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盐湖浮游生物的群落特征 被引量:20
1
作者 霍元子 赵文 +4 位作者 张永生 郑绵平 贾沁贤 王海雷 吕光俊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43-250,共8页
2001年9月和2002年8、9月对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几个小型盐湖的浮游生物群落特征进行了研究调查.共检出浮游植物59种(属),优势种类为:线形粘杆藻、针晶蓝纤维藻、小席藻、微小平裂藻、舟形藻、绿裸藻、普通小球藻、盐生杜氏藻和衣藻等;浮... 2001年9月和2002年8、9月对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几个小型盐湖的浮游生物群落特征进行了研究调查.共检出浮游植物59种(属),优势种类为:线形粘杆藻、针晶蓝纤维藻、小席藻、微小平裂藻、舟形藻、绿裸藻、普通小球藻、盐生杜氏藻和衣藻等;浮游动物34种(属),优势种类为:膜袋虫、裸口虫、四膜虫、纤毛虫、褶皱臂尾轮虫、萼花臂尾轮虫、蒙古裸腹溞、卤虫、咸水北镖水蚤和新月北镖水蚤等.浮游植物生物量以达格尔淖最高,平均为166.56mg/L;其次是扎格斯台淖为106.77mg/L;再次是夏日淖和桑根达莱淖,分别为6.39mg/L和2.83mg/L,变动幅度较小.浮游动物生物量以桑根达莱淖最高,平均为24654mg/L,变动幅度较大;其次是扎格斯台淖为27.24mg/L,再次为夏日淖和达格尔淖,分别为12.01mg/L和2.76mg/L.文中讨论了内陆盐水浮游生物的种类组成、分布、生物量和盐度耐性与盐度、营养盐、碱度、pH及离子组成的关系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生物 盐湖 群落特征 分布 锡林郭勒盟 内蒙古 浮游植物生物量 浮游动物生物量 褶皱臂尾轮虫 萼花臂尾轮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淡水鱼池土腥异味物质含量与浮游藻类和放线菌生物量的关系 被引量:10
2
作者 徐立蒲 赵文 +3 位作者 熊邦喜 王静波 潘勇 曹欢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2872-2879,共8页
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色谱测定北京市精养鱼池中两种主要土腥异味物质(土臭味素和二甲基异莰醇)含量,同时测定鱼池中浮游藻类和放线菌生物量,研究了土腥异味物质含量与浮游藻类和放线菌生物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试验鱼池中土... 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色谱测定北京市精养鱼池中两种主要土腥异味物质(土臭味素和二甲基异莰醇)含量,同时测定鱼池中浮游藻类和放线菌生物量,研究了土腥异味物质含量与浮游藻类和放线菌生物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试验鱼池中土腥异味物质以土臭味素为主,土臭味素在精养鱼池中普遍存在,含量为1.22~35.58ng·L-1,二甲基异莰醇在部分鱼池中被检出,含量1.39~6.00ng·L-1。精养鱼池中共检出浮游藻类6门22属,生物量17.33~178.34mg·L-1,以硅藻和裸藻为主。放线菌共测到4个属,其中链霉菌Streptomyces sp.是主要种类,放线菌总生物量0~76×104ind.L-1。鱼池中浮游藻类总生物量与土臭味素含量正相关。浮游藻类中的颗粒直链藻Melosira granulata和条纹小环藻Cyclotella striata可能是北京地区夏秋季节淡水精养鱼池中能够产生土臭味素的主要藻类,裸藻和其他鞭毛藻类对池中异味化合物的产生可能作用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藻类 放线菌 土腥异味 土臭味素 二甲基异莰醇 淡水精养鱼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连黑石礁海区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及时空格局 被引量:4
3
作者 赵文 殷旭旺 +2 位作者 李柏弢 霍元子 刘青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70-277,共8页
于2001年9月~2002年9月对大连黑石礁海区浮游动物的生态学进行了调查研究,共鉴定出桡足类13种,枝角类4种,其它为毛颚动物、被囊动物、轮虫和原生动物等,桡足类是浮游动物中的主要类群;浮游动物数量和生物量的周年变化基本上为单峰形,... 于2001年9月~2002年9月对大连黑石礁海区浮游动物的生态学进行了调查研究,共鉴定出桡足类13种,枝角类4种,其它为毛颚动物、被囊动物、轮虫和原生动物等,桡足类是浮游动物中的主要类群;浮游动物数量和生物量的周年变化基本上为单峰形,高峰期位于8月.回归分析表明,浮游动物数量的变化与水温有一定的相关性.此外,黑石礁海区浮游动物群落小型化趋势较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落结构 时空分布 浮游动物 黑石礁海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连海区青蛤的性腺发育和生殖周期 被引量:10
4
作者 白胡木吉力图 马汝河 +1 位作者 高悦勉 宋冠男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96-199,共4页
根据大连海区青蛤Cyclina sinensis性腺的组织切片观察及肥满度的周年变化确定其繁殖期。依据青蛤性细胞本身的特点和发育规律将其性腺发育分为5期,即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排放期、休止期;青蛤肥满度的周年变化与性腺组织学变化... 根据大连海区青蛤Cyclina sinensis性腺的组织切片观察及肥满度的周年变化确定其繁殖期。依据青蛤性细胞本身的特点和发育规律将其性腺发育分为5期,即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排放期、休止期;青蛤肥满度的周年变化与性腺组织学变化相吻合,肥满度最高为8.07%(8月2日),最低为5.27%(12月1日);大连自然海区的青蛤性腺发育过程以1年为1个周期,7月中旬至9月上旬为繁殖期,繁殖盛期为7月下旬至8月中旬,水温为24.0-26.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蛤 性腺发育 生殖周期 肥满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草药在水产养殖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5
作者 邢跃楠 赵文 《中国水产》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4-66,共3页
中草药以其成本低,较少的残留和毒副作用,日益成为替代化学合成药物的新一代水产用药。本文概述了中草药的有效成分和作用机理,及以此为基础在水产养殖业中的应用,讨论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注意事项。
关键词 水产养殖业 中草药 应用 化学合成药物 毒副作用 水产用药 有效成分 成本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汤河水库春季浮游生物的群落结构及空间分布 被引量:9
6
作者 邱春刚 刘丙阳 +2 位作者 刘旭光 金长征 张泽虎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22-228,共7页
对辽阳市境内的汤河水库春季的浮游生物的群落结构及空间分布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汤河水库春季共有浮游植物42种,平均生物量为14.18 mg/L,以硅藻门最高,占65.85%,隐藻门次之,占17.19%。优势种有硅藻门的针杆藻、桥弯藻等。浮游植... 对辽阳市境内的汤河水库春季的浮游生物的群落结构及空间分布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汤河水库春季共有浮游植物42种,平均生物量为14.18 mg/L,以硅藻门最高,占65.85%,隐藻门次之,占17.19%。优势种有硅藻门的针杆藻、桥弯藻等。浮游植物Chl_a含量为4.33μg/L。浮游动物比较贫乏,生物量很低,仅为0.004 mg/L。汤河水库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垂直分布无规律性。浮游动物生物量的垂直分布不规律,总的趋势是底层最高。从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来看,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以上游最大,中游次之,下游最小。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的分布与浮游植物正好相反,下游最大,中游次之,上游最小。根据本次调查结果测得的Carlson营养状态指数判断汤河水库属于中营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生物 群落结构 空间分布 汤河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和盐度对半滑舌鳎幼鱼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7
7
作者 田相利 任晓伟 +2 位作者 董双林 王国栋 房景辉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895-901,共7页
以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 Günther)幼鱼为实验对象,分别设置3个盐度水平(22、26和30)和4个温度水平(18,21,24和27℃),采用酶活性分析的方法比较研究了在不同温度和盐度的养殖环境下,半滑舌鳎肝胰脏和肠道内不同部位蛋白... 以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 Günther)幼鱼为实验对象,分别设置3个盐度水平(22、26和30)和4个温度水平(18,21,24和27℃),采用酶活性分析的方法比较研究了在不同温度和盐度的养殖环境下,半滑舌鳎肝胰脏和肠道内不同部位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3种消化酶活性的差异。结果表明,盐度和温度对半滑舌鳎消化酶活性影响均显著(P<0.05)。不同温度和盐度组合下,3种消化酶活性变化有所差异。总体比较,肝胰脏和肠道内3种消化酶比活力均以盐度26、温度21和24℃组合下活性较高。在相同温度和盐度下,肝胰脏和肠道的不同部位的3种消化酶活性有所差异,其中,蛋白酶比活力以肝胰脏和后肠最高,显著高于前肠和中肠(P<0.05);淀粉酶比活力以肝胰脏内最高,各肠段之间淀粉酶比活力差异不显著(P>0.05);淀粉酶比活力也以肝胰脏内最高,其次分别为前肠、后肠和中肠,各部位脂肪酶比活力差异显著(P>0.05)。本研究发现半滑舌鳎幼鱼体内淀粉酶比活力相对比较高,说明半滑舌鳎幼鱼对淀粉具有较强的消化能力,建议在配制半滑舌鳎幼鱼饲料时可适当提高淀粉比例,以降低饲料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滑舌鳎 蛋白酶 淀粉酶 脂肪酶 盐度 温度 比活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饥饿和再投喂对日本囊对虾代谢率的影响 被引量:14
8
作者 吴立新 刘瑜 +1 位作者 王欣 邓宏相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09-112,共4页
研究了体重为(5.42±0.68)g的日本囊对虾Marsupenaeus japonicus在(22.0±0.5)℃下饥饿和再投喂期间代谢率的变化.结果表明:饥饿至第30 d时,50%的试验虾死亡;耗氧率降低为初始值的24.15%,并呈现出“急剧下降、稳定、再降... 研究了体重为(5.42±0.68)g的日本囊对虾Marsupenaeus japonicus在(22.0±0.5)℃下饥饿和再投喂期间代谢率的变化.结果表明:饥饿至第30 d时,50%的试验虾死亡;耗氧率降低为初始值的24.15%,并呈现出“急剧下降、稳定、再降低、上升”的阶段性变化;排氨率变化可分为“急剧下降、回升、阶段下降、大幅攀升”4个阶段,试验结束时共上升11.39%.饥饿前14 d内,日本囊对虾以蛋白质和脂肪共同氧化供能,14~30 d完全由蛋白质供能;饥饿7、14 d再投喂组,日本囊对虾的耗氧率及氧氮比均比饥饿结束时大幅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囊对虾 饥饿 再投喂 耗氧率 排氨率 氧氮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斑点叉尾鮰套肠症的病原学初步研究 被引量:21
9
作者 刘金玉 杨五名 +1 位作者 李爱华 何广文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824-831,共8页
本研究从2例垂死的患败血症并肠套叠的斑点叉尾鮰血液、肝脏及脑组织中分离到2种类型的致病性细菌菌株,经对细菌进行形态观察、生理生化测试和16S rDNA序列分析,分别鉴定为嗜水气单胞菌和荧光假单胞菌;攻毒实验证实它们确为斑点叉尾鮰... 本研究从2例垂死的患败血症并肠套叠的斑点叉尾鮰血液、肝脏及脑组织中分离到2种类型的致病性细菌菌株,经对细菌进行形态观察、生理生化测试和16S rDNA序列分析,分别鉴定为嗜水气单胞菌和荧光假单胞菌;攻毒实验证实它们确为斑点叉尾鮰病鱼的病原。根据药敏实验的结果,及时对病区斑点叉尾鮰进行治疗,连续用药3—5d,发病的叉尾鮰即停止死亡。根据研究结果,文章对斑点叉尾鮰肠套叠发生的原因进行了的分析,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点叉尾鮰 嗜水气单胞菌 荧光假单胞菌 肠套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蛋白质限制后恢复投喂对牙鲆幼鱼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7
10
作者 吴立新 邓宏相 +1 位作者 耿志孚 王国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3711-3717,共7页
2004年4月4日-5月22日,在(23.0±0.5)℃条件下研究了牙鲆(平均体重,(8.80±0.18)g)继蛋白质限制后恢复投喂对其生长的影响。整个实验期间对照组(C组)连续48d饱食投喂含能17.29kJ/g,含粗蛋白50.00%的饵料。蛋... 2004年4月4日-5月22日,在(23.0±0.5)℃条件下研究了牙鲆(平均体重,(8.80±0.18)g)继蛋白质限制后恢复投喂对其生长的影响。整个实验期间对照组(C组)连续48d饱食投喂含能17.29kJ/g,含粗蛋白50.00%的饵料。蛋白质限制阶段(1~18d)处理组T30和T40的饵料蛋白含量分别为27.95%和40.47%,但饵料含能与对照组相同,在恢复投喂阶段(19~48d)各处理组均投喂与对照组相同的饵料。实验结果表明,在蛋白质限制阶段,饵料蛋白质水平下降显著降低了处理组鱼的体重、特定生长率、饵料湿重、干重以及能量转化率(p〈0.05),而摄食率、蛋白质效率和饵料蛋白质转化率随饵料蛋白水平降低而显著升高(p〈0.05)。恢复投喂结束后,处理组上述各指标均恢复至对照组水平(p〉0.05)。此外,除实验结束时T30组鱼体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外,整个实验期间各处理组的表观消化率及鱼体成分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结果表明,牙鲆幼鱼继蛋白质限制后的恢复投喂阶段出现了完全补偿生长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鲆 蛋白质限制 补偿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饥饿及再投喂对日本囊对虾蛋白质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吴立新 刘璐 +2 位作者 张晓雪 刘瑜 邓宏相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01-306,共6页
研究了体重为(13.08±2.40)g、体长为(10.37±0.73)cm的日本囊对虾Marsupenaeus japonicus在饥饿和再投喂状态下蛋白质代谢的变化。对照组C连续饱食投喂10d,试验组S10、S15、S25分别饥饿10、15、25d后再恢复饱食投喂10... 研究了体重为(13.08±2.40)g、体长为(10.37±0.73)cm的日本囊对虾Marsupenaeus japonicus在饥饿和再投喂状态下蛋白质代谢的变化。对照组C连续饱食投喂10d,试验组S10、S15、S25分别饥饿10、15、25d后再恢复饱食投喂10d。结果表明:在饥饿状态下,日本囊对虾肌肉中蛋白质的含量在饥饿前15d迅速上升,饥饿第15~25d趋于平稳,肝胰脏中蛋白质的含量则一直较稳定;恢复投喂后,肌肉中蛋白质的含量下降,而肝胰脏中蛋白质的含量上升。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在饥饿前期(0—5d)保持平稳,但在之后的第5—15d则迅速下降,最后又恢复至最初水平;恢复投喂后,除S25组外其余各组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都呈上升趋势,且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肌肉中RNA/DNA的值在饥饿初期(0—5d)略有下降,之后保持稳定,肝胰脏中RNA/DNA的值则在短期下降后有所上升;恢复投喂后,肌肉中RNA/DNA的值除S25组外其余各组均呈上升趋势,而肝胰脏中RNA/DNA的值除C组外其余各组均显著上升(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囊对虾 饥饿 再投喂 蛋白质代谢 RNA/D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蛤精子的超微结构 被引量:7
12
作者 高悦勉 白胡木吉力图 孙静娴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95-98,共4页
用电子显微镜对青蛤精子的形态和超微结构进行观察。青蛤精子全长44—46μm,头部长2.8.3.2μm。青蛤精子分为头部、中段和尾部。头部呈尖辣椒形,顶体明显突出,倒“V”字形,高电子密度的顶体物质集中分布于顶体腔内;亚顶体腔呈... 用电子显微镜对青蛤精子的形态和超微结构进行观察。青蛤精子全长44—46μm,头部长2.8.3.2μm。青蛤精子分为头部、中段和尾部。头部呈尖辣椒形,顶体明显突出,倒“V”字形,高电子密度的顶体物质集中分布于顶体腔内;亚顶体腔呈锥形,内含电子密度较低的均匀物质:顶体下方为细胞核,细胞核呈长柱形,并有一定的弧度。中段具有5个球形线粒体。环绕着2个相互垂直的中心粒,中心粒为中空的圆柱形,末端具有鞭毛领结构,为一电子致密环。尾部细长,由尾丝外包被膜构成,横切面观察,为典型的“9+2”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蛤 精子 超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蚶稚贝池塘中间培育的最适密度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葛立军 杨玉香 +3 位作者 赵文 闫喜武 张焕 张淑红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45-148,共4页
在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稚贝的中间培育过程中,采用60目、40目和20目3种网袋吊在池塘中进行暂养(共15个密度)。结果表明:60目网袋中每袋放20 000粒稚贝暂养较适宜,毛蚶稚贝平均成活率为81.2%,壳长达(1.89±0.02)mm,壳长日生长为... 在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稚贝的中间培育过程中,采用60目、40目和20目3种网袋吊在池塘中进行暂养(共15个密度)。结果表明:60目网袋中每袋放20 000粒稚贝暂养较适宜,毛蚶稚贝平均成活率为81.2%,壳长达(1.89±0.02)mm,壳长日生长为(26.8±0.8)μm;40目网袋中每袋放4 000粒暂养较适宜,毛蚶稚贝平均成活率为75.5%,壳长达(4.38±0.07)mm,壳长日生长为(126.3±3.7)μm;20目网袋中每袋放2 000粒较适宜,毛蚶稚贝平均成活率为92.3%,壳长达(5.80±0.10)mm,壳长日生长为(60.0±3.0)μ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蚶 中间培育 最佳密度 池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淡水鱼池浮游植物和浮游细菌数量动态及超微藻类对初级生产力的贡献 被引量:5
14
作者 郭赣林 赵文 +1 位作者 曹欢 张树伟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50-356,共7页
于2002年4月-2003年3月对辽宁省碧流河水库渔业总公司鲢、鳙亲鱼池塘中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和生物量变化以及浮游细菌、超微藻类的数量动态进行了研究,并采用黑白瓶法将超微藻类产氧量与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浮游植... 于2002年4月-2003年3月对辽宁省碧流河水库渔业总公司鲢、鳙亲鱼池塘中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和生物量变化以及浮游细菌、超微藻类的数量动态进行了研究,并采用黑白瓶法将超微藻类产氧量与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浮游植物共讦64属88种,以绿藻、蓝藻居多,生物量变动于0.36—266.21mg/L,平均为(86.39±26.12)mg/L;浮游细菌和超微藻类的数量分别为(1.01—8.50)×10^10个/mL和(0.34~5.71)×10^4个/mL;细菌数量高峰期出现在夏季8、9月,秋季以后有所下降,而超微藻类的数量则随季节变化不明显;超微藻类产氧量(毛产量)占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23%-93%;浮游细菌和超微藻类的数量分别与水温和氨氮等生态因子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细菌 超微藻类 淡水养鱼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蛤北方3个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白胡木吉力图 高悦勉 姚红伟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487-489,共3页
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对辽宁省大连庄河海区、锦州海区及山东省东营海区青蛤群体的遗传结构和遗传变异进行分析。15条随机引物共检测到123个位点(250~2000bp),3个群体的青蛤最大遗传距离为0.0549,遗传相似性系数超过9... 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对辽宁省大连庄河海区、锦州海区及山东省东营海区青蛤群体的遗传结构和遗传变异进行分析。15条随机引物共检测到123个位点(250~2000bp),3个群体的青蛤最大遗传距离为0.0549,遗传相似性系数超过94%,群体分化不明显,未形成不同的地理种群。3个群体总的DNA多态位点百分率为94.2%,表明3个群体青蛤当前种质资源状况良好,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聚类分析显示辽宁锦州群体和山东东营群体优先聚类,亲缘关系较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蛤 RAPD 遗传结构 遗传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品系蒙古裸腹溞种群补偿生长及适宜食物密度 被引量:2
16
作者 赵文 徐宪仲 +1 位作者 周玉莹 何志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2103-2108,共6页
研究了两品系蒙古裸腹潘(晋南品系和内蒙品系)继饥饿后的补偿生长及其生长发育的适宜食物密度。结果表明,两品系蒙古裸腹潘生长发育的最适食物——海水小球藻密度均为250×10^4/mL。对两品系蒙古裸腹潘而言,饥饿0.5d的蒙古裸... 研究了两品系蒙古裸腹潘(晋南品系和内蒙品系)继饥饿后的补偿生长及其生长发育的适宜食物密度。结果表明,两品系蒙古裸腹潘生长发育的最适食物——海水小球藻密度均为250×10^4/mL。对两品系蒙古裸腹潘而言,饥饿0.5d的蒙古裸腹涵有全补偿生长,饥饿1~2d有部分补偿生长现象,饥饿超过3d已没有补偿生长。可以认为,蒙古裸腹潘仅在短时间饥饿时有补偿生长现象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品系 蒙古裸腹潘 饥饿 补偿生长 适宜食物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额象鼻溞对海水盐度的适应性 被引量:5
17
作者 魏杰 赵文 +2 位作者 杨为东 杨旦光 李胜宏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0-45,共6页
在室内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于(25±1)℃恒温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盐度(0.1、0.5、1.0、1.5)对长额象鼻溢Bosmina longirostris生长、存活、繁殖和内禀增长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长额象鼻涵是一种对盐度急变的耐受性极低和对盐... 在室内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于(25±1)℃恒温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盐度(0.1、0.5、1.0、1.5)对长额象鼻溢Bosmina longirostris生长、存活、繁殖和内禀增长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长额象鼻涵是一种对盐度急变的耐受性极低和对盐度变化极为敏感的淡水枝角类,该溢24h LC50为4.62,生活的最适盐度为0.1—0.5,盐度仅在很低和微小增加时,才对其生活的某些方面有积极的影响;该潘的内禀增长率(rm)为0.241d^-1,低于其他种类,开发作为经济水产动物活饵料的潜力不大;从对盐度变化的敏感性来看,该涵有可能作为淡水污染、盐碱化等方面的监测生物,对环保、饮用水的生物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额象鼻溞 盐度 适应性 耐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蒙古裸腹溞胚胎发育及两种裸腹溞滋养盘的形态观察 被引量:3
18
作者 赵文 张焕 +1 位作者 徐宪仲 王珊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96-202,共7页
对蒙古裸腹溞Moina mongolica的胚胎发育过程和两种裸腹溞(蒙古裸腹溞和多刺裸腹溞Moina macrocopo)滋养盘形态进行了详细观察,描述了胚胎各发育期的形态特征和发育速度。在水温为(28±0.5)℃时,蒙古裸腹溞从亲体中产出(第... 对蒙古裸腹溞Moina mongolica的胚胎发育过程和两种裸腹溞(蒙古裸腹溞和多刺裸腹溞Moina macrocopo)滋养盘形态进行了详细观察,描述了胚胎各发育期的形态特征和发育速度。在水温为(28±0.5)℃时,蒙古裸腹溞从亲体中产出(第一幼龄)到有卵母细胞排到孵育囊整个发育时间共经历了43~44h,从卵排入孵育囊开始到发育成幼溞(若虫,neonate)排出体外,共经历了(39.33±1.01)h。该溞的胚胎发育过程可划分为卵裂期(A)、多细胞期(B)、“T”型胚胎期(C)、触角原基期(D)、胸肢原基期(E)、2复眼期(F)、复眼重合期(G)和离开母体期(H)共8个期。蒙古裸腹溞和多刺裸腹溞都有滋养盘,二者的滋养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裸腹溞 多刺裸腹溞 胚胎发育 滋养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等鞭金藻外部形态与超微结构的观察比较 被引量:6
19
作者 刘春凤 吴雪 高悦勉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73-277,共5页
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了湛江等鞭金藻Isochrysis zhanjiangensis sp.nov和球等鞭金藻I.galbana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并对两者的形态构造进行了比较。电镜观察结果表明:湛江等鞭金藻个体比球等鞭金藻个体略大,两者均有两条几乎... 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了湛江等鞭金藻Isochrysis zhanjiangensis sp.nov和球等鞭金藻I.galbana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并对两者的形态构造进行了比较。电镜观察结果表明:湛江等鞭金藻个体比球等鞭金藻个体略大,两者均有两条几乎等长的鞭毛,光滑且无附着物和鞭毛膨胀体,但湛江等鞭金藻的鞭毛与藻体长比大于球等鞭金藻;湛江等鞭金藻藻体表面覆盖2~4层鳞片,鳞片有两种类型,而球等鞭金藻藻体表面仅有一些小的圆形颗粒状突起,无鳞片覆盖;湛江等鞭金藻有1个色素体,位于细胞中后部,纵切面可见色素体呈“杯形”,球等鞭金藻有2个色素体,位于细胞两侧,少数色素体中有数个中等电子密度的嗜锇颗粒。两者色素体中有蛋白核,常被1至多条类囊体穿过;细胞核位于细胞中部;白糖素核1~2个,位于细胞中前部;细胞内都有线粒体和高尔基体。在两种金藻的高尔基复合体层叠状潴泡末端附近,均可以观察到有许多球形类似被膜泡囊的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湛江等鞭金藻 球等鞭金藻 超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种裸腹溞群体遗传变异及亲缘关系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鹏 赵文 +2 位作者 刘卫东 殷旭旺 孙静娴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80-183,共4页
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对5种裸腹溢(蒙古裸腹潘Moina mongolica、多刺裸腹潘M.macrocopa、直额裸腹涵M.rectirostris、微型裸腹泾M.micrura和近亲裸腹溢M.affinis)的亲缘关系及群体遗传变异程度进行了研究。在优化反应条... 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对5种裸腹溢(蒙古裸腹潘Moina mongolica、多刺裸腹潘M.macrocopa、直额裸腹涵M.rectirostris、微型裸腹泾M.micrura和近亲裸腹溢M.affinis)的亲缘关系及群体遗传变异程度进行了研究。在优化反应条件下,对21个引物进行了扩增,从中筛选出6个带型清晰且重复性好的引物用于分析,共扩增出161条多态性谱带,片段长度为421—19329bp。根据遗传距离结果,利用Mega2.1软件包中的UPGMA和NJ程序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5种裸腹溢种间、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程度较大,进化地位的高低顺序为近亲裸腹潘〉直额裸腹溢〉多刺裸腹泾〉蒙古裸腹滋〉微型裸腹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裸腹潘 RAPD分析 遗传变异 进化 亲缘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