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6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克思主义文化动力观视域下群体文化的表现形式
1
作者 姜雨迪 金桂兰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9-64,共6页
马克思主义文化动力观是马克思、恩格斯对文化力量的分析、阐释而形成的基本立场和观点,以及列宁、毛泽东、邓小平、习近平等对其继承和发展所形成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文化动力观的内在逻辑和思想表达与现实社会及人的发展紧密联系,它揭... 马克思主义文化动力观是马克思、恩格斯对文化力量的分析、阐释而形成的基本立场和观点,以及列宁、毛泽东、邓小平、习近平等对其继承和发展所形成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文化动力观的内在逻辑和思想表达与现实社会及人的发展紧密联系,它揭示了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肯定了文化是一种具有制约性和受制性的力量,人的发展都与一定的文化水平相适应并受到相应文化形式的制约。群体文化是一个群体与众不同的人生体验和生活方式,融于群体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体现在群体的言行中,其本质需要进行分析和提炼。新时代要化解群体之间的各种矛盾,必须依靠文化的教化、熏陶、激励作用,充分发挥群体文化的凝聚、润滑和整合作用。文章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动力的基本立场和观点,从群体的风俗习惯、社会行为、思维方式、话语表达、文化产品等方面对群体文化力量的表达和实现方式现进行解析,只有认清群体文化最本质内涵的表现形式和群体文化对群体的现实影响,才能更好地建设和发展群体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文化动力观 群体文化 文化力量 表现形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塑人的主体性:马克思人学研究主体性范式的理论变革 被引量:2
2
作者 邵芳强 张婕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20-130,160,共12页
人的主体价值虚无的现代性危机以及重塑人的主体性的现代哲学难题,肇始于西方哲学人学研究在二元论传统中确立“理性主体”至上权威的主体性范式。马克思在历史唯物主义中破解了西方哲学人学研究主体性范式的历史缺场、对象悬置、逻辑... 人的主体价值虚无的现代性危机以及重塑人的主体性的现代哲学难题,肇始于西方哲学人学研究在二元论传统中确立“理性主体”至上权威的主体性范式。马克思在历史唯物主义中破解了西方哲学人学研究主体性范式的历史缺场、对象悬置、逻辑倒置与虚幻实现,在现实历史领域中重塑“现实的人”的主体存在基础,在社会历史实践中重构“历史的主体”的主体实践逻辑,在真正共同体中重建“个体—主体”价值同一的主体实现场域。最终,马克思在现实、历史与类特性中重塑起人的主体性,实现了人的主体性研究论域从认识论向实践论、研究对象从抽象主体向实践主体、生成逻辑从思辨逻辑向实践逻辑、实现场域从虚幻共同体向真正共同体的四重理论变革,在人类共同体形态演进中描绘出一幅消解理性主体异化、释放人的主体潜能的文明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学研究 主体性 “现实历史” “现实的人” “历史的主体” 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热点的图谱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葛莉 刘海军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56-261,共6页
立足于CSSCI数据库,以2007—2011年间我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的250篇文献为研究对象和计量单元,将定量分析和定性研究相结合,依托知识计量和知识图谱,运用知识可视化软件CiteSpace梳理和追踪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热点。研究发现,当... 立足于CSSCI数据库,以2007—2011年间我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的250篇文献为研究对象和计量单元,将定量分析和定性研究相结合,依托知识计量和知识图谱,运用知识可视化软件CiteSpace梳理和追踪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热点。研究发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问题和路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近五年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研究热点 知识计量学 知识图谱 可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代意蕴探析 被引量:2
4
作者 刘大维 薛忠义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02-203,共2页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依据国内外时代环境和客观需求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代意蕴。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国内时代环境是持续深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深化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而合理构建社会主义和...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依据国内外时代环境和客观需求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代意蕴。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国内时代环境是持续深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深化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而合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国际时代环境是经济全球化的崭新国际时代经济境遇,政治多极化的复杂国际时代政治形势,文化多元化的特殊国际时代文化景观。在当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客观需求,保持党的理论生机与活力的需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在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均发生广泛而深刻变革的历史条件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主义大众化不仅具有必要性,而且也具有紧迫性。因此,及时把握国内外时代环境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当前的重要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 时代意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逻辑内蕴与实现路径 被引量:6
5
作者 孔朝霞 李雪晓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4-29,共6页
改革开放35年来的实践证明,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通过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本概... 改革开放35年来的实践证明,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通过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本概念的深入解读,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大众"的层次性要求,并以党员干部、知识分子和人民群众三个层面的"大众"为对象,分析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具体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内涵 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融入研究生思政课教学的范式嬗变与建构理路 被引量:4
6
作者 吴云志 李子玄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3期17-21,共5页
在信仰多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融入研究生思政课教学是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回溯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融入研究生思政课教学的历程,其表现出从分散到整合、从传统到现代、从单一到多维、从灌... 在信仰多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融入研究生思政课教学是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回溯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融入研究生思政课教学的历程,其表现出从分散到整合、从传统到现代、从单一到多维、从灌输到引导的范式嬗变逻辑。而要促进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融入研究生思政课教学的内涵式发展,则必须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深入拓展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协同力量构建育人共同体、善于运用新媒体技术创新优化教学方法以及着重强化思想引领开放考核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信仰教育 研究生 思政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话语变革:形而上学的“权威”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 被引量:2
7
作者 邵芳强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96-103,158,共9页
哲学总是通过对人性的价值追问和对人类世界的理想建构,实现影响现实的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追求、方向和力量的话语功能。在形而上学形塑现实世界话语权威的历史演进中,总结其权威至高性、逻辑完满性、主体生产性的形塑方式,确认其... 哲学总是通过对人性的价值追问和对人类世界的理想建构,实现影响现实的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追求、方向和力量的话语功能。在形而上学形塑现实世界话语权威的历史演进中,总结其权威至高性、逻辑完满性、主体生产性的形塑方式,确认其是特定利益集团为自身利益辩护、统摄他者利益的二元权力结构作合理性辩护的话语实质。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穿传统形而上学形塑权威的至上性、永恒性、逻辑性、生产性等基本方法,实现了哲学形塑话语权威的理论方式和实现话语功能的实践方式的双重变革。一方面,将对人性的追问从普遍、抽象、总体形式向现实的人的生命活动下移,重塑以现实的人的生命活动及其本质力量的实现的价值立场;另一方面,将对理想世界价值秩序的构建从二元对立的权力结构向现实的人的生命活动下移,通过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交织现实世界共同遵循的价值秩序。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话语立场和话语实践的双重变革,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建构提供了基本原则和科学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而上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权威 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马克思主义民本观为指导的民生保障机制构建
8
作者 王冠文 王丹 《学术前沿》 CSSCI 2017年第22期88-91,共4页
当前,我国在调整利益格局的同时,如何切实改善民生,已成为政府在改革深化过程中必须虑及的问题。因此,我党已对民生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在深化改革的同时,着力缓解教育、收入、医疗以及养老等热点问题,但目前收效仍与预期存在差距。为... 当前,我国在调整利益格局的同时,如何切实改善民生,已成为政府在改革深化过程中必须虑及的问题。因此,我党已对民生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在深化改革的同时,着力缓解教育、收入、医疗以及养老等热点问题,但目前收效仍与预期存在差距。为加速改善民生问题,须在马克思主义民本观的指导下,构建更趋完善的民生保障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代特征 马克思主义民本观 民生保障机制 构建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党的百年奋斗展示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机制与前景研究
9
作者 吴云志 郑泽众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4-21,共8页
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进行了总体概括,明确指出:“党的百年奋斗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这一重要论断深刻展现了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 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进行了总体概括,明确指出:“党的百年奋斗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这一重要论断深刻展现了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理论伟力和生命活力,同时也辩证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砥砺奋斗与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之间的互促共进关系。回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得以在中国展示其强大生命力的内在机制,并对马克思主义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的百年奋斗 马克思主义 人类命运共同体 生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探索的研究
10
作者 孔朝霞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42-44,108,共3页
最近20多年来,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探索问题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研究内容主要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分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起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的探索、早期党的领... 最近20多年来,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探索问题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研究内容主要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分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起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的探索、早期党的领导群体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探索的教训及经验六大论域。总的来看,现有研究成果仍较为分散和庞杂,基本呈现出"四多四少"的研究局限性。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探索命题的继续深入研究需要在丰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研究、深化对"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研究、加强对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群体"研究、拓宽对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系的研究等方面做出进一步的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早期探索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现代化理论与实践模式的变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角 被引量:3
11
作者 谢永宽 范铁中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40-146,共7页
文章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代化模式视角,在阐述现代化主要理论及其历史变迁的基础上,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被忽视和边缘化的原因,梳理了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过程,剖析了中国现代化的特殊性,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化实际相结... 文章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代化模式视角,在阐述现代化主要理论及其历史变迁的基础上,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被忽视和边缘化的原因,梳理了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过程,剖析了中国现代化的特殊性,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化实际相结合的过程,推论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必然性及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模式 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与特征 被引量:1
12
作者 朱颜 薛忠义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66-68,108,共3页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概念与基本特点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三个维度;二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动静态的有...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概念与基本特点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三个维度;二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动静态的有机统一,即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种过程与机制,同时又是一种结果;三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特点可概括为人民性与大众性、时代性与动态性、整体性与层次性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 概念与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与公共生态治理 被引量:3
13
作者 隋小昭 薛忠义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8期100-101,共2页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要求生态治理工作应允许人民群众参与其中。人民群众既要作为生态治理的参与者,又要成为生态治理的评估者。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在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找到了平衡点,让两者统一...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要求生态治理工作应允许人民群众参与其中。人民群众既要作为生态治理的参与者,又要成为生态治理的评估者。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在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找到了平衡点,让两者统一起来,更符合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群众观 公共生态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代环境及推进路径 被引量:2
14
作者 郭戎委 薛忠义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2-56,共5页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中国共产党在国内外时代环境下不断探索不断更新的一个重大课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国内时代环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深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深化改革,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合理构建;国际...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中国共产党在国内外时代环境下不断探索不断更新的一个重大课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国内时代环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深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深化改革,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合理构建;国际时代环境是经济全球化的崭新国际时代经济境遇,政治多极化的复杂国际时代政治形势,文化多元化的特殊国际时代文化景观。必须把握时代环境推进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 时代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三农”思想及其对当代实践 被引量:1
15
作者 鞠静 杨宏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I0006-I0006,共1页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和农民这三方面的问题,"三农"关系到国家稳定,是影响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础。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占比较大的国家,始终关注"三农"问题的发展情况。当前...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和农民这三方面的问题,"三农"关系到国家稳定,是影响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础。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占比较大的国家,始终关注"三农"问题的发展情况。当前,马克思主义"三农"思想仍然作为我们研究"三农"问题的指导思想,并且我国仍然将马克思主义"三农"思想作为理论基础进行"三农"工作的现代化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农 当代实践 马克思主义 现代化实践 指导思想 人类文明 农村和农民 农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国际贸易政策本质的分析及现实启示 被引量:1
16
作者 徐绍元 史春林 《湖湘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5-47,共13页
国际贸易是发展全球经济的主要方式。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国际贸易政策的论述,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国家实施保护贸易和自由贸易政策的本质。资本主义国际贸易政策具有经济问题政治化、国内问题国际化和国民问题尖锐化等本质特征。... 国际贸易是发展全球经济的主要方式。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国际贸易政策的论述,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国家实施保护贸易和自由贸易政策的本质。资本主义国际贸易政策具有经济问题政治化、国内问题国际化和国民问题尖锐化等本质特征。在当前国际贸易错综复杂的情况下,回顾和总结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国际贸易政策的论述,有助于我们认清资本主义国际贸易政策的本质,并为中国应对日趋复杂的国际贸易形势提供理论支持。对于一直坚持贸易政策以惠及人民为目的的中国,需要在认清中国与资本主义国家国际贸易政策本质不同的基础上,警惕资本主义国家国际贸易政策对中国的不良影响,并作出积极的应对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恩格斯 自由贸易 贸易保护主义 多边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及其内在旨趣 被引量:9
17
作者 肖唤元 秦龙 《理论与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12,共6页
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理论的科学阐释是与唯物史观的创立相伴而生的,马克思采取三重视界来考察意识形态,即认识论视角下的意识形态,主要指"虚假的观念体系";阶级性视角下的意识形态,主要指"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中立性视... 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理论的科学阐释是与唯物史观的创立相伴而生的,马克思采取三重视界来考察意识形态,即认识论视角下的意识形态,主要指"虚假的观念体系";阶级性视角下的意识形态,主要指"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中立性视角下的意识形态,主要是指"思想或观念上层建筑"。同时,由于马克思在不同时期、不同著作中对意识形态的论述不尽相同,人们往往曲解了马克思意识形态思想,表现为"虚假的观念体系"与"客观的历史现象"引发的内容与形式之争;"没有绝对的独立性"与"相对独立性"引发属性与功能之争;"科学的世界观"与"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引发的真理与价值之争。认真梳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以及隐藏于理论背后的内在辩证关系,对于挖掘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时代价值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形态 虚假的观念体系 统治阶级思想 观念上层建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三个视角及其真实意蕴 被引量:5
18
作者 肖唤元 秦龙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1-67,共7页
马克思从批判性、阶级性、中立性三个视角来阐释复杂的意识形态问题。由于阐释不同视角下意识形态的侧重点与针对性不同,加之从整体上缺乏系统性、连贯性的论述,造成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一些表述被人们所误解。厘清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 马克思从批判性、阶级性、中立性三个视角来阐释复杂的意识形态问题。由于阐释不同视角下意识形态的侧重点与针对性不同,加之从整体上缺乏系统性、连贯性的论述,造成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一些表述被人们所误解。厘清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内在辩证关系,进而揭示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所蕴含的内容与形式、功能与属性、真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真实意蕴,对于实现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价值的当代延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形态 批判性 阶级性 描述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文化观及其当代价值探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王华杰 苑野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82-86,共5页
以研读马克思著作为根基,通过对马克思文化思想的深度认识和理解,可探究马克思对文化现象和问题的根本态度和观点。马克思的文化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人类劳动是文化的产生根源、文化历史的发展规律具有普遍性、文化的传播具有全球性... 以研读马克思著作为根基,通过对马克思文化思想的深度认识和理解,可探究马克思对文化现象和问题的根本态度和观点。马克思的文化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人类劳动是文化的产生根源、文化历史的发展规律具有普遍性、文化的传播具有全球性、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文化之根本目的、文化与社会具有双向互动关系等方面。马克思文化观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国家文化的整体实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文化观 当代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6
20
作者 曲建武 胥佳明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51-154,共4页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动力。当前举国上下正在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更是青年一代的梦。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动力。当前举国上下正在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更是青年一代的梦。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教育青年学生爱国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是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必须以应对世界百年未有大变局之视野审视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大意义;以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之举措保证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取得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大学生 爱国主义教育 实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