,发现在黑潮弯曲海域产生了650个涡旋,在黑潮中段海域产生了271个涡旋,其中直径100~150 km之间的涡旋数量最多,涡旋振幅主要集中在2~6 cm。其次,分析了东海黑潮的运动路径和涡运动过程,结果表明,黑潮气旋式弯曲海域内侧易产生气旋涡,且移动路径较长,如台湾东北海域黑潮流轴气旋式弯曲处产生的涡旋,其平均位移达到了87.6 km;当反气旋式弯曲海域内侧产生反气旋涡时,涡旋往往做徘徊运动。黑潮中段海域的涡旋呈现出气旋涡在黑潮主轴西侧、反气旋涡在黑潮主轴东侧的极性对称分布特征,两类涡都沿黑潮主轴向东北方向移动。最后,结合再分析的流场、海面高度数据,讨论了涡旋运动规律和生成机制。黑潮弯曲处涡旋的生成与黑潮流体边界层分离有关,奄美大岛南部到冲绳岛西侧的黑潮逆流对黑潮中段海域涡的极性对称分布起到了关键作用,涡旋在运动过程中通常经历生长、成熟和衰变三个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黑潮 中尺度涡 涡旋分布 运动规律 生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太平洋不同寿命中尺度涡统计特征 被引量:1
12
作者 罗娜 宋军 +3 位作者 郭俊如 王林慧 王喜风 富砚昭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77-291,共15页
本研究通过OW(Okubo-Weiss)参数和闭合等值线相结合的方法自动识别西北太平洋(0°—45°N,120°—180°E)中尺度涡并跟踪后续中尺度涡,分析了不同寿命中尺度涡的季节变化、年际变化、数量特征以及动力学参数等。研究发... 本研究通过OW(Okubo-Weiss)参数和闭合等值线相结合的方法自动识别西北太平洋(0°—45°N,120°—180°E)中尺度涡并跟踪后续中尺度涡,分析了不同寿命中尺度涡的季节变化、年际变化、数量特征以及动力学参数等。研究发现,不同寿命中尺度涡的数量高峰时间在不同程度上晚于气象上最冷月份约1~3个月。与其他寿命中尺度涡不同,中等寿命中尺度涡的气旋涡(33.9 cm/s)比中等寿命中尺度涡的反气旋涡(16.9 cm/s)旋转得更快,季节变化最为显著。冬季更适于西北太平洋中尺度涡的发生与发展,并且在寿命上,更易发展为中等寿命涡旋。不同寿命中尺度涡的月数量变化都存在3个明显的周期性变化(第一主周期、第二主周期、第三主周期),根据不同主周期的时间尺度长短,它们的影响因子分别可能是太阳辐射、ENSO现象、季节变化。从地理分布看,不同寿命中尺度涡高频区分布并不完全一致。从涡旋平均振幅地理分布看,中等寿命中尺度涡在高频区拥有最大的涡旋平均振幅(15~25 cm),短寿命中尺度涡次之(15~20 cm),长寿命中尺度涡的平均振幅最小(10~16 cm)。从涡旋半径地理分布看,长寿命中尺度涡仅在副热带逆流区有较大的平均半径(20~30 km),中等、短寿命中尺度涡在研究区域北部均有着较大的平均半径(30~45 km)。从动力学参数看,西北太平洋中尺度涡的动力学参数在寿命中期并非是最高值,约在寿命的前三分之一达到第一个高值,然后小幅下降,保持稳定,直到寿命的后三分之一小幅上升,达到第二个高值,然后迅速下降直至数值为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物理学 中尺度涡旋 寿命 统计特征 西北太平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类El Nino事件对中国近海及毗邻海域海表温度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玲莉 王林慧 +3 位作者 宋军 郭俊如 富砚昭 蔡宇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1-63,共13页
为研究东部型和中部型两类厄尔尼诺(El Nino)事件与中国近海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变化间的联系,基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连续80年(1940—2019年)的SST再分析数据,采用EOF分解、合成分析等方法做了初步分析,发现... 为研究东部型和中部型两类厄尔尼诺(El Nino)事件与中国近海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变化间的联系,基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连续80年(1940—2019年)的SST再分析数据,采用EOF分解、合成分析等方法做了初步分析,发现中国近海及毗邻海域近80年SST变化与全球变暖密切相关。并且两类El Nino事件对中国近海SST变化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东部型El Nino事件发展过程中,中国近海及毗邻海域SST在发展年主要为负异常,衰退期为正异常;中部型El Nino事件发展过程中, SST变化区域差异大,发展年日本附近海域为正异常, 28°N以南为弱的负异常。两类El Nino事件引发西太平洋风场反气旋涡的时间、位置与强度等的不同,是造成中国近海风场与海表温度异常(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y, SSTA)差异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海 海表温度 经验正交函数法 两类El Nin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